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时间:2024-06-26 16:47:15 海洁 历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精选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精选15篇)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1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南方商业的繁荣”是本课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复习辽、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与辽、西夏,南宋与金都发生过战争,战场主要在北方。这时,南方相对安定,在这种有利的环境下,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并逐渐超过了北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出示《耕获图》

  指导学生看图,并回答:

  仔细观察《耕获图》,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宋朝农业生产的情况。

  ①图画上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

  ——这幅图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劳动。

  ②种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扬场的场面同时出现,说明什么问题?

  ——证明宋代已有了双季稻了。

  ④为什么在宋朝时能够由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新引进的品种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气候温暖。

  总结南方农业的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学生思考: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广州、泉州)

  (通过图片展示说明南方手工业的水平)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强调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外贸港口:广州、泉州;

  (2)市舶司的设立

  3、货币制度的变化(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小结:

  类别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2

  一、内容及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中华文明之祖,指的是炎黄战蚩尤,“禅让”时代的尧、舜、禹,大禹治水。其核心是黄帝对人类的贡献,理解它关键就是要通过一些资料图片信息等,引导学生合作学习。教学的重点是中华文明之祖的贡献。解决重点的关键是通过文字图片资料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多让学生动脑动手,培养学生学历史的积极性。

  二、目标及分析

  1、目标:了解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掌握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2、分析: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掌握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禅让”的含义与实质,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七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学习起来会有一定的难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了解什么叫“禅让”制,其中关键是教师提供历史资料,学生讲述尧、舜、禹的传说故事,从中形成自己对人物的认识。

  四、教学条件支持

  本节课使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学生直观的了解掌握本课的历史知识。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我们为什么称他为“人文之祖”?他们究竟对中华民族有什么历史贡献?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 中华文明之祖 问题一:炎帝、黄帝和蚩尤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使学生了解炎帝、黄帝和蚩尤的基本史实和华夏族的形成。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教师补充一历史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炎帝、黄帝对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见课本P11页)

  问题2:“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

  (1)炎,黄战蚩尤

  (2)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3)地点:涿鹿

  (4)交战双方:炎帝、黄帝部落同蚩尤部落

  (5)性质:部落战争

  (6)结果:炎黄部落打败蚩尤

  问题3:华夏祖是怎样形成的?

  炎帝、黄帝部落联合打败蚩尤,此后炎、黄部落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华夏族。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3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是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指的是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山顶洞人,其核心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理解它关键就是要了解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引导学生去分析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使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去。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掌握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基本史实。

  2、分析:理解人类由低级向高级演化过程中的三个重要环节。这一演化,正反应了人类的不断进步,而推动人类不断进步的动力来自于人类的劳动。掌握有关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生产、生活的基本情况。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内容久远、抽象,不易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他们刚由小学升入初中,面临着许多新变化:感知方式由小学的听觉型为主向视觉型为主转变;思维方式由形象思维为主转变,理解能力差,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在教学中应适当地选取文字资料、图片资料等,把历史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其中关键是调动他们学历史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你们是怎样来到世上的?”“妈妈又是怎样来的呢?”“那么,我们人类是从哪里来的呢?”

  明确:我们人类是由古代类人猿演变而来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

  问题一:我国大地上的最早人类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师生活动:学生看书,回答老师的提问。

  问题1:我国目前发现的远古人类有哪些?

  北京人、山顶洞人、元谋人。

  问题2:它们主要分布在何处?说明了问题?

  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这说明黄河和长江确实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她们孕育了中华的远古文明。在这些远古人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年代最早的是元谋人,他们是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

  问题3:为什么说“元谋人是祖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考古发现的门齿化石、石器及相关遗物,经过专家鉴定,证明是远古人类的牙齿和遗物,证明他们已经会制造工具。而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经过科学测定,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前,在目前我国已知的远古人类中是最早的。史学界认定距今约170万年到约公元前20xx年,是我国原始社会时期。

  例题:我国境内目前已确定的最早人类是 ( A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蓝田人

  变式练习:元谋人距今有( D )

  A、70万年 B、100万年 C、120万年 D、170万年

  问题二:北京人

  设计意图:通过此目使学生了解北京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北京人图片说明了什么问题?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

  问题1:北京人过着怎样的生活?为什么?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从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

  距今年代: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体貌特征: 前额低平,眉骨突出,颧骨很高,鼻子宽扁,嘴巴前伸,脑量较小。他们的头部残留着某些猿类的特征,但具备人的体质。手脚分工明显,能够直立行走。

  问题2:他们制造工具怎样?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他们把石块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树枝砍成木棒,用来采集植物,猎取动物。

  问题3:北京人是怎样得到天然“火”的?火又哪些用途?火的使用有怎样的作用和意义?

