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

时间:2023-02-10 17:49:5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2.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

  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加热过程的变化。

  难点:实验器材的组装和使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2分钟)

  [材料准备:教学课件]

  1.课件出示图片

  提问: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

  2.揭示课题:水沸腾了(板书)

  二、探索:给水杯里的水加热(预设20分钟)

  (一)预测活动

  (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水加热,会出现什么现象?)说一说或画一画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记录在书本的记录框里。

  (预设:①说:水里看见气泡,水面上看见白色的`气体等;②用画图的形式。)

  (二)给烧杯里的水加热

  [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

  1.给水加热的实验,我们的需要安装什么样的装置呢?

  2.ppt展示实验装置,认识实验器材名称及作用。

  3.结合微课或其他视频了解酒精灯的使用。

  4.结合ppt,学生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师补充介绍。)

  5.实验安全提示。

  6.分组组装实验装置,开展实验,在活动手册上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屏幕出示电子计时器或分组提供计时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8分钟)

  1.提问水在加热的过程中发生了哪些变化?

  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不断上升,沸腾后温度不再上升。水在加热的过程中,我们看见杯底有气泡产生,气泡上升并且不断变大,到水面时气泡破了,水面看见热气产生。

  2.提问:水在达到什么温度时沸腾?

  正常压强下是100℃。(同时让学生明确温度计的100℃就是以水沸腾时的温度为基础规定的。)

  提问: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了什么现象?

  水在沸腾过程中我们看见温度保持不变。

  3.演示实验:水变成水蒸气的体积变化

  小结: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变大。

  【板书设计】

  2.水沸腾了

  水中:气泡产生

  水加热水面:气泡破裂

  水面上:热气产生

  水沸腾:100℃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

  (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2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能够从“玩”中提出问题。

  (2)会提问题。

  2.知识与技能:

  找出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做一位小科学家。

  二.教学准备

  学生自备:自带各种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发明家爱迪生。

  (二)自主学习:

  1.讲科学家的故事:

  (1)同学们相互讲;

  (2)学生阅读P5的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故事;

  (3)老师讲青霉素的发现和滤毒罐的发明故事。

  2.将爱迪生发明电灯的过程与我们吹泡泡的游戏比较,有什么相似的地方?把它记在书后的活动记录上。

  (1)学生比较并记录;

  (2)学生相互交流;

  3.玩自己带来的玩具。

  (1)玩一玩从自己家里带来的玩具,能提出什么问题呢?

  (2)学生分组研究;

  (3)汇报交流;

  (4)得出结论。科学就是这样的。原来科学离我们这么近。我们也能做科学家。

  4.看P6上的一幅图,说一说科学是什么?

  (1)学生观察研究;

  (2)师生讲座后得出: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5.观察我们周围的.事物,每个小科学家提出10个科学的问题,记在书后P74页的表格里。提出后最好能够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

  附板书:

  2.做一位小科学家

  自然界→提出问题→观察测量查问资料→思考→得出结论

  第二单元2.2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

  (2)能够运用文字、图表等记录观察、调查的结果。

  (3)能够有目的地交流研究活动的方法与结果。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大自然中有种类繁多的有生命的物体,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2)知道生物体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对有生命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2)意识到生命是多种多样的。

  (3)意识到生命是宝贵的,要珍爱生命。

  [教学准备]

  寻找一个合适的地点,准备调查用的工具材料等。

  [教学重点、难点]

  让学生获得关于生物的亲身感受是本课重点。讨论这些物体为什么是有生命的是本课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去校园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2、室外活动: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注)放手让自己去寻找,不要有引导,让学生凭自己已有经验去感知“有生命”。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我周围的世界,认识常见的动物和植物,体会到对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探索的兴趣。

  二、记录有生命的物体。

  1、谈话:在刚才的活动中,你寻找到有生命的物体了吗?

  2、小组讨论,交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3

  【学情分析】

  通过本单元前面七课的学习,对水的有了进一步的全面的认知,知道水结冰和融化需要什么条件等。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物质的变化也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已经了解很多物体在颜色、大小、形状等方面的变化,也知道有些物质虽然大小、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原本的物质没有发生变化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没有形成科学概念。本节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清楚知道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以及气态、液态、固态间相互转化等。但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还是缺乏概念。

  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本节课旨在从生活中常见的折纸等活动出发,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物体是大小、形态变化但本质没有变化,并利用这些特点去联系生活实际。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组成成分却没有改变。如水的三态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1、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2、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做出判断、发展思维。

  3、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的结果,并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

  【科学态度目标】

  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和空气,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与难点】

  观察并记录水的三态的变化与纸、橡皮泥发生的变化;讨论交流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的三态变化视频、教学课件

  小组准备:橡皮泥、圆头剪刀、白纸、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集:揭示课题(预设7分钟)

