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

时间:2023-02-04 10:00:52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1

  活动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用来泡茶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活动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过程情境表演“医院”。

  活动过程:

  ——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这些中草药朋友还能泡成茶水,在日常生活中起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哦。

  ——你们在家里有没有看到过这些中草药茶?

  ——这是用什么中草药泡出来的,喝了有什么功效?

  ——我们来选择一些适合家里人喝的中草药。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2

  活动目标:

  1、了解一些常见的桥的类型、特征及用途。

  2、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和动手构建能力。

  3、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4、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5、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常见桥梁图片两幅。

  2、从网上下载的各种不同桥梁图片资料若干,电脑一台。

  3、积木(每组两篮),作业纸每人一张。每人从家带来的小纸盒两个。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片,引出关于桥梁的课题,了解几种常见桥梁的类型。(斜拉桥、拱桥、立交桥)

  2、用电脑演示各种桥梁的图片,请幼儿说出这种桥梁的类型。也可让幼儿自己操作鼠标调出各种桥梁的图片,并说出其类型,从中认识“梁桥”和“升降桥”。可让幼儿根据图片提出问题,由幼儿和老师来共同想办法解决。

  3、请幼儿分组用纸盒和作业纸(随意折成各种形状)搭成纸桥,用积木来测桥梁的载重。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4、组织各组幼儿开展自制纸桥的承重试验,激发幼儿不断尝试新方法的欲望和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课评:

  1、活动较成功。能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生成活动。

  2、教学资料准备丰富、充分,能从多种渠道获取资料。

  3、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

  4、注意验证幼儿的实验结果,及时指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5、幼儿个别指导不足,指导应更加细致。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的主题“桥”来源于身边的事物。我以谜语开始,吸引幼儿兴趣,从谜语中对桥有了初步的.形态和功能认识。在活动中主要让孩子了解了桥的演变,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幼儿探究“桥”,重点让幼儿通过观察与比较,对桥的特征及功用等能自己描述出来,对桥的材料的描述让幼儿感受科学发展的进步。但是幼儿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桥了解较少,在说一说自己见过的桥是什么样的叫什么名字中,大都说的是家附近、甚至是小区里的桥,品种较为单一。需要在课前多做一些准备,让幼儿在生活中注意观察了解桥的外形和用途,使经验更丰富些,这样幼儿才能更好的发散思维,进行创新。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3

  设计意图: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对身边的事物非常感兴趣,经常问“为什么”。在种植区和自然角里,孩子们经常发现植物不浇水,叶子就会发蔫,而浇水后,植物的叶子就会慢慢地舒展、水灵。为什么往土里浇水,植物的叶子就能吸收水分呢?这就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教师设计了本活动,抓住了幼儿这一兴趣点,意在通过游戏活动和观察活动,激发他们的探索兴趣,使幼儿感知到身边随处可见的毛细现象,由此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并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活动,使幼儿直观地感知到生活中的毛细现象。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4.激发幼儿在集体面前大胆表达、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毛巾、海绵、布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大小不同)若干。

  2.红、黄、蓝、绿颜色水及红墨水、大白菜叶、细管(医用采血管)若干。

  3.饮料瓶和白色皱纹纸做成的纸树,塑料小碗若干。

  4.图片(画有植物靠根须吸水),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

  活动过程:

  一.设置游戏环境,提供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发现这些材料都能吸水。

  1.玩一玩:引导幼儿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帮水搬家。教师提出问题:“怎样让小盆里的水住到宽敞的大盆里”,引出游戏,并交待规则:不用倒的办法,用筐里的东西来帮水搬家。

  2.说一说:“你是用什么办法帮水搬家的?”

  鼓励幼儿说出自己是怎么做的。

  小结:这些东西都能帮水搬家,它们都能吸水。

  3.想一想:“还有哪些东西能吸水?”

  (棉花、纸、植物等。)

  二.教师设疑,激发幼儿探究的欲望。

  1.“白菜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将新鲜的.大白菜叶放入红色的墨水里,可看到白菜叶渐渐由下向上变红。

  2.“细管能吸水吗?”请幼儿试一试,用细管去吸颜色水,当细管一接触到水时,就能吸上水。

  3.看一看白菜发生了什么变化,鼓励幼儿找一找白菜里的“小细管”,掰开菜梆,能看到非常清楚的红了的“小细管”。

  4.讨论:毛巾、海绵、纱布、棉布里有“小细管”吗?

  小结:这些放进水里以后,能吸上水的东西里都有“小细管”有的“小细管”很小很细,不容易看见。有了这些“小细管”,毛巾、海绵才能吸水。

  三.想一想、玩一玩。

  1.教师设疑:怎样把纸树变成彩色的树?教师应肯定幼儿的想法,引导幼儿想一想:“能不能让纸里的小细管来帮忙吸颜色水呢?”

  2.幼儿自己操作,将纸树变成彩树。

  四.看一看。

  请幼儿随意观察环境中的图片,以及吸了红墨水的萝卜、生菜、花菜、莴笋等蔬菜上的,弯弯曲曲的像红线似的“小细管”,了解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毛细现象。鼓励幼儿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做萝卜吸红墨水的小实验,一起观察萝卜上的“小细管”。

  注意事项:

  1.材料投放时要有层次性,最先投放毛巾、海绵等吸水材料及塑料盆,红墨水和颜色水以及细管可先放在场地周围的桌子上。其次是大白菜,最后是纸树。

  2.图片和吸了红墨水的萝卜、花菜、生菜、莴笋、大白菜要提前准备好,放在活动区(或由配班教师在幼儿做纸树变彩树实验时投放),并注意在活动前和活动中不让幼儿看到。

  3.幼儿实验用的大白菜叶,要在活动中从新鲜的大白菜上取下,取下后立即放入红色的墨水里。约两分钟,就可以看到大白菜变红。萝卜要选择白色的,实验效果明显。

  4.要注意选择特别细的采血管。

  5.盛颜色水的杯子可用小号烧杯,若用普通杯子,则应准备些毛巾,以便擦拭,防止弄脏孩子的衣服。

  附:

  知识背景:

