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圆,理解圆心、半径、直径的意义,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2、让学生了解、掌握画圆的多种方法,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在探索中发现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个圆里(或等圆)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能利用圆的特征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圆规、直尺、3张作业练习纸,大小不同的圆片。
教学过程:
一、比较平面图形的不同,导入新课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平面图形,请看大屏幕。快点看一看,都认识吗?(课件展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梯形等6种平面图形。)
你能从中找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吗?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师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在平面上由直直的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则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称做“曲线图形”(板书:曲线图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曲线图形——圆。(板书:圆)
设计意图:直接揭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和与已学平面图形的比较揭示圆的概念,这样设计能够直观而快捷地向学生明确圆是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同时,将要学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基础上,使学生不觉得陌生。
二、画圆,初步感知圆的特征
1、初次画圆,了解画圆方法“定点,定长”,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1)学生初次画圆
你觉得怎样能画出一个圆?(学生自由回答,如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等。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引出用圆规画任意大小的圆。)
学生拿出教师准备好的圆规,师生一起了解圆规各部分的作用。
试着用圆规在1号作业纸上画出一个任意大小的圆,边画边思考“怎样能把这个圆画的很圆呢”?
(学生初次用圆规画圆,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画圆的情况。)
请画圆画的很标准的学生介绍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指名拿作品上台展示并介绍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出:用圆规画圆一要注意圆规针尖固定好不能乱动,即“定点”,二要注意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不能改变,即“定长”。(板书:定点、定长)
设计意图:数学教学,主要是组织好数学活动。从学生自主画圆画的不是很规范,到互相介绍画法和注意的问题,是一个很实在的数学活动。由于学生十分投入,所以对圆心和半径的直接感受是非常深刻的,这就为深入研究圆心、半径、直径积累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并且学生通过尝试、表述、概括等步骤,循序渐进地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用数学语言表述的能力,从而发展数学思维。
(2)教师板画圆,认识圆心、半径、直径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方法板画圆。引导学生观察:画圆时的这个“定点”就是圆的“圆心(板书:圆心),也就是圆的中心,一般用字母O表示。(板书:O)而圆规两脚之间不变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板书:半径),为了能让大家清楚的看出来,老师把半径画下来(师板画半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半径的特点。)
师小结:“连接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就叫做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板书:r)
在圆中还有一条特殊的线段,老师也把它画下来(板画直径)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直径的特点。)
师小结:“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就是圆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板书:直径,d)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以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通过教师板画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说说什么是圆心、半径、直径,这样的设计使他们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亲切感,同时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第二次画圆,了解圆心、半径的作用
拿出2号作业纸,再用圆规画一个圆,并标出圆心、半径、直径用字母表示出来即可,这次咱们来比比谁画的又快又好。(师巡视并收集好的作品展示)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几位同学画的有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学生观察然后回答“大小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半径决定圆的大小”。)
我们再来继续观察,这几个圆除了大小不同外,还有什么不同?
(学生观察并回答“位置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再次画圆并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得出半径及圆心的作用,实践得出的真知会让学生有强大的成就感,而且这一个环节是每个同学乐于尝试也很容易成功的。
三、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
1、介绍研究方法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圆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要想深入的研究圆,还要进一步的研究圆的特征。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呢?(学生自由回答)
我们一起来回想一下,以前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时都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的?以长方形为例,我们都研究了长方形的什么?
(学生回忆然后回答:如周长、面积、有几条边几个角、边的长度角的大小等等。)
师小结:研究平面图形的特征主要是从边和角的数量,边的长度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这几方面来入手的。圆也是一个平面图形,虽然它没有直直的边,没有角,但是它有什么?(学生回答:圆心,半径,直径)
那我们就从圆心、半径、直径的数量及长度这几方面来研究圆的特征,好吗?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平面图形的特征,教给学生如何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并且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即从圆心、半径、直径的数量、长度及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研究圆的特征。
2、小组活动,研究交流圆的特征
请大家听好活动要求(课件展示,并指名读一读)小组现在开始研究吧!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各组活动情况)
每个小组都讨论的非常热烈,有收获吗?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在交流前老师先给大家提点要求:每组派2名代表上来,要把研究的方法、过程和结果都交流出来。如果有说的不完整的,小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其他组同学要认真听,有疑问的可以提出来。听清楚了吗?
