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集锦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初中化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掌握分子的三个重要性质。
3、以分子为例,能用微观粒子三个性质去解释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从宏观现象微观粒子的运动,形成分子、原子的概念
难点:抽象思维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
1、提问导入:同学们,无论是宇宙中的星体,还是像细菌、病毒等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都是由物质构成的,而化学研究的也是物质。
那么:“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学生回答:………
“他们又有些什么样的特点或者说什么样的性质呢?”学生回答:………
2、学生带着问题用三分钟的时间预习本节课的内容(48页———49页)
3、进入新课:
(1)生活经验告诉我们,盛放在敞口容器中的水,过一段时间后从200克减少到了175克,减少了25克;
(2)挂在阳台上的'湿衣服,几天之后变干了
(3)把一勺糖加到一杯水中,糖“消失”了,而水却变甜了。
这一切说明物质究竟是由什么构成的呢?不着急,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实验:
教师完成品红的扩散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抽一位学生回答所观察到的现象。
由品红在水中的扩散现象提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以及离子等微观粒子所构成的”的概念。
展示分子、原子图,证明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是真是存在的。
4、深入新课:通过相应数据和实验得出分子的相关性质
(1)通过看一组数据: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3X10—26kg,一滴水(以20滴水为1mL计)中大约有1.67X10个水分子,如果10亿人来数,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的数,需要大约3万年才能数完。由此分析得出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的结论;
(2)“分子间是否有间隔呢?”播放视频:将50mL的水与50mL的酒精充分混合,得到的液体体积小于100mL。由此可以证明分子之间是有间隔的;用分子观点解释物质的三态变化,并得出气体分子间隔>液体分子间隔>固体分子间隔的结论。
(3)分子总是在不断地运动;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得越快,温度越低分子运动得越慢。
完成探究:分子运动现象中的实验,抽取一名学生完成第一个步骤;抽取另一名学生完成第二个实验;教师完成第三个步骤,最终完成了整个实验,充分地体现了师生之间的互动。
播放另一个与之类似的分子运动实验视频,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变红,是因为浓氨水中的氨分子运动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溶液变红。再一次证明了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
5、完成新课并总结:
(1)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3)分子之间有间隔;
(4)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
6、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用分子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7、课后练习
初中化学教案2
【目的要求】:
1.认识氢气的物理性质,重点掌握氢气的化学性质,
并结合性质了解氢气的用途。
2.理解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的原理,掌握验纯的方法。
3.从得失氧的角度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4.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推导问题解决问题,综合
及归纳等思维能力。
5.使学生初步树立量变引起质变以及对立统一辨证唯物主义思想。
【重、难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引导,观察分析,结合多媒体直观形象化,学生为主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一台;实验室制取氢气仪器一套;试管;铁架台;
尖嘴和长玻璃管各一个;酒精灯;塑料罐;烧杯;火柴;氧化铜。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提问:一般来说,空气中不含有的气体有:
A.氧气B.氢气C.稀有气体D.水蒸气
(学生回答)
引言:为什么空气中一般不含有氢气呢?因为它在自然界中以单质形式存在很少,主要存在于化合物中。为了获得氢气,上节课我们用什么方法制取了氢气?(展示一瓶氢气)它是什么颜色什么气味的气体?
这属于氢气的什么性质?(学生回答)氢气还有其它什么性质呢?
氢气又有何用途?下面让我们一起来研究。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吹肥皂泡的实验。
提问:我们看到肥皂泡迅速上升,这说明了氢气具有什么性质?
(学生回答)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53页第一自然段(阅读后由学生回答总结氢气的物理性质)
引言:在化学上更重要的是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那么,氢气有什么化学性质呢?氢气在常温下性质稳定,但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的实验。
投影:[观察思考]
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什么现象?产生什么物质?
如何用文字表示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反应?
从实验中得出氢气具有什么化学性质?
播放CAI录相: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
师生活动:结合观察思考题及放大的`实验现象,学生回答及写文字表达式,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出氢气的可燃性。
引言:是否点燃氢气都能安静地燃烧呢?让我们观察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完成氢气和空气混合引燃爆炸实验。
学生讨论:1.对比爆炸实验和燃烧实验,在反应原理上有何特点?
2.同样是氢气和氧气的反应,为何产生不同的现象呢?
请回顾第一章学习的爆炸的知识思考讨论。
(先分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回答,教师评价)
播放CAI动画:演示并解释为什么纯净的氢气与不纯的氢气点燃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
引言:是否只要氢气中一旦混有空气,点燃就一定会爆炸呢?
讲解:爆炸极限知识及使用可燃性气体的安全知识。
引言:在实验室,我们在点燃氢气前必须进行验纯工作,否则易引起爆炸。
我们怎样才知道氢气是否纯净呢?请看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边演边讲实验室检验氢气纯度的操作方法及判断方法,并向学生说明此操作是很安全的。
学生活动:学生用笔代替试管模拟操作,让一位学生上台演示验纯操作并判断是否纯净。
引发思考: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才能再收集检验,否则易发生危险,这是为什么呢?
演示实验:用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点燃听到尖锐爆鸣声后,将试管横放浸入水中,让水从试管口缓缓流入,将管内未熄灭的火焰赶出,并用纸条置于管口点燃,纸条可燃烧。
提问:为什么纸条会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用排水法收集时,需要这样做吗?(指导学生阅读课本55页注解①)
小结:请学生归纳本节课学习的知识要点,教师予以补充。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2题1、2、3
(第二课时)
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氢气的哪些性质?点燃氢气前为何要先验纯?
氢气还有什么化学性质呢?
演示实验: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投影:[思考讨论]
1.实验观察到什么现象?
2.为什么氧化铜会变成铜,而氢气却变成水?
3.在反应中氢气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氧化铜又发生了什么反应,表现了什么性质?
4.氢气和氧化铜两者存在什么反应关系?
5.试管口为何向下倾斜?通过氢气的导管为何要插到试管底部?
6.为什么要先通人氢气后加热,实验结束后要继续通入氢气直至试管冷却为止?
