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三化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三化学教案1
一、设计思路
1、关于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教学。
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多媒体播放(字画的奥妙):用墨写的字画。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2、关于碳的可燃性教学。
通过播放影音文件,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问题情景
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四个人一小组讨论一下,讨论的主题不仅要找到“煤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找出“煤气”是怎样产生的?
含碳元素的燃料燃烧时,如果氧气不足都会产生CO,所以,预防“煤气”中毒采取的措施之一是烟道通畅,燃气热水器使用时,使室内保持良好通风,有充足的氧气,使燃料充分燃烧。
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物质的科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认识。
3、有关碳的还原性的教学(重点探究)
碳与氧气反应,既可生成CO2 ,又可生成CO 。那么,碳能否与氧化物(氧化铜)反应,即碳能否夺得氧化铜中的氧呢?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提出假设──从问题出发进行大胆地假设,提出各种可能性。
讨论后对假设小结
(1).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2↑
(2).碳能与氧化铜反应;C+CuO
Cu+CO
(3).碳与氧化铜不反应。
利用课件引导学生分析──思维探究
通过学生交流、辩论设计好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动脑通过实验探究科学知识的意识。
小组合作完成实验并记录实验现象。
收集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概括。
碳与氧化铜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
碳具有还原性
理论应用于实际,了解生活和生产中的问题。
拓展提高──碳的还原性应用
拓展提高──煤炉中碳发生的反应
及时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对本节课学生的表现及时总结与评价,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案
课题 | 碳的化学性质 | 授课人 | 学校 | ||||||||||||||||||||||||||||||||||||||||||||||||||||||||||||||||||||||||||||||||||||||||||||||||||||||||||||||||||||||||||||||||||||||||||||||||||||||||||||
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碳的化学性质,重点掌握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装置、现象和结论。 2.根据碳的化学性质,了解碳的用途。 3.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基本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 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碳单质的使用情况,了解碳单质在常温下的稳定性和可燃性; 2.在学习了碳单质可燃性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碳能否与化合态的氧发生反应呢?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教师的引导,学习碳单质的还原性,即,实验探究——碳还原氧化铜。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引导学生体会化学实验是获取化学知识和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等的重要手段,证明实践出真知的真理性,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质。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学化学的兴趣和社会责任感,同时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化学的情感。 3.通过对“碳的可燃性”的学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事物变化的内外因关系原理”的教育。 | ||||||||||||||||||||||||||||||||||||||||||||||||||||||||||||||||||||||||||||||||||||||||||||||||||||||||||||||||||||||||||||||||||||||||||||||||||||||||||||||
重点 | 学习碳的还原性。 | ||||||||||||||||||||||||||||||||||||||||||||||||||||||||||||||||||||||||||||||||||||||||||||||||||||||||||||||||||||||||||||||||||||||||||||||||||||||||||||||
难点 | 探究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 | ||||||||||||||||||||||||||||||||||||||||||||||||||||||||||||||||||||||||||||||||||||||||||||||||||||||||||||||||||||||||||||||||||||||||||||||||||||||||||||||
教学方法 | 实验探究和思维探究 | ||||||||||||||||||||||||||||||||||||||||||||||||||||||||||||||||||||||||||||||||||||||||||||||||||||||||||||||||||||||||||||||||||||||||||||||||||||||||||||||
仪器 药品 | 试管、具支试管、单孔胶塞、止水夹、导气管、药匙、酒精灯、试管架、铁架台等。 碳、氧化铜、澄清石灰水、火柴等。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1.实物展示:用墨抄写的古书。 2.多媒体播放:用墨写的字画。 | 观看 |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思考的驱动性。 | |||||||||||||||||||||||||||||||||||||||||||||||||||||||||||||||||||||||||||||||||||||||||||||||||||||||||||||||||||||||||||||||||||||||||||||||||||||||||||||
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古代一些书法家、画家用墨写字作画,我们知道墨的主要成分是碳黑,这些字画历经千百年,但墨迹依然清晰不变,这是为什么? 一、常温下,碳的化学性质很稳定。 | 思考、讨论、回答 | 从生活实际出发引课,认识到化学就在身边,进一步认识“性质决定用途”。 | |||||||||||||||||||||||||||||||||||||||||||||||||||||||||||||||||||||||||||||||||||||||||||||||||||||||||||||||||||||||||||||||||||||||||||||||||||||||||||||
教师活动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
回忆木炭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的实验,写出此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碳的可燃性: 1.完全燃烧——O2充足 C + O2 点燃 初三化学教案2一、教学目标 认知与技能 1、了解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 2、知道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3、初步掌握节水的一些基本方法。 方法与过程 通过统计调查水资源和水污染的状况,培养学生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世界和中国的水资源状况的学习,感受到水资源缺乏离我们并不远,节约用水迫在眉睫。 2、通过设计家庭节水计划,使学生牢固地树立“节水从我做起”的信念。 3、通过对水资源与文明的发源的关系的介绍,让学生感受“地球——人类家园”的美好情感。 二、教材内容处理 教学重点 水是我们身边非常熟悉的物质,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所以了解水资源,使学生懂得水资源污染的原因、危害及保护水资源极为重要性。 三、课前准备 提前一星期让学生搜集有关水资源和节水的资料。可以通过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搜集,尤其是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 四、教学过程 【播放】从太空中看地球的图片。 【引入】有人说,我们的地球应当叫水球。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有水,而且71%的表面积被水覆盖。在宇航员看来,地球是一个蓝色的星球,太阳系家庭中独一无二。地球上绚丽多彩的生命世界如果离开了水将不复存在。生命是从海洋中诞生,走上了陆地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生物圈。四大文明古国无一不是产生于大江大河:古代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古代巴比伦位于西亚幼发拉底河流域和底格里斯河流域、古代印度位于南亚印度河流域,古代中国位于东亚黄河流域。可以说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就没有人类文明。(唤起学生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 设想,如果缺了水,我们的生活将会怎样?世界又会变成什么样?水对人类的作用极为重要。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有条件可配合放映有关水知识的录像片或科教片) 如果没有水,我们无法洗脸、刷牙,无法解渴,餐桌上没有了鱼虾,看不到花草树木,不知道什么叫游泳,船舰全部报废,混凝土拦不成,高楼无法建,连小娃娃哭也没有了眼泪……啊,还是不要往下想的好! 工业用水洗涤、溶解、加热、冷却,进行纺织、造纸、炼钢、发电、生产化肥及各种化工产品。农业用水灌溉,粮食、水果、蔬菜的丰收就有了保障。日常生活离不开水;洗衣、洗澡、各种饮料食品,生病了吃药、打针等。(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尽可能多的举出例证,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水对人类及自然环境的重大作用。) 【板书小结】 一、水是宝贵的自然资源 1、水是原料 2、水是介质 3、水是能量载体 【转入】水的作用如此之大,地球上的水又如此之多,可是当今世界上却有80多个国家、约20亿人口面临着淡水危机,其中26个国家的3亿人口生活在缺水状态中。我国也属于缺水国家。 (激起学生的震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阅读】p52第一段,计算可利用淡水资源占总水量的百分含量。(领悟淡水资源的宝贵) 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本来就是有限的,随着现代工业、农业发展,淡水在许多城市已面临短缺的危机。同时大量的各种废水、污水,使自然水系受到严重污染。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归纳总结世界及我国的水资源的状况。 学生可能的结论:
