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科学教案模板八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中班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对各种树木的观察、探索、发现和了解,使幼儿产生保护树的渴望。
2、学会主动关心照顾小树或大树。
3、学会做观察记录。
【活动准备】
1、图片:各种大树
2、彩笔、图画纸、铅笔。
3、幼儿卡(幼儿姓名、性别、年龄)。
【活动过程】
一、观察了不同树种
1、开展自由讨论:你看到哪些树?它是什么样子的?叫什么名字?
2、提问: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描述不同树的外形特征,你喜欢什么树,它是什么样子?
二、带幼儿去室外观察树木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从下到上,从树根到树冠、树叶及不同部位的粗细高矮、大小、长短、形状、颜色等。
2、提问:你喜欢哪些树?为什么喜欢?你如何对待它?
三、领养大树活动
1、让幼儿把自己的卡片挂到自己喜欢的树上。
2、与大树拥抱感知粗细,与小树牵手,给小树浇水。
四、观察记录
1、用不同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树种。
2、根据树叶的不同形状、高矮、粗细、是否开花
3、记录小树家的路线图。
五、区分树的种类
1、让幼儿说出树的'种类,老师用图表示出数量
2、让幼儿学习点数。
六、绘画:我喜欢的树
1、把自己喜欢的树画下来,并画上它的邻居,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放在展区展览。
2、总结分享。
请幼儿谈谈对园区树木千姿百态的感受。
中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探索让纸发出声音带来的乐趣
2、通过操作实践,尝试探索让纸发出声音的多种方法,体验不同的纸发出的不同声音
3、探索对比面巾纸和牛皮纸发出的声音,从而了解两种纸质软硬不同发出的声音不同
物质准备:
图画纸、皱纹纸、电光纸、面巾纸、牛皮纸
活动过程
一、律动《猪小弟操》
二、试一试,说一说
1、尝试操作,发现发出声音的方法
2、用不同的方法让一张纸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三、比一比,想一想
1、对比牛皮纸盒面巾纸发出声音的不同
2、体验用一种方法让不同的纸唱歌
3、体验多种方法使不同的纸发出不同的声音
四、听一听,玩一玩
引导幼儿听音乐选择自己喜欢的'纸为歌曲伴奏
五、情感教育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用聪明的智慧发现了纸的秘密,你们太棒了!原来纸能为我们做这么多的事情,它的本领可真大,以后我们也要节约用纸,不能随便的浪费。
中班科学教案 篇3
设计背景:
动物一直是孩子们的朋友,中班的孩子们也特别想了解有关动物的知识。但常见的话题只是有关"动物的外形、习性及生活方式",很少涉及动物们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睡眠姿势。于是我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设计了这样的一个活动,希望通过这个活动能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及保护动物、维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活动目标:
1、探索动物睡觉的秘密。
2、尝试用动作表现不同动物的睡觉方式。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动物睡觉的`课件、欢快、轻缓的音乐各一首活动重难点:了解不同动物的睡眠方式,并用动作表现
活动过程:
一、照片激趣。
师:"小朋友中午睡觉了吗?"幼儿:"睡了"师:"你们知道自己睡觉是什么样子吗?"(幼儿互看笑着摇头)师:"老师拍了几张照片,一起看看。"(教师用电脑放幼儿午睡照片,引导幼儿观看。)师:"人要睡觉,动物睡觉吗?"(有的说睡觉,有的说不睡觉。)
师并进一步激发:"你看过动物睡觉吗?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幼儿A:"我知道马站着睡觉。"幼儿B:"我家的猫会睡觉。"
二、观看图片,交流经验。
师:"老师准备了一些动物睡觉的图片,你们和好朋友一起看一看、说一说动物是怎样睡觉的?"幼儿结伴欣赏动物睡觉的图片,交流已有经验。
师:"请小朋友说说:你知道哪些动物的睡觉方式?"
