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时间:2024-11-06 14:24:46 晓凤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范文(精选7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范文(精选7篇)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理解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点

  探究文中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难点

  对人生的四种境界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这就是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年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家对人生境界的看法。

  二、品读探究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浏览课文,并思考: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全文的主旨句是哪句?请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说说全文是按照怎样的思路展开的?

  讨论明确:文章论述的是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主旨句: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段落层次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提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具体阐述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第三部分(第8-11自然段),具体阐述中国哲学是如何帮助人提高人生境界的。

  第四部分(第12段)指出中国哲学既入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二)了解四种境界的内涵

  1.具体研习,集体探讨:人生的四种境界是根据什么划分的?这四种境界的内涵各是什么?

  明确:作者根据一个人对于他所做的事觉解的程度以及他所做的事的意义,把人生的境界划分为四种境界。

  ①自然境界的人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所做之事“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②功利境界的人觉解自己的利益,所做的事“有功利的意义”。

  ③道德境界的人觉解“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他所做的事有道德的意义。

  ④天地境界的人觉解“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所做的事有超道德的价值和意义。

  这四种境界由低到高。自然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蒙昧的;功利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利己的;道德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社会的利益;天地境界的人做事的动机是为了全宇宙的利益。

  2.小组讨论,质疑思辨: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属于哪种境界?为什么?

  明确:故事中放羊娃的人生属于自然境界。他放羊的目的只是为了自然生存和繁衍的需要,是顺着他的本能或其社会的风俗习惯的一种活动。

  3.列举一到两位属于不同境界的典型人物。

  芸芸众生皆为利(功利境界)

  1997年和二十几位老师一起在大连旅游,一天,从旅店要到星海广场。的士司机从星海广场绕道有十公里。回来时,大家都坐公交车。车子开动了,车由东往东开,一会儿就到。咦,这么近?来时的“桑塔纳”走西路有十公里路,现在走东路,才五公里……

  大无大有周恩来(道德境界)

  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总理在超脱自我,真正实现“大无”的同时却得到了别人没有的“大有”:有大智、大勇、大才和大貌——那种倾国、倾倒联合国的风貌,特别是他的大爱大德。

  遥想《逍遥游》(天地境界)

  仰望茫茫宇宙,遥想庄子《逍遥游》。“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手待哉……”

  (三)重点解读,理解语句含义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贯串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而决定了人生的境界。请问它是哪个词?

  “觉解”一词在文中共出现了十三次。

  请根据下面两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解释。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地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

  请联系生活实际解读文中的这句话。

  示范:

  一名儿童趴在地上现看草间的昆虫,一名昆虫学家也同样地俯伏在地上观看草间的昆虫。

  一名房产商在建造一楼群时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记住是我把原来的一块荒地变成了一群高楼。”另一名房产商也在建造一楼群,他对部下说:“等楼群完工后,希望大家能为一块荒地变成了一处景观而感到高兴。”

  显然,儿童是顺着本能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而昆虫学家则是在进行观察和研究,是在为社会的利益做事,属于道德境界。第一个房产商是功利境界,而第二个则是道德境界,尽管他们的语言表达仅有细微的差别。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请结合自己的成长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提示:今天的青少年正处在精神贬值、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之中,这决非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过去“突出政治”的年代,精神曾被抬到吓人的高度,虚幻为海市蜃楼,这是一个极端,而现在又走向了另一极端。让学生谈成长体验,就是要使其明白在生活中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有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的博大襟怀,并用它们来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的精彩之笔。请用辩证的观点对其进行分析,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3种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向往);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追求);

  “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顿悟)。

  中国的禅宗认为成佛需经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这是寻找禅的本体而不得的阶段。

  第二种境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是似已悟道而实未悟的阶段。

  第三种境界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这是写悟道了瞬间即永恒,刹那成终古的心态。

  (四)拓展训练:试想,面对以下情景,不同人生境界的人会怎么想,怎么做?