  [教师准备:出示课件中水的三态变化的图片]

  冬天河里的水结冰,天热了冰化成水的故事情节图片导入,加入水三态变化相关的图片。

  1、提问:冰融化成水了,发生了什么变化?冬天河里的水结冰时,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预设:学生回答水融化时变成冰、变成了液态的水了。结冰时水从液体变成了固体了。)

  2、提问:思考:妈妈在晾衣服时,衣服慢慢的晒干了。衣服上的水变成了什么?(预设:衣服上的水消失了、水不见了、衣服上的水变成水蒸气跑的空气中)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补充小结:水真的不见了吗?其实衣服上的`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加热)后液体的水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了。

  3、提问:水的哪些特点发生了变化?那么它还是水吗?

  [课件出示学生活动手册。说明要求: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的表格上]

  4、课件出示纸和橡皮泥等物品的图片,生活中的变化有很多,比如说纸、橡皮泥的变化,此时呈现纸制品和橡皮泥制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

  提问:图片中的物品发生了哪些变化?(预设:纸的形状改变、气球大小改变、木棒颜色改变等)

  5、揭示课题:《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二、探索:纸和橡皮泥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各种纸6张、橡皮泥若干、剪刀、刮刀、活动手册等]

  活动前课件出示:

  活动要求:

  ①学生能把活动手册上的表格边实验边记录下来,

  ②能在分析中得出实验结论。

  活动问题:

  问题1:我们做了什么使纸(橡皮泥)发生了变化?

  问题2:请同学们说一说它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3:它们变化后与还是原来的物质吗?

  活动一:

  1、教师拿出一张纸折出一个折纸模型,进行简单的制作。

  (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根据上述问题完成对活动手册的填写(对学生手册填写预设1:把纸折起来、剪一剪、撕一撕等。预设2:学生根据实验能描述实验现象。预设3:学生能根据自身的能力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

  3、交流展示环节:请学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活动手册(预设:学生根据自己的数据分析结论,纸改变了形状但是都还是原来的纸。)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活动二:

  1、提供橡皮泥和刮刀,让学生用这块橡皮泥制作一件自己喜欢的物品(注意时间安排以及剪刀使用安全提醒)。

  2、学生制作时认真思考三个问题并按要求填写到活动手册上。

  3、完成后安排以小组上台展示交流形式,分享成品的喜悦。(预设1:把橡皮泥捏一捏、刮一刮、揉一揉等。预设2:颜色改变、形状改变等。预设3: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结论,橡皮泥形状预设改变但是还是橡皮泥。)

  (展示环节结束后将材料整理完毕放回材料桌上以免干扰后续研讨。)

  教师提问:想一想,大家完成的橡皮泥作品还是橡皮泥吗?纸变化后还是纸吗?(引出下一环节)

  三、研讨:(预设5分钟)

  1、提问:这节课我们观察了很多变化,有没有相同点?(预设:大小改变、形状改变等)

  教师引导:水结冰后还是谁吗?(预设:学生:是。)制作泥人后还是橡皮泥?(预设:是)其实我们还有一个最相似的相同点请同学们说一说。(预设:它们都还是原来的物质。)

  2、在分析小结中得出结论:一些物质的状态虽然发生了变化,但一般说来物质本身的成分却没有改变。然后对比橡皮泥、水、纸变化的相同处:发现物质的大小、形状等特征的改变不影响物质的本质变化。

  四:回顾和拓展(预设8分钟)

  1、生活中的变化随时随地都在发生,大家还知道你们周围有哪些事物发生了变化?(预设:酒精的挥发、劈柴等生活中的例子。)

  2、回顾溶解。教师准备溶解小实验,请学生观察并结合第4、5两课的所学说一说相关?的要点(预设:100毫升水能溶解36克食盐、温度越高溶解越快、颗粒小溶解快等)。

  3、回顾混合与分离。

  提问1:我们要怎样把沙和食盐分离?(预设:筛子、溶解和过滤等)

  提问2:食盐和水又是怎样分离的?(预设:晒太阳、加热、蒸发等)

  4、了解热胀冷缩的现象:压瘪的乒乓球放热水中的变化。

  【板书设计】

  8、它们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看到了什么现象

  纸形状变化大小变化

  橡皮泥形状变化大小变化颜色变化

  水形态变化

  相同点:还是原来的物质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瓷与玻璃的相同与不同。

  (2)会观察比较与描述陶和瓷的相同与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颗粒的粗细不同等。

  2.知识与技能:

  (1)认识玻璃和陶瓷特点的相同点,如不会生锈、腐烂,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们的不同点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与陶瓷的用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制造陶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伟大发明创造。

  (2)体会到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陶瓷的应用还相当普遍。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带一些玻璃、陶瓷用品,变色眼镜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学生汇报。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师生小结。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镜观察、铅笔敲、互相刻划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与相同点。还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学生研究后汇报。

