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教案

时间:2024-11-16 19:40:18 赛赛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科学课教案(精选23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科学课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课教案(精选23篇)

  小学科学课教案 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

  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这是树的果实。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小学科学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的重量有关。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教学难点】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载重物、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一块

  新轮胎和旧轮胎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学生原有水平

  1、出示轮胎纹路图,提问:看了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防滑、摩擦)

  2、引导:你所知道,什么叫摩擦?

  3、感受摩擦力,用手在空中滑动,再用手在桌面拖动,说说你的感受。

  4、引导:这种阻碍手运动的力就是摩擦力

  揭题:运动与摩擦力

  5、提问:关于摩擦力,你认为可以研究它的哪些内容?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1、提问:一个物体摩擦力的大小可以怎么测量呢?

  2、学生交流、讨论

  出示: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3、测量钩码、笔袋等物体的摩擦力。

  4、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

  三、摩擦力大小和接触面状况的关系

  1、提问:请你推测,物体的接触面状况会对它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学生推测: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2、你能用实验证明吗?提供正反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木板

  学生结合81页表格设计实验

  3、学生实验、记录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四、摩擦力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

  1、推测物体重量对它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有什么影响?

  (提示:在上面的实验中,其它条件不变,改变物体的重量,观察测力计的示数。)2、设计对比实验

  3、学生实验

  4、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五、小结

  1、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发现摩擦力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

  2、提问: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除了和物体的接触面和重量有关系外,它的大小还可能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地形包括高原、高山、盆地、湖泊、峡谷、平原等。

  地球表面有河流、海洋、山脉、高原等多种多样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是高低起伏、崎岖不平的。

  过程与方法:

  观察描述常见地形的特点。

  会看简单的地形图,能在地形图上指认如高原、平原、谷地、山脉、河流、海洋等的地形。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地球表面地形研究的兴趣,能自觉关注和收集相关的信息。

  【教学重点】

  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难点】

  从地形图中发现整个地球地表地形地貌的分布和特点,知道并描述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学生事先准备一些自己去过的地方的风景照片,有条件的学校为每组学生准备一份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

  教师演示:一些典型的地形地貌的图片或课件,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的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教师用课件展示自己到外地旅游的.照片,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从照片上,你可以感受到那里的地形吗?你能说说它的地形特点吗?学生回答,教师适当纠正并补充介绍地形特点。

  2、你去过什么地方呢?能不能拿出照片来介绍一下呢?你可以说说那里的地名,有什么特点,地形是怎样的。

  二、我们看到过的地形

  1、学生初步交流展示。

  要求:出示照片,向大家介绍该地方,注意说清楚地形地貌的类型,能简单描述其特点。

  2、教师补充介绍。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补充介绍,结合学生照片上的地形,出示相关图片和课件,介绍各种地形地貌的特点。

  平原: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

  高原:面积很大,地形开阔,周围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

  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

  3、了解家乡的地形。

  我们的家乡是什么地形呢?它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出示家乡地形的照片或课件,学生回答后补充介绍,并填表板书。

  地名:

  地形:

  特点:

  4、小组交流,统计地形。

  学生自己带来的照片在组内交流,说出地形地貌的类型,简单描述其特点,整理并做好地形统计记录,完成上面表格。

  5、汇报、小结。

  三、观察地形图

  1、引入。

  刚才我们交流了各自的照片,几张照片可以反映出我们整个家乡的以及整个国家的地形吗?我想光凭我们的照片是很难了解清楚的。整个地球表面的地形又是怎样的呢?所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件礼物。请看!(教师出示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家乡地形图)希望在它们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师板书课题:地球表面的地形)。

  2、初步观察地形图。

  这三张地形图虽然范围不一样,可是它们却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你发现了吗?你知道上面不同的颜色所代表的意思吗?

  学生观察并回答。

  3、教师补充介绍地形图的相关知识。

  地形图,是普通地图的一种,是按一定比例尺表示地貌、地物平面位置和高程的一种正射投影图。它用符号和颜色来表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一般在图上都有比例尺和图例。如深浅不同的棕色和褐色分别表示海拔2000米—5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白色表示终年积雪的山峰,往往都在6000米以上。深浅不同的蓝色表示各种深度的海洋……

  4、小组观察地形图

  从地形图上我们可以知道哪些信息呢?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交流并注意记录从地形图中获得的信息。

  5、汇报、小结。

  四、拓展延伸

  1、关于地球的表面,我们还知道些什么呢?交流、讨论。

  2、小结并提出: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

  五、课后活动

  收集有关地形地貌发生变化,特别是火山和地震引起的地形地貌变化的资料,最好是文字加图片。

  小学科学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对杠杆尺进行研究

  【教学准备】

  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

  二、认识杠杆

  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

  用力点

  支点

  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

  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

  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

  1、 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

  2、 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

  3、 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 ?还有其他方法吗 ?

  4、 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

  5、 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完成实验之后再把实验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 )种,费力情况有( )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 )种。

  6、 对所有的数据进行观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

  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

  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7、 教师进行总结:省力、费力、不省力不费力各情况的比较和分析。

  四、收集数据步骤的反思

  我们是按怎样的方法步骤收集数据的?哪种方法更合理?

  五、全课小结

  小学科学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河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冲力。

  过程与方法:组装气球小车和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难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

  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教学难点】

  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教学准备】

  小车反冲运动实验套材、长线一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飞走,

  引导语:玩过吗?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2、学生实验、解释。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这样的现象?

