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备】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范文锦集十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0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
【设计思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于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来说,想认识各种各样的蔬菜并不难。因为在超市中随时都可以买到一年四季的新鲜蔬菜。但是,如果你问孩子“蔬菜是从哪里来的?”恐怕孩子们很难给你正确答案,就更不用说认识蔬菜植株,了解它们的生长方式了。针对孩子们这一经验的不足,我设计了《蔬菜从哪里来》这一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知道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
2、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对蔬菜进行简单非分类。
3、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和记录能力。
【活动准备】
蔬菜图片若干、疏菜整株与部分的课件、蔬菜分类统计表每组一张。
【活动过程】
一、蔬菜从哪里来?
——教师提出问题“我们吃的蔬菜是从哪里来的?”
——幼儿讨论:(从超市买来的,从菜市场买来的,从很远的地方运来的,从地里种出来的)
分析与反思:从这一环节幼儿的表现来看,幼儿对于“蔬菜从哪里来”这个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一些模糊的认识,即便是能说出“从地里长出来的”也只是从大人那里听说,很少有人亲眼见过蔬菜的生长,这为下一环节的开展增加了难度,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的探知兴趣。
二、蔬菜是怎样长出来的.?
——教师出示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蔬菜如:西红柿、白菜、土豆、藕请小朋友辨别一下是哪种蔬菜, 并找出我们吃的部分。
——教师出示蔬菜的整体余局部的课件,帮助幼儿理解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生长方式。(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吃地上的茎叶;有的吃底下的茎)
分析与反思:看到整棵蔬菜的图片,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原来西红柿是长在树上的”“土豆原来长在土里,土豆树还开白色的花呢”“原来荷花的根就是藕呀”随着孩子们的阵阵惊叹声,他们的好奇心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学习兴趣也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图片呈现”的方式总感觉遥远不真实,如果活动当时能带孩子参过一下菜园,相信孩子们的印象会更深刻,理解也会更透彻。
三、蔬菜分类。
——出示多种整株蔬菜,请幼儿根据我们吃的部分进行分类。大体分为(叶菜类、瓜果类、根茎类)
——幼儿分组讨论确定记录的方法,完成常见蔬菜分类统计表。
【分析与反思】
在幼儿分组完成蔬菜种类统计表这个环节,我给孩子们留下了充分发挥自主性的空间,每组幼儿可以共同讨论并确定本组的记录方法(有的绘画、有的用符号代表)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并且培养了他们相互合作的能力。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的:
1.通过看看、品品、听听、玩玩了解花的用途。
2.创造性地设计花的礼物,使幼儿进一步萌发爱花、护花的意识。
3.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活动准备:
场地布置(花仙子的花园)
金银花露、玫瑰花茶、菊花茶、桂花糕、蜂蜜、花卉精油、熏香用品、干花袋、花朵装饰品、春姑娘图片、花朵头箍、纸、记号笔。
活动流程:
观察环境,引出主题—观察尝试,操作发现—自我创造、描述构思—情感激发
一、观察环境,感知花的'美
1、带入场地:今天我们去花仙子的花园玩,好吗?
2、观察环境:你们觉得花仙子的花园怎么样?为什么漂亮?
看见花你感到怎么样?
二、观察、品尝、发现、感知花的用途
1、出示花的礼物:花仙子还为我们准备了许多礼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2、幼儿观察、品尝花的礼物
(1)提问:你们认识这些礼物吗?它是怎么用的?
(2)教师和幼儿一起说说、尝尝、戴戴、喝喝、用用花的礼物。
3、逐个提问:这是什么?可以用来做什么?
4、小结花的用途
提问:花还可以做什么?
(1)做药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装饰品。
(5)清香空气
(6)可以美容……
三、创造花的艺术品
1、观察花仙子的花朵头箍:花仙子的礼物你喜欢吗?我也用送点礼物给花仙子。我的头箍是用什么做的?
2、提出创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礼物送给别人?后面老师准备了纸笔,请你们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礼物画下来。等下说给大家听,你做了什么花的礼物,准备送给谁。
3、幼儿绘画:花的礼物
4、幼儿描述自己的创造。
四、情感激发
你觉得花的用处多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花?(环保教育)
教学反思:
引领幼儿再次深入地进行探索,给幼儿留出探索的余地和延伸的空间。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的:
动物和孩子天生就有一分缘,探究动物世界的奥秘也是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件事。如今,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占据71%的海洋是丰富多彩、奥妙无穷的世界,而且海洋环境已日趋恶劣,因此保护海洋的生态平衡是非常重要的。让孩子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对萌发幼儿的环保意识是很有意义,也是很有必要的。况且,孩子们在了解陆地上一些常见动物的食物链后,对海洋动物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为此,我延伸生成了本次活动。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海洋动物的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2、培养幼儿大胆探索的欲望。
3、萌发幼儿保护生态平衡的意识。
活动准备:
课件、录音、电脑、录音机、图片、操作卡
活动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播放录像:海底世界。
幼儿交流:看到了什么?它们吃什么?