  1.公共汽车上,当一个小偷将手伸进别人的口袋时。

  2.闹市中,当看到地上有一个别人掉的钱包时。

  3.寒冷的冬天,有一人失足掉进了水中。

  4.面对一触即发的美伊战争。

  5.土地沙漠化,沙尘暴,臭氧层的破坏等问题。

  三、小结升华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也许可以认识到人生境界的获得,需要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识有一个升华。当一个人有了哲学的觉解之后,他才可能对所做的事情赋以不凡的意义。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四、布置作业

  一、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四种境界的理解。

  二、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什么?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五、相关资料

  冯友兰简介

  冯友兰,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2年入上海中国公学大学预科班,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广东大学、燕京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文学院院长兼哲学系主任。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大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6年赴美任客座教授。1948年末至1949年初,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曾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印度德里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名誉文学博士。1952年后一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1923年夏,冯友兰以《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又名《天人损益论》)顺利通过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毕业答辩,获哲学博士学位。是年秋回国后,沿博士论文方向写成《一种人生观》。1924年又写成《人生哲学》,作为高中教材之用,在这本书中,冯友兰确立了其新实在主义的哲学信仰,并开始把新实在主义同程朱理学的结合。在燕京大学任教期间,冯友兰讲授中国哲学史,分别于1931年、1934年完成《中国哲学史》上、下册,后作为大学教材,为中国哲学史的学科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1939年到1946年7年冯友兰连续出版了六本书,称为“贞元之际所著书”:《新理学》(1937)、《新世训》(1940)、《新事论》(1940)、《新原人》(1942)、《新原道》(1945)、《新知言》(1946)。通过“贞元六书”,冯友兰创立了新理学思想体系,使他成为中国当时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冯友兰学术思想的转型期。新中国成立后,冯友兰放弃其新理学体系,接受马克思主义,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二册、《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论文二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四十年的回顾》和七卷本的《中国哲学史新编》等书。

  附:【研读探究】参考答案

  一、见教参“品读探究”(二)中相关内容。

  二、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具体内容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2

  [教学目的]

  1、对冯友兰的人生哲学思想有个初步的了解。

  2、理解对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3、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内容和步骤]

  第一课时

  1、关于作者: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门,1919年赴美学习,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校哲学教授。是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有《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

  2、冯友兰人生哲学思想冯友兰认为,人生哲学的根本问题有两个:一是人之异于禽兽者即人之所以为人之理何在?二是人生之意义何在?他根据自己的哲学理论,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从而引出了人生四境界说。冯友兰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即人之异于禽兽者在于其有觉解,人生的意义就在觉解之中。有觉解是人之理,求觉解是人之心,能觉解是人之心。人生在世,必追求人之理,以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欲成就一个理想的人格,便需尽心尽性。这实际上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成就理想人格是人之理的要求,是做人的必需;而尽心尽性便能达到这个理想人格,是做人的方法,只有尽心尽性,力求觉解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人生才有意义。

  3、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1)中国哲学的传统任务是什么?

  (2)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是根据什么来划分的?

  (3)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这种任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4、讨论以上问题。

  第二课时

  5、作者是站在什么角度阐述人生境界的?是怎么阐述的?

  作者站在哲学高度阐述人生境界的。作者从中国的哲学传统任务着手,着重阐述了中国哲学的传统。作者认为,中国哲学的传统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史记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作者认为,人生有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的人,不明白自己和自己所做事的意义;功利境界的人,虽然明白自己所做事的意义,但他们是从功利这一角度出发的。作者认为这不是作为人的最高境界,具有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只是作为一种动物性的人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之中,因为其他动物也有这一特性。作者认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才是真正的人生境界。有道德境界的人,“了解社会的存在”,“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只是整体的一部分”。有天地境界的人,他的心中不仅有整个社会,还有整个宇宙,他是宇宙的一员。按我们现在的话说,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心里不仅应装着整个社会,还应装着全世界,“他了解宇宙”,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作贡献。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就是提高人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是人成为真正的人——贤人和圣人。