  (3)教师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用酒精灯加热玻璃管后会变软,而陶瓷不会变软;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们都可以作为盛东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为他们不会生锈、腐烂。

  (4)师生共同小结小结玻璃和陶瓷的'不同点和相同点。

  3.比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划比较软硬,放大镜观察颗粒的大小。从而区别陶与瓷。

  4.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1)介绍中国的陶瓷技术。中国是陶瓷的发源地。在英文中“陶瓷”与“中国”是一个词,“ahina”。

  (2)学生阅读P56的图,想象古代人是怎样发明陶瓷的。

  (3)小组交流。

  (4)个别同学汇报交流。

  5.介绍陶瓷和玻璃的广泛用途。

  (三)课后作业。

  用泥土制作一个陶瓷模型。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5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

  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

  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

  二.教学准备:

  1.学生自备一些玩具。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

  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

  (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

  (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

  3.小组汇报。

  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

  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

  (三)课后作业。

  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6

  【教学内容】

  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八课

  【教学目标】

  1、会进行假设和猜想;学会正确使用量筒;会用量筒对水及其它液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记录。

  2、知道怎样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使用测量工具观察比感官更准确、更有效。

  3、通过测量,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在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与交流;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养成认真细致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比较液体的多少,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学会正确使用量筒,知道使用量筒观察比目测更准确。

  【教学准备】

  每组三个大小不同的杯子,装的水不一样多。每组一把尺子,一支水彩笔、一块抹布。

  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小酒杯、量筒、烧杯、带梁的小桶、弹簧秤、6杯事先测量好的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教师首先出示三杯水(杯子相同,水位不同),然后让学生观察回答哪杯水多?哪杯水少?教师板书:哪杯水多

  2、教师提问:哪杯水多?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

  3、学生回答。

  4、教师引导:除了水位高还有别的条件吗?学生会说杯子相同,总结出杯子相同的情况下,水位高的水就多。(教师板书:杯子相同,看水位高低)

  5、再出示三杯水(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让学生观察,哪杯水多?并说出根据什么判断的,学生总结出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板书:水位相同,看杯子粗细)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

  1、教师引导:每个组的桌子上都有三杯水,杯子不同,水位也不同,让学生再来猜一猜哪杯水多?

  2、学生猜测。

  3、教师引导: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答案?原因出在哪?学生会总结出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板书:杯子不同水位不同)哪种猜想正确呢?能不能想个办法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4、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经过认真地讨论分析后会设计出多种方案。如:用相同的杯子量;分别倒入一个大杯子画刻度;称重量;同样的杯子比杯数;用注射器抽;打孔比谁先流完等。

  5、学生汇报实验方案,教师总结,这些都是测量的方法。(板书:测量)

  6、教师给大家准备好了各种仪器,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验方案选择仪器进行实验验证。

  7、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如:倒水时不要洒了、选择适当的材料、合理分工,不要把水弄混了等。

  8、在学生弄清了实验注意的问题后,各小组开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实验结束,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各组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实验,但结果都是一样的。

  2、教师引导:有没有简单有效的方法知道水的多少呢?人们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发明了量筒(板书:量筒)

  3、认识量筒

  学生分组观察量筒,认识量筒的构造,比如:单位、最大量程、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量。(板书:毫升ml)课件展示倒上水的量筒什么样。

  4、播放微视频“量筒的使用”使学生学会使用量筒。先让学生说量筒该怎么用,然后微视频展示量筒的用法。 5、使用量筒测量,发现存在问题

  第一步:每组测量一杯老师提前测量好了的`40ML的水,强调注意事项第二步:汇报结果。有的小组测的比较准确,有的小组测的结果差别行大。第三步:找出失败原因,巩固量筒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总结概括,抽象提升

  1、教师引导:因为有了第一次测量的经验,所以让学生先估计一下桌上杯子里的水有多少,并把估计的数字填在实验报告上,再用量筒进行测量。学生测量出3号杯70毫升、2号杯60毫升,1号杯65毫升。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介绍量杯。刚才我们用量筒准确地测量出每杯水的体积是多少,实际上在实验室里还有许多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这叫量杯。

  2、认识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测量液体的工具。那么,除了这些实验室里用的测量液体体积的仪器外,在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学生会说家里的水表、针管、奶瓶、杯子、药瓶),为什么要有刻度?(知道用了多少水,打多少药,喝了多少奶等)

  3、自己动手制作一个量杯。大家知道的真不少。既然测量液体的体积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得这么广泛,大家想不想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测量工具?(学生说想),请同学们课后研究研究,自己也做一个,可以用它来测一测自己买的饮料够不够数?自己喝的一杯水到底有多少?