(评:奇妙的海洋世界一下子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观看的聚精会神,活动室里静极了,为下面的活动开好了头。)
二、自由探索动物间的食物,初步感知食物链
1、幼儿分别采用操作电脑、听录音、观察图片、询问老师等方法进行自由探索,初步感知海洋食物链。
2、幼儿交流通过探索获得的信息。
(评:这个过程一改以往老师讲幼儿听的传统教学方法,而是在活动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搜集相关的录像、图片,并把有关的内容、知识做成课件、录好音带,让孩子们自由选择获取知识的方法。孩子们有的认真地查找图书,有的聚精会神地观看着录像,还有的在电脑上操作,孩子们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获取相关信息,这远比孩子静静地听知识有意义的多。探索后的交流,又为孩子提供了整理信息、共享成果的机会。因为这些知识信息是孩子们通过亲自实践得到的,所以介绍起来特别有劲,口语能力也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三、第二次探索并记录,初步了解食物链
1、操作记录:二个幼儿结成一对,合拿一套卡片和记录纸。
2、了解食物链,感知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
师生小结: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一环扣一环,象这种吃与被吃的关系构成的链条叫食物链。
(评:让孩子带着问题进行第二次操作,会使孩子的探索更具目的性。让孩子二二结对操作记录,又培养了孩子合作交往的能力。在记录的'过程中,还能相互交流,相互调整,使操作结果更准确。孩子们对这一环节可认真了,有的孩子记录好以后,还到电脑里去核实一下,这种精神真是令人高兴。这不,大多数小朋友都得出了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蟹,虾、蟹吃小虫,小虫吃浮游生物,浮游生物吃腐烂的死鱼初浅结论。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形成了海洋动物的食物链。)
四、了解食物链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萌发幼儿保护环境的意识
讨论:食物链断后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
2、相互讲述:海洋里没有了鲨鱼,又会发生什么事情?
3、课件演示:感知食物连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师生小结:原来呀,食物链上的动物一样都不能少,缺了一环,大海就会生病,海水就要变得又脏又臭,其他的小动物也不能生活了,面且还要危害到我们人类。
(评:当老师指着幼儿记录的食物连循环图,对小朋友说:“这些动物你吃我,我吃它,多残忍,这些动物中间你们最讨厌谁?为什么?”时,善良的孩子们异口同声地喊道:“大鲨鱼最凶猛,我们不要它。”老师说:“好的,让大海里永远没有大鲨鱼”。孩子们就从食物连的循环图上把鲨鱼拿掉了。此时,老师又及时地请小朋友讲讲,没有了大鲨鱼会发生什么情况?大部分孩子都说小鱼安全了,他们没有危险了等等。老师没有表态,让孩子尽情地讲述,然后课件演示,请孩子们看一看,事情到底会变得怎样。孩子们经过课件中画面、音乐的渲染,他们又情不自禁地喊道:“大鲨鱼回来吧,大鲨鱼回来吧。”所以当最后老师说到“鲨鱼虽然凶猛,但它也有好的地方,它还是海洋中的清洁工,有了它,海洋会变得干干净净”时,孩子赶紧把拿掉的鲨鱼图片重新贴上去,对鲨鱼的喜爱之情又溢于言表。这一过程,使孩子们的环保意识得到了升华。)
活动延伸:
进一步探索其他食物链。
这条食物链上的动物,它们都是靠自己捕捉才吃到食物的,所以叫捕食性食物链。除了捕食性食物链以外,还有其他的食物链,有兴趣的小朋友可以继续探索,老师会支持和帮助你们的。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爬行植物,认识几种常见的攀爬植物,知道它们的名称和特征。
2.借助提问的线索,学会有序的观察观赏植物和果蔬类爬藤植物,了解爬行植物的攀爬特性。
3.能认真的观察植物,快乐的表演小手爬。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2.收集各种爬行植物的图片
活动过程:
一、复习儿歌【螃蟹歌】
二、教师模仿螃蟹爬
师:小朋友,你来猜一猜,这是谁在爬阿?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爬?
