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时间:2023-07-19 13:40:02 松涛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精选24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课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精选24篇)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5、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1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六、作业设计

  1实验:观察和测量自己的影子,完成下表

  早 上 中 午下 午

  太阳在( )丶方太阳在( )方太阳在( )方

  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影子在( )方

  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我的影子长( )厘米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2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根据公式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能搜集如何给植物施肥的资料。

  重点:指导学生亲自播种一种植物,并设计制作记录植物生长的表格。

  难点: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持久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

  花盆、花铲、植物种子、热水、冷水、泡种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带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利用上网查询、利用声像资料查询、想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方法。

  (二)学习新课:

  1、种茄子。

  (1)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我们光说还不行,还需要同学们亲自来实践!你们小组商量一下,种什么好呢?

  (2)确定种植的植物,并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3)师:种植需要哪些步骤?

  (4)选择合适的工具,种植植物。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师:通过这段时间种植植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有的小组活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

  (3)师:怎样确定哪个小组的.种子发芽率高?

  (4)学生汇报测定。

  3、给茄子准备“营养”。

  师:人的生长需要营养,茄子的生长也需要营养,让我们给茄子准备一些营养吧!

  4、记录茄子的一生。

  师:想一想,茄子的生长过程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采用哪种方法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进行长期不懈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半途而废。

  5、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3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4.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念: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类以及科学分类的观念

  教学重点:通过记录、统计,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规律和问题

  教学难点:食物的科学分类

  教学准备:一天的食物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今天很高兴能给同学们上课,我们这儿有个习惯,碰到熟人都会问:“吃过了吗?”来打招呼,老师也想和同学们打个招呼:“你们早饭吃过了吗?“那你们早饭吃了几种食物啊?” 你们早饭就吃的很丰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丰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一天的.食物(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记录一天的食物

  1、师:那么我们一天要吃多少种食物呢,要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想一想应该怎样记?

  2、提示记录要求:记录要实事求事,不要遗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来记录,小组分工每人记一个。像肉包子这种食物记作肉和面粉2种食物。不会写的可以用拼音。统计出小组内一天共吃了几种食物。

  (学生记录、老师巡视)

  3、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个小组的食物)

  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吃的食物有没有规律和问题?

  小结:我们一天要吃几十种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饭、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刚才我们发现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们把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吗?请小组边讨论边把食物记录表格上,每张卡片写一种食物,把字尽量写得大一点、工整一些,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边整理边讨论怎样交流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

  2、学生分组整理、讨论。

  3、一小组上前尝试汇报交流(把食物贴在黑板上)说说理由

  4、师:刚才的小组把食物分成了几类,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统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分类关键是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指导)

  5、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6、再次汇报交流,请用不同分类方法的小组汇报,师适时补充板书

  7、小结:我们给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按个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结构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来源分、可以按生活习惯分等,不管怎样分,只要在同一次分类的过程中保持分类标准的统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类:看书,教师要考考你们,植物类的食物和动物类的食物你们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三、总结:

  通过记录一天食物和给食物分类,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们从食物中获得了哪些?)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请其他小组的上来补充黑板上汇报不一样的食物,把它们按分类标准贴上去。)

  板书设计:

  一天的食物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4

  一、指导思想

  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健体,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采用灵活多样、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在教学中以学生

  为主体,让学生的思维、情绪、活动同教师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目标,发展学生敢于动脑,大胆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教材内容

  本课的教学内容选用了滚翻教材中的《前滚翻》和游戏《障碍跑》。

  三、课的组织、设想

  本课结合教材内容采用故事情景的教学方法。 进入情景:在课的开始,教师以“小刺猬锻炼”的故事对学生进行诱导,通过模仿动物和练习《健身操》发展学生的活动兴趣。

  情景展开(1):在滚翻教学中,展开“小刺猬锻炼”故事情景,启发学生创造各种玩法。把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利用小垫子进行各种自由滚翻、滚动、跨越障碍等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情景展开(2):教师及时捕捉住能做出“滚翻”的学生,通过他们的展示,将滚翻渗透于生活中,让学生掌握自我保护的技能。

  情景展开(3):引导学生学习“前滚翻”。练习中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出现的问题(如:头顶触垫子、团身不紧、双脚蹬地无力等),通过教师示范、出示挂图,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在保护与帮助练习中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关心他人的优良品质。学生基本掌握滚翻的技能后,同伴之间相互评价打分,发挥小组评价和个人评价的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情景展开(4):引导学生进行游戏《障碍赛跑》。通过小动物歌谣提高学生的游戏兴趣,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尊重同伴的优良品质,渗透安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协作,勇于显示个体的价值。情景结束:集休手拉手跳简单跳跃动作以放松身心。

  教学目标:

  1、 乐于开动脑筋,表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2、在体育活动中有一定的观察和模仿能力

  3、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前滚翻

  一、导课

  师:同学们,冬天来了,你们一定很喜欢 出去玩,对不对?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想去哪儿玩吗?