  (设计方案:每组大、中、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各1个,水量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量筒1个,杯子1个,铅笔、彩笔、橡皮各一个,测量记录单1张。教师用:量筒图,测量总记录表,三个大小、粗细不同的塑料瓶,里面装有色水分别为130毫升、150毫升、100毫升。)

  六、自我检测

  1、要准确地测量水的多少,就要用到。它是测量的工具,一般用作单位,用表示。用它测量时视线要和相平。

  2、下面的说法哪些是正确的?

  (1)量筒是测量液体体积的工具。

  (2)一瓶矿泉水大约有50毫升。

  (3)使用仪器测量比感官更准确。

  (4)量杯也是测量液体的工具。

  3、生活调查:下列饮料一瓶的容量是多少毫升?可乐、酸奶、葡萄酒、啤酒、杏仁露、矿泉水、橙汁。

  七、板书设计

  哪杯水多杯子相同,水位不同水位相同,杯子粗细不同杯子不同水位不同测量量筒ml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7

  教学目的: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质。

  2、通过观察砂糖、高锰酸钾等物品在水中的溶解过程,知道什么叫“溶解现象”。

  3、养成实验中仔细、耐心观察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学生每小组一份:烧杯4只,玻璃棒4支;砂糖、高锰酸钾、砂子、粉笔、食盐、面粉、味精和五香粉各一小包;方糖一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研究“溶解现象”。

  1、观察现象,提出问题。

  (1)观察砂糖是什么样子的?

  (2)观察砂糖在水中的变化情况,把砂糖放入水中,渐渐地砂糖的小颗粒就不见了。(当学生使用各种感官时,提醒学生:当你不知道是什么物质时,千万不要去尝!)

  (3)根据现象提出问题:砂糖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2、对问题作出推测(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说法)。

  (1)化了;

  (2)到水里去了;

  (3)变得很小了,到水里去了;

  (4)变得很小很小,分散到水里去了。

  3、设计实验:学生仍然会设计用砂糖放入水里观察;教师建议改用高锰酸钾代替砂糖进行实验。

  4、实验操作:把一小颗的高锰酸钾晶体轻轻地放入一杯水中,不要搅拌,静静地观察一分钟,观察发生了什么变化?大约一分钟后,将会看见水中高锰酸钾颗粒的周围有紫红色的像云雾一样的物体向外扩散;这时再轻轻地搅动一下,就可以看见紫红色的云雾向水的四面八方扩散开去,最后,这一杯水全部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

  5、得出结论:高锰酸钾的颗粒在水中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地分散在水中。

  像砂糖、高锰酸钾在水中发生的现象是溶解现象。

  6、运用知识。

  将砂子、粉笔、食盐、面粉、方糖果、味精和五香粉等物品放入水中观察,哪些物品溶解了,哪些物品没有溶解。并在课本42页下面的表格中记录下来。

  三、研究如何加快物品在水中的溶解。

  1、使一块方糖在水中尽快溶解。

  学生会想出很多的办法做实验,比如:用热水来溶解,先将方糖研碎,然后再加入水中溶解;不停地用玻璃棒进行搅拌;以上三种方法一起使用等。

  2、交流实验情况,将实验方法记录在书上表格中。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深入探究,知道了糖能在水中溶解以外,还有哪些能溶解呢?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粉笔、砂不能溶解。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扩展视野。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课后延伸。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8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

  2.同样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是不同的。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同样的水中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数量。

  2.能用搅拌使水中的物体充分溶解。

  科学态度目标

  学会使用对比的方法观察实验现象。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可以利用这种变化为生活服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发现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难点:学会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相应的问题。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1小包食盐,一小包小苏打,一小包碱,装有水的烧杯1个,玻璃棒1根]

  1.出示食盐,提问:把它放到水里,会怎么样?(学生根据之前的生活经验进行预测。预设:消失了,不见了,溶解了。)

  2.老师将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之溶解。

  3.提问:除了食盐,你还知道哪些东西能够溶解在水中?(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预设:白糖,味精,红糖等。)

  4.根据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补充说明小苏打和碱,并出示小苏打和碱。(板书:小苏打,碱。)

  5.提问:如果我在这杯水里不断加入食盐,一直加一直加,食盐能够不断溶解吗?那小苏打呢?能一直溶解下去吗?(学生进行猜测。)

  6.提问:那么,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一样吗?(学生猜测。)

  7.揭示课题:水能溶解多少物质。(板书)

  二、探索:水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预设25分钟)

  材料准备:每组准备食盐20g,平均分成8份、小苏打20g,平均分成8份(或食盐、小苏打、2克的勺子、尺子),装有50毫升水的烧杯2个、玻璃棒2根、学生活动手册、全班数据汇总表。(实验时可以采用书本上的先取20克食盐和小苏打然后平分成8份;也可以采用平勺定量法,即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食盐或小苏打,用尺子刮去多余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提问: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知道同样多的水中,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如果这节课我们就用食盐和小苏打来研究这个问题,怎么研究?(预设:学生提出进行实验设想。)