  3、揭题:能不能把这种力来驱动小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像火箭那样驱动小车。

  二、安装小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3、学生动手操作。

  三、用气球驱动小车

  1、调试小车。

  2、测量小车能行驶多远。

  (1)讨论测量方法

  (2)测量

  3、提问:如何让小车行驶得更远?说说为什么?

  4、实验。

  5、出示反冲力的概念。

  6、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四、小结

  1、提问:怎样才能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

  2、提问:怎样才能让小车运动得更快?

  五、板书设计

  六、教后记

  小学科学课教案 6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植物生长过程和变化的相关信息。

  2、能按照植物种植方法的提示种植选定的植物。

  3、能根据公式计算种子的发芽率。

  4、能搜集如何给植物施肥的资料。

  重点

  指导学生亲自播种一种植物,并设计制作记录植物生长的表格。

  难点

  指导并鼓励学生坚持持久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

  教学准备

  花盆、花铲、植物种子、热水、冷水、泡种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长过程,都带来了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师小结:搜集资料可以利用上网查询、利用声像资料查询、想有经验的菜农请教等方法。

  (二)学习新课:

  1、种茄子。

  (1)师: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看来,我们光说还不行,还需要同学们亲自来实践!你们小组商量一下,种什么好呢?

  (2)确定种植的植物,并明确小组内的分工。

  (3)师:种植需要哪些步骤?

  (4)选择合适的`工具,种植植物。

  2、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1)师:通过这段时间种植植物,你们有什么发现?

  (2)学生汇报,有的小组活的比较多,有的比较少。

  (3)师:怎样确定哪个小组的种子发芽率高?

  (4)学生汇报测定。

  3、给茄子准备“营养”。

  师:人的生长需要营养,茄子的生长也需要营养,让我们给茄子准备一些营养吧!

  4、记录茄子的一生。

  师:想一想,茄子的生长过程可能是什么样子的?可以采用哪种方法记录茄子的生长过程?

  师:同学们一定要坚持进行长期不懈的观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不能半途而废。

  5、教学反思:

  小学科学课教案 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

  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

  2、说说土壤和生物之间的关系?

  四、课内阅读,资料库五、布置作业:

  土壤和生物之间有什么关糸?

  六、课外活动:

  调查了觧农民为什么珍昔土地?

  七、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1、 乐于开动脑筋,表现自我,充分展示学生个性

  2、在体育活动中有一定的观察和模仿能力

  3、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合作行为,培养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师:同学们,冬天来了,你们一定很喜欢 出去玩,对不对?

  师:能告诉老师,你们想去哪儿玩吗?

  师: 今天,老师带你们到动物园里玩一玩,看看动物园里的小动物是怎样过冬的,好不好?

  师:那我们就出发吧!你们一定要注意,到了动物园,一定要听从指挥,注意安全!

  二、设置情景

  1、游戏一:穿过小树林

  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兴趣

  师领生跑步到森林,玩“穿过小树林”的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穿过了这片小树林,就要到动物园了,大家一定要爱护小树林。

  师:同学们,请注意啦,我们马上就要进动物园了。师领头穿过洞门(由两位同学搭手成门),来到动物园。

  2、舞蹈:健康歌

  学习目标: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师:动物园里的空气好新鲜呀!同学们,我们来做做运动吧!(播放音乐,师领生跳舞:健康歌)

  要求:气氛活跃,心情愉悦

  3、模仿小动物开运动会

  学习目标:

  ①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②培养想象能力及创造能力

  ③培养协作意识

  师:跳完了舞,你们想和小动物们一起玩一玩吗?现在,我们就来模仿一下小动物:看看小动物们怎样开运动会的,好吗?

  师:我们分组进行,看看谁的想象力最丰富,模仿的最象最好,行不行?

  师:我们现在开始吧!(师参与其中)(设想:龟兔赛跑、青蛙过河、老鹰捉小鸡、青蛙跳远)

  要求: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技巧:前滚翻

  4、栽种人工草坪

  学习目标:培养协作意识及竞争意识

  师:你们模仿的真像。现在,大家累了吧?一起到人工草坪上休息一下吧,不过,我们要先栽种好人工草坪,现在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栽种的最快最好。

  师:草坪种好了,你最想玩什么呢,大家分组玩一玩吧!

  设想草坪图形:长方形、圆形等。

  生:分组活动。(设想:有的在草坪上来爬去,有的在翻筋斗,有的在仰卧起坐,有的在练习劈叉,还有的在……)

  要求:团结协作

  5、熊大哥“翻筋斗”

  学习目标:导入主题—前滚翻

  师:大家瞧一瞧,这一组的.同学在干什么?

  生:翻筋斗

  师:说对了,原来,他是我们的熊大哥,在学翻筋斗呢!就象“滚圆球”一样,现在我们把垫子拉开,排整齐,也来学学翻筋斗吧!注意:两人一组,自由组合,看谁滚得又圆又稳。生:练习团身滚动

  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能不能不抱腿滚动呢?

  生:表演示范

  师:表演的真好,我也来给你们表演一个。同学们,老师表演的好吗?

  生:好!

  师:你们也来练一练吧,我相信你们比老师做得还要好。现在开始。

  生:练习前滚翻;分两组集体表演

  师:你们表演的真不错,我想和你们比试一下,好吗?

  生:好!

