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3-06-27 09:08:43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有关大班科学教案模板10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有关大班科学教案模板10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意图:

  在本次活动中,我以“让谁先吃好呢”的故事情景为切入口,推动幼儿对于排序经验的递进建构。在开始部分,让幼儿拿出动物卡片按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给五个动物排序,这是动作水平的排序;然后,通过让幼儿观察排序图,从毛毛虫的角度用语言表述出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排序.这是表象水平的排序;最后,让幼儿找出自己能得第一的优势(这需要幼儿调动自己所有的排序经验,并在头脑中自如地进行逆向思维,才能很快找出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长处”),此环节的设置意在发展幼儿感知事物之间逻辑关系的能力,帮助幼儿逐步进行抽象水平的思考,最终达到摆脱具体事物、在抽象层次上学习数学的目标。

  目标:

  1.尝试按多种特征给动物进行正逆排序。

  2.积极参与操作活动,感受排序活动的乐趣。

  准备:

  课件“让谁先吃好呢”,小动物卡片每人—套。

  过程:

  一、初步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1.引出话题。

  师:看,这是一个又大又香的桃子。你们想吃吗?

  师:森林里的小动物也想吃。看看是哪些动物,请你们来说一说。

  2.了解动物的主要特征。

  师:你们看,这是长耳朵的小兔,还有什么样的小动物呢?(幼儿用“xx样的xx”的句式说一说小动物的特征。)

  师:数一数,一共有几位朋友?(五位朋友。)

  (析:教师引导幼儿完整讲述动物的最明显特征和名称,使幼儿对这五种动物的重要特征有了清晰的认识,为接下来按多种特征排序做了有效的铺垫。)

  二、按动物的某一特征排序

  1.按动物的高矮、长短等排序。

  师:五个小动物都想先吃到桃子。让谁先吃好呢?它们决定来比一比。

  (1)按个子的高矮排序。

  师:长颈鹿把脖子挺得高高的。你们猜,它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

  幼:长颈鹿想比谁最高。

  (析:一个“猜”字把思考的主动权交给了幼儿。)

  师:不错,长颈鹿就是要比身高。(教师点击课件:长颈鹿说:“比比谁最高,谁就先吃桃子。”)

  师:你们看出来了吗?谁最高?请你们比比小动物个子的高矮,按照从高到矮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1):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是怎么排的'?

  (析:让幼儿在操作后说出排序的方法,能帮助幼儿内化排序知识。)

  (教师点击课件:“看见了吧?看见了吧?我的个子最高,桃子就该我先吃!”长颈鹿把脖子伸得长长的,准备去咬那个又大又红的桃子。可是一个反对的声音响了起来。是谁呢?)

  (2)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么做不行!”长耳朵兔子竖着耳朵跑过来。)

  师:猜猜看,兔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耳朵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那就比比,看看到底谁的耳朵最长吧。请你们比比小动物耳朵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析:幼儿必须排除动物大小的干扰,才能正确地按耳朵的长短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2):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还是我的耳朵最长吧,桃子就该我先吃!”小兔子说道。)

  师:小兔子吃到桃子了吗?有没有其他动物反对呢?我们来看看。

  (3)按尾巴的长短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这样也不对!”小猴子倒挂在树上,大喊了一声。)

  师:猜猜看,猴子会说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比比谁的尾巴最长,谁就先吃桃子!)

  师:请你们比比小动物尾巴的长短,按照从长到短的顺序给小动物排排队。(幼儿用图片操作。)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3):你们看,小动物是怎样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我的尾巴最长,桃子就该我先吃!”猴子说道。)

  (析:幼儿在猜想一操作一验证的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按动物特征排序的方法,更体验到了学习数学要有严谨的态度。)

  2.按动物的轻重排序。

  师:猴子有没有吃到桃子呢?我们来看看。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大肚皮的犀牛使劲儿地跺着脚说。)

  师:刚才,长颈鹿要求比个子的高矮,兔子和猴子分别要求比耳朵和尾巴的长短,这一次大肚皮的犀牛会要求比什么呢?它会怎么说?(比比谁最重,谁就先吃桃子!)

  (幼儿操作图片,按从重到轻排序。)

  师(出示排序图,如图4):看看,小动物是怎么排队的?你排对了吗?