我国的地理自然条件复杂,降水量的分布不均衡,造成了水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加剧了缺水状况。目前我国农业灌溉每年平均缺水300多亿立方米,全国农村还有3000多万人饮水困难。全国有400多个城市缺水,缺水比较严重的城市有110多个,每年因为缺水影响工业产值20xx亿元以上,影响城市人口约4000万人。 【设问】要说北京缺水程度与地处沙漠的以色列一样,你相信吗? 北京水资源有36亿-40亿立方米,人均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地处半沙漠的以色列,人均水资源仅有285立方米,每年有8个月需要灌溉,而水源仅够满足其1/5用量。1948年开始,大力进行节水农业,制定和实施了严格的法规,采用管道输水,通过自动化的滴灌系统,保证供给农作物适时、适量的水和精确的肥料,以色列农民比喻为“用茶勺喂庄稼”,终于以同样的耗水量使农业产值增长了12倍。计划到20xx年,它们用于灌溉的淡水量,还将从目前的11亿立方米下降到5亿立方米,其余由处理后的工业废水来代替,创造了世界奇迹。 【简单介绍】我国缺水的类型有三种:资源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工程型缺水。特别是水体污染造成的水质型缺水。 结合图3-26介绍阿拉善地区由绿洲变为沙漠的事实。 (因缺水,骆驼的故乡,骆驼在大量减少,因生存困难,骆驼在流泪,母马不愿喂养自己的幼崽,千年的古树胡杨林因缺水而枯死,人们用水要到几十里外的地方取水,其深井深度达千米,因此许多人一生只洗两次澡。目前已被世界环境组织定为恶劣的生存环境) 介绍蚌埠市1991年夏天发生的水荒,守着淮河没水喝。起因是降水少,加之淮河上游的小化工厂、小造纸厂超标排污,使蚌埠市缺水达两个月之久。 介绍深圳特区1991年缺水的危机(由于供水工程检修设备,市区连续7天停水,10万居民连吃喝的水也难保证,巧妇难为无水之炊,于是纷纷走上街头买盒饭进餐,也有的人用矿泉水煮饭,以各种“可乐”饮料当“茶”,“冲凉”的习惯也成了最奢侈的享受。许多工厂停产,仅仅是食品、饮料和纺织行业就损失产值1.6亿元) 【阅读】课本p53图3-28找出安徽省人均水量所处的位置。 【板书】结论:水资源是有限的宝贵自然资源 【板书】二、水体污染的危害及其对策 水的污染与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构成当今世界最严重的社会问题,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和查找的有关资料,自己归纳总结工业、农业、人类生活三方面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并讨论分析带来的危害。 【学生上台讲演】 列举我国缺水的状况。全国七大水系中近一半河段污染严重,淮河、海河和辽河的污染情况相当严重。1996年有关部门调查了我国532条河流,其中436条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数的82%;饮用水源中,其水质符合或基本符合饮用水标准的只有30%左右。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程度在不断加重,其中又以太湖、巢湖、滇池最为严重。流经城市的河流中,有78%的`河段其水质超过3类标准而不适于生活用水,50%以上的城市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我国666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每日缺水1600万立方米,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每年因缺水影响工业产值就达到20xx多亿元。 水体污染不仅影响工农业、渔业生产,破坏水生生态系统,还会直接危害人体健康。 水体污染的来源:工业废水、电厂热水、农排排水、生活污水、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地面径流、天然污染物。 【板书】三、爱护水资源 1、节约用水 【设问】面对水资源日益紧缺,每一个用水者都会表现出一定的态度: (1)自我中心者:我交了水费,用多少水是我自己的事,别人管不着。 (2)生活节俭者:用鱼缸里换出的水浇花,用洗完衣服的水冲厕所,但就是不愿意更换滴漏的水龙头。 (3)生活品质追求者:很担心环境污染,最不能容忍停水,但觉得节水主要是节约公共场所用水。 (4)自我封闭者:水费多少钱一吨,不知道,反正很便宜。 (5)自我节制者:节约用水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节约用水不会影响生活质量。你大致属于哪一种人呢? (使学生反省自己平时用水的态度,明确意识到自己平时的行为是否正确。) 【板书】2、节水从我做起 让学生列出日常生活用水的方方面面,在这些方面,我们是否有浪费水的地方?怎样改进? 学生可能的答案:饮用、洗衣、洗澡、厕所、洗脸、洗脚、淘米、洗碗、养鱼、浇花等。用抽水马桶冲掉烟头和碎细废物、先洗土豆、胡萝卜后削皮,或冲洗之后再择蔬菜、用水时的间断(开门接客人,接电话,改变电视机频道时),未关水龙头、停水期间,忘记关水龙头;洗手、洗脸、刷牙时,让水一直流着;睡觉之前、出门之前,不检查水龙头;设备漏水,不及时修好。 【计算】家中水龙头漏水,1秒钟滴4滴,那么,一昼夜损失多少升水?一个月损失多少升水?(20滴合计一毫升) 一昼夜损失17.28升水,一个月损失518.4升水 【板书】节约用水,我们共同的责任 【趣味实验】变色喷出“节水”标志 课堂练习: 1、课本p56第1、2、3、4题 2、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 ,如果你的体重为50千克,你的体内含水 千克。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无色透明的水都是纯净物 (B)冰、水共存物是混合物 (C)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D)工农业生产中常利用水来溶解物质 4、下列情况一般不会造成河水污染的是( ) A.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 B.放养鱼类 C.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液和废气的任意排放 D.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任意施用。 5、请班级同学分成若干小组,制作“自然界水循环的小型实景模型”,并作简单解释。 6、你是否喜欢游泳?就“安全游泳”为主题,展开课堂讨论、研究、资料搜集等形式的活动,研究问题:①你为什么学习游泳?②为什么游泳时要有同伴?③如果有人溺水,你如何帮助他?④为什么不要在不熟悉的水域游泳?⑤为什么游泳前要先热身?⑥为何在船上要穿救生衣?⑦如果我们在小船上站起来,会发生什么事?…… 调查与研究 7、最近一个月你家的用水量是多少?设想还有哪些环节可以采取节水措施,提出具体建议并动员全家人共同实施,至下个月再查一下水表,并计算出你家的节水成果。
8、调查了解你生活周围有哪些水的污染源,提出防止的设想或建议并填写下表(可增加栏目)。
初三化学教案3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认识常见仪器及使用方法、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 2、过程与体验:通过观看幻灯片,使学生体验到实验过程,经动手操作领悟出实验技能。 3、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和科学探究的热情。 二、重点难点: 掌握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 熟练掌握常见药品的取用方法。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基本实验技能,将依据操作技能形成原理:积累原形动作知识,铺垫模范动作基础,完成整合动作的过程。 四、教学方法 1、演示法 2、合作练习法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仪器 药匙、烧杯、坩埚钳、酒精灯、胶头滴管、铁架台、托盘天平、量筒、玻璃棒、橡皮管、导气管、镊子、蒸发皿等 <二>药品的取用 1、粉末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注意事项: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准确送到试管的底部,以防洒落或粘到试管壁上。 2、块状药品的取用方法: 块状药品容易打碎仪器,取用时必须严格安要求操做,防止打碎实验仪器。 3、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 液体药品的取用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粗略取用;一种准确取用, 粗略取用时打开试剂瓶,瓶塞倒放在桌面上、标签向手心、瓶口相互紧靠。 准确取用时一般用量筒(或移液管),首先粗倒,接近刻度时改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加,使凹液面底部与刻度线齐平。 4、胶头滴管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1)胶头滴管使用一般专管专用,垂直滴加。且与试管口齐平。 (2)托盘天平的使用时先调平,药品放置时左物右码、砝码用镊子加取,顺序是先大后小。 <三>、练习提高。 <四>小结: 1、常用的实验仪器使用 2、固体药品的取用。 3、液体药品的取用。 4、胶头滴管的使用和托盘天平的使用。 <五>作业: 配套练习:填空题 初三化学教案4一、教学设计思路: 学生对物质的认识是从看得见,摸得着的宏观物质开始的。在第一、二单元的学习中,学生对身边的物质及其变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他们会以燃烧、分解、化合、扩散、蒸发、溶解、热胀冷缩等化学、物理学概念来对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加以解释。但对物质的内在变化及其原因却很少接触。引导学生换一个角度看世界,变一种观点解读物质,是本课教学的关键。 