  师:表演蹲撑前滚翻起立展体亮相。老师表演的和你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开始动作、结尾动作不一样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你们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漂亮的动作吗?分组练一练,看哪一组的动作最优美,最有特色?

  生:练习,集体展示,个别展示

  四、放松活动

  师:大家玩累了吧:我们来放松一下(意念放松),准备回家吧!

  意念放松指导语:

  1、请慢慢闭上眼睛

  2、 我感到很放松

  3、我的双手感到沉重和放松

  4、我的手臂感到沉重和放松

  5、我的双肩感到沉重和放松

  6、我的双手、手臂、双肩全部感到沉重和放松

  7、请慢慢睁开你的眼睛

  师:同学们,你们放松好了吗?

  生:放松好了

  小结:同学们,今天,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对我们班同学有更深的了解,你们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再接再厉,更上一层楼。

  五、师生再见

  反思:

  这节课有多处不足。

  1、天气比较热,影响学生情绪,

  2、组织不严密,表现在准备部分,、我把热身倒过来了,应该活动身体各部位,做头、腰、双手、腿的动作。课上是先进入第一个环节,让学生自主在垫上做滚翻动作。

  3、没有及时运用激励机制,做得好的与做得不成功一个样,

  4、没有跟生活联系起来。只让他知道怎样滚,不顾怎样用到生活中,因让学生明确前滚翻粉是体育锻炼的一种途径。通过这个途径可以发展学生的柔软、灵敏、协调素质务基本活动能力,促进个性心理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技术设计具有一定的程序;技术设计需要运用科学概念、相互交流和执行程序。

  过程与方法:

  设计和制作小赛车。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系科技新产品、新事物,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发展对技术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

  【教学重点】

  设计制作小赛车。

  【教学难点】

  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制作小赛车的'材料和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请你说一说这些车的设计有什么特点?

  2、学生介绍。

  3、揭题:我们也来当当小工程师,设计制作一辆赛车。

  板书:设计制作小赛车

  二、工程师怎样设计赛车

  1、提问:真正的赛车是怎样的呢?

  出示“真正的赛车时速要达到300千米以上,同时要尽量做到平稳、安全。”

  和赛车的图片。

  2、提问:这辆车的哪些设计特点符合上面的要求?

  3、学生观察、讨论。

  4、交流汇报。

  (1)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2)设计力量大的发动机。

  (3)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行驶稳定。

  (4)车身流线型,阻力减小到最低。

  三、设计我们的小赛车

  1、过渡提问:由此可见,工程师是如何设计赛车的?

  2、我们设计小赛车要考虑哪些问题呢?

  3、出示挑战任务

  (1)车身长不能超过25厘米;

  (2)用橡筋或气球作动力;

  (3)行使的路程要尽量长。

  4、学生讨论设计方案。

  四、制作、展示我们的赛车

  1、学生根据设计制作小赛车。

  2、测试、比赛。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七、教后记

  小学科学课教案 10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

  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的难点】

  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的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小学科学课教案 1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运动方式(滚动还是滑动)有关、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运动的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下来,使因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滚珠轴承使一种将滑动变为滚动的装置。

  过程与方法:

  做简单的`对比实验;用简单物品模拟做滚珠轴承。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人类改进搬运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教学重点】

  用对比实验证明同一物体滚动摩擦力小于滑动摩擦力。

  【教学难点】

  整理分析对比实验获得的数据,分析结果

  【教学准备】

  实验用小车一辆、纸盒、载重物(钩码、小沙袋)、弹簧测力计、胶带、大小瓶盖、玻璃弹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别出示滚动和滑动的卡通图片,提问:这两幅图中他们在干什么?

  2、一个箱子在地上滑动,一个箱子在木头上滚动,板书:滑动和滚动

  3、提问: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垫几根木头)

  (因为让木头滚动比滑动省力)

  二、对比实验:滑动和滚动摩擦力的大小比较

  1、提问:你根据什么来说,滚动和滑动比省力?

  2、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举例说明滚动比滑动省力。

  3、教师引导:生活中了解滚动比滑动更省力,那我们能不能用更科学的数据来证明呢?

  4、学生提出测量的方法。

  5、设计实验如何测量。

  (1)轮子的接触面积相同

  (2)小车的载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驶上

  6、记录。指导学生看83页的表格。

  7、学生实验,把数据记录在书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数据,提出结论。

  9、提问:为什么滚动比滑动省力呢?

  (滚动可以减少摩擦力)

  三、制作滚珠轴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滚动摩擦来减小摩擦力?

  (让学生说非常熟悉自行车哪些地方都用了滚珠轴承)

  2、介绍滚珠轴承的工作原理。

  3、根据课本的提示小组制作滚珠轴承。

  四、小结

  1、讨论:在哪些机械中也用到了滚动摩擦?

  2、讨论: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动摩擦呢?

  五、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案 12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运动前后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对比,探究加强体育锻炼的意义。

  2.能准确地测试、计算、对比运动前后的心跳、呼吸次数及运动前后每分钟吸入空气、泵送血液的数量变化,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对比。

  3.亲历模拟心脏舒张和收缩的活动过程,了解人体血液循环的原理。

  4.尝试对运动时心跳、呼吸频率加快的现象做己的解释。

  教学准备

  测试运动前后心跳、呼吸频率的记录表、水槽、血液循环器官的挂图或多媒体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对于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师:运动与健康的关系很大。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运动与健康的关系。(揭示课题)

  二、运动起来会怎样

  1.我们每个同学经常在运动,运动前后我们有什么变化?