  (教师点击课件:“看,最重的是我吧!所以这个桃子应该我先吃。”犀牛朝着大桃子的方向哐哐哐地走了过去……)

  3.按动物的高矮、大小、长短、轻重进行新一轮的排序。

  (教师点击课件:“不行!”这时,一点也不起眼的毛毛虫大喊一声。)

  师:毛毛虫那么小,它会想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呢?

  师(出示前面4张排序图):这些图中,小动物在比什么?是谁想的办法?按照什么顺序排队的?(帮助幼儿回忆4个动物排序的方法。)毛毛虫也想先吃到桃子,它会和别的动物比什么才能得第一呢?你们想想看。

  (析:排序图的出现使幼儿在回忆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序的基础上,想到了毛毛虫可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序,让自己得第一,从而化解了逆向排序这一难点。)

  师:你们想出了不少办法,我们一起来看看毛毛虫想的办法和你们一不一样。

  (教师点击课件,如图5:毛毛虫说:“要比谁的个子最小,我是第一名;要比谁的耳朵最短,我也是第一名;要比谁的尾巴最短,我又是第一名;要比谁的体重最轻,第一名的还是我!我得了四个第一,所以,这个桃子就应该我先吃!”)

  师:毛毛虫得了几个第一?是怎么比的?

  师(小结):小动物们为了得第一想尽了办法,拿自己的长处比。聪明的毛毛虫只是改变了比较的方法,按照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的顺序比,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三、品尝桃子

  师(点击课件):毛毛虫得了4个第一,它一边说着,一边钻进了大桃子的肚子里,美美地品尝着,边吃边说:“朋友们,一起来吃吧,桃子真好吃呀!”5个小动物一起分享着又大又红的桃子。

  师(小结):只要我们认真观察,肯动脑筋,就会找到许许多多的排列比较方式。不仅可以从高到矮、从长到短、从重到轻排,还可以反过来从矮到高、从短到长、从轻到重排,这样遇到问题时我们解决的办法就会多一些。

  四、拓展活动

  师:你们想不想学学小动物比一比?请同桌的5个小朋友为一组,假设每组有一个桃子,想一想你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得第一,先吃到桃子。

  (析:在数学学习中,幼儿需要不断地操作和应用,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知识。“比什么才能让自己先吃到桃子”的问题,使幼儿在应用中内化了正逆排序的经验。)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设计思路:

  安全和自我保护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内容,一般在活动中,孩子们不会注意到叔叔勇敢和敏捷的原因还包括了工具材料、平时训练等。在新教材里,很多主题的目标中都提到“关系”一词,让孩子关注周围的人、事、物与我们日常生活的关系,我考虑此活动可以迁移这个目标,通过活动,一方面让孩子发现体验消防工具和消防员之间的关系,感受人的智慧。另一方面想让孩子在同伴互动、与消防员的互动中积极思考,大胆表达,同时了解一些保护自己的方式。

  活动目标:

  1、幼儿进一步感知消防装备与消防员工作之间关系,了解消防员工作的了不起。

  2、幼儿能大胆的与消防员对话,积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或疑问。懂得着火时要保护自己的一些简单办法。

  活动准备:

  录像、照片、联系好消防员和装备、幼儿服装、录音、事先参观过消防队

  活动过程:

  一、回忆交流

  1、回忆去消防队参观的情景。问题:你还记得在消防队里看到什么?

  2、简单交流幼儿间的问题

  预计幼儿的问题可能会涉及:消防叔叔除了救火还做什么;不同颜色消防帽的用处;车尾上方的灯当中的小孔;消防车的车灯为何多;云梯车怎样救高楼上的朋友等。

  :消防车和其他车有很多不同。车上有很多工具可以帮助叔叔灭火、救灾。

  3、导入下一环节:想想消防员叔叔自己还需要带些东西吗?

