【精华】科学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科学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通过调查、讨论,知道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
2、难点:在分析吃植物的某一部分时,对植物各部分的名称有所认识。
三、教学准备。
一些植物或图片、课前收集植物对人类的贡献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认识植物对人类的多方面贡献。
1、讲述:上学期,我们学习了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哪些?
2、提问:在动物和植物中,你认为谁和我们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3、学生回答。
4、讲述:大部分同学认为植物同我们人类关系最密切,你能举一些例子来说一说吗?
5、小组讨论。(可以结合书上插图或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图片。)
(二)认识植物的局部。
1、讲述:在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都谈到了我们每天都要吃很多植物,你能说说平常都吃哪些植物吗?
2、根据学生发言,把植物的名称写在黑板上或贴出相应图片。
3、以橘子为例,提问:橘子是大家爱吃的水果,我们是不是把整个橘子都吃下去呢?那吃橘子的哪一部分?
(三)认识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称。
1、讲述:
刚才在交流过程中我们知道了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都有可能被我们食用,它们含有不同的营养,而这六个部分正是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请看p17,这是一株番茄的植物图,在它的生长过程中我们看到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其实,其他植物一般也有这些部分。你能说出一些吗?
2、请你在活动记录上画一株你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四)课外调查
调查家中的物品,看看哪些于植物,是植物的哪一部分提供的。
科学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蜗牛,经历自己感兴趣的实践过程。
2、了解一些有关蜗牛身体及吃食物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准备
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记录笔纸、供蜗牛食用简单的食物、放大镜
三、教学活动过程
1、引入
同学们见到过蜗牛吗?说说蜗牛是怎样的一种小动物。
1、 观察蜗牛身体
a) 分发蜗牛给学生
b) 提出按一定顺序来观察蜗牛的身体
c) 小组观察、讨论交流
d) 尝试描述蜗牛各部分的特点
2、 蜗牛壳的观察
师述:关于蜗牛壳,你能观察到那些信息呢?引导讨论蜗牛的好处,蜗牛壳上螺线的秘密,蜗牛壳与蜗牛身体的重要关系。
3、 蜗牛吃食物的观察
a) 提问:蜗牛如何进食,你看到过吗?清学生简单描述一下。
b) 验证观察:蜗牛吃食物。师准备几样食物:要想知道蜗牛会选择哪几样食物,将蜗牛放入食物盒里观察,同时观察它是如何进食的。
c) 交流:蜗牛靠什么来吃食物?它最喜欢吃哪些食物?
d) 延伸:很远的地方的食物蜗牛发现吗?
4、 交流小结说出蜗牛的身体是怎样的。说出蜗牛是怎样吃食物的。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了解蜗牛的运动方式。
2. 经历观察蜗牛运动的现实过程。
3. 激发探索蜗牛运动秘密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小组或个人观察用的.蜗牛、放大镜、小木棒、棉线记录用纸和笔等。画有同心圆的纸、玻璃片。
三、教学活动过程
1、 引入:蜗牛爬行是怎样的?它靠什么来爬行的?
2、 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1) 用放大镜观察蜗牛用身体的那一部分爬行
2) 引导说出蜗牛用身体的腹部爬行。小结蜗牛的腹部就是蜗牛的脚------腹
3、 观察蜗牛的爬行,你发现什么?
1) 引导模仿蜗牛的爬行动作
2) 引导学生让蜗牛在小木棒、棉线上爬行
3) 引导观察蜗牛爬行过程中留下的痕迹。推测一下这些粘液所起的作用。
4、 想办法做
1) 谁能使蜗牛朝着一个方向爬行?
引导用苹果、桔子等实物引诱蜗牛朝一个方向爬行
2) 谁能让几只蜗牛进行一次蜗牛比赛呢?
引导用棉线作路苹果作饵拨动蜗牛爬行比赛。或者画一个同心圆来进行蜗牛爬行比赛。
5、 交流、小结
蜗牛使怎样爬行的?你能想出更多的方法让它们进行爬行比赛吗?
