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中班科学教案范文汇总8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大米的生长、加工过程。
2、知道粮食来的不容易,懂得珍惜粮食。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大米的成长过程,知道珍惜粮食。
难点:对大米成长顺序的排序。
活动准备
装有米的不透明塑料瓶、PPT、植收水稻视频、水稻、图片、歌曲《小小一粒米》
活动过程
一、导入:教师出示不透明的塑料瓶,并摇晃。
教师:小朋友你们听,老师手里的瓶子有没有发出声音?那你们能不能猜一猜瓶子里装的是什么?
二、
1、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大米是怎么来的吗?(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2、教师:大米是东北的特产之一,营养丰富,我们东北人都为大米感到骄傲。
3、教师出示东北大米生长、生产加工成米粒的PPT,并向幼儿讲解,当看到秋天成熟的`水稻时教师出示提前准备的水稻给幼儿展示。播放植收水稻视频。
提问:我们能吃到大米是谁的功劳?
4、游戏:排排序。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老师手里有六张图片,它们是大米的成长顺序图,可是老师不小心把它们弄乱了,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帮助老师把它正确的顺序排出来。(教师对参与活动的幼儿进行鼓励)
三、
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并提问。
教师:图片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
教师:大米是农民叔叔辛辛苦苦种出来的,小朋友们在吃饭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不要把饭粒掉到了地上,要爱惜粮食。
2、律动《小小一粒米》
3、结束活动,带幼儿离场。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2、能够细心操作,观察验证自己的猜测,感受探索的乐趣。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在游戏中感知磨擦生电现象,体验静电对物体的作用力;
用吸管摩擦生电的正确方法
活动准备:
1、吸管人手一根、卷纸若干、碎纸片若干;
2、清水、盆子、小纸船(形成小池塘的场景);自制旋转木马;柳条(柳树);水龙头(细细的水流);洒落的铅笔粉末。
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今天,老师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小魔术,你们想看吗?
(出示吸管)这是什么?
幼:吸管和碎纸片
教师演示:将吸管拿在手上舞一圈,然后轻轻靠近纸片,没变化;教师用眼神和表情让幼儿观察吸管是否有变化;然后将吸管藏到桌子底下边磨擦教师口中边说“变变变”,再拿出来,轻轻靠近纸片,用眼神或动作提示幼儿观察变化。
请你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幼儿讲述看到的现象)
二、猜测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
1、探索静电产生的原因——磨擦生电
(1)小纸片主动跳到了我的吸管上,猜猜我是怎么来变这个魔术的呢?
(幼儿猜测、讨论,如果幼儿有说用水、用浆糊之类,教师让幼儿亲自摸一摸,究竟有没有)(鼓励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2)小朋友,你们猜了这么多的方法,是不是这样呢?你们现在自己去试试,看看你会不会变这个魔术,当吸管靠近碎纸片时,小纸片会主动地跳到吸管上,我旁边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如果需要可以选取使用。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引导)
(3)谁会变这个魔术了?请告诉我们你是怎么变的?
(幼儿将自己成功或不成功的经验进行展示)
(4)请个别幼儿示范,要点:摩擦得又轻又快。
(5)幼儿再次尝试操作(此环节是否省略,看幼儿第一次的操作的成功率而定)
(6)教师和幼儿一起小结:吸管经过磨擦后,轻轻靠近小纸片,小纸片就会跳上来了。
2、猜测、总结磨擦生电现象是静电反应
提问:为什么吸管经过磨擦以后小纸片就会跳到吸管上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幼儿进行各种想象、猜测)
教师小结:这是静电,吸管经过磨擦以后,会产生小小的电,这些电叫静电,它们能吸引轻小的物体。
三、操作体验:静电对轻的物体的作用力
1、师:有了静电的吸管除了可以吸引小纸片,还能做别的事情吗?
