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时间:2023-01-07 08:10:59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精选8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登泰山记》教案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精选8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朗读积累一定的文言实词,进而疏解文意。

  2.指导学生理清本文思路,体会描景特点。

  3.指导学生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品位形象而优美的语言,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描景特点。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利用电视或电脑录放泰山风光与雄姿,并请去过泰山的同学说说自己是怎样登泰山的。那么古人是怎样登泰山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登泰山记》

  二、作者介绍(投影)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字姬传,字梦谷,清代桐城人,杰出的散文家,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著有《惜抱轩全集》,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课文,提示学生注意朗读节奏,依据节奏推知句意。

  2、默读全文,要求学生参阅注释,理解文章大意,并提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句,教师点拨,学生讨论,揣度词义,并将重点词语形成板书。

  泰山之阳——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这里指泰山的南面。

  其阴——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这里指泰山的北面。

  乘风雪——乘:趁,这里有“冒着”的意思。

  长城之限——限:界限,这里指城墙。

  遂至山巅——巅:顶峰,颠峰。

  半山居雾——居:停留。

  戊申晦——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极天云一线——极:尽,尽头。

  绛皓驳色——驳:杂,错杂。

  尽漫失——漫失:模糊、缺损。

  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明烛天南——烛:名词作动词用,照。

  3、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进行比较,看谁画得准确。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全文有五段,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学生发言、明确;

  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2、讨论: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简述第一天行程和第二天所观之景。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第一天:从南麓循中谷入山,经天门,越中岭,再循西谷达到极顶,其时天色已晚。

  第二天:晨五鼓往日观峰日观亭观日出,然后参观名胜古迹,最后补记泰山极顶的景物特点。

  3、思路(板书)

  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五、布置作业

  1、巩固重点字词,完成练习二。

  2、背诵课文。

  3、思考:作者是如何准确写出登山路径的?如何精彩描绘泰山日出美景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领略了泰山的高峻、雄伟,那么作者是如何登上这“五岳独尊”,游是如何精彩地描绘险峰之上那“无限风光”的呢?

  二、精彩片段分析

  讨论:

  1、第二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精读,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板书)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上)——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下)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远——近)

  2、文章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出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换面。(板书)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色彩点染——绚丽壮美

  3、全班齐读第三段,体会写法特点和感情。

  总结: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出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4、找出文中几处使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体会特点和作用。

  明确:

  (1)“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作者不言冰雪覆盖青山,却说青山负白雪,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2)“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一比喻写出了西海诸峰的特点,更显出日观峰的雄峻,且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形象而生动。

  三、写作特点

  讨论、交流、举例分析。

  明确:

  1、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2、善于抓住景物特征,巧妙进行烘托。

  3、用笔简洁,词语精当。

  4、句式多变,用此灵活传神。

  归纳总结;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齐背课文,进一步体会以上特点。

  五、布置作业

  1、熟练背诵课文。

  2、完成练习一(3)

  3、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景物特征。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常用文言词语“阴”“始”“望”“坐”“视”“或”的用法。

  2.理解词类活用现象:西、东、道、阴、烛

  3.辨别通假字:采、圜

  4.理解文章记叙的内容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

  [教学重点]

  本文详略恰当的特点。

  [教学难点]

  侧面烘托的手法。

  [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五岳”都是哪些山吗?对了,是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五岳”之中,泰山是“三山五岳”之首,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泰山的地理位置和美丽如画的泰山日出。

  二.介绍作者、作品。

  姚鼐。清代散文家,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进士,曾任刑部郎中,充山东、湖南乡试考官,会试考官。主讲于梅花、紫阳等书院40余年。是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其散文简洁精练,温润清新,有文采,形象性强。

  本文是一篇冬日登泰山的游记,重点记登山路径和泰山的景色,观日出一段尤其精彩,泰山,亦称岱山、岱宗。泰山山脉绵亘于山东省东部,主峰玉皇顶在山东省泰安市城北,海拔1524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有南天门、日观峰、经石峪、黑龙潭等名胜古迹。记,文体名,即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一类的`文章,是古文中运用最广泛的一种文体。

  三.句读:下列句子中停顿不当的一项是()

  A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C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苦带然

  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四.分析一二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西:向西,名词作状语。

  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当:在。其:指泰山。

  3.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历:经过。限:界限。至于:到达。

  4.道皆砌石为磴磴:山路上的石台阶

  5.余始循以入循:沿着、顺着。以:而。

  6.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

  道:走路,名词作动词。遂:于是

  7.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及:到。限:本义门槛,名词作状语,像门槛一样

  8.明烛天南明:明亮。烛:照耀,名词作动词。天南:定语后置,南边的天空。

  9.望晚日照城郭晚日:傍晚的太阳。

  (二)一词多义的解释。

  1.居

  A半山居雾若带然

  B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C居十日

  D居庙堂之高

  E令女居其上,浮之河中

  F其居仅仅足

  意思:停留;居住;过;处在;坐;住所

  2.限

  A越长城之限

  B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C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D皆不可限以时月

  E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意思:界限;像门槛;阻隔;限制;限度。

  3.乘

  A自京师乘风雪

  B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

  D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意思:冒着;乘坐;趁;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

  4.道

  A道少半,越中岭

  B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E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F万户侯岂足道哉

  意思:走路;道路;道义;政策,方法;取道;说

  (三)内容分析

  1.泰山位于何处?“我们”登山的目的是什么?