播放CAI录相: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结合录相播放,学生思考讨论上述问题)
加热
板书: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置换反应)
(H2)(Cu0)(Cu)(H20)
电脑CAI动画: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边播放边组织讨论并讲解)
板书:(2)还原性(写在文字表达式上方)----------用于冶炼金属
得氧,被氧化
加热
氢气十氧化铜铜十水
失氧,被还原
还原剂氧化剂
(有还原性)(有氧化性)
还原反应:含氧化含物里的氧被夺去的反应。
小结:氢气的化学性质主要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作业布置:课本58页第4、5题
[1]
教学教案录入:admin责任编辑:admin
初中化学教案3
教学内容
初中化学:二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总目标
1.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课前准备
投影设备,药品,实验仪器等。(事先要估计要同学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
教 学 过 程
步骤
教 师 的 活 动
学 生 的 活 动
子目标
导入新课
导入:
1 、先播放一段 FLASH ,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 “死狗洞” (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 FLASH 的形式再讲一遍。)
2 、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
3 、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
4 、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探求新知
1 、首先取出实现制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装在透明的集气瓶中,说这和那个山洞一样的气体。
2 、让学生根据自己同意的答案,分成小组,按分组情况可零时调整座位。
3 、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课前已经作为作业布置任务,让同学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验证的实验只要求对之前接触和学到过的一些验证方法,从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来考虑)。
4 、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
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
准备比重实验,与水的实验(滴加酸碱指示剂),与石灰水的实验,灭火实验,小白鼠实验等
5 、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
6 、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
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为干冰
化学性质: 氧化性,酸性氧化物 ,不能燃烧
7 、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接触过的气体,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种气体:氢气,氧气。
8 、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 FLASH 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
9 、最后,把蒙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揭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二氧化碳”,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讲到,科学家还要做大量工作,测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以后再其中有现代的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等,这些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穿插介绍。
10 、将黑板上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下面,添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CaCO 3 +HCl=CO 2 ↑ +CaCl 2 +H 2 O
CaCO 3 = 3CaO + CO 2 ↑
CO2+HO2=H2CO3
CAOH2+C02=CACO3+H20
1 、学生按自己同意的解释,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2 、学生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3 、每组派一位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实验设想。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学会观察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会正确的判断。
探求新知
4 、学生观察实验
5 、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6 、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7 、学生回答以前的学过的'气体的性质,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气体。
8 、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探求新知实践应用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 有关二氧化碳的性质,你还想知道什么?
思考:
( 1 )二氧化碳的灭火是应用了二氧化碳的什么性质?
( 2 )汽水中的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 3 )进入久封的地窖,应事先做什么小实验,才能知道下面是否安全?
3. 希望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自学二氧化碳的应用。
1. 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 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 .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初中化学教案4
一、本节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3.了解pH的变化范围与溶液酸碱度的关系。
4.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酸与碱的反应认识中和反应的特征,通过生活实例了解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广泛应用。
2、通过测定酸和碱溶液的pH,认识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和反应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应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2、通过pH的测定,让学生认识到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义。
3、通过本课题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过程,形成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
二、本节教材分析
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所以,教材没有简单将它作为酸或碱的性质来介绍,而是专门编成一个课题来说明。
本课题从实验入手来介绍中和反应。为了说明中和反应的产物,简单介绍了盐的概念。关于中和反应的应用,教材从酸碱性的角度说明了它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碱度──pH及其应用。
本课题内容与实际生活和生产有密切的联系,教材安排了2个活动与探究,目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增强对这部分知识的认识。
三、教学设计思路
元素化合物课要以实验为基础,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分析实验和设计实验来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初步学会化学思维方法。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精心改进课本上的一些实验,让实验的设计与组合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化学事实,揭示反应规律。通过实验设置情景,使实验内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动他们的思维欲望。设计与实验同步的问题组,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难点,有效地训练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本课题的设计面向社会,紧密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联系环境保护。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化学的视角发现、解释和解决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启迪学生的思维和培育学生品德。
四、分课时的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中和反应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中和反应原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演示实验: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观察现象,并触摸试管。(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产生的热量触摸试管不明显,故改为用氢氧化钠溶液和稀硫酸反应)
【提出问题】滴入试管中的氢氧化钠和硫酸有没有发生反应。
【学生讨论】可能有以下情况:
1、无反应,因为无现象。
2、已经反应,试管发热。(物质溶解也可以放热,不一定反应)。
【引发探究】试管发热证明反应发生,这一证据不太充分,有无更好的办法证明确实已发生反应。
【设计实验】氢氧化钠是碱、硫酸是酸,可用酸碱指示剂变色来指示反应是否完成。
【实验探究】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酚酞试液,再滴硫酸,直到变为无色为止。继续演示氢氧化钠和稀盐酸的反应。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学生讨论】上述几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特点?
【师生归纳】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学生讨论】讨论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应的实例,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一块稻田土壤酸性太强,不利于水稻生长,怎样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厂的污水中含有硫酸杂质,可以用熟石灰进行中和处理,请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有些胃药中含有氢氧化铝,它在人的胃内起什么作用?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被蚊虫叮咬后,叮咬处很快肿成大包,这是因为蚊虫能在人的皮肤内分泌出蚁酸,从而使皮肤肿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肿痛?
【师生归纳】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3、用于医药
【板书设计】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应的应用:
1、改变土壤的酸碱性
2、处理工厂废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医药: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课堂练习】
1、⑴用盐酸可以将铝壶内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盐酸不能过量,否则,铝壶将被腐蚀,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过多(主要是盐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氢氧化铝[Al(OH)3]的药物,其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吗? (填“可以”或“不可以”)
⑶用熟石灰、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张洁白干燥的滤纸上,依次喷洒A、B、C三种无色液体,当喷洒A时,滤纸上无明显变化;再喷洒B时,滤纸上出现一只红色小猫;最后喷洒C时,小猫逐渐消失。回答下列问题:
滤纸上的.小猫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画的。
第二课时 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教学目标:
会用pH试纸检验溶液的酸碱度,了解溶液的酸碱度在实际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pH和溶液酸碱性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上课始把几束头发分别放入不pH溶液的烧杯中)
【创设情景】用试管取少量较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较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分别滴入酚酞溶液,都显红色。
【提出问题】利用酸碱指示剂,只能试验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但不能试验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时仅知道溶液是酸性还是碱性是不够的,经常还需要知道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即溶液的酸碱度,哪么怎样表示和测定溶液的酸碱度呢?溶液的酸碱度常用pH来表示,pH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与溶液的酸碱度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被测液的pH。
酸 pH 酸 pH 碱 pH 盐和水 pH
较稀
硫酸 较稀
盐酸 较稀氢氧化钠 水
较浓
硫酸 较浓
盐酸 较浓氢氧化钠 氯化钠溶液
(注: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较浓溶液配制而成,现象区分明显。)
【提出问题】根据实验结果讨论溶液的酸碱度与pH的关系?
【学生讨论】1、酸的pH小于7,酸的浓度越大,酸性越强,pH越小
2、碱的pH大于7,碱的浓度越大,碱性越强,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盐和水的pH=7
【师生归纳】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实验探究】测定生活中一些物质的pH,并填写表格。
【学处阅读】了解溶液酸碱度的重要意义
【学生活动】观察溶液酸碱度对头发的影响。
【板书设计】一、酸碱度:溶液酸碱性的强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强,pH越小
碱性溶液的pH>7 碱性越强,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课堂练习】
1、棉花、小麦、玉米等农作物适宜生长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论在弱碱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适宜生长。现测得某块田地的pH约为7.5,此地适宜种植( )
A、小麦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为家庭中一些常见物质的PH:
物质 食醋 牙膏 食盐水 肥皂水 火碱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会向人体注入一种叫蚁酸(具有酸的性质)的物质,使皮肤红肿、痒痛。要消除这种症状,可在叮咬处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见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盐水 C、火碱溶液 D、食醋
3、下表为一些食物PH,对于胃酸过多的病人,空腹时最适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苹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苹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碱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从土壤酸碱性考虑,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适宜的pH范围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渐滴入稀盐酸至过量,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增大
B、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pH逐渐减小
C、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PH逐渐减小
D、溶液颜色不变,PH逐渐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 B.使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对酸碱指示剂与pH试纸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B.都可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C.两者只能检验酸碱溶液 D.测试的意义相同,但测试方法不同
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pH为零的溶液既不显酸性又不显碱性
B.打开盛浓硫酸的试剂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雾
C.金属氧化物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
D.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现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变为3,应加入下列哪种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初中化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和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了解温度对固体溶解度的影响以及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常识性介绍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以及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关系
教学重点:
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1、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2、正确认识溶解性与溶解度的表示联系及区别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2、在饱和溶液的概念中,为什么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
引入新课:
【演示一】 20oC时,把蔗糖、食盐分别一份一份地加入10ml水中直到不能溶解为止,
【讨 论】 通过粗略的计算,讨论蔗糖与食盐对水的溶解能力
【提 问】 如果温度不定、溶剂量不同,能否比较他们的溶解能力大小?