  此环节目的是通过与叔叔间问答的形式,关注孩子的语言表达,激发他的自信,满足孩子的好奇心。

  二、感知对话

  1、幼儿根据自己对消防员随身携带工具的'兴趣,与消防员对话。

  主要经验:为什么需要这些东西。

  教师注意在幼儿与消防员之间架起方便沟通的话语桥梁

  :叔叔救火时需要这些工具保护自己、救助别人,这里每样工具都是有用的。

  2、观察消防服,和消防叔叔比赛穿衣服。

  1)听铃声,猜猜是什么声音?交流关于铃声的经验

  2)想想叔叔听到铃声会做什么?

  3)和叔叔比赛穿衣服,观察消防服的特征

  :放置和折叠的方法不一样,加上叔叔训练过,所以他们穿着快捷。

  4)老师穿消防服,回忆需要的工具,问题:我是消防员了,可以救火去吗?

  此环节重点是对关系的理解,工具与叔叔灭火救灾间的关系,发展观察、分析、思维的能力。在与叔叔的互动中体验交往的乐趣。

  三、“阅读”体验

  1、观看录像:训练中的消防员。问题:看叔叔在做什么?

  :叔叔的本领……

  2、思考:小朋友遇到火灾应该怎么办呢?

  帮助幼儿叔叔教的方法,引导幼儿保护好自己。

  此环节主要感受叔叔训练的不易的同时提高幼儿自主意识,安全意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2、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3、喜欢动手操作,体验自主探索的乐趣。

  活动重点:

  能借助自然工具测量周围的物体,测量工具不同,测量的结果也不同。

  活动难点:

  学习正确测量长度的方法,并用表格记录测量结果。

  活动准备:

  纸棍、记录表、水彩笔、铅笔、毛线、吸管、图片。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故事《去超市的路》

  --小熊从哪一条路去超市更近?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熊还想知道这条最近的路到底有多远?你们帮他想想办法。

  二、过程。

  1、第一次探索测量。

  ①介绍并发放测量工具好记录表1,幼儿尝试量一量。

  幼儿人手一根相同长度的纸棍,每人一张记录表,用自己的方法测量事先准备好的小路且做好记录。

  ②请几个幼儿介绍自己的测量结果,教师做记录。

  ③集体讨论:为什么相同的路程、相同的工具,量出来的结果会不一样?请个别幼儿再现刚才的测量方法,尝试找出正确的.测量方法。

  ④教师示范正确量法:顶端要对齐,首尾要相接,并且用水彩笔做记号。

  2、第二次实践正确测量方法。

  ①再次发放相同长度的纸棍,幼儿分组用正确的测量方法量一量,并做记录。

  ②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一样,测量结果也一样。

  3、第三次应用测量。

  ①提问:除了刚才用的纸棍能测量物体外,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

  出示教师准备的材料,介绍记录表2,猜测:不同量具测量同一种物体,结果一样吗?

  ②幼儿5-6人为一组,每组一张记录表,分别用不同工具完成两个不同测量任务。

  ③集体验证结果,小结: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工具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

  延伸活动:

  自然测量这种方法还可以帮我们测量那些东西?我们一起去试试。

大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培养幼儿观察、感知气温情况变化的兴趣。

  2.引导幼儿感受冬天气温的变化,探索水的形态变化与气温的关系。

  3.引导幼儿学习动手制作冰花、欣赏冰花,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矿泉水瓶、清水、细绳、花瓣、树叶、小石头等。

  2.温度计若干。

  活动过程:

  1.在天气不是很冷的时候布置幼儿回家制作冰花后,请带来冰花的'幼儿 讲讲怎样做的冰花,请没带冰花的幼儿讲讲为什么没带。让幼儿知道天气不太冷的时候室外是冻不出冰花的。 “你的冰花在哪里做成的?”(冰箱里) “你为什么不放在院子里或房间里冻冰花”? “为什么院子里、房间里冻不成冰花”? (注:第一步先让幼儿感知气温是否适合冻冰花,不急于关注冰花的造型 欣赏。)

