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教案

时间:2023-01-02 10:26:04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二地理教案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地理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二地理教案

高二地理教案1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外景区的景观特征,学会从地理角度分析其特点与成因。

  2.理解景观与自然和人文环境之间的关系。

  3.通过对景观的自然成因和人文成因的理解,学会从外观结构和形成原因两方面欣赏旅游景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各景区的景观特征及形成原因

  难点:各景区的形成原因

  教具准备:风景图片、自制图片等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与启发教学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黄山风景名胜区

  通过黄山景区示意图介绍黄山风景区的主要景点及其位置。

  1.位置:黄山风景区位于我国安徽省南部。

  2.景观特征: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国内众多名山风光之大成。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决议,正式将黄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3.黄山自然景观的成因: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其花岗岩体垂直节理发育充分,是我国花岗岩地貌中的杰出代表。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塑造了黄山的地质地貌景观。

  (1)奇松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松和石相互依存而形成绝妙佳境。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松之奇与哪些生存环境特点有关?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掌握以下知识:

  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

  (2)怪石

  怪石成因:首先是黄山由花岗岩构成,花岗岩岩体坚硬,但垂直节理发育,表面易发生球状风化;其次是旅游者的观赏角度和站位的不同,使之步移景异,妙趣横生。

  (3)云海

  黄山云海的动态美、朦胧美,呈现出一种天地交融、浑然一体、虚无缥缈的景象。奇峰怪石和古松隐现在云海之中构成了一幅朦胧美的画卷,美在天边、美在眼前。

  探究活动:分析黄山多云海的'形成原因。

  点拨:黄山云雾多的原因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

  (4)温泉

  黄山温泉成因:黄山的花岗岩体庞大,深厚且断层发育,节理发育使地下热能沿断裂处释放,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归纳:黄山四绝

  现象成因奇松黄山松是黄山特有的树种,生长在黄山海拔800米以上的悬崖峭壁上,遍布于山巅峰峦之间。黄山松依山势而长,形态有立、有卧、有仰,还有异体同干。正所谓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黄山的松树以其顽强的生命力与奇异的姿态闻名于天下。黄山松生存于高峰悬崖之上,那里岩石坚硬,土壤贫瘠。然而,黄山松根部能释放酸性物质,溶解、侵蚀花岗岩体,使根系穿缝而植。悬崖峭壁的生存条件和植物向阳的特性,加之黄山山谷风大的影响,促使黄山松枝干虬生,树冠扁平。怪石古人曾留下这样一副对联,极言黄山峰石的奇绝:“人间有石皆奴仆,天下无山可弟兄。”黄山群峰之间怪石星罗棋布,形态各异,名物状景,惟妙惟肖。前人谓黄山石“有一石皆可名一物。”黄山石之怪还在于它往往有“移目换彩”“移步换形”之妙。

  黄山的怪石是在奇峰的基础上,通过外力的风化和侵蚀作用而形成的。云海“黄山自古云成海”,黄山云海缥缈,瑰丽壮观,气象万千。黄山一年之中有250多天有云雾,有“十日九云烟”“山色去来云”之说。黄山云雾多是由特殊的自然条件造成的。黄山属于__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山高谷深,林木繁茂,日照时间短,湿度大,水汽多,容易成云致雾。此外,峰顶和谷底、向阳处和背阴处温差大,水分蒸发速度不同,以及受山谷风的影响,黄山的云雾变幻诡谲。温泉与诸多名山相比,黄山因有温泉而备受游人青睐,因此有“五岳若与黄山并,犹欠灵砂一道泉”之说。黄山温泉终年喷涌,水洁明净,可饮可浴。温泉的热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当地表水下渗受热,或是地下水与地下炽热的岩体相接触,就变成地下热水或蒸汽。地下热水沿着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就形成了温泉。

  二、澳大利亚大堡礁风景区

  1.概况

  大堡礁是澳大利亚东北海岸外一系列珊瑚岛礁的总称。大堡礁纵向分布在离岸16~240千米的珊瑚海上,断续绵延2000余千米。礁区覆盖着澳大利亚大陆架大约35万平方千米的面积,是世界上的珊瑚礁。

  2.大堡礁的位置、分布、成因

  ⑴位置、分布

  ①大堡礁位于澳大利亚东北部海岸外。

  ②大堡礁海域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⑵成因

  形成条件海域环境水温高达2l℃~38℃,且垂直变化和季节变化较小盐度平均3.5%海水清晰度高,水面较平静海水浅,阳光充足地质环境地壳缓慢沉积,珊瑚虫骨骼堆积

  总结:大堡礁的成因:

  ①处于热带的纬度位置,温暖的浅海环境适合珊瑚虫繁衍。

  ②随岛屿下沉逐渐形成。

  3.大堡礁丰富的旅游资源

  (1)海底世界

  ①大堡礁海域是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②从大堡礁形成的水域环境和地质环境可知,大堡礁有的分布在水面以下,有的露出水面,但大多数是分布在水面以下很浅的部位。

  ③欣赏水下景观,只有近距离的观赏才能达到欣赏的目的。

  大堡礁海区水下有着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鲜艳靓丽的色彩足以与珊瑚相媲美。

  (2)热带风光的大陆岛屿和土著部落文化

  思考我国海南岛附近的南海属于热带海区,海中也有珊瑚礁分布。如果有人想在那里建立一个珊瑚礁主题公园,你认为可行吗?