【演示二】 20oC时,配制KNO3饱和溶液时有KNO3固体剩余,然后加热,剩余固体又继续溶解
【讨 论】 同一种物质在同一种一定量的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演示三】
1、食盐溶解在水中;
2、食盐放在煤油中;
3、植物油放在水中;
4、植物油放在汽油中
【讨 论】 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总 结】 通过以上三个实验,结合课本P70内容
讲授新课:
【板 书】 一、溶解性
1、定义:
2、影响因素:①溶质、溶剂本身的性质(决定性因素)
②外界条件
【过渡】 如何精确地知道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里的溶解性大小是否需要什么条件和标准?
【投影】 列表:20oC时100g水中达到饱和时所溶解的质量
物质 蔗糖 食盐 硝酸钾 小苏打 熟石灰 大理石
最大质量(g) 203.9 36 31.6 9.6 0.165 0.0013
【讲解】 以上表格中的数据能精确地表示各物质的溶解性大小
二、溶解度
固体溶解度
1、表示方法:
气体溶解度
2、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由表格得)
在一定温度下,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溶质在100g溶剂
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来表示。
⑴定量表示溶解性大小
⑵理解概念:①一定温度(外界条件)
②100g溶剂(衡量标准)不指明溶剂时为“水”。
③饱和状态:(对溶液的`要求)
④溶质的质量:(单位:g)
⑤这种溶质在溶剂里(适用范围)
【提问】 ⑶含义:说出20oC时KNO3的溶解度是31.6g
引申:20oC时KNO3饱和溶液中:
m质:m剂:m液 =S:100g:(S+100g)
=31.6g:100g:131.6g
⑷物质溶解性分类:易溶物质:S > 10g
(室温) 可溶物质:S:1g~10g
微溶物质:S:0.01g~1g
难溶物质:S < 0.01g
巩固:判断投影表格中所属分类
蔗糖、食盐、硝酸钾、小苏打、熟石灰、大理石
师生共同分析P72KNO3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性表
⑸溶解度曲线:
【板书】 画出KNO3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或见课本P72几种物质溶解度曲线,
溶解度曲线可表示以下几种关系:
①同一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②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时的溶解度
③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趋势及大小
分析得出变化规律:
A、多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KNO3,NaNO3等
B、少数固体物质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例如:NaCl
C、极少数固体物质随温度升高而减小;例如:Ca(OH)2
⑹溶解度与溶液的质量分数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和联系 溶解度 溶质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方法
计算式
联系
3、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⑴定义:某气体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强下,溶解在一体积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的体积数
外界条件:温度、压强
⑵影响因素
内部因素:气体与溶剂本身的性质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压强不变时
温度降低,气体溶解度增大
压强增大,气体溶解度增大
温度不变时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中考点击:
课堂小结:
【投影】
概念
要点
决定因素 定 量 影响
描 述 因素
习 惯 分 类
随堂练习:
教学后记:
初中化学教案6
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
( 1 )了解盐的溶解性和化学性质。
( 2 )学会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 3 )了解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2 、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3 、 思想目标 :
通过实验对比,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
盐的溶解性、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教学方法 :
讨论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用品 :
仪器:试管 镊子
药品: Fe Cu CuSO 4 溶液 FeCl 3 溶液 AgNO 3 溶液 BaCl 2 溶液 CaCO 3 固体 NaOH 溶液 盐酸 硫酸
其它:投影仪
学生背景 :
1 、知识背景 :掌握了铁的性质、酸碱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
2 、能力背景 :基本会用离子的观点分析溶液的组成;掌握了试管实验的基本操作。
3 、学习动机 :对生活化学和动手操作较感兴趣。
教学过程 :
环 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提问导入
讨论实验
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
通过实验
得出结果
讨论应用
问题:
1 、酸和碱为什麽具有通性呢?
2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盐?
3 、它们是否会象酸类和碱类那样具有通性呢?
引言:盐的组成中没有相同的成分,所以没有通性但由于组成的相似,却具有相似的性质这节课我们学习盐的性质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学生先总结,然后投影展示
a、 钾盐、钠盐、铵盐、硝酸盐都易溶于水
b、 盐酸盐中只有 AgCl 不溶于水
c、硫酸盐中只有 BaSO 4 不溶于水
d、 碳酸盐大都不溶于水,除钾、钠、铵盐外
2 、盐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找出有盐类参加的反应
① 展示药品(投影展示药品名)
② 小组讨论(找出有盐参加的反应)
③ 请学生演示实验(说明现象写方程式)
④ 得出结论(盐的 3 条性质)
( 1 )盐与金属的反应
反应的条件:
金属: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 前 面的金属能 置换 排在 后 面的金属
盐:必须是 盐溶液
( 2 )盐与酸的反应
( 3 )盐与碱的反应
盐与盐之间能反应吗?
实验:硝酸银与氯化钡反应
结论:有白色沉淀,能反应
4 、盐与另一种盐的反应
请判断以上反应有哪些类型?
酸、碱、盐等物质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
复分解反应呢?