  2.请幼儿带温度计到幼儿园,认识温度计后分别放在室内和室外,每天 观察、记录气温的变化。

  3.在天气寒冷时再布置幼儿冻一次冰花,要求幼儿在室外冻。请幼儿观 察室外温度到多少度时水会结冰。

  4.观看冰灯、冰雕的录像、图片,向幼儿介绍哈尔滨冰灯,为下一活动 《不同地方的冬季》做知识铺垫。

大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探索周围环境中具有相反特性的事物。

  2、幼儿比较相反事物之间特征的差异。

  重点幼儿探索周围环境中具有相反特性的事物。

  难点幼儿比较相反事物之间特征的差异。

  活动准备

  准备周围环境中具有相反特征的物品。

  活动过程

  1、导入部分,激发幼儿探索兴趣。

  引导幼儿观察教室中具有相反特性的物品。

  请幼儿想一想,说一说。

  --这两件物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让幼儿自己实验和探索。

  请幼儿当"小侦探",按教师出的题目,找出教室中相关的物品,并比较差别。

  3、引导幼儿进一步探索同样的东西形状不同,落下的情况不同。

  --刚才小朋友说的都对。

  4、扩展幼儿经验。

  扩展寻找范围。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中,部分幼儿对大小与高矮轻重没有生活经验,在学习时,这部分幼儿掌握的不是太好,还需要加深幼儿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在接下来的活动中,我将取长补短,引导幼儿们在活动中学习更多的知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了解物体放置方法、改变桥面形状、桥墩多少与纸桥承重力的关系。

  2.通过自我检验及与同伴之间的相互比对,不断探索增加纸桥承重力的方法。

  3.积极动手动脑,体验探索与交流的乐趣。

  活动准备:

  积木桥墩(桥墩固定)、白纸、雪花片插在小木棒上(每份数量相同,用于操作与测量)

  活动过程:

  (一)我的纸桥有多坚固

  1.介绍纸桥和测量方法,让幼儿猜猜:纸桥上能放多少雪花片?

  2.交代操作要求:

  (1)可以通过折一折,卷一卷的方法改变桥面形状。

  (2)雪花片可以随意摆放,但必须要放在桥面上。

  (3)听到教师的口哨声必须马上集合。

  3.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1) 提醒幼儿正确取放雪花片。

  (2) 引导幼儿尝试新的方法。

  4.交流。

  (1) 请成功的.幼儿介绍优秀经验。

  (2) 对比和评价操作方法相似,结果却不同的纸桥,分析原因。

  (3) 让操作失败(桥倒塌,雪花片散掉)的幼儿分析失败的原因。

  教师小结,引出第二次操作。

  (二)谁的纸桥最坚固

  1.提出操作要求:让所有的雪花片都站在纸桥上就是胜利者。

  2.幼儿自由探索,教师巡回指导。

  (1) 引导幼儿验证成功幼儿归纳的优秀经验。

  (2) 引导幼儿探索能让纸桥更坚固的方法。

  3.交流

  (1) 评出最牢固的纸桥。(如果成功者不多,教师可以演示桥面折成波浪的方法)

  (2) 请成功的幼儿归纳优秀经验,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A桥面更宽更厚能承受更多的力。

  B桥面折叠后拱起来能承受更多的力。

  C桥面折叠成波浪能承承受更多的力。

  D把雪花片放在桥墩上能放更多。

  (三)我们的长江大桥

  1.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桥墩和纸,要求小组成员合作造出长江大桥,放上所有的雪花片。

  2.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1) 引导创新方法。

  (2) 引导幼儿相互合作。

  3.展示幼儿作品。

  4.教师小结:桥墩能起到支撑的作用,改变桥面形状能增大桥的承受能力,所以能让我们的纸桥更坚固。

  建筑师们也是根据这些原理,建造了许多坚固的桥,如美国的金门大桥和中国的赵州桥。小朋友只要多动脑筋多动手,也能成为伟大的工程师。

  活动延伸:

  区域活动:在科学区中继续探索桥的秘密。

大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背景

  沉浮是幼儿生活中熟悉和常见的科学现象,它表示了物体在水中的一种绝对的、肯定的终极状态,幼儿对它的认识是确定性的。而介于沉与浮之间的“悬浮”现象却很少被提及,因为这一模糊、复杂的现象对幼儿来说是“说不清、道不明”的,所以老师遇之或视而不见或避重就轻或搪塞而过,但它却真切、实在地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时常引起幼儿极大的兴趣。于是,我设计了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猜测、寻找、自我探索,让幼儿初步感受、理解这一现象,激发幼儿从小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理念