  师: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里玩一玩,看看动物园里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好不好?

  师:那我们就出发吧!你们一定要注意,到了动物园,一定要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二、设置情景

  1、游戏一:穿过小树林

  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兴趣

  师领生跑步到森林,玩“穿过小树林”的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穿过了这片小树林,就要到动物园了,大家一定要爱护小树林。

  师:同学们,请注意啦,我们马上就要进动物园了。师领头穿过洞门(由两位同学搭手成门),来到动物园。

  2、舞蹈:健康歌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动物园里的空气好新鲜呀!同学们,我们来做做运动吧!(播放音乐,师领生跳舞:健康歌)

  要求:气氛活跃,心情愉悦

  3、模仿小动物开运动会

  学习目标: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②培养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

  ③培养协作意识

  师:跳完了舞,你们想和小动物们一起玩一玩吗?现在,我们就来模仿一下小动物:看看小动物们怎样开运动会的,好吗?

  师:我们分组进行,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模仿的最象最好,行不行?

  师:我们现在开始吧!(师参与其中)(设想:龟兔赛跑、青蛙过河、老鹰捉小鸡、青蛙跳远)

  要求:充分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

  三、技巧:前滚翻

  4、栽种人工草坪

  学习目标:培养协作意识及竟争意识

  师:你们模仿的真像。现在,大家累了吧?一起到人工草坪上休息一下吧,不过,我们要先栽种好人工草坪,现在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栽种的最快最好。

  师:草坪种好了,你最想玩什么呢,大家分组玩一玩吧!

  设想草坪图形:长方形、圆形等。

  生:分组活动。(设想:有的在草坪上来爬去,有的在翻筋斗,有的在仰卧起坐,有的在练习劈叉,还有的在……)

  要求:团结协作

  5、熊大哥“翻筋斗”

  学习目标:导入主题—前滚翻

  师:大家瞧一瞧,这一组的同学在干什么?

  生:翻筋斗

  师:说对了,原来,他是我们的'熊大哥,在学翻筋斗呢!就象“滚圆球”一样,现在我们把垫子拉开,排整齐,也来学学翻筋斗吧!注意:两人一组,自由组合,看谁滚得又圆又稳。

  生:练习团身滚动

  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能不能不抱腿滚动呢?

  生:表演示范

  师:表演的真好,我也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同学们,老师表演的好吗?

  生:好!

  师:你们也来练一练吧,我相信你们比老师做得还要好。现在开始。

  生:练习前滚翻;分两组集体表演

  师:你们表演的真不错,我想和你们比试一下,好吗?

  生:好!

  师:表演蹲撑前滚翻起立展体亮相。老师表演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开始动作、结尾动作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你们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漂亮的动作吗?分组练一练,看哪一组的动作最优美,最有特色?

  生:练习,集体展示,个别展示

  四、放松活动

  师:大家玩累了吧:我们来放松一下(意念放松),准备回家吧!

  意念放松指导语:

  1、请慢慢闭上眼睛

  2、 我感到很放松

  3、我的双手感到沉重和放松

  4、我的手臂感到沉重和放松

  5、我的双肩感到沉重和放松

  6、我的双手、手臂、双肩全部感到沉重和放松

  7、请慢慢睁开你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放松好了吗?

  生:放松好了

  小结:同学们,今天,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对我们班同学有更深的了解,你们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五、师生再见

  反思:

  这节课有多处不足。1,天气比较热,影响学生情绪,

  2,组织不严密,表现在准备部分,、我把热身倒过来了,应该活动身体各部位,做头、腰、双手、腿的动作。课上是先进入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在垫上做滚翻动作。

  3、没有及时运用激励机制,做得好的与做得不成功一个样,

  4、没有跟生活联系起来。只让他知道怎样滚,不顾怎样用到生活中,因让学生明确前滚翻粉是体育锻炼的一种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可以发展学生的柔软、灵敏、协调素质务基本活动能力,促进个性心理的发展。教案的设计基本结合学生的知识,自编了动物及游戏,这样提高了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和谐发展,体现了新课程健康第一的理验。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2、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时心跳、呼吸会加快,但1分钟内会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测心跳,可以测脉搏的跳动。测呼吸只要将手捂在鼻子下,感觉热气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钟时间就看秒针从哪里开始,再回到那里,教师出示课件闹钟。

  3.学生设计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 年 月 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姓名:班级:实验时间: 年 月 日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1)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现在你认为运动时人的呼吸和心跳为什么要加快?

