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通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1
教学目的:
1、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公转,公转的周期是365天(一年)。
2、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会观察到远近不同的物体存在视觉位置差异。
3、能和小组同学合作做地球公转的模拟实验,并认真观察,收集证据,进行记录。
4、体会到科学家获得证据的过程中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意识到科学技术的进步,能为科学家提供更为有力的证据。
教学重点:
知道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公转周期为一年。
教学难点:
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教学准备:
记录表,两根木杆,一把木尺,小纸条,一个红圆片(太阳),两个蓝色圆片(星星)。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我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在自转的同时是不是还围绕太阳公转呢?
2、思考:怎样知道地球是否围绕太阳公转?
3、小结:地球的确是在围绕太阳公转,公转一周是一年。
二、探究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证据:
1、思考:在人们不能到天空中观察地球的运动时,人们是怎样认识地球公转的呢?
2、提问:(在黑板上画一地球运行轨道图,在轨道外画两颗星星)如果地球在公转,在公转的轨道上观察星星,会看到什么现象?
3、模拟实验。
(1)谈话: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各不相同,有的离地球近,有的离地球远,如果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那么,天空中的星星的位置就会随着地球的运动而发生变化。我们可以用一个模拟实验来研究这种变化。
(2)模拟实验
①讲解:在操场上画一个圆圈,圆圈中放一个红色小圆片,代表太阳;找两个竹竿,上面分别贴上一个蓝色圆片,分别代表星星,其中一颗星星离地球近,一颗星星离地球远;在远处的星星顶竿上挂一木尺,每隔10厘米贴一个记号;然后找一位同学代表地球,背对着圆圈做圆周运动(公转),在从A点运动到B点的过程中,仔细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并做好记录
②学生到操场模拟实验。
③把两根竹竿放的更远一些,再次观察两颗星的位置变化,并做好记录。
4、交流汇报:
(1)当地球公转运动时,星星怎么运动?
(2)当地球运动到A、B两点时,星星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3)当星星离我们更远时,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4)从这些现象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5、认识恒星的周年视差
(1)阅读P85页资料,思考:为什么人们长期未能发现恒星的周年视差?
(2)德国天文学家贝塞尔为什么能发现恒星周年视差?
(3)恒星周年视差为什么能证明地球在公转?
三、整理归纳:
1、关于昼夜现象的解释,我们保留哪一种?为什么?
2、地球是怎样运动的?
3、小结:地球围绕太阳自西向东公转,一年为一个周期;在公转的同时还围绕地轴自转,24小时为一个周期;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同时,地轴始终时倾斜不变的。
板书设计:
地球在公转吗
公转周期为一年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2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水受热以后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过程与方法:
1、从影响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去分析水受热后产生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情感、态度、价值观:
乐于发现新的问题,愿意积极探索。
教学重点
1、关注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2、设计实验,观察水受热以后重量和体积是否发生了变化
教学难点
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可封口的小塑料袋,水槽;热水,冷水;天平,试管;气球皮,剪刀,橡皮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要使一杯冷水变成热水,有哪些方法?
2、师生交流。
(预设:这个活动让学生自主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给塑料袋里的冷水加热
1、师:在密封的小塑料袋里装满冷水,然后浸入热水中,仔细观察冷水袋的变化。
2、根据看到的现象尝试做出解释。
3、小组讨论,谁的解释更有说服力。
(预设: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观点,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做出解释或推测。)
4、全班交流。
5、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
6、冷水由沉变浮能不能用物体沉浮的几个因素来进行解释?
7、再次对冷水袋上浮的原因做出自己的推测。
(启发学生从影响物体沉浮的主要因素重量和体积大小方面去思考促使水袋上浮的可能原因,最后把问题聚焦到在水的重量不变的情况下体积的变化引起了水袋的沉浮。)
三、研究水受热上浮的原因
1、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是否发生变化。
2、研究水在变热过程中体积是否发生变化。
3、分析整理
水在变热过程中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我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有什么疑问?