  雷电生火、森林自然火、煤炭自然火、碰撞生火。已经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促进了体质的发展,增强了人类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问题4:在这样的环境中,北京人怎样生存下去呢?

  为了适应险恶的环境,他们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共同劳动,共同分享劳动果实,过着群居的生活,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

  例题:根据最新考古拓展了解到,在我国中重庆巫龙山骨坡发现了巫山人。一些学者经过科学测定认为,巫山人距今约240~180万年。这样,我国人类历史至少可以向前推进的年数是 ( A )

  A、10万年 B、70万年 C、100万年 D、120万年

  变式练习:在北京人的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木炭和灰烬堆,并且它们都被限定在一定地区。由此,考古工作者完全合理的推断是 ( C )

  A、北京人使用人工取火 B、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手脚分工明显

  C、北京人既会使用火,还能管理火 D、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问题三:山顶洞人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使学生了解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

  师生活动:同学们看书找出山顶洞人基本史实。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4

  一、内容与分析

  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原始的农耕生活,指的是半坡氏族村落,河姆渡氏族村落始的农耕生活情况,理解它关键就是要在教学中注意充分利用历史遗物图片、历史地图,观察分析图中的历史信息。认识它的用途,进而了解当时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状况,教学的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解决重点的关键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原始农耕典型的共同特征,把握好不同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上的`变化。

  二、目标与分析

  1.目标:了解中华文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掌握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状况

  2.分析:理解河姆渡、半坡居民与前人的比较,原始氏族村落农耕文化的特点,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三、问题诊断分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是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的出现等概念难以理解,产生这一问题的困难的原因是初一的学生理解分析能力差,方法欠缺,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分析私有财产、贫富分化和阶级出现的原因,其中关键是在教学中多开展一些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

  四、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一:半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使学生了解到半坡氏族村落的发展情况。

  师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半坡氏族村落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如何?

  1、普遍使用磨制石器、木制的耒耜

  2、种植粟(世界最早为河北武安磁山)

  3、饲养猪、狗等动物,用渔具捕鱼

  4、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5、建筑半地穴式的房子,定居生活

  6、制造彩陶,刻画符号

  7、纺线、织布、制衣

  例题: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的陶器主要有( A )

  A、彩陶 B、黑陶 C、白陶 D、红陶

  变式练习: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 D )

  A、北京人 B、丁村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问题二、河姆渡氏族村落

  设计意图:通过此题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河姆渡村落的发展历史。

  师生活动:先学生阅读教材内容,然后结合教师补充材料思考回答问题。

  问题1:我们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能说明什么呢?

  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

  问题2:那么,现在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生产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

  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5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鉴真和尚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唐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讲述隋唐时期我国同亚洲各国,这种友好交往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总结出唐文化的世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为: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本课的难点:在于理解封建时代的对外交往为何如此频繁,它与当今的开放有什么区别。

  教学过程

  导入:

  唐朝的繁荣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大唐帝国以博大的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之精华,而灿烂的中国文化也深深的影响了自己的友好邻邦……

  遣唐使渡海西来

  1、 遣唐使

  中国唐代时,日本派赴中国的使节团。唐朝代隋以后,日本沿袭遣使入隋的旧制,继续派出遣唐使。630年第一次遣使,最后一次在838年。初期使团共200余人,乘船2艘,以后增为4艘,人数增至500余人。空海入唐漂着图

  2、空海

  日本佛教真言宗开祖。密号遍照金刚。赞岐国(今香川县)人。15岁至京都习儒,而后信佛。804年与最澄等入唐求法,从长安青龙寺惠杲受密法。3年后归国,奉诏弘传真言宗,以平安(京都)东寺和高野山为传教根本道场。逝后,追谥为弘海大师。