  但是,作者并没有把人生的最高目标玄化,而是结合现实指出,有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人,在“觉悟状态下做他所做的事”,他做的“都是平常人所做的事”。这样,就使的这篇文章有普通的意义:我们每个人不管你的职位如何,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你都可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6、如何理解冯友兰关于人生四种境界的阐释?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分成四种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成为人的最高境界。

  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

  7、讨论思考和练习二(见教材)

  8、课后作业:思考和练习三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3

  教学目标

  知识传授目标:

  1.理解本文浅言深意的特点。

  2.掌握文章开合自如,环环相扣的缜密思路。

  情意目标:

  1.启发学生对人生境界的思考,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

  2.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民族自豪感。

  能力培养目标:

  熟练默读文章并做出标记点评。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思路,明确起、录、转、合的框架。

  教学难点

  对所谓觉解的理解和圣人做平常人所做的事和平常人所做的平常的事区别在于哪里。

  教授方法

  启发引导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有一次因自己的牙齿脱落而陡生感慨,写下?quot;人言齿之落,寿命难维持。我言生有涯,长短俱死尔的诗句。人我对齿落对生命的不同态度,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照。--悲观,--豁达,表现出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引出板书课题--人生的境界)

  二、 介绍作者:

  冯友兰,著名哲学史,哲学研究家,北京大学教授,对中国哲学文化的研究颇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

  三、布置默读课文,提出默读要求。

  1.从文章形式上,力求搞清文章的结构;

  2.从文章内容上,力求搞懂文章的主题;

  3.默读时对重点地方做出标注。

  四、检查学生默读效果

  提问:文章是怎么开头的?

  --以一句疑问句开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提问:这样开头的好处是什么?

  --吸引读者,引起读者关注,在作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之中,不知不觉间引读者进入作者所要阐述的人生的境界这一主题范围。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做出回答)

  提问:文章分为几个自然段落?

  (要求学生能够准确、迅速的做出回答。这一问题并不难,但学生由于往往没有养成阅读时随手标注的良好学习习惯,对这一问题的提出,往往始而瞠目结舌,继而翻书去计算。要抓住这一有利的教学契机,对学生进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共分为12自然。

  提问:这12自然段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思路?

  (这一问题的提出,目的在于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的结构,进而理解文章主题,随着教师的提问分析,讲解,列出板书)

  五、分析文章思想内容:

  着重分析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自然境界,功利境界是人生最常见的常态境界,在此基础上追求精神道德上的高度升华,则上升为道德境界甚而天地境界。人常见的境界是功利境界,这里的功利,是个中性词,并无贬意。但一般的最大多数的.人,他们的人生境界在这个功利的范畴内,却展现出截然不同的两种色彩。注意作者所言--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引导学生分析必?quot;二字的使用,文说明,对功利的追求是有高下之分的,可能并非不道德,但也有可能是绝对不道德,要提醒学生,充分认识这一点。

  六、布置研究讨论的话题

  古人云:人皆可以为尧舜。尧舜者,人所共仰的大圣人,但却人人可以为之,你如何理解这句话?

  古人又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里谈的做人标准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上述两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写出发言提纲,以备讨论课文用。

  七、板书设计

  课题:作者

  全文共12个自然段,分为四部分

  (一)(1自然段)--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二)(2-6)人生的四种精神境界--自然、功利用职权、道德、天地。

  (三)(7-11)对人生四种境界的分析。

  (四)(12)对未来哲学,对中国哲学在满足人生精神境界所做贡献的展望。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深刻理解“四重境界”“觉解”的概念以及相关的哲学知识;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过程与方法:通过合作探讨,对“觉解”“四重境界”等进行鉴赏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力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促使学生对人生的精神境界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学重点

  理解四种境界的内涵;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认识。

  教学难点

  认识“觉解”的深刻性和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初解话题

  1、小故事引入:

  有一个笑话,说下雨天,大家都拼命的在雨中跑,有一个人却慢慢的走,别人问他为何不跑,他说,你没看见前面也在下雨吗,跑那么快有用吗?他说的没道理吗?在下雨天,在空旷的野外,没有避雨的地方,跑那么快和慢慢在雨中走,反正都是要淋湿,有什么区别?