(指名上台交流,注意多让几个组展示不同的研究方法,如用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的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总结并板书:在同一个圆里有1个圆心,无数条半径和直径;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或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用字母表示为d=2r,r=d÷2。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改所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从学生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自主去探究。这样的设计更突出了对学的过程的重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相互交流、讨论、补充、启发,得到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而且使学生感悟了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发现、总结圆的特征,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看书
刚才研究的过程大家都表现的不错。下面打开课本第2页,仔细读读第2页和第3页的内容,通过看书你会有新的收获的。注意啊,看书可不能光看字,还要看看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学生看书,师巡视指点)
谁来说说你的新收获?(指名回答)
设计意图:运用课本并不是死读课本,而是要把教材内容吃透、用活。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本,再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五、巩固练习
1、以O点为圆心,以6厘米为半径画一个圆。
拿出桌上的3号作业纸听好要求:以O点为圆心,6厘米为半径画一个圆。(学生画圆,师巡视检查)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个圆和这个长方形有什么关系?(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圆的直径是长方形的宽”。)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总结出,刚才画的这个圆就是这个长方形内的最大的圆。
如果要在一个边长10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你认为圆的半径是多长?(学生思考并回答)
设计意图:“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动手操作的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更牢固。看似简单的'画圆问题,实则是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等活动,体验出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后续教学奠定好基础。
2、画一个直径60米的圆。
老师这儿还有个画圆的问题,大家还能解决吗?(课件展示:怎样画一个直径60米的圆。)
同桌互相讨论思考方法。
说说你的想法。(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比较几种方法的优点与不足。)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提炼出一个更好的方法:拿一根长绳子,一端固定好,另一端绑上笔,旋转一周即可得到一个圆。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得出:固定的点就是圆的圆心,绳子的长就是圆的半径,需要30米,旋转一周,就转出了无数条半径,也就形成了一个圆。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通过试画花坛较直观地向学生渗透圆心是定点、半径是定长的特性,使学生对刚刚形成的知识做到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练习又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练习学生乐于参与,也有实效。
3、拓展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就有了关于圆的精确记载,墨子在他的著作中这样描述到“圆,一中同长也”。通过刚才所学,你知道“一中”指的是什么吗?(学生回答:一个圆心)“同长”呢?(指名回答:半径相等,直径也相等)这与我们刚才的发现怎么样?(一样)更何况我们古人的这个发现比欧洲西方国家要早一千多年呢!我们的老祖宗不简单吧!
设计意图: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文化历史,体会到数学的文化魅力,并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圆的特征。
圆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成为了美的使者和化身。请你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圆啊?(学生交流生活中的圆)
老师也为大家带来了一些生活中的圆,我们一起来欣赏。(课件展示)
看了之后有什么感觉?(指名回答)这么美的圆啊,怪不得古希腊的数学家这样说道“圆是一切平面图形中最完美的图形”,也正因为有了圆才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设计意图:让学生寻找和欣赏生活中的圆,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圆的美及无处不在,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
六、总结全课
好了,这节课的时间也差不多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有哪些收获呢?(学生谈收获)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完善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时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少,关于圆的秘密还远远不止这些呢。我们东方人更把圆看成了“圆满、美满”的象征。课后你可以自己查阅一下相关资料,进一步的来研究圆、了解圆。
评析: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科学地、创造性设计教学程序。教学过程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获取知识,注重有机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多种练习形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数学知识,会学和乐学数学。
1、重视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心理学实验证明:思维往往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依靠动手操作。在引导学生学习圆的画法,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研究圆的特征时,有目的、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画一画、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加讨论,用耳去辨析同学们的答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接受知识的感官越多,知识就掌握得越牢固,越全面。”
2、以生为本,自主探究。
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时,并没有强加给学生圆的科学概念,而是将学生进一步置身于探索者、发现者的角色,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而且,各个教学环节始终将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贯穿其中。如通过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小组合作对圆的特征进行自主探究等,力求使学生崭露出他们的个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
3、师生、生生的互动,使生成的内容更加丰富,教师创设激起学生探究的问题情境,发挥好“启发者,组织者”的作用,多让学生说消除他们畏惧心理,用激发激励的语言评价学生,小组内交流,组与组交流,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让信息不断交流,思维不断碰撞,学生在探究未知领域的同时,实现了智力的发展。从各种有用信息中,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形成了学习的内驱力。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2
学习内容分析
圆是一种常见的平面图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上来说,也进入了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为学习圆的周长、面积、圆柱和圆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习者分析
六年级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但空间观念比较薄弱,动手操作能力较低,学生学习水平差距较大,小组合作意识不强。以前学习的长方形、正方形等是直线平面图形,而圆则是曲线平面图形,估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探究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圆,知道圆的各部分名称。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能在同一个圆里,找出任意的半径和直径并且会自主完成已知半径求直径或已知直径求半径的题目。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能用圆规画出已知半径大小的圆或已知直径大小的圆。
过程与方法:
(1)经历动手操作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作图能力。
(2)通过分组学习,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抽象概括等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能与人合作、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圆的认识,感受到美源于生活,体验圆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感悟数学知识的魅力。
教学重点: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解决措施:通过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猜一猜、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理解圆的基本特征及半径与直径的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解决措施:通过展示学生用圆规画出来的圆,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画得不好看和画得好看的圆里面的线段究竟分别有什么特征,然后师生共同验证,让学生充分理解利用圆规画圆的原理。
教学设计思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猜图形游戏。
2、对比椭圆和圆。
二、突出主题,探究新知
(一)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
1、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2、练习1、2
(二)小组学习用圆规画圆
1、介绍用圆规画圆并认识圆规
2、根据要求学习用圆规画圆
(1)解释画圆的原理。
(2)归纳画圆的步骤
三、应用特征,解决问题
(一)判断题
(二)拓展延伸
四、总结评价
五、作业
依据的理论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平台,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是广大教师共同追求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体现以下两个特点:
1、有机整合教学资源,体现教学设计的实效性。在组织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自学,小组交流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圆的基本特征及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2、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学生能在一个轻松快乐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基本完成了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
本节课成功之处:
一、能在不断的设问中,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课的一开始,我准备了一个猜图形的游戏,先由教师说出这个图形的特征,学生猜是什么图形。接着出示圆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想一想圆跟刚才的图形有什么区别?它是由什么线围成的?这个环节相信很能吸引学生的`参与,迅速地把学生带入到“几何图形”学习的情境中。接下来教师设问:是不是所有用曲线围成的平面图形都是圆呢?出示一个椭圆和一个圆,问:这个为什么不是圆?在探究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它们的关系时,我让学生自主动手画一画,量一量,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怎样?猜一猜半径与直径的长度有什么关系?在学生汇报后,教师出示大小不一样的两个圆,问:大家具看看老师手上的两个圆,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同学们帮忙解决,大家愿意吗?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两倍,对吗?从而让学生理解我们在讲直径与半径的长度关系前必须要讲“在同一个圆内”。在学生学习了圆的各部分名称及特征后,教师设问:用这个物体画一个圆是这样的,假如画一个比它大或比它小的圆,这个物体能做到吗?让你画一个任意大小的圆,有什么更好的工具呢?在学生画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拿一幅画得较标准的和一幅画得不标准的,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哪幅画得好看呢?为什么?
