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3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1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书空下列字的笔顺,并组词。
盲喜邻替野童难忘
二、分析理解。
(一)
1、齐读。
2、“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3、“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二)
1、指名读。
2、这是一只怎样的蝈蝈?(美丽,会唱歌)
蝈蝈真的会唱歌吗?“我”为什么会这样说?(因为蝈蝈的叫声很动听)
从第二句你知道平时“我”是怎样为盲婆婆解闷的吗?哪一个字能体现“我”对盲婆婆的尊敬?(您)
(三)
1、指定小组齐读。
2、“歌声”指谁的?“歌声会领你走进田野”是什么意思?(蝈蝈长在田野里,它的叫声会让你联想到田野的.景色。)
盲婆婆能看到小溪流淌的清波吗?(不会,但她可以想像,从而看出她心里很高兴。)
3、出示投影片。
(1)图上描写的是什么景象?(盲婆婆随着蝈蝈的叫声,仿佛来到了田野,看到了小溪的清波,回到了欢乐的童年。)
(2)从盲婆婆的神情,可以看出什么?(蝈蝈为盲婆婆带来了不少欢乐)
(3)盲婆婆还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四)
1、比较2、4小节,(第一句相同,意思不相同,第四节中表示的意思更深。)
2、夸蝈蝈唱得好听有什么用意?(蝈蝈会为婆婆带来更多的欢乐。)
3、巩固认识“......”省略句。
三、全文。
这首诗通过描写“我”送蝈蝈给盲婆婆,为盲婆婆送去了许多欢乐的故事,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关心,帮助,这种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四:当堂巩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指导背诵课文。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引导背。
3、自由练背。
4、同桌互背,教师抽背。
三、当堂巩固。
1、指名背诵课文。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地提回了一只()的蝈蝈,()滋滋地送给了(0家的()婆婆。
(2)、歌声会领您走进(),()小溪流淌的()。歌声会把您带回(),相起往日()的()。
(3)、婆婆,婆婆,这是一只会()的蝈蝈,在我()的时候,就让它(0我给您()。
四、作业。
1、组词。
你()邻()里()居()
您()领()野()尾()
2、把词语组成句子写下来。
婆婆一只我绿色送给蝈蝈的
想起让欢乐婆婆了歌声童年的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认识生字。
2、初读课文。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语。
教学准备:
投影片、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提出课题,解题。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喜滋滋邻居送给田野
欢乐童年往日替
2、检查自学效果。
3、齐读生字词。
4、各自试读课文。
5、指名读课文。
6、分小节,理清脉落。
练习。
看下面四个小节的意思,对照课文,在括号里填上序号。
()
向盲婆婆表示自己的心意。
()相信会使盲婆婆满意。
()给盲婆婆送蝈蝈。
()向盲婆婆说明送蝈蝈的目的。
7、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课文。
2、激发学生奉献爱心、关心和帮助残疾人。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精读训练。
1、看图。
出示投影片。
(1)图上画了那两个人?
(2)戴红领巾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3)盲婆婆神情怎样?
2、分小节学习。
第一小节
(1)指名读。
(2)这一小节只有一句话,告诉我们这位红领巾提回蝈蝈时神情怎样?他为什么这样高兴?他为什么要关心盲婆婆?
(3)小结。
第二小节
(!)指名读(板书:让它替我唱歌)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第一句说了什么?蝈蝈真的会唱歌吗?
(3)小结。
第三小节
(1)指名读,(板书:领看到清波想起欢乐)
(2)这一小节有几句话?这句当中的歌声是什么意思?
(3)出示投影片,图上盲婆婆手里拿着什么?她的神情怎么样?
第四小节
(1)这一小结有几句话?为什么让蝈蝈来替他做事呢?
(2)红领巾说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指名朗读,小结。
二、总结。
这首儿童诗说的.是红领巾送蝈蝈给盲婆婆,让盲婆婆得到欢乐,表现了少先队员对残疾人的爱心。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指导朗读,背诵,写字。
教学目标: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指导背诵。
教学准备:
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朗读指导。
1、把握朗读感情的基调。
2、教师范读。
3、学生练读。
4、指名读。
二、背诵。
1、放录音欣赏。
2、指着板书引导背诵。
3、各人轻声试背。
4、指名背诵,评议指导。
5、同座二人交替换背,听给一次。
6、全班齐背。
三、写字指导。
1、须按笔顺描红的生字。
2、其它要描红的生字。
四、作业练习。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3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15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偏旁,并在语境中理解生字词.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默读能力,借助插图指导学生观察、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运用多种朗读形式,激发学生奉献爱心,主动关心、帮助他人,用心体验“爱”的价值。
教学时间:两个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质疑课题
1.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以为新朋友,你们认识他吗?(出示图片)(板书:蝈蝈,学生书空练习,提醒学生注意题目中的偏旁“虫”的写法)。齐读。
2.质疑: 假如你有这样一只蝈蝈,你会送给谁呢?(补充完整课题)
3.今天呀!这只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带小朋友们带来了一首小诗但它有个小小的要求,要听小诗的小朋友必须默默跟老师把课文中的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教师范读课文。
2. 学生自由练读,出示自学要求
(1)读一读:轻声读课文2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2)画一画:标出自然段的序号,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想想它们是什么意思?
3. 检查自读情况。
(1)读准字音
绿色 唱歌 邻居 田野 童年 往事 难忘 欢乐
你想提醒大家读时要特别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童、往、唱”都是后鼻音;
“邻、领”两个字声母相同,韵母有前后鼻音之区别,容易混淆;
“邻、您”,这两个字韵母相同,声母不同。
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读。
(2)词语放进课文中你还能读好吗?同桌、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指导读好长句。
乐呵呵地捉回了一只绿色的蝈蝈,喜滋滋地送给了邻居家的盲婆婆。
(4)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谁?写了什么事?
(5)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再读课文,说说课文围绕“送蝈蝈”、“献爱心”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三、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1.品读第1自然段——感受蝈蝈的可爱。
过渡:咦,这是一只什么样的蝈蝈,我怀着怎样的心情把它送给盲婆婆的?
2. 让我们来看看文中的插图,再大声朗读第一节,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什么?)
3.“我”提回蝈蝈时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我”送蝈蝈给盲婆婆时的心情又是怎样的?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来?
通过朗读让老师知道你们已经明白这两个词的意思了吗?
(自读 指名读、评读 齐读 )4.你还知道那些像“乐呵呵”这样的表示高兴的叠词吗?(喜洋洋 笑盈盈)
5.现在你们就是图上的小朋友,把你们高兴的心情读出来吧!可以边读边做动作。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指导学生观字形、析结构。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生字?你认为哪些字难写,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相机板书。提醒学生:本课要求书写的生字中上下结构的字较多,如“婆、替、您”等,书写时注意上宽下窄,而“难、绿”要注意左宽右窄,“领、邻”则左右大体等宽。特别注意“替”和“难”的笔顺。)
3.教师范写,学生在习字册上描一个写一个。
4.扩词。
五、课堂作业
同步导学1、2题。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08-2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12-09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01-2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设计(3篇)02-08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学反思10-13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的优秀教案08-2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 》教学设计09-30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教案12篇03-06
送给盲婆婆的蝈蝈(冀教版)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