  别人认为他傻,也有人觉得他是大智若愚。笑过之后想想,那人何尝不是一个豁达之士啊,平静地面对风雨,既来之则安之。或许这是不同的生活态度,不同的人生境界。

  2、我国的漫画家丰子恺曾说:人生应该有三层楼,底楼住物质,二楼住精神,三楼住灵魂。法国的雨果也认为,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能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人生哲学,追求一种高品质的人生境界。

  3、古人有关于用山水来谈人生三境界的,它是禅宗开创者慧能一则著名公案:“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几经阅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4、近代大学问家王国维认为,古今成大事业者必须经过三种境界,他是用串联古诗名句来描述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还有的人在王氏三境界的基础上,于其第一、第二境界之间又加上“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境界。此说甚为合理。

  二、跳读文本,提取关键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全文的主旨句;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说明全文的结构特点。

  2、文章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和段落结构,就会走人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首段的第二句便是主旨句,即: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此为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第2—7自然段):阐述人生四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层(第2):概述由于每个人的觉解程度不同而形成从低到高。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5

  教学目标

  1.理解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树立健康、远大的人生目标。

  2.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理解文章层次清晰、思路严密的特点。

  教学过程

  【预习】

  导入:在语文里,我们邂逅大师。今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为我们讲一讲人生的境界。

  默读课文,做批注

  朗读课文

  一、理解人生境界的含义

  1.课文的题目为“人生的境界”,那么什么是人生的境界?用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人做某事时,他了解自己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第1段)

  2.作者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哪4 个等级?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划分依据: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

  3.根据课文内容,分别给四种人生境界做注释,并结合你的`生活经验说说你对这四种人生境界的理解。

  自然境界:对自己所做的事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

  功利境界:觉解到为自己而做各种事。

  道德境界:觉解到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要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天地境界:觉解到自己也是宇宙的一员,要为宇宙的利益做各种事。

  4.“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那么,怎样才能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阅读第7,8段,回答这一问题。

  通过哲学,觉解到他的行动和生活中的道德原理,达到道德境界。

  通过哲学,获得对宇宙的某些了解,达到天地境界。

  二、把握文章思路

  1.本文是一篇学术随笔,也是一篇议论性散文,要理解文章思路,先找出每段的中心句(或概括每段内容),然后划分段落,写大意。

  第1段: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第2段:最后一句。

  第3段:最后一句。

  第4段:最后一句。

  第5段:最后一句。

  第6段:总结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和价值。

  第7段: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的方法。

  第8段:最后一句。

  第9段:强调天地境界是一种超越。

  第10段:进一步总结人生最高境界的特点。

  第一部分(1-6):阐述四种不同的人生境界。

  总(1):人生境界的含义及分类。

  分(2-5):分别阐述人生的四种境界。

  总(6):总结四种人生境界的内涵及价值。

  第二部分(7-10)提高人生境界的途径。

  2.写作特色:层次清晰,思路严密。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6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2.理清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

  3.体会学者散文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追求,那么,作为一个生活在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又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呢?让我们先来看看哲学和哲学家对人生的看法。

  二、解题及作者介绍

  冯友兰(1895~1990),河南唐河人,哲学家。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作品结集为《三松堂全集》。

  三、研读课文

  1、由D1、D8可知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2、作者将人生境界分成几个等级?依据是什么?

  3.D3什么是自然境界?D4什么是功利境界?D5什么是道德境界?D6什么是天地境界?

  4.D7①“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

  ②“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又是什么意思?

  明确: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

  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匮乏,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在生活中我们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5.读D9哲学的崇高任务是什么?