板书设计
给冷水加热
水受热------体积会增大,而重量不变。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3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气体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2、热胀冷缩现象与物体内部微粒的运动有关。
过程与方法:
1、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2、用文字或图画进行描述和交流。
3、尝试用“模型”解释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热现象产生更浓的探究兴趣。
教学重点
用多种方法观察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难点
观察空气体积变化的方法设计、用“模型”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烧瓶、L型玻璃管;热水、常温水、冰水;锥形瓶,气球、红墨水。
教学过程
一、观察空气是否热胀冷缩
1、引入
水和许多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空气是否也会热胀冷缩呢?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空气在受热或受冷后,体积会怎样变化?(学生讨论推测)
2、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研究
师:空气是流动的,又是看不见的,我们如何实验才能清楚地看到空气受热受冷后体积的变化呢?
(1)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2)交流实验方案,确定方法。
(3)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讨论。
(5)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空气受热以后体积会胀大,受冷以后体积会缩小。
(预设: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非常明显,同时也能比较出液体和气体热胀冷缩的区别)
二、怎么解释热胀冷缩现象
1、 师:温度变了,水和空气的体积都会发生变化,这是怎么回事?当我们紧挨着站在教室中间,和每个人都起劲地在教室里跳跃时,哪种情况下占据的空间大?
2、模拟空气“微粒”运动的游戏。
3、交流:从游戏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预设:这个游戏指向了对物体热胀冷缩性质的本质解释,学生只有实践、体验过了,才能理解其中的意义所在。)
板书设计
空气的热胀冷缩
受热 体积胀大
空气 热胀冷缩
受冷 体积缩小。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4
教学目标:
1.过程与方法
能够通过观察,描述滑轮构造上的特点;
会做滑轮的实验,并通过数据分析,解释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轮的结构特征及分类;
知道两种滑轮的功能和作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体验和感受到科学数据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演示器材:两种滑轮装置、滑轮在生活中的应用图片或课件、有关电梯的资料等。
分组实验材料:各种各样的滑轮、铁架台、弹簧秤、绳子、曲别针、重物、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准备:每组准备牢固的绳子5米左右和两根结实的木棍。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观察滑轮。
1、谈话:每天早晨,我们学校都要举行庄严的升旗仪式,你知道国旗是怎么样升到旗杆上去的吗?
2、讲述:你有没有注意到旗杆顶上有一个小小的装置?——那就是滑轮(板书:滑轮)。
3、提问:滑轮是一种怎么样的装置呢?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滑轮,让学生观察,寻找结构上的特点。
4、交流讨论:
滑轮形状——像轮子,轮子上有槽。轮子可以在轴心上转动。轮子外有框,框上有小钩子。
5、小结:滑轮是用来提升物体的.一种简单装置。它实际上就是一个绕了根绳子的边上有槽的轮子。它可以围绕中心的轴转动。
6、在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地方用到了滑轮?
教师利用投影等手段出示生活中使用滑轮的图片或生活场景。
7、使用滑轮有什么好处?滑轮到底有什么作用?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了解滑轮的分类及作用。
1、出示两种滑轮装置,教师操作演示提升重物。提问:在用滑轮提升重物时,两个滑轮的位置有什么不同?它们分别是什么滑轮呢?