水,作为第三章学习内容的知识承载物,它是自然界广泛存在,学生能经常感触的物质。与水有关的自然、实验现象为学生所熟悉。在进行分子、原子抽象的概念、原理性教学,我试图以在自然界司空见惯的水变化的现象和简单、趣味的实验作为串联知识,带动研究的主要线索,学生在分析熟悉的水蒸发、天下雨、下冰雹、糖在水中“消失”、水电解等物理和化学变化时,大脑思维直接与客观存在的事实和现象反复、充分地接触,积极展开想象的空间,在看得见的宏观现象获得启发下,通过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理解化学想象的本质,宏观与微观环环相联,物质的微粒观被学生“确认”,顺理成章地建构知识,形成概念。本课学习后,学生能增添一个 “心眼”去看微观世界,去理解事物的本质。给学生在今后理解化学问题带来无穷的便利。 由于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处理不当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想:将一个个明确的、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和能力发展点“溶解”于实际之中,进行情景化处理。将分子、原子、物质微粒性、微粒运动性、微粒可分和不可分性等裸露的化学知识包装在以水的变化为线索的问题情景中,围绕着“物质变了,其内部发生了什么变化?其中微粒怎么变?用微粒的观点怎么解释变化?”的化学问题,所设置的有真实背景,纵向独立,横向递进的驱动性问题:《不解之谜》──水为什么会“跑”,《趣味实验》── “清水”映红桃花,研究性课题《汽车加水也奔驰》等,来推进学习,让学生在问题或任务驱动下展开自主、合作、开放、互动的活动。 设计的另一个特点是:以学生熟悉的素材设计的探究活动,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STS三条内容线索拧成一股,学生解释着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的各种化学现象,回答着各种现实的化学问题。不断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自然界,从现实到实验室,从实验室到实际应用。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从丰富的实际中“结晶”出来,建构着学生科学的知识体系、技能体系和能力体系,体现化学素质教学的建构观。 二、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5【教学目标】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化学式进行计算分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有关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知识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4.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5.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A.+1B.+2C.+3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Al-27,O-16)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效率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A.FeOB.Fe2O3C.Fe3O4D.Fe(OH)3 初三化学教案6教材分析与设计思想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生今后学习化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与必不可少的工具。而原子的构成又是学习物质结构理论和认识元素的基础。因此,原子的构成是本单元乃至整个初中化学学习的重点。本课题是在学生学习分子、原子的概念的基础上深入探究原子的内部构成及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并介绍相对原子质量。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还介绍了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作出卓越贡献的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 学生在前面三个单元学到的微观知识有限,积累的感性知识不充分,而原子的构成内容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且教材语言以结论性的叙述型语言为主,这成为本节教学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设计将结合教材图表,以人类认识原子内部结构的历史过程为主线,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性学习活动,在具体设计时着重关注以下两点: 1、充分利用图、表、多媒体动画、科学史料来创设情景,将抽象问题形象直观化,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创设条件,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表与动画、讨论交流等方式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结合科学推理与史料的佐证认识原子的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史料、教材图表的观察分析,了解原子的构成。初步了解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并会查相对原子质量表。 2、学习从图表、动画、史料中分析、归纳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育。通过阅读张青莲教授的资料,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学习活动的设计 以学生为主体,提出想探究的问题,并对研究重点原子的构成提出猜想,在此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分析图表信息,阅读史料介绍,通过观察、讨论与交流、领悟等系列群体探究方式来逐步完善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其次,通过对具体原子质量的实际数据展示的观察,感受书写使用的不便,进而认识引入相对原子质量的意义,并主动学习查阅相对原子质量的方法。 教学模式 探究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原子的构成,相对原子质量。 教学难点: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形成。 教学过程
初三化学教案7教学目标 1.了解有机化合物和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特点。 2.知道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的性能和用途。 3.人是有机合成材料的发展对人类社会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4.了解学习化学的重要价值,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有绚烂的花,广袤的草,等等,成千上万种的动物植物,还有人造的物品。这些是由什么材料组成的呢?让我们一起去学习和了解吧。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1——由北京国之源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二、新课学习 (一)有机化合物 (1)展示物品的种类,(实物和图片)学生回答由什么材料组成。 根据经验,大家能说一说这些材料哪些是有机材料,哪些是天然材料。余下的是什么材料。接下来我们先学习什么叫有机合成材料,什么叫有机物? 写出化学式,组成元素,计算相对分子质量,合作计算,可用计算器? 讨论:(1)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都含有哪种相同的元素: 。通过分析表中物质组成元素的特点,引入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物的概念,什么是有机材料,学生回答 教师可在课前准备好纸条,帮助进行课堂学习: (1)完成下内容;相对原子质量:C=12 H=1 O=16 S=32 Na=23 Cl=35.5 (2)根据上表讨论: ①甲烷,乙醇,葡萄糖,淀粉和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什么共同点? ②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有机化合物和无机化合的概念。 是否含碳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有机物呢?哪些不是? 课件展示:少数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如:CO CO2 Na2CO3 CaCO3(碳酸盐)属于无机物。 讨论:甲烷,乙醇和葡萄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淀粉和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相比有什么不同?两组中是前者还是后面两种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些: 了解化合物的分类以及有机物和无机物的区别。 (二)有机合成材料 有机化合物中,有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有的却非常大。我们先来了解一篇小资料。 由学生自己阅读,得到关于高分子化合物的初步认识。接下来看看这些物品大家是不是见过,用过,你了解他们吗?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2 展示:有机物的组成元素特点,碳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与其它原子的结合方式的图片说明有机物数目异常庞大的原因 从刚才的有机物的结构可知,有些有机物组成原子个数少,相对分子质量小,如甲烷,乙醇,葡萄糖。而有些有机物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百万如:淀粉和蛋白质。引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 讲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及高分子材料及分类 有机高分子材料: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合成材料) 展示:有机合成材料的广泛应用图片 为什么都是合成材料,它们的性能和用途有明显不同?原因是这些合成材料的结构不相同。用实验去发现一些规律,学生实验活动。学生拉扯塑料,加热聚乙烯塑料。指导学生实验。