  2、我们都能感受到运动时心跳、呼吸会加快,但1分钟内会加快多少次你知道吗?怎样做就可以知道了?

  (1)怎么测心跳的次数?心脏位置在哪里?教师出示心脏位置图。仔细观察图,再摸摸自己心脏的位置。

  心脏位于胸腔之内,约2/3在身体正中线的左侧,1/3在正中线的右侧。心脏的大小和本人的拳头相当。

  (2)怎样算呼吸一次?怎么测?

  (3)1分钟时间怎么看?(出示课件钟表)

  测心跳,可以测脉搏的跳动。测呼吸只要将手捂在鼻子下,感觉热气一次就算呼吸一次。1分钟时间就看秒针从哪里开始,再回到那里,教师出示课件闹钟。

  3.学生设计后分组活动:(要求:四人小组中两人测心跳数,两人测呼吸数)

  (1)测试并记录平静时每分钟的.心跳和呼吸次数,把数据填写在表格上。

  (2)原地跳动1分钟后,测试并记录每分钟心跳和呼吸次数。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

  姓名:班级:实验时间:20xx年xx月xx日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3)汇报、交流。

  休息时和运动(1分钟)后呼吸、心跳次数比较(学生汇报时用)

  状态项目呼吸心跳

  休息时次次

  运动后次次

  增加次数次次

  让学生自己比较数据,说明什么?对不合理的数据作出。

  三、为什么心跳会加快

  1.模拟活动:心脏肌肉的力量。

  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运动后心跳、呼吸会加快?

  教师出示心脏跳动有关知识,见书P77,可以以课件形式出现

  读后提问:读了这段话后,你知道了什么?

  你知道心跳是怎么回事?(板书: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血液循环模拟器,指名演示血液循环模拟器的收缩和舒张,并请学生模仿,体验心脏的力量。

  2、心脏跳动是干什么?

  猜一猜心脏舒张时血液怎么流的?心脏收缩的时候血液又怎么流?

  师给各组一盆水,分组做血液循环的模拟实验。

  教师用课件演示心脏收缩、舒张与血液循环关系(板书:血液在全身循环)

  3.血液不停地在体内循环有什么意义呢?

  阅读教材资料P77,说说血液循环有什么作用。教师借助课件说明。(板书: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4.指导学生根据教材的数据来计算平静时和运动时肺吸收的空气和心脏泵送到全身的血液量。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姓名:班级:实验时间:20xx年xx月xx日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运动时

  增加

  注:按每次呼吸吸进500毫升空气.每次心跳泵送70毫升血液计算。

  5.汇报、交流。

  平静时和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比较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

  (毫升)(毫升)

  平静时

  运动时

  增加

  6、讨论:

  (1)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现在你认为运动时人的呼吸和心跳为什么要加快?

  (学生回答后,出示:因为人运动时能量需求增加,那么氧气和营养物质也需要增加,运送氧气和营养物质的血液就要加快流动

  才能满足身体各处的需要。所以运动后人的呼吸和心跳就要加快。)

  (2)呼吸加快,心跳加剧了,血液流动快了,能量消耗大了,这对人体有什么好处?

  出示训练有素运动员运动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训练有素运动员平静时吸进的空气量、泵送的血液量

  1分钟呼吸次数吸进的空气量心跳泵送的血液量(毫升)(毫升)

  平静时1070004036000

  得出:运动时吸进的空气和泵送的血液量都大大增加,这能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和心肌的力量。(板书:运动能使新陈代谢加快,呼吸肌、心肌力量加强。)

  四、学了这一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运动与健康

  心脏跳动

  心脏在收缩和舒张

  血液在全身循环

  输送氧气、营养,排出废物

  作用:运动能加快新陈代谢,加强呼吸肌、心肌力量。

  小学科学课教案 13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学生要知道产生影子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和屏,且遮挡物要在光源和屏之间。

  2、明白判定光源的标准: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3、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随着光源位置、方向的改变而改变;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外形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外形有关

  4、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投影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用处

  过程与方法

  1、做光和影的实验,并将观察结果准确地进行记录

  2、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推理出光源、遮挡物、影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事物之间的变化是有联系的,也是有规律的。

  2、在实验观察中养成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手电筒、4开的白卡纸、长方形的小木块、铅笔、尺子

  三、教学重、难点

  探究影子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

  1、引言:

  光,我们都很熟悉.那么对于光,我们也很陌生.我们知道它是怎样传播的吗?它有哪些特性?它在现代科扙技中哪些应用?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奇妙的光的世界吧!

  2、关于影子产生的条件

  1)谁玩过影子的.游戏?我们怎样才能看到物体的影子?(可认让同学和演示)

  2) 师生共同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3)在实际操作、讨论、交流的基础上,学生知道影子的产生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3、关于“光源”的教学

  1)影子的产生需要光,那么,哪些物体能发光呢?学生列举

  2)引导学生进行分类,自己发光和反射其他物体的光

  3)得出光源的描述: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自然光源如阳光、电光等。

  4、影子的特点

  1)在刚才的影子游戏中,我们除了知道影子产生的条件外,还有什么发现吗?