  毛细管:指内径很小的管子,通常把物体的细微缝隙也认为是毛细管,如纱布、毛巾、吸水纸纤维间的缝隙。

  毛细现象:酒精灯里的酒精由棉纱灯带吸上来供点燃;桌上茶杯打翻了,放上一块抹布,水很快就被吸干,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而植物通过根系吸收水分,再通过许多极细的管道向上输送水分到叶和花朵中,这也是毛细现象,土壤深处的水分则靠土壤的毛细作用升到土壤表面,使泥土表面保持湿润的。把直径很细的管子插到液体里,当液体的内聚力大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下降,表面凸起;当液体的内聚力小于附着力时,管内液面上升,表面凹下。

  活动反思:

  大家都知道,课程改革后的科学教育已不再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态度和探索,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纲要》的科学教育目标也强调要让幼儿“能运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不用手也行》这节课就是让幼儿想办法解决在周围实际生活中发现的问题。一开始就创设问题情境:怎样不直接用手碰到球,把球从一个地点到运到另一个地点。整个过程没有蕴藏深奥的科学道理,而是让幼儿在问题中通过实验设想、实验验证、记录结果等环节积极寻求答案,利用身边的事物和材料作为科学探究的对象,充分激发起他们的探索欲望,使幼儿获得真正内化的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活动中,孩子们使用的材料都是他们身边较常见的日用品或学习用品,没有任何华丽的装饰,但却暗含着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稍加观察,你就可以发现孩子的材料是有层次的,有些材料操作起来比较简单,能直接运球,像杯子、夹子等,能让每一个孩子体验实验的成功。另外我们也提供了一些需要孩子动脑思考才能实验成功的材料,像绳子、铅丝等,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孩子的发展需求。

  在材料方面我还有一点感触比较深的是:我们应该充分相信孩子,他们往往比我们更善于发现,像有的孩子想到把鞋子脱下舀;还有的孩子用嘴巴吸。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我们的“做中学”主要是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鼓励他们去大胆尝试,主动探索,孩子们想到了脱鞋、用嘴吸,虽然从卫生的角度讲并不符合要求,但这都是他们情感的自然流露,是他们情不自禁的表现。

  孩子会从自己的身上寻找游戏材料,我们老师也要善于从环境中寻找教育资源。“做中学”非常注重孩子对自己实验过程的表述。在平时的活动中,我们会让每个孩子向大家表述自己的实验结果。今天,各位老师的到来就是我们非常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因此,我让小朋友向客人老师讲述自己的实验结果,在这样的师生互动中,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还发展了他们大胆交往的能力。

  除了讲述,记录也是孩子表达实验过程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培养孩子尊重科学事实,系统地获得科学知识和经验,让他们自己找出规律,得出结论。小组统计是新授,我根据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提出了相应要求,记录要既全面又清楚,从小朋友的操作情况来看,孩子们基本上合作的还不错,初步掌握了统计的方法。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4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2.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3.能大胆探索与尝试,体验成功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操作尝试让纸站起来,并探索纸站得稳的多种方法。

  难点:探索纸不同的折法与承受积木重量的关系。

  活动准备

  纸片、小积木、记录纸、黑板等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纸,平时我们都用这种纸做什么?”

  幼:“画画、折纸…”

  师:“今天,我们用它来做一个小实验。”

  二、基本过程。

  (一)自由探索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1.将一张纸平放在桌上,引起幼儿探索兴趣

  师:“看,这张纸是平躺在桌子上的。请你想办法让这张纸片站起来,不能借助任何材料的帮忙。”

  师:“请试一试,看谁站起来的方法最多,而且和别人的不一样。”

  2.幼儿自由探索怎样让纸片“站”起来,教师巡回指导。

  3.请孩子介绍、演示让纸片站起来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纸片折一折,卷一卷,纸片的形状变了,它就能稳稳地站起来。”

  (二)验证哪种方法的纸片“站”得更稳,能“顶”住一块积木。

  1.出示积木。

  师:“我要用这块积木考验一下,你站起来的纸片力气是不是最大。”

  师:“我把积木放到纸上,纸片还能站得稳吗?为什么? ” 2.出示记录纸,讲解记录方式。

  3.幼儿探索纸片怎样“顶”住积木,并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师:“请你试一试。”

  4.展示孩子记录情况,并让孩子把能“顶”住积木的纸片找出来。 教师一一介绍“顶”住积木的纸片的形状。

  师:“那到底是哪种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积木呢,一起来找一找”

  教师根据幼儿记录的结果,分别请幼儿上台将能够顶起积木的结果放在展示桌上给大家看。

  师:“看来,小朋友们觉得这些形状的纸片力气比较大,能够顶起一块积木。”

  (三)再次尝试改变纸的形状,“顶”住更多的积木。

  师:“将下来,老师再给你们一个新的挑战。想办法让你的纸片顶起更多的积木,想不想接受挑战?”

  1.教师演示放积木的方法及记录积木数的方法。

  师:“老师先来挑战一次,小朋友们帮我数一数”(老师从展示桌上挑选一种形状,放第 3 快积木时,倒了)

  师:“老师在放第 3 块积木时,这个纸片有没有顶起它来?”

  师:“哦,那这个纸片真正能够顶起的`数量是最后倒掉的数量再减一个, 最后使他倒掉的那块不算。你们会数了吗?”

  2.幼儿自由探索、尝试。教师巡回指导。师 :“现在,请小朋友来试一试。”

  3.幼儿互相交流:纸的形状、“顶”住的积木块数。师:“你刚才顶起了几块积木?用的什么形状?”师:

  “我发现,大部分小朋友都用了圆柱体。”

  三、结束部分。

  探索怎样能“顶”住一筐积木。

  师:“有什么办法能够顶起这么多积木呢?”(放好多这样的圆柱体)请每位幼儿卷一个圆柱体放在展示桌上。

  教师演示成功了,提问为什么?