通过实验,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和发现什么问题,得出什么结论?有机合成材料的热塑性和热固性: 实验:点燃不同的线,刚才实验过程中发现棉,羊毛,锦纶腈纶在加热时有什么区别?如何鉴别一件衣服是纯棉还是合成纤维做的? (三)环境问题 塑料和合成橡胶的有很广泛的用途: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塑料和合成橡胶的广泛使用是不是很好呢?会带来什么问题? 播放课件:有机合成材料03 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每个公民应该如何做? 通过讨论如何解决白色污染的方法,培养环保意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重要的方法。 ①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等; ②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盒等; ③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如微生物降解塑料和光降解塑料等; ④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问学生有什么想法。如果你是个科学家,你最想在发明什么合成材料来解决,生活,生产,农业,工业,电子,国防的问题或困难? 接下来我们来认识几种新型的合成材料。 了解新型的合成材料,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的收获真不小,认识了有机化合物,知道了什么是高分子合成材料,也知道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了一定的麻烦。也就是白色污染的问题,保护环境是刻不容缓的。希望大家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为环保和我们的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初三化学教案8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联系自然界的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课堂演示实验,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实验及实验分析,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学习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从生活视角观察二氧化碳的存在及用途,再从社会视角分析其使用,体会化学与社会的关系; 联系生命活动,认识二氧化碳的重要性;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建议以探索式学习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而不是教师先讲二氧化碳的性质,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学习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方法二:据纸报道,某农村一户农民挖了一口井,约十四、五米,因民工施工时在井下烧火照明,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材分析: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学习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学习,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学习二氧化碳,从学习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学习物质从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学习。物理性质主要学习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学习。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二氧化碳的性质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小学自然、初中生物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性质的教学建议: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过程: 【引言】 在某农村,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家挖了一口井,很深,大约有十四、五米,因为施工人员在施工时曾在井内烧火,而家人不知。一日,其大女儿想看看井下是否有水,于是沿梯而下,结果很久不见动静,上面的二女儿及邻居一男孩亦跟了下去,结果三人身亡于井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悲剧呢?是谁在作案呢?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二氧化碳的性质 一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展示】一瓶二氧化碳的气体。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板书】二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讲解】碳酸钙为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钙溶解变成溶于水的碳酸氢钙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三 二氧化碳的用途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初三化学教案9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金刚石、石墨等碳的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通过分析金刚石、石墨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两种不同单质,进一步理解元素和单质这两个基本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能力目标 通过三种单质用途的学习,继续深化“结构决定性质”思路,培养对比思维能力; 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从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碳单质的学习,了解同一元素可以组成不同物质,提高学习化学兴趣; 通过C60的学习,拓展课堂学习,开阔学生视野,了解化学与社会。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碳单质(金刚石、石墨、球碳等)是初中学生学习氧气、氢气之后首次全面学习的固态非金属单质。此节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氧气、氢气学习的继续,同时为后面学习金属单质打下基础。 碳单质有定型碳和无定型碳两类。金刚石、石墨是重要的定型碳,做重点介绍。从学生较熟悉的金刚石、石墨入手学习,而后介绍球碳,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由宜到难,由远及近,又熟悉到陌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化学与社会的关系、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 另外,教材编排首先对碳的典型单质——金刚石和石墨的结构、物理性质、用途进行学习,而后再简介无定型碳,最后安排碳单质的化学性质学习,旨在使学生从感性上理解碳单质结构不同,物理性质不同,但化学性质几乎相同。 课堂引入指导 法一:璀灿的钻石,普通的铅笔芯,取暖用的煤,光合作用的原料——二氧化碳,“工业血液”石油等物质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就明白了。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节 碳的几种单质”。 法二:石墨、木炭能变成钻石吗?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后你将自己得出结论。 关于球碳(C60)的建议: 球碳是碳的又一同素异形体,是科学家的最新发现,建议补充介绍。如何介绍,应根据学生状况而定。生源较好的学校应对照金刚石、石墨的结构介绍球碳的结构,简单介绍球碳的用途,有条件的学校课安排学生上网查阅球碳的'发现史及其它资料。生源机较差的学校至少应介绍球碳也是碳单质的一种,结构独特,性质特殊。教学时适当介绍球碳,对学生感受科学的发展大有益处。如果程度更好的学校,课安排学生探究活动,主题是关于球碳的调查。课下调查,课上交流汇报,从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关于知识讲解指导: 1.尽量让学生观察金刚石、石墨、木炭、活性炭等让学生对透明、硬、软、划痕、疏松多孔、细等字眼有深刻的感性认识。 2.归纳对比学习是学习差异性较好的方法,具体操作时以列表方式较好。 3.讲解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差异时不可过分深入,否则会分散学生注意力,提高学习难度。 4.应深刻理解教材。讲金刚石时应突出“硬”,讲石墨时要突出“软”,讲无定形碳应以木炭为主,突出吸附作用。 5.本部分内容知识即贴近生活,又是贴近现代科技发展新动向,适当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如碳纤维等。 课程结束指导 1.合成金刚石是人类的梦想,让学生课外研究金刚石合成的历史、主要问题、现阶段水平等会极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是学生学习文献研究的科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教好的例子。 2.研究是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热门话题,让学生寻找这方面的资料学习,有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 课外实验指导 木炭制备可以利用铝箔隔绝空气,加热干馏火柴杆的方法来制取。让学生在家庭中完成,有利于学生对木材干馏和其液、气产物的理解,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录像及实物学习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通过录像了解金刚石、石墨及木炭的用途,对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这一辩证关系有进一步理解; 通过对碳纤维、人造金刚石等知识的介绍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不断进取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和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 教学用具: 录像机 石墨、木炭、活性炭、二氧化氮气体、澄清石灰水、氧化铜、大试管、铁架台、酒精灯。 