三、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 析出 , 有 气体 放出,或有 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练习P.176 第四题
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锌的方法(最少四种)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经过思考回
答建立新旧
知识的联系
找记忆的规律形成对盐的溶解性知识的建构
学生小组讨论后上台实验
学生写方程式强化基本技能
回忆“湿法炼铜 ”的'情景
建立与酸碱性质的联系
建立与“硝酸银检验氯离子”情景的联系
用离子的观点分析硝酸钾与氯化钠的反应
投影小结
盐
组合项
化 学 方 程 式
盐的性质
CuSO 4
AgNO 3
FeCl 3
Ba Cl 2
CaCO 3
金属
Fe 、 Cu
Fe+CuSO 4 =Cu+FeSO 4
Cu+2AgNO 3 =2Ag+Cu(NO 3 ) 2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酸
HCl 、 H 2 SO 4
AgNO 3 +HCl=AgCl ↓ +HNO 3
BaCl 2 +H 2 SO 4 = BaSO 4 ↓ +2 HCl
CaCO 3+ 2HCl=CaCl 2 +CO 2 ↑ +H 2 O
2 、盐与酸反应
碱
NaOH
CuSO 4 +2NaOH=Cu(OH) 2 +Na 2 SO 4
FeCl 3 +3NaOH=Fe(OH) 3 ↓ +3NaCl
3 、盐与碱反应
盐 BaCl 2
CuSO 4 、 AgNO 3
Fe Cl 3 、 CaCO 3
2AgNO 3 +BaCl 2 =2AgCl ↓ + Ba(NO 3 ) 2
CuSO 4 +BaCl 2 =BaSO 4 ↓ + CuCl 2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板书设计
二、盐的性质
1 、溶解性
2 、盐的化学性质
(1) 盐与某些金属反应
条件 :金属: 前 置换 后 ;盐:盐 溶液
( 2 )盐与酸反应
( 3 )盐与碱反应
( 4 )盐与另一种盐反应
3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生成物中如果有 沉淀、气体、水 生成,那麽复分解反应就可以发生。
作业:举出几种制备硫酸铜的方法(多少不限)
初中化学教案7
一、教学目的:
知识: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能力:促进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培养他们运用科学方法通过实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技能。
过程与方法:在实验中,观察是指通过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数据或变化的过程。观察可以包括使用感官器官进行直接观察,如肉眼观察、听觉观察等,也可以使用仪器设备进行间接观察,如显微镜观察、光谱分析等。通过观察,我们可以获得实验现象的原始数据,为后续的比较、分析和归纳提供基础。比较是指通过将不同因素、条件或组别进行对照,寻找其差异和共同点。比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实验结果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并揭示出影响因素的重要性。对比分析可以采用定性比较和定量比较两种方式,前者侧重于描述相似点和差异,后者则依靠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分析是指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和数据,进行深入思考和解释的过程。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进一步认识实验中所涉及的规律、机制或原理。分析可以采用归纳法、演绎法或形式逻辑等科学方法,以确保结论具有科学性和可信度。归纳是指从实验数据和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一般性规律或结论的过程。通过将观察到的特殊现象和数据进行总结概括,我们可以形成更为普遍适用的原则或模型。归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具体的实验中提炼出普遍的认识,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基础。实验中的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是相互关联的`步骤,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这些方法,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实验现象,揭示出其中的规律和机制,为科学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奠定基础。
培养精细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具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表现。
二、 重点难点: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其现象的描述。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实验演示)。
四、教学用具
仪器:集气瓶(5个装有氧气)、燃烧匙、酒精灯等。
药品:木炭、硫粉、红磷、红铁丝、蜡烛,石灰水、氧气。
其它:火柴。
五、 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空气中的成分可以按体积进行计算,其中含量最高的是(氮气),其次是(氧气),还包括一小部分的(二氧化碳)、(水蒸汽)和其他稀有气体。那么我们如何通过实验来确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呢?
【回答】(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
红磷的燃烧实验
为了证明空气中存在氧气,我们为什么需要通过实验而不是直接用肉眼观察呢?
氧气是无色、没有气味的气体,这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红磷能在氧气中燃烧,这又是氧气的什么性质?
【回答】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
【确认目标】本节课将学习氧气的性质。要求:理解并记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熟练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认识氧气的性质
【问题讨论】请学生观察并描述一瓶氧气的物理性质。思考一下,氧气是否具有味道?氧气能否溶解于水中?。
【回答】无色、气体,无味,可溶(不溶)两种答案均可能出现。
【提问】鱼在水中靠什么呼吸?它呼吸的氧气来自哪里?
【回答】靠腮呼吸。氧气来自水中。
【结论分析】根据以上推断,我们可以得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性属于不易溶解型,既不是可溶于水,也不是不溶于水。
【板书】1、物理性质:
(1)无色、无味的气体。
(2)不易溶于水。
(3)密度比空气大(同一条件下)。
(4)液态(沸点—183°C)、固态均为淡蓝色。
【学生活动】看书、划重点(或记笔记。)
【问题讨论】氧气有哪些化学性质呢?
提问:什么叫化学性质?
【回答】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教师】既然化学性质要在化学变化中方可表现出来,我们就来进行如下实验。
【板书】2、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1、将木炭加热至红,放入集气瓶中。
剧烈燃烧、发白光
2、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产生了什么气体?
【回答】二氧化碳
【结论】在氧气中,碳会进行燃烧反应,并生成二氧化碳。请同学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1)碳+氧气二氧化碳
(C)(O2)(CO2)
【演示实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观察这瓶氧气与前几瓶有何不同?
瓶底铺少量的沙子(或少量水也可以),思考为什么
将铁丝加热至红伸入集气瓶中。
描述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
【提问】为何集气瓶底要放少量的沙子(或水)?
生成黑色固体的温度很高,掉到集气瓶底会怎样?
【讨论】会引起集气瓶炸裂。
【回答】防止集气瓶炸裂。
【结论】这种黑色固体的名称是四氧化三铁,而不是我们之前所提到的由铁缓慢氧化而产生的红色氧化铁。铁丝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四氧化三铁。请学生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Fe)(O2)(Fe3O4)
【演示实验】硫在氧气中燃烧
1、将硫粉放在燃烧匙中加热至燃烧。
现象:发出淡蓝色火焰。
2、将燃着的硫粉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剧烈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带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提问】这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物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空气质量会造成严重污染。烟花和爆竹中的火药主要由木炭、硫磺等物质构成,为什么在市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在市区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主要是考虑到以下几个原因:
1、空气污染: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大量的烟雾和有害气体,其中包括二氧化硫等物质,这些物质对空气质量产生严重影响,会引发呼吸道疾病等健康问题,尤其是在市区这样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污染积累更加明显。
2、火灾风险:烟花爆竹燃放过程中存在着失控和火灾的风险,一旦在市区燃放不当,可能引发火灾事故,给居民和建筑物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
3、噪音污染:燃放烟花爆竹会产生巨大的噪音,这对于市区内的居民和动物来说,可能造成严重的精神和生理压力,并导致行为异常或逃脱等情况。
4、环境保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护城市生态环境,避免烟花爆竹引发的火灾或者空气污染对植被、水体等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总之,禁止在市区燃放烟花爆竹是为了保护居民的健康安全、维护良好的环境质量和城市秩序。
【回答】防止硫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结论】在氧气中,硫燃烧后会生成二氧化硫。请学生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硫+氧气二氧化硫
(S)(O2)(SO2)
【演示实验】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1、将小半截蜡烛放在燃烧匙中,在酒精灯中点燃
2、把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
现象:火焰猛烈地燃烧着,蜡烛很快就被完全消耗殆尽。密闭的集气瓶内壁上凝结出了一些细小的水珠。
3、在集气瓶中加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现象:石灰水变浑浊。
【提问】集气瓶内壁有水珠生成是什么原因?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瓶中释放出了哪种气体?
【回答】有水珠说明蜡烛燃烧有水生成,能使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反应有二氧化碳生成。
【结论】蜡烛(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请同学们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4)石蜡+氧气水+二氧化碳
(混合物)(O2)(H2O)(CO2)
【问题讨论】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可知,物质在较纯的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得(),由此可见: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
【思考并回答】(更剧烈),(活泼)
【演示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氧气瓶中。
观察现象:木条燃烧起来了。
【提问】为什么残存火星的木条会再次燃烧起来?
氧气具有较高的化学活性,因此可以促进物质的燃烧。
【问题讨论】如何证明一集气瓶中装的是氧气?