通过这样的不断设问,在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学习,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们有效的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把质疑引导的教法和合作探索的学法为主。
在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意义的基础上,我将课本中圆的特征这一部分内容留给学生自学探究,努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我则真正成为课堂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对于圆心——半径——直径——半径与直径的关系这一系列知识的学习上都体现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看书自学能力,又促进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而在学生自学探究之前,出示自学建议。就打破了过去教师对学生学法的限定,解放了学生的思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特点自行决定。
在突破难点这一个部分上,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完成任务,达到共同提高目的。在学生画好后,展示同学们的作品,拿一幅画得较标准的和一幅画得不标准的,进行小组讨论:你们认为哪幅画得好看呢?为什么?提示:请大家猜猜,画得不好看的圆的所有半径都相等吗?画得好看的圆呢?让学生理解利用圆规画圆是利用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也就是在同一个圆里,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一原理画圆的。
在上完这节课后,我发现了自己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1、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学机智不够,对于课堂上动态生成的信息处理不灵活,给人的感觉是离不开教案,而且还造成前松后紧的局面。
2、教师在示范画圆时,应该设计成画一个直径为10分米的圆,而不是把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放大,这样就会引起学生表象的错误。
3、自己感觉并没有能利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资源进行授课,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用圆规画圆的原理,教师还是放不开,自己讲得地方太多,学生动手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少了。
4、在教学用圆规画圆这个部分显得有点乱,思路不是很清晰,最好教师能设计几个问题来解决这一个知识点。这样就能避免教师讲得太多,学生发挥的空间太少。
总之,我们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多创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要充分提供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真正经历主动探索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自已亲身去感受数学,从而获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我将不断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修订本)第115—118页。
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理解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经历“做”圆、画圆的过程中认识圆的特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自主探究、合作创新的精神。
3.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应用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演示自然界中的圆,有向日葵的花盘、荷花池中的莲蓬、平静水面的圆形涟漪……
谈话:从我们欣赏的这些美景中,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举例:这都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圆,其实在生活中还有许多人为制造的圆,请你举出实例,好吗?(学生举例)
质疑:(出示圆形喷泉水池图片)看了这个圆形喷泉水池,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呢?
小结: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些有关圆的问题。(板书课题)
【评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入手,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学习的“兴奋点”。】
二、合作探究
1.“做”圆。 ,
谈话:请大家先在小组里商量,然后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一个圆。(材料有:图钉一枚、绳子一根、铅笔一枝、吹塑纸一张、剪刀一把。)
(1)展示学生“做”出的圆;
(2)让学生汇报“做”圆的`方法;
(3)交流“做”圆的关键。
小结:“做”圆的方法是先在绳子的两端各拴上图钉和铅笔,然后把图钉固定在吹塑纸的中央,拉紧绳子用铅笔围绕图钉画一圈,把它剪下来,就“做”出了一个圆。其中关键的步骤就在于不仅固定的图钉不能移动,而且转动时一定要拉紧绳子。
【评析:利用提供的材料动手“做”圆,使学生在实践中初步感知了圆是一种曲线图形,同时明确了图钉固定点到铅笔画出的圆之间的距离是相等的。】
2.画圆。
提问:画圆的工具是什么?你会使用圆规画圆吗?
请大家用圆规随意在纸上画出两个圆,并说说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思考:如果要求画出的圆是同样的大小,该怎么办呢?(学生讨论)
小结:只要把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保持一样长,那么画出的圆一定同样大小。
【评析:让学生用圆规试着画圆,形成实践的体验后,再交流画圆的方法和感受,充分体现了探索性的学习方式。】
3.认识特征。
谈话:请大家把画在纸上的圆剪下来,然后把这个圆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打开,反复折几次。(学生操作)
提问:把对折的圆展开后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
必要时引导:几条折痕在圆中心会怎样?几条折痕的长度怎样?
翻开课本第116页,看书并围绕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1)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半径?什么是直径?
(2)一般用什么字母来表示圆心、半径和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有什么关系?