  点拨:学生可以认为“可行”或“不可行”,只要学生能够说出理由就行。

  背景材料:海南岛的三亚大东海——亚龙湾是海南的海滩之一,这里属典型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25.5℃,海水能见度10米以上,海底珊瑚礁保存十分完好,生活着众多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热带鱼种,属珊瑚礁重点保护区。在亚龙湾的西岛,建有我国第一个以贝壳为主题的展览馆,展厅中展出了世界四大洋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珍奇贝壳和珊瑚。

  三、中国云南的元阳梯田景区

  1.地理位置:

  掌握:元阳县位于我国云南省南部,与云南省省会昆明相距290千米。

  2.元阳梯田修建的地理背景

  通过图片展示元阳的美丽和梯田的壮观,云南的元阳梯田景观是居住地风景文化的典型例子。这是近千年来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哈尼族人民辛勤汗水的结晶,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探究活动:根据图文资料,说明元阳修建梯田的地理背景。

  (提示:元阳修建梯田与生存需要、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气候条件、水源条件等密切相关。)

  说明:首先,地理条件使元阳建梯田成为可能,说明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次,根据地理条件修建梯田,说明在人地关系中,人是具有主观的一面,需对自然条件进行改造,但改造活动要符合自然规律;第三梯田景观是人地和谐发展的产物。

  3.元阳的梯田景观——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

  初春——流水飞溅,恰似一条条从天而降的银链;

  三四月——宛如一块块绿色的地毯不同的季节,景观不同要把握观赏时机

  夏末初秋——一片金黄

  冬天——如一面光亮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

  思考云南元阳梯田四季景色怎样反映了水稻生产的过程?

  点拨:反映了播种、生长、收割的生产过程。

高二地理教案2

  湘教版必修Ⅲ第2章区域可持续发展

  第1节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教具准备:电脑多媒体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引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经济可持续和社会可持续,其中生态可持续是基础。在地理必修三中我们主要学习区域的发展,区域的发展必须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区域发展首先要做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在第二章中我们主要学习荒漠化防治和森林的保护。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概述

  1.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现象。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2.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实质:土地退化

  4.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活动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

  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

  思考:

  (1)荒漠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荒漠与一种地表景观类型,荒漠化是一种土地退化现象)

  (2)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区别。(提示: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过渡:我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是西北地区,为什么呢?我们下面来学习。

  二、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自然原因

  (一)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因素

  思考: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与哪些自然因素有关?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地形区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位置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四周高原山地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看图,学生总结地形特征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思考:西北地区什么地形特征使这里形成干旱环境,以致荒漠化严重?

  提示:四周高原山地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3.气候

  利用以前所学内容,分析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和特征。

  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少,气候年较差大。风大,且大风日数多。

  思考:导致西北地区形成干旱环境的主要气候因素是什么?

  提示:降水少。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

  西北地区从东向西随着离海洋距离增大,水汽越来越少,植被由草原逐渐过渡为荒漠。

  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冰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二)气候异常---------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的主要自然因素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归纳总结: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

  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活动: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

  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旗等地)

  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被遭破坏

  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阅读P21、22通过阅读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2)灌溉措施不当,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土壤的次生盐渍化。

  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

  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

  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概况

  1.概念2.形成

  3.主要表现4.影响

  二、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1、干旱的自然环境--------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1)位置------深居内陆,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2)地形------高大山脉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

  (3)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少雨,大风日数多。

  (4)植被--------以草原、荒漠为主,地表缺少植被保护。

  2、气候异常------荒漠化加速的主要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高二地理教案3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观看贵州毕节景观图片,认识其旅游业发展现状,能够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等发生的变化。

  2、结合实例,比较毕节市20xx年到20xx年旅游业总人数、总收入及增长率,能够说出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并结合图片,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重点)

  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说出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难点)

  4、学会归纳分析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社会、经济、文化作用的一般方法。

  5、通过学习,能够梳理知识点,提升用辩证思维看待地理事物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回顾

  回忆:自己曾经的旅游活动经历、体验和收获。

  调用生活体验

  结合实例,认识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有利影响

  出示案例图片:美丽花海贵州毕节,1988年就成为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通过做大做强旅游业,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人们得以增收致富。

  问题1:结合材料,说出当地发展旅游业的方式,带动的相关产业,基础设施的变化。

  引导分析:

  方式:文旅结合、农旅结合、工旅结合(一二三产结合),延长产业链;

  带动的相关产业:马铃薯种植、(民族服饰、马铃薯食品)加工业、交通、商业、建筑等

  变化:交通改善、网络通信发展、生态环境改善、餐饮住宿、医疗、职业教育等条件提高。

  案例引入,认识到发展旅游业是在景色美、基础差、资金少的贫困地区快速发展的好途径。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结合实例,归纳现代旅游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问题2:读表1和材料,回答问题。

  表1

  (1)据表分析旅游业对毕节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作用。

  增收、带动相关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2)结合图片,尝试归纳旅游业对社会文化、区域环境的意义。

  增就业、促交流、美环境、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

  问题3:结合图片和自身旅游体验,归纳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结合旅游体验:乱刻乱画破坏文物古迹;垃圾遍地,环境污染;乱吃野味影响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生存、繁殖等等

  能够结合材料分析具体表现,归纳要点,提高综合思维能力、人地协调观。

  总结一般分析方法

  梳理分析思路

  知识梳理

  整理笔记,梳理知识结构

高二地理教案4

  【教学目标】

  1.在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的基础上,学会经纬网定位中国地形单元的方法;

  2.学会提取试题中给出的地理信息进行正确的空间定位,再以此为基础,分析、推理其他特征;

  3.使学生掌握联系知识,从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方面入手分析我国区域地理要素分布情况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准确定位地形单元的范围和位置。

  2.根据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结合具体区域分析相应的自然和人文特征。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近几年来,浙江省文综高考的第37题属于中国地理,面对26分,区域定位是攻克这个堡垒的先锋队,定位准确了,特征清晰了,就可以稳操胜券。这是高考考查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也是今后更加注重考查的方向。那么如何做到中国地理空间的准确定位呢?