【回答】将带火星的木条抻入气体中,若木条燃烧复燃,则证明此气体为氧气。
【板书】氧气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可以支持燃烧(助燃)
【教师讲述】我们常说一个物质的特性决定了它的用途,现在让我们来探讨一下氧气的多种用途。
【板书】二、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
2、支持燃烧(助燃)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氧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木炭、硫、铁,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
【随堂检测】
1、对氧气的物理性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极易溶于水(B)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比空气大
(C)在变成无色液体(D)在变成白色固体
2、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磷在氧气中燃烧(B)镁条在空气中燃烧
(C)氧气由气态变成液态(D)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A)镁带(B)红磷(C)硫粉(D)铁丝
4、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生成物是()
(A)氧化铁(B)三氧化二铁(C)四氧化三铁(D)氧化亚铁
5、在进行氧气中细铁丝燃烧实验时,错误的操作或现象是:
(A)在进行氧气集气实验时,首先确保酒精灯加热的细铁丝(B)处于一个没有水或沙子的集气瓶底。
(C)生成物为黑色固体(D)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
6、检验氧气的方法是()
(A)用火柴去点燃(B)用带火星的木条去检验
(C)倒入澄清的石灰水(D)闻氧气的气味
7、要测定空气中氧气占的体积,最好在空气中燃烧()
(A)碳(B)硫(C)蜡烛(D)磷
8、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是()
(A)硫粉(B)铁丝(C)木炭(D)镁带
9、以下是不同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特征现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会发生明亮的火花和产生红色的火焰;碳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明亮的火焰和释放出大量的光和热;硫在氧气中燃烧时,会产生强烈的火焰和散发出刺激性的臭味。
(A)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B)火星四射
(C)发出淡蓝色火焰(D)发白光
10、如何鉴别二氧化碳、氧气、空气?(简述操作过程)
初中化学教案8
教学目标
⒈了解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
⒉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了解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培养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的反应原理、装置及收集方法。
教学难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的选择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法:
对比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课时数:
一课时
教学用品
实验室制CO2所需仪器一套、碳酸钠、大理石、浓HCl 、稀HCl 、稀H 2 SO 4
教学过程
回忆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及实验装置。
引入新课实验室如何制取CO2?
一、学生交流“活动与探究报告册”上的参考信息
二、学生进行活动与探究
〔板书〕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药品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后讨论
总结:
〔板书〕
(1)理想药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稀盐酸
(2)化学反应原理:
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
讨论:补充实验: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
小结:
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 + H2SO4=CaSO4 + H2O + CO2 ↑
其中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了大理石与硫酸的接触,反应慢慢停止了,故不能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来制取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要求学生从给定的仪器(见书上111页)中选择适当仪器,设计制取二氧化碳气体的装置。(也可用其它仪器)
讨论:根据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确定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应采用的最佳装置(见书上111页、图6-10)
〔板书〕
(1)气体发生装置
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取气体
展示实验装置
讨论:
⑴能否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
⑵锥形瓶能否用别的仪器代替?
小结:
⑴不能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会从漏斗处逸出。用长颈漏斗时,下端管口必须在液面以下才能起到密封的作用。
⑵锥形瓶可以用大试管、广口瓶、平底烧瓶等玻璃仪器代替(展示实验装置)
提问:实验室里如何收集CO2气体?能否采用排水法收集?为什么?
〔板书〕
(2)气体收集方法
用向上排空气法(CO2密度比空气大)
不能用排水法收集(CO2能溶于水,且与水反应)
〔板书〕三、制取二氧化碳
学生实验: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总结:
〔板书〕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提问: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满?
〔板书〕
2.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或火柴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证明已满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板书〕
3.检验方法──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该气体为二氧化碳
四、比较与归纳
比较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见书上110页、活动与探究报告册
本节课小结: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
课堂练习P 112第1 、 5题
家庭作业(1)P 112第2 、 3 、 4题
(2)写出探究活动报告
初中化学教案9
目的:
1 、知识与技能:盐的定义并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定义、范围、条件,盐的性质用途。
2 、过程与方法:知识的归纳与延伸, CO 3 2? 的检验方法,简单固体混合物的分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生活中盐的作用的认识,培养探究精神。
重点:
盐的性质、复分解反应。
难点:
物质鉴别(定)及混合物分离方法
方法:
讨论归纳,实验探究
药品器材: Cu Fe HCl H - 2 SO 4 NaOH Ca(OH) 2 AgNO 3 BaCl 2 CuSO 4 FeCl 3 试管、玻璃管、酒精灯、试管夹、滴管等
教学过程: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看食盐的妙用(资料卡),回忆食盐的相关知识
思路提示:
存在、制取、提纯
食盐存在广:
食盐用途多:
粗盐的提纯方法步骤:
①探究食盐水与 AgNO 3 溶液反应实验。
②设计实验除去 NaCl 中杂质 CaCl 2
③设计方案用生石灰,纯碱、水等制取 NaOH
总结碳酸(氢)盐的性质,归纳物质鉴定的一般方法
完成方程:
CaCO 3 +
Na 2 CO 3 +
HCl
NaHCO 3 +
Ca(HCO 3 ) 2 +
NaHCO 3 +
Ca(HCO 3 ) 2 +
同桌互查
①阴离子含 CO 3 2? (HCO 3 - ) 的化合物均能与酸反应放出 CO 2
(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②鉴别 CO 3 2? 的一般方法: a. 取试样; b. 加试剂; c. 观现象; d. 作结论。
①实验:向半试管澄清的石灰水中吹入 CO 2 (变浑)→继续吹入(澄清)→均分为两试管 1 份微热,另一份加入稀 HCl ,试分析其一系列变化。
②应用:
a. 仿写:
Na 2 CO 3 +H 2 O + CO 2
NaHCO 3
b. 解释溶洞、钟乳石、石笋的成因
过程与步骤
提示与指导
讨论与归纳
探究与深化
分析反应类型、特点、认识复分解反应
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特点:
1、 化合 A+B → C
多变一
2 、分解 A → B+C
一变多
3 、置换 A+BC → B+AC 第三者
4 、复分解 AB+CD → AD+CB 调换亲
复分解反应:
①定义
②范围:一般为酸碱盐类物质之间
③条件↑、↓、 H 2 O (即生成难电离的物质)
①分析以下反应能否进行,说出理由
KNO 3 +NaCl
CaCl 2 +H 2 CO 3
AgCl+NaNO 3
Cu(OH) 2 +NaCl
②练习自写 5 个以上复分解反应方程,同座交流
理解溶解性表,认识和归纳盐的性质
①看酸碱盐溶解性表,写出表中存在的.盐的化学式及名称
②从表的排列方法对盐进行简单分类:
按阳离子分
按阴离子分
按可溶性分
③回顾与小结盐能与哪几类物质反应?