2、介绍游戏情境1:
(1)柳条因为没有风,正静静地垂着,如果用摩擦带电后的魔棒靠近它,你猜柳条会有什么变化?(会飘动起来)
(2)请一名幼儿尝试验证后,将自己的发现在记录纸上记录下来。
3、介绍另外四种游戏:这儿有许多的小船停在水边,一动也不动;木马停在原地没有旋转;水流也在象一条线似的静静地流着;铅笔灰洒落在纸上,我想把它用一样东西把它搬到盘子里去;
4、引导猜想:假如你们用自己手中带有静电的魔术棒轻轻地靠近它们,猜猜会有变化吗?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四、幼儿实践验证
1、真的是你们猜的这样吗?可以去试一试,并且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玩一种,记一种,看谁发现得多
教师观察,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
五、交流分享。
你将有静电的魔术棒靠近它们的时候,发现了什么?(让幼儿
对照自己的记录,充分描述自己的实验结果)
六、教师总结。
你们用带静电的吸管轻轻靠近游戏材料时,它们都动起来了,改变了原先的位置。
七、迁移运用:讨论与交流自己的生活体验。
师:“你在生活中曾遇到过静电吗?”
幼:(回忆自己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在干燥的日子和小伙伴拉手时被“电”到,梳头时头发根根竖起,脱衣时“滋滋啦啦”的声音和点点火花、玩滑滑梯时“呲拉呲拉”的声音……
师:“被‘电’到是什么样的感觉?”(疼、麻……)
那么你知道怎么样预防静电吗?让我们回去继续了解一下预防静电的`一些好办法。
活动延伸:
幼儿与父母共同查找资料,进一步了解人们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以及预防静电的办法。
教学反思:
为了使孩子们对“摩擦起电”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问道,“除了塑料尺,什么东西用绸布摩擦之后也可以吸起小纸片呢?”孩子们做出了大胆的猜想:铅笔、橡皮、尺子、玻璃、吸管等等。在操作活动中,孩子们还有了新的发现,除了用塑料尺摩擦布引起这种现象,自己身体的一些部位摩擦之后也能产生静电现象,比如用铅笔摩擦衣服或裤子;吸管摩擦头发,皮肤这些都会产生静电现象。最后带领孩子们一起讨论与交流“静电的现象”,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摩擦之后可以起静电现象,哪些摩擦之后不可以起静电现象。触电对人体的危害及如何预防静电,让孩子们认识到科学现象。
小百科:静电是一种处于静止状态的电荷。在干燥和多风的秋天,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碰到这种现象:晚上脱衣服睡觉时,黑暗中常听到噼啪的声响,而且伴有蓝光;见面握手时,手指刚一接触到对方,会突然感到指尖针刺般刺痛,令人大惊失色;早上起来梳头时,头发会经常“飘”起来,越理越乱;拉门把手、开水龙头时都会“触电”,时常发出“啪、啪、啪”的声响,这就是发生在人体的静电。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萝卜种子,了解萝卜种子变成萝卜的生长过程。
2、尝试用按、压的方法种植萝卜。
3、关注植物生长,愿意连续观察自己种植的萝卜。
【活动准备】
1、萝卜生长过程图片。
2、萝卜种子若干、松软的泥土、废旧的杯子、罐子人手一个、大萝卜,
3、幼儿的小动物标签一套。
【活动过程】
一、出示萝卜的种子以及大萝卜,激发幼儿兴趣。
1、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萝卜种子。
师:小朋友的桌面上有什么,你们见过吗?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
2、出示大萝卜。
师:这又是什么?他是什么样的啊?你们知道吗,这些白白的大大的萝卜就是这些小黑种子长大变成的了。
二、了解萝卜的生长过程并学习种植萝卜。
1、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讨论。
师:仔细看看萝卜是怎样长大的。萝卜生长在哪里?种下去的种子过一段时间会怎样?(发芽期、幼苗期、肉质根生长期)小朋友们多吃饭吸收营养才能长大,那我们的萝卜吃什么呢?(萝卜的生长环境、种植季节、成熟时间)
(小结:秋季、夏季种植最适宜,两至三各月成熟,水分、阳光充足有助于萝卜的生长)
2、学习种萝卜的方法。
师: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尝试一下种萝卜?