  答:课文一、二句;目的地:日观峰。

  2.用“其级七千有余”“明烛天南”“半山居雾若带然”,从侧面点出了泰山的什么特?

  答:高峻。

  3.从文中找出记叙登山路线的词语。

  答:自、历、穷、越、至于;循以入、道、越、复循、遂至

  4.作者描写了哪些景色?

  答:“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五.作业:

  读诵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补充注释:

  1.戊申晦,五鼓

  戊申:干支记月,即当时的十二月。晦:月末一日,即二十九日,农历每月初一是“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五鼓:古代五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五点钟。

  2.大风扬积雪击面扬:卷起

  3.亭东自足下皆云漫自:从

  4.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稍:依稀。

  5.正赤如丹正:纯正

  6.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承:承接

  7.其远古刻尽漫失尽:全

  8.僻不当道者僻:偏僻

  9.生石罅罅:裂缝,前面省略“于”。

  (二)一词多义解释

  1.或

  A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B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C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或曰:“六国破灭,率赂秦耶?”

  意思:有的;或许;有时;有人

  2.极

  A极天云一线异色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C初极狭,裁通人

  D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E南极潇湘

  F屋极有窗以达气

  意思:尽头;尽情享受;非常;最困苦的地步;望尽;顶点

  3.视

  A回视日观以西峰

  B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C子孙视之不甚惜

  D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E意思:看;审察;对待;眼力,目光;比照,比较

  4.坐

  A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B以谋叛坐之,并其部属四百余口尽杀之

  C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D停车坐爱枫林晚

  意思:与“站”相对;判罪;座位;因为

  5.始

  A余始循以入

  B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C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意思:开始;最初;才;开头、开端。

  (三)指出下列带点词语的词性活用情况

  1.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2.道少半,越中岭

  3.明烛天南

  4.其阴,济水东流

  5.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6.山多石,少土

  (四)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之。

  1.须臾成五采

  2.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4.至莫夜月明

  5.其级七千有余

  6.汝识之乎

  7.余固笑而不信也

  8.有大石当中流

  五.内容分析:

  1.课文是怎样描写泰山日出的?

  答:日出前—风、雪、云;日出时—形、色、光;后—色。正面描写:泰山日出美如画(壮观);侧面描写:而皆若偻——泰山(高峻)。

  2.第四段写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也写了人文景观,试列举这些人文景观,并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列举:有建筑——岱祠、碧霞元君祠;有古迹——道中石刻。这样写可以表现泰山之历史悠久。

  3.第五段是如何描写泰山自然景观的?

  答:写土质—多石,少土,石黑,多平方,少圜。写树—多松,生石罅,平顶;日观数里内无树。写雪—冰雪,与人膝齐。写水—无瀑布。写鸟兽—无。

  六.作业:

  课后练习,背诵全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3

  目的

  一、领会泰山的地理特点和时令特点,学习本文行文描景方法,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二、体会形象优美简练的语言特色,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重难点:

  领会景物特征,欣赏精彩的写景片段。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工具:

  电脑多媒体设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内容,领会冬季泰山特征

  一、导语激趣(媒体展示“五岳独尊”为背景的课题)

  名山大川向来备受文人骚客旅行家冒险家挑战者的欢迎,有“五岳独尊”之誉的泰山也不例外。泰山素以“雄”著称,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代帝王尊崇它,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历代文人礼赞它——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妙悟,这些无不激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清代文人姚鼐就曾经冒着风雪不远万里赶来登山并给我们留下了一篇脍炙人口的《登泰山记》。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安徽桐城人,著名的散文家,清代桐城派奠基人之一。曾任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馆纂修竺职。辞官后,先后在江宁、扬州等书院讲学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九经说》等书。他因室名惜抱轩而被人称为“惜抱先生”。他所选编的《古文辞类纂》,在近代是一部家传户诵的文章总集。他的文笔雅洁、严谨,自成一格。

  桐城派:清代中叶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创始于方苞,经刘大櫆、姚鼐的发展,形成完整的理论,三人并称“桐城三祖”,姚鼐被称为领袖,他秉承了“文道合一”的主张,讲究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长,注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写景散文尤有独特成就。

  三、整体感知

  1.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总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的地理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

  第三段:主要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四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五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小结:文章思路:交代泰山位置——记述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文章主要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登山和观景,作者通过所感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写了风雪中的泰山特点。

  2.再读课文。本文是一篇游记,请思考:

  ①本文从登山到观景一共有几天的游程?