(组织交流,得出结论。)
小结:圆的特征十分明显。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和无数条直径,并且这些半径的长度相等,直径的长度也相等;在同一个圆里,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的长度则是直径的 ;一个圆的大小是由半径的长短决定的,圆的位置由圆心所在的位置决定。
【评析:学生探究圆的特征,首先通过动手折纸的实践活动,发现折痕同样长,并且相交于一点,直观感知了圆心和直径;然后在看书自学的基础上,通过讨论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等概念,弄清了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学生对圆的各部分名称的认识及特征的探究经历了从具体上升到抽象的过程。】
三、巩固深化
1.在折纸的圆上画出圆心、半径和直径,并用字母把它们标出来。
2.指出下面各圆中的半径和直径。
3.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2)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要大。
(3)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
(4)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时,圆规两只脚分开的距离应是4厘米。
4.从下面的图中,你能够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你又能联想到什么?
【评析:练习设计目的明确,层次清晰,针对性强,巩固、深化了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四、总结延伸(略)
总评
圆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一种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
本课的设计,教师不过分拘泥于教材内容,而是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充分关注学生的经验,用心捕捉圆在生活中的原型,创设出特定的问题情境。在教学过程中还独特地安排了“做”圆、画圆等环节,引导学生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做”圆的操作中感知了圆是曲线图形,在画圆的实践中体验了圆的特征。在对圆的特征形成直观体验的基础上,通过看书自学,引导学生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概念,以及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整个教学设计,教师注意创设情境、点拨诱导,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平台;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在互动交流中不断释放出潜能,完善自我的认识。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4
教学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106-109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圆是一种曲线图形。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
3.会用圆规画园。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等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圆的特征。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圆规等。
学具准备:
圆形纸片、圆规、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明确目标
1.复习。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你能从这辆自行车平面示意图中找出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吗?
(课件显示由平面图形构成的自行车示意图,根据学生的回答,同步闪亮 )
2.设疑。
你们知道自行车架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
(根据学生回答: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课件闪亮自行车三角形的框架部分。)
而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呢?
(课件闪动自行车的轮胎后圆跳出,师在黑板上贴上圆形纸片,然后学生试回答)
3.揭题。
大家现在知道的只是其中的一些表面原因,其实这里面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你们想知道吗?学完了这节课,我们就会知道的。(板书课题)
4.量标。
同学们,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根据生答,师概括板书:图形、名称、特征、画圆)
[评析:(1)上课伊始,以"自行车的轮胎为什么要做成圆的"为疑,只能引起学生用浮浅的知识来回答,怎样用科学的道理来解释呢?学生急于想知道,这样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热情。(2)量标教学,是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环节,让学生根据课题提出自己所需学习的内容,充分发挥其自我探索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直观比较、了解概念。(圆)
圆跟我们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呢?
(课件出示,先闪动围成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线段,再将围成圆的曲线用红线走了一圈。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圆是曲线图形)
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圆吗?(生举例)
(二)操作引路,感知概念(名称、特征)
1.折圆。
请同学们拿出你们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象老师这样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反复折几次,你可以发现什么?(有许多痕交于中间一点)
2.量折痕。
再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刚才折的每一条痕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折痕长度相等)
3.量点到圆上距离。
最后请同学们再用直尺量一量,中间这个点到圆任意一点的距离,你还可以发现什么?(距离也都相等)
[评析:通过学生的折和量,来发现感知圆里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表象,为学生探索圆各部分的名称,猜想圆的'特征,起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同时在动手操作活动中,让学生参与了学习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
(三)自学交流,理解名称。
1.自学课本,初知名称。
同学们通过刚才动手发现圆里的知识还真不少,数学家们把这些知识都规定为不同的名称,你们想知道吗?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的第4-9小节。
2.交流消化,理解名称。
(1)圆里各部分的名称有哪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圆心、直径、半径)
(2)什么叫圆心?圆心就是我们刚才折圆时所发现的什么?
(3)数学家又是如何规定圆的直径的呢?
(随生答,媒体同步动画直径的过程,先后出示直径d及直径概念)
那么,直径就是我们刚才折圆时的什么?(折痕)
(4)什么叫半径?圆上任意一点是什么意思?(随生答,课件闪烁圆周上的许多点再动画出半径。)
半径就是我们在量圆时所发现的什么?
(5)(课件显示出圆的圆心、直径、半径的整体图及概念,学生齐读概念一遍)
3.练习。下面哪些是圆的半径或直径?为什么?
[评析:在学生经过操作,对圆的知识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课文,再通过互相交流,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逐步建立了完整的正确的概念。]
(四)猜想验证,概括特征。
1.分组讨论,进行猜想。
同学们,你能根据我们刚才折圆、量圆时所发现的,以及我们已学习的什么叫直径、半径来想一想、猜一猜,圆可能会有哪些特征呢?(学生分小组讨论)
2.交流讨论,提出猜想。
请各小组把讨论情况在全班交流一下。
(根据交流情况,师板书猜想内容)
3.各自验证,全班交流。
同学们真爱动脑筋,猜想了圆有这么多的特征。但是你们的猜想都对吗?你自己能不能想一个办法来验证一下,试试看。
(全班学生各自想法验证:有的折圆,有的量折痕,有的在圆中画直径、半径,有的量直径、半径,有的列表记录量的数据,有的嘴里在不停地唠叨着概念……)
请同学们把你验证的方法和得出的结果告诉大家。
4.媒体演示,加深理解。
(多媒体将学生验证的圆的特征运用了旋转、重合等声像并茂的手段,进行了动态演示)
5.学生概括,总结特征。
谁能把圆的特征用自己的语言来归纳概括一下。
(随生答,师板书:所有直径都相等,所有半径都相等,d=2,t=d/2)
这就是我们验证出来的圆的特征,同学们同意吗?