  3、鉴真东渡

  (688~763年)扬州江阴人,俗姓淳于。原为扬州大明寺高僧,精通佛经和医学。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等曾邀请他去日本,先后五次东渡,均未成功。753年,已双目失明的鉴真带着弟子第六次东渡,到达日本。他带去佛教经典以及建筑、雕刻和医学等知识,对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鉴真在日本十年,深受日本人民的崇敬,死后葬在日本的唐招提寺。

  4、 唐招提寺

  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招提寺。在日本奈良市西京五条。由唐鉴真主持,于759年建成,与东大寺的戒坛院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道场。平安时期初兴盛一时,后逐渐衰微,镰仓时期一度复兴,后衰落。现存有创建初期的金堂、讲堂。存有鉴真和尚夹纻坐像等重要文物及多种古写经、古书籍等。

  三和寺:据说新罗善德女王11年(642年)慈藏律师从唐朝回国以后,在五台山找观音菩萨时,到头陀山建筑黑莲台,这是今天的三和寺。但这毫无根据,实际上由梵日国师建筑的三公庵才是三和寺的前身。三和寺也叫做三公庵、黑莲台、中台寺。在太祖时正式改称为

  5、 崔致远

  新罗末期人。字孤云,本籍庆州,868年,12岁,入唐留学。18岁,登宾贡科。曾为唐官吏,后入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做《讨黄巢檄》,据传黄巢读其檄文,惊而堕于椅下,一时名动天下。885年归国,官至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以时务策十余条上真圣女王,不见实行。为中央地方官吏10余年,终限于出身,无法实行其改革主张,又不满当时朝政,弃官隐居于伽耶山。罗亡丽兴,不知所终。或云得道成仙。

  6、玄奘唐代高僧,法相宗创始人,佛经翻译家、旅行家。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人。幼年家贫,父母早丧,13岁出家,20岁在成都受具足戒。曾游历各地,参访名师。627年他从长安出发,西行求法。

  645年正月,玄奘带着657部佛经回到长安。后从事佛经翻译工作。20年间译出佛经75部1335卷。他还根据旅途见闻,写了一本《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亲历的110国、传闻的`28国的情况。

  玄奘取经图

  那烂陀寺遗址

  玄奘讲经处

  《玄奘取经回长安图》

  《大唐西域记》

  玄奘题名石佛座

  长安兴教寺玄奘墓塔

  大雁塔地宫供奉的玄奘舍利

  探究活动

  活动主题:探寻玄奘西行足迹

  活动内容:由老师或同学自由分组,每个小组选择玄奘西行路线的一部分。根据玄奘西行路线图和最新的亚洲地图,找出玄奘西行的路线(现代)。根据这条路线,找出玄奘西行所经过的主要城市,在搜集这些城市的图片和文字等资料。将资料整理成多媒体课件或网页,在课外活动时间作展示和汇报。

  课堂练习

  阅读材料:

  请回答:

  (1)这句话是唐朝人对哪座城市绿化的描述?

  (2)说说这座城市重要性的表现?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6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朝社会生活大概的风貌,包括当时流行的穿着打扮、饮食的主要特点,居住条件和房屋建筑的样式;交通旅行的条件;文化娱乐活动、节庆风俗等方面。

  通过了解过去的社会生活史,提高认识和改进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了解历史上物质文化生活的条件和特点,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们现在的物质文化生活,提高创造性地改进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过对于过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学生对于历史有更加生动直观的认识,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加深学生与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亲和力。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项内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娱乐活动和节庆活动两项内容。

  从教材叙述展开的程度来看,服饰和瓦子可以视为重点内容。同时,服饰问题涉及到国内各民族间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响;瓦子属城市商业繁荣的.问题,也可以视为本课的难点。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和引导学生回顾和概括已经学过的宋朝农业生产、手工业生产发展和商业发展的史实,导入本课的教学内容,阐释社会生产的进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发生新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宋朝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进步基础。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小袖狭身的短衣;妇女缠足。

  欣赏《清明上河图》等宋代的插图,描述画面中人物的服饰,或者通过不同的服饰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个问题:

  第一,宋朝服饰特点的历史变化,从王朝初年的简朴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统治阶级的日渐腐朽。

  第二,宋代的服饰中明显地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影响,朱熹说:“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领衫,靴鞋之类,先王冠服扫地尽矣。”这是长期以来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结果,使学生认识到,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起到了丰富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作用。