  2.根据学生意见,适时出示小组讨论的提示:要知道同样多的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和小苏打,我们打算怎么做?我们还应注意什么?(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实验方法和注意点,教师巡视。)

  3.全班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教师选择关键词进行板书。(预设:水量一样多;食盐和小苏打每次加入的量要相同,并且要等前面一份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板书:水量统一,每次加入量相同,完全溶解后再加入下一份,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4.阅读科学书13和14页,思考并交流还有什么需要注意的:水为什么要一样多?怎样加入食盐?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第三份?什么时候停止加食盐和小苏打?怎样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完全溶解了?

  5.教师进行相应的指导,并演示。(采用平勺定量法时要演示如何获取2克一份的食盐——用2克的勺子盛一勺盐,用尺子刮去多余的盐,搅拌的操作规范——搅拌时玻璃棒不能碰到烧杯的底和壁,什么时候加入第二份食盐、第三份食盐,要将食盐溶解的份数及时记录下来,如何判断食盐是否完全溶解等。)

  6.出示活动手册第3页,指导学生实验要求及记录:先完成食盐的溶解实验,再完成小苏打的溶解实验,并根据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情况,进行记录。当一份食盐或小苏打在水中完全溶解的时候,在表格中打一个,在实验结束时,通过统计的数量,来表示食盐或小苏打溶解的份数。

  7.学生分组实验并记录食盐和小苏打溶解的量。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巡视的注意点:(1)是否按照流程进行实验;(2)小组内是否人人参与;(3)是否对实验仔细观察并及时记录。

  8.学生完成实验后整理器材,汇总全班的`数据到黑板上或者课件上。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数据汇总表]

  1.学生观察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进行交流:5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份食盐?多少份小苏打?(引导学生从黑板上的数据得出“大多数小组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盐和小苏打”)

  小结我们的发现: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食盐溶解的份数多,小苏打溶解的份数少。

  2.组织讨论:为什么我们在做上面实验的时候,要一份一份地加入?这样加,有什么好处?(学生交流想法。达成共识:这样一份一份地加入,能够清楚地知道,食盐和小苏打在水中能够溶解的份数。)

  四、拓展:其他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样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白糖、味精、红糖各一份]

  1.教师出示白糖、味精、红糖,提问:如果想知道这几种东西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我们可以怎样研究?(学生交流实验方法。)

  2.回家后同学们可以利用今天课堂上的实验方法,探究这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板书设计】

  5.水能溶解多少物质

  食盐、小苏打、白糖、红糖、味精、碱……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9

  一、教材分析:

  本课顺应学生的天性,从学生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入手,通过与常见动植物“面对面”地接触,开始正式地进行科学研究,使学生丰富有关动植物的知识,认识动植物的不同与相同,感受动植物世界的纷繁多样,培养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激起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二、学情分析:

  关于生命世界,儿童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与动植物交朋友,喜欢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对有趣的动物、奇特的植物充满了好奇。学习本课时,就要尽可能地让学生搜集资料,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带到学校里研究。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动植物、热爱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三、教学目的:

  1、能力目标: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情感目标:在对动植物的观察活动中,体验合作的愉快,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3、知识目标: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四、重点、难点:

  1、能用各种感官感知动物与植物的外部特征,并用语言或图画等方描述所观察的动植物的形态特征。

  2、知道生活中常见动物、植物的名称,初步学用不同标准对动植物进行分类。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常见动植物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学生准备:自己喜爱小动物、经常食用的蔬菜或常见的花。

  六、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动物吗?课前通过观察动物,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出小猫的外形特点,有的介绍电视上《动物世界》中狮子的食性,有的发现麻雀既能在天上飞,又能在树枝上站着,还能在地上跳着走,但对麻雀有几个脚趾说不清楚)。

  2、教师小结:大家说得都很好,但课前观察还不够仔细,大家想不想直接与周围常见动物面对面,研究动物的秘密?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动植物》(板书课题)

  (二)进行探究活动

  一:我们周围有哪些动植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1、观察动物

  (1)教师谈话:作为一名小科学家,我们观察动物时应注意什么?