  师小结:支撑的纸片多了,支撑的面积变大了,所以就能“顶”住一筐积木。

  在第一个环节,我让幼儿大胆自主操作,尝试让纸片“站”起来,一开始幼儿思维没有打开,但通过大胆尝试后,能够想出不一样的方法。

  活动反思

  我相继抛出问题“哪种形状的纸片站得稳”,通过一块小积木让幼儿首次感知不同形状的纸与承载重量的关系。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非常感兴趣,操作过程中善于思考与想办法。接着,通过提供较多数量的积木,引导幼儿探索“哪种形状的纸能够支撑起更多的积木”,通过尝试,幼儿得出结论——圆柱体。

  在最后的延生环节,通过让每个幼儿裹一个圆柱体,放在一起后支撑起一整框积木,引导幼儿感知合作、团结的品质。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幼儿探索的热情并没有消退。此次活动材料也投放于区角中,供幼儿在游戏中自主探索。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5

  设计意图:

  根据大班幼儿的特点,已经认识了"+"、"-"和"="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认识">"和"<"。根据">"和"<"比较形象的特点和幼儿一起探讨,通过儿歌和身体的感知,让幼儿记住这两个符号开口的方向,这样既能加深幼儿对内容的记忆,也能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内容:

  《神奇的两条"于"》

  活动目标:

  1.认识">"、"<",理解它们的含义。

  2.根据">"、"<"比较形象特点,通过儿歌和身体感知,让幼儿记住读法和运用。

  3.培养幼儿思维的灵活性。

  活动重点:

  理解">"、"<"的含义。

  活动难点:

  大于号、小于号的实际应用。

  活动准备:

  课件PPT、儿歌、1-10的数字头饰

  活动过程:

  一、导入课题:认识">"、"<"

  1.带小朋友们去看海,出示PPT课件问:你们看到大海里有什么?(海豚、海龟),海龟、海豚各有几只?幼儿说出数量,教师出示PPT, 5 3,海龟和海豚比,谁多?谁少?那么5和3相比,那个数字大?那个数字小?教师问:我们可以在5和3之间放一个符号,让别人一看就知道哪边的数字大,哪边的数字小。我们以前学过"="放到这可以吗?启发幼儿,引出">",让幼儿观察大于号的嘴巴向着前面,对着大数笑,大于号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大,读5大于3.

  2.大海里除了有海龟和海豚,我们一起看看还有什么,出示PPT,问:大鲨鱼和小海马在生活在这里,找一找,大鲨鱼有几条?小海马有几只?,说出各自的数量2 6,引出"<",观察小于号的大嘴巴也是对着数字大的,但是方向是向后边,表示前边的数比后边的数小,读小于号,说出2小于5.

  3.教师:大于号和小于号都有一个大嘴巴,长得也差不多,我们怎样记住它们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吗?引出儿歌《大于号,小于号》。大小两条于,名字各不一,嘴巴向>,它叫大于号。嘴巴向<,它叫小于号。陪我一起游戏和学习.

  二、游戏表演:学做">"、"<"

  玩法:请两名幼儿做数字宝宝,戴上数字头饰,一名幼儿站着或者坐着在两个数字中间,用身体姿势表演">"、"<",让小观众们读出所表示的意思。

  延伸活动

  小朋友看了海也累了,就到海边休息一下,玩玩"送符号宝宝回家"游戏,教师出题,进一步复习巩固大于号和小于号,感知数学给生活带来的乐趣。

  活动后心得:

  通过创设一起去看海,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把幼儿带入海洋世界,看到海里的动物一下就吸引了孩子们的眼球,调动起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由"我要学"变为"我要学"。

  在活动中我用儿歌去引导幼儿用身体去感知大于号和小于号比较形象的特点,通过表演游戏这一环节,幼儿在感受的过程中记住大于号和小于号的开口方向,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形象化。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6

  教案目的:

  1、了解水的三态变化,知道水能变成冰,也能变成水蒸气。

  2、激发对科学活动的兴趣和观察实验的基本方法。

  教案准备:

  1、一只盛有少量水的烧杯(划有红色线、要求有颜色的水)、酒精灯、一杯热水。

  2、小块冰若干,盛有热水的保温杯。

  4、《小水滴旅行记》的课件。

  5、课前准备:幼儿在家做水结冰的实验。

  教案流程:

  一、活动导入。

  师:出示冰。(幼儿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冰”、“我在家里也和爸爸妈妈做了。”

  师:“对,这是你们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做的,还记得你们是用什么做的吗?”

  幼:“知道”。

  师:“那谁来告诉我,你们是怎么做的?”

  幼儿回忆制作的过称和方法。

  教师小结:“恩,对。水可以变成冰、变成冰花、冰雕。看老师手里的图片,漂亮吗?”老师放出示图片。

  得出结论:水可以变成冰。

  二、操作部分。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水可以变成冰、变成冰花、冰雕。那你们知不知道冰可以变成什么呢?”

  幼:“水”

  师:“那小朋友们怎样才能让他们变成水呢?谁来告诉我?”

  幼:用热水、冷水、太阳、手、火等方法。由于时间和操作的可行性,老师采用手捂得方法验证(先让一个说用手的小朋友示范,老师旁边指导。再让其他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尝试并感受有冰变水的过称)并记录。

  师:“小朋友们,现在冰变成了什么?”

  幼:“水”

  师:“你们真聪明,那有没有谁愿意告诉我你的手现在是什么感觉?”

  幼:“很凉快,冰冰的”

  师:“恩,老师的手也冰冰的,小朋友摸摸身边小朋友的手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再摸摸自己的小脸,有什么感觉?是手冷还是小朋友的脸冷?”

  幼:“手冷”

  师:“你们的小手为什么冷呢?”

  幼:“我们刚刚摸冰的”

  师:“对,我们的手刚刚摸了冰,现在冰吸收了我们手的温度变成水了。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水神奇吗?”

  幼:“神奇”

  得出结论:冰可以变成水。(在一定的温度基础上)

  师:“恩,神奇水宝宝可真调皮,一会儿变成冰,一会儿又变成了水。可是你们猜猜如果老师继续加热水宝宝,它还会变成什么呢?”

  幼儿猜测结果。

  师:“你们想不想知道?”

  幼:“想”

  师:“看,老师前面的.杯子。仔细看啊。”

  教师演示实验:点燃酒精灯,将盛热水(水是有颜色的,这样便于幼儿观察)的烧杯放在三脚架上燃烧,要求幼儿观察水的变化。

  师:“小朋友们,你们发现水有了什么变化了没?那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烧开水、煮饭等)

  师:“你们说水神奇不?”