  第三,在宋朝出现的缠足陋俗,说明当时统治阶级价值观念的腐朽和妇女地位的低下,引导学生批判性地认识这些历史现象。

  2、食:北方以面食为主,南方以稻米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为多,南宋吃鱼多;

  导学生思考当时南北方饮食习俗的差异和少数民族对于中原地区饮食习惯的影响。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类住房的图片,要求学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几类?各类的民居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比较城市和乡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学生认识和比较。

  4、行:牛车,驴车;乘轿,骑驴骡。

  引导学生认识宋朝主要有哪几类交通工具,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异?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时便利人们出门旅行的条件还有哪些?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瓦子: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引导学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动?再加以概括,使学生认识在瓦子中有文艺、体育等娱乐活动,有商品、饮食等买卖交易活动,有服务类的活动等等,表现了大都市的繁华。

  2、节日:春节、元宵、端午节、中秋节。

  要求学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节庆活动?流传至今的重要传统节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经出现了?要求学生指出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欢度这些节庆日的?哪些活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哪些活动与今天还有类似之处?

  教师最后阐述节庆活动是一个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吸取传统节庆活动优秀的精华部分,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课堂小结(略)

  四、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7

  [知识与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两汉经营西域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授课过程]

  一、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一块学习第17课两汉经营西域和丝绸之路

  三、讲授新课:

  (1)张骞出使西域:

  1、西汉时期,人们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区和更西的地方,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2)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四、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五、作业

  附:板书设计

  一、张骞出使西域:

  1、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称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

  二、丝绸之路:

  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

  三、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来到东汉,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直接友好往来的开始。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8

  一、课程目标

  (1)1-1使用地球仪、地图等等工具,知道它们的主要特点和功能。

  (2)1-2恰当地运用表示地理方位和位置的术语。

  (3)2-2参与调查活动,了解本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特点及显著变化。

  教学要求

  (1)知识目标:初步掌握地图三要素。

  (2)情感目标:从自己所在的社区入手,感受社区的生活,体会社区的功能。

  (3)能力目标:能根据平面图上的方向,描述一个地点的具体位置;能用比例尺计算图上某两地之间的距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地图三要素

  教学难点:地图知识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同学们收集的.各种各样的地图;对自家周围环境的调查。

  四、教学方法

  情境式、活动式

  五、教学过程

  导入

  老师上节课请同学们了解自家周围的环境,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我们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城市的社区里,家在社区中的位置,是我们了解与认识社区的出发点。”引出社区概念。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9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清朝的建立及其对全国的统治,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措施,清朝制造文字狱及其危害。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满洲兴起及清朝建立对全国统治的历史,分析清朝强化君主集权的影响、清朝制造“文字狱”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文字狱”的社会危害,理解政策制定得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发展的道理。

  【教学目标】

  本课的主要内容是清朝的建立和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

  本课的重点是君主集权的强化。教材从介绍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引出清朝君主集权强化这一主题。教材首先叙述清朝初期的制度——议政王大臣会议,说明当时君主的权力有限;然后介绍雍正建立军机处的目的和作用,说明君主集权的加强;最后叙述、分析了文字狱的出现及其影响,说明清朝是从政治、思想等多方面来强化君主集权制度。

  课的难点是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权的强化一方面加强了君主的权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教学过程】

  导入:北京的中心有一处名闻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故宫)它的原名叫什么?(紫禁城)它的用途是什么?(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在这里进行统治的最后一个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样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样进行统治的?

  一、满洲的兴起和清朝的建立(略讲)

  1、满洲的兴起

  (1)明朝前期,女真属奴儿干都司管辖(出示《明朝疆域图》)

  (2)努尔哈赤建立后金(1616年)

  2、清朝的建立

  建立时间:1636年

  开国皇帝:清太宗皇太极

  都城:盛京

  3、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附表:满洲发展的历史

  时间 族名 政权 建立者

  1115年 女真 金 完颜阿骨打

  1616年 女真 后金 努尔哈赤

  1636年 满洲 清 皇太极

  二、君主集权的强化

  1、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

  指导学生观看两组图片,并阅读有关图片的文字说明。一组图片包括乾清宫和乾清门外的军机处,另一组图片是沈阳故宫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说明指出了这几组建筑物的用途。在学生观看阅读的时候,可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一说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图。(主要反映出皇帝与臣下的关系,沈阳故宫建筑突出了皇帝的中心位置和王公大臣的重要地位,说明王公大臣对皇帝的牵制作用;北京皇宫中乾清宫与军机处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无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说明君主权力的加强)

  在学生对上述内容认识后,引导学生讨论军机处的设立对于君主集权的作用问题。军机处的设立,君臣等级关系进一步分化(君:独断专行;臣:惟命是从)

  2、文字狱

  文字狱: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从知识分子的诗词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语,加以歪曲解释,再借题发挥,罗织罪状,制造了大批冤狱。

  文字狱往往是一些诗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统治者为什么要小题大做,掀起文字狱?