教师带领幼儿念儿歌,启发幼儿仿编儿歌。
三、观察【幼儿用书】感知各种爬行的植物
师:除了动物会爬,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会爬的植物呢!你知道哪些植物会爬吗?
四、幼儿自主阅读【幼儿用书】,感知各种爬行的植物
(1)幼儿自己看图阅读画面,在在集体面前交流自己看到的.爬行植物。
(2)引导幼儿阅读【幼儿用书】探索爬行植物攀岩爬墙的特征。
师:看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它长在什么地方?
师:这种植物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生长的?
师:你觉得它爬的高吗?如果没有墙,没有支架它能爬上去吗?
(3)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攀爬植物,说说:这些攀爬植物是依靠什么爬上去的?
这些植物的末端有什么?猜一猜,看一看这个卷须是什么?它有什么用?
师:小动物是用脚右路或爬行的,爬行植物末端的卷须就是植物的小吸盘,它们不停生长并紧紧地吸住墙体和支架向上攀爬。
五.启发幼儿想一想
西瓜,南瓜是爬行植物吗为什么?如果给它一个支架它能爬上去吗?为什么不让它爬上去呢?
鼓励幼儿大胆的想一想:这些爬行植物有什么用?
教师小结:爬行植物的品种很多,它们都有长长的可以攀岩的藤。在爬行植物中有绿色叶片,红色叶片的爬山虎和能开花的紫藤这些观赏植物;有葡萄的藤,习惯的藤这些水果植物;还有葫芦藤,丝瓜藤这些蔬菜植物。观赏植物一般种植在墙边和廊檐下,供人么观赏乘凉;水果和蔬菜植物一般是搭支架让植物向上攀爬伸展,在长长的藤上结出更多的果实,或者种植在农田里,让长长的瓜藤满地爬行,结出更多更大的瓜果,供人么品尝。
六.讨论活动:你还知道哪些爬行植物,这些植物有什么用?
七.音乐活动【小手爬】
师:小动物会爬,植物会爬,我们小朋友的小手会爬是吗?让我们随着音乐表演小手爬的动作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音乐表演【小手爬】,改变音乐的节奏,带领幼儿进行小手慢慢爬和快快爬。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并发现磁铁能吸铁制品的特性。
2、能初步尝试用所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
3、体验科学活动的乐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5、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幻灯片、记录表,道具图片。
2、操作学具:磁铁、积木木头类:积木 塑料类:尺子 纸类:餐巾纸 铁制品:曲别针、钉子,夹子
活动过程:
1、 导入猜谜语,出示磁铁,引入活动通过看ppt来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并具体讲解
2. 做实验 磁铁宝宝找朋友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磁铁宝宝是来找朋友的`,它想与被它吸住的物品做朋友。
通过做实验来让小朋友知道磁铁的用途,完成表格填写。
3. 总结通过实验钉子、曲别针,夹子是磁铁的好朋友。磁铁有磁性,能吸起像钉子、曲别针这样的含铁的物品。不能吸起像积木这样的木制品、纸巾这样的纸制品、尺子这样的塑料制品、玻璃球这样的玻璃制品。
教学反思:
本次科学活动,幼儿从上课伊始就表现出强烈的兴趣。由于事先准备的操作材料比较多,所以幼儿一直在动手操作中观察、发现、比较,整节课情绪高涨。幼儿乐于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来发现事物规律的活动形式。在总结磁铁特性这一环节,做的还不到位,有点急于求成,要先让幼儿来讲出他发现的规律,教师再进行引导,做最后的总结。在活动过程中仍有不足之处,教师在讲述表格填写规范时语言不够清晰,目标不够明确,仍然有些幼儿将猜测和验证环节混淆起来,不会填写表格。此外,应将游戏探索磁铁特性这一方式延伸到今后的玩磁铁的活动中。
小百科:磁铁:磁铁的成分是铁、钴、镍等原子,其原子的内部结构比较特殊,本身就具有磁矩。磁铁能够产生磁场,具有吸引铁磁性物质如铁、镍、钴等金属的特性。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恐龙生存的三个时期。
2.知道部分恐龙的生存时期。
3.了解展板的意义并合作完成展板的制作。
重点难点:
1.知道恐龙生存的三个时期。
2.知道部分恐龙的生存时期。
3.了解展板的意义并合作完成展板的制作。
活动准备:
三种不同的颜色的泡沫板或海报纸,较大版面的空墙面,幼儿熟悉的部分恐龙的图片,生存与各时期的部分恐龙的名称。
活动过程:
一、展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图片,了解恐龙生活在地球上的三个时期的名称及每一个时期恐龙的最要特点。
1.恐龙在很久很久以前生活在地球上,它们存在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你在这张图上能看出来吗?