  (学生回答后,出示:因为人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也需要增加,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动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课后反思

  运动对于健康的意义,学生认识不少,如果不上这节课,他们也能说出:“可以增强体质”“少生病”“延缓衰老”,等等。但这是他们从书本上或者别人的口中得到的,自己很少有这方面的亲身体验,或者说很少有意识地去体验。这节课就是要学生通过一个个有结构的活动去体验,去感受运动对心脏和其他器官的好处。这样,才能使学生对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

  本课让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有结构的活动主要有三个:第一是通过亲身的运动测算出运动1分钟后人的呼吸和心跳比平静时多了多少次。使学生知道自己激烈运动1分钟后呼吸和心跳会增加很多。第二是让学生通过心脏模拟器心跳情形感受到心脏收缩的力量;第三是通过做血液循环实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心脏收缩、舒张时血液流动地情况。

  由于一课时安排三个活动,且知识含量多,因此,如何在40分钟内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成为本课教学的难点。

  我试教了一个班级,结果拖课6分钟,且是草草收场。怎么办?根据试教情况,本着只要能达到教学目标的能精简就精简的原则,我对原有的教案作了五处修改:

  第一,精简了“引入”。原来的引入是通过讲述一个人把一只兔子和鸽子从小在笼子里喂养,长大后,他把兔子和鸽子放出来,结果兔子跑不了多远就死了,鸽子飞了几圈后也死掉了,让学生听候谈谈自己的想法。意在引导学生得出缺乏运动就失去健康的结论。可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想法是多方面的,这样就要费时。为此,我改用“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让学生谈谈看法,学生一般较快地说出能增强体质,延续生命等话语,教师就能顺势揭示课题,省时快捷。

  第二是将原来专项教学心脏位置的的内容安排在测试心跳环节中,这样教学自然又省时,不是为教心脏而教心脏,符合本课的教学目标要求。

  第三是精简了实验表格。按教材要求本节课学生需填写两份表格,一份是记录运动前后呼吸、心跳次数的,另一份根据运动前后心跳、呼吸加快次数计算出心脏多泵送了多少血液和肺部多呼吸了多少空气。在填写第二份表格时学生需将第一份表格数据抄在第二份表格上再计算,费时,且易搞浑学生。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学时就直接出示第二份表格,反正第二份表格中包含了第一份表格的内容。

  第四是原来在测试心跳和呼吸次数时是让学生自己看着课件上的钟表数次数的,但学生完成人次参差不齐,教师就得等,浪费了时间。第二次教学时老师喊:准备——“瞿”,结束喊:“到”,同时结束。学生起跳都在原地站立跳,也省去了学生走来走去花费的时间。

  第五是为节省学生翻书时间,我将树上的有关知识语句直接用课件投视出来。

  第六是为节省时间,考虑本课教学以学生体验为主特点,每个问题一般提问不超3人次。

  在精简的同时,为能更好地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运动能增强人体机能的教学目的,我增加了心脏跳动、血液循环、血液运送氧气营养物质到全身各处,全身各处的废物随血液排出体外的flash课件,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从第二节的教学过程看,在测试运动前后呼吸和心跳次数时,由于学生节外生枝,虽然测试的动作过程清楚,但讲述环节还是不够清晰。

  为节省时间,对个别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没有及时予以,一定程度上伤失了学生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在上面的实验中,其它条件不变,改变物体的重量,观察测力计的示数。)2、设计对比实验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让学生说非常熟悉自行车哪些地方都用了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利用弹簧“受到的力的大小和弹簧伸长长成正比”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克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2

  一、创设情境

  师:小时候我们的食物是母乳,是妈妈的乳汁哺育我们的身体成长。现在,我们的身体越长越高,活动量也越来越大,母乳已经不能满足我们对营养的需求,我们开始吃各种各样的食物。

  师: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天的食物。(板书:一天的食物)

  师:同学们,要探究一天的食物,首先需要我们做的是什么?

  生: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怎样记录呢?

  生:按一日三餐来记录。

  师:老师给大家提出了具体的记录要求,请看大屏幕。(出示CAI: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请大家一起阅读要求的。

  生:1.思考记录的方法。

  2.按思考的方法进行记录。

  3.交流,记录:

  ★一天中你吃了多少种食物?

  ★吃得最多的是什么食物?

  ★每餐都吃的有哪些?