  通过引导学生的讨论,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狱的目的和危害。(可以从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满洲贵族统治者与汉族民众的矛盾等方面进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狱的影响时,鼓励学生从其禁锢知识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过问政治等方面进行讨论。)

  目的:从思想领域严密控制知识分子。

  危害:

  (1)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

  (2)使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

  讨论:君主集权强化的利弊

  总结君主集权加强后,对解决当时清朝政治矛盾、减少官僚之间的扯皮、巩固清朝统治方面的作用;另外,君主集权加强后,对皇帝的独断专行、大臣的惟命是从、不利于正确决策等方面的弊端。

  作业:课后作业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统一,社会经济的繁荣,大运河的开凿及历史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隋朝开通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的综合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大运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与长城齐名的世界最伟大的工程之一,激发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课简要介绍了隋朝的建立,社会经济的发展,大运河的开凿。重点叙述了大运河的开通和作用,这是本课的重点。隋初经济的繁荣难以理解,这是本课的难点。

  三、课前准备

  师:搜集本课的资料,相关的图片。

  生:在图书馆搜集有关大运河的'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导言引入

  师:讲述“隋炀帝赏琼花”的故事,那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否对。隋朝是怎样建立的?大运河是如何开凿的?(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互动授课

  让学生阅读第一框的内容

  师: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有什么意义?

  生: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589年,灭掉陈,统一全国。

  引导学习概括出“结束了西晋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的局面,开创?大一统?的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过渡:封建王朝从汉朝以来,都注重以农立国“夫农天下之本也”经济繁荣的基础在于农业,那么,隋朝经济发展如何呢?

  师:隋朝经济繁荣出现的原因?

  生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2:“隋帝励精图治,改革制度,发展生产”。

  师:从哪些方面可见经经济繁荣?

  生1:人口激增

  2:粮仓丰实引导学生阅读第二框内容“大运河的开通”

  投影:大运河的图片,放轻音乐生:结合地理简介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从开始,到全线开通,以洛阳为中心,他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天津、北京六省市。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大运河开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绝”。

  师:大运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全国统治。”

  师:“隋炀帝专为看琼花开通大运河的说法对不对?为什么?”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在小组交流。

  生:不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既有贪恋江都的美景的动机,搜括江南财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强大,帝王的霸气。

  师:隋炀帝对为什么能够开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生:利用已有的经济实力

  师:隋朝开通大运河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学生分小组讨论:全面分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功过。出示唐朝诗人皮日休的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开凿大运河征发几百万人,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苦难。”“开通大运河,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天下转漕,仰此一渠’,推动了南北经济交流,促进了运河两岸城市的发展,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学生比较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补充:当今运河相当于三条铁路运输量,每日通过船只三百余艘。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两宋时期人们衣食住行以及娱乐和传统节日上的新的发展和特点。

  2、思想教育目标:两宋时期,人民的生活水平高度发展,尤其在衣食住行方面,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情感。通过对衣食住行和城市娱乐,传统节日等方面发展的介绍,使学生体会到,这个时期的精神文明之所以能取得卓越的成就,依靠的是社会的安定和各个民族之间的交往。

  3、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从史学的角度感知两宋时期的社会风貌,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某一时期社会发展的理解能力。

  二、教学方法:

  以讲述法为主的综合教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衣食住行,包括娱乐和节日的发展内容和特点。

  难点:为什么这个时期的社会风貌会有这样的繁荣特点。

  四、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上堂课的知识。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以及为什么南方经济能有很大的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在南方经济发展繁荣的情况下,两宋时期人们的衣食住行和娱乐等很多方面有着跟以往不同的新的风貌,我们来学习第11课。