2.第一个时期叫三叠纪,看起来是三个时期里最短的,你们看出来是哪一个色块了吗?
3.在三叠纪的晚期出现了恐龙,早期的恐龙是小而轻的。
4.到了侏罗纪,恐龙的种类越来越多了。在侏罗纪晚期,是巨型恐龙最多的时代。侏罗纪是什么色块表示的?
二、出示图片,带领幼儿一起制作展板。
1.我们分别用什么颜色来表示三叠纪、侏罗纪。
2.它们的大小都一样吗?
三、教师将个别较熟悉的恐龙的'图片根据出现的时期张贴到展板上,帮助幼儿学会看、用这个展板。(由于在三叠时期出现的恐龙,幼儿都不太熟悉,所以教师可以直接出示几种恐龙,告知恐龙的名字。)
活动反思:
活动的重点是认识三个时期有代表性的恐龙,通过学习,幼儿基本达到了学习的要求。在组织幼儿讨论中因为他们很感兴趣的学习内容,所以幼儿都积极参与讨论,大胆发言。活动的效果比较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通过说一说、做一做等一系列活动,让幼儿了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知道屁是怎么形成的。
2、引导幼儿说出饮食中容易放屁的食物,以及放屁时应注意的礼仪。
3、鼓励幼儿学会与同伴共同探讨研究问题,体验合作的快乐。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5、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气球五只、装满水的透明水缸五只。
2、《放屁》教学挂图、臭鼬鼠图片。
3、幼儿围坐成弧形,桌子围在教室旁边(实验操作时用)。
活动过程:
1、教师设置悬疑,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教师捏着鼻子说:“呀!怎么这么臭啊?谁放屁了呀?”
(2)“你放过屁吗?你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放屁吗?”(幼儿讨论猜测)
2、出示挂图,让幼儿了解放屁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以及放屁是怎样形成的。
“我们人人都会放屁,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那到底为什么会放屁呢?哦!原来是当我们吃东西时,把周围的空气也吞进独子里了,然后空气从我们的肛门跑出来,就形成了屁。原来,屁就是我们肚子里的空气啊!”
3、实验操作,观察放屁的原理。
(1)交代实验操作要求:
①“瞧!这是什么?(气球)”
“这气球就象是我们的肚子,我们把空气吹进气球里,然后捏紧气球口,把手伸进水中,再把手慢慢松开,观察一下:水中有什么现象?”
②自己自由结合,五人一组,互相轮流合作实验。
(2)幼儿开始自由结合操作实验,教师巡视,参与幼儿的谈论研究。
4、引导幼儿相互讨论,了解哪些东西吃了会容易放屁,哪些东西吃多了,放得屁会比较臭?(幼儿相互讨论,教师巡回倾听,并参与幼儿的讨论活动)
(1)放屁还和我们吃的食物有关系哦!你们猜猜看:吃哪些食物会容易放屁呢?
“豆类食品、奶制品、胡萝卜、面包……”
(2)那吃什么食物放得屁会比较臭呢?
“肉类食品、臭类食品(如:大蒜、洋葱等)、……”
5、让幼儿懂得放屁时的礼仪。
“我们每个人都会放屁,所以大家不用紧张和怕难为情。如果憋着不放,我们会感到肚涨和肚子疼哦!那我们要放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到旁边人比较少的地方去放屁,不要在人群中放屁。……)
6、讨论,让幼儿知道人和动物是会放屁的,花草树木和一些物品等都不会放屁。
“除了我们人会放屁,那还有谁也会放屁呢?”(还有动物)
7、设置悬疑,激发幼儿对下次活动的兴趣。
出示臭鼬鼠图片,提问:
“谁来了?你认识它吗?”
“它叫臭鼬鼠,它会放屁吗?”“它的屁可厉害了,有很大的用途哦!你们信吗?想知道的,我们下次来研究讨论吧!”
教学反思:
一次科学活动的.开始,应该来自幼儿已有的经验,一次科学活动的结束,并不是真正的结束,应使幼儿有进一步的探索可能,成为获取经验的开始。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们老师要尽其所有、创设各种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脑思考,全身心地积极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学得经验。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在操作活动中,让幼儿获得物体转动的经验。
2、指导幼儿尝试观察记录的方法,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
3、培养幼儿对“转动”这一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准备:
塑料小陀螺、纸花片、长方形小积木、风车、球形插塑每组一份、记录表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一、引起幼儿兴趣
老师这儿有五种不同的物体,你们想知道是什么吗?
这小陀螺会怎样?