  “生活即教育”——生活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都包含着许多道理和知识,都有可能成为幼儿科学启蒙的素材,孩子总在与周围环境的接触中了解和认识世界。一件在成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在幼儿眼里却是那么的新奇有趣,也正是因为这些早期经验的获得,丰富了他们的生活内容,使得孩子的生活富有生气和活力,他们的心智得以有益健康地发展。本次活动就缘于一次不经意的谈话:班上的汪洋小朋友跟大家描述起在乡下外婆家经历的一幕情景,外婆家的一只小水缸里漂浮着许多鸭蛋,他一时兴起,用手压住蛋欲使其沉下去,可那些鸭蛋在水面上晃悠来晃悠去,不听使唤。在旁默默听着的曹颖马上说道:“我看到妈妈把煮熟的鸡蛋放到水里后是沉的,不是浮起来的。”个别大胆的孩子纷纷猜想着可能是鸡蛋和鸭蛋、生与熟、冷水与热水的原因所致吧!也有的孩子疑惑不解,向我投来了求助的目光。于是,一个设想在我头脑中酝酿而成。

  本次活动分猜一猜——找一找——做一做——说一说四个步骤进行:经历了激趣——发问——探索——交流的过程,做到激之以情,调情入境;授之以法,启发思维;导之以行,探索规律。让幼儿在动中学习、趣中思考、奇中发现、乐中获取,达到发展幼儿的自主性、增强活动性、鼓励创造性的目的。最终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达到“我会学”。

  活动目标

  1.探索在清水里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沉浮状况的变化,初步感知悬浮现象的存在。

  2.幼儿能两两合作进行操作实验,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学习记录和描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3.能积极思维,有主动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活动准备

  教具:烧杯两只(分别装等量的淡水、盐水),鸡蛋一个,放大的记录纸一张。

  学具:1.实物:鸡蛋、盐、碗、盆、勺子、烧杯、抹布每组各若干。

  2.磁吸标记、记录表、水彩笔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蛋宝宝沉浮的位置

  1.出示内装等量淡水、盐水的两个烧杯,引导幼儿比较:两个烧杯中的水一样多吗。

  2.出示鸡蛋一个:今天蛋宝宝要跟水玩个游戏,小朋友想看吗?蛋宝宝到了这两个装着水的烧杯里会怎么样呢?

  3.猜猜蛋宝宝在盐水、淡水里的沉浮状况。

  教师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一个水杯里(淡水)会怎样?它是沉下去,还是会浮上来?(幼儿猜测并用身体动作表示沉浮结果:站表示浮,蹲表示沉——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完成记录)

  继续设疑:蛋宝宝到了第二个水杯里(盐水)会怎样?它在水里会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幼儿猜测并请幼儿分别把磁吸标记贴在自己猜想的水位上——实验验证——幼儿观察结果——师幼一同记录鸡蛋在水中的位置)

  (评析:“猜一猜”形式的设计,使得活动一开始师幼双方都以开放的心态进入氛围,围绕着蛋的沉浮展开争论,大胆联想,为幼儿创设了一个民主宽松的心理环境,融洽了师生关系;同时,在让幼儿使用身体动作和标记符号表达预测结果的过程中,使得幼儿在活动中敢想、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较好地实现了师生互动。这一过程,教师始终把幼儿放在首位,他们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使活动形成了质疑——猜测表达——验证——记录结果的良好开端。)

  二、找一找蛋宝宝沉浮的秘密

  1.幼儿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自主提问。

  看了刚才的实验,你有什么想法或问题?现在我们一起来做“小问号”,把你的问题提出来,好吗?

  (评析: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究的先决条件,这一环节的设计把传统教学中的教师提问专利权让给幼儿,有利于促进幼儿积极思维的发展,形成初步的问题意识,同时更利于引发幼儿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内在动机。)

  2.教师顺应幼儿提出的问题设置悬念。

  哎呀,这倒奇怪了,蛋宝宝在第一个杯子里是沉在水底的,怎么到了第二个杯子里会浮上来呢?这里究竟有什么秘密呢?小朋友快快想一想、找一找。

  3.引导幼儿通过多种感官寻找蛋宝宝沉浮的原因。

  启发幼儿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区分出淡水和盐水的不同。从而找到问题缘由:鸡蛋在装有淡水的杯子里是沉下去的,在盐水里是浮上来的。

  4.进一步把问题引向深入。

  那么是不是鸡蛋在盐水里都会浮起来呢?在加了多少盐后才能浮起来呢?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好吗?

