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对比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大家很熟悉的课文。学习本篇文章的知识点有:
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所要求掌握的技能有:
1.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2.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最近我将自己前后两次教学《爬山虎的脚》的教案(第一个教案是20xx年,第二个是20xx年)做了一下简要的对比,发现了以下一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1.两次的教案都比较详细,对课文的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的重点都把握得很好,比如第一份教案在一开始就清晰地罗列出了本文要求掌握的“知识”、“技能”和“情感”的训练要点,而第二份教案虽然没有罗列出来,但自始至终都在完成这些训练的要点。
2.两次的教案都注重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等能力综合结合起来,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培养。比如训练学习本文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学生先听了课文的朗诵、接着在小组交流、分析作者的写作方法,又再仔细读课文加以体会,最后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加以仿写,从而把“听、说、读、写”充分结合起来。
3.两次的教案都注意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都注重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去合作,去交流。比如在引导学生自己学习课文中生字和词语就鼓励学生自己发挥自己的能力去探究、思考、合作、交流,从而牢牢地掌握好基础知识。
4.两次的教案都注意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学生本来就是课堂的主人。新课程要求课堂教学要变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是自主学习的主体;变重现成知识的传授和教学生记忆现成结论为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带着对新课学习内容的预先感知和思考来参与课堂教学。而自学能力也是每个学生必备的素质之一。而两次的教案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教案的亮点。
5.两次的教案都运用多种的教学演示手段,比如说多媒体展示爬山虎的脚向上爬的具体过程;用投影演示爬山虎的脚的颜色的变化;用板书罗列出本文的线索等等。从多方面辅助学生学习、理解。
6.两次的教案都注重采用多种学习方法,比如自己学习、学生质疑、小组讨论探究、小组汇报、学生绘画、学生表演、课内课外结合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
当然两次的教案也有一些不同,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
1.第一次的教案有些过于传统,是传统型的教案,可以看出准备的教案还有一些传统的思想在影响。而第二次的教案是新型的教案,充分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精神。
2.第一次的教案有些注重老师的作用,自始至终都是按老师预先设计好的教案的思路走,而有些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敢把学生放开,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究。而第二次的教案注重学生的作用。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交流、合作,而老师也淡化成为学生学习的一个伙伴。
3. 第一次的教案里老师牵着学生走得太多,有些忽略了学生自身的能力、制约了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第二次特别注意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尽量激发他们的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实践能力。
4.第一次的教案有些过于偏重日常教学的目标完成,为教学而教学,出发点考虑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另外对学生们身上的可能会像火花迸射出来的闪光点估计不足,机动灵活处理也不够。而第二次的教案很灵活,预先留了许多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地发挥、拓展。比如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让学生自学、充分让学生提问、充分让学生观察、充分让学生想象、充分让学生探究、充分让学生动手、充分让学生表达、充分让学生实践,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快乐,实现新课程标准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和谐统一”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这也是我们学校活动教学的精髓。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对比分析】相关文章:
爬山虎的脚教案02-14
《爬山虎的脚》教案01-28
《爬山虎的脚》教案04-25
爬山虎的脚教案04-25
爬山虎的脚教案04-11
[集合]爬山虎的脚教案11-21
关于爬山虎的脚教案04-12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20篇)10-11
爬山虎的脚教案(精选17篇)05-16
《爬山虎的脚》的教案设计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