  二、方法:

  1、是什么:先要确定对象,是自然还是人文,其中自然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和土壤等方面入手,人文地理要素分布应从我国工业、农业、城市、商业、交通等方面入手。

  2、在哪儿:即定位,通过经纬网确定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围,事先要求学生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3、有什么:即自然和人文特征的分析;

  4、为什么:即成因分析和联系比较。

  5、怎么办:即措施和发展方向。

  三、例题分析:

  深秋季节,一旅游者从图中某区域乘火车外出旅游。出发时落叶纷飞,满目金黄,穿越重重隧道后,蓦然树木葱郁,山清水秀。火车经过的区域是( )

  A、从①到②

  B、从②到④

  C、从③到⑤

  D、从⑤到⑥

  问:1、划出关键词

  2、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3、请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总结:以上可以通过准确定位来确定是秦岭还是淮河,特别是它们的位置和范围。本题是通过准确定位即可得出结论。

  例2、(26分)图12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你认为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12分)

  问:1、图12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该地形单元的区域特征是什么?

  总结:该区域实际上是由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组成,如果没有找到区分两者的界线,就会将内蒙古高原或黄土高原的特征混答,干扰答案,影响得分。以上主要是准确定位后,划清相邻两个单元的'界线,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不少同学因为没有区分这两个地形单元,导致巨大的偏差。

  例3、下图中甲省为我国重要中药材基地之一。根据下面图、表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分析该省的主要气候特征。并指出在此气候条件下中药材资源的突出特征。

  (2)简述A地发展中药材加工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

  问:1、该图在哪儿

  2、在自绘的《中国地形图上》画出相应的地形单元,并说明理由。

  3、地理位置包含哪些?

  4、该省的东部是什么地形,西部是什么地形单元;

  5、指出相应的气候特征。

  6、请说出第二问的解题思路。

  四、总结答题思路:略

  五、归纳区域定位的方法:略

  六、板书设计:略

  七、作业布置:

  再次熟练绘制《中国地形图》

高二地理教案5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课时摆设:4课时

  教学目的:

  1.举例说出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3.以某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

  1.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阐发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

  1.区域的特征

  2.以两个区域为例,比力阐发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案例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一、区域1.概念: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元,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区分清楚出来的。

  2.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差别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的总称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但自然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随着其他条件的变化而差别。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①有的区域的界限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界限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如,东北平原既是东北地区的一部分,又可区分清楚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等。

  3.区分清楚:由于目的差别,所用的指标和方法差别,人们区分清楚出的区域类型也差别。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每个区域都具有特定的地理环境条件,并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思考 1.导致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方面思考回答。

  2.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现什么规律?形成这种分布规律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国降水量的自然现象一致,原因从该地地形为平原,降水主要来自东南季风等方面阐发;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基本呈现从东向西递降的规律。

  3.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河网疏密程度的差异,对农业生产会产生哪些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形洲地地区因河网密布,湖泊众多,耕地多为水地,较为分散。松嫩平原地区河网疏密程度小,导致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

  底下以长江三角形洲地和松嫩平原的比力,说明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形洲地 松嫩平原 共性 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地理环境差异 地理位置 位于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中部,长江入海口 北纬43°~48°,地处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夏日高温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东面有长白山的阻挡,降水较少;温暖季节及生长期都较短。 土地条件 ①栽培水稻的土壤为主

  ②耕地多为水地

  ③土地较为分散

  ④人均耕地少 ①黑土分布广泛

  ②多为旱地

  ③集中连片

  ④人均耕地面积多。 矿产资源条件 矿产资源窘蹙 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人的总称活动差异 农业 耕耘方式 水地耕耘业 旱地耕耘业 主要粮

  食作物 主要种植水稻,此外还有油菜、棉花等作物 主要种植玉米、春小麦、大豆等作物, 作物熟制 一年两熟至三熟 一年一熟 备注 水产业较为发达 松嫩平原的西部相宜发展畜牧业 其他生产活动 工业 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①轻工业:依托本地发达农业基础发展②重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 利用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 商业 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门户,对内外联系利便,商业贸易发达 活动 1.差别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出诸多差别。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1)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阐发形成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

  ——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

  ——从北到南,民居的屋顶坡度逐渐增大,檐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⑵底下面所开列出的是我国南北方城市住宅搂的差异,阐发导致这些个差异的自然原因:

  ——如果不考虑地价、建筑材料等因素,建同等面积的住房,北方的建筑成本比南边高;

  ——建一样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边大。

  点拨:本活动要求学生了解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独特的地方的差别,并由此认识地理环境差异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1)比力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长,南边的夏日湿热而漫长。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阳光照和热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观比南边强。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暖御寒;南边民居的墙体轻薄,利于在夏日通风透气。从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渐增大,民居的屋顶坡度也逐渐增大(利于排水);随着对保暖要求的降低和对通风纳凉要求的提高,

  民居的屋檐逐渐加宽,房屋进深和高度逐渐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楼建设要考虑冬季室内取和缓墙体保暖,所以建筑成本较高,楼房间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自北向南逐渐增大,为保证楼房底层正午有阳光照射的楼房间距自北向南逐渐减小。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形态、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①由长江中下流沿岸若干平原组成②平原上河道、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

  ③地势平坦,土质黏重。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①一些本来制约区域发展的地理因素得到降服,甚至成为促进区域发展的有利因素。(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 开发时期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原因阐发 早期 稠密的水系成为人们交通的阻隔;黏重的土壤令人们开垦困难。耕耘农业发展缓慢 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低下 中后期 ①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②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耘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施用②农业生产用具的革新和生产技术的改良 ⑵长江中下流平原粮食生产地位的变化 总体地位 发展区位条件阐发 农业社会形态 我国粮食的主要产地和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①水稻具有单元面积产量较高的优势;②人口稠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使长江中下流平原的水稻种植业可以精耕细作 工业社会形态 全国“粮仓”的地位和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下降 ①人均耕地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程度;②稠密的水网,耕地被分割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较低。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区域发展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后期阶段。 概念 形成 资源状况 人地瓜葛 初期阶段 区域早期发育阶段 由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产业或企业,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 资源对生产来说是充足的,环境也没有受到明显粉碎。 基本协调 成长阶段 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 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 区域内的资源不断消耗,环境也受到了明显的粉碎。 已显现出不协调 后期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阶段 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状态,区域最先存在的优势已险些丧失殆尽 本地区资源的耗竭 矛盾加重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区域