  一、衣食住行等习俗的变化

  1、衣北宋初年穿衣节俭,各级官员的服色有严格规定,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两色的衣服。后来奢侈风气盛行。妇女缠足的陋习开始传播。还有在两宋时期,从穿戴的服饰上,可以辨认出士、农、工、商从事行业的'特点。

  2、食两宋时期的饮食也很丰富。早市和夜市的小吃很多。还有这个时期南方个北方的居民在饮食上有着不同的特色。北方人吃羊肉多,主食是面食。而南方人吃鱼肉多,主食是稻米。(讲讲产生差异的原因。简介一下这个时期一些在饮食上有贡献的人物。)

  3、住两宋时期,农村百姓的住房简陋,以茅屋为主。城市居民的住房多为四合院。

  4、行宋朝缺马,人们多用牛车和驴车。达官贵人出门多乘轿子,士大夫骑驴和骡。那时的交通也很发达,邸店很多,旅店业兴旺。

  二、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1、热闹的瓦子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就有许多娱乐兼商业场所叫“瓦子”。瓦子里面圈出许多专供演出的圈子,称为“勾栏”。

  2、欢乐的节日

  今天的传统节日,像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在宋代都有了。最受到重视的是春节,宋代称为元旦。(介绍这些节日的风俗习惯)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1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

  [教法、学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具]

  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

  2.探究过程

  (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来源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来源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

  (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居生活的关系等。

  (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

  (四)巩固小结

  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分工。

  (五)推荐作业

  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

  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

  附:板书设计

  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

  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

  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

  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13

  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播放黄梅戏《女驸马》,并用“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一首诗的末句进行解说,引出科举考试这一话题。

  二、明确目标:(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情况。

  2.分析科举制度的影响。

  3.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

  三、学习新课:

  师:请同学们先不看教科书,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科举制度?

  生:(让学生自己讨论,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有道理,简而言之,通过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官吏的制度就叫科举制度。

  师:大家都预习过课文,请一起回答:科举制度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生:(隋朝)

  师:现在,请同学展示你们的预习成果,派一位代表介绍隋唐以前我国采用什么方法来选拔官吏。

  生:(根据自己准备的材料介绍“九品中正制”)

  师:好,xx同学出色地完成了预习任务,关于九品中正制大家只需要明白一点就够了。那就是到了后来,必须有地方官吏、高门权贵的推荐,才可以做高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由于出身寒微,难以担任中央和地方高官,正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现在我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有什么不好?

  生:(让学生踊跃举手,自由发言)

  师:现在,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17页的内容,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

  生:(学生阅读课文后,举手回答,)

  教师归纳(见第9张幻灯片)。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讨论以下问题(幻灯片第10张)

  合作探究一:科举制度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

  教师指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得出结论:

  1.高门权贵子弟——失去“无论优劣,都可做官的特权

  2.地方官和高们权贵——失去“选官实权”

  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凭才学做官的公平机会”

  4.朝廷(皇帝)——得到“集中了选官权力和真正的人才”

  (二)科举制完善于唐朝

  教师过渡:从唐太宗开始,科举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唐朝时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最重要的是——进士、明经两科。(教师介绍两科的内容,并以P19页史料为证“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然后介绍进士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

  请同学们阅读第18页的内容,找出哪几位人物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并举手回答,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分为三组,合作学习三位关键人物为完善科举制所作的贡献。

  学生活动:(分组学习,在书上勾划,派代表讲述,教师总结)

  1.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2.2.武则天首创殿试和武举

  3.3.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内容

  师生活动: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一起来讨论几个问题:

  师:请看第18页“动脑筋”,请问:这种“帖经”的试题类型和我们今天

  1.的什么题型很相似?你认为这种题型好不好?为什么?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请看第20页“动脑筋”,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试赋好不好?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的考试内容,你会怎么做?能否再估计一下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会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生:(学生自由回答)

  师:派一名代表,向同学们介绍一下完整的科举考试是怎样进行的?一个普通读书人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才能成为进士。学习了科举制后,我们应该明白这一点。

  生:(学生代表作具体介绍,本组其余同学可作补充)

  师:(播放《中华历史五千年》中的一段录像)现在,请同学派代表来介绍一下,历史上有哪些著名人物是通过科举制当上官的,他们都有什么作为?