(1)种植需要的材料
师:那种萝卜我们需要哪些材料呢?(幼儿讨论)
(2)教授种植方法。
师:看看老师是怎样种的。(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述老师的种植方法:用手将萝卜的种子按到土里,再浇点水。)
3、幼儿尝试种植。
教师观察指导,帮助又困难的幼儿。
三、引导幼儿在接下来的日子,观察管理自己种的萝卜。
师:萝卜种好了,接下来我们可得好好照顾自己的`萝卜,让它赶快长大!
【活动反思】
本节活动由于准备充分,萝卜种子、萝卜生长过程的盆栽、萝卜等实物以及图片的出示,不断地吸引幼儿,加上教师的引导,孩子们观察的很仔细,了解了萝卜生长的一系列过程。同时也增强了他们想要种植萝卜的期望,所以在种植环节,孩子们都能积极的参与。之后,小朋友将种植好的萝卜带回家自行管理。我觉得本节活动还可以做个延伸,如:教师设计萝卜种植观察记录表,请家长帮助幼儿一起管理并记录萝卜生长的过程,让幼儿能够亲身体验,同时也增强管理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幼儿园每年都开展教学比武,今年的教学比武形式与往年不同,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有了主动权,每个教师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教学特长和喜好自由地进行选择,因此,我选择了科学活动的执教,我觉得我喜欢上科学课,自身对科学方面的知识也相对比较丰富一些,所以,在这次的教学比武中,我选择了《千姿百态的睡姿》作为我这次教学比武的执教课。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千姿百态的睡姿》是适合中班下学期孩子学习的一个科学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想让孩子们通过看——说——模仿等教学手段,激发幼儿观察和探究动物不同的睡觉特点,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的不同之处 。
在这个活动中,我把教学的目标定位于:
1、观察了解动物姿态万千、千奇百怪的睡眠姿态,从这一侧面让孩子了解人和动物不同之处;丰富词汇:缩、倒挂、趴等词;
2、能够分清动物的不同睡姿。这样的教学目标有利于幼儿对各种动物睡眠姿势的了解和掌握。在教学中,我采用一首幼儿熟悉的歌谣——舒伯特的《摇篮曲》引出课题,为幼儿创设睡眠的氛围,在听听《摇篮曲》中说说、做做睡眠的姿势,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而且在幼儿做做自己睡觉的姿势的时候,发现幼儿的不良睡姿可以进行提醒和纠正。然后利用准备好的CAI课件,引领幼儿感知不同动物的不同睡眠姿态。如:小狗小猫是趴着睡觉的;猫头鹰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睡觉的;马儿是站着睡觉的;蝙蝠是倒挂着睡觉的;刺猬是缩成一团睡觉的;鱼儿是一边游泳一边睡觉的等等。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秋天的水果的种类。
2.知道正确的吃水果的方法。
3.爱吃水果。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等水果若干,课件,秋天的水果统计表。
活动过程
(一)交流分享:秋天都有哪些水果。
1.师:前几天小朋友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调查了秋天都有哪些水果,等一下请小朋友一起分享交流你们的调查结果,你们在介绍时要说出这种水果叫什么、长在什么地方,可以怎么吃。
2.幼儿两两自由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师:现在请小朋友和你傍边的同伴说说你的调查结果。(幼儿交流讨论)
3.请个别有介绍自己的调查结果。
(1)师:现在请小朋友说说秋天有哪些水果?(个别幼儿回答)
(2)师:小朋友们调查了,秋天的水果有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柚子等很多水果。(根据幼儿回答小结)
(二)观察认识:还有哪些秋天水果。
1.师:老师也收集了几种秋天的水果,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
2.教师边播放课件边讲解。
3.师: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柚子、荸荠等都是秋天的水果,水果有丰富的营养,我们要经常吃水果。
(三)游戏判断:它是秋天的.水果吗?