  四、课堂训练。

  结合课文中人生的四种境界,说说下列材料各属什么境界。

  ①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小时候属于自然境界;成为生物学家后,为社会利益观察研究,属道德境界。)

  ②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第一个属自然境界,第二和三个属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③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

  ④大有大无周恩来,惊人之无有六:一是死不留灰,二是生而无后,三是官而不显,四是党而不私,五是劳而不怨,六是去不留言。这六个“大无”,说到底是一个无私。

  ⑤“日出而作出,日入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

  ⑥“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⑦“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己的,其境界是功利的。

  ⑧“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作者不以己悲,虽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展示出爱国主义的情怀,其境界是道德境界。

  五、拓展延伸

  1.古往今来,我国历史上涌现过无数的仁人志士,他们的崇高人生境界浓缩为一句名言。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蔺相如: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林觉民:天下事知其不可而为之。

  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李广;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他们的人生境界如一道道风景,或雄奇,或峭拔,或清逸,或壮美,或险峻。

  2.请按照例句的句式续写一句。

  有一种人生,铁骨铮铮;有一种人格,鬼神共鉴;有一种精神,自强不息。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述,留一部经典巨著给后人,这种身陷逆境却有所作为的.举动,是一种奋发的人生境界。

  示范:有一种人生,月白风清;有一种人格,桃李无言;有一种精神,平凡而伟大。雷锋位居平凡,乐于助人,献一生春风温暖给人间,这种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行为,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总结: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应明确人生的境界可分为四种。在我们今后的人生当中,应尽量使我们的人生境界向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发展。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 7

  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生的境界》,我将从七个方面来进行讲述:

  一、教材分析

  《人生的境界》一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是一篇哲学论文,思想有深度,理论有高度,作者对“人生的境界”和“哲学的任务”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见解。这些见解,对于丰富我们的文化底蕴,提高我们的哲学素养和人生境界都是十分有益的。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零星地接受了各种道德观、世界观的教育,现在他们踏入人生旅途中的第十八个驿站,不知不觉将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这就很需要得到正确的指导。《人生的境界》就安排在这阶段,对学生的人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形式上本文层次清楚,条理清晰,语言简明,论证方法多种多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是学生做议论文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作为单元的第一篇,不仅对以前所学具有承继、归结作用,而且学好了本篇也是学习后几篇的基础,可与后几篇的学习融会贯通。

  二、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根据新课程改革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以及本课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三大教学目标:

  1、知识传授目标

  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使学生了解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2、能力培养目标:

  由于这篇文章是一篇哲学论文,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适于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质疑思辨法,采取探究性的阅读,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讨。

  3、情感教育目标

  促使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成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由于教材内容比较抽象,疑点较多,特别是天地境界很难达到,难以找到更多事例来印证,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我设置的教学重点为:①理解作者观点,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②认识、感悟四种境界。教学难点是:对天地境界的认识及对一些抽象词句的理解,如“觉解”、“超道德价值”、“入世与出世”之说,等等。

  三、教法方法与教学手段

  1、以“质疑思辨法”为主,综合运用探究学习法、比较法、讨论法等。

  学生在初中学习《怀疑与学问》一文时就已经懂得了做学问要质疑思辨。而哲学论文所涉及的内容博大精深,教学方法更应以“质疑思辨”为主。质疑思辨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方法,即在阅读中,引导学生多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教师则要在潜心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答的准备。

  2、在教学手段的使用上,注意将现代教学媒体与传统媒体结合起来,主要使用的教学手段是电脑课件。我把要讨论的问题和补充的事例制成幻灯片,引导学生质疑思辨法,突破重点、难点。电脑课件的使用扩大了教学内容,加快教学节奏,体现教改的新理念。

  四、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掌握质疑思辨的创造性阅读方法。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中求知识的目的,不在于知识的本身,而在于使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方法。”本文内容抽象、概括,疑点很多,只有教会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这样阅读,才有收获,有发现,甚至有创造。

  2、在理清思想结构的基础上,能迅速筛选信息,把握中心句和关键句,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述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这样的要求“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哲学论文,观点表述明确,宜指导学生找出中心句、关键句,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