  2)我们再通过下面实验继续探究光源和影子的秘密,明白实验的方法、步骤和要求。

  3)教师着重提示、演示第一个实验

  4)分组实验,先在屏上画下影子,最后再画到课本上相应的地方

  5)分组汇报,交流实验过程, 得到下面3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关系……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侧面的关系……

  五、本节小结:

  1)引导学生回顾:我们今天学了光的哪些知识,发现了什么规律?

  2)再做一做影子游戏,验证一下我们发现的这些规律。

  影子产生的条件:不仅需要阳光、挡光物体,还需要屏(墙面、地面等)

  光源:正在发光,而且是自己发出的光。

  影子的特点:

  1、影子会随着光源位置的改变而改变;

  2、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距离的有关。

  3、影子的形状和光源照射物体的侧面有关。

  小学科学课教案 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力的大小可以测量;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利用弹簧“受到的力的大小和弹簧伸长长成正比”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克力。

  过程与方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

  【教学准备】

  弹簧测力计、钩码、橡皮筋、回形针、长条形硬纸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今天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件非常重要的测量工具,我们要比一比谁最会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2、出示《我们的小缆车》的记录表,提问:在这个表格中,我们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问:那么2个、3个、5个垫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们能不能测量出来?

  4、揭题:测量力的大小

  二、认识弹簧测力计

  1、学生交流汇报:用弹簧测力计

  2、提问:弹簧测力计你见过吗?让我们一起来见见它。

  3、课件出示:弹簧测力计。引导:请你仔细观察,你能从弹簧测力计上获得哪些信息?

  学生观察各小组的弹簧测力计:提环、指针、刻度板、挂钩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弹簧测力计

  1、教师出示弹簧测力计

  引导语:刚才我们通过观察认识了弹簧测力计,那你用过弹簧测力计吗?你会用它来物体的重力大小吗?

  2、学生尝试使用测量一个砝码的重力大小。

  3、汇报测量数据,发现问题,引出如何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因注意: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因此要先估计重力大小。

  4、用弹簧测力计测量身边物体的重力,并记录在78页表格。

  5、交流汇报

  6、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动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弹簧测力计

  1、讨论制作方法

  2、如何画出测力计的刻度

  五、小结

  六、板书设计

  小学科学课教案 15

  教学目标

  1.观看熟悉食物的色香味,并通过活动熟悉感觉器官子观看物体中的作用。

  2.熟悉人体的感觉器官,如眼、耳、鼻舌、皮肤等。

  3.运用观看、比拟等方法熟悉物体的不同特征,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观看结果。

  4.在观看讨论中情愿与他人合作。

  教学预备

  1、米饭、面包、包子、馒头、各种水果等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食物、

  2、其他物品:鲜花,玩具,乒乓球,冰棒、复读机、课件等

  教学方法

  信息搜集法 小组争论法 试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一满桌丰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让学生观看。

  问:面对这样一满桌丰富的饭菜,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自由的答复,然后共同个归纳:色香味俱全的.食物能够引起我们的食欲,“色香味”中的“色”是指食物的不同颜色,“香”是指食物发出的气味,“味”是指食物各种各样不同的味道。

  二、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来熟悉并描述食物的色香味、

  (1)、分小组观看所预备的食物

  每个小组一张观看表格,讲解怎样看懂表格,和如何填写表格,并将观看到的填写在表格中,(2)、集体沟通观看到的食物特点,教师进展板书。

  (3)、引导学生从观看的现象中去归纳

  通过眼睛看,知道了食物的颜色,通过鼻子闻,知道了食物的不同气味,通过用舌头尝,知道了食物的味道……..

  三、引导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对其他物体进展综合观看

  1、我们除了用眼睛、鼻子、嘴巴观看问题以为,还可以用哪些器官和方式来观看物体?

  分组试验:每个小组分给不同的鲜花、玩具、冰棒、乒乓球、复读机、水果等材料讨论,要求:用多种方法观看这些物体

  2、观看,然后进展沟通

  3、引导学生进展描述,观看物体还要用到听觉器官耳朵,触觉器官皮肤、如:观看复读机除了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用耳朵听等等方法来区分 四、归纳总结

  1、 说说我们今日观看物体要用到那些器官?这些器官能熟悉到物体的哪些特征?

  2、 归纳这些器官的作用:

  视觉器官(眼睛)——看到物体的形状、颜色、大小等

  听觉器官(耳朵)——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区分声音的凹凸、强弱等

  嗅觉器官(鼻子)——闻到物体发出的不同气味、

  味觉器官(舌头)——尝到物体不同的味道、

  触觉器官(皮肤)——感受到物体的冷热,现状,光滑粗糙。

  小学科学课教案 16

  教学目标

  1.积极参与讨论,初步掌握调查记录食物的方法

  2.能通过简单的统计分析,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问题和规律

  3.能用多种方法对食物进行分类。

  4.发展学生的科学观念: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把食物分成不同的类以及科学分类的观念

  教学重点:

  通过记录、统计,发现我们一天所吃食物的规律和问题

  教学难点:

  食物的科学分类

  教学准备:

  一天的食物记录纸、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导入:今天很高兴能给同学们上课,我们这儿有个习惯,碰到熟人都会问:“吃过了吗?”来打招呼,老师也想和同学们打个招呼:“你们早饭吃过了吗?“那你们早饭吃了几种食物啊?” 你们早饭就吃的很丰富,相信昨天一天吃的就更加丰富了,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一下吗?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研究我们一天的食物(出示课题)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记录一天的食物

  1、师:那么我们一天要吃多少种食物呢,要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首先要把昨天一天吃的食物记录下来,想一想应该怎样记?