  明确:两天。依据一:运用天干地支和书下注解推出丁未和戊申两天的具体日期。

  依据二:第三段中游者登上山顶后所观之景是“晚日照城郭”,而第四段中写“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由此可推出他们在山顶宿了一晚,而且极有兴致。

  ②登山路线如何?(展示登山线路)

  明确:有两条。一条是作者与友人从泰安南麓登——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45里);一条是古人登山路径既从泰安——东谷——天门(山巅)

  四、具体研读

  ㈠分析第二段

  1.请一生读,师生评价。

  2.此段泰山给我们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印象?

  明确:首先,泰山是古老而险峻的。依据是:第一,作者不畏风雪不远万里不放弃机会,可见倾慕泰山已久,足见泰山的魅力;第二,既然泰山上有石级,有郦道元、古人、世人的记述传闻,沿途有名胜就知其古老闻名了;第三,山路上“迷雾冰滑,蹬几不可登”更是令人胆颤心惊;其次,泰山是雄奇高远的。石级“七千有余”已显其高,全程45里,其远不言而喻;山顶上落日、白雪、青山、流水、城郭,尽收眼底,好一幅绚丽壮观的夕照图,怎不神奇?

  ㈡赏读第三段

  1.大家放开声音读,老师巡视。

  2.泰山日出景象,提问:泰山日出有何特点?作者是如何描绘的?

  明确:泰山日出场面壮阔宏大,景象变化多姿,绚烂多彩;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示给读者一幅雄伟壮丽的奇景。(学生回答后展示日出经过)

  待日出——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主观心情:满怀逸兴,心情急切盼日出)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自亭东足下皆云漫。(四周迷蒙为日出作铺垫)

  日将出——稍见山峦微露,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聚焦云色变幻)

  日正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兼绘日色云状)

  日已出——西峰“降皓驳色”“而皆若偻”(掉转镜头扫描承照阳光的山色山形)

  小结过渡:此段景物描绘极有层次性,手法高妙——正面描写侧面烘托,比喻生动有趣,给人以想象的依托。文章写到此,泰山的详景应该已经见到了,那么文章最后两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㈢分析最后两个自然段(分析后放映泰山雪景,从图中进一步体会泰山冬景特点)

  从行文看,最后两个自然段对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是略写。这些静物无论在哪个季节都能看见而且是人人皆知的,所以作者略写。但作者略写这些仍让其发挥了作用:写人文景观突现了泰山的古老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风雪中不在道旁的石刻“皆不及往”,交代了冬季泰山的安静险峻,也给游者留下了一丝遗憾。从写法上看它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行程有始有终,文章脉络清晰。补写将泰山的特点进一步完整的表现出来而不显罗嗦。

  第五段写自然景观更见作者功力。这一段完美地写出了冬季泰山的特征,这段写景补充让人对冬天泰山的了解更全面。先看三多三少:石与土,石头较之于土坚硬,显得刚劲有力,多石少土,突出了泰山的阳刚之气;平方意为方方正正,有棱有角,而圜则显得柔和流畅,少了伟丈夫的气概,多平方少圜,泰山雄伟之势自出;杂树给人零乱之感,松却傲霜斗雪,令人钦佩,风雪中那生长在石头罅隙里的松树,屹立在泰山之巅更显得庄严肃穆,泰山也因此平添十分魅力。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给了泰山一种晶莹凝固静穆的美;“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则写出了大雪中泰山的人迹罕至和安静神秘。这是作者游山之后对泰山的总体印象。此段并非只为体现桐城派的考据特色,看似平淡无奇,实际上不可缺少。

  总结过渡:冬天泰山作者登上去了,雪后天晴的泰山、积雪后的泰山日出和积雪中的泰山给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也给了我们美的享受。既然作者是从第二段开始登山,那么文章第一自然段是否是多余的?

  ㈣分析第一自然段(展示泰山地理)

  明确:文章开篇介绍“泰山之阳”“其阴”“古长城”“日观峰”的位置由面——线——点为下文的描写登山所见营造氛围埋下伏笔;也正因为泰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景观才吸引着四方游客,吸引着作者顶风冒雪而来,作者对祖国河山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没有此段后面的内容就显得突兀而模糊。

  总结:本文只有八九百字却充分表现出雪后登山的特殊情趣。用笔巧妙,貌似闲笔却无一处闲笔;详写处浓墨重彩生动形象,略写处一笔带过却又紧扣事物特征,这是本文的写作艺术之一——章法严明剪裁得当。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领会本文语言特色,掌握基础知识

  导语:

  这篇山水游记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色,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放映与文中有关的泰山景观)上节课我们对课文巧妙而严谨的行文已有所见识,而有人说登泰山记是一篇具有高度艺术成就的优秀散文,达到了晶莹澄澈明润无暇的境界。那么你的观点呢?