2、阅读教材第6页上半部分的内容,了解两类滑轮的名称和结构:定滑轮和动滑轮。
(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随着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
3、我们通过滑轮提升物体的过程中,用力的大小跟原来有没有变化呢?学生提出假设,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书写部分假设。
4、分组实践活动:
⑴各个小组根据提供的滑轮、重物等分别做成定滑轮和动滑轮。
⑵实践操作,研究两种滑轮在提升重物时的不同作用。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5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许多固体和液体都有热胀冷若冰缩的性质,气体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2、有些固体和液体在一定条件下是热缩冷胀的。
过程与方法:
1、设计简单操作的实验活动,有效地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2、正确使用酒精灯给物体快速加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探究各种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表现出更浓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观察金属固体体积变化的现象。
教学准备
为每组准备:酒精灯、铜球热胀冷缩演示器;垫圈(钢丝条)、 刻度尺、作支架用的木块等;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一、观察铜球的热胀冷缩现象
1、我们知道了液体、气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到底固体会不会热胀冷缩,现在我们就来做一个实验来验证一下。
2、教师出示实验材料:这里有一个铜球,这里还有一个金属环,铜球刚好能通过金属环。我们就用这个装置来做实验。
3、你们认为这个实验应该怎样做?根据什么现象知道固体的金属球有没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铜球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预设:通过分析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方法,也可以组织学生小组实验,但要给学生准备棉质的手套、大量冷水等,在这个活动中还要特别强调使用酒精灯和不可直接触摸加热后的铜球等安全问题。)
二、观察钢条的'热胀冷缩现象
、小结:我们发现金属垫片和钢丝条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有了前面观察铜球的讨论和实践,让学生尝试去观察其他金属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让他们根据观察材料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法,教师只要稍作提示,学生们可以想出各种有效的观察方法来)
三、金属热胀冷缩吗
1、师:铜球和钢条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会热胀冷缩呢?
总结: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许多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现象。
(通过前几课的学习,我们有必要让学生对之前所观察到的一个个单个物体的热胀冷缩现象的认识做个提升,需要组织学生加顾一系列观察实验的现象 ,并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板书设计
金属热胀冷缩吗
铜、钢...... 大多数金属 热胀冷缩
(锑 、铋 --- 热缩冷胀)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6
科目:
科学
主题:
探索植物的生长
目标:
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生长必需的条件。
培养学生对植物生长的观察和探索能力。
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
1. 植物的生长过程
2. 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
3. 植物生长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
植物种子、土壤、水壶等实物
实验用的种子、土壤、水壶等
课件或板书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植物的生长过程,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的好奇和兴趣。
2. 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10分钟)
通过图文或实物展示,介绍植物生长的必需条件,包括阳光、水分、土壤和空气等。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植物需要这些条件来生长。
3. 观察植物生长(15分钟)
将实验用的种子、土壤、水壶等放在课桌上,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种子的外观和土壤的状态。
引导学生提出关于种子生长的问题,如何观察植物生长等。
4. 实验操作(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种植一颗种子,记录观察到的生长情况。
学生观察种子的发芽、根系和叶子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5. 结论与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讨论植物生长的过程和必需条件。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展开讨论。
6. 拓展与展示(5分钟)
展示其他植物生长的情况,如水培植物、空气净化植物等,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结与作业(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鼓励学生对植物生长进行更多的观察和探索。
布置作业:
观察家中或学校周围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并写下自己的感想。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和必需条件,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探索能力,激发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同时,通过实验操作,学生亲自参与植物的种植和观察,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7
教学目标:
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观察并描述植物在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
绿色植物(如盆栽豌豆苗)
透明玻璃瓶
灯泡或光源
观察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植物是怎么长大的吗?它们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告诉学生今天我们要一起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讲解光合作用
通过图片或动画展示植物光合作用的过程,解释光合作用中植物如何利用阳光、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葡萄糖。
强调光合作用对植物自身生长和对地球环境的重要性。
三、实验观察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发一株绿色植物和一个透明玻璃瓶。
指导学生将植物放入玻璃瓶中,并放置在光源下。
让学生观察并记录植物在光照下的`生长情况,包括叶片颜色、形态变化等。
四、讨论交流
各小组分享观察记录,描述植物在光照下的变化。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植物在光照下会生长得更好?这与光合作用有什么关系?