  师:在第三点上,老师作个说明(每个同学独立的统计出一天所吃的食物的数量,从记录中发动吃得最多的食物和每餐都吃的食物。当你记录完整后,把你的结果向小组长汇报)。

  师:同学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二、记录一天的食物

  师:好,以上周星期天为例,请同学们按要求进行记录活动。给大家8—10分钟时间。

  (评:根据我校寄宿制的特点,我选择了以星期天为例让同学们进行记录,这样学生在记录中肯定会出现很多疑问,比如零食算不算,饮料算不算等,但这正是我期待的结果。)

  提示:在记录过程中,如果有个别同学不清楚的,请看大屏幕上的要求,并按要求逐一完成记录活动。

  教师巡视。

  师:下面开始汇报。(出示实物投影---全班的食物统计表)

  生:(第一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119种,最多的吃了21种,最少的吃了19种,平均吃了17种。每餐吃的食物有米饭,吃得最多的食物有肉,米饭。报告完毕。

  生:(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85种,最多的15种,最少的8种,平均吃了12种。每餐吃的有米饭,吃得最多的也是米饭。报告完毕。

  生:(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82种,最多的吃了14种,最少的`6种,平均吃了12种。每餐吃的是米饭,吃得最多的是肉。

  生:(第四小组)我们小组共吃了130种,最多4种,最少5种,平均每人每天吃16种食物。每餐都吃的是米饭,吃得最多的是米饭和肉。

  (针对第四小组的汇报,不少同学在下面议论,还有同学直接提出了疑问。)

  师:请再把你们小组吃得最多的数量和最少的数量汇报一遍。

  (第四小组的同学还未回过神,第五小组就开始汇报了。)

  (评:同学们发出了疑问,不但说明学生在认真倾听,而且还在动脑思考。)

  生:(第五小组)我们组共吃了77种,最多的种,最少的种,平均种。最多的是米饭和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生:(第六小组)我们组共吃了127种,最多的吃了21种,最少的是13种,平均吃16种,吃得最多的是米饭,每餐都吃的是米饭和肉。

  师:请看统计表,根据我们每个组每天吃食物的平均数量,估算出我们班平均每天吃多少种食物?

  生:12种~14种。

  师:请再看统计表,每天吃得最多的吃了多少种食物?

  生:是第一组和第六组,都吃了21种。

  师好,请这两组的吃得最多数量的同学汇报。

  生:略。

  师:请同学们看第四组的数据统计,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有啊!

  生:他们组的最多的是4种,最少的是5种。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他们小组的合作学习不认真!

  师:第四组的同学找找原因。

  师:请同学们再通过比较,吃得最少的是哪个组的?多少种?

  生:汇报(略)。

  (评:我只选取了最多和最少的数量的同学进行了汇报,来处理记录中同学们出现的疑问。对于第四组的数据,其实在刚汇报过程中我就进行了及时的追问,但汇报的同学没及时发现他们在记录过程中出现的疏忽,所以我就放在这里了。)

  三、给食物分类

  师:这么多的食物,我们能给食物分类吗?分类在原来的学习中我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经验,比如在第一单元《电》的学习中,我们就给绝缘体和导体分类,

  师:今天我们给事物进行分类,怎样分类呢?

  生:可以从食物的颜色来进行分类。

  生:可以从味道来进行分类。

  生:可以按营养来分类。

  师:好,无论从颜色,味道等来分,这些都是我们给食物分类的方法。我们按一定的标准来给食物分类。请看大屏幕,出示具体的要求。

  师:请同学们阅读要求。(给食物分类)

  生:1.确定按什么标准给食物分类。

  2.按确定的标准标准进行分类。

  师:以每个小组记录的星期天的食物,按你们小组确定的方法进行分类,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分类活动开始。

  师:汇报。(先汇报出分类标准,再举例)师板书/

  生:(第一小组)我们是按荤食,素食来分的。

  生:(第二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生:(第三小组)我们是按味道来分的。

  生:(第四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生:(第五小组)同第四小组。

  生:(第六小组)我们也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

  师:老师在巡视的时候,看你们小组还还按另外的一种标准进行了分类的吗?

  生:是,我们还按喜欢和不喜欢进行了分类。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分类方法是否恰当,是否完善?

  师:我们就先听听第六组同学的意见,好吗?

  生:我认为不完善。比如我举一种食物,肥肠粉,有的同学喜欢吃,有的同学不喜欢吃,这就很容易造成矛盾。

  师:因为个人的口味不同,不能明确的把某种食物归为喜欢吃的或不喜欢吃的,是根据各人的喜好,对吗!

  生:对,所以我觉得这种分法不完善。

  师:好,我们再看其他四个组都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我们看看第三组按味道来分,这种分法又是否完善呢?

  生:我们分了甜味,咸味和辣味。

  师:好,请同学们思考,他们的这种分法是否完善?你们有什么疑问提出?