镶钻石的饰品、普通乒乓球拍、普通羽毛球拍、普通网球拍;碳纤维乒乓球、羽毛球拍、特制的网球拍等、防毒面具模型 教学方法:讲述法与讨论法 教学过程: 【引入】让学生观察镶嵌在手表上的钻石、铅笔芯、碳纤维网球拍或钓鱼竿、木炭,提问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联系?学习完碳和碳的化合物之后你就明白了。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还有木炭、活性炭、焦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用什么方法能证明这一点呢? (学生讨论,并提出几种方法) 教师总结、讲解。引导学生看录像《金刚石》在液氧中燃烧 【讲解】同样的方法,可以证明石墨、木炭、焦炭、活性炭等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种单质。 【阅读】p79-80《化学》全一册 初级中学教科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 要求:用列表的方式归纳金刚石、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投影】一 金刚石和石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讲解】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决定了用途上的差异。 1.利用金刚石硬度大、耐高温可做钻探机的钻头;利用硬度大,可做玻璃刀;由于金刚石对光有优异的折射作用,可做装饰品。 2.利用石墨质软,在纸上划过会留下深灰色的痕迹可做铅笔芯;利用石墨滑腻、质软、耐高温,可做耐高温的润滑剂。 3.利用石墨有良好导电性和耐高温可做高温电炉的电极和普通电极。(展示实物) 4.利用石墨传热性能好,耐腐蚀,耐温度骤然变化的特性可做石墨坩埚。 5.利用石墨耐酸碱的耐腐蚀性强,可做化工管道,耐酸槽、耐碱槽等。 【小结】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物理性质上有如此大的差异是由于二者中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性质不同因而用途也不相同。即性质决定用途。 【讲解】在碳元素组成的单质中还有一类含杂质较多的叫无定形碳,包括木炭、焦炭、活性炭及炭黑。 介绍:炭与碳的区别。 【展示】木炭 【演示】木炭吸附气的实验 【演示】木炭与红或蓝墨水的吸附实验 (学生讨论,得出木炭性质的结论) 【小结】木炭能吸附某些有色物质,说明木炭具有吸附性,能把大量气体或染料吸附在其表面。加热后,红棕色又出现,说明以上过程属于物理变化。 【投影】二 无定形碳(以木炭为例) 1.物理性质:灰黑色多孔、疏松物质,具有吸附性。能大量吸附气体和小微粒。 2.吸附作用:气体或液体里的某些物质被吸附到固体表面的作用。 3.吸附原理:(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81第四段) 4.用途:燃料,黑火药、吸附剂制铅笔(某些) 三、 碳单质的新成员--C60: 1985年美国科学家罗伯特·柯尔,理查得·斯莫利和英国科学家哈罗德·克罗特在研究太空物质时,发现了一种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化学式为,形成具有32个面的近似球体,包括20个等六边形和12个等五边形,这同英式足球正好相同,因此又叫足球烯。 近来科学家发现往中嵌入少量的某些金属,可制成超导材料,这为高温超导开辟了崭新的领域。另外,为物质结构的研究提供了新素材。 【小结】金刚石、石墨和等物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不同单质,性质和用途上存在很大差异,这是由于它们的结构不同所造成的。 探究活动 1.如何由石墨制得金刚石? 2.碳的研究目前有何新进展? 3.撰文介绍人类合成金刚石的历史――《人造金刚石过程》。 4.球碳(C60)又称 “富勒烯”。是借一位建筑师的姓名而命名的。这位建筑师就是巴克明斯特·富勒。富勒是美国著名的建筑学家,他设计的著名建筑有加拿大蒙特利尔市万国博览会美国馆。请你通过上网、查资料写一份关于C60分子结构发现史的调查报告。 初三化学教案10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比较,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通过比较,归纳实验室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4.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型:新授课(学生实验探究活动课) 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过程 我们前面探究了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今天我们来探究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请同学们把昨天发的探究方案拿出来。 同学交流“探究方案”上的参考信息。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探究方案”中各组实验操作时具体的装置:(可用自荐仪器,也可选用桌上给定的某些仪器。注:学生事先不知道桌上给定有哪些具体仪器。) 每组桌上均有的仪器:玻璃导管、橡皮管、集气瓶、玻璃片、水槽 每组桌上提供的不同仪器分别为: 第一组:烧杯、过滤漏斗 第二组:烧杯、破试管、铜丝、单孔橡皮塞 第三组:U型管、单孔橡皮塞、铁架台(带铁夹)、橡皮塞 第四组:平底烧瓶、单孔橡皮塞 第五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分液漏斗 第六组:试管,单口橡皮赛、铁架台(带铁夹) 第七组:锥形瓶、双孔橡皮塞、长颈漏斗 第八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注射器 第九组:带支管的烧瓶、橡皮塞 第十组:锥形瓶、单孔橡皮塞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4.验证气体是二氧化碳。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同学与小组评价自己所设计和开展实验的情况,与同学合作进一步完善所设计的试验。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附: “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和实践”报告 宜昌市九中 班 组 组长 组内成员 探究时间 一、探究时参考信息 1.碳酸钠(Na2CO3)和大理石或石灰石(主要成分是CaCO3)等碳酸盐均能与稀盐酸(HCl)或稀硫酸(H2SO4)等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2.二氧化碳的性质信息:(从生活经验和已有事实推测) (1)把燃烧的'木条放入二氧化碳中,木条 ,说明 。 (2)打开汽水瓶盖可观察到 ,这个事实说明二氧化碳在水里的溶解性: 且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3)向石灰水中吹气,现象为 ,说明二氧化碳能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C(OH)2]反应。 3.铜与稀盐酸(HCl)、稀硫酸(H2SO4)等酸不反应。 4.在标准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为 1.977 g/L,空气密度为 1.293 g/L。 二、探究内客 1.探究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理想原料:(重点比较反应速度快慢) 可供选择的原料有:石灰石(主要成分CaCO3)、碳酸钙粉末(CaCO3)、碳酸钠粉末(Na2CO3)、稀盐酸(有效成分HCl)、稀硫酸(有效成分H2SO4)。可供选择的仪器有:点滴板(或自制点滴板或试管)、胶头滴管、药匙。 步骤(可以用图式表示): 观察记录: 结论: 2.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1)从下列给定的仪器(也可以从其他未给出的仪器)中选择适当仪器,以小组为单位,你们能设计几组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画出它们的简图。并比较几组装置的优缺点,交流这样设计的理由。 设计的几组装置为:(可用装置图表示) (2)用自制仪器或代用品或其他仪器设计的装置: (3)实验操作时实际采用的装置: 3.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实践操作──制备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1)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 (2)验满方法: 4.证气体是二氧化碳的操作: 现象为: 5 同学交流展示本组实验装置,讨论实验成败原因,并总结归纳实验最佳装置。 6.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和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归纳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思路和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1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在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方法和设计思路的基础上,研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通过讨论,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反应原理; 通过实验探究,学会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和装置的探究,逐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表达能力; 通过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培养学生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设计思路; 通过筛选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发展观察能力并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探究中,使学生体验合作、发现的乐趣; 在设计实验装置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引导学生复习到目前为止学生已经掌握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气的方法,逐一筛选出适合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的方法,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学会选择,学会判断,从中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实验学生的主动学习。 