这几种物体都会转动吗?
二、幼儿预测结果
请幼儿把你自己认为转或不转的想法记录在表的第一行格子里。
请幼儿介绍自己是怎样记录的?
三、幼儿操作,验证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确,并及时进行记录。
要求幼儿动脑筋仔细观察它们是怎样转动的?
四、讨论记录结果
请幼儿告诉大家玩的结果与开始认为的一样吗?你又是如何记录的?
五、找一找生活中常见的转动物体。
六、再次探索物体转动的现象。
请幼儿再玩一次,仔细观察它们转动时有什么不同?
活动结束:
制作风车,玩风车。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9
活动目标:
1、让幼儿初步了解磁铁的基本特性。
2、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的用途。
3、培养幼儿的探索兴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活动准备:
木块、塑料玩具、钉子、夹子、瓶盖、曲别针、磁铁、纸板、沙子
活动过程:
1、引题(情境导入)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很好玩的地方,但是去那个地方玩我们小朋友都要带上一样东西才能进去,我们看看我们要带什么东西进去?(教师出示磁铁)
幼:磁铁
师:现在小朋友们可以拿着磁铁进去玩了?你们看看会发生什么事?
幼:好
师:小朋友看看为什么磁铁吸不住这个东西啊?
幼:因为它是木头的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那你们看看磁铁为什么又不能吸住这个东西呢?
幼:因为它是塑料的
师:小朋友,你们玩好了吗?现在时间到了,你们去找个位子坐下来,老师请小朋友说一说刚才磁铁都吸了什么东西啊?
幼:有钉子,有夹子,有瓶盖,有曲别针
师:哇!磁铁的本领可真大啊!磁铁吸了这么多东西?那你们看看磁铁吸得东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啊?
幼:他们都是铁做的
教师小结:原来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做它的朋友
2、幼儿动手操作,发现磁铁隔物吸铁的特性
师:现在老师再请你们来玩一个游戏,现在每个小朋友一个人拿一个纸板,把磁铁上面的'东西拿下来放在纸板里,你们再玩玩看会发生什么事?
幼:好
师:小朋友,你们说说看为什么这些东西在纸板上动起来啊?
幼:因为纸板下面有磁铁
师:真聪明!老师告诉你们磁铁还有一个秘密就是它还可以隔着物体吸铁,但是这些物体不能太厚(教师可拿一本厚书操作一下)
3、创设情境,让幼儿了解磁铁在生活中用途
师:刚才老师不小心把很多的别针掉进了这些沙子里,你们能不能帮助老师想想怎么能让它们出来呢!
幼:把他们捡起来
师:但是这样太麻烦了,你们有没有更好地办法啊?
师:刚才我们刚刚学过了一个磁铁的特点,磁铁可以吸住铁的东西,别针也是用铁做的,那我们来试试看能不能用磁铁把别针吸出来!
幼:可以
师:啊!原来真的可以啊!
师:小朋友,原来磁铁在我们生活中给了我们这么多的方便啊!
活动结束
师:刚才我们知道了磁铁有这么多的本领,现在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去教室找一找磁铁还能吸住哪些东西好不好?
幼:好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 篇10
1.学习2、3的相邻数,感知相邻数多1少1的关系。
2.能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3.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企鹅操作卡、数字卡每人1套。
2.《找朋友》音乐。
活动过程
1.请幼儿在9只企鹅的图片中找出外形一样的摆放在一起。
2.幼儿操作,感知相邻数之间多1少1的关系。
(1)将数字1、2、3与相同数量的企鹅图片对应摆放。
(2)分别说出3种企鹅的数量,并比较3种企鹅的多少。
(3)按从少到多的顺序给3种企鹅排队。
3.引导幼儿发现相邻数的规律。
教师小结:数字1、2、3是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1比2少1,排在最前面;3比2多1 ,排在中间,所以1和3是的2的好朋友。
4.幼儿尝试用相邻数规律,找出3的相邻数。
5.游戏:朋友在哪里。
幼儿每人拿一张数字卡片,听音乐《找朋友》传球。音乐停,球传到谁的手里,谁就说出自己卡片上的'数字,如:“我是2,我的朋友在哪里?”手里拿着数字卡片1和3的幼儿举起卡片回答:“我是1,我是你的小朋友。”“我是3,我是你的大朋友”。全体幼儿一起说“2的好朋友是1和3”。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幼儿园中班语言科学教案08-26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2-17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11-17
幼儿园中班影子科学教案10-05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荐】01-20
【精】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1-20
【荐】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01-19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精】01-2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推荐】01-21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热】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