  生:我认为热狗不该分在辣的这一类。

  师:这是以为在热狗上加了辣椒。这样就会改变他的味道了。

  师:夏天到了,我们每天都得摄入大量的水。水是什么味道的呢?

  生:甜

  生:酸

  生:我们观察过水,应该是没颜色,没味道。

  师:我们通常摄入的纯净水是没味道的.。

  师:这种分法完善吗?

  生:还是不太合理!

  师:我们再看其他四个组都是按荤食和素食来分的,请举例。

  生:火腿肠,虾,牛肉等都是荤食;菠菜,黄瓜,土豆,豆芽是素食物。

  师:火腿,虾,牛肉都来源于哪里?

  生:动物。

  师:黄瓜,土豆呢?来源于哪里?

  生:植物。

  师:我们说,按荤食和素食给食物分类,是从食物的来源分类的。

  师:老师再给大家介绍另一种分类方法,是按人们的生活习惯来分。比如:有的同学汇报的蔬菜,水果,面食,粮食,还有我们每天可口的菜肴,有各种各样的调味品等。

  师:这两种分类方法是最常见的分法,也是相对较完善的分类方法。

  四、分类方法的应用

  拓展:我们看餐厅第六周的食谱(出示)

  师:第一,二,三组按食物的来源进行分类;第四,五,六组的同学按人们的生活习惯进行分类。

  学生活动,汇报。

  生:我们这组来源于植物的食物有米饭,白菜,豆腐。还有豆芽;来自动物的有蒸排骨,甜椒肉丝,烧牛肉…。

  师:像土豆烧牛肉,甜椒肉丝等,还能不能再细分?

  生:能,土豆,甜椒是素食物,牛肉和肉丝是荤食。

  师:我们再一起看看其他组的分类情况。

  生:米饭,粥,馒头是属于粮食;牛奶,鸡蛋属于营养品;

  师:不错!从今天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食物中蕴涵的学问丰富吗?

  生:丰富。

  师:是的,比如我们分的植物类食物还可以分为哪些?动物类食物又可以分为哪些?这也是教材第39页提出的讨论题目,留给大家课后完成。

  五、延伸

  师:请同学们去留心我们学校餐厅的每周食谱,都是精心配制的营养餐。为什么说是科学,合理的营养餐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同样是一日三餐,有的人吃出了健康,有的人却吃出了疾病?这些都是和食物有关的话题。同学们可以去咨询生活老师,也可以去查阅相关资料,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继续进行有关食物的探究活动。

  六、结束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3

  教材分析

  (一)背景和目标

  在前一课,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从本课开始,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本课将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

  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螺丝刀拧螺钉、用镊子夹东西,等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们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本课的教学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分析使用撬棍的过程,观察撬棍工作的特点,从而认识杠杆类工具。

  杠杆这类简单机械可按省力情况分成三类: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省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的特点是: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通过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我们要让学生初步认识到杠杆是省力还是不省力与它的三个点之间的距离有关,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的科学认知能力有限,对于一些科学术语及在生活中的联系掌握比较少。另外,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操作比较少。组织教学上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教学目标

  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2、说说土壤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内阅读,资料库五、布置作业:

  土壤和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糸?

  六、课外活动:

  调查了觧农民为什么珍昔土地?

  七、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

  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驶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过程与方法:

  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

  教学准备:

  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

  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

  教学过程:

  导课:

  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

  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

  因为有你,

  小草变得嫩绿;

  因为有你,

  鱼儿游得欢畅;

  ……

  因为有你,

  地球才这样美丽。

  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

  二、了解水的作用

  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

  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

  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

  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

  ……

  (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

  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

  1、动动手。

  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

  可以怎样做?

  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

  3、小组讨论:

  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

  四、活动

  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

  A^xxx65%是水;

  B鸡蛋76%是水;

  C鱼85%是水;

  D蔬菜90%是水。

  2、试验

  小草每天“喝”多少水?

  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

  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

  五、小结

  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

  参考资料:

  水的重要性

  地球上的人类和一切生物,都与水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孕育了生命,还为人类提供了物质资源和文明发展的基础。据统计,一个人煤田要喝2升左右的水,如果一个人活到60岁,他一生饮水50吨。人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水,水不仅是^xxx内重要组成部分,而且^xxx内发生的一切反应都是在介质水中进行的。没有水,养料不能被吸收;氧气不能运到所需要部位;养料和激素也不能大大它的作用部位;废物不能排除,新陈代谢将停止,人将死亡。因此,水对人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物质。在地球上,哪里有水,哪里就有生命。一切生命活动都是起源于水的。^xxx一旦缺水,后果是很严重的。缺水1%~2%,感到渴;缺水5%,口感舌燥,皮肤起皱,意识不清,甚至幻视;缺水15%,痛苦往往甚于饥饿。如果没有水,植物不能直接吸收养分,因为养分只有溶于水,才能被植物的根毛吸收;植物的光合作用也是在水的直接参与下进行的,没有光合作用,植物也就不能生存。