  一、请说出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并作赏析

  ㈠句子:

  ⑴“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一句话就清楚地交代了一长段复杂的旅途生活。简洁生动地点出了季节、路程,并照应了第一段的古长城。四个动词用得更是形象传神:风雪言“乘”,好像作者驾驭风雪,比“冒”“顶”多一份主动;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不仅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而且准确生动,富于变化,写出了作者千里迢迢赶来登山的迫切心情。

  ⑵“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这是初登山顶时刹那间的感受。“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用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有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亮度,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用语新颖、传神,形象、生动。

  ⑶“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设喻形象。“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呈停聚不动的状态,使人感到一种宁静气息;“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烘托出泰山的高峻雄伟。

  ⑷“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这句写的是旭日初升时从日观峰俯瞰群山所见的景象。“绛皓驳色”写色彩,抓住了时令特点(山上都是积雪,故而被日光照着的地方是红色,未被照着的地方是白色);“而皆若偻”以拟人手法赋予山峰以人的情感,烘托出日观峰的雄伟气势凌驾于群峰之上。

  ㈡段落:

  ⑴山顶所观极有层次——由上而下“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晚日照城,汶水、徂徕如画”(雄浑)从远到近——“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⑵日出过程描绘按时间顺序极有层次(略讲)

  二、总结写法特点:

  1.写景抓住特征,巧妙烘托。

  2.语言简洁,描写生动传神

  小结: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三、请同学们充分发挥想象用现代散文的笔法描绘出作者在泰山之巅看到夕阳晚照图或日观亭上所见的旭日东升图。时间:10分钟。字数:300字左右。(10分钟后交流)

  四、课后作业:阅读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上网查找今天泰山有关景观的文字报道,比较后思考:泰山的生态环境有何变化?

  五、基础知识检测(见课件)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组(C)

  A.汶(wén)水南麓(lù)

  B.樗(cū)蒲石磴(dèng)

  C.瀑(pù)水石罅(xià)徂(cú)徕须叟(yú)

  2、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极天云一线异色(A)

  A.尽B.尽力C.至多D.非常

  (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

  A.成分不纯B.辨正是非C.不允其议D.颜色错杂

  (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B)

  A.不正B.偏僻C.冷僻D.僻静

  3、下列各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C)

  (1)最高日观以西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2)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

  (3)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4)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A.(1)(2)是山峰名,(3)(4)是亭名

  B.(1)(3)指山峰,(2)(4)指亭

  C.(1)(3)(4)是山峰名,(2)指亭

  D.(1)(4)指山峰(2)(3)是亭名

  4、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句是(D)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山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墙有内外之分,里面一道为“城”,外面一道为“郭”。“望晚日城郭”一句中,“城郭”泛指城墙。

  C.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4

  一、教材内容剖析。

  《登泰山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修订本第二册第六单元第三课,这是一篇课内自读课文。经过一个多学期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了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学生课前经过充分预习,是完全能读懂的,这也真正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特点。这篇课文叙述了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文章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象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作者姚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领袖,这篇文章基本贯彻了姚鼐的“义理、考据、词章”三结合的创作理论。因此,学习本文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好重点和难点,同时还要注意拓展文化视野,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描述。

  (一)知识目标。

  1、进一步积累文言词法、句法和文学文化常识,能熟练朗读。

  2、欣赏精彩的写真片断,品味形象而优美的语言。

  (二)能力目标。

  1、学习文章笔法简练的特点,提高鉴赏能力。

  2、了解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理论,提高分析评价能力。

  (三)情感目标。

  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陶冶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一)教学重点。

  1、疏通全文,加强重点字词句的落实,全面理解课文内容。

  2、理出文章写景顺序,把握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熟读全文。

  (二)教学难点。

  通过文章简约的语言,体会姚鼐及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的特点,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四、教学对象分析。

  1、教学对象:

  高一学生。

  2、学生特点:

  (1)知识能力储备:

  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还需注重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理解并掌握词类活用,为进一步阅读奠定良好的基础。但阅读不止如此,还需着重培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了解更多的文学文化知识,培养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个性心理特征:

  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步加强,学生渐渐地能够用理论作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高一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且竞争意识不断加强。教师应加强理论指导,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加强师生、生生的协作交流。

  3、学法:

  自主学习;协作式学习。

  五、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一)策略:

  课堂组织策略:采用渐进分化式,提出问题,逐层展开,分层次教学。

  学生控制策略:及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了解完全任务,掌握获取知识的手段和途径,正确控制自主学习,达到认知的意义建构为目的。

  (二)教法:

  1、谈话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自身的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从中明确研究方向,相互学习,集思广益。

  2、成果展示法:将小组通过对材料的收集、整理和内化而形成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喜悦,激发学习热情。

  3、检测法: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通过练习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及时巩固书本知识,从而更好地分析课文内容。

  六、教学环节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解读。

  1、情境导入。

  播放《泰山风光片》的片段,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2、检测反馈。

  事先已要求学生充分预习本文,在此基础上,就文言常识设置一定的练习来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检测分为五部分:文学常识、字词注音、重点字词解释、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3、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引导学生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细读课文,领会文章内容。