㈠盐的物理性质
盐大多数为无色(或白色)晶(固)体,大多数能溶于水,
㈡盐的化学性质:
1 、跟活泼金属反应 Fe+CuSO 4 =
Cu+AgNO 3 =
2 、跟酸反应
CaCO 3 +2HCl=
AgNO 3 +HCl=
3 、跟碱反应
NaOH+CuSO 4 =
Ca(OH) 2 +Na 2 CO 3 =
4 、跟盐反应
NaCl+AgNO 3 =
BaCl 2 +Na 2 SO 4 =
1 、盐溶解性表记忆方法总结交流
2 、说出下列盐的名称:
FeSO 4 FeCl 2 NaHCO 3
Ca(HCO 3 ) 2 Cu 2 (OH) 2 CO 3
FeSO 3 NaNO 2 Na 2 SO 3
KMnO 4 CuSO 4 5H 2 O
K 2 MnO 4 KAl(SO 4 ) 2 12H 2 O
3 、下列物质间能发生反应的,写出方程:
①硫酸和硝酸钾 ②氢氧化钡溶液和硝酸 ③氯化铝溶液和硝酸银溶液 ④碳酸铵溶液和盐酸 ⑤硫酸铜溶液和氯化钡溶液 ⑥硫酸锌溶液和氢氧化钡溶液
4 、有四瓶分别为 NaCl HCl NaOH Ca(OH) 2 无色溶液,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别。
5 、有三种白色粉未 CaCO 3 Na 2 CO 3 NaHCO 3 ,请设计方案区别出来。
附幻灯片: 1 、盐的妙用, 2 、实验录像
初中化学教案10
一、教学设计思路
《质量守恒定律》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从本课题起,学生对化学反应的学习将由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方面展开。本课题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它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好理论准备,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开展教学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课程价值面向全体学生,是每个教师所关心的问题。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设计本课题时,做到了四个转变:
(一)由“照方抓药”向“实验改进”转变。
以往的演示实验都是按照教材上的要求,“照方抓药”展示给学生,今天我大胆改进了“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的实验装置,如图:
此装置的优点有三个:1.现象明显;2.节约时间;3.实验过程中不需要打开橡皮塞,防止了空气的进入和白烟的逸出,减小实验误差。
(二)由“验证性实验”向“探究性实验”转变。
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学到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到科学方法和受到科学思维的训练,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品德,发展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两次实验探究活动,一方面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另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由“静止对照”向“互动交流”转变。
在实验设计上,改变过去“你问我答”的教学方式。学生自己将观察的现象、分析的.思路及得到的结论进行相互交流讨论,对产生的错误和偏差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四)由“学科内容”向“贴近生活”转变。
化学课程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通过化学实验,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价值。在这节课中我让学生“口吹石灰水”,实验中用到鸡蛋壳等日常用品,另外还提出对“水能变成油”这种言论的看法。让学生明白科学就在身边,要相信科学,会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案
课题 | 质量守恒定律 | 授课人 | 学校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测定,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方法。 | ||||||
重点 |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 ||||||
难点 | 对质量守恒定律涵义的理解和运用。 | ||||||
教学方法 | 设疑,以实验为导向,讲练结合。 | ||||||
仪器、药品 |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广口瓶、玻璃棒、酒精灯、气球、吸管等。 药品:白磷、NaOH溶液、CuSO4溶液、铁钉、碎鸡蛋壳、稀盐酸、石灰水等。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问题导入 提问 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如图改进: 提出问题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巡回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校正。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实验结论,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组织第二次活动与探究 设置课堂练习题如下:(1)2体积的氢气和1体积的氧气反应,生成3体积的水。 (2)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1,那么5 g硫和5 g氧气完全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5 g硫和8 g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硫( )克。 提问:为什么各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质量总和呢? 展示多媒体课件 磷、碳、硫燃烧的本质。 设置“能力拓展”习题 | 写出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文字表达式能告诉我们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但反应物的质量和生成物的质量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反应物总质量(=)生成物总质量。 分组实验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铁和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几根铁钉与烧杯中的硫酸铜溶液一起放在托盘天平上,共同称量。2、将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中(砝码不用取下),静置1~2分钟,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究实验名称: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少量硫酸铜溶液并带有胶头滴管(事先装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的锥形瓶放在托盘天平上称量。2、挤压胶头滴管,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描述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 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活动与探究 探究实验名称: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石灰水的小烧杯放在托盘天平上,使其平衡。2、取下烧杯,向其中吹气,一段时间后,再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 探究实验名称:鸡蛋壳和稀盐酸反应前后质量测定。 实验步骤:1、将盛有稀盐酸的小烧杯和几颗鸡蛋壳一起放到天平上,使其平衡。2、将鸡蛋壳和稀盐酸混合,一段时间后,放回天平,观察。 交流讨论,并选出代表发言。 交流、谈看法。 思考。 观看动画演示,总结化学反应的实质。 一切化学反应遵守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1)蜡烛燃烧后的产物有二氧化碳和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该物质的组成中一定含有( )元素和( )元素,可能有( )元素。 (2)镁条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原来镁条的质量大,能否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 复习旧知 创设问题情景,激发求知欲。 学习定量研究问题的方法。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品德。 体验成功,学生产生成就感。 让学生体验、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和过程,丰富学生探究活动的亲身经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并且会用一般规律解决个别问题,提高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情况,及时更正错误的认识及看法。 质疑,激思。 化微观为宏观、化抽象为具体,激发学习兴趣。 反馈诊测 | |||||
[板书设计] 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 一、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二、原因: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均没有改变。 |
初中化学教案11
教学目标:
1.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学习实验室制备氧气的原理、装置和操作
2.能够根据反应物的性质来选择制备气体的实验装置与操作方法,根据生成物的性质选择收集方法;
3.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重点与难点:
氧气的获得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教学方法:
1.物理性质主要有学生自行归纳总结;
2.化学性质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及回忆已学的实验来归纳
3.对于实验室制法,主要通过探究、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加深印象
4.氧气的用途主要是知识性的介绍
教学过程:
1.实验室制法
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②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氧气;③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⑴重点讲解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二氧化锰(MnO2)+氧气(O2)
b.注意事项:
a).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
b).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c.实验步骤:
a).仪器组装: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b).气密性检查: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的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c).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d).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e).收集气体: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或向上集气法。
f).检验及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中,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用带火星的木条靠近集气瓶口部,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g).仪器的拆卸:按先右后左,先上后下的顺序。
(2)简单介绍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实验原理:过氧化氢(H2O2)————→水(H2O)+氧气(O2)
b.注意事项:
a).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深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b).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c).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d).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e).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总结:若固体(或固体+固体)加热生成气体,选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装置;
若固体+液体常温下制取气体,选用双氧水制取氧气装置。
2.自然界氧气的获得:主要是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二氧化碳+水葡萄糖+氧气
3.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1)具体过程
(2)注意:该过程是物理变化
初中化学教案12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认识催化剂、催化作用及分解反应。
3.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并试验氧气的性质。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催化剂的概念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现有一瓶无色气体,怎样证明这瓶气体是不是氧气?
氧气有哪些性质和用途?
引入课题:氧气这么重要,如何制取氧气呢?
探讨:你知道怎样制取氧气?试想一想要得到大量氧气,可以以什么为原料?
阅读:P38-39,大量制取氧气要考虑哪些因素?有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在过程中是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方法能否用于实验室中制取氧气?为什么?
实验室采用什么方法制取氧气较好呢?
设问:如何挑选原材料?