后记:通过学习知道动物具有共同的特点。会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遇到的不同问题。经历和体验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地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科学教案 篇3
学生分析: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 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 寻找声音
科学教案 篇4
学习目标
学法指导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
师讲述:我们每天都在消耗大量的能源,然而地球存储的能源是有限的,面对日益枯竭的矿物能源问题,人们正竭力寻找解决的办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
二、新课
1、节约能源
师问: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学生举例。
出示P50三幅图,师讲解生活中浪费能源的例子
如:在使用空调时设定的间谍过高或过低,造成浪费电的现象。
人们的生活不断改善,拥有汽车的人越来越多,造成汽油的紧张。
在白天的时候,路灯一然大开。
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常见的现象,不仅仅这三种情况,还有更多。
2、做实验:比较白炽灯和荧灯哪个效率更高。
此实验以教师的演示为主,以免学生出现伤害。
3、充分利用自然能源
出示P51页的未来的住宅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哪些是利用了自然能源?
学生观察并讨论。
学生汇报自己的观察结果。
阅读P51的资料,了解太阳能的作用。
4、介绍几种新能源的开发。
海洋潮汐能、沼气能、地热能
当堂检测
科学教案 篇5
【学情分析】;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
【教材分析】;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
【教学重点】;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
《猫和兔》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猫和兔》
【学情分析】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和发展特点,学生已有一定的观察基础,但仅限于简单、粗略的观察,观察的目的性不强,需要进一步训练强化。另外,学生对所观察到的信息资料不善于归纳、整理,这是在课堂上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希望通过本课的科学观察经历,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材分析】
哺乳动物是与人类生活关系非常密切的一类动物,其中有很多是孩子非常熟悉的。本课以猫和兔为切入点,引领孩子观察、认识哺乳动物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归纳概括的能力和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猫和兔让学生发现哺乳动物特征,并归纳出共同特征。
2、通过观察活动,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掌握归纳总结的学习方法。 3、通过本课例对动物王国的进一步探究,培养学生关爱动物,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感官对动物进行观察,认识猫和兔的共同特征,归纳哺乳动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
能用对比归纳的方法归纳哺乳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观察讨论记录表、每组两张贴纸(练习巩固环节使用); 学生准备:课后观察猫和兔,并将观察结果加以整理记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同学们喜欢逛动物园吗?那动物园中的这些动物你认识吗?我们一起来开火车喊出它们的名字好不好?(学生边看图边说出动物的名称)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觉得动物园中这些动物的“家”安排的合理吗?如果不合理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动物园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为了便于管理,管理人员决定将动物园中的动物分类安家。大家看这是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区\,这就是一个庞大的动物家族----哺乳动物(板书)的家了。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帮助管理人员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呢?你打算怎样帮助管理人员?
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为了帮助大家,老师请来了两位我们都很熟悉的朋友----猫和兔(板书),这两位朋友能帮我们找出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大家看,这两位朋友来了,它们有什么话要对我们说呢?(出示课件)。
2、小组合作:人多力量大,学生小组合作共同寻找猫和兔的共同特点。注意阅读“实验报告单”上猫和兔的话。
3、汇报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说一说猫和兔的共同特征。
4、教师出示课件总结:像猫和兔这样身体表面有毛,胎生、哺乳的动物,一般都是哺乳动物。
三、趣味活动,巩固所学
1、教师引入:既然我们已经知道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特征了,那我们就帮动物园的管理人员一起来找一找动物园中的哺乳动物吧!
2、学生小组合作:运用老师发放的代表动物园中动物和哺乳动物区的贴纸,从中
选择,选出后把哺乳动物粘在“哺乳动物区”中。
3、展示小组合作情况,看同学们都找出了哪些哺乳动物。
4、关于“特殊哺乳动物”:根据学生了解的一般的哺乳动物的.知识,他们可能不知道一些特殊的哺乳动物也属于哺乳动物。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发放关于特殊哺乳动物的资料,请学生一边阅读,一边解决文字后面提出的问题,从而判断这些动物是否是哺乳动物。
5、学生根据教师发放的资料,汇报一下自己的学习情况。汇报之后,再把是哺乳动物的请到哺乳动物区\内。
四、课堂检测,检查所学
同学们这节课学的都非常认真,下面老师来检测一下大家的学习情况-----课件出示本节课的课堂检测。
五、总结拓展,感情升华
出示视频:展示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
对学生提出要求:同学们,哺乳动物这一亮丽的风景既需要我们的了解,同时还需要我们的保护,同学们,你愿意加入到保护动物的行列中来吗?“保护动物朋友,共享美好明天”,希望我们大家能在课外多去了解关于动物的知识,同时也为保护动物贡献你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本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以“玩陀螺”这一让学生及感兴趣的活动为切入点,引导学生从做陀螺、玩陀螺中观察色光的混合现象,认识到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了解光的三原色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课前尽可能地多做一些陀螺,通过充分的玩,让学生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所学光的色散知识,制作各种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并能及时地记录表述自己的研究结果.