(异口同声:同意。一生提反对意见:这些特征必须在同一个圆里才能成立。)
哎呀,你真聪明,把大家容易疏忽的问题给提出来了,真了不起。(师边说边板书:在同一个圆里)
6.对照验证,完善猜想。那么,你们的猜想有问题吗?(生:有,必须强调在同一个圆里)其实,你们刚才的猜想与验证,都是在自己手中同一个圆里进行折圆,量圆的,那么你们猜想对所说的圆里,就是指自己手中的同一个圆里。(师在猜想内容的"圆里"前补上"同一个")
这样,你们的猜想内容与验证结果意思就怎么样?
(随生答,师在"猜想"与"验证"之间连线同时板书:正确)
7.练习,填空。
[评析: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过程与已学过的半径、直径对圆可能有哪些特征,进行了合理的猜想;通过小组讨论交流、相互补充,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然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验证,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得到发展;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最后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出圆的特征,便是水到渠成了。]
(五)自我实践,学会画圆。
1.自学画法,实践画圆。
(学生结合课本108页圆的画法,边看边学会用圆规画圆)
2.学生自己介绍画圆步骤。
(随生介绍,师分步板书:定距、定点、旋转)
怎样定距?(学生边介绍边演示)这个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就是什么?(生:圆的半径)
在画圆时,你发现固定的一点与旋转一周各是圆的什么?
3.(师揭下贴在黑板上的圆形纸片,在贴纸片的地方示范画圆,小结画圆步骤)
[评析;画圆是这节课的非重点内容,则通过学生自我实践便可掌握。教学时间分配强略得当。]
三、自练反馈,巩固新知
1.填空。
(1)圆是平面上的一种( )。
(2)左图圆内固定的一点O是这个圆的( );线段OB是这个圆的( ),用字母( )表示;线段AC叫做圆的( ),用字母( )表示。
(3)在同一个圆里,直径与半径的比是( )。
(4)把一个圆规的两脚张开4厘米,画一个圆,它的直径是( )。
2.判断。
(1)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2)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无数条直径。( )
(3)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都相等。( )
(4)半径决定着圆的大小,圆心决定着圆的位置。( )
(5)画直径5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是2.5厘米。( )
(6)直径6厘米的圆比半径4厘米的圆大。( )
3.操作。
学会量没有圆心的圆的直径。(课本练习二十五第1题)
四、运用新知,质疑释疑
1.现在,大家一定能运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释一下"为什么车轮都要做成圆形,车轴应装在哪里?"
(多媒体放完车轮分别是正方形、椭圆形、圆形的行进动画后,给学生直观给予提示,学生各抒己见,直对中心。)
2.学了"圆的认识"这节课,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生甲:圆也有周长和面积吗?生乙: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
圆的周长和面积以后会学到的。谁见过怎样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学生互相释疑)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这节课你自己运用了哪些学习方法,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学生作业,深化新知
1.课堂作业:练习二十五第3.4题。
2.课后实践:量自行车轮胎外直径。
[总评:本课是在该校"自主探究式"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框架下设计的。按"设疑揭题,明确目标一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自练反馈,巩固新知--运用新知,质疑释疑一一总结全课,储存新知"的程序实施操作的。教学过程中,充分放手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猜想、去验证、去讨论、去合作……从而实行自主探究",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5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认识》。
教材简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圆的初步认识基础上进行编排的。教材首先讲圆的认识,通过圆的直径和半径以及它们长度之间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圆的特征;然后讲圆的画法,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通过对圆的认识,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本节内容,不仅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认识圆,而且为学生今后学习圆柱、圆锥、绘制简单的.统计图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1、认识圆、掌握圆的特征。
2、理解和掌握同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3、会画圆。
4、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圆的特征。
教学难点:
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教具学具:
8开白纸2张、硬币、直尺、圆规、棉线、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探求新知:
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了哪些平面上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
师:上面的图形,哪些是直线围成的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
师:很好,这是以前你们都学过的,那么圆是什么线围成的?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曲线。
师:对,现在我们来研究平面上的一种曲线图形——圆。
板书课题:圆
点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通过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引入新的学习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联系生活实际,认识圆:
1、表象认识。
师:你们以前初步认识过圆,请同学们说一说周围的物体上哪里有圆?
生:硬币、钟面、圆形桌面、瓶盖等。
点评:在学生初步认识圆的基础上,采取让学生举实例的方法,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圆的表象认识。既注意了新旧知识的衔接,又注意了学生的思维特点,为进一步认识圆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发现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
1、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 圆锥的特征。
2、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玉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准备:
1、圆柱和圆锥的实物和模型。
2、多媒体演示课件。
学具准备:
自己带的圆柱和圆锥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我们以前学过那些平面图形?