  2、提示记录要求:记录要实事求事,不要遗漏。

  按早餐、中餐、晚餐、其他来记录,小组分工每人记一个。像肉包子这种食物记作肉和面粉2种食物。不会写的可以用拼音。统计出小组内一天共吃了几种食物。

  (学生记录、老师巡视)

  3、交流:哪个小组先来交流一下你们昨天一天的食物?(投影展示2个小组的食物)

  问:通过刚才的交流你们有没有发现每天吃的食物有没有规律和问题?

  小结:我们一天要吃几十种食物,一天中吃的'最多是米饭、水等,每餐都吃的是米饭。

  活动二:给食物分类

  1、整理食物,提出要求:刚才我们发现一天的食物中有很多的相同食物,我们把这些食物整理一下好吗?请小组边讨论边把食物记录表格上,每张卡片写一种食物,把字尽量写得大一点、工整一些,看哪一组最先完成?边整理边讨论怎样交流才能让其他同学听清楚?

  2、学生分组整理、讨论。

  3、一小组上前尝试汇报交流(把食物贴在黑板上)说说理由

  4、师:刚才的小组把食物分成了几类,用分类的方法对食物进行统计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分类关键是什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教师指导)

  5、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确定一个分类标准,对食物进行分类。

  6、再次汇报交流,请用不同分类方法的小组汇报,师适时补充板书

  7、小结:我们给食物进行分类可以有多种方法,可以按个人的喜好分、食物的结构分、按味道分、按食物的来源分、可以按生活习惯分等,不管怎样分,只要在同一次分类的过程中保持分类标准的统一性都是可以的。

  8、再次分类:看书,教师要考考你们,植物类的食物和动物类的食物你们还可以怎样进行分类。

  三、总结:

  通过记录一天食物和给食物分类,现在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了解或研究的呢?(学生回答后出示思考:我们从食物中获得了哪些?)

  (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请其他小组的上来补充黑板上汇报不一样的食物,把它们按分类标准贴上去。)

  小学科学课教案 1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摆的摆动快慢与摆绳的长度有关,同一个摆,摆绳越长摆动越慢,摆绳越短摆动越快。

  过程与方法: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意识到感觉是会出错的,深刻理解重复精确实验的价值;感受探究单摆的快乐。

  【教学重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难点】

  经历推测摆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并依次展开实验研究,得到实验结果的过程。

  【教学准备】

  学生自带计时表(小组)、铁架台、长中短棉线各一、重中轻镙帽各一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师:我们知道摆具有等时性,那不同的摆自由摆动的快慢都一样吗?

  2、师出示自制单摆问: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

  3、揭题:摆的研究。(板书课题)

  二、用摆做实验:

  1、推测:摆的快慢你觉得与什么有关呢?(摆绳长度、摆锤大小等,如出现摆的幅度这个因素,可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实验。)

  2、对摆绳长度、摆锤大小两个因素,分别展开讨论:

  改变摆锤重量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改变摆绳长度的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哪些条件需要保持不变?

  3、学生小组实验研究搜集数据。

  4、集体汇报。问:摆的快慢与摆锤轻重有关吗?摆的快慢与绳长有关吗?

  5、小结。

  三、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1、师:摆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什么样的摆摆动的慢,什么样的摆摆动的快,我们是怎样知道的?

  2、阅读课本P61下面的插图和文字。让学生进行推测。

  3、师出示如图的两个摆,摆绳长度一样,摆锤长度不一样,演示实验。

  4、讨论:你发现了什么?你是怎么想的?

  5、师引导:摆的长度并不等同于摆绳的长度,真正的摆长是指支架到摆锤重心的距离。

  小学科学课教案 18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的变化的活动,感受大自然在春天发生的美妙变化,激发学生亲近大自然的欲望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通过观察春天常见的植物和动物的生活习性等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的情感和对动植物的进一步了解的观察能力。

  3、能感受春天的美好,热爱大自然,能体验与自然接触的快乐和惊喜。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参与观察、记录动植物变化的活动。

  教学用具:

  春天里动植物的图片、影象、剪贴画等材料。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

  1、播放“春天在那里”音乐、

  2、提问:你喜欢春天吗?为什么?

  二、感受春天

  1、看望植物

  展示课件:春天悄悄的来了

  2、寻找小动物

  师:同学们在寻找春天的时候,除了花草树木发生了变化,还看到了什么?

  放课件:春天的小动物

  三、总结

  师:老师也去寻找春天了,你们想看看吗?(放春天的录象)

  问:此时此刻,你想对春天说什么?春天美不美?是啊!春天给了我们这么多的礼物,嫩绿的小草,芳香的花朵,温暖的春风,动听的.鸟鸣。你想用什么方式赞美春天呢?谁愿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春天?]

  老师也想用自己的方式赞美春天,可以吗?(课件)

  这么没的春天,我们都看不够了,你看:(简笔画)远山变绿了,小河的冰融化了,柳树发芽了,再画上什么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春景图。

  这是课前同学们画的,谁来帖一帖?