  水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一切经济活动的命脉。农民灌溉需要水,据资料介绍,灌溉一公顷水稻需水18000吨,一亩蔬菜需水25~30吨,一亩小麦需水40~50吨,一亩棉花需水35~50吨。工业生产也需要水,每生产一吨钢需水100吨,一座发电能力100千瓦的火力发电厂,每年需淡水上亿吨。钢铁厂用水作为洗涤剂,如漂洗原料和产品,清洗设备或厂房,所有的工厂都要利用水的各种作用来维护正常生产,几乎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有水的参与。所以,水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此外,城市生活和建设每时每刻都需要水。

  水的'起源

  地球上刚刚诞生时,没有河流,也没有海洋,更没有生命,它的表面是干燥的,大气中也很少有水分。那么如今浩瀚的大海,奔腾不息的河流,烟波浩淼的湖泊,千奇百态的万年冰雪,还有那地下的清泉暗流和天上的云雾雨露,这些水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地球是由太阳星云分化出来的星际物质聚合而成的,它的基本组成有氢气和氮气以及一些尘埃。固体尘埃聚集结合形成地球的内核,外面围绕着大量的气体。地球刚形成时,结构松散,质量不大,引力也小,温度很低。后来,由于地球不断收缩,内核放射物质产生能量,致使地区温度不断增高,有些物质慢慢变软熔化,较重的物质,如铁、镍等聚集在中心部位形成地核,最轻的物质浮于地表。随着地球表面温度逐渐降低,地表开始形成坚硬的地壳。但因地球内部温度很高,岩浆活动非常激烈,火山喷发十分频繁,地壳也不断发生变动,有些地方隆起形成山峰,有些地方下陷形成低地和山谷,同时喷发出大量的气体。由于地球体积不断缩小,引力也随之增加,此时这些气体已无法摆脱地球的引力,从而围绕着地球,构成了“原始地球大气”,水蒸气便是其中之一。

  水蒸气在空中达到饱和时便冷却成云,变成雨,落在地面上,聚集在低洼处,逐渐积累成湖泊和河流,最后汇集到地表最低区域形成海洋。地球上的水在开始形成时,无论湖泊或海洋,其水量不会很多,随着地球内部产生的水蒸气不断地被送入大气层,地面水量也不断增多,经历几十亿年的地球演变过程,最后终于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江河湖海。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7

  一、课程目标:

  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励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

  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 ,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

  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d)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e)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f)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

  g)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h)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8

  教学目标:

  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过程中能大胆猜想,养成认真细致、尊重证据的科学态度;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到合作交流的乐趣。

  3.知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1、茎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2、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

  活动准备:

  1、提前剪取带叶的枝条,迅速放入滴过红墨水的水中,并在阳光下照射3~4小时,观察现象,做好观察记录。

  2、准备生长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镜、刀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引入

  探根吸收来的水分是怎样输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们来学习12课、植物的茎。师随机板书带领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植物。

  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

  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如果茎确有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养料走的一条道路还是两条路?

  学生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小结:根据以上讨论我们知道茎可能具有运输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将根吸收的水分运送到植物体内的各个部分。另一种管子将叶制造养料运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验证我们的猜想

  谈话:如果自来水管断了,水就会流出来,那么切断植物的茎,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在这颗植物上选择一嫩枝,剪下。观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讨论:嫩枝截面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茎推放在红水中,你观察到有什么现象发生?为会么叶子变红?

  讨论:以上现象说明了什么?(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过的茎、横切、纵切、观察。

  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茎确实有运输水分的作用。在茎的内部确实有运输水分的管子。

  三、根据自己的研究,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根据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出植物运输水分的示意图。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组织全班交流。

  自由活动:

  叶制造的养料是通过什么运输到植物体各个部分的?运输养料的细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师出示资料卡,引导学生认识筛管,使学生知道茎里还有一条运输养料的管子,它在导管的外面。

  教师小结并板书:在植物体内,茎担负运输作用。在茎内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的叶制造的养料。

  四、实践应用

  在两棵小树间拴铁丝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捡钢丝的树皮上方会形成瘤状突起,这是怎么回事?(因为植物的营养是通过树皮自上而下运输的,如果破坏了树皮,叶子制造的养料向下运输的通道就被切断了,养料通不过去便积存在破坏的树皮处,形成瘤状物。)

  有的小朋友爱剥小树皮,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五、拓展活动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茎叶,扎紧袋口,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19

  第一课 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

  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植物最熟悉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大树与这照片上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汇报内容真丰富,有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内容?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第二课 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 结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2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高矮、茎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意识。

  教学重点

  找大树和小草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

  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树木,还有低矮小草。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果实串毛茸茸,很像狗尾巴。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样子画下来。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狗尾草。(能把狗尾草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草,找出它们相同和不同。(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之处?