实验探究:过氧化氢在什么条件会产生氧气?学生填写表格并汇报:
实验
现象
原因
1.
2.
3.
讨论:如何使上述实验2检验出氧气?
通过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哪个方法比较适合用于实验室制氧气?为什么?
设疑:二氧化锰在反应中起什么作用?
阅读:P35催化剂、催化作用
提问:怎样将上述实验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表达出来?试写出文字表达式。
讲解:高锰酸钾也可通过化学反应制得氧气?
演示:加热高锰酸钾并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
板书: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讨论:这三个化学反应是否是化合反应呢?为什么?它们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小结:分解反应类型
提问:它们与化合反应有什么区别?
反应类型
反应物
生成物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课堂小结:学习完本节课后你有什么收获?
巩固练习:P40 1 、 2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实验室制取氧气一般用的是什么药品?其反应原理的文字表达式怎样书写?
设问:如果以高锰酸钾为原料制取氧气,你会用到什么仪器?这些仪器如何组装成装置?
活动与探究:1.学生观察图2-17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 图中使用了哪些仪器?与你的设计相同吗?
⑵. 哪部分是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收集装置?
⑶. 在安装装置时应注意哪些问题?为什么?
2.如何实现制取氧气呢?(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⑴. 制取气体的'装置如果漏气,会不会影响实验?如何解决?
⑵. 加热固体药品,应注意哪些方面?
⑶. 结束制取氧气实验时,应怎样操作?
⑷. 小结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
3.氧气的性质实验
⑴.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使木炭燃烧起来?
② 怎样操作才能充分利用集气瓶中的氧气?
③ 如何检验生成物?
⑵.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① 如何点燃铁丝?
② 怎样把握铁丝伸入集气瓶的电动机及速率?
③ 为什么集气瓶中行要预留一些水?
分组合作完成实验:
课堂小结:学生反思实验的得失?
作业:完成探究报告 。
课后反思
初中化学教案13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认识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数目没有变化。
教学重点:
1、在实验过程中认识质量守恒定律。
2、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3、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教学难点:
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实验用品:
演示实验用品:白磷燃烧一套装置、石棉网、酒精灯、镊子、镁条、白磷、托盘天平。
学生实验用品:托盘天平、小烧杯一个、小试管一个、药匙、碳酸纳、硫酸铜溶液、铁钉、稀盐酸。
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引题
师: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在坐各位都是企业家,非常有钱,突然有一天,有个人来到你的办公室,告诉你,他有一项专利,可以将水变成汽油,想要低价转让给你,你是否接受?
一吨水一快多钱,一吨汽油可是四五千快钱呀!
生:(议论纷纷)不接受,那个人是个骗子吧!接受,利润很大。
师:要不要他的专利,关键看他这个专利是不是真的,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水变油到底可不可能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就会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部分:引导理解质量守恒定律及其本质
师: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判断化学变化的依据是什么?
生:是否有新物质的生成。
师: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新的物质(四氧化三铁),水通电生成新的物质(氢气和氧气),磷燃烧生成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把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叫做生成物。
这个反应中五氧化二磷就是生成物,五氧化二磷是哪些物质反应得到的?
生:磷和氧气
师:我们把参加反应的物质叫做反应物,这个反应中磷和氧气就是反应物。
从文字表达式中来看,左边是反应物,右边是生成物,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物质发生了变化,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呢?参加反应的磷和氧气的质量与由他们反应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质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
他们之间可能存在哪些关系?
生:相等、不相等、可能大于、也可能小于。
师: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我们可不能凭空猜想,我们用实验来验证一下。我们需要称两个质量,一个是反应前的质量,一个是反应后的质量。
(将白磷放入锥形瓶,让学生上来称量)
有的同学问了:你除了称了磷和氧气还称了一些仪器,这样称不行吧!行不行呢?
生:可以,那些仪器反应后还要称一边,不影响结论。
(称完,取下,将玻璃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伸入集气瓶,白磷燃烧)
师:观察到什么现象?
生:冒出大量白烟。
师:一部分白磷和氧气已经反应生成了新的物质五氧化二磷,我们再将它放到天平上。如果天平指针向左偏变重了还是变轻了?向右偏呢?如果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变化。我们来看一下。指针仍然指在中间,说明质量没有发生变化。我们就可以画上等号了。
下面你们再来做一个实验看一看,反应前后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讲解实验,提醒:需要称两个质量,反应前质量,反应后质量,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师:铁钉放入硫酸铜溶液后,表面会出现一层红色的铜。大家发现反应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生:没有变化。
师:又可以画上一个等号。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我来解释一下,反应物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质量指的是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没有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是不包括在内的。如果31g磷和40g氧气完全反应了,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
生:71g
师:如果有32g磷,其中有31g磷和40g氧气反应了,那么反应物质量总和是多少呢?
生:71g
师:虽然有32磷,但是只有31g参加了反应,那1g没有参加反应,所以反应物质量总和仍然是71g。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水变成水蒸气,质量不发生变化,符合质量守恒定律。“这句话对不对?
生:不对,质量守恒定律只是针对化学反应来说的。
师:正确,质量守恒定律只用于化学反应。刚才我们已经用实验验证并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且可以告诉大家,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但是,为什么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呢?
(学生思考,疑惑)
要知道原因必须从化学反应的微观本质进行考虑,化学反应的本质是什么?
生: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师:这个过程中原子变不变?
生:不变。
师:原子不变,只是进行了重新的组合。就像你有用积木堆的三座小房子,你把它拆掉,重新堆了一座小楼房,质量会不会发生变化。
生:不会。
师: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发生变化,这就是质量守恒定律的本质。
刚上课的那个问题也有了答案,水变成汽油到底可不可能呢?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汽油是由碳、氢元素组成的,化学反应中原子种类不变,氧元素不可能变成碳元素。所以那个人无疑是个骗子。我们已经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和它的本质,知道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化学反应,会不会有意外呢?大家再来做一个实验。
(讲述实验方法,提示注意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进行实验
碳酸纳中倒入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
生:产生大量气泡。
师:气泡中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
师: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
生:变轻了。
师:为什么会变轻呢?
生:生成的二氧化碳进入了空气中。
师:反应前我们称了碳酸纳和盐酸的质量,反应后我们称了氯化纳和水的质量,但是没有称二氧化碳的质量,所以质量减轻了。
如果要让这个实验能验证质量守恒应该怎么做?
生:(若干方法)
师:我们需要一个密封的容器,不能让二氧化碳跑掉。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实验。看一看镁条燃烧前后质量有没有变化。
(演示实验)
有什么现象?
生:耀眼白光,冒出大量白烟。
师:质量有没有变化?(让学生上来看指针偏向)
生:质量变轻了。
师:为什么又变轻了呢?
生:大量生成物进入了空气中。
师:那如果我把所有的生成物都收集起来,是不是指针就会指在中间呢?