  教师小结:水还可以变成水蒸气。

  三、欣赏故事课件《小水滴旅行记》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水还有什么神奇的变化?”

  游戏活动:幼儿在太阳下做冰变水的实验。

  家园共育:家长与幼儿一起探讨水的作用。

  日常生活:了解生活中水的变化。

  区域活动:

  1、溶解组:“把盐、糖放进水里搅拌后,它怎么不见了?”

  2、沉浮组:“把东西放在水里,有什么不同现象?”

  3、流动组:“为什么小篮子装不住水?”

  4、冲力组:“为什么把水浇在水车上,它就会转?”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7

  活动目标

  1、让幼儿认识几种常见调料的名称和其味道的特点。

  2、锻炼幼儿用嗅觉、味觉、视觉等感官对事物进行辨别的能力。

  3、使幼儿学会简单的使用方法,丰富幼儿的生活知识和提高生活技能。

  活动准备

  1、白糖、味精、盐、酱油、醋、辣椒油、香油、蒜泥等调料分类放好。

  2、黄瓜、西红柿、豆腐皮、葱、胡萝卜、火腿、白萝卜等切好分盘。

  3、筷子、透明口杯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主题

  教师:今天,先请小朋友参观一下宝贝厨房的调料大世界。

  带领幼儿进入宝贝厨房参观已准备的各种调料,提醒幼儿用各种方法感知各种调料的名称和味道,

  注意参观时的.秩序和卫生。

  二、幼儿参观探究各种调料的名称和特点及用途

  1、提问:刚才小朋友们看到的是哪些调料?

  (白糖、鸡精、盐、酱油、醋、辣椒油、香油。)

  2、请幼儿说出是如何知道这些调料的

  引导幼儿分别从嗅觉和味觉、视觉的感受说出各种调料的名称和其味道的特点

  (例如糖甜、盐和酱油咸、味精鲜美、醋酸、油香等。)

  3、教师总结各种调料的味道和作用:

  人们使用调料是为了做菜时使菜的味道更好吃。

  醋可以用来www.chinajiaoan.cn杀菌消毒;盐可以加水稀释用于伤口或皮肤消毒;

  如果有烧伤和烫伤可以用酱油涂抹,减轻伤痛;

  涂抹香油可以减轻婴幼儿口疮等痛苦。

  三、利用调料制作简单的凉菜。

  1、出示一盘调好的菜,请幼儿品尝并说出菜中用到的调料。

  2、出示各种切好的菜类

  请幼儿讨论说出日常生活中见过的这些菜的吃法,调制凉菜。

  3、教师:今天,我们用这些调料和蔬菜自己来做凉拌菜好吗?

  4、幼儿分四组进行活动。

  每组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挑选调料和蔬菜到桌子旁,在注意卫生方法和安全使用的前提下,

  将各种菜加入调料用筷子进行搅拌,教师进行指导,提醒幼儿味道搭配合理,甜和辣的冲突,

  每一个菜有其突出的特点,四组小朋友的菜尽量不重复。搅拌完毕之后幼儿试尝,

  然后根据不足进行补充加料。如淡的加盐,咸的加点鸡精或醋等。

  教师提醒幼儿不要将调料撒到外边,如果有用抹布随时清理。

  5、请幼儿将调好的菜装盘,为菜起名并做简单介绍。

  介绍的语言形式为:我们的菜名是(什么)?用的主料是(什么)调料。

  西红柿拌白糖、凉拌豆腐皮、黄瓜火腿、糖醋萝卜丝等。

  四、相互品尝,活动结束。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8

  教学理论依据及实施策略

  中草药是我国医学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健康的守护神,也是幼儿从小感受中华医药博大精深的好教材。幼儿在生活中接触过中草药,如喝过枸杞熬的粥、菊花茶海等;生病时吃过中药,幼儿有一定的感性经验。《纲要》指出:“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现象、特点,产生兴趣和探究欲望。”要求我们培养幼儿对身边事物感兴趣。本节活动我根据幼儿直觉形象思维的学习特点,运用视频、选取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引导幼儿感知观察、探索体验,从幼儿感兴趣的中草药入手,让幼儿了解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主要运用以下教学策略:

  1.巧用多媒体,丰富幼儿对中草药的认知。

  视频课件以其丰富多样、形象直观的表现形式,满足了幼儿兴趣广泛、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演示了视频《鹿茸救母》的故事、《神奇的中草药》以及课件《老中医答疑》等引导幼儿感受中草药的奇特,同时知道中草药包括植物药、动物药及矿物药等。

  2.实践体验,培养幼儿对中草药的观察和主动探究能力。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产生有赖于儿童对材料的探索、操作和摆弄。”为此,活动中为充分让幼儿主动探索,我为幼儿提供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让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闻、尝,在探索中了解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和作用。幼儿园教学中强调孩子的体验式学习,通过让幼儿看药方、配药、泡药、尝药等形式,引导幼儿观察中草药在水中变化的神奇,培养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

  3.联系生活,感受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我们在选取药材上,贴近幼儿生活中常见的枸杞、菊花、胖大海等;在讲解治病的作用时,与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相结合,感受中草药在生活中的作用;通过视频《走进大药房》拉近现实,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萌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4.整合课程,融健康、社会、语言、科学于活动中。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发展。”由此,我们在引导幼儿对中草药的探究过程中,运用故事向幼儿渗透了爱的教育;在与老中医互动、幼儿自主配药活动中,渗透了健康教育经验;在整个活动中重视了幼儿探究过程中的自主表达。

  活动目标

  1.知道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和特征,了解它们简单的保健、治病作用。(活动重点)

  2.观察并说出中草药的神奇,尝试根据药方简单配药、泡药、尝药。(活动难点)

  3.感受中草药的神奇,以及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萌发幼儿对中草药的兴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提前请家长与幼儿交流,了解有关常见中草药的知识。

  2.物质准备:视频《鹿茸救母》《神奇的中草药》《走进大药房》;课件《常见的中草药》《老中医互动》等;幼儿操作材料:杯子、勺子每人一份;常见的中草药菊花、枸杞、胖大海、炒山楂、莲子心、陈皮若干。

  活动过程

  1.观看《鹿茸救母》的视频,感受鹿茸的神奇,产生对中药的兴趣。

  (1)教师引出故事视频,幼儿观看并感受鹿茸的神奇作用。

  (2)引导幼儿回忆《鹿茸救母》的故事,教师提问:故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是什么治好了母亲的病?