  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配乐朗读。

  伴随着音乐的节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的设置,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4、创设问题情景。

  在完成对课文基本内容的学习后,引导学生如何鉴赏文学作品。学生结合以往学习经验提出了从几个方面来鉴赏这篇文章,教师帮助梳理,最后确定为本课堂的三大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符合新课程要求。

  5、汇总交流。

  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6、成果展示。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相互间合作,达成共识,形成集中性意见,同学通过学习完成建构,达不成统一意见的,课后可以进一步引申思考,在讨论板中表述自己观点。这样也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宽度和持久性,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九、登泰山记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孕育了众多的奇山异水,它们以雄峻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不胜数的名篇佳句。

  今天我们来学习姚鼐的《登泰山记》,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同步解说。

  1、课前认真预习这篇课内自读课文。

  2、每一位学生打开《登泰山记》专题网站,浏览教学目标。

  3、点击“泰山介绍”后,再点击“泰山图片”欣赏泰山的图片,然后再点击“影片欣赏”,欣赏一段泰山风光片。渲染气氛,通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美的意境中。熟悉专题网站。

  (二)创设情景,铺设好情感场。

  使学生在音、形、像等多元信息的刺激下,感受泰山的神秀壮丽,唤起对泰山的向往。正由于这种情感内驱力的作用与影响,学生此时定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需求与学习动机。

  检测反馈下面来检测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请大家打开检测反馈,迅速完成检测。教师对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进行鼓励表扬。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完成检测。然后对照正确答案,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积极思考。检测时强调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一方面使字词知识得以巩固,一方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路,初步扫除文字和理解上的障碍,为下面分析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三)教师的表扬创设竞争的学习氛围。

  1、研读课文。

  教师:

  (1)请同学们用最精练的语言归纳出文章每一段内容要点,画出登山线路。

  (2)精读文章重点段落,体会泰山日出的美景,了解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学生积极思考,每一段分别由一位学生简要概括它的内容要点。最后请同学口述登山线路。

  2、接着细细品味文章中多处描写的泰山的日出美景及泰山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3、随后一名学生朗读了这篇课文,其他学生在此过程中充分体会泰山的美、作者写作的特点,积极思索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课文。利用这一过程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层次的理解,为进一步鉴赏课文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及时加以鼓励、评价、表扬学生,提高其积极性。在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及时加以引导,点拨,保证学生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促使学生在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不断地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这是成功教育。

  (四)创设问题情景。

  师:

  1、我们该如何进一步鉴赏这篇课文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结合我们以往鉴赏一篇文章的经验,提出自己的见解。

  2、帮助学生确定三个研究主题。学生通过预习、研读课文的环节,提出了一些问题,以其中的三个为代表:

  (1)怎样从语言、结构、描写手法等多角度分析《登泰山记》的艺术表现手法?

  (2)结合姚鼐的散文创作理论,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体现他的创作理论的?

  (3)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的散文创作特点有哪些?并作出一定的评价。

  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确立所要重点研究的三个主题。明确目标,缩小信息搜寻的范围,提高效率。

  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问题,研究所关心的问题,真正做到把课堂交给学生,学生是课堂的主体的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符合新课程要求。尤其是对第三个主题作出一定的评价培养学生多角度、辨证地看待问题的能力。

  (五)网上学习探究。

  1、教师指导学生:“请同学们自由选择三个主题中的一条或多条,积极使用网络资源,在网上搜索所需材料,自主完成自己对主题的研究的计划”。

  2、教师及时对个别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在线辅导:如,怎样搜索到自己研究主题的相关材料;如何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1)学生比较主题,最终确定自身研究的主题,进入不同的主题讨论板上。

  (2)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查找本专题网站上是否有相关的材料;使用搜索引擎输入本专题的关键字进行搜索:如输入桐城派字样搜索桐城派创作的相关资料。

  (3)对自身搜集到的材料进行筛选,分类,整理,整合为自己所能用的材料。

  教师跟踪学生研究过程,及时加以引导,使得学生研究围绕主题进行。学生从教师的评价中获得动力,从其他同学的成果中获得经验,彼此形成友好竞争的氛围。

  学生在搜集、整理,加工、应用网络资源的`同时发展自身自主的学力,如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利用和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料的能力等。

  (六)小组汇总交流。

  教师一方面帮助学生整合材料,提交独特的观点,做好动作比较慢的同学的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关注各个讨论板上已有的观点,围绕学习目标,和学生一起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另外要及时关注学生对这些观点的总结,并提出建设性见解。

  1、在自己所研究专题的讨论板中署名发表自己的观点,寻找共同点和不同点,相互补充学习,交流彼此的学习心得。

  2、和同学、教师一起,发表见解,紧紧围绕本堂课的学习目标,辨别、分析这些见解的正确性、合理性、有效性,能大胆质疑,提出建设性见解。

  3、综合各个讨论板的讨论,积极参与多个讨论板的讨论,如果自身只研究了三个主题中的一部分,则通过浏览其他主题讨论板认真学习,适当提出见解。学生利用网上资源进行自主探究和协同学习,学生就自己研究的某一问题在专题网站的讨论板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展开小组讨论,集体汇报交流,着重体现了学生对问题深入全面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的加强,思维条理性的提高,同时,也使学生学会了合作,提高了协作学习的能力。在这个环节中,学生间也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七)成果展示。