三、观看课件,了解各种动物睡觉方式。
师:"小朋友说的对吗?我们看看课件。"点击课件《动物怎样睡觉》。
1、师:"动物睡觉的时间一样吗?"(幼儿摇头)"我们看看。"教师点击课件中的"白天""黑夜"。
师:"这里,哪些动物白天睡觉?哪些晚上睡觉?"幼儿猜测完,教师"对吗?我们试试。"点击课件。归纳总结。
2、师:"动物睡觉的地点一样吗?"(幼儿说"不一样")教师点击课件,说说动物在哪里睡觉。
3、师: "动物睡觉的姿势一样吗?"教师点击课件,请幼儿说说他们都是怎样睡觉的。
4、师:"这些动物为什么要这样睡觉?"幼儿猜测,师幼共同交流:为了时刻注意外界动静,提高警惕,保护自己 。
四、游戏:看谁学得像
(1)教师设置情境交代游戏规则:天黑了,有的小动物要睡觉了(播放抒情轻缓的音乐),小朋友模仿动物睡觉,睡觉时必须安静。天亮了(播放欢快的音乐),小动物们赶紧起床了。
(2)教师组织游戏,播放音乐。
五、教师教育幼儿从小要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和正确的睡眠姿势。
活动延伸:
幼儿回家后和父母一起模仿动物睡觉的动作,比比看谁学得像。
教学反思:
本次活动中,我通过利用幼儿喜欢的动物形象——小猴子,以它看小动物睡觉为线索,有目的地引入具有情绪色彩的形象,如懒惰的小狗、聪明的小刺猬等,以引起幼儿对活动进行探索的兴趣。通过播放多媒体课件,使幼儿对各种动物的睡眠有形象的认识,使其发挥传统教育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使幼儿的理解和认识更透彻。通过模仿小动物睡觉的姿势,使幼儿不知不觉掌握正确的睡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中班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观察纸莲花在水中的变化,不同材质的纸吸水性能不同。
2、有细致的观察力,能大胆猜测、记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与观察发现。
3、喜欢动手,对纸的吸水现象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每组一个盆,装好水,擦手毛巾1条,几种不同材质的纸的莲花折纸若干。
幼儿实验记录单人手一份,集体记录单。
眼药水塑料小瓶若干。
幼儿操作材料《有趣的纸莲花》。
活动过程:
(一)激发幼儿对纸莲花活动的兴趣。
教师:这里有一朵纸折成的莲花,如果把纸莲花花瓣朝上,轻轻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呢?
(慢慢开放)。
(二)让幼儿猜测:哪种纸莲花开的`快。
1、出示三种材质的纸折的莲花,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请他们猜测:三种不一样的纸莲花放在水里会怎样?它们开放的速度一样吗?猜猜看谁开得最快,谁开的最慢?
2、交流猜测结果。
(三)实验并记录结果。
1、幼儿实验,将三种纸莲花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并记录结果。
2、交流实验结果。
(四)探索原因,感知纸的吸水性的不同与纸莲花开放快慢之间的关系。
1、教师:同样是纸莲花,为什么开放的速度不一样?
2、小实验“吸水性实验”。
3、幼儿将装在眼药水瓶中的清水分别滴一滴到彩打纸、卡纸上、观察纸的吸水性,并与纸莲花开放实验结果相对应吗,寻找原因。
4、小结:不同材质的纸吸水速度是不同的,谁吸水吸得快,谁就开得快。
(五)拓展。
1、教师: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多不一样的纸,你们还认识哪些纸呢?
2、教师: 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纸试一试,看看还有哪种纸吸水快,哪种纸吸水慢。
活动延伸:
区角活动中可以提供用白色打印纸折的莲花,引导幼儿继续探究,如果将白色纸莲花的一面用油画棒涂上颜色,莲花的开放速度会不会发生改变?为什么?
中班科学教案 篇5
活动准备
乐器铃鼓、三角铁、木鱼、碰铃等若干件,琴一架,大鼓一面。
乐音和噪音的录音。
重点难点
知道物体通过振动产生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知道噪音的危害,在生活中避免噪音。
活动目标
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不同材料的'物体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
发展幼儿的听辨能力,能够对探索周围世界感兴趣。
了解噪音的危害,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
活动过程
一、寻找声音
(一)、听声音,通过游戏激发对声音的兴趣。
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几样东西,这几样东西能产生声音,小朋友仔细听一听,猜猜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师在遮布后面,先后敲鼓、摇铃铛、拍打响板请幼儿辨别是什么声音。)
(二)、了解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时就会发出声音,并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
1. 出示乐器,幼儿自由实验交流,怎样可以让乐器发出声音。
2.幼儿分组进行乐器操作,操作后请幼儿回答:你的乐器叫什么,它是怎样发声的?(例如,我的乐器叫三角铁它是通过敲打发出声音的)。
3.选择不同的乐器,感知不同材料的物体发出的声音不同。幼儿再次感知乐器是怎样发声的,并说出和刚才的乐器发出的声音一样吗?