  教师小结:七彩鹿的鹿茸熬制的中药把奄奄一息的母亲治好了,鹿茸真神奇。

  2.运用多种感官探究操作,认识菊花、枸杞、胖大海等几种生活中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特征及来源。

  (1)请幼儿运用看、捏、闻、尝等方法观察中草药,引导幼儿说出中草药的名称,外形、味道等特征。

  (2)结合课件《常见的中草药》相互交流自己的发现,讲述菊花、枸杞、胖大海等中草药的简单特征。教师提问:你发现了哪些中草药?它是什么样子的?什么味道?

  教师小结:中草药中有红有绿;有的捏上去软软的,有的是硬硬的;味道有甜的也有酸的,有的闻起来还有清香味呢。

  (3)出示课件《这些药材哪里来》,感受普通的植物经过加工能变成中草药的神奇性。教师提问:你发现它们是用什么做的?

  教师小结:生活中一些普普通通植物的花、果实等,经过加工居然可以做成中药,真神奇。

  3.和“老中医”互动,知道中草药的保健、治病作用,并根据药方尝试配药、泡药、尝药,感受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1)请幼儿咨询“老中医”,结合课件介绍枸杞、胖大海等常见中草药的作用。

  (2)幼儿回忆自己生病、治病的经历,观看《药材搭配图》,知道药材相互搭配能治病的作用。

  教师小结:身体不舒服的时候,配几付中药,就可以治好病,中草药真神奇。

  (3)出示“老中医的药方”,引导幼儿看懂药方,尝试配药、泡药。

  要求:根据药方准确配药;泡药时,把握好水的位置;泡好后,仔细观察中草药在水里的变化。

  (4)幼儿观察、品尝、相互交流中草药在水中的变化,了解中草药的保健作用。

  教师小结:中草药中有的可以泡的,是保健药。但有些中草药是不能随便泡,更不能乱吃。

  4.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奇特的中草药,感受中草药的神奇,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1)观看视频《神奇的中草药》,了解几种中草药的奇特之处。

  (2)引导幼儿说出人参、蜈蚣、蝉衣等几种中草药在外形、毒性、蜕皮等方面的奇特。

  教师小结:中草药不仅有植物药、动物药,还有一些石头矿物也是珍贵的中草药,因为植物药最多,所以中药也叫中草药。

  5.视频演示《走进大药房》,进一步萌发对中草药的兴趣。

  (1)观看视频《走进大药房》,了解存药、抓药、配药、包药、熬药等情节,萌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

  (2)简单了解中医药文化的悠久历史,进一步感受神奇的中草药与人们健康生活的关系。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9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2.知道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3.初步掌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5.让幼儿学会初步的记录方法。

  活动难重点:

  了解电是怎样传输到家里的。

  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活动准备:

  大电池若干节、电线3若干根(大约1尺5)、小灯泡若干个、各种型号的电池、手电筒一把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通过提问,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1.“小朋友,想一想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东西需要用电呢?”(电视机、录音机、灯棍、消毒柜、空调等)。

  2.“这么多东西都需要用电,你知道电是从哪里来的吗?”(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回答)

  教师小结: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建有发电站,有用火力发电的火力发电站,用水力发电的水力发电站。还有用风力发电的风力发电站。这些发电站发好电后,电工叔叔通过长长的电线把电传到工厂、医院、商店、幼儿园和小朋友的家里等所有地方,照亮城市,照亮千家万户。

  师:“电工叔叔的本领大吗?”(大)“你们长大了想不想也当一名电工?”(想)

  二、基本部分:

  小实验:灯泡亮了

  1.教师出示手电筒:

  提问:(1)这是什么?(手电筒)

  (2)它有什么用?(照亮路)

  (3)在没有电的地方我们可以用手电照亮路,你们知道手电是靠什么发光的吗?(电池)

  2.教师出示电池:

  提问:

  (1)这是什么?为什么叫它电池?(因为它里面储存着电)

  (2)它里面储存的电量比较少,可供一些小电器使用,(如:手电筒、电动玩具)

  (3)还有什么东西用电池?(电动剃须刀录音机手机遥控板电子表等不同型号的电池可给不同的电器供电。)

  (4)今天老师还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电线、小灯泡,小朋友想想并动手操作,看怎样可以用电线把电池里的电传输给小灯泡,使小灯泡亮起来。

  3.幼儿探索操作,教师指导。

  小朋友,通过这个小实验,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小朋友都明白了电池有“+”、“—”标记,“+”叫正极,“—”叫负极,电流从正极通过小灯泡和电线流入负极,负极通过电池再流入正极,电流不断循环流动,小灯泡就会亮起来。

  4.幼儿两两合作探索操作:用两节电池怎样可以使小灯泡亮起来?小灯泡又有什么变化?

  小结:电量越大,小灯泡越亮。有的小朋友说:“我想让小灯泡更亮,,就用5节6节电池连接,这样可以吗?这样是不可以的,每个用电器,它的用电量是有限的',如果超出了他的用电范围,就会损坏电器。

  5.教师提问:“小朋友学会了电工叔叔的本领,能使小灯泡亮起来,你们真棒!那你们知道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吗?”

  三、结束部分:

  讨论:日常生活中怎样安全用电?