  教师参与整理,把三个主题研究的成果展现给每一位学生并加以总结:“每一位同学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身学习的特点,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自主学习,提高了自身的水平,也出色地完成预定的目标。”

  学生总结:

  1、本文语言明净简洁,雅淡清丽,无废词冗句;结构上有主有次,有详有略;描写时点面结合,突出重点,泰山日出那部分描摹得生动形象,色彩鲜明。全文短小精悍,读来朗朗上口。

  2、文中写泰山的地理形势,登山路径,南北西东,方位距离,无不显示作者的学问和考据的功夫;语言明净简洁,描摹细致,可以看出作者锤炼语言的功力;全文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人们对泰山的向往,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都完全体现了作者“义理、考据、词章”相结合的散文理论。

  3、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桐城派”的文章,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但“桐城派”的创作拘泥形式,过于追求古雅,他们的指导思想受时代的局限,有些文章的内容甚至是反动的。

  (八)作业。

  教师:对论文加以点评。推荐优秀论文争取发表。写一篇不低于800字的鉴赏《登泰山记》的小论文。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5

  〔设计说明〕

  文言文教学是高一语文教学的难点,学生学起来感到困难,学习兴趣受到影响。而对文言文的浓厚兴趣恰恰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和保证。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是文言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更是文言文自读课文教学的重要课题。本设计就是想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愉快的氛围中读懂课文,在读懂课文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设计提要〕

  本设计根据各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第一段:画图法第二段:导游法第三段:描述法第四、五段:法第六段:讲解法

  〔实施步骤〕

  一、预习

  1.通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懂课文。

  2.在课文疑难处打上记号。

  3.初步理清作者的游览路线。

  二、学习第一段

  每大组推举一名代表上台,根据第一段内容在黑板上画出详图。

  画完后比一比,哪一组的代表画得最好。

  各组的学生都可以为本组上台的代表帮助和意见。

  说明本段有“阴”“阳”“东”“西”“南北”等表方位的词,有“汶水”“济水”“谷”“古长城”“日观峰”等表示地点的词,如果能准确画出详细示意图,就说明这一段读懂了,示意图上出现的问题也正是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多个示意图一比较,孰好孰差,谁对谁错,也就清楚了,教师再适时点拨,问题也就解决了,学习兴趣也激发起来了。

  三、学习第二段

  每两人一小组,分好工:一人根据第二段内容画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图,另一人根据登山路线图写出游览导游词,二人必须紧密配合。

  完成后,每大组抽一个小组上台演示:一人画一人讲(边画边讲)。教师根据情况作些提示或指导,最后讲评。

  说明此段是重点段,有叙述有描写,难点较多。画登山路线图着重熟悉作者所经过的地方:京师(起点)、齐河、长清、泰山西北谷、长城之限、泰安、泰山南麓、中谷、中岭、西谷、泰山巅、东谷、天门(终点);导游词着重解决登山时间、行走距离、登山情况、途中所见,以及适当的联想和想象。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读懂、读通,而且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文言文的畏难情绪。

  四、学习第三段

  要求学生根据第三段的描写,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看到过的日出的情景,分别描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象。抽2-3人发言,其他同学对发言同学的发言作出评论,教师作。

  说明此段是写得最好、描写最精彩的一段,但作为文言文,今人读来稍嫌简略,加上学生这方面的经验不够,所以学生难以真正领会作者笔法的高超,通过联想和想象,调动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积累,既能加深对原文的理解,又有利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

  五、学习第四、五段

  要求学生从第四段中摘录出表现泰山人文景观的词语;从第五段中找出泰山“三多三少三无”的自然景观。

  说明这两段没什么难点,不难读懂,但关系到游人对泰山的总体印象,不能忽视,用法做一个,能使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留下较深的印象。

  六、学习第六段

  教师介绍“桐城派”代表人物、文学成就及其艺术特征和风格,重点介绍作者姚鼐。

  说明有关作家生平创作及重要文学流派的知识是学生有必要了解和掌握的,也是学生感兴趣的。

  七、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抓住特征巧妙烘托和语言简洁生动的特色。

  说明的艺术特色非常突出,在反复朗读和背诵中,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即可体会得到,不需过多讲解。

  八、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说明可适当补充一些文言词汇和文言句式的练习。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6

  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本文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全文不足千字,其内容很丰富。作者先总写了地理位置及形势,首选为我们勾勒了泰山的轮廓,采用点面结合写法。然后写登山的具体经过,详略地描写了途中的艰险和初登顶峰的所见。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接着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作者泰山之巅观日出的情形,作者按时间顺序写了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景观,写景层次分明,多角度地给我们描写了一幅瞬息万变的绮丽图景。最后略写了登山所见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