生:是。
师:是吗?我们来分析一下。我们反应前称了镁条的质量,没有称氧气的质量,反应后称了氧化镁的质量,氧化镁的质量应该等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加氧气的质量。
所以按照我刚才的做法质量应该变重。如果要让这个实验符合质量守恒,可以使用类似第一个实验的装置。通过后面两个实验,同学们应该明白,质量守恒定律是反应物总和等于生成物总和,注意总和,不能少掉任何一个反应物或生成物。
结束下课
初中化学教案14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及两种状态的相互转化;
2、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三、教学用品:
教学设备:投影仪
仪器及用品:烧杯、玻璃棒、天平、药匙、酒精灯、量筒、胶头滴管
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四、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
1、什么是溶液?
2、溶液的三大特征?
解释溶液形成的微观过程,加入的氯化钠越多,溶液越咸。
【提问1】那么氯化钠能不能无限溶解呢?
【提问2】如果不能,能溶解多少呢?
【实验】
分组实验:教师与学生对比做实验。
教师组:20mL水中加入5g氯化钠,(溶解),再加入5g氯化钠,(未全部溶解)【导出少量饱和氯化钠溶液备用】
学生组:20mL水中加入5g硝酸钾,(溶解),再加入5g硝酸钾,(未全部溶解)
【提问1】你能得到什么结论呢?
【回答】物质不能无限溶解在水中
【解释】类比解释:同学们吃到不能再吃的时候,会说自己“吃饱了”,这两杯水中都不能再继续溶解,我们就说现在的溶液状态是“饱和溶液”
【板书】饱和溶液的定义
【提问2】那么物质的溶解受什么因素的影响呢?或者说,你能想出什么办法使未完全溶解的固体继续溶解呢?
【回答】加水;加热
【实验】氯化钠的烧杯:加水搅拌,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硝酸钾的烧杯:加热,剩余固体全部溶解。
【结论】溶液的状态受到温度和溶剂的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再来回顾一遍饱和溶液的.定义,看看我标出重点的地方“一定温度”“一定量的溶剂”
【提问】那么没有溶解的部分属不属于饱和溶液的组份呢?
【回答】不属于。
同理概括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练习】
【技巧提取】当有固体未溶解时,溶液一定是饱和状态。
【提问】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能否溶解其他物质呢?
【实验】向之前取出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铜固体,溶液变成蓝色。
【结论】氯化钠的饱和溶液还能溶解其他物质。
【提示】一个溶液中可能出现多种溶质,且针对某些溶质可能是饱和,针对其他溶质可能不饱和,因此我们应当说清楚,一杯溶液到底是什么溶质的饱和溶液。
【过渡】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那么这两种状态之间能否相互转化呢?
【引导】回顾刚刚氯化钠和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是如何将未溶解的固体溶解的?得出以下转化关系图。
简单认识溶解度曲线,横纵坐标的讲解,点的意义的讲解。
以硝酸钾的溶解度曲线为例,借助溶解度曲线再次讲解两种溶液状态之间的转化方法。
概括总结最可靠的方法:增加溶质或增加溶剂。
【小结】
初中化学教案15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题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学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从而使学生从第一节课起,就感受到化学学习的价值,产生渴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提供与化学有关的影响人类进步的资料,引出课题和化学的定义,并运用实例使学生对其有较为透彻的了解。教材注重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所在。
本课题内容注重“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要淡化“化学”定义识记,强调研究的对象,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强对化学的认识和感受。本课题的重点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难点是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体验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通过组织学生列举大量的实例,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技术手段,鼓励学生主动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由于本课题基本上是非知识内容教学,所以本课时的主要教学任务就是让学生感受化学、体验化学、认识化学。
本课题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②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本课题教学主要采用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开放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本课题教学应体现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展开教学;
2.特别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3.注重让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
4.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5.激励与评价
(1)关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程度、关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现的情感、态度的发展。对参与程度的评价,主要对学生能否主动地与同学合作,是否愿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来考查。对学生思维合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交流去了解学生思维的合理性、灵活性和创造性。
(2)对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评价,实际上是对学生化学学习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经过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动,以及能否有效地解决问题来评价。
整个评价以激励为主线,学生通过互评与自评,对各个环节进行及时评价与调控,以达成既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还应加强学法指导,切实组织好小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应尽可能更具动感、美感。
二、教案
课 题:化学使世界变得绚丽多彩
授课人:湛兴和
学 校:湖南省汨罗市白塘中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重 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难 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装好),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表观为白纸),白开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盐,汽油和水,铜丝和铁丝,澄清的右灰水。
教学流程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 入 | 导语:新的学期,我和大家一起将走进一个新的学习领域,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目前相对于同学们而言,有如这张白色的纸一样(出示一张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是一片空白。但是通过我们的学习和探究,这个领域中的许多知识会呈现在我们面前。首先,让我们做一个小实验。(课件展示课题) | 学生代表演示:将NaOH溶液喷洒到白纸上,出现“化学”红色字样。 | 创设趣味性化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
化学使 世界变 得绚丽 多彩 | ①播放录像:《武陵源风景──黄龙洞 》 ②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 ③课件展示:《隔水透气的鸟笼》 ④课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绚丽多彩》 适当小结,适时赞许鼓励。 | 观后,谈感想,提问题。(如:黄龙洞中形态各异的钟乳石、石笋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它们的形成究竟要经过多长的时间呢?又如:解说员说“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究竟是什么?……) 猜想飞船外壳的优越性能等。 猜想鸟笼材料的.特点。 提出问题。 | 通过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探究化学的欲望。 |
什 么 是 化 学 | 针对上面同学们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让学生尝试能否做出比较科学的解释。 课件展示:中国人上天了,结合图片阐述物质的性质、物质的组成、结构、物质的变化等内容,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 小结:化学是…… | 思考,学生处于兴奋状态。 感受化学的研究内容。 | 设疑,激趣。 让学生深切感受学习化学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
化 学 在 我 们 身 边 | 我们生活在物质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质打交道,化学无处不在,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课件展示:“铁锅烧菜”、“白色污染”。你能举出我们身边可能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例吗? 你还能举出在现代科学、高新技术中应用化学的实例吗? | 观看感受。 思考、讨论。 自学教材相关内容,思考、讨论、汇报自学成果(如:利用纳米技术制作的纳米铜,高分子材料等) | 让学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让学生理解“从化学走向社会”。 |
活 动 探 究 | 课件展示探究活动: (1)用生活经验鉴别物质; (2)探究人体呼吸时呼出的气体的组成特征; (3)假如没有化学,展开你的想象,设想世界将会怎样 | 分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提交结论:鉴别白开水和白酒;鉴别洗衣粉和精盐;鉴别汽油和水;鉴别铜丝和铁丝。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气。 自由讨论。 |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可简略介绍1~2种化学方法,让学生体验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感受化学在身边,感受物质鉴别的一般方法。 为学习空气的组成铺垫。 |
小 结 |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我们离不开化学。 出示课后探究题:将一枚新鲜鸡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內会留下水垢,请你设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与蛋壳相似)。请记录下你观察到的现象和你的实验设计。 | 记录 |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 运用生活常用的设计实验,解决实际问题。激趣,培养实验探究能力。 |
【板书设计】
【初中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教案04-25
[精选]初中化学教案05-28
初中优秀化学教案01-30
初中化学教案08-31
初中化学教案04-22
初外化学教案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04-25
空气初中化学教案12-30
初中化学教案大全04-25
初中化学教案参考08-26
初中化学教案通用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