2、出示一些平面图形,认识它们吗?你眼睛看到 的是不是一定正确呢?
3、电脑演示,将平面图形变成立体图形。为什么刚才我们看到平面图形变成了立体图形了呢?是无眠眼睛出错了吗?
4、认识这些图形吗?
5、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圆柱和圆锥。
二、新授
1、拿出圆柱和圆锥,说说它门的'特点。
2、你能找出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圆柱和圆锥形的吗?
3、现在无眠首先来研究圆柱。
(1)请以小组为单位,仔细观察桌上的圆柱,看看它有哪些特点。(提示:从面、棱、顶点和高这几方面来研究。)
(2)请一位同学代表你们组来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3)老师现在有问题要问大家:圆柱上下两个圆有什么关系,怎样验证?
(4)我们称这两个圆为圆柱的底面,也就是说圆柱有两个底面,一个侧面。
(5)圆柱的高指什么?你有办法测量吗?说明圆柱有多少条高,长度有说明关系?
(6)谁能完整的说一下圆柱的特征。
4、下面我们来认识另一个立体图形———圆锥。
(1)你有办法将一个圆柱变成一个圆锥吗?
(2)下面我们还是小组来研究圆锥的特点。
(3)你能找到圆柱的高吗?怎样测量?有几条?为什么?
(4)滚一滚圆锥,你 有什么发现?
(5)你能比较完整的说一下圆锥的特征吗?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9页练一练。
2、分别出示钢管、压路机和玻璃台面(电脑出示),找出它的底面和高。
3、练习十五第2题。
4、转一转。电脑演示,小旗旋转一周所成的形状。并说说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柱有什么关系;三角形的底和高与圆锥有什么关系。
四、作业
课本20页练习五4.
五、欣赏一下生活中的圆柱和圆锥。
六、全课总结。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7
教学内容:
数学十一册85——87页。练习二十二第2----6题。
设计思路:
1、数学来源于生活,课件中出示的几种生活中的图形都有圆,很自然的就为学生创设了问题情境。
2、强化操作,在操作中探究,画一画、剪一剪、折一折,让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圆的特征。
3、运用课件,用新颖的教学手段加深学生的印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动画的效果,让学生建立深刻的印象。
4、将知识还原于生活,运用于生活,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培养创新意识,又让学生感受到数学起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
5、倡导合作意识的形成。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提倡的学习方式三个维度(自主性、研究性、合作性)之一。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有助于朋友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的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在整节课的教学中,教师注重与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让他们在合作与交流中获取知识,培养了合作意识。
知识与过程目标:
①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会用字母表示圆心、直径、半径。
②知道圆的位置是由圆心决定,圆的大小由圆的半径决定。
③理解并掌握圆的简单的特征,如在同一个圆里,有无数条半径,所有的半径的长度都相等。
技能目标:
①会用圆规画圆。
②根据圆的半径(直径),能正确地求出它的直径(半径)。
③能用圆的简单特征解释为什么车轮都做成圆的,车轴应安装在哪里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从直线型平面图形过渡到曲线型平面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②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探究圆的简单特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折、量、比、算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③通过生活中圆的物体的多样和圆的知识用途真多让学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圆的各部分名称及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用圆规按要求画圆。
学法指导:
动手操作,结合观察、分析、推理。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一套。
2、教学圆规 圆若干。
学具准备:
长方形纸、圆规、直尺、三角板、剪刀、彩笔
教学过程
一、童话故事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童话是我们学校的特色。老师今天就用童话故事介绍一位数学王国中的朋友,给大家认识。他是谁呢?他是我们下象棋的棋子,因为每个象棋的棋子都是圆溜溜的,所以他的名字叫圆圆。
圆圆觉得自己的本领可大了。你瞧世界上到处都是他的兄弟,(多媒体出示硬币、钟、光盘等实物图。)硬币、光盘、钟面都是圆形的物体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的?
学生举例,注意纠正学生的语言(篮球不是圆,它是球,不过它的切面是圆形的。)
课件演示生活中的物体:硬币、钟表面等,从这些物体中闪动、抽象出圆,指出圆是一个平面图形。学生回答后,贴出课题:圆的`认识。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在自然现象中也有很多圆。如:光环、明月、平静的水面上漾起的涟漪等(多媒体出示)。这些都很美。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展开新课。
(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为了能使同学们自己去认识圆,自己发现圆的特征,我们先来在纸上画几个圆。请同学们画三个大小不同的圆。
2、剪一剪。将你画的最小的那个圆剪下来,好吗?