  1.概念:

  2.特征:

  (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

  (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界限。

  (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区分清楚为下一级区域。

  3.区分清楚: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三、区域差别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1.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的总称活动的影响的一般独特的地方:

  2.典型可作例子的事——长江中下流平原地区

  ⑴该区地理环境:

  ⑵差别时期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课后作业】

  P4活动

  2.暑假,张明所在的学校筹办社团一部分学生从学校所在地哈尔滨出发,按如下设计的路线去考查、体验认识

  生活:

  哈尔滨一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锡林郭勒牧区一山西太原附近地区一江苏南部平原地区一江西井冈山地区一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试根据上面所说的的路线及到达的考查点,查阅有关资料,讨论沿途及各考查点所能观察到的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阐发导致各地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态文化景观差异的原因。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课时摆设: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举例说明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的原理,以及数字地球的含义

  2.遥控、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教具筹办: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力法、图示阐发法、图示法等

  教学历程:

  第一课时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指获取、管理、阐发和应用地理空间信息的现代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遥控(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等。

  2.应用——广泛

  广泛应用于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在资源调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国土资源管理、国土开发规划等许多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可以摹拟特定区域的`自然历程,预测、预告区域内可能发生的灾患或环境变化。

  GPS汽车导航、空间信息网站、城市多媒体地理信息系统等。

  二、遥控(RS)

  1.概念:

  是人们在航空器(如飞机、高空气球)或航天器(如人造卫星)上利用一定的技术装备,对地表物体举行远距离的感知。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作用:传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上接受地面物体反射或辐射的电磁波信息,并以图象胶片或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图1.4)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遥控技术主要环节 目标物 传感器 遥控地面系统 结果 遥控功能 接受物体和环境的电磁波辐射 收集、传输信息 接收信息,处置惩罚、阐发信息 专业图件或统计数字 案例介绍:

  1998年洞庭湖及荆江地区飞机、卫星遥控影像对洪水监测

  1998年夏秋,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大洪水,中科院遥控所等科研部门,利用飞机遥控监测和卫星遥控监测技术,对洞庭湖及荆江地区洪灾环境举行监测,在很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较全面的资料,给抗洪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夺取抗洪斗争立了大功。

  课本图1.5(左图)是飞机遥控影像,在阴雨天气的环境下,通过微波遥控,透过层云层雨阴隔而得到的图象,地物仍具很高的分辨率,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左图)更是清楚地显示了洪水的淹没环境。课本图1.5(右图)是卫星遥控影像,一样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后,课本图1.6(右图)能清楚地显示当时该地区淹没地区的分布。通过差别时间,差别遥控平台得到的影像,再经过计算机处置惩罚技术,我们就能快捷、准确地统计出洪水的淹没环境。

  可见,遥控技术具有很多的优点。

  4.遥控的优越性(此部分可以请学生思考讨论总结完成。)

  ①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②遥控信息作为重要的信息源,为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从定性到定量、从静态到动态、从历程到模式的转化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区域地理环境研究的前提是获取地理信息。例如,将屡次或逐月、逐年的遥控影像图叠加,就可反应城市的扩张、海岸的侵蚀、湖泊的消长,等等。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遥控广泛应用于资源凋查、环境监测、自然灾患防御监测等领域。

  遥控技术的应用规模很广。除了以上介绍的森林火灾、洪水监测外,还广泛应用于农业、地质、海洋研究、环境监测等许多方面。而且我国的遥控技术也已经活着界上具领先地位。

  5.遥控技术的应用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遥控在农业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上地资源调查、土地利用近况调查、病虫害和农业生态环境调查及监测,以及农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等方面。

  2.遥控在土地资源与土壤调查中应用广泛。

  3.作物估产是体现遥控在农业方面综合应用的最好例证。

  思考

  1.从监测的规模、速率,人力和财力的投入等方面看,遥控具有哪些独特的地方?

  点拨: 规模更广、速率更快、需要人力更少、财力投入少。

  2.有人说:遥控是人的视力的延长。你赞成这种看法吗?

  点拨:赞成。可以从遥控的定义阐发。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看”的历程就是在遥控,眼睛至关于传感器。

  课堂小结:

  遥控技术是国土整治和区域发展研究中应用较广的技术手段之一,我国在这个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我国的大多土地已经获得了大比例尺的航空影像资料,成功发射了回收式国土资源卫星,自行研制发射了“风云”卫星。遥控技术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大量的有效的资料,在我国农业估产、灾患监测、矿产勘察、土地利用、环境管理与城乡规划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一、地理信息技术

  1.概念:

  2.应用——广泛

  二、遥控(RS)技术极其应用

  1.概念:

  2.遥控的装配

  ⑴传感器——遥控的要害装配

  ⑵组成(了解)

  遥控平台、传感器、地面接收站、信息处置惩罚系统等

  3.遥控技术的主要环节和功能

  4.遥控的优越性

  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5.遥控技术的应用

  第二课时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利用卫星,在全球规模内适时举行导航、定位的系统,称为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

  2.组成:

  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图).7);

  地面控制部分—一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如:野外调查是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帮助野外考查人员确定考查点的地理位置(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从而可在野外调查中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

  ⑶ 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无论是在何时何地,只要拥有GPS信号接收机,就能懂得自己前进的标的目的和所处的天文坐标。利用GPS为导航服务也成为—种新兴的行业(图1.8)。

  GPS汽车导航(图1.8)汽车导航装配可显示城市道路图和该车的位置。驾驶员辅入出发点和目的地的地名然后从系统显示的可行路线中选择其中的一条。系统除动态显示该车的位置》L还通过语音提示 引导驾驶员把车开到目的地。

  5.GPS卫星星座

  GPS卫星星座由21颗工作卫星和3颗在轨备用卫星组成。它们均匀分布在六个轨道最简单的面内。全球任何地点在任何时刻地最简单的面上空至少有四颗GPS卫星。

  思考

  在GPS汽车导航中,信息在汽车、卫星和服务中间之间是如何通报的?