  1.不用湿手、湿抹布触摸灯头、开关、插座和电器。

  2.电器使用完毕后应拔掉插销。

  3.不要在高压线附近玩耍,不要爬电杆。

  4.不要在电线附近放风筝。

  延伸活动:

  提供手电筒、电动玩具,供幼儿操作,探索电池的正确使用方法。

  反思

  在大班科学活动《神奇的电》中,目的在于让幼儿了解电的来之不易,要知道节约用电,并知道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初步培养幼儿安全用电的意识。

  活动过程中,第一环节,我通过提问,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说出生活中的电视机、空调、微波炉、洗衣机等等都需要用到电,让幼儿知道我们的生活中离不开电,并了解了电是从发电厂传输过来的。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特点,因此,在第二环节,通过小实验“小灯泡亮了”,充分调动起幼儿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在亲身感受、体验和发现中提高能力,达到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幼儿在操作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掌握了电的正确使用方法,并了解了电流是不断循环流动的。第三个环节,通过讨论,得出了几条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并适时的对幼儿进行了安全教育。

  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兴致很高,探索欲望很强,每一位幼儿都能积极动手去探索,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很好的完成了活动目标,效果很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10

  目标:

  初步认识常用的中草药,知道它们可以治病强身健体。

  感受中国传统中医文化的神奇。

  准备:

  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已经认识了一些常见的植物

  材料准备:中草药图片

  重点:在植物中对中草药进行分类

  过程

  情境表演“医院”――教师饰“病人”因咳嗽去看病,“病人”不能吃西药所以幼儿饰“医生”开了一贴中草药“川贝止咳露”,“病人”吃后好多了。

  ――小朋友,你们知道医生给我开的是什么?

  感知了解

  ――多亏医生给我开了中草药治好了我的病。今天还来了许多中草药朋友,大家用自己的好办法也去认识认识它们吗?

  讨论讲述

  ――谁能告诉大家你认识哪些中草药朋友?(幼儿讲述,教师出示图片或实物)。

  ――你是怎么知道的?它有什么神奇的作用呢?(幼儿讨论,讲述)

  ――还有一些中草药我还不认识,它们又是谁?(教师出示幼儿没有讲到的,如金银花、天麻等)。

  ――原来,灵芝、人参、川贝、金银花等等这些神奇的.中草药有的可以治病,有的可以滋补身体,用处真不小!

  释疑延伸

  ――这么有趣的中草药,大家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幼儿提问,讨论解决)

  ――那我也要考考大家,你们知道什么人最早发现中草药?中草药还有什么神奇的地方?下面让我们来听听医生的介绍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11

  活动目标:

  1.对力作用于蛋壳凹面、凸面所出现的不同现象产生探索的欲望和兴趣;

  2.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3.能简单记录实验结果,并能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拱形面能承受较大力的现象,并了解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难点:能简单记录,并能较为清晰地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和结果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

  多媒体课件;

  操作材料:蛋壳(分成两半),两支削尖的铅笔,粗吸管【操作材料教师和幼儿人手一套】;

  记录表、笔;有色的水、滴管。

  经验准备:幼儿对力这一概念有初步的感知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播放视频《小鸡出壳》,引出问题:蛋壳的凹面容易被啄破还是蛋壳的凸面容易被啄破?

  【基本部分】

  1、实验:验证蛋壳的凹面承重力强还是凸面承重力强。

  (1)请幼儿猜想是蛋壳的凹面承重力强还是凸面承重力强。

  (2)启发幼儿用铅笔尖代替小鸡的尖嘴巴,来模拟小鸡用尖嘴啄蛋壳的过程,先啄凹面再啄凸面,并分别记录下啄破所需要的次数。

  (3)请幼儿交流实验的结果,引导鼓励幼儿自己说出结论。

  (4)教师小结:蛋壳的凹面容易被啄破,凸面不容易被啄破,所以凸面能承受更大的力量。

  2、实验:解释凸面承重力强的原因。

  (1)请幼儿猜想为什么凸面能承受更大的力量。

  (2)教师做实验:用水来代替我们作用于蛋壳的力,将有色的水分别滴在蛋壳的凹面和凸面,请幼儿观察发生了什么,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3)教师小结:我们作用于蛋壳上的力就像水珠一样,滴在凹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凝聚在一起,力量就比较大,所以凹面容易被啄破;滴在凸面上,力就像水珠一样流到四周,被分散,这样的话力量就比较小,所以凸面不容易被啄破,能够承受更大的力量。

  3、了解薄壳结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1)启发幼儿想一想在生活中见过哪些像蛋壳的物体。

  (2)结合多媒体课件,像幼儿介绍薄壳结构在建筑学中的应用。

  【结束部分】

  小小的蛋壳里还藏着这么大的秘密呢,所以我们小朋友们一定不要轻视小的东西!只要我们平时多看、多听、多动脑,就一定会发现自然界的很多小秘密!现在,让我们到外面去,看看还有哪些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12

  活动目标

  1.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和用途。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与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

  3.体验用肢体语言演绎小麦生长过程的快乐。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难点:能利用各种感官区分麦制品食物。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了解小麦的各部分名称。

  物质准备

  课件;音乐;米饭、花卷、贴饼子、豆腐四种食物;头饰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音乐《开火车》引入。在音乐声中,教师做开火车的动作入场:小朋友们好,我是“探索号”列车的列车长,今天想邀请小朋友们乘坐我们的列车开往麦田,探索小麦的一生,你们愿意跟我一起去吗?

  二、基本部分:

  (一)谈话导入。

  教师:上周李老师带着小朋友们观察了咱们一起种植的小麦,发现在屋里种的和在外面种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小朋友们也说了很多影响小麦生长的因素,那我们现在到达了麦田农场,你们想看一看小麦是怎样生长的吗?

  (二)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1.看一看:播放视频,了解小麦的生长过程。

  2.说一说:请幼儿说一说自己看到的小麦是怎样生长的?经过了哪些过程?

  3.演一演:肢体演绎《我是一粒小麦种》。

  (1)引导幼儿用肢体表现种子发芽、长大的过程。

  (2)带领幼儿在音乐声中用肢体动作模拟种子生长过程。

  (三)了解小麦的用途。

  1.提问:农民伯伯收下麦子后都去哪了呢?