1.介绍游戏玩法。
师:等一下我们一起来玩游戏判断"它是秋天的水果吗?"老师播放图片,等一下请小朋友判断,如果是秋天的水果就拍手表示,如果不是秋天的水果就把手藏在背后。我要看看哪个小朋友最能干,认识最多秋天的水果。
2.游戏。
师:现在我们开始游戏。
3.师:小朋友们都很能干,都认识了很多种秋天的水果。
(四)联系生活经验:要怎么吃水果呢?
1.,引导幼儿联系生活经验思考:水果可以怎么吃?
(1)师:请小朋友想想你吃过什么水果,这些水果是怎么吃呢?(幼儿回答)
(2)师小结:对了,水果可以剥皮吃,可以洗干净连皮一起吃,也可以用刀切开吃,还可以做水果沙拉,榨果汁。
(五)活动结束。
师: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有许多水果成熟了,比如有苹果、香蕉、梨子、橘子、石榴、柚子、荸荠等,它们有着丰富的营养,小朋友们要多吃水果才会更加健康。水果可以剥皮吃,可以洗干净连皮一起吃,也可以用刀切开吃。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我引导幼儿由外到内认识了各种水果,通过观察、触摸、品尝认识了水果的种类,感知水果的颜色、形状、味道。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活动中幼儿敢于表现,热情大方与人交往,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及合作。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耐心、细心地进行试验,并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结果。
2、积极主动地参加实验活动,探索自然界的秘密。
3、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内聚力现象和表面张力现象。
活动准备:硬币、玻璃杯、回形针、皱纹纸一张,盛水的器皿。
活动过程:
一、猜谜语的形式,激发幼儿探讨水的秘密。
教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猜一个谜语,看看谁先猜出来。
老师出谜面:“一种东西真奇妙,无形无色无味道,动物植物离不了,竹篮装它全漏掉。
教师:为什么你觉得是水呢?水有这么多特点,它还有一些什么秘密呢?你知道吗?今天让我们来做两个有趣的实验,揭开它的秘密吧!
二、交代实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小朋友看这是什么?老师先将玻璃杯里盛满水,然后将这些硬币一个个轻轻地放进玻璃杯中。放一个后引导仔细观察一下,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
2、教师:你在刚才的实验中看出了什么?引导幼儿学会用完整的话来表达。
教师小结:刚才我们在玻璃杯中盛满了水,然后放入硬币,发现水没有溢出来。
三、幼儿看老师实验,引导幼儿互相交流。
玻璃杯中装满水了吗?玻璃杯中的水有没有溢出来?仔细观察杯口,杯口的`水是什么样的?为什么玻璃杯中装满了水又放了许多硬币,水才高出杯口,但却没有溢出来呢?引导幼儿回答,鼓励幼儿大胆表现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老师装满水的杯子的杯口上是平的,并没有高出杯口,放入硬币后,杯子里的水高出了杯口,水确没有溢出来。
四、交代实验二的步骤及要求。
1、教师出示回形针:
教师:这是什么?回形针放在水里会怎么样?
1、教师进行试验将回形针放在水里,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
教师:“回形针怎样了?怎样可以让回形针不掉下去呢?
教师小结:从刚才的实验中看出,回形针放在水里,水掉下去了。
3、教师再进行试验,看老师先将回形针放在纸上,然后将它们一起放进水盆里,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引导幼儿回答。
4、幼儿互相交流:你观察到什么想象了?
教师:纸怎样了?回形针呢?为什么纸沉下去了,而回形针却浮在水面上了呢?