  点拨:汽车中的GPS用户设备接收了GPS卫星信息,解算出本车的位置、速率等信息,并通过无线电信号传送至服务中间。服务中间再根据汽车所在的位置、及时通过语言提示为汽车导航。

  阅读

  通过该材料大致了解我国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专门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汁算机系统,称为“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 阅读 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教师指图讲解,使学生对地理信息系统的历程有一般性了解。

  3.应用

  应用的领域至关广泛,凡是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置惩罚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都可用到。

  ⑴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地理信息系统可提供反应区域状况的各种空间信息。通过对有关信息举行阐发、加工,建立能反应区域内各种因素相互瓜葛,展现区域布局、特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⑵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查询检索、空间阐发等功能,还可对区域内自然资源和条件、区位和交通条件、人口和劳动力条件,以及经济和社会形态条件举行更精确的阐发、评价。

  ⑶在利用遥控、全球定位系统等提供的地理信息的基础上,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对环境和自然灾患举行动态监测及评估预测。

  ⑷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已得到推广。

  思考

  1.与地图相比,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优点?

  点拨:优点很多,如地理信息系统的信息具有多维的特征;地理信息的时序性十分明显;时效性好;更新快等等。

  2.有人说: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长。你如何理解?

  点拨:从地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多维的地图等方面思考。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⑴联系:

  既互为自力发展又相互促进。

  ⑵区别

  ①遥控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

  ②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

  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举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阐发和应用评价。

  2.数字地球

  (1)概念

  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举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原理和应用

  数字地球是将差别空间、时间的自然、人类社会形态文化的大量信息,按天文坐标,从区域到全球举行整合,并举行立体的,动态的显示,能为复杂的生产、研究活动提供实验条件和测试基地。

  活动

  1.图1.5和田1.6显示的对洪水患害的监测和统计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哪种地理信息技术?这两种地理信息技术在这次洪灾监测和统计中具有如何的相互瓜葛?

  点拨:在图1.5和图1.6所示的洪水监测和统计中,除运用了遥控技术外,还运用了地理信息系统,遥控提供了信息源(信息搜集),地理信息系统对信息举行加工(阐发、统计)。

  2.城市110指挥中间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指挥警车到达失事地点。为提高出警效率,许多城市配备了巡誓车。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可大大提高出誓效率(图1.11)。

  (1)110指挥中间要随时掌握每辆巡警车在城市中的位置,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⑵110指挥中间要确定哪一辆巡警车离失事地点最近,可以利用哪一种地理信息技术?

  点拨:可以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3)110指挥中间要判定最近的警车至失事地点的道路是不是畅通,还需要利用哪些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110指挥中间又该怎么办?

  点拨:还要用到摄像和视频传输技术。如果存在严重交通堵塞,需要另外找较近的且有条件较快赶到失事地点的巡警车(需要综合运用上面所说的技术)。

  (4)假如你是110指挥中间的调度员,描述在接到报警德律风到指挥警车前往失事地点的工作程序。

  点拨:接警→确认失事地点的位置→(在显示各巡警车的地理信息系统中)了解其周围巡警车的位置→阐发确定最近(或能最快到达)的巡警车→通知该巡警车。

  (5)由此例推想,地理信息技术还可以应用于城市管理的哪些部门中?

  点拨:城市交通社团和管理、商业社团和管理、城市规划、卫生救生、物流等部门,都可利用地理信息技术。

  【课堂小结】

  现代地理学中,3S技术学科的发展与应用,日益成为地理学前沿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地理学服务于社会形态生产的主要途径,现在3S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形态的各个领域。它们三者既有分工又有联系。遥控技术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对地理信息数据的管理、更新、阐发等。其中,遥控技术为地理信息系统提供信息数据,加快了地理信息数据库系统的更新,保证了地理信息系统的时效性,全球定位系统为遥控信息数据地面定位目标选择、野外验证、图象分类等提供了须要的数据信息,为更好地利用遥控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支持。三者的瓜葛可用以下简图暗示: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理信息技术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三、全球定位系统(GPS)

  1.概念:

  2.组成:

  3.独特的地方

  万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及时性

  4.应用

  ⑴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率和时间。

  ⑵在起居中应用——GPS导航

  5.GPS卫星星座

  四、地理信息系统(GIS)

  1.概念

  2.地理信息系统的扼要程序

  3.应用

  五、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1.“3S”的瓜葛 2.数字地球

  很抱歉,因为您在网易相册发布了违规信息,账号被屏蔽。被屏蔽期间他人无法拜候您的相册。

  去帮助中间,了解如何重新恢复服务。

  高二地理必修三第一章重要知识点:

  1、区域

  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区域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区域的特征: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 (有的地方提出排他性)

  2、长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异同

  相同:都是平原地区,并都位于我国的东部季风区

  不同:①地理位置差异:长江三角洲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中部,长江的入海口;松嫩平原在我国东北地区的中部

  ②气候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在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松嫩平原在温带季风气候区,大陆性稍强,降水较少,温暖季节短,生长期较短,水热条件的组合不如长。

  ③土地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以水稻土为主,耕地多为水田,较为分散,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松嫩平原黑土分布广泛,耕地多为旱地,集中连片,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④矿产资源条件差异:长江三角洲矿产资源贫乏,松嫩平原有较丰富的石油等矿产。

  3、地理环境对农业和商业的影响:

  (1).比较长江三角洲与松嫩平原的'地理环境差异及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

  长江三角洲在良好的水热条件基础上,发展水田耕作业,一年两熟至三熟; 松嫩平原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发展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长江三角洲河湖水面较广,水产业较为发达;松嫩平原西部降水较少,草原分布较广,适宜发展畜牧业。

  (2).地理环境对区域工业发展影响显著:

  长江三角洲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位于我国沿海航线的中枢,长江入海的门户,对内外联系方便;依托当地发达的农业基础发展轻工业,从国内外运入矿产资源发展重工业,成为我国重要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松嫩平原成为我国的重化工业基地,其有利的地理环境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周围地区的煤、铁等资源 。