  2.带领幼儿认识面粉和面食。

  3.了解部分麦秆工艺品。

  (四)能够区分麦制品食物。

  1.猜想:教师出示食堂制作的米饭、花卷、窝头、豆腐四种食物,请幼儿猜一猜谁是由小麦制成的,并用投票的方式每个幼儿将四种食物贴到对应的农作物(小麦、水稻、大豆、玉米)旁。

  2.验证:请幼儿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区分这些食物(看、闻、摸、尝)。

  3.游戏:农民伯伯找小麦。

  (1)老师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小朋友们自由选择头饰当馒头、面条、饼干、豆腐、腐竹、大米粥、爆米花等食物。农民伯伯说:“我辛勤劳作的小麦被制作成了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都变样了,哪些是我种植的小麦呀?”幼儿说:“我是xx,我是您种植的小麦。”

  (2)请幼儿带上头饰当农民伯伯,找一找哪些是自己辛苦种植的小麦。

  4.教师小结:原来我们平时吃的这些食物是由不同的农作物制成的,小朋友们还学会了用各种方法来区分麦制品食物和其他农作物制作的食物,那今天的午饭和晚饭,孙老师要考考你们,会让你们说一说饭菜里有没有今天学习的这四种农作物。

  三、结束部分:

  (一)懂得爱惜粮食。

  复习学过的儿歌《大馒头,哪里来》,进一步感受农民的辛勤,更加懂得要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

  (二)留下任务。

  小朋友们,前段时间我们也种下了小麦种子,通过你们的照顾已经长得很高了,那接下来我们要一起验证一下,小麦的的生长过程是不是和我们今天学习的一样,我们把它的生长过程,各个时期的状态记录下来。等到成熟的季节我们可以一起收割,做出我们想制作的食物和手工。

  (三)活动结束。

  今天我们的探索旅程就到这里啦,“探索号”要返程了,请小朋友们跟好哦!

  活动总结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始终创造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去发现、去思考、去学习、去实践,从而体现了《纲要》中所规定的“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的思想。例如,用肢体语言表现小麦的生长过程时也充分尊重幼儿个体独特的表现力。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根据需要合理的安排,因内容灵活的运用。在我们以往的教学观念中,总是以孩子学到了多少内容来定义他的学习到底好还是坏。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幼儿园的学习中,我们并不是要让孩子学到多少,而是要积极的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在各项活动中获得满足和享受到乐趣,进而使这种满足和乐趣成为孩子终身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教师也无须特别钟情于我们预先设计的教学方案,而是应该随时随地的观察幼儿的兴趣,以幼儿兴趣的需要随时调整我们的教育内容及方案。本次活动中,教师采用了亲身体验、游戏、课件等教学形式组织活动,使幼儿在看看、听听、玩玩、说说、演演中愉快地了解到麦子的生长过程,懂得了珍惜粮食。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非常好。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13

  活动目标:

  1.了解纸的演变过程,知道纸是如何做出来的。

  2.通过造纸的制作过程,锻炼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观察能力,发展创造力。

  3.知道纸的原材料是树木,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准备材料:

  (一)教师材料:皱纹纸、电光纸、报纸、PPT。

  (二)幼儿材料:纸巾、透明杯、木棒、纱网、纱网架。

  活动过程:

  一、提问导入,引导幼儿梳理、总结纸的.演变过程。

  1.小朋友们好,今天上课前,老师先让大家看一件东西,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呢?

  (纸张,可以用来写字,印书)?

  2.教师提问:,现在我们有了纸,在纸上写字,用纸印刷书本,可是很久以前,还没有发明纸的时候,古代人把字写哪里呢?(让幼儿议一议,然后逐出龟壳、竹简、布)

  结合PPT进行讲述。

  ⑴介绍龟壳。

  我们的祖先为了记事,就把字刻在动物的骨头或者外壳上。但是。这样方便吗?为什么?

  小结:骨头和龟壳很硬,要用刀刻,不方便。

  ⑵介绍竹简。

  后来古代的人想办法,把字写在竹片上,然后用绳子把竹片一片片连接起来,变成一本书。哪种书好?好在哪里?

  ⑶介绍布。

  后来古代人又动脑筋,把字写在布上。布与甲骨、竹简比较,哪种好?好在哪里?布跟纸比,哪种更好?为什么?

  小结:比较龟壳、竹简、布当书写品的优缺点,让幼儿知道中国古代人勤劳聪明,想出的办法一个比一个好。

  二、介绍蔡伦及造纸术,引导幼儿萌发动手做纸的兴趣。

  1.出示蔡伦画像,提问:你们认识他吗?知道他是谁吗?

  师:蔡伦是古代的一位科学家,他就是纸的发明者。

  2.结合视频,讲述制作纸的过程。

  看,这位小朋友正在做造纸实验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小结:将废旧纸张撕碎,越小越好,然后放在适量的水中浸泡;加入胶水并用木棒搅拌均匀;把做好的纸浆放在沙网上脱水,然后均匀的平摊在塑料板上压平,最后晒干即可。

  三、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引导幼儿自己动手做纸,体验动手做纸的乐趣。

  1.师:看了视频里的小朋友做造纸小实验,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试一试啊?

  2.请小朋友们到后面的桌子上进行操作,操作之前,听好规则。规则1:6个人一桌,相互合作进行。

  规则2:纸浆不要弄到外面。

  3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4.组织幼儿交流展示。

  四、讲述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激发幼儿保护环境、爱护森林的情感。

  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制作纸的原材料是什么吗?幼儿回答。

  小结:因为制作纸张的主要原料是树木,一颗大约5—6岁的大树,可以制作大概750张左右的纸,所以,大家要节约用纸,减少对树木的砍伐。所以我们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爱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森林哦!

  总结延伸:

  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一起讨论、交流,动手试一试还有哪些材料可以做成纸。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14

  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火山喷发这一自然现象及火山的种类。

  2.通过形象直观的实验,使幼儿充分体验火山喷发时的情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

  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课件(活火山图片、死火山图片、休眠火山图片、长白山天池图片、火山爆发科教片)、挂图、面团若干、米醋、托盘、毛巾、生鸡蛋、杯子、磨脚石。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张非常漂亮的图片,小朋友想不想看一看?(想)

  出示长白山天池图片供幼儿观察。

  师:这是什么地方?(长白山天池)

  师:谁去过长白山?那里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吗?(那里有温泉能洗澡,山可高啦,还能煮鸡蛋呢)

  师:这么厉害呀!那是谁生的火?还是那里有煤气呀?(没有看见火,它就是自己热的。)

  师:你们想知道温泉为什么会那么热吗?那么就和老师一起走进“神奇的火山”吧!