2.在做陀螺和玩陀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通过玩陀螺和做光的合成实验,了解光的合成以及光的色散和合成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红黄蓝各种颜色的玻璃纸,较暗的环境中涂好七种颜色的字片手电筒各种各样的陀螺.
学生准备:卡纸水颜料火柴棒胶水剪刀透明胶水双面胶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首先我想调查一下,谁玩过陀螺?陀螺好玩吗?怎么好玩?
2.你玩的也是那种抽的陀螺。有谁还玩过其它种类的陀螺?呵,没有,是自己做的呢?还是卖的呢?
3.那么我们今天这节课就做个陀螺,用什么作陀螺呢?很简单,一张圆纸片,
二、猜想假设:小组内进行。
三、制定方案:
首先出示几个已经制作好的陀螺,演示,讲解制作的方法,步骤,然后让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制作陀螺的`方法。在制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剪刀时的安全问题。
四、实施探究:
1.给陀螺涂色①要求每个小组按教科书提出的颜色比例涂一个陀螺。
②然后再让学生在做好的陀螺上任意涂色,可以涂两种,三种或更多种。
2.玩陀螺关键,让陀螺稳稳地转起来。
①思考:怎样使自制的陀螺转得更稳?
②对每个涂不同颜色的陀螺反复实验,仔细观察旋转的陀螺呈什么颜色?
③指导学生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以便回报交流。
3.教师小节:如果你还想研究这个问题,还可以深入地查一查资料,有没有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眼睛为什么变不出快速旋转的此文转自淘.教。案网()图案?这是一种视觉暂留现象,(师:板出)人的眼睛最快每秒钟快速旋转,看起来就是环形的,那么这种视觉暂留现象,你能想起来有什么应用吗?
(生:我们平常看的动画片就是设计师把它画成一张一张的,然后快速地放出来的。)
师:动画片就是利用人的视觉现象,那么这种色光混合该怎么解释呢?我这儿有一个陀螺,是我自己做的,它转起来是什么颜色的,(灰白色,颜色好像一下子消失了),如果感兴趣可以回去试着做一个,具有彩虹颜色的陀螺,转起来到底是什么颜色?牛顿曾经给大家做过这个实验,他能给大家解释一个科学道理,到底是什么呢?
师:大约在1666年,24岁的牛顿,用三棱镜把白色的阳光分解成了七种颜色,这就是彩虹。当他欣喜若狂地把这个发现报告给大家的时候,受到大家激烈的反对,牛顿为了验证把七种色光也能合成白光,就用陀螺做了这个实验,使大家理解了他的科学发现。
五、展示交流:
1、我们来研究善变的光
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相叠加的情况。
2、我的观察记录表(先让学生自己填,教师小结)
组合方式组合效果(可以绘图)
红光+绿光黄光
红光+蓝光紫光
绿光+蓝光淡蓝光
红光+蓝光+绿光白光
3、读一读,说一说,课本资料卡,不仅要对故事中的知识加深认识,更要对其所折射出的科学精神深入体会。
六、拓展创新:
1.制作一个有趣的三色陀螺。
2.玩一玩有什么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通过制作陀螺,玩陀螺,知道了白光可以被分解,被分解的光又可以合成白光。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教案科学教案05-16
科学教案12-17
科学教案02-22
科学教案12-16
科学教案:耳朵11-09
精品科学教案03-03
昆虫科学教案01-09
手的科学教案01-03
关于科学教案01-07
冬天科学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