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论学习》教案

时间:2021-06-18 16:23:30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孔孟论学习》教案

  教学目标:

《孔孟论学习》教案

  一、了解作者资料;

  二、疏通文意,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三、掌握孔孟的学习之道;

  四、联系自己的实际学习,理解文中提出的学习之道;

  五、背诵并默写全文

  教学重点:

  积累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背诵课文,掌握学习方法

  难点:理解孔孟的思想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知识从哪里来?从书本和实践中来,读书有方法,用书有智慧,为学有经验,让我们掌握正确的读书方法,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吧!(板书课题《孔孟论学习》)

  二.孔子和孟子

  读注释,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春秋末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孟子,名轲,辽子舆,鲁国邹人,战国时人,人称“亚圣”

  3.《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三.初读课文,读准读通读顺

  1.师范读

  2.生自读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学而不思则罔wǎng

  不亦说乎yuè

  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不悱不发fěi

  一日暴之pù

  鸿鹄将至hónghú

  援弓缴zhuó

  掘井九轫rèn

  好之者hào

  举一隅yú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chǔ

  辟若pì

  4.节奏与停顿

  5.生范读,齐读,自由读

  四.再读,疏通文意

  1.参考注释,同位合作,弄清大致意思

  2.解释下列加点字

  学而不思则罔 迷惑而无所得

  思而不学则殆  迷惑

  不悱不发想说而又说不出的样子

  与古人谋商讨,交谈

  君子深造之以道造就

  2.注意以下几个字的解释

  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

  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

  今夫奕之为数

  有为者辟若掘井

  掘井九轫而不及泉

  3.说说以下各句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受学重问

  十日寒之

  4.问题探究。

  (1)温故而知新。(“而”是“而且”还是“从而”?)

  (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与“好学”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并提?)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为什么比“好之”更值得肯定定?)

  (4)举一隅不以三反隅,则不复也。(“不再教他”不是放弃了教育的责任了吗?)

  (5)“诵《诗》”与“读《书》”孰先孰后?究竟有什么区别?

  (6)“居之安”和“资之深”可否译成“牢固的掌握(知识)”和“深厚的积累(学问)”?“居”从“保有”到”占有“再到“掌握”,这样的意义引申有没有道理?

  (7)弈之为数。(是翻译成“围棋是一种技艺”,还是”围棋作为一种技艺“更恰当?

  (8)惟弈秋之为听。(是翻译成“只听弈秋的”,还是“惟有弈秋的话听进去了”?)

  (9)“为是”(是翻译成“因为这样“,还是”造成这样的结果“?为什么?

  五.内容分析

  1.这十三则孔孟名言,文章讲学习方法的有,讲学习态度的有,文章讲学习原则的有,讲学习意义的有。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受学重问,孰不顺成?

  诵《诗》读《书》,与古人居;读《书》诵《诗》,与古人谋。

  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学习态度: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习原则: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反隅,则不复也。

  学习意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2.比较《论语》在说理时与《孟子》有什么不同?

  孔子的.语录:语言精粹精策,内涵深厚,文字简洁,有格言色彩;语录虽是片段的,但互相间有深刻联系,是一篇逻辑完整的文章。有事理论证和直接提出观点两种议论方式。

  孟子:事实论证,又善于作形象的类比,如“一曝十寒”和“掘井而不及泉”的故事。

  六.拓展练习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谈了孔孟学习之道?哪些道理和我们今天提倡的主动学习相一致?就其中你感触最深的一则谈谈自己的体会。

【《孔孟论学习》教案】相关文章:

孔孟论学习教案08-26

《孔孟论学习》学习教案02-16

孔孟论学习读后感01-10

孔孟论学读后感01-10

孔孟01-21

孔孟..01-21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上)01-20

论孔孟儒学的血亲团体性特征(下)01-20

<<孔孟论学>>读后感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