方法二:从实验室制气的要求入手,讲清楚原则,让学生自己总结,思考到底实验室中用什么方法来制备二氧化碳。 方法三:单刀直入先讲实验室中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让学生思考,实验室选择这种方法的依据是什么?通过对比突出该方法的优越性,总结出实验室制气的原则。 知识讲解指导 注意讲解时的条理性,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原理、装置;检验方法;让部分学生清楚选择该方法的原因和实验室制气方法选择的依据。 注意理论与实验的结合,避免过于枯燥或过于浅显,缺乏理论高度。 联系实际,讲二氧化碳灭火器的原理,适用范围,必要时也可讲解常用灭火器的使用方法。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课在全书乃至整个化学学习过程中,所占有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培养学生在实验室中制取某种气体时,药品的选择、装置的设计、实验的方法等思路的最佳素材。上好此节课对学生今后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基本实验及实验探究能力都有深远的影响。 本节知识的学习比较容易,学生在前面学习元素化合物的基础上经过讨论便可解决。本节学习的重点是能力训练。学生在前面学习的氧气、氢气的实验室制法,具备了一些气体制备的实践经验,各项实验技术也已经具备,此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正是时机。教师提出探究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方案、表达交流、实施方案、总结表达等环节完成整个探究。 关于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建议 为了完成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设计2课时完成此节教学; 本节是典型的探究学习模式。其中有两个探究:制备药品的探究(快、易)、制取装置的探究(重点、慢)。 讲授过程指导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可结合实验六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进行边讲边实验。 注意运用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适当与氧气、氮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对比;结合装置讲解制二氧化碳装置与制氢装置的区别与联系(均是固液反应不需加热制气);结合二氧化碳气的性质,讲解二氧化碳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 课程结束指导 复习实验室制二氧化碳原理、装置及验满方法。 布置学生进行家庭实验,用醋酸和鸡蛋壳或水垢制二氧化碳。 布置作业,注意计算和装置图两方面的内容。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过程: 【引言】 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广泛用途的气体,实验室中如何制取二氧化碳呢?想一想到目前为止,你知道多少种能够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列举学过的可以得到二氧化碳的方法。教师在黑板上逐一记录) 1.碱式碳酸铜热分解 2.蜡烛燃烧 3.木炭燃烧 4.石墨等碳单质在氧气中燃烧 5.木炭还原氧化铜 6.碳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 7.碳酸受热分解 8.人或动物的呼吸 9.高温煅烧石灰石…… 引导学生讨论作为实验室制法的条件是: 1.制取应简便迅速; 2.所制得的气体纯度高,符合演示实验的需要; 3.操作简单、安全,易于实现。 学生评价每一种制得二氧化碳的方法是否可以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板书】第四节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小结】以上方法都不能作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讲解】经过不断研究改进,实验室中常用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来制备二氧化碳。 【板书】一 反应原理 1.试剂 石灰石或大理石 盐酸 【讲解】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最终产物为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提问】可不可以用稀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在两个表面皿中分别放有大小一样的石灰石各一块,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盐酸、一支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让学生观察到开始都有二氧化碳生成,随后加入硫酸的试管,反应速率越来越慢,最后停止。) 【结论】不能用硫酸与石灰石或大理石来制取二氧化碳。 【讲解】为了收集到二氧化碳需要什么样的装置来制备二氧化碳呢?反应条件反应物的状态等对实验装置有较大的影响。碳酸钙是块状固体,盐酸是液体,且反应进行时不需要加热,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反应装置呢?(必要时教师可以讲解制氧气、氢气的装置特点) 【板书】二、反应装置: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讲解】因为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反应药品状态,反应条件类似,故可以采用相似的装置来制取。用投影显示制氢气和制二氧化碳的装置图 【讨论】 1.长颈漏斗是否可用普通漏斗代替? 2.锥形瓶可否用其他仪器来代替? 3.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收集二氧化碳? 4.如何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实验演示、讲解) 【演示】用普通漏斗代替长颈漏斗,结果没有在集气瓶中收集到二氧化碳。 【讲解】 1.因为普通漏斗颈太短,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会从漏斗处逸出。长颈漏斗下端管口在液面下被液体封住,气体不会从长颈漏斗处逸出。 2.锥形瓶可以用广口瓶、大试管等玻璃仪器代替。 3.气体收集方法主要取决于气体的密度和气体在水中的溶解性。因二氧化碳可溶于水生成碳酸,故不宜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所以常采用集气瓶口向上排气法收集。 4.可以根据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的性质,可以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如火焰熄灭,则说明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板书】三 收集方法:向上排气法 验满方法: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火焰熄灭,已经收集满。 【板书】四、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演示】制取并验证二氧化碳气体。 【提问】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 【讲解】上一节学过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以用来灭火,如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还有其它一些二氧化碳型灭火器。 【录像】各种二氧化碳型灭火器介绍 【演示】灭火器原理实验。 常用二氧化碳灭火器主要有: (1)泡沫灭火器(2)干粉灭火器(3)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小结】通过已学习过的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归纳出气体实验室制取的设计思路及方法,必须明确制取气体的顺序是: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所需药品及相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2.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的状态及反应条件选择合适的反应装置。 3.根据气体的物理性质(尤其是密度及其在水中的溶解性),选择合适的收集方法及验满方法。 初三化学教案1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NH3H2O易溶于水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NH4HCO3 硝酸铵NH4NO3 氯化铵NH4Cl 硫酸铵(NH4)2SO4 尿素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NH4H2PO4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初三化学教案1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并了解有关的实验过程和现象以及注意事项; 根据氢气的性质了解其主要用途;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对照了解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 能力目标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氢气燃烧与爆炸和还原性与还原反应的教学,进行量变引起质变和对立统一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建议 教法建议 在讲氢气的性质之前,学生已学过氧气的性质、制法和氢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化学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确定恰当的知识范围和实验内容,使学生了解氢气的物理性质,掌握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及有关实验现象和化学方程式;了解点燃氢气之前为什么要检验氢气的纯度以及检验的方法,结合实验内容明确提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结合氢气的可燃性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地展开教学内容。