  文章以时间为经,以泰山景为纬,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层层深入地描写景物,结构完整严谨,语言简洁,生动形象,体现了姚鼐散文的风格。

  本文内容简单,语言文字浅显,在预习的基础上,我主要从文章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手法入手,从文章写作借鉴的角度和审美的角度去欣赏文中的景物描写(“泰山日出”、“泰山夕照”),从而学习借鉴大家的大手笔,感悟作者的大情怀。具体教学中,我主要以第三段写景为重点引导学生鉴赏,培养学生的知情意行及审美感受能力。先引导学生赏析文本经典,通过讨论获得写作借鉴和人生感悟。再补充同题材内容比较阅读。最后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训练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教学中采用鉴赏法、讨论法,拟定用一课时完成。

  【目标要求】

  1、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2、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重难点】

  重点:赏析“泰山日出”景物描写片断,学习借鉴作者景物描写技法。

  难点:结合本文写景状物的写法,进行艺术审美,从而能够知识迁移。

  【教学环节】

  一、导入

  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太阳是光明、温暖、激情的象征。我们也司空见惯,但没有引起大家的注意。在文人的笔下,太阳却是那样神奇瑰怪,多姿多彩。毛泽东曾在《沁园春雪》中写到“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虽是想象,但景色是何等壮丽。诗人金哲在《通往太阳的路》中写到“大海、日出碧波上漾出一条彩绸路”。奇特的想象、缤纷的色彩,为我们勾勒出了海上日出的雄浑壮丽景象。泰山观日出是泰山顶上一道特别的风景,那么泰山日出又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呢?

  二、学生朗读全文。

  三、教师总体分析本文构思。

  作者以登览为主线,以日观峰为主景,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为我们描摹了四幅气韵俱佳的生动形象的画面:泰山地势图——雪后登山图——泰山日出图——泰山景物图

  四、重点欣赏文中第三段“泰山日出”片断

  1、请学生朗读第三自然段,其余学生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相应的景物,填出黑板上的表格。

  【教师板书】

  时间景物特征描写角度艺术手法及效果

  五鼓寒风呼啸

  积雪击面

  云雾弥漫近/动景侧面烘托

  为日出蓄势

  稍见山白若樗蒱

  云一线异色远/静景烘托蓄势

  须臾云雾幻成五采远/动景烘托蓄势

  日上日正赤刀丹

  红光下承之远/动景

  虚实结合正面描写

  回视绛皓驳色

  山皆若偻远/静景

  色彩/情态

  侧面烘托

  拓展意境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7

  一、导语激趣

  我们都有过旅行的经历,山光水色,美不胜收,可我们常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惑;人文风物,丰富灿烂,可我们又有“身在宝山不识宝”之憾。这时,我们便想到了导游。导游,能带领我们探幽发微,得自然之精妙;能引导我们寻根问祖,得文化之精髓。导游之功在于“导”,阅读《登泰山记》,请你也当一回导游,带领大家去领略泰山的山水之美,文化之美。

  二、广告激兴

  根据课文第1段内容,参考有关资料,写一段介绍泰山的文字,为泰山作广告,激起游客的兴趣。

  示例:

  泰山,古称岱山,又称岱宗。位于山东省中部,最高处是日观峰。

  泰山雄伟壮丽,气势磅礴,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历来有“五岳独尊”之誉。泰山自然景观独步天下,旭日东升、晚霞夕照、黄河玉带、云海玉盘被称为泰山四绝。泰山还受到历代帝王的尊崇,把它当作江山永固的象征;泰山也受到历代文人的礼赞,山上留有上千处题咏刻石,使之成为我国文化艺术的宝库。

  杜甫有诗“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泰山极顶,便能领略泰山真面目,尽收无限风光于眼底。

  三、设计线路

  根据课文第2段内容,带领游客从南面登山,设计登山线路。

  1.中谷登山。

  泰安城——中谷——中岭——西谷——山巅(全程四十五里)

  2.东谷登山。

  泰安城——东谷——天门

  四、安排游程

  根据课文内容,为游客安排泰山二日游。

  第一天:从泰安城出发,登山至南天门,观赏泰山晚霞夕照,宿山顶。

  第二天:五鼓起身,在日观亭看泰山日出,上午游岱祠、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下午返程途中观道中石刻及泰山松。

  五、重点景观介绍

  根据课文内容,向游客介绍泰山的重点景观。要求解说得诗情画意,让游客陶醉,让游客流连忘返。

  1.苍山负雪图。

  姚鼐描述: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的语言描述这种奇观。

  参考文字:

  登上山顶,极目远望,群山背负着白雪,苍茫圣洁;虬枝上挂满了银条,粉妆玉砌。山的连绵增添了雪的气势,雪的洁白增添了山的明净。雪光折射到西南天空,给暮色增添了明亮;晚霞映照着群峰,给白雪覆上了一层淡红的轻纱。红妆素裹,分处妖娆。半山的云雾丝丝缕缕,缠绕山间,像粉妆女子轻歌曼舞。山水雪雾相融合,日光城郭相交织,形成一幅壮丽优美的`山水画。