  (2)学生讨论并进行观察学生带的动物(此处板书我们周围的动物)

  (3)教师谈话: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真了不起,想不想知道更多的动物?下面让我们交流课前搜集的动物图片、文字资料以及观察记录吧!(课件出示)

  (4)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总结了很多研究动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摸摸皮毛、量量长短高矮、喂喂食物等。观察动物要按一定顺序观察,要注意安全,要多做比较。因为我们周围常见的动物是丰富多彩,多种多样的。

  2、观察植物

  (1)教师谈话: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我们带来的植物,而观察植物我们又需要注意什么?(板书:我们周围的植物)

  (2)学生讨论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

  (3)交流发现

  (4)教师谈话:同学们发现的可真不少!下面让我们再来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5)继续交流:通过看这些资料你们了解了什么?学生回答。

  (6)教师小结:同学们,通过观察我们知道了很多研究植物的`好方法。如看看外形和高度、摸摸树皮的粗糙程度和叶片的绒毛细刺、闻闻花的气味、尝尝果实的味道等。但记住不要伤害这些植物,也要注意自己的安全。[设计意图:此环节我采用动植物分开观察,分开研究,这样便于学生理解,使课堂条理清晰。]

  活动二、提出我们感兴趣的问题n1、教师谈话:每个动植物的身上都有许多秘密,比如壁虎为什么能在墙上爬?蚂蚁是怎样认路的?一棵大树的根究竟有多长?你想知道有关动植物的哪些秘密呢?看谁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来,并进行大胆猜想。

  2、学生提问:

  3、学生猜想: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进行大胆猜想。如一生答:我想可能是因为壁虎的脚上有一条深沟,那是它的吸盘,能吸住墙,所以能在墙上爬。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选择部分问题进行猜想,不要面面俱到,教师要允许学生提反对意见,鼓励学生在争论中探求真知。

  4、教师小结:有位科学家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平时要多观察多研究动物,多提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能解决更好,现在解决不了,可以放到课下甚至将来解决。[设计意图:本环节是在上一环节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上一环节研究的延伸,能够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深入研究

  1、教师谈话:要想对动植物进行深入地认识,就要与动植物交朋友,进行长期细致地观察与研究。下面谁能说说动植物和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2、学生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动物给人类提供了肉、蛋、奶、毛皮等,植物给人类提供粮食等。

  3、教师出示课件:出示人类保护动物和伤害动植物的画面,让学生谈看法。

  4、小组讨论:你是怎样保护动植物的?遇到动植物受到伤害,你怎么办?我们应怎样保护动植物?教师鼓励学生从多个方面进行回答,如不伤害小动物、不乱捕动物、不掏鸟蛋、看到受伤的小动物要给它治伤,并放归大自然等。

  5、汇报交流: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保护动物方面的设想及做法。如有的学生画动物宣传画,呼唤人类保护动物,有的学生写保护动物决心书,写出了自己的誓言,有的学生制作保护动物知识卡片等,教师指4—5生上台展示,师生共同评价。

  6、教师小结:大家交流的很成功,我发现大家特别关爱动植物的生命、关心动植物的生活环境,关注与保护动植物有关的社会问题,希望大家从自我做起,做一个动植物伙伴的宣传者和保护者。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板书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设计意图:本环节首先让学生自己谈论动植物对人类作出的贡献,让学生明白我们应该爱护动植物;再通过讨论对动植物的保护来达到学本课的目的,从而培养学生爱护动植物、爱护大自然的情感。]

  (四)课外拓展

  这节课,我们研究动植物的兴趣很浓,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并与动植物交上了朋友,课下你们可以种植一株植物或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长期观察研究,它们在四季中的变化,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设计意图:把本课的学习延伸到课下,让学生的研究兴趣延续下去。]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0

  教目:

  1、能用各种官直接知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水形态特征

  2、运用比较辨别物体特征

  3、认识水

  4、解物质三种见状态:固态、液态、气态

  5、愿意合作与交流

  6、养全面细致观察事物良习惯

  教学准备:

  1、各种同形状装水容器、注射器、塑料袋、玻璃板等

  2、酱油、醋、盐水、清水、糖水、油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水我都能见物体面我研究物体水(板书课题)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实验

  (1)酱油、醋、盐水、糖水、清水别注入烧杯用眼、鼻、舌辨别颜色、气味味道

  (2)每杯液体背放置支白色粉笔让观察透明程度

  (3)讨论:水物体

  (4)归纳:水种色、味、透明液体

  2、实验二:

  (1)清水慢慢滴水平放置玻璃板观察水否向各向流

  (2)让观察自文具盒、橡皮、课本等能桌面流

  (3)水倒入同形状容器观察水没固定形状没定体积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开展调查,并对各种现象进行解释。

  (2)初步运用图画、图表、书面报告等形式,交流调查研究活动的方案和结果。

  (3)能初步运用实验方法,说明水污染的危害。

  2.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家乡水资源缺乏,及有限的水资源已被污染的情况。

  (2)知道水污染的危害及主要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小鱼在污水中的表现,体验水污染对生命的危害。

  (2)通过查阅资料,感受水污染对人类生存环境、人体健康所造成有破坏和影响。

  (3)经历考察家乡水的过程,积极提出保护水源,减少污染的建议。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学校附近一些水资源的图片资料。准备一些污水。

  2.学生准备:自带一些洗涤用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1.说说周围的水资源情况:

  (1)在你家或我们学校附近,你观察到的这些水资源,你对他们有什么了解?或者说你对这些水有想说些什么?