  (评析:这既是对上一结论的不确定性疑惑,又自然渗透了对下一步骤中的实验观察的要求,让幼儿带着强烈的好奇与急切想知道结果的心态进入实验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对问题进行思考,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这也是幼儿将头脑中的新经验与原有的旧经验发生联结、进行迁移的`过程。)

  三、做一做蛋宝宝沉浮的实验

  1.理解记录图表所示的实验方法。

  2.提出实验要求:两两分工合作,明确怎样加盐、搅拌、记录注意点等等。

  3.幼儿实验操作,教师观察幼儿实验并根据具体情况给予适时适度的指导。

  (评析:幼儿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大多来自直接经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本次实验中,加盐量的多少,搅拌、溶解的程度,都是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教师对幼儿的实验结果的判定都应视不同的实验方法而言,决不可为追求统一结果而扼杀幼儿自主探究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自己在活动中的角色地位,在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使探究活动遇到障碍时,才给予一定的帮助。)

  四、说一说蛋宝宝沉浮的规律

  1.(展示幼儿的实验记录卡)从记录结果中讲讲自己的实验感受并发现鸡蛋沉浮的规律。

  2.继续设疑:为什么鸡蛋在加入1勺、2勺盐的盐水中没有浮动,在加入3勺、4勺……盐的盐水中会慢慢浮上来呢?

  (评析: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同样在盐水中,为什么鸡蛋有沉有浮?让幼儿更深入地思考问题并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认识:不同浓度的盐水中,鸡蛋的沉浮是有一个过程的,只有在加入一定量的盐后,鸡蛋才能在水中浮动直至全部浮起来。并且通过集体讨论交流,让幼儿对自己所思所为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

  3.除了在盐水里鸡蛋能浮起来,你还有什么办法让鸡蛋浮起来呢?(幼儿回忆生活经验,自由想像讲述)

  (评析:这一环节的讨论,让幼儿知道:让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从而培养幼儿思维的多向性、开放性。同时,也顺应了“科学来自生活,最终必然回归生活”的宗旨。)

  活动延伸

  1.如果在盐水里不断地加盐,鸡蛋还会往上浮吗?

  (评析:科学活动是没有终结性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地改变,不断地提出新的假设和解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显得尤为必要。)

  2.鼓励幼儿继续探索、发现鸡蛋在其他液体中(如糖水等)的沉浮情况及其他沉浮现象。

大班科学教案 篇8

  一、活动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操作,观察物体的沉浮现象,对科学现象产生探索兴趣。

  2、初步探索潜水器沉浮的原理,萌发主动思考和探索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二、重点:

  通过各种尝试对科学现象产生探索兴趣。

  三、难点:

  初步探索潜水器沉浮的原理。

  四、活动准备:

  1、橡皮泥球、乒乓球、夹子、气泡膜、可乐瓶人手一份、水盆每组两个、毛巾每组一条。

  2、潜水艇沉浮示意图一张。

  五、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和王老师一起去找找潜水艇的秘密吧!在找潜水艇的秘密之前,王老师要先考考小朋友们,你们看王老师这里有些什么?(橡皮泥球、乒乓球、夹子、气泡膜。)

  (二)沉与浮

  1、谁会沉?谁会浮?

  (1)设疑:你们猜一猜橡皮泥球、气泡膜、夹子、乒乓球在水里,谁会沉下去?谁会浮起来?(请幼儿自由讨论,预设并猜想可能出现的结果。)

  (2)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是不是和你猜想的一样(教师操作,幼儿观察并验证自己的猜想。)

  (3)教师小结:原来在水里的时候乒乓球、气泡膜会浮起来,橡皮泥球、夹子会沉下去。

  2、换一换。

  (1)那怎样才能让浮起来的东西沉下去,沉下去的东西浮起来呢?(给予幼儿一定时间自由思考讨论。)