  2.泰山日出图。

  姚鼐描述: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请学生用现代散文语言描述日出奇观。

  参考文字:

  冬日清晨,天色刚泛出鱼肚白。一行人便搀扶着登上日观峰,脚下云雾漫漫,耳畔松涛阵阵,坐在日观亭上,有腾云驾雾之感。远方的山峦在雾气中隐现,似海市蜃楼,近处的山峰在云涛中出没,似博戏争赌。注目东方,海天之间浮出一条彩线,顷刻间,彩线扩大了它的范围,变为绚丽的彩带,彩带慢慢扩大为红色的海洋,红光汹涌着,摇荡着。太阳像是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从海中升起。一刹那间,这深红的东西,便发出令人目眩的光亮,云彩被染红了,雪峰被染红了,日观峰上的游人也沐浴在红色的朝阳中。

  六、送客(作业)

  而今,崇尚文明旅游,“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不要留下;除了你的回忆,什么也不要带走”,作别泰山,留下什么样的回忆最好呢?熟背《登泰山记》,泰山的美丽风光,泰山的灿烂文化,就会长留你的心中。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 篇8

  教学目的:

  一、分析作者游览泰山的经过及登山的路线。

  二、教学有关字词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三、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登山的路线。

  教学重点:

  一、了解有关特殊句式。

  二、了解有关字词的古今不同意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抽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关回答下列问题。

  1、词语的古今意义:阳

  2、了解词语的活用:西,东。

  3、了解特殊句式: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二、讲授新课:

  抽学生朗读条二自然段并回答下列问题:

  本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记述登山经过,着力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顶后所见的景象,这是本文叙写的重点。(本段的行文思路:先写由京师到泰安,点明游览的时间和节令——再写登山的过程——再写所见的美景。)

  讲授有关字词:`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今一般用于名词,云层。句意——世人都有称之为“天门山”

  至于泰安——“至于”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不是今表示另提起一件事的连词,其义是到、到达。句意是:到达泰安。

  是月丁未——是,这、此。今常用作判断词。句意是:这月丁未。

  复循西谷——复、再、又之意。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今常用义为:往复、重复等。崖限当道————限:门槛,名词。当、挡住,动词。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越长城之限——限,界限,名词。越过长城的界限。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月(余:我,以:在。我在乾隆三十九年二月。)

  其级七千有余。(几,表示整数后面不定的余数。那台阶有七千多级)

  及既上(及:等到,介词。等到登上山顶。)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及:和,连词。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巅)

  世皆谓之天门云。(云:语气助词,表示不肯定的语气。世人都称为天门山的。)

  特殊句式:余所不至也(也,表判断,句意为:我没有到达那里。)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用皆、表判断。句意为:亭东从脚下都是弥漫着云雾。)

  省略句:与子颖坐日观亭等日出(省略主语:余。句意:我同子颖坐在日观亭上等待日出。)

  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后一分句前承前一分句宾语省略主语:雪。“苍山”前面省略谓语:见。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烛:名词动用,照。)

  三、翻译第二段: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西地的山谷,越过长城的界限,到达了泰安。这月的二十八日,与朋友知府朱孝纯字子颖,从南面的山脚攀登。全程四十五里,路都有是石头砌的石阶,那台阶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间的那一条山谷绕着泰安城边流过,这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们一开始就沿着这条谷进了山,走了一小半路程,越过中岭,再沿着西面的山谷向上走,就到了它的.顶峰。古时登山,沿着东面的山谷进山,天门就在道中。东面的山谷,古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们没有到达的地方。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有高崖横在路上的地方,世人都称为“天门山”。一路上云雾弥漫冰滑难走,台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登上山顶,青山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城郭,在夕阳的照耀下,汶水、徂徕好像一幅图画,半山腰停留的云雾,好像一条腰带似的。

  四、抽学生回答下列问题:

  (一)、登山的过程怎样?

  明确:由南麓登,始循(中谷)进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评:仅用十九个字便写出登山的全过程。)

  (二)、沿途和登上山顶以后见到了什么景色?

  明确:上了山顶,只见青山铺着白雪,雪光映着南天。远望夕阳下的照着的城郭,汶水和徂徕活像一幅山水画,半山腰还停留着雾气,像腰带似的。

  归纳:这一部分可分三层: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五、作业设计:熟读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一写京师到泰安的旅程。旅途远,登山难,景色秀

  二写从泰山南麓到山颠的路线。

  三写登上泰山山顶,极目远眺泰山南部的景色。

【《登泰山记》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登泰山记》教案02-15

登泰山11-24

人教版高一《登泰山记》教案08-26

根据登泰山记导游词09-02

《登泰山记》教案(通用11篇)12-01

登泰山作文01-08

登泰山作文03-07

(精选)登泰山作文07-05

登泰山作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