五、总结提升
总结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强调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观察一株植物的生长情况,并记录在观察记录本上。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实验观察,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光合作用。但在教学过程中,还需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同时,实验环节的安全问题也需要特别注意。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8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技能目标: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光合作用的定义和基本过程。
难点:掌握光合作用中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教学准备
植物叶片、透明玻璃瓶、水、光源、二氧化碳试纸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问导入:植物为什么能生长?它们是如何获取能量的?
简要介绍光合作用的概念,引发学生兴趣。
二、新课讲授
讲述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植物通过叶片吸收光能,利用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
利用图示或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详细过程,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验探究
指导学生进行光合作用实验:将植物叶片放入装有水的透明玻璃瓶中,用光源照射,观察叶片释放气泡的情况,并用二氧化碳试纸检测气体成分。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
四、总结提升
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论,明确光合作用的实质和意义。
提问讨论:光合作用对地球生态系统有哪些影响?我们应该如何保护植物,促进光合作用?
五、作业布置
完成相关练习题,巩固光合作用的知识点。
观察身边的植物,记录它们在不同光照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并尝试解释原因。
教学反思
通过本次公开课的教学,我发现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有了较深的理解,但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规范之处。今后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实验操作的指导和规范,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积极参与环保行动。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9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繁殖方式,包括种子繁殖和营养繁殖。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操作了解植物繁殖的过程。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兴趣,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教学准备:
植物种子(如豆类、向日葵种子等)
营养繁殖的植物材料(如吊兰、草莓的匍匐茎等)
泥土、花盆、水壶等种植工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植物繁殖的图片和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展示不同植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这些植物是怎么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呢?”
引出课题:“植物的繁殖方式”。
二、新课讲解
种子繁殖:
介绍种子繁殖的概念,展示种子结构和发芽过程。
演示种子的种植方法,并让学生观察记录种子的生长情况。
营养繁殖:
介绍营养繁殖的概念,如分株、扦插、压条等。
展示营养繁殖的实例,并让学生尝试操作,如扦插吊兰。
三、实践操作
分组进行种子种植和营养繁殖的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中遇到的'问题。
四、总结反馈
小组分享操作过程和观察结果。
教师总结植物的繁殖方式,强调植物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
五、作业布置
让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情况,并撰写观察日记。
收集更多关于植物繁殖方式的资料,准备下节课的分享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直观展示和实践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植物的繁殖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操作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效果。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引导他们关注身边的植物世界,培养爱护植物的情感。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 10
课题:
植物的光合作用
教学目标
学生能够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和意义。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并描述植物光合作用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记录能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学准备
绿色植物(如金边龙舌兰)
黑色纸片
透明胶带
碘液
实验记录本和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提问激发兴趣:你们知道植物是如何“吃饭”的吗?
引出光合作用的概念:植物通过叶子吸收光能,并利用这些能量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如葡萄糖)和氧气,这个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二、讲解光合作用过程
使用图片或动画展示光合作用的过程,解释叶绿体、光能、水、二氧化碳、葡萄糖和氧气的关系。
强调光合作用对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性,如提供氧气、维持生态平衡等。
三、实验观察
指导学生选择一片叶子,用黑色纸片遮盖住部分叶片。
将植物放在阳光下照射数小时。
取下黑色纸片,摘下这片叶子,用碘液涂抹叶片。
观察叶片颜色变化,特别是被遮盖部分和未被遮盖部分的颜色差异。
四、实验讨论
学生分享实验观察结果,描述叶片颜色变化。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被遮盖的部分没有变色?这说明了什么?
讲解碘液与淀粉的反应原理,进一步理解光合作用产生葡萄糖的过程。
五、总结与作业
总结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观察家中的植物,记录它们的光合作用现象,并尝试解释这些现象。
教学反思
课后,教师应反思学生的参与程度、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以便调整和完善后续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册科学公开课教案】相关文章:
[经典]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3
【精选】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6-03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11-25
科学公开课教案03-03
科学下册教案04-29
数学五年级下册公开课教案01-25
五年级科学下册课教案04-29
关于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4-28
五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荐]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