  (2)请试一试你的想法。(幼儿尝试用自己想到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3)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你觉得它为什么会下沉(上浮)呢?(帮助幼儿梳理总结经验。对于失败的幼儿,要鼓励他们不气馁,同时引导他们找出失败的原因。失败对幼儿也是一种经验积累的好机会,要适度把握。)

  (4)教师小结:当乒乓球和气泡膜变重的时候,他们会下沉。改变橡皮泥球的形状或是借助浮力较大的物体的帮助,可以让沉的'物体上浮。原来,沉浮是可以发生改变的。

  (三)潜水艇的秘密。

  1、潜水艇的沉与浮。

  (1)我们现在来找找潜水艇的秘密,我们做了实验后发现改变物体的沉浮很困难,可是,为什么潜水艇在水里可以想浮就浮,想沉就沉呢?(幼儿带着问题思考。)

  (2)老师这有一个可乐瓶子,假如它是潜水艇,你用什么办法让它沉下去,让它浮起来?请你试一试。(幼儿结伴讨论,随后操作。引导幼儿活动后进行材料的整理,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

  2、观看潜水艇沉浮示意图。

  (1)出示潜水示意图,提问:潜水艇为什么会沉下去,为什么会浮起来?(幼儿回答,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总结。)

  (2)教师总结:潜水艇是通过排水系统改变自身的重量,排水上浮,进水下沉的原理进行工作的。

  (3)结束语:今天我们找到了潜水艇的秘密,回去之后我们再去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有趣的沉浮好吗?

  (四)活动延伸:

  1、益智区投放纸船、木材等材料,引导幼儿继续探索,进一步体验沉浮实验带来的乐趣。

  2、和爸爸妈妈去科技馆参观,感受现代科技给人们带来的便利,并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拍一些有趣的照片,带到幼儿园与同伴分享。

大班科学教案 篇9

  【设计意图】

  “指纹”作为幼儿生活中熟悉的生理现象,却又常常被忽视着,教师也不曾引导幼儿去有目的的观察、探索过,因此,幼儿对“指纹”还没有形成清晰的认识。在一次课间活动看过动画片《黑猫警长》后,孩子们对指纹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设计了“指纹的秘密”这一科学活动,使幼儿在探索自身的指纹中发现指纹的秘密。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从技能上,通过活动,使每个孩子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采用不同的工具去观察自己和同伴的指纹,并发现其中的奥秘,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活动目标】

  1、通过研究指纹,让幼儿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2、体验观察发现的快乐,培养幼儿学会合作的意识

  3、引导幼儿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重点难点】

  难点:了解指纹的三种基本类型(箕形、弓形、斗形),

  重点:认识到指纹的独特性。

  【活动准备】

  1、前期经验:幼儿已经通过动画片和故事了解到相关的指纹知识,知道手上有指纹,指纹是不一样的;具备了初步的观察能力,会使用放大镜等工具进行观察,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2、《黑猫警长》录像、三种类型指纹图片

  3、透明胶带、印泥、6B铅笔、水彩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发现指纹

  1、幼儿观看动画片《黑猫警长》录像片段。

  2、向幼儿提问:看过动画片以后,你知道黑猫警长是利用什么来找到坏人的吗?(指纹)激起幼儿研究指纹的兴趣。

  二、初步观察指纹

  1、幼儿自由选择教师提供的工具进行观察,引导幼儿看看自己的指纹都是什麽样的`?你们可以用老师给你们提供的工具来进行观察。

  2、提问:(1)我们的指纹长在哪儿呀?

  (2)“你们每个手指头上的指纹都一样吗?”

  (3)请你们用放大镜看一看自己的指纹是什么样的?请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寻找答案。

  3、观察指纹类型

  a、教师出示指纹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指纹类型(师:“老师给小朋友找来了两个指纹朋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它们吧!小朋友看看这两个指纹像什么”)

  b、教师为指纹命名并出示字卡

  师:“这些指纹和小朋友都一样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弓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把弯弯的弓箭;

  箕型纹——特征:它的中心像一个小旋涡(或是小蜗牛)。

  三、拓印指纹

  教师鼓励每个孩子用准备好的物品进行多种方法拓印指纹,并指导幼儿先在白纸上试一试各种方法,然后用自己认为最快、最清晰的办法拓印指纹,引导幼儿对拓印指纹的方法进行比较。