  2.比较完成对比表格: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相同和不同。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茎叫草质茎。(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非交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框内。(这是教学重点)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共同点有根茎叶,有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唯恩图作用是梳理学生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关系。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核心概念。对概念内涵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2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葫芦叶柄部位膨大海绵体充满空气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茎叶等器官,它们生长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表达方式。

  在观察中提出问题,探究水葫芦浮在水面秘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研究水生植物兴趣,体会到水生植物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生命个体。

  教学重点

  利用维恩图总结水生陆生植物作为生命体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探究水生植物适应水生环境结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芦和金鱼藻,一个水槽,一张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水生植物

  1.陆地上生长着许多植物水中也生长着许多植物。出示实物或图片,这就是两种常见水生植物水葫芦和金鱼藻。你课外调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经看到过哪些水生植物?(补充认识水花生、浮萍、莲、菱、菖蒲、茭白等。)

  二、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

  1.观察记录:塑料袋中装有水葫芦和金鱼藻,分发给各小组,要求放入水槽中(为了使金鱼藻能沉在水底有利于观察和简图记录,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观察它们在水中样子,并用简图把它们画下来。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较观察水葫芦和金鱼藻在水中有什么共同之处?对,都能浮在水面上,会有什么秘密呢?

  3.探究:尝试剖开水葫芦叶柄,我们会有什么发现?这种海绵状气囊结构很轻,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适应水生植物环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结构?请课外继续探究。

  三、比较水葫芦和金鱼藻

  水葫芦和金鱼藻有哪些相似之处?(除了形态结构特征外,还可以稍作拓展,如它们都会繁殖后代,都会死亡等。)它们是水生植物,它们生长需要什么条件?

  四、比较水葫芦和狗尾草

  水葫芦等水生植物与陆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与前堂课学生总结陆生植物唯恩图进行比较,再次填写维恩图,完成对植物生命体特征梳理。(都有根茎叶、都会繁殖后代、寿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阳光、水分和空气等)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2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叶是多种多样,同一种树叶具有共同基本功特征。

  植物叶一般由叶片和叶柄组成,叶片上有叶脉。

  叶也是有生命,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

  过程与方法:

  统计捡到树叶数量和树叶种数;根据一定判断依据,划分出同一种树叶和不同种树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树叶兴趣,培养爱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态度和意识。

  教学重点

  开展观察叶生命现象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科学概念。

  教学难点

  是否是同一种树叶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材料:

  捡一些落叶。

  分组材料:

  同一种植物新鲜叶和落叶。

  教师准备:

  一条有大小不同叶片生长树枝。

  教学过程

  一、统计收集到树叶

  课前大家分别从不同地方收集到了各种树叶,说说你是怎么收集树叶。是呀,树木是我们朋友,他们是有生命,所以我们不能随意摘树叶。现在把树叶放在桌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我捡了几片落叶?这里面有几种树叶?

  二、观察比较树叶

  1、质疑:我们小组共有几种树叶?这些叶子是同一种叶吗?

  2、讨论: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是同一种叶?观察到了什么,才说它们不是同一种叶?同一种叶主要特征有哪些呢?

  3、比较:同时观察所有完整叶,我们能发现不同种叶有什么相同结构吗?是呀,大部分叶具有叶柄、叶片结构,叶片上还有叶脉。

  三、观察叶生命特征

  1、观察:比较新鲜叶与落叶,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思考:长在树上新鲜叶与落叶最大不同表现在哪里?是呀,新鲜叶是活,而落叶是死。

  2、描述:观察一种植物叶,我们能从中看出叶生长变化过程吗?能找到这条树枝上有几种不同生长阶段树叶吗?(如叶芽、小叶片、嫩叶、成熟叶、老叶、将枯叶等)能从几张叶不同生长阶段去推测一片叶生长过程吗?