  生:(学生回答,教师稍作评价)

  同学们,中国古代有种说法,人生有四大喜事:“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那么,你能否相象出一个书生在金榜题名时的喜悦心情呢?(可让学生表演一个小品:看榜文。学生表演)

  (三)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师过渡:科举制在中国存在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它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个话题。

  活动与探究:请从政治、思想、教育、文化、社会风气以及对中外的影响等多方面来分析,应该如何评价科举制度?(先不要看书,充分利用自己的课外及社会知识,联系刚学过的课堂知识,展开联想。教师鼓励和表扬)

  教师总结:阅读第19页的内容。书中给我们归纳了三条:

  1、改善了用人制度

  2、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3、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正如同学们所说的,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不止这些,它既有正面的影响,也有负面的影响,尤其是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走向了极端,形成八股取士的形式,禁锢人们思想、考试内容单一化,其不良影响十分明显。

  课后小结

  老师鼓励学生争当今天的小老师,尝试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再由老师全面梳理本课知识点,完成板书。

  课后习题

  一、科举制的诞生(阅读17页课文、插图和资料,完成下列题目并记住)

  1.隋文帝开始用选拔官吏。

  2.时,正式设置科,按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科举制度起了什么作用?

  (1) 。

  (2) 。

  合作探究一:⑴隋文帝为什么要废除旧的选官制度呢?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权贵子弟、出身低微的读书人、朝廷分别带来什么变化?

  二、科举制的完善(阅读18页课文和插图,先在书上划线,然后讨论回答)

  1.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2.……是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

  3.唐太宗通过扩充规模发展科举事业。

  4.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

  5.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

  合作探究二:你认为科举考试的最大获益者是谁?武则天开创殿试,亲自出题面试举人的意图是什么?如果你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内容,你会怎样做?在这种规定下,你估计唐朝的文学界、教育界将呈现出怎样的局面?

  合作探究三:结合第18页“动脑筋”:它类似于我们今天哪一种题型?你怎样看待这种题型?

  三、科举制的影响

  1.思考:根据20页“动脑筋”:唐朝进士科考诗赋好不好?为什么?

  2.阅读20-21页课文,按21页“活动与探究2”:你有什么感想和看法?

  3.阅读21页“自由阅读卡”,思考回答:“最大最重的石头书”说明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者对读书人学习内容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4.按20页“活动与探究1”:李德裕态度如何?他的话有理吗?

  5.根据19页归纳:隋唐科举制度从哪三个方面对当时封建社会产生了影响?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14

  学习目标: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节俭的史实;盛世经济在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方面的繁荣概况。

  2、理解“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之间的内在联系。

  3、运用相关知识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国措施和结果上的共同之处。

  重点难点:

  盛世经济的繁荣;农业工具的改进。

  学法指导:

  “读、议、展、点、练”相结合。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熟读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题,并把有关内容标注在课本上

  (一)“开元之治”

  1、改革措施

  (1)任用等人当宰相。

  (2)重视地方

  (3)崇尚节俭,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处。

  (2)技术有很大发展。

  (3)有许多新品种。

  (4)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5)创制新的生产工具和。

  2、手工业

  (1)丝织品:花色品种很多,丝织技术。

  (2)陶瓷业:越窑最为有名,界工艺的珍品。

  3、商业

  (1)大都市有、和

  (2)长安城内分为,分别是

  (3)长安既是当时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

  (1)时间:统治前期。

  (2)概况:充实,唐朝进入时期。

  二、合作交流:根据下列问题分组讨论,教师深入学生,适时点拨。

  1、材料分析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请回答:

  (1)这是唐朝那位诗人的诗句?

  (2)“开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号?当时出现的繁荣景象在历称为什么?

  (3)“开元之治”与“开元盛世”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导游,当你领一个旅游团到达长安时,你是怎样向游客介绍长安的情况的?(就是写一篇介绍长安的导游词)

  三、探究展示:根据学生展示情况适时进行点拨。

  小结:唐朝建立以后,经过贞观之治、武周统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达到鼎盛,安史之乱后,唐朝衰落。

  四、课后检测:

  1、在旧金山、纽约等地,人们把华侨、华人聚居的地方称作“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统治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

  A、文景之治

  B、开皇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意在表明()

  A、这些锦绣已经不可再用

  B、自皇帝始崇尚节俭,致力发展的.决心

  C、唐朝此后对丝织业进行限制

  D、皇帝以后决不穿丝织品

  3、种茶、制茶、饮茶的发源地是()