  4、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早期:长河流、湖泊和沼泽分布较广,地势平坦,土质黏重。受地理环境的限制,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时期 :

  ①船作为交通工具被广泛使用,长稠密的水系为扩大交通联系提供了天然水道。

  ②随着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改良,长多水而质地黏重的土壤不再成为耕作业的限制条件,农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

  ③随着我国历史上人口从北方至南方几次大规模的迁移,长人口越来越稠密。

  ④优越的气候条件还使得长成为我国主要的桑蚕和棉花生产基地。

  农业社会后期:

  ①工商业的发展使长人口、城市密集,耕地面积减小。

  ②耕地被分割得很破碎,不利于机械化的推广,粮食商品率低。 ③今天长作为全国“粮仓”的地位已逐渐让位于东北平原和华北平原,在全国棉花生产中的地位也比不上新疆南部和华北平原。

  5、遥感(RS)

  主要是获取信息,对地表物体进行远距离的感知。视力的延伸

  工作过程:物体辐射和反射电磁波→收集→传输→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目标物→ 传感器 → 遥感地面系统 → 成果

  特点和优点:可以首先从面上的区域分析研究入手,然后有重点地选择若干点、线进行野外验证和检查。不仅可以提高研究工作的精度和质量,而且节省人力、财力,提高效率。

  6、全球定位系统(GPS)

  主要功能是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导航、定位的系统。如,可以精确定位某地理事物的三维坐标(经度,纬度和海拔),还可为飞机、船舶、汽车导航。

  由三大部分组成:空间部分—GPS卫星星座(共24颗,其中21颗工作卫星,3 颗备用卫星);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用户设备部分—GPS信号接收机

  特点:全能性(陆地、海洋、航空和航天)、全球性、全天候、连续性、实时性

  7、地理信息系统(GIS)

  专门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用于所有用到地图或需要处理地理空间数据的领域。在区域地理环境研究和城市管理中得到应用。

  优点:①信息量大,使用方便;②功能强大;③动态监测(GIS与RS相结合)

  8、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

  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高二地理教案6

  【课程标准】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进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城市化的概念。

  2. 了解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城市化分布等相关案例的剖析,提高学生从图文资料中提却地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分析、讨论“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2. 在分组辩论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 工业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 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方法】

  1.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教师指导结合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对比深圳改革开放三十年前后的图片,提请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是深圳发展如此之快?深圳发展成功的经验给我们什么启示?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一下今天的内容——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进入主题]

  活动1:体会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水平

  合作探究:对比P66图2-35和2-36,与1983年相比,到20xx年珠江三角洲新增加的城市有哪些?这种变化从哪些方面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自主学习: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表现。

  活动2:分析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原因

  读下列资料,获取、提炼并归纳促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背景条件。

  归纳:珠江三角洲的优势背景条件

  国际背景:发达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契机)

  国内背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先机)

  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良好的区位:包括优越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地价低廉、等条件。

  思考:在以上优势条件中20世纪80年代促进珠三角工业化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条件是什么?

  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政治因素)

  活动3:阅读P64“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完成下表。

  阶段 特征 原因

  改革开

  放初期 城乡一体化 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分布具有广泛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 城市群体系

  区域中心城市广州、深圳等发展,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活动4:自主学习:阅读P66“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完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的表格。

  工业化进程

  夯实基础阶段 稳步发展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引进外资、技术和管理方法,发展了以劳动密集型工业为主的多种出口加工业和制造业,形成了以轻工业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 20世纪90年代以后,工业发展在高速度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高新技术工业获得发展。

  活动5 :理解第一阶段的“三来一补”企业

  结合课本材料和图片思考:“三来一补” 企业的特点;企业性质;珠江三角洲为什么要发展“三来一补”企业;发展这种企业的好处是什么?这种企业大量建立以后会给珠三角带来怎样的变化?

  活动6:阅读并总结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的表现:

  第一,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第二,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民工潮)。

  第三,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教师引申]

  珠江三角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对我们的启示:

  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率先推进工业化;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及时根据区位条件的变化因时制宜进行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促进城市化快速发展(按客观规律办事)。

  【板书设计】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一、珠三角发展的区位条件

  国际背景

  国内背景

  侨乡

  良好的区位

  二、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以小城镇为主导——城乡一体化——核心城市带动——城市群体系

  三、珠江三角洲工业化进程

  四、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进作用

  【课堂练习】

  1.图中能正确反映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 )

  2.深圳在改革开放以前还是一个人烟稀少的边陲小镇,设立特区后,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就发展成为一个大都市。

  (1)深圳开始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理位置 B.政治因素

  C.交通 D.科技因素

  (2)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影响深圳发展的新的主要因素是( )

  A.环境 B.旅游 C.交通 D.科技

  3.关于发达国家和地区20世纪70~80年代产业结构调整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上升,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下降

  B.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C.在工业内部,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

  D.在工业内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

  4.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5.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始腾飞时,美国的产业结构中,降幅最大的产业可能是( )

  A信息产业 B轻纺工业

  C旅游业 D精密仪表工业

  6.读图分析,珠江三角洲工业化经历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工业发展有何特点?试分析造成如此特点的原因?

高二地理教案7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进行跨区域资源调配的主要原因,我国天然气资源开发的主要原因。

  2、理解我国油气资源开发和利用在东西部的差异。

  3、资源开发对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我国天然气开发的主要原因和开发的地区差异。

  教学难点:

  西部地区天然气开发受限制的主要原因。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阅读绪论:

  (1)资源分布状况

  (2)资源分布与经济地理格局的配合状况

  2、我国的四大工程:

  (1)南水北调:将长江水调至华北;

  (2)西电东送:将山西能源基地、三峡、红水河,等中西部的能源送至京津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等西部的天然气输往上海等东部地区;

  (4)青藏铁路:从青海的格尔木延伸至西藏的拉萨。

  前三大工程,都涉及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为什么要进行资源的跨区域的调配呢?