  老师放音乐,几个学生上黑板帖图,其他同学唱歌。我们的春天真美丽,那么祖国的春天就更美了让我们共同来欣赏我们美丽的祖国。(放课件)

  齐读:祝愿我们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小学科学课教案 19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通过实验了解加快蒸发的条件。

  2、指导学生观察、分析、描述水在蒸发时所发生的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想像推理能力。

  教学准备:

  酒精灯、火柴、小烧杯、水、一块湿抹布,毛巾等一个大烧杯,有水,一小袋盐,小药匙一把,一根玻璃棒。两个中烧杯,事先贴上标号(1号和2号),半杯水,每组一块手绢,培养皿,吹风机,小电池,热水袋,电熨斗,小电风扇

  教学过程:

  一、初步了解蒸发现象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水单元(用湿抹布在黑板上写一个水字),请你猜测一下,这个“水”会有什么变化?

  2.学会汇报,(变干了,变成水蒸气,蒸发掉了等等)

  3.这是怎么回事呢?(或你知道为什么吗?)

  4.你看到水蒸气了吗?由此,你觉得水蒸气它是什么样的?(无色、无味、透明的气体)

  5.小结:像这样由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我们就叫做蒸发。(板书)

  6.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蒸发现象吗?

  7.学生举例。

  二、知道加快蒸发的三个条件。

  1.从刚才的回答中,唐老师发现大家在平时生活中都是一个有心者,这一点唐老师非常喜欢。

  不知道大家的生活经验怎么样。比如说,唐老师这儿有一块湿毛巾,你能想到几种方法让上面的水蒸发掉呢?

  2.学生思考后回答。

  3.不错,其实还有一种方法,那就是我们什么也不做,就让他这样放在这,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会不会干?对,但这样做时间就比较长了。

  4.那怎样做能让这块毛巾快点干呢?看哪组想到的方法比较好。

  5.小组讨论。

  汇报时注意说出所需的器材和实验过程

  6.汇报(按方法汇总)

  7.唐老师事先准备了几样实物,但还有几组的`同学只能对不起你们了,加入到其它组去吧,好吗?

  8.分组实验

  9.刚才的实验大家都做得很认真,谁能说说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10.现在,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怎样就可以加快蒸发呢?

  三、巩固,小结

  1、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蒸发,关于这水和水蒸气,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2.唐老师倒准备了几个问题,看你们能不能回答。

  (1)你知道盐是从哪来的吗?(出示盐)现在,唐老师把它放入烧杯中,搅拌一下(边说边演示),现在,我又想把放进去的盐取回来了,你有办法吗?

  (2)有1号和2号这样两杯水,我想让1号中的水以最快的方法蒸发掉,你有什么办法?你能让2号中的水尽量不减少吗?

  小学科学课教案 20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与小组同学一起,参与设计房子,会计算房子的用料。

  2.能够与组内同学密切合作,建造房子。

  (二)科学知识:

  1.了解古代房子和现在房子的特点。

  2.知道设计在建筑中的重要作用。

  3.了解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建筑。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造房子的艰辛和快乐。

  2.体会科学技术的发展满足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享受。

  二、教学重点:

  设计并建造房子

  三、教学准备:

  有关建造房子的材料、绳子、纸张、木棒、透明胶带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人们居住离不开房子,你知道房子有哪些不同的类型么?

  2.欣赏一些不同类型的房子,说说它们都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3.如果让你来建造一幢房子,你会建成什么样子。板书:造房子。

  (二)学习新课

  1.初步总结房子类型,看书上的'图片,分析。

  思考问题:古代房子和现代的房子有什么不同?

  学生谈论,汇报

  2.探究造房子的原理

  (1)谈话:刚才我们比较出现代的房子在高度、功能等方面远远优于古代的房子,在建造的时候要考虑到哪些因素呢?

  (2)学生谈论,罗列,汇报

  (3)引导:根据已经学过的《折形状》和《搭支架》,怎样建造既省材料有牢固的房子,你们有些怎样的建议?

  3.造房子活动

  (1)我们造房子可以用的材料(提示:我们建造的是房屋模型,所选材料的可行性)

  (2)分析材料

  怎样把可用的材料变得更结实(结合《折形状》所学的知识)

  怎样连接这种材料(结合《搭支架》所学的知识)

  (3)分析书上的图,你从图上能学到什么经验?

  学生讨论,汇报

  4.动手操作

  分小组自由搭建,教师巡视指导(提示:模型不宜过大)

  5.评比,总结。

  小学科学课教案 2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与水和空气有关。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获得证据,确定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对比实验,探究铁生锈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确定一种物质是否是新物质需要有足够的证据,培养证据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铁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了解形成原因。

  【教学难点】

  能设计完整实验论证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坚持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铁片、锈铁、铁锈、电路、磁铁、锤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生活实例图片:很多的铁制物品被锈掉了,影响了我们的使用,要控制铁锈就要了解铁锈。

  二、观察铁锈,和铁形成对比认识

  1、提出问题,明了探究任务:铁锈是从铁变来的,那么铁锈是铁么?生答。怎样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呢?

  2、取出铁、锈铁、铁锈(刮下来的),仔细观察回答,如何支持我们的看法?

  3、引导思路:要看铁锈是否是铁,除了观察等外,我们还要看铁锈是否拥有铁所具有的特性来验证,寻找证据借鉴课本资料实验探讨填写35页表格。(指出:是对比实验,注意可变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实验注意点)

  4、反馈交流探讨结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发现说明你的看法的?