  A、中国

  B、日本

  C、朝鲜

  D、印度

  4、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做出了不少的创造发明,其中唐朝时期创制的农业生产工具是()

  A、耧

  B、翻车

  C、水排

  D、曲辕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黄、绿、青三种颜色加以装饰且闻名于世的艺术珍品是()

  A、越窑的青瓷

  B、邢窑的白瓷

  C、唐三彩

  D、景德镇瓷器

  6、如果你是电视剧《唐玄宗》的导演,结合历史的发展剧情中你不会设置的场景是()

  A、茶坊里饮茶的场景

  B、田野里用曲辕犁耕田的场景

  C、大户人家摆设着唐三彩

  D、后堂挂着“开元之治”匾额

  7、下列关于唐朝长安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长安城里可遇到身着各式服装的西域人

  B、长安城内街道两边有排水设施

  C、长安是当时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D、在住宅区内有许多店铺,商业繁荣

  8、唐朝一位皇帝在统治前期励精图治,政绩卓著,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这位皇帝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 15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识记大泽乡起义的时间、领导人;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培养用积极观点和积极分析方法认识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习因果分析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秦始皇,为巩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课;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学习因果关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揭露秦的暴政,肯定和赞扬陈胜吴广起义的首创精神及-暴政的历史功绩;认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和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1、大泽乡起义

  2、秦朝的灭亡

  难点:

  1、秦朝暴政对农民起义的影响

  2、项羽刘邦反秦活动的作用

  【教学突破】

  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政是导致农民起义爆发的主要和根本原因,而陈胜吴广起义又是导致秦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本课的重难点有着较大的内在联系,要引导学生把握这些知识,最主要的是抓住其内在联系,分析因果关系,串联知识点,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1、秦末农民起义动态图课件

  2、秦暴政内容的课件

  学生:1、收集“焚书坑儒”的有关史料

  2、收集陈胜吴广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解了我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建立,而这个国家的便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有政治的、经济的、也有思想文化的,而这个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却成为引发农民起义的暴政之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新课————陈胜吴广起义。

  2、讲解:秦始皇是一位伟大的封建帝王,其在中国历的功绩不可抹灭,但是她有极其残暴,政治上专制独裁,经济上横征暴殓,而且还有严酷的刑罚,而最让人痛心的莫过于“焚书”和“坑儒”。请学生代表讲解自己收集的有关“焚书坑儒”的史料。

  二、起义的原因

  1、肯定学生收集的史料,告诉学生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初衷,是为了巩固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统治,但结果去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破坏了人才。秦始皇的暴政还体现在残酷和剥削以及严酷的刑罚。

  2、组织学生阅读56页有关秦始皇暴政的辅栏内容及相关图片资料,深入理解秦暴政。

  3、引导学生了解秦始皇死后,胡亥夺位且昏庸残暴,可补充“指鹿为马”的成语加深学生的认识。

  三、大泽乡起义

  1、讲述引导:秦二世的昏庸残暴,加速了秦的`灭亡,也是引发秦末农民起义的重要原因,而直接的原因却是因为延误军期。到底是怎么回事情呢。同学们阅读57页辅栏里的内容后就会知道大泽乡起义是怎么爆发的了。(在教师引导下阅读教材,了解到陈胜吴广本是秦军队中的小官,但是因天气原因误了军期,无奈之下,揭竿而起。

  2、出示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的动态课件,讲解: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我国历第一个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此开始。(看课件学生了解时间地点)

  3、指图分析,告诉学生大泽乡起义后,起义军东征西战,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经验不足,吴广陈胜先后被害。陈胜吴广牺牲后,农民起义继续发展,其中以项羽刘邦领导的农民起义最为。

  四、秦朝的灭亡

  1、分析秦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告诉学生,继陈胜吴广之后,项羽和刘邦的队伍逐渐强大,其中项羽率部在巨鹿歼灭秦军主力,这就是历的巨鹿之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辅栏里的史料。

  2、读最后一部分材料(明确秦朝灭亡的时间和标志,也理解到秦朝灭亡就是秦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五、教师总结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01-04

七年级下册初中历史教案01-28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2-06

(经典)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0-16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5篇01-05

初中下册历史教案(5篇)01-06

初中七年级历史教案09-21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9篇)02-05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精选15篇)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