  2.火山的形成

  师:长白山天池的温泉可以煮鸡蛋,是因为它是一座火山,那么火山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和地球的结构有关系。你们猜地球是由什么组成的?(水、土)出示地球内部的`结构图让幼儿认识:地壳、地幔、地核,棕色的是地壳,就像衣服一样保护地球;中间橘色的是地幔,这一部分是一些像胶水的黏稠物质,是流动的,也就是岩浆;最里面是红色的地核,这里非常热,达到几千度,也是产生热量的地方。

  幼儿随教师指读地球内部各部分的名称。

  教师出示生鸡蛋,把鸡蛋打破,蛋清从蛋壳里流出,向幼儿讲解;当地幔中的黏稠物质遇到地壳薄弱的地带或是有裂缝的地方,就会猛烈喷发出来,形成火山爆发,样的山就被称为火山。

  思考:火山天天都喷发吗?(引出下面的内容)

  3.火山的种类

  (播放图片,教师讲解火山的种类和它们的特点)

  (1)活火山

  (2)死火山

  (3)休眠火山

  4.火山喷发实验

  师:火山爆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火山爆发时,会发出巨大的响声,石块翻滚,温度极高的岩浆像一条条火蛇一样从地下喷出,瞬间将村庄和农田毁灭,小朋友你们说危险吗?(危险)

  师:所以我们不能近距离观看,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看看火山是怎样喷发的。

  将幼儿分成四个小组,每组一块面团,并在面团的上面做一个洞,将小苏打放入洞里,然后把米醋倒进去。

  让幼儿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洞里面跑出来像泡沫一样的东西,速度可快了。)

  观看火山爆发的科教片,让幼儿进一步体验火山爆发时的壮烈景观。

  5.火山给人们带来的益处

  师:火山爆发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无法阻止它。虽然它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也会给我们带来好处。例如,火山灰是很好的肥料。火山爆发还会产生大量的矿物质。

  教师出示磨脚石: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磨脚石)

  师:对了,它就是用火山喷发后的石头做的。今天我们学了火山的有关知识,你们觉得火山神奇吗?(神奇)

  师:这种石头就是火山喷发留下的。如果把它放到水里会怎样呢?你会有新的发现。今天小朋友回家就和爸爸、妈妈一起来试试吧。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15

  活动目标

  1、认识常见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2、帮助幼儿获取温度计指示温度的粗浅知识,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及测量、记录的简单技能。

  3、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4、培养幼儿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快速应答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

  2、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3、温度计模型,气温计、体温计若干,词卡:温度计、热胀冷缩。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兴趣

  1、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认识水温计,并知道它是测量水的温度的。

  2、请幼儿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3、出示温度计模型,认读记录温度。

  出示温度计模型,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告诉幼儿:红柱子指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0度"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出示卡片0度,并且移动模型中的红柱子,指导幼儿记录温度,第一次可由老师记录,接下来可由幼儿上来记录。

  (二)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孩子们,你们觉得测量有趣吗?现在桌上有许多的水,请你们去把它的温度测量出来,并记录在小卡片上。

  2、在测量前提几个小要求:

  (1)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碰到困难,请仔细想一想,或与好朋友商量,想出解决的办法。

  (3)结束后,请与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测量的?

  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的是什么困难?是否想办法解决了困难。

  3、幼儿交流。

  "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继续指导幼儿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第二次操作。

  5、提问:"刚才我们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发现了什么?"(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6、老师小结:热胀冷缩。

  (三)游戏:热胀冷缩。

  "小朋友,老师有个提议,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那这个"热胀"怎样来做出来?这个"冷缩"怎么来做?想出来后,师幼一起做游戏两遍。

  (四)认识其他的温度计,了解其用途。

  1、小朋友,老师这儿有三个小问题,请你们动脑筋告诉我答案。

  (1)有位小朋友生病了,我们怎么知道他是不是发烧了呢?

  (2)我们怎么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几度呢?

  (3)我们怎么知道水的温度呢?

  根据幼儿的回答,出示相应的温度计,并告诉幼儿它们的名字:测量体温的叫体温计;测量天气情况的叫气温计;测量水的温度的叫水温计。

  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温度计"(出示卡片"温度计")

  1、请幼儿比较三种温度计相同的地方。

  2、提问:"温度计还有什么作用?你在哪里见过?"请了解后与好朋友或老师来交流。

  活动反思

  《神奇的温度计》是海南教版第三主题————有趣的线中的科学教学内容。又由于最近天气较炎热以及是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所以我们在晨午检时一发现孩子的体温有些异常就会拿出体温计测量温度。这支小小的体温计频繁的出现引起了小朋友们的兴趣。在这节活动中,每个幼儿的兴趣高,积极参与活动。但是由于幼儿园材料的限制,在活动中,只有三支体温计给孩子操作,以致造成孩子们争抢体温计、幼儿等待的时间过长等问题的出现。在活动中我虽然激起了幼儿的兴趣,但是身为师者,我却不能给他们提供充分的操作机会。(个别内向的孩子甚至都没有摸到温度计。)因为材料的限制,我的活动只让我灌输了如何拿温度计,而其他的探索活动都只是纸上谈兵。活动后,我深刻的反思我自己:

  1、如果我园能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温度计,我相信这节活动,孩子们肯定收益匪浅。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曾经我们的孩子一度被评“高智商,低能儿”即,我们很聪明,但是我们的动手能力是0为什么呢?专家已经告诉了我们,国家的教育策略也已经发生了转变,偏向于动手操作了。可是城乡的区别太大了,城里专家设计出的优秀教案正好碰上了乡下孩子们的兴趣。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可是不可替代的材料材料限制了我怎么办?我的策略是材料少的,那就拿到区域里分多次对孩子进行引导。《神奇的体温计》我要趁着孩子的兴趣还不退的情况下,带到区域再进行。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于”》】相关文章:

大班神奇的科学教案01-22

幼儿园大班《神奇的蛋壳》科学教案08-26

大班神奇的电科学教案02-16

大班《神奇的蛋壳》科学教案10-07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水03-02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磁铁》01-26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盐水》10-01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中草药01-26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神奇的中草药》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