  (2)学生回答。

  2.提出研究性的问题:

  (1)教师根据回答列出几个小专题:

  A.家乡水资源状况;

  B.污水对动物的`影响;

  C.污水给工农业生产、人们生活带来的危害;

  D.水污染的原因。

  3.4人小组选择研究课题并制定研究计划:

  (1)根据以上的几个问题,选择一个,4人小组共同研究。要求先制定研究计划。

  4.外出考察:

  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外出考察并完成考察报告。

  5.整理阶段。

  课后把自己考察的情况,做认真的分析,可以查阅一些书籍等资料,结合自己的研究写出自己的研究性报告。报告中可以包括考察情况分析、各种建议等。

  6.完成后小组交流,全班交流。各组将研究报告贴在班级黑板报中。

  (三)课后延伸:

  完成自己没有完成的考察项目,继续查阅有关资料,完善自己的研究报告。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2

  教学目标:

  通过多层次的观察和提问,认识季节变化对动物的影响。

  教学准备:

  蚯蚓、蚂蚁、蛇、青蛙、喜鹊、燕子、熊、猫等常见动物的卡片或模型。

  教学过程:

  一、观察与提问。

  1、观察提问

  “小蚂蚁找朋友”是在巡访蚂蚁的基础上,更宏观的观察活动和有意识的提问。阅读这个小故事。

  小蚂蚁在找什么朋友?

  找到的.都是那些朋友?

  朋友们在干什么?

  其他动物是怎样过冬的?

  小组讨论,查找资料。把搜集到的资料写在“小科学家记录本”上,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

  2、分类

  同学们大家真是太棒了,通过搜集资料与小组交流你们还发现了什么?

  动物们过冬的方式有什么不同?

  让我们打我们搜集到的动物的过冬方式进行分类吧!

  动物的过冬方式可以分为几类?你们是怎样考虑的?

  冬眠:熊、青蛙、蝙蝠、蛇……

  备粮:蚂蚁……

  南飞:大雁……

  换毛:猫、狐狸……

  3、游戏:卡片竞答

  每组两人,轮流抽取卡片,讲讲每张卡片上的动物是怎样过冬的,看谁知道得最多。

  4、角色扮演

  通过学生喜欢的活泼的方式,激发对已知事物的感受,展示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激发热爱生命的情感。

  我们来排练一个小节目,扮演准备过冬的动物。

  看那一小组的表演最棒!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肥皂泡,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2、学会归纳、总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做科学的科学志趣。

  3、小组合作,运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4、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确定自己小组研究的`问题并知道如何去研究。

  教学难点:

  用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合作性的研究。

  教学准备

  “七彩”(吹肥皂泡的器具)、肥皂泡的相关资料、录像(彩虹的形成和各种肥皂泡)

  教学时间:

  第一课时

  教学活动过程

  (一)教学导入,激发学生研究肥皂泡的兴趣

  1、谈话:课间我看到有的同学在玩肥皂泡,同学们兴趣很浓,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一下它,好吗?

  2、生回答。(好!)

  (二)自主学习,研究肥皂泡

  1、教师:请带了“七彩”的同学吹一吹,大家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能提出关于肥皂泡的哪些问题?

  (1)学生活动。

  (2)学生回答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

  2、教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提出了很多问题。请思考一下,这些问题归纳起来有哪几个方面?

  3、生回答。(颜色、形状、大小、弹性)

  4、教师:请你选择一下最感兴趣而且是你可以研究的问题来研究。

  <>(学生选择问题)请大家按选定的问题自由结组。

  (学生自由结组)

  5、教师:每组同学对你们的问题先进行一下讨论,你认为这个问题是怎样的,准备怎样研究?

  (学生讨论)

  6、教师:请各组选一位代表,汇报一下你们的研究方案,其他同学可以给他们提出建议和意见。

  (生汇报方案)

  (三)观看录像,改进自己的方案

  1、教师:老师也准备了一些资料,看完后,也许对你们的研究有所帮助。

  2、学生观看录像,改进研究方案。(可与学生先探讨一下)

  (四)扩展

  1、教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下课后,请同学们努力搜集有关资料,继续丰富完善你们的研究方案,分工合作,准备研究所需的各种材料,也可以请老师、家长帮忙。

  2、学生准备。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

  2.观察、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科学态度目标

  1.初步感受、体验物质状态的变化。

  2.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在自然环境中,水与冰可以相互转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发现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

  难点:初步建立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有关系的概念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各种冰的图片、热水、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热水、水银温度计、各种冰的图片]

  1.出示一杯热水并测量水的温度

  提问:如果我十分钟后再测这杯水的温度,温度会如何变化?(预设:温度会下降一些。)

  2.出示几张各种冰的图片。

  提问:如果一直让水的温度下降,会出现什么情况?(预设:会和室内温度一样。如果继续下降会怎样呢?水会结冰。)

  3.揭示课题:水结冰了(板书)

  二、探索: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试管、清水、碎冰、水银温度计、烧杯、食盐、小勺、彩色橡皮筋、直尺、食用色素、学生活动手册]

  1.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组织学生讨论本课的实验方法。提问:说一说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今天在教室里,我们可以怎么做实验?