教师讲新课之前先复习旧知识,以实验室用什么药品制取氢气,收集氢气有几种方法等问题导入新课,而后展示一瓶瓶口倒置的氢气,请学生通过观察氢气在通常状态下的色、态、水溶性、密度等,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自己总结出氢气的物理性质。这种从感性到理性认识问题的方法,层次清楚,符合学生认识规律和能力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在讲授氢气的可燃性和还原性时,也应先演示氢气在空气中安静燃烧、氢气中混有空气点燃发生爆鸣、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在瓶口出现白雾、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等,而后运用投影,进行反应实质的总结,写出化学方程式。这种运用探索性实验的教法,能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最后教师通过让学生看书进行小结,再通过让学生做练习题进行巩固,使大多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重点的知识,从而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其它一些建议: (1)为使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和药品,氢气发生装置宜选用启普发生器。 (2)为增加实验兴趣,可在实验3-4的肥皂水中加入颜色。 (3)氢气燃烧实验必须绝对安全,氢气燃烧除焰色、发热和爆炸外,还可引导学生注意产物,即可在烧杯内壁涂上遇水显色的物质。 (4)认真做好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使学生掌握操作步骤。 (5)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产物,为下章学习打下基础。 (6)复习氧化反应,引入还原反应。先以氢气和氧化铜为例理清概念,不要急于将前面各种氧化反应均分析一下哪个是氧化剂、还原剂。 (7)使学生了解用途对性质的依赖关系。 关于“燃烧”概念的扩展 从对比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和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不同和生成物不同,不仅能总结出两个反应的特殊性,同时也能找出它们的共性——剧烈的、发光放热的化学反应。从而扩大了“燃烧”概念的内涵。 同时,还可以观察到它们的火焰构造与酒精灯和蜡烛的火焰结构不同。氢气在空气中和氯气中燃烧的火焰都是内外两层,这是因为气体燃烧时不必经气化阶段,所以没有气化层的“焰芯”。 氢氧混合气体的爆鸣 在导管口点燃氢气之前,必须先检验氢气的纯度,完全是由氢气易燃且放出大量热的性质所决定的。 课本选用了纸筒的实验。但书中只描述了"刚点燃时,氢气安静地燃烧,过一会儿,突然听到"砰"的一声响,爆炸的'气浪把纸筒高高掀起。事实上,这个实验如果做得好,所能观察到的现象要比以上课本的那段描述复杂些。所能说明解释的问题也更深入些。实验的具体情况是: 用一个没有盖的纸筒(或罐头筒)底上穿一个小孔,小孔用一尖细小木条塞紧(或用火柴杆也行)。把筒倒立,用排空气法迅速充满氢气,将纸筒向下平置于桌面上,在拔掉小木条的同时,就小孔处点燃逸出的氢气。最初氢气在小孔处安静地燃烧,一会儿听“嗡嗡”的声响,而且声音逐渐增强,最后才是砰然巨响,爆炸的气浪使纸筒腾空而起。 几种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的爆炸界限 气体 最低成分% 最高成分% 氢气 4.1 74.2 一氧化碳 12.5 74.2 甲烷 5.0 15.0 乙炔 2.5 80.0 教学设计方案 重点:氢气的化学性质 一 复习提问: 1.写出实验室制氢气的化学方程式。 2.画出实验室制氢气的简易装置图。 二 导入新课: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 按照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顺序,回忆上节课的实验现象描述氢气的色、态、味和溶解性等。 【实验3-4】装置如图所示。球形干燥管里装有碱石灰干燥剂。导管口蘸些肥皂水,控制氢气流速,吹出肥皂泡。当肥皂泡吹到足够大时,轻轻摆动导管,让肥皂泡脱离管口,这时可以观察到肥皂泡上升。 肥皂泡上升说明氢气密度小。在标准状况(1大气压,0℃)下,氧气、空气、氢气的密度分别为1.429克/升,1.293克/升,0.0899克/升,它们的比值为16∶14.5∶1。(为什么用排空气法收集?) 氢气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难溶于水,比空气轻。 2.氢气的化学性质: 【实验3-5】在带尖嘴的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观察火焰的颜色。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过一会儿,观察烧杯壁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引导观察燃烧的焰色和烧杯内壁有什么现象出现。把烧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手触摸烧杯,感觉热量。证明氢气具有可燃性,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 (1)氢气的可燃性: 在这个实验中为什么强调“纯净”呢?如果氢气不纯净燃烧时会怎么样呢? 【实验3-6】取一个一端开口,另一端钻有小孔的纸筒(或塑料筒等),用纸团堵住小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使纸团内充满氢气。把氢气发生装置移开,拿掉堵小孔的纸团,用燃着的木条在小孔处点火,注意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要离开,注意安全。) 引导学生观察: ①注意小孔处点火时的开始情况; ②仔细倾听音响的变化; ③观察随音响变化而发生的现象。 板书 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发生爆炸。 为什么点燃纯净的氢气能安静地燃烧,而混合气体却会发生爆炸呢? 点燃纯净的氢气时,在导管口流出的氢气量少,与氧气接触少,反应时产生的热量也少,且散失较快,所以点燃时安静地燃烧。 点燃纸筒中氢气时,随着氢气的消耗,空气不断从纸筒底部进入筒内。氢气和空气接触并混和,与氧气接触面多,点燃时快速反应,产生的热量在极短时间内、有限空间里急剧膨胀,就发生了爆炸。 实验测定,当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时,点燃即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叫做氢气的爆炸极限。所以,点燃需要纯净的氢气,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实验3-7】用排水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听到尖锐的爆鸣声,就表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直到响声很小,才表明氢气已经纯净,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经检验不纯而需要再检验时,应该用拇指堵住试管口一会儿,然后再收集氢气检验纯度,以免暗焰引发氢气发生器爆炸。 【实验3-8】在干燥的硬质试管底部铺一层黑色的氧化铜,管口微向下倾斜。通入氢气,过一会儿再给氧化铜加热。注意观察黑色的氧化铜有什么变化,管口有什么生成。反应完成后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入氢气,直到试管冷却后,再停止通氢。 引导学生思考: (1)放氧化铜的试管口为什么要略向下倾斜? (2)导气管为什么要伸入到试管底部,管口不能用塞子塞住? (3)为什么先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氧化铜?氢气的纯度是否需要检验? (4)实验在停止加热时,为什么还要继续通入氢气到试管全部冷却为止? 联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逐一讨论。归纳出实验步骤韵语记忆口诀: 板书“一通、二点、三灭、四撤”。 引导学生用化学式表述反应过程 氢气和氧化铜反应: 练习:实验室制备氢气并使氢气跟灼热的氧化铜反应有以下主要步骤,请按正确的操作顺序排列序号___________________。 A 检验氢气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B 给试管中的氧化铜加热; C 向氢气发生装置里添加药品; D 停止加热; E 向装有氧化铜试管中通入氢气; F 停止通入氢气; G 检验氢气的纯度。 复习提问:什么是氧化反应?氢气与氧化铜反应是否是氧化反应? 分析:在氢气与氧化铜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而氧化铜失去了氧变成了单质铜,则氧化铜发生了还原反应。 在反应中,氢气夺取了氧化铜中的氧,发生了氧化反应。使铜被还原出来,说明氢气有还原能力,我们称之为还原性,而把氢气称之为还原剂。 氧化铜失去了氧,发生了还原反应。使氢气发生了氧化反应,说明它具有氧化能力,我们称之为氧化性,而把氧化铜称之为氧化剂。 氢气:得氧~有还原性~是还原剂~发生了氧化反应。 氧化铜:失氧~有氧化性~是氧化剂~发生了还原反应。 练习:在高温下,三氧化二铁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单质铁和二氧化碳。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__,发生了氧化反应,________发生了还原反应。 氢气的用途:阅读课本57页图3-14。 物质的用途是由其性能决定的。 密度小——氢气球; 可燃性——氢氧焰、高能燃料等; 还原性——冶炼金属、制备硅等; 另外还可用于合成氨气、制备盐酸。 探究活动 1. 家庭小实验 在如教材第53页所示的实验3-4中,可以用蜡烛不断点燃产生、上升的氢气泡。想办法使氢气泡中含有少量空气,一来可减慢氢气上升的速度,二来又可产生强烈的爆鸣声。 2. 家庭小实验 取一支大试管,平置固定在铁架台上,用一团棉絮浸透酒精溶液,置入管底。在管中部用纸槽送入黑色氧化铜,铺平。用单孔带短玻管的橡皮塞塞紧,加热棉絮球部位,可以看到氧化铜慢慢由黑色变红。 3. 设计一个实验,证明蜡烛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初三化学教案14【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识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培养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分子和原子概念,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 【过程方法】 用边教边实验的方法。