3、折一折。对折,打开;再换个方向对折,再打开;再从另一个角度对折,请同学们别急着打开,拿在手里。好,打开,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呢?指名说说自己的发现。
(1)学习圆心的知识。三条折痕有个共同的点,这个点就是我们画圆时,圆规的针尖的一脚固定不动的点呀,这一点我们把它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与其他同学说一说,大家相互之间交流一下。
(2)认识半径和直径:
①动画演示,理解半径和直径的定义。
②判断:哪些是直径?哪些是半径?说明理由。(多媒体)
③半径、直径的特征。
比赛:在老师发下来的圆上画半径,给你15秒钟时间,看谁画得又多又准确。
反馈:画了几条?还能再画吗?说明什么?(半径有无数条),现在请你量一量这些半径,又有什么新发现?(每条半径都相等)出示大小不等的两个圆,它们的半径相等吗?所以半径相等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在同一个圆里)
前后4人讨论,直径有这个特征吗?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
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板书: (1)d (2)d=2r r=d/2)
对照课题上的圆,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小结:圆的大小由半径决定,圆的位置由圆心决定。(板书在课题上)
(二)画圆:
1、认识圆规,了解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
2、 试画一个圆。
3、 交流画法;师适时板书画圆的步骤,并在黑板上示范画一个圆。
4、让学生将自己所画的圆剪下,备用。
三、学习目标反馈。
1、判断题。(对的划“√”,错的划“×”。)
(1)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 )
(2)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 ( )
(3)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
(4)直径3厘米的圆比半径2厘米的圆大。 ( )
四、小结。
把你本节课的收获告诉老师?
五、知识延伸。
拓展练习。在下图中,看到了什么条件,你能想到什么?(多媒体)
六、知识应用。
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井盖为什么要做成圆形?请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并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圆。
1、学生讨论,个别发言。得出:因为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长度都相等。圆的车轮在滚动时,车轴到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这样,汽车在前进过程中,就会保持平稳。所以车轮要做成圆的。
2、提问:如果车轮制成方的,坐在车上的感觉会怎样呢??
3、启发:我们学的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我们要学会运用学到的知识去观察周围的事物,想身边的问题。
七、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85——87页。
六、课后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2----6题。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感知并认识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的底面、侧面和高。
2.让学生在活动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例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知道各部分名称。
教学具准备:
配套课件、一些圆柱和圆锥形状的实物,学生四人小组准备好长方形、三角形、半圆形的小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例1情境图及自拍图片(茶叶罐、薯片罐、蛋筒、铅笔长方体、正方体等)
2.师:这些物体的形状是各式各样的。其中哪些物体形状我们比较熟悉?你能说出它们各是什么形体吗?(生答)
3.除了长方体、正方体还有些形体你认识吗?(学生随意说说)
4.师:看来大多数同学已经能叫出这两个新朋友的名字了。今天我们就近距离的接触新朋友,充分的了解他们。板书:圆柱和圆锥
二、联系实际,自主探索
1.教学圆柱的认识
(1) 观察例1中的物体,你知道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柱吗?(生答,课件显示)
(2) 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体时圆柱形的?(学生举例)
(3) 认识圆柱的面
课件出示研究题:
① 圆柱是由几个面围成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有这样的面吗?
② 上下两个面都是什么形状?大小相等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
③ 拿出准备好的圆柱,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④ 圆柱上下一样粗吗?
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研究题,教师巡视聆听学生的意见。
全班交流反馈。情各小组代表发言。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配以课件演示小结:
① 圆柱有3个面围成。(课件显示红色)长方体和正方体没有这样的面。教师讲解:圆柱的上下两个面叫做圆柱的底面,围成圆柱的面叫做圆柱的侧面。(课件上显示名称)
② 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大小相等。(学生演示自己的验证方法,教师课件演示上面的圆形往下移动,和下面的圆形完全重合)
③ 用手摸的感觉是底面是平的,侧面是弯曲的。
④ 圆柱上下是一样粗的。(明确课本上所说的圆柱都是直圆柱)
(4) 认识圆柱的高
① 教师:圆柱的高在哪里呢?是指哪一段的距离?(同桌互相指一指自己带来的圆柱的高)
② 指名上台指给全班学生看。明确:圆柱的高是上底面到下底面的距离。(课件显示)
③ 你能找到几条这样的高呢?(明确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5) 练习
下面的物体,哪些是圆柱?为什么?
学生口答并说明理由。
2.教学圆锥的认识
⑴课件显示例题1中的圆锥物体。日常生活中你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学生举例说说)
⑵拿圆锥又有哪些特点呢?请你们观察自己带来的圆锥
物体,完成以下表格。
物体名称 底面 侧面 顶点 高
圆柱 两个底面是圆形,大小相等 一个侧面是曲面 无数条
圆锥
(3)交流圆锥具有哪些特征?学生回答,教师课件配着演示。
①圆锥由几个面围成?
②圆锥的侧面有什么特点?底面呢?
③什么是圆锥的高?
(4)把自己圆锥上各部分名称指给同桌看。
(5)怎样测量圆锥的高呢?利用手中的工具尝试测量一下,教师巡视辅导。
指名上台演示,教师课件演示。
3. 比较圆柱和圆锥
问:圆柱和圆锥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三、 巩固深化,拓展运用
1. 课本第19页“练一练”。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口答,并说说理由。
2. 判断说理:
(1) 圆柱的高只有一条。( )
(2) 圆锥的高有无数条。( )
(3) 圆柱两个底面直径相等。( )
(4) 圆柱和圆锥都有一个曲面叫侧面。( )
3. 书本第20页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讲评。
教师讲解:从正面、侧面或上面观察物体,看到的图形画下来都应该是平面图形。
4. 操作题
(1) 拿一张长方形纸卷一卷,看能卷成什么形状?有几种卷法?