教师小结:放了纸在水里,水有表面张力,所以回形针就不会掉下去,表面张力支撑着它浮在水面上。
5、引导幼儿观察幼儿用书,了解水的这两个秘密在生活中的现象。
发放幼儿用书,引导幼儿观看书,了解水的表面张力。
五、最后总结。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做水的实验,进一步了解水的秘密。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这是一个典型的做中学的活动,让幼儿在操作中探索不同结构的桥面的承重力。我班幼儿已有过做各种纸桥的经验,知道桥面可以设计成各种各样的,而不同的纸桥承重力是不一样的,那么什么样的桥面比较牢固呢?在这里,我有针对性地选择了两种桥面,水槽桥和波浪桥,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纸桥的秘密。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实验,亲身感知不同的纸桥与承受力之间的变化。了解纸折叠后能增加纸的承重力。不同的折叠方法纸桥的承重力也不一样。
2、指导幼儿尝试用绘画的方法把实验过程记录下来。
3、激发幼儿探索纸桥的'承重力的兴趣。
活动准备:
有过做纸桥的经验、纸条,垫板,积木,记录表,笔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已经做过各种各样的纸桥,都有些什么桥呢?今天我们先来研究波浪桥和水槽桥,你们觉得这两座桥哪座最牢固(幼儿猜想。)
(在这之前,幼儿已设计过各种各样的桥面,对于桥面有了初步的认识,但还只停留在形状的不同上,这次通过选择了两种桥面来让幼儿探索它们的承重力,这样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二、、探索比较水槽桥和波浪桥的承重力大小;
(1)、讨论应该怎样做承重比较实验;(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
(通过讨论,幼儿得出了哪个桥面上放的东西越重,说明桥就越牢固。)
结论:我们只有放同样的东西才能比较出哪一座桥牢固,而且东西要放在桥的中间。
(2)、交代实验要求和记录要求。
(3)、出示记录表讨论如何记录。
(在这里记录也是一个重要部分,主要让幼儿以自己的方式来记录,幼儿大体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绘画的方式,还有一种是以符号来表示,相对于以前以选择的方式来记录这次幼儿的记录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
(4)、幼儿实验并记录,教师重点指导他们正确实验。
(虽然实验要求已说明,但幼儿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对实验不利的因素,因此,老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实验方法是否正确,以保证实验的准确性)
三、展示记录单,交流实验结果;
1、哪座桥最牢固?可以放多少块积木。
2、为什么波浪桥最牢固?
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每一个小波浪就像一个小巨人,许多小巨人连在一起力气就大了,所以这种桥最牢固。
(将桥面的波浪比作一个个的小巨人,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桥的承重力的大小,也为再次实验感知波浪多少与承重的关系作好铺垫。)
四、第二次实验:感知波浪(巨人)多少与承重的关系;
1、通过观察发现问题:都是波浪桥,承重力却不一样。
师:(1)为什么同样都是波浪桥,放的积木却不一样多呢?
(2)幼儿观察比较两座波浪桥,发现两座桥的波浪不一样多。
(在这里由于都是波浪桥可能幼儿对波浪多少的敏感性不强,幼儿一时说不上来,可以让幼儿一起来数数大家分别有多少波浪,这样幼儿可以很清晰地感知到波浪的多少和承重力的不同。)
2、交代实验要求,并讨论折的不一样的波浪桥的记录方法。
3、幼儿实验,教师指导。
(第二次实验中,幼儿的实验方法基本上都很到位,第一次中所出现的实验错误已没有,说明幼儿已有了一定的实验经验。)
4、集体讨论,刚才在实验中,你们发现了什么?