教师小结:物体发生碰撞振动就会发出声音;不同材料的物体,经过打击碰撞后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三)、利用实验游戏,帮助幼儿了解物体振动就能产生声音,停止振动,声音也就没有了。
1.教师报幕:“下一个表演节目的是花生米,它要在大鼓上为大家表演舞蹈。”教师把花生米放在大鼓上,花生米不动。教师:“咿?花生米不跳呢?怎么回事呢?你知道为什么吗?哦,我忘了,花生米说要大鼓给她唱歌她才跳舞。要怎样让大鼓唱歌呢?”(幼儿回答击打大鼓)教师用鼓槌敲击鼓面,花生米跳起了舞。提问:花生米为什么要用大鼓伴奏才肯跳舞呢?(引导幼儿感知鼓槌必须和鼓面发生碰撞,鼓面振动而发出鼓声)。
2.先请两、三名幼儿把一只手放在鼓面上,师用力敲击鼓面,说说有什么感觉?(鼓面在动)
中班科学教案 篇6
活动背景:
本学期初为丰富自然角,三组四组的幼儿种植了蚕豆,蚕豆发芽了,一天天长大了,每次路过自然角孩子们都会讨论:"这是什么呀?""它长的好大啊!""怎么都是细细长长的呢?"于是我生成了这一活动,帮助幼儿了解蚕豆。
活动目标:
1、认识蚕豆,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
2、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对种植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重点:认识蚕豆,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
活动难点: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对种植活动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在自然角看过蚕豆生长。
物质准备:课件。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自然角的植物吗?
二、互动学习:
1、了解蚕豆师:这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叶子,茎,蚕豆)你知不知道蚕宝宝躲在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
小结:蚕豆宝宝穿着绿色的衣服,头上有一道线,沿着线剥开就变成蚕豆米,扁扁的身体看起来可爱极啦。
2、了解蚕豆的生长过程师:蚕豆从哪里来的的呢?怎样长大的?
小结:蚕豆宝宝先发芽,然后越长越高,一段时间后会开出漂亮的小花,小花落了之后就会长出壳子,蚕豆宝宝就躲在壳里面,等到四月份的时候就三、交流讨论:
师:种蚕豆要准备哪些工具?
小结:小铲子和浇水壶。
师:怎样种蚕豆呢:
幼儿讨论。
小结:
1、先把菜地的周围的杂草和石头清理干净。
2、用铁锹挖个洞,这个洞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浅。
3、在洞底放入两三粒种子。
4、盖上土,把种子藏起来,
5、浇水。
6、观察记录。
四、拓展延伸教师:今天我们学会了种蚕豆,现在我们就去试一试吧,今后我们要经常去看看他们,关心他们,看看他们有哪些变化,并把他们的变化一一记录下来。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
1、选材贴近幼儿的生活。我园《挖掘运用乡土资源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中,我们倡导运用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幼儿通过亲身的观察、参与,培养乐探究、勤表达等良好的习惯,在本次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活动中,老师引导孩子观察、讲述蚕豆的外形,并且启发他们大胆猜想,最后通过种植积累相关的经验。
2、设计构思巧妙:活动中老师引导幼儿用自己看的懂的方式进行猜想记录,然后充分运用幼儿自己的记录,引导幼儿有序排队种植,最后再次运用这张记录进行区分,以帮助幼儿最后总结正确的经验。可见,这种记录是有效的,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3、活动具有系列性:本次活动是蚕豆系列活动中的一个,虽然这样的活动看似很平常,但是它是真实有效的,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所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也给我们一个启示:只有真正能帮助幼儿建构、积累经验的活动才是真实有效的。
中班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通过对豆子的观察和实验,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高脚杯6个、黄豆若干、大铁盘6个、记录白纸30张、铅笔30支。
活动过程
一、探究的问题
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要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
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看看有什么变化?