(2) 拿一张正方形纸卷一卷,卷成什么形状?
5. 书本第20页第5题
(1) 猜一猜,想一想:能得到什么形状?
(2) 转一转,看一看,验证猜想。
四、 课堂总结,梳理知识
这节课上你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呢?和同桌交流一下。
五、作业
教学反思
圆锥的认识和圆柱的认识在研究内容上有其相似之处。认识圆柱后我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回顾:“我们是从哪些方面对圆柱的特征进行研究的?”通过交流学生明白了对于圆柱是从面、直观图、高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的。我及时设问:“你打算从哪些方面来研究圆锥?”通过交流学生对学习的方法进行了有效地迁移,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地激发。兴趣盎然地投入到观察、研究之中。对于圆锥,不同的同学有了不同的认识。然后,通过适时地交流和组织阅读课本,学生对于圆锥有了较好的认识。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9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18页~20页的例题、“想想做做”和练习五。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认识圆柱和圆锥,知道圆柱和圆锥底面、侧面和高的含义,掌握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初步体会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内在的联系,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场景1图)老师给大家带了两组图形,都能认识吗?
瞧,还是我们要进一步认识的圆柱和圆锥,我们研究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圆柱和直圆锥。
【创设情境,通过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曲面与平面的相应转化,给于学生对圆柱、圆锥的特征一个整体的体验,并能初步感受到圆柱圆锥和长方体、正方体之间的异同,发展空间观念。从而激发兴趣,产生学习欲望。】
二、探究圆柱和圆锥的特征
1、谈话:(手拿圆柱和圆锥教具)圆柱和圆锥肯定是不一样的,那你感觉他们最明显的不一样在哪儿呢?(从整体先来把握两个图形,明确研究方向。)
(生1:圆锥是尖尖的,有一个尖顶,而圆柱没有。)
(生2:圆柱是上下一样粗细的,而圆锥是一头大,一头小。)
(生3:圆柱有2个圆面,而圆锥只有一个圆面。)
(生4:圆柱从正面看过去是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而圆锥从正面看是三角形。)
看来圆柱和圆锥在很多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要把握他们,认识它们,就需要我们进一步观察、比较。为了便于研究,我们就先来认识圆柱,行吗?
2、认识圆柱的特征
(1)、其实圆柱形状的物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电脑演示:)
很多张光碟叠放在一起的形状、圆柱形状的卫星、航天火箭的一部分、可乐罐子的形状、可乐瓶盖子以及贴商标的一部分、牙膏口的形状、想象挤出来的一部分牙膏的形状、同学收集的盒子……
并将有代表性的物体逐步抽象成圆柱直观图。
【注重从生活中提取材料,由具体到抽象,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体验圆柱和圆锥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
(2)、大家桌上都有圆柱,找到它,看一看、摸一摸、你可以想想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时候是怎样研究的,从顶点、面、棱(长、宽、高)也可以再和圆锥比一比,我想你会发现很多?将你的发现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
(3)、集体交流:(学生交流时语言可能不严密,教师随时正确引导)
谁来汇报你的发现。学生交流,教师系统整理。
(上下两个面:两个相等的圆。)
(侧面:一个曲面。)
(高:有无数条 都相等)
这仅仅是他们组的发现,到底对不对,需要我们验证、修改、完善。
对于第一个发现,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我们认识圆,圆柱上下两个面确实是圆。但一定是两个相等的圆我还没有验证过。)
(生2:我验证过了,比画手中的茶叶桶盖和桶底能完全重合。)
(生3:对!我量了这个圆柱上下两个圆面的直径都是13厘米,这两个圆是相等的.。)
(生4:我把圆柱的上下两个圆面描在纸上,这两个圆确实能重合,是相等的。)
(生4:我把圆柱放在桌面上滚动一周,发现它是沿直线滚动的,它两侧的圆滚动的轨迹一样长,也就是两个圆的周长是一样,这两个圆就相等。)
圆柱上下两个面是两个相等的圆,都叫圆柱的底面。(修改板书,并在直观图上介绍)
对于第二个发现,也谈谈你们的看法。
(生1:圆柱的侧面确实是曲面,在桌面上是沿直线滚动的。)
(生2:如果也像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将圆柱的侧面展开成平面可能会是个长方形。)
师相机展示侧面展开成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过程。
……
对于第三个发现,想说点什么吗?
(生1:和长方体正方体一样,圆柱有高,将圆柱放平在桌面上,将尺垂直圆柱底面就能量出高了。)
(生2:两个底面圆心之间的距离是圆柱的高。)
(生3:只要是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都是圆柱的高。因此高应该有无数条。)
(生4:我量了这个圆柱9条底面之间的距离都是16厘米。基本上能说明无数条高都相等了。)
相机对照直观图介绍圆柱的侧面和高。
大家很了不起,自己通过探索,把握住了圆柱的重要特征,从而进一步认识了圆柱。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初步认识圆,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l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文《圆的认识》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圆的认识》的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13
《圆的认识》教案设计(通用10篇)06-13
《圆之认识扇形》教案设计(精选17篇)10-18
《圆的认识》教案02-09
圆的认识教案01-17
圆的认识一01-16
数学圆的认识教案04-09
《 圆的认识》教学反思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