结论:波浪越多,放的积木越多,桥越牢固。
总结:小朋友们真聪明,通过实验不仅知道波浪桥比水槽桥牢固,而且还发现波浪越多桥越牢固。
(整个实验过程中,幼儿表现的很有兴趣,实验的积极性也很高,通过通过质疑、猜想、操作实践、最后得出结论。幼儿在操作中发现了纸桥的秘密。知道了不同的桥面其承重力也不同。)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通过玩魔术瓶,熟悉各种颜色,并能自己用两种以上的颜色调配新的颜色。
2、激发幼儿对调色活动的兴趣,逐渐养成喜欢探究的习惯。
3、培养幼儿把自己探究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记录下来并能大胆地讲述出来。
重点:通过玩魔术瓶,熟悉各种颜色,并能自己调配新的颜色。
难点:能调配新的颜色,并把自己探究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记录下来,大胆地进行讲述。
准备:各种透明的塑料瓶很多、各种颜料及幼儿记录纸。
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透明瓶子,变魔术使瓶子里透明的水变成有颜色的水,激发幼儿的兴趣。
二、幼儿自己变魔术,把透明的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并探究为什么。
三、幼儿把探究的结果告诉大家。
四、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其中的意思,并看教师示范如何在瓶盖上用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出新的颜色。
五、幼儿尝试做“饮料”用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出新的颜色,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究的过程。
六、幼儿把自己的记录大胆地讲给同伴听。
七、各种饮料去超市活动结束。
设计意图:
班级的区域活动我发现科学角的调色区每次总是人满为患,有的幼儿还经常为此而和同伴发生纠纷。因此结合本次的主题活动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以调色为主的玩魔术瓶的科学活动。考虑到幼儿的兴趣,我把整个活动始终贯彻到玩魔术瓶当中。让幼儿不仅仅只是简单的调色,而是把调色这样一个过程放在瓶盖上,再通过摇瓶使整瓶水的颜色发生变化,从而过度到我们一起来调饮料这样一个游戏的情节当中,让幼儿在玩中探究,在探究中玩……
教材分析:
调色其实是一节比较传统的课,如何使传统的课有一定的新意,是捆饶着我这次上课的'问题。班级的角落里有许多空的饮料瓶,这是我们给手工区准备的,但我经常看见幼儿把水灌在里面倒来倒去玩得非常的开心,于是我想是不是可以把调色这样一个过程和瓶子结合在一起呢?让幼儿在玩瓶子的过程中调色,又在调色的过程中玩瓶……
说重难点:
考虑幼儿对调颜色的已有经验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我把重难点确定为能调配新的颜色,并把自己探究的过程用简单的方法记录下来,大胆地进行讲述。本来考虑设计一个幼儿用来记录调色过程的表格,但由于幼儿发展水平的差距,除了第一排由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两种颜色让幼儿来调配以外,其他的都由幼儿自己来选择,根据他们不同的水平来调配颜色。他们可以选择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颜色来进行调配。其实本次活动的重难点是由幼儿自己的探索的过程中自己来解决的。
说过程:
一、教师出示透明瓶子,变魔术使瓶子里透明的水变成有颜色的水,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起幼儿的兴趣,并留有一定的悬念。。
二、幼儿自己变魔术,把透明的水变成有颜色的水并探究为什么。
幼儿看了教师的表演后都想自己来试一试到底是什么原因可以是水变颜色呢?可以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使他们找到魔术瓶的答案。
三、幼儿把探究的结果告诉大家。
四、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幼儿猜其中的意思,并看教师示范如何在瓶盖上用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出新的颜色。
这个环节首先要让幼儿能看懂自己记录的内容,让幼儿知道应该如何进行记录,把自己操作的过程用标志记录下来。
五、幼儿尝试做“饮料”用两种以上的颜色调出新的颜色,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探究的过程。
这个环节是本次活动的重点,在这个环节中解决了活动的重难点。
六、幼儿把自己的记录大胆地讲给同伴听。
七、各种饮料去超市活动结束。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水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学教案07-19
中班科学教案11-23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08-19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6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03-29
《茶叶》中班科学教案09-30
《影子》中班科学教案09-30
中班科学教案动物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