二、幼儿讨论。
1、豆子被泡大了。
2、豆子会从杯子里跳出来。
3、不会有变化。
三、试一试。
1、幼儿把黄豆放到高脚杯里,装得满满的',然后加入少量清水,
再将酒杯放在大铁盘上并仔细观察。
2、说一说我的发现。
(1)看见一颗颗黄豆陆陆续续地从高脚杯跳到铁盘中。
(2)豆子发出蹦蹦的响声,好像豆子在“跳舞”。
(3)豆子被水泡大了,杯子里放不下就跳出来了。
3、数一数,有多少豆子在“舞池”中跳舞,并在记录纸上记录活动的结果。
4、想一想,还有哪些豆子会跳舞呢?水泡过的豆子与干豆子有什么不同?
四、注意事项
1、实验活动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各个环节教师要提前做一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2、挑选黄豆时要挑选颗粒饱满的黄豆。
中班科学教案 篇8
【活动目标】
1、使幼儿了解种子的不同传播方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2、能与同伴共同探究,用适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
3、感受自然界的神奇,喜爱大自然,产生继续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发展幼儿的科学认知力。
【活动准备】
1、知识准备:认识各种种子,实地观察体验,事先收集
我请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关于种子的各种图片和资料 带领幼儿到野外实地观察体验,收集种子,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
2、实物准备:苍耳,蒲公英,莲蓬,水盆,放大镜
3、课件准备
【活动过程】 1 。儿歌导入,激发兴趣
活动开始,以《蒲公英》这首儿歌导入,歌词和优美的背景都是很好的切入点,同时声像结合也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活动。教师引导,小朋友们,请你轻轻地拿起桌上的蒲公英,仔细观察,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蒲公英吧。
2。蒲公英种子的传播方式
①外形:观察蒲公英的外形,蒲公英是什么样子的?目的是让幼儿对蒲公英有一个整体的感知,然后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②风力与远近:做实验,请一部分小朋友静静地拿好蒲公英,另一部分小朋友充当风的角色,分两次吹动蒲公英,第一次吹的时候,用力小一点,第二次吹的时候,用力使劲大一点,让幼儿观察蒲公英两次飘落的位置,在远近上的差别。教师在充分引导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总结:风越小,种子飞的越近。风越大,种子飞的越远。幼儿在实验中,形象的感知了蒲公英的种子是靠风传播的,并且传播的远近与风力有关。
③种子特点:取一粒种子观察,根据幼儿对种子已有的认识合作讨论:蒲公英的`种子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让他可以随风飘扬?比较交流,最后教师启迪,帮助幼儿联想种子靠风传播需要的条件。
3。苍耳的传播方式
①苍耳的形态: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幼儿分发一些苍耳种子实物,让幼儿用眼睛看,用手摸去感知苍耳,教师提问,当你摸苍耳时有什么感觉?让幼儿大胆发言,对触觉有一定感知。
②苍耳的刺:用放大镜仔细观察苍耳。放大镜里苍耳的刺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主动交流,对苍耳的形态能做总结性的描述。请小朋友利用刚才幼儿观察苍耳的相关经验,讨论为什么苍耳能紧紧抓住动物的毛:苍耳的刺像弯弯的小钩子一样紧紧抓在动物的毛上。以此为基础,思维拓展,种子依靠动物传播需要的条件。
4。莲子的传播方式
①漂浮的莲蓬:教师设疑:你见过莲蓬吗,它生活在什么地方?启发幼儿回忆已有的生活经验。由小朋友动手,将莲蓬放到水盆里,进行观察和操作,教师设置障碍:你能让莲蓬沉到水底吗?在试验中得出结论:莲蓬是漂浮在水中的。
②莲子的传播:教师与幼儿一同想象莲子在水中漂啊漂,漂到到哪里就在那里安家。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发言,积极与其他小朋友合作交流。最后启发幼儿思索:还有哪些生长在水中或水边,植物的种子靠水传播。可以出示课件,也可以根据幼儿经验帮助幼儿提取知识。
5。经验升华
《蒲公英的种子》这首儿童诗主题单纯,内容浅显易懂,语言凝练,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不仅可以丰富幼儿关于种子传播途径的知识,而且使幼儿的心灵和情感受到良好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中班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中班科学教案:认识水_中班科学教案07-05
中班科学教案:会唱歌的杯子_中班科学教案07-19
中班优秀科学教案02-16
中班《夏天》科学教案03-29
中班动物科学教案04-01
中班科学教案11-23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0
(精选)中班科学教案08-11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17
中班科学教案(经典)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