  2.学生相互合作,测量水结冰过程中温度的变化,同时体会变化过程中的热量变化。

  在活动中,教师要提醒学生:

  (1)做两次标记:第一次是试管中倒入清水后(为了便于观察,可以在清水中滴一滴食用色素);第二次是试管中的水完全结冰后;两次用不同颜色橡皮筋标记;

  (2)温度计插入试管塞的小孔中,保持在中间的位置不能动,不要碰到试管壁;

  (3)仔细观察水结冰的变化过程,需要把试管经常拿出来观察是否开始结冰,当水开始结冰时,记录温度。

  (4)冰块尽可能碎一些,再加入一部分食盐(食盐多一些,降温速度快一些),有利于降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5)因为需要拿出来看,碎冰可能会使橡皮筋移动,所以需要直尺重新确定一下标记位置是否正确。

  3.出示活动手册第9页,明确实验要求,并记录观察比较水和冰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1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后的试管、碎冰内加食盐的烧杯、碎冰内不加食盐的烧杯、直尺、水银温度计]

  1.学生反馈交流:水在什么条件下会结冰?

  小结: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结冰时,冰水混合物的温度长时间保持在0℃时。

  2.提问:水结冰后有哪些变化?

  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

  3.冰还是水吗?

  引发学生去思考冰和水是同一种物质。

  4.为什么烧杯外壁有小水珠或一层白白的?它是冰吗?和试管里的冰一样吗?它是哪里哪里来的?和哪些现象类似?

  烧杯外的`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成霜。不是冰,不一样。(当外界温度较高时,也会只是液化成小水珠。)

  5.在碎冰里加入了食盐,有什么作用?

  碎冰中加入食盐可以让冰在同温度下融化,这样有利于降低实验的温度,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拓展:固态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结冰的水、试管、烧杯、清水]

  1.提问:水结冰这种现象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好处和不便?

  好处:可以看到美丽的冰雕,吃到冰淇淋。

  不便:路滑给人们行走带来了不便。

  2.出示装有冰的试管。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能把冰取出来?

  比一比谁的方法更科学?你为什么这么想?

  3.提问:固态的冰在什么条件下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呢?

  学生猜测。引导学生课外自主探究

  【板书设计】

  3.水结冰了

  水(液态)凝固(0℃或0℃以下)冰(固态)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5

  教学目的:

  1、能用感官直接感知浑浊的水,并用语言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2、能用简单的器材做简单的观察实验。

  3、学会使水变清的方法。

  4、知道自来水的净化过程。

  5、愿意合作交流。

  6、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教学准备:

  1、烧杯、铁架台、塑料瓶等。

  2、浑浊的水,洗干净的小石子和砂。

  3、做好参观自来水厂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一杯浑浊的水,问: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

  2、围绕“怎样使浑浊的水变清?”进行讨论。

  3、学生进行推测。

  4、汇报交流学生的推测,师生共同评议并小结。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各小组根据自己的推测,设计实验研究方法。

  2、分小组汇报实验研究方案,集体交流评议,完善实验方案。

  3、组织实验:

  (1)实验一:将浑浊的水静置,存放一段时间后,观察有什么现象。(加明矾后,效果更明显)

  (2)实验二:

  a、用绳将一个去底的空塑料瓶倒吊着;

  b、在吊着的瓶中装入洗净的石子和砂;

  c、将已沉淀的还比较浑浊的水慢慢倒入瓶中,从瓶的下口渗出了相对清洁的水。

  4、学生将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并小结:实验一采用的是沉淀的方法;实验二采用的是过滤的方法,这些方法都能使浑浊的水变清。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提问:还有哪些使水变清的办法?

  2、讨论后,合作做一做。

  3、引导学生小结:能使浑浊的水变清的方法有过滤、沉淀、消毒、蒸馏、离子交换等。

  4、参观自来水厂净化水的程序。教学后记。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04-01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5篇02-10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的教案(15篇)02-10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15篇)04-01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纸》教案12-16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选9篇)10-03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选16篇)06-14

三年级科学上册的教案03-22

三年级上册的科学教案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