  资源总量丰富、种类齐全,但人均占有量很少,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

  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天然气,也是一种矿物能源,也是五种常规能源之一。

  一、潜力巨大的天然气资源利用

  比较分析天然气资源与煤炭资源相比的优点。(见下表)

  资源 储量 开采成本 使用 燃烧效率 污染 其他用途

  煤炭 大 低 较方便 低 大 可作化工原料

  天然气 大 更低 方便 高 小 可作化工原料

  析我国能源消费构成表。回答:

  1.为什么我国能源构成一直会以煤为主的呢?(我国煤的储量居世界前列,且煤炭具有开发成本低、运输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

  2.为什么世界和我国煤的比重都在不断下降呢?(因为煤的使用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放出的硫氧、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导致酸雨的产生;煤烟、粉尘导致的大气污染;废渣占用农田,带来固体废弃物污染等等。)

  二、我国天然气储量及分布

  1.储量:约有33万亿立方米。目前已探明资源储量4万亿立方米,约占世界探明储量的1.4%,开发潜力看好。

  2.产量:20xx年底为277亿立方米,计划在20xx年天然气产销量达到300亿立方米,20xx年将近600亿立方米~700亿立方米。

  3.主要分布地区:在陆地拥有陕甘宁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四川盆地川东地区、新疆塔里木盆地和青海柴达木盆地四大气源区;在近海拥有渤海、东海和南海三大气源区。,其中陆上四大气田的地质储量约占全国的60%左右。

  储量大,产量多,主要分布在陕甘宁、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开发的潜力巨大。建国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一直在东部的东北、华北等地,由于开采时间较长,已到了开采的中后期,产量的增加难度很大。因此,油气资源的开发向西部发展。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石油工业部门就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战略部署。西部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这些地区的开发还受到了很多的限制。

  三、开发利用格局

  1.开发战略部署:稳定东部,发展西部

  (1)开发的资金短缺问题。

  经济技术比较落后,而天然气工业是一个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勘探、要开发、要铺设管道,投资大,建设周期长,更增加了资金的困难。

  (2)对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再加上人口较少,对天然气的需求就小,而市场需求小,就没有利润,又加剧了资金的困难。因此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成了这里发展天然气产业的“瓶颈”。

  过渡:可能有的同学会这么想,本地用不了那么多,可以运到外面啊,而这又要遇到交通运输问题。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还不能满足大批油气产品的生产和外运。

  2.西部发展天然气的不利因素

  (1)开发的资金短缺。

  (2)天然气资源的市场需求量小。

  (3)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限制,难以外运。

  (再看看东部沿海地区的情况,同样可从经济水平分析。)

  3.东部沿海能源问题

  (1)能源需求量大: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

  (2)传统能源煤和石油的恶果:

  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固体颗粒物、光化学烟雾、酸雨等

  占用大量的土地、淡水等资源,环境人口容量问题加剧。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城市稠密,对能源的需求量大。

  东部沿海又是我国常规能源最缺乏的地区,能源紧缺一直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在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更为突出。因此需要有大量的能源输入。而以前主要是什么能源? (煤和石油)

  这些能源的使用又会带来哪些问题?(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

  所以可以说这里需要输入能源,但更需要输入的是清洁能源,而作为清洁、热值高的天然气就成了今后的需求。大家还可想想,煤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主要用铁路、公路和水运)

  铁路、公路的运输要修建道路,水运要修建港口,既需要大量的资金,又要占用什么呢?(占用大量的土地)

  东部地区本身人口密集,地域狭小,环境容量有限,而建设这些设施占用的土地使这里雪上加霜。再加上用煤来发电,也要占用大量土地和淡水,更加剧了这里的用地用水紧张。而天然气的运输主要采用什么方式呢?这种方式有什么有利之处?(主要是管道运输。 所以,天然气的使用还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用地紧张的矛盾。正因如此,从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角度考虑,今后这些地区对天然气的市场需求量会大幅度增长。)

高二地理教案8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案例①“周口店这方水土”的分析,准确地理解“环境”的概念和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培养学生在分析事实资料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概括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导入:

  环境与环境问题是当代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21世纪人类最大的困扰不仅是战争和经济问题,而且还有日趋严重并难以摆脱的环境问题。因此,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关心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它们的变化,行动起来,保护环境,保护我们的家园。人类要在环境中求生存、求发展,就要对我们周围的环境有所了解,了解它的发展规律,正确处理好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说明:

  ⑴本书所说的“环境”与地理课经常讲到的“地理环境”是同一概念,又称自然环境。

  ⑵中心事物的选取不同,与其相关的周围事物的含义也不同。如,以人或人类为中心事物,其他生物和非生命物质就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以生物为中心事物,其他非生命物质就是生物界的环境。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把人类以外的生物要素和非生物要素都看作人类的环境。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天然环境:受人类影响较轻微,仍保留着天然生态特点的环境,例如原始森林、高山

  草甸、大漠盐湖、极地苔原等。

  ①人类在天然环境基础上,经长期社会劳动所创造的、须由人类介入才能

  人工环境:维持的环境。如城市建筑、工矿设施、农田水利、畜群牧场等。

  ②因人类活动不合理而遭到破坏的环境。如,因水土流失而成的石山劣地、

  因过度放牧而成的`荒漠流沙等。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回顾必修II第五单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读右图试说明图中①②③④这些箭头所代表的含义?

  ①表示人类生存和发展中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②表示人类新陈代谢和消费活动(包括生产消费和

  生活消费)向环境中排放废弃物

  ③表示人类作用于环境。

  (①、②过程都会对环境产生影响)

  ④表示环境把它受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本身

  说出人类的下列行为分属于图中哪一箭头代表的过程?

  开采煤田、工业“三废”、酸雨、平整土地 (答案①②④③)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最初人类和其他生物一样,与环境是互相协调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直至造成今天大规模破坏生态环境的后果。

  案例1周口店这一方水土

  通过这个案例,应掌握以下问题

  这则案例集中展示了我国地理环境的变迁,反映了从采猎社会至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演变过程。

  思考

  1.在旧石器时代,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原因是什么?