  3、总结:叶也是有生命,它从叶芽长成小小嫩叶,又慢慢地长大,变老。许多植物叶从春天长出来,到秋天枯黄死去,完成了叶一生。有些树木虽然秋天不落叶,但它们叶同样也有生长和衰老完整过程。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2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有些变化比较明显,有些变化不太明显。

  植物变化表现在各个方面,主要表现在发芽、生长、开花、结果等方面。

  植物变化是生命体特征之一。

  过程与方法:

  能用测量方法比较叶大小,能用数据记录植物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关注周围植物变化,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重点

  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变化。

  教学难点

  坚持记录完成一棵植物变化记录表。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

  一把尺子,4张不同大小叶片,记录表。

  教师准备:

  一些树木四季变化图片,带花苞菊花,狗尾草。

  教学过程

  一、怎样观察植物变化

  我们知道,春暖花开季节,许多植物很快地进入生长期,发芽、长大、开花结果。秋天里,从开学到现在,好几个星期过去了,校园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可结合第2课课外作业及学生精彩发现激发学生探究欲。)

  讨论:我们可以观察植物哪些变化?我们怎样观察?

  首先得测量树干是否变粗了,我们得在树干同一高度连续测量三次,取接近值(三年级孩子尚未接触过平均值数学解法);过一个阶段再同样测量进行记录。能不能看出树干变化呢?

  数数每天有多少落叶。菊花花苞长得怎么样了?

  狗尾草会枯死吗?樟树果实又是怎样变化呢?

  二、观察叶生长变化

  可以测量一条树枝上最大叶子、最小叶子和中间大小叶子长度或宽度,并做好记录,看一个阶段后它们分别有什么变化?还可以观察树叶其他变化。

  从一棵树树叶大小不同、软硬不同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从一片树叶颜色变化过程中,我们又知道了什么?

  三、实地观察记录植物茎、叶

  1、活动:根据讨论结果,我们分小组按计划到校园内进行观察,记录下第一手资料。(活动时间约15分钟)

  2、交流:汇报我们观察数据,思考这些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落叶数量说明什么问题?一条树枝上有大小不同树叶,说明什么问题?如果以后测量得到数据变化很大,说明什么?如果变化不大,又怎样理解?

  四、记录一种植物变化情况

  我们还可以同时观察田野、路边和家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就这样一直观察你所选择那棵树或草,观察它们在秋冬季变化,一个月观察一次,把观察结果记录在表中,你能做到吗?

  第七课 植物共同特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种植物都有一定寿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认识,懂得生命可贵,也体会生死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

  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图片,植物一生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几课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交流:我们认为,植物都生长在一定环境中,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等;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生命过程;都有相同基本结构特征: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总结:植物作为生命体有许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长需要量,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还有适应环境(水葫芦)结构特征等。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 24

  过程与方法

  ● 能够运用感官和工具,对纸的特点进行研究;

  ● 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

  ● 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等多种方式表达探究结果,并进行交流。

  知识与技能

  ● 知道纸的一般特性和常见用途,并能把纸的性质和用途联系起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意识到保护自然资源的重要性;

  ● 养成节约用纸的好习惯;

  ● 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初步确立什么是纸,了解纸的多样性

  1 谈话: 同学们,今天你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纸,谁愿意到讲台前面给大家做一下介绍?

  2 学生介绍。

  3 谈话: 纸是人类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人们天天都要用到纸。有了纸,我们可以读书、写字、画画、看报;有了纸,我们可以包装各种物品;有了纸,可以装扮我们的生活……总之,自从人类发明了纸,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当然,关于纸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你们想了解关于纸的哪些问题呢?

  4 学生讨论,并把自己的问题填写在资料卡上。

  5 学生交流。(教师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二、 分析研究纸的不同特点

  1 提问: 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研究呢?

  2 学生回答。(板书:观察、实验)

  3 谈话: 对,观察与实验是人们认识和研究事物的常用方法。首先,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纸的特点,你们想研究纸的哪些特点,准备怎样研究呢?

  4 学生讨论、回答。

  5 讲述: 老师在教室后面为大家准备好了实验所要用的纸和用具,请各小组根据所要研究的内容,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进行实验,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6 学生实验。

  7 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

  8 教师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了解了纸的不同特点,正是因为纸的这些不同特点,才产生了不同种类的纸和纸的不同用途。

  三、 学生上网查询资料,了解有关纸的发明、制作、用途等内容

  1 谈话: 同学们,还有一些问题是用观察、实验的方法暂时无法解决的,我们可以通过其他方法来解决。譬如,上网查询就是很好的方法,老师已经把有关纸的资料搜集整理在学校的网站上,下面就请大家到网上去边查询边完成资料卡片。(板书:上网查询资料)

  2 学生上网查询有关资料。

  3 讲述: 同学们通过上网查询,都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了吗?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吗?

  4 学生汇报、交流收集的资料,同时补充完善自己的资料卡。

【小学科学课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自然与科学课件与教案12-17

小学科学课教案02-21

科学课教案12-16

科学课程的教案02-25

科学课教案01-20

小学科学课教案(精选20篇)06-15

小学科学课教案(15篇)03-09

小学科学课教案12篇02-21

科学课空气的教案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