  3、学会融会贯通,联系实际,举一反三

  融会贯通是善于思辩的表现,联系实际是质疑的主要途径。学习本文不仅是为了弄懂本文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根据事实思考其道理,也就是用实践去检验认识的真理。

  五、教学程序

  根据本节的教材内容及学生的情况,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突出重点、难点,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研读课文

  由于比较抽象,课前导语设计侧重于激发兴趣,拓展思维。我是从王国维对读书的三种境界的论述入手的。为下面理解人生的四个境界及第四环节的拓展作思维准备。

  介绍作家和背景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课前我布置了预习,让学生概括文中的观点,划出关键语句,找出疑点并设法找到依据做出自己的解释。

  这一步主要扣住知识目标,理清思路,概括大意,捉住关键,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消除对抽象理论的.厌倦,我化抽象为形象,举了四个例子,让学生根据人物的思想行为判断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境界。为提高学生的理论认识水平及判断能力,我又让学生就“喝水”这一行为口头设置四种境界。通过实例,融会贯通,难点也就不太难了,又能增添兴趣。

  接着马上帮助学生归纳哲学论文的学习方法,为后三篇及以后的学习提供方法。

  第二环节:质疑讨论

  进一步理解作者观点,还须深入研究语句的含义。为此设计了第二个环节:质疑讨论

  让学生先把自己预习时找出的问题放到小组讨论,然后在班上交流。我设计了十个问题供学生参考质疑,在学生充分讨论后展示,看大家是否都能回答。

  第三环节:课文悟读

  在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进一步认知,深入认识四种精神境界,提高认识,培养高尚品德。让学生分析以下几则材料中的人物的精神境界。

  1、山区放羊娃的人生。

  2、芸芸众生皆为利

  3、大无大有周恩来

  第四环节:探究拓展

  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形形色色的人并不能简单地把他们就分为这四类。为进一步能运用所学去观察认识世界,我继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法来讨论,重点认识天地境界,解决难点。讨论的话题是:

  1、“人之战”与“蚁之战”的区别

  2、刘邦与项羽、成吉思汗与曹操,哪一个境界高?

  3、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什么境界?

  4、天地境界能不能完全达到?冯先生提出的天地境界有何意义和作用?

  5、学家苏格拉底,有一次,他正在和朋友闲谈,他妻子很不耐烦,大喊大叫后将一盆水泼到苏格拉底头上。如果你是苏格拉底,你会有什么反应?

  最后布置课后作业:写一篇小评论,说说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板书设计,根据课文内容特点和教程,用概括式板书,并随学生的理解感悟而逐步呈现。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意义人生境界哲学任务

  宇宙宇宙意义天地境界(圣人)教人了解宇宙

  社会道德意义道德境界(贤人)授人道德原理

  自己功利意义功利境界

  没有意义自然境界

  六、教学观念和基本素养

  1、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育人观念

  课文研究、问题设计、材料运用、拓展延伸,都以引导学生动脑动口为目的。问题深浅搭配,联系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2、体现“丰富的人文内涵”

  教学活动以人为本,所引的材料渗透人文内涵,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熏陶,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3、遵循“师生互动”原则

  教学过程基本采用对话形式,教师主要是启发、点拨,使教科书的知识和参考资料的知识与学生的知识、老师的知识相融合,相互修正,再生发展,形成新的知识。学生经过自己的思索、体验,真正达到内化知识的目的。

  七、创新点

  我采用了政治课的教法,理论联系实际,采用了丰富的很有情趣的实例来阐释四境界,使抽象化、概括性的教科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学生容易接受。并且十多个例子是按照学习过程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的,能很好地配合“研读课文——质疑讨论——课文悟读——探究拓展”的教学程序。

  让学生以生活实例创设四种境界,激发了兴趣,又加深了理解。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人生的境界》教案设计04-27

人生的境界的教案设计04-27

人生的境界07-01

人生的境界05-01

人生的境界..05-01

《人生的境界》..05-02

人生的境界(热)07-01

人生的境界作文02-26

人生三境界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