  5、小结:我们通过观察和敲击、导电、磁铁的吸引等实验得到的结果都说明铁

  锈不是铁,是铁产生的一种新物质,那么就是一种化学变化。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这是我们控制铁锈的关键。

  三、探索铁锈形成成因

  1、教师提出问题:是铁和谁发生的`化学变化呢?也就是铁锈究竟是怎样形成的。

  2、学生大胆讨论猜测。

  3、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相互质疑补充,(对研究命题作出指导,通过比较“铁为什么生锈?铁生锈与什么因素有关?与具体学生单一猜想问题作出比较,指导问题选择的可行性,人员分工等)

  四、总结:

  下周我们再上课的时候,相信同学们对铁锈形成的研究会有不小的收获,我们还可以获取避免生锈的方法。

  阅读43页相关资料——铁为什么会生锈

  小学科学课教案 22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探索,初步了解不同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

  2、乐意大胆猜想,尝试集体记录。

  3、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不同形状的吹泡泡工具泡泡水记录纸各种形状标记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在玩中学习吹泡泡的方法

  1、师:你们吹过泡泡吗?老师也为你们准备好了吹泡泡的材料,请你们去吹一吹,比比谁吹得泡泡多、泡泡大。吹得时候请宝宝找个空地方,不要吹到小脸上,也不要把把小工具贴在小嘴上,听明白了,那就行动吧!

  2、交流吹泡泡的方法

  1)提问:你是怎么吹泡泡的?(幼儿自由说说)

  小结:先拿小工具在泡泡水里浸一下,然后慢慢拿起放到嘴边轻轻吹一吹,这样泡泡就吹出来了。

  2)想不想再试一试?

  好!这次老师要请你们不仅都要吹出大大的泡泡,还要看看你吹出的泡泡什么形状的幼儿再次操作

  二、探索圆形工具吹出来的`泡泡形状并做好记录

  师:宝宝们,真棒!都成功了,告诉我你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形状?(圆圆的)哪个小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

  小结:原来圆形工具吹出的泡泡是圆圆的。我们来找个圆形标记贴在圆形工具的下面。

  三、出示不同形状的工具,大胆猜想

  师:这又是什么工具?(星星形工具)猜猜它又会吹出什么形状的泡泡呢?我们找个标记贴到星星工具的下面。

  以同样的方法出示长方形工具并做好猜想记录。

  四、幼儿自由探索,观察泡泡的形状

  长方形和星星形吹出的泡泡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请你们自己去吹一吹、看一看。

  五、交流发现并进行记录

  1、师:星星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长方形形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呢(圆圆的)

  2、记录操作结果

  小结:原来不管什么形状的工具吹出来的泡泡都是圆形的,泡泡都是圆的,真有趣。让我们赶紧把这个好消息去告诉其他的小朋友吧。

  六、活动延伸

  歌曲:吹泡泡

  吹呀吹泡泡,有大又有小,飞呀飞上天,飞呀飞上天。

  咦?泡泡,泡泡,泡泡不见了。

  小学科学课教案 23

  【活动目标】

  1、乐于观察,发现身边常见树木在夏季和冬季里的不同变化。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

  3、关注自然界中树木的落叶与不落叶(常绿)的现象,并产生好奇感。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在夏秋季节里经常带领学生观察身边常见树木的生长情况,并留有照片或录像资料。

  2、教学挂图《多彩的树叶》。

  【活动过程】

  一、利用录像或图片帮助学生回忆身边常见的树木在四季中的生长情况。

  引起学生观看兴趣。

  师:今天我们带来了一段好看的录像,看看是什么时候拍的?这里面有谁呢?他们在哪里?又在干什么?

  引导学生边看边说说录像中的内容。

  师:你们都认识这里面的树吗?这些树上的叶子时候什么样子的?我们可以用什么词来描述这么多的'树叶?

  二、引发学生再次寻找、观察树叶的兴趣。

  师:猜猜看在冬天里我们身边的树木会变成什么样子呢?树上的叶子还像我们夏天看见的那么多吗?你还能看见哪些树的叶子?让我们再去仔细找找、看看。

  三、带领学生实地观察各种树木在冬天里的变化。

  师:好朋友一起去院子里找一找,冬天里,你看到的树木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结伴寻找并观察树木的变化,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师:你们发现什么了?树上还有叶子吗?你能看见哪些树上还有树叶,叶子是什么样的?哪些树上已经没有叶子了,变得怎样?

  四、带领学生返园,借助录像进行集体交流。

  师:刚才我们出去做什么了?你和朋友发现了什么?

  帮助学生回忆与讨论。

  五、教师与学生共同小结活动中的发现。

  师:夏天,许多树的叶子都长得非常茂盛。冬天到了,树木的生长发生变化了,有的树叶落光了,变得光秃秃的;有的树上还有许多树叶,这些树木可真有趣。

  师:各种树木的叶子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欣赏教学挂图《多彩的树叶》,进一步感受树叶的种类和变化。

  活动反思

  本活动的不足之处是在讲解树木过冬的方法时,由于知识点比较多,加上问题过于琐碎,个别学生注意力便于分散,参与性不高,这是值得我深思的。希望自己以后在设计提问时,注意问题的层次性,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使每个孩子在不同的发展上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小学科学课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科学课教案02-21

小学科学课教案05-15

小学自然与科学课件与教案04-25

小学科学课科学课教案集合08-23

(荐)小学科学课教案10-27

科学课程的教案02-25

科学课教案04-25

科学课教案[精选]07-11

科学课教案01-20

科学课教案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