  四、成功交流。

  1、教师与幼儿共同分享拓印指纹的多种方法。

  2、请幼儿为大家进行讲解自己的指纹拓印,鼓励幼儿大胆讲述。

  [活动延伸]

  1、作指纹画。引导幼儿大胆想象在指纹上进行添加,变成一幅有意思的画。

  2、亲子活动:拓印爸爸妈妈的指纹,建立“家庭指纹档案”。

  【活动反思】

  在活动的选材上,我选择了“指纹”为整个活动的探索对象,这一活动对象对于孩子来说,既熟悉又带有一定的陌生感,让孩子们从发现自身的奥秘开始,激发他们探索操作的欲望。同时,在目标的设计上,我将目标定位在体验操作、发现、探究的这样一个活动过程,鼓励孩子们能大胆地探索、寻找结果,通过自身与同伴之间的一系列自主操作,体验到集体学习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带着“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教育理念,活动中我除了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还设计多样的“问题情境”,让孩子有目的的去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去解决问题。为引导和帮助孩子们去思考和探究,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整个活动中,我主要以观察法、记录法、体验交流法、示范法、操作法等教学方法贯穿整个活动进程。为了让孩子们能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逐步深入地了解和认识指纹,我采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方法组织本次活动,从而更好的达成目标。

大班科学教案 篇10

  活动目标

  1、感知秋天果实的多样性,了解水果和干果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学习区分干果与水果的不同及对人类的作用。

  3、发展观察、比较、分类等能力,培养初步探索兴趣与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果子美食节的展览会场及动物图一个

  2、盛有鲜桂圆与桂圆干等同种植物的两种不同果实形态的盘子若干活动过程

  一、欣赏丰收景象,感知果实的多样性以猴子大婶的形象出现,邀请幼儿参加森林。

  小朋友,现在是什么季节啊?

  秋天到了,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许多果子都成熟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在果子展览会上有哪些果子?是什么样子的?它们生长在哪里?(带幼儿参观果子美食节)

  请你选两种果子,然后坐下来。

  二、布置展览会场,学习分类(一)运用原有分类经验,尝试多种分类方法1、猴子大婶第一次举办果子美食节,开展览会,不知该怎么放这些果子,所以很乱。请小朋友帮忙,想想怎么放,才能做到既整齐又能方便参观者。(集体商量分类方法)2、根据幼儿人数及意愿,自由结为若干组,将所选果实合在一起进行多种方法的分类。教师启发、支持幼儿不断探索、创新,想出多种分类方法。3、交流探索操作结果,师幼共同归纳分类方法(按形状、颜色、大小、生长地方、气味、味道、软硬、吃法等分类)。

  三、了解干果与水果的主要特征。1、出示个别组幼儿或教师按干果、水果分类的两堆果实,请幼儿寻找不同之处,猜猜分类方法。2、请幼儿用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等方法,了解干果和水果的特征。3、教师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幼儿反馈交流感知结果。 教师小结,引出干果和水果的`主要特征:干果和水果都是果实,都能吃,都有丰富的营养。

  四、区分干果和水果的不同。

  让幼儿讲述干果和水果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不同的地方:水果有水分,干果没有水分,水果外面是一层软软的皮,干果外面比较坚硬。

  五、迁移应用“干果”、“水果”概念,进行干果和水果的分类。

  幼儿合作,用多种感官,将这些果子放在合适的展览处(按干果、水果分),并说出:你们是怎么分的?哪些是干果?哪些是水果?为什么?六、了解水果和干果的作用。

  你知道水果和干果有什么用?

  延伸活动:同时让幼儿运用已有感知经验,帮猴子大婶想想,果子美食节上还可进哪些果子(水果、干果)?

【大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大班科学教案:浮起的鸡蛋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谈感觉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有趣的蛋_大班科学教案07-11

大班科学教案:学吹泡泡_大班科学教案06-29

大班科学教案:牵牛花_大班科学教案07-06

大班科学教案:物体间的空隙_大班科学教案07-07

大班科学教案:大力纸桥_大班科学教案07-13

大班科学教案10-13

大班优秀科学教案01-22

大班神奇的科学教案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