首先提出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发思考,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观点,然后通过学生的活动探究,认识分子的基本性质;继而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相互交流、分析与讨论,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从而形成分子和原子的概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路过花圃、饭店门口会闻到什么气味?一杯水长久静置会不会减少?若加热这杯水呢?这些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学生凭自己的想象、猜测来描述、解释上述现象。) 师:先进的科学仪器已经拍摄到了一些分子和原子的照片,如苯分子和半导体材料硅的原子,见教材的图36、图37。证明物质确实是由许许多多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所构成。那么这些粒子究竟小到何种程度呢?我们来看:一滴水里的水分子有多少?怎样才能把它们数完?需十亿人口、每人每分钟数100个、昼夜不停地数3万多年才能数清。 生:分子的质量和体积很小很小。 师:这是分子的第一个基本性质,下面请同学配合完成下列两个实验。(1)向静置的盛水烧杯中加入品红,观察现象。(2)浓氨水在空气中扩散使酚酞溶液变红的实验。 生:分子是不停运动的。 师:而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率越快。这就是水受热后减少更快、夏天湿衣服比冬天易干的道理。请同学们继续思考,为什么物体有热胀冷缩现象呢?(教师布置学生动手实验:请两学生分别量取50 mL水、50 mL酒精倒进100 mL量筒里,观察现象。) 师:现在是否满100 mL? 生:不满了。 师:那么说明什么问题呢? 生:分子间是有间隔的。 师:而且不同的'液体其分子间间隔不同,如果把它们混合起来,相互挤占对方的空隙,最终体积不是1+1=2。这说明不同液体的体积不能相加。然而质量却能相加,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因为组成物质的微粒个数没有改变。 师:为什么气球易被压缩,而铅球受压几乎纹丝不动? 生:因为气体分子间的间隔很大,而液体、固体分子间的间隔较小。 师:现在同学们应该知道为什么物体受热体积会胀大,遇冷体积会减小了吧? 生:因为分子间间隔受热变大,遇冷间隔变小。 师:能否列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说明分子的三个基本性质。 (学生稍作讨论并举例回答。) 师:分子、原子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用硬板纸做出的几种分子模型。),现在我们已经了解到物质是由分子或原子等微粒构成的,而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那么学习了这些知识又有什么意义呢?我认为学习了这些知识后,至少我们要能运用这些微观世界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而且要能借助这些知识更深入地研究宏观世界里物质的变化。前面我们已学过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它们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生:有无新物质生成。 师:这是一种宏观的说法。如果我们从分子角度看“有无新物质生成”其内在原因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分析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有何不同。并结合教材的图3-11、图3-12、图3-13,推断在上述变化中谁变?谁不变?(穿插演示:把硬纸板做的水分子模型进行分解,多媒体展示x化汞分子分解成汞和氧气的过程。) (学生分组讨论,达成共识。) (教师给出以下填空题供学生回答并进行小结。)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______不变,仅_____变了;正是由于_____不变,物质就不变,该物质的化学性质就不变;若_____变了,物质也就变了,该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就变了。由此定义_____是保持物质_____的最小粒子。 (2)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_____变了,变成_____,然后_____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可见,在化学反应中,_____可分,而_____不可分,这就是_____和_____的本质区别。由此定义:_____是化学变化中的_____。) 师(追问):分子能否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不变呢? 生:不能。例如,同样是水分子组成的水,既可呈液态,又可呈气态、固态,其状态不同,即物理性质不同,但只要是水分子,通电就能分解成氢气、氧气,即它的化学性质是相同的。 (教师简单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后感】 新课程目标是要通过该课题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再反过来用微观世界的知识去解决宏观世界中的诸多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人教版新教材对《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的设计构思巧妙合理、化繁难为简易,非常有利于教师的演绎讲解和学生的理解接受。 成功之处:①学生实验现象明显,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有关基本操作能力;②这一课题中由于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再结合教师设计的有关动画效果,使抽象知识具体化、复杂知识明了化,此时学生便能体验到化学变化实际上是分子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物质分子的过程,为深刻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分子、原子等重要概念做了形象铺垫,加上最后设计的填空题,为学生理顺了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也理顺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关系和根本区别,使学生能轻松愉快地接受这些较为抽象的知识。 不足之处:本节课反映出学生对身边的化学物质了解不多,对常见的化学现象注意不够,对一些较为复杂的例子,还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去描述。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从全方位、多角度来考虑问题、描述问题,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宏观现象想象微观世界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三化学教案15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糖类和蛋白质的检验方法; 2.掌握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水解反应、反应条件对水解反应的影响; 3.了解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简单分类、主要性质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归纳思维能力及分析思维能力,信息搜索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①糖类、油脂和蛋白质的组成特点; ②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反应及检验方法; ③蔗糖的水解反应及水解产物的检验 三、教学方式:问题解决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小组实验探究 四、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意图 新课引入: 同学们中午都吃些什么? 米饭、面条、蔬菜、肉、鸡蛋 以拉家常方式引入课题,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 环节一:三大营养物质的组成特点 提出问题:根据表3-3思考讨论如下问题: ①糖类、油脂、蛋白质的组成上有什么共性;你能说出它们的.类别? ②糖类各代表物的分子式有何特点?它们之间又有何联系? ③分析葡萄糖和果糖的结构式有何特点? ④通过以上分析你对哪些物质属于糖类有何认识? ⑤油和脂在组成上有何区别? ⑥如何鉴别它们?检验? 小组热烈讨论,汇报结果 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糖有个基本的认识 环节二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特征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强调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 分组实验,记录现象,总结葡萄糖、淀粉、蛋白质的检验 自己动手,让学生在做中学 环节三水解反应(共性) 蔗糖水解教师边演示实验,边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油脂的水解较复杂,由酯化反应的特点----水解反应---油脂水解的产物----两种环境下产物的差异---皂化反应 蛋白质水解产物----各种氨基酸 观察、记录、思考、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四自主学习三大营养物质的存在与应用 阅读、讨论 了解常识,培养自学能力归纳总结表达能力 环节五课堂小结 见板书 特出重点,形成知识体系 环节六课堂小测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基本营养物质 一、糖类、油脂、蛋白质的化学组成 1.共性和属类 都含C、H、O 三种元素 都是烃的衍生物,其中油脂属于酯类 2.分类与同分异构现象 二、糖类、油脂、蛋白质的性质(鉴别方法) (一)特征反应(特性) 葡萄糖①新制氢氧化铜产生砖红色沉淀,医学上用于诊断糖尿病 ②银镜反应 制镜工业,热水胆瓶镀银(还原性糖或者-CHO的检验方法) 2.淀粉—常温下淀粉遇碘(I2)变蓝 3. 蛋白质 ①颜色反应 ②灼烧 (二).水解反应 (共性) ①单糖不水解,二塘、多糖水解产物是单糖 ②油脂酸性、碱性水解(皂化反应) ③蛋白质水解产物氨基酸 【初三化学教案】相关文章: 初三化学教案01-04 初三化学教案15篇02-10 初三化学教案(精选6篇)11-30 溶解度初三化学教案08-25 初三化学教案: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08-25 关于化学教案02-14 化学教案:糖类01-13 初三化学教案:金刚石、石墨和C6008-26 初三化学教案: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