  点拨:古人类与环境处于原始的平衡状态,具有低水平协调的特点。原因是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环境影响微弱。

  2.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的居民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什么问题?原因又是什么?

  点拨:农业文明以来,周口店居民与环境的关系日益紧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原因是人口过度增长、只顾短期经济效益。

  3.你是如何理解人类和环境之间关系的?

  点拨:人类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人们必须正确认识二者的关系,遵循自然环境,顺应自然环境,使二者真正达到协调。

  4.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是如何对待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的?

  点拨:人们对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终于有了正确的认识。进入21世纪,周口店乡加大了环境整治力度,关停污染企业,处理石化区废水,治理周口河,造林绿化,保护“北京人”遗址,发展旅游业。

  板书设计

  §1.1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

  2.分类

  天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高二地理教案9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以及它们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2.分析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并通过比较,认识到对外开放政策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3.比较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归纳出不同时期的主要发展特点,并能够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工业化进程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

  4.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并尝试评价目前的一些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重点:

  1.导致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诸多因素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3.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学难点:

  1.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即及主要发展特点

  2.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调整措施和发展方向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1979~1990年1990年以后

  问题①原有工业基础薄弱②矿产资源贫乏①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②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

  优势①劳动力资源丰富②政策优势③侨乡优势④发达国家与地区第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时期①工业实力大为增强②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和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主导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

  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高新技术产业

  如电子信息产业

  特点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①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②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①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

  ②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

  影响①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②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①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使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②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东莞的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

  1.起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图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

  2.发展优势: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著名的侨乡

  3.抓住两次机遇:

  (1)在改革开放初期,东莞抓住香港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大量引进港资,发展“三来一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东莞完善了能源、通信、厂房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优化了投资环境,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2)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恰逢台湾产业开始大规模向祖国大陆转移,东莞又一次抓住机遇,大量引进台资的电脑资讯产业项目,促进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活动

  根据图4.24所示的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几种典型模式,比较各区域城市化推进动力的差异。

  点拨:在教材所列举的区域城市化几种典型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出除云南德宏是因为边贸发展而促进了城市化外,大多数地区是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而推进城市化。东北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建国后伴随着我国重工业基地的建设和工业体系的完善而逐步推进的,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20世纪80年代后期这些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衰退,东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先后出现了区域发展的三种模式:即珠江三角洲模式、浙江温州模式、苏南模式。每种模式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都有自己的特点:

  苏南模式

  “苏南模式”诞生在我国经济最发达、城市密集度最高的江南水乡,其特点是:

  第一,与“珠江三角洲模式”不同,“苏南模式”是一种依靠“内向”型经济起步,既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包括生产因素的聚集、产品市场的获得,主要不是依靠国外,而是依靠地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其外向性是在区域内部和国内市场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

  第二,“苏南模式”是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推动农村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乡镇企业的发展是这一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三,“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的发展,是为大中城市的工业配套和拾遗补缺起步,逐步推动这一区域的经济结构调整、升级和优化。

  温州模式

  “温州模式”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都不一样,是一个自下而上由农民自发推动的、以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以发展小商品起步的发展模式,其特点是:

  第一,与发展乡镇企业起家的“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模式”的发动者和创业者是千万万万的农民,农民办企业,经营企业,承担风险,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是“温州模式”的核心和主体。

  第二,与“珠江三角洲模式”和“苏南模式”不同,温州既没有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又不在城市密集、交通发达的江南水乡,远在浙江南部山区丘陵地带,交通闭塞,资源缺乏。与内地相比,惟一的优势是沿海,但义远离经济中心,发展经济的优势不多。

  第三,不贪大求洋,从日用小商品起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把小商品做大,把小企业做大做强,以小商品为主的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逐渐占领了国内国外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使温州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温州模式”的突出特点。

  东北地区城市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以后,随着东北地区煤炭、铁矿资源的开发,铁路和港口的建设,出现一批以重化工工业为主的城市。如沈阳(机械)、鞍山(钢铁)、本溪(煤、铁)、大连(机械与化工)、齐齐哈尔(重型机械)、抚顺(煤炭与化工)等。

  1949年后,东北地区国家重点建设的重要工业基地,一些城市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如长春、吉林、哈尔滨等。随着国家工业项目的布局,东北地区又出现了一些以重工业为主的城市,如石油开发(大庆、辽河)、化工(辽阳)、建材(吉林、本溪)、森林工业(伊春、大兴安岭)等。xx年,东北地区城市化水平达到46.55%(全国为26.08%)。

  云南德宏的边境贸易

  由于流量达十亿元计的边境贸易活动在近年剧烈扩张,云南的德宏景颇族傣族自治州,毗邻缅甸,作为改革开放之前的边疆贫困州,在1979年至1988年有了超常的发展。这十年中,该州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19.7%,而云南省仅为13.3%,全国是13.7%。以国民收入为例,全州平均增长率每年达19.6%,云南省仅为12.9%,全国平均为13.4%。国民收入增加,财政税收亦相应有了增长。这十年内,全州年财政收入增长率为21.7%,而全国仅为8.6%。其奥秘所在,便是以83%的年增长率扩张的边境贸易,拉动了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共4页,当前第2页1234

  尤其1985年德宏州全州开放为边境贸易区后,边境贸易迅速发展,不仅为地方开辟了新的财源,加快了口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为国家和整个大西南地区开辟了一个新的产品销售市场和可供利用的原料基地,使德宏一跃成为云南乃至大西南对外开放的前沿。

  四、问题与对策

  问题对策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⑴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基础(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不发达)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都处于劣势。

  ⑵外商投资区位的选择也由原来追求降低成本转变为扩大市场规模,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南岭的阻隔,国内的腹地范围较小,支撑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升级的动力正在减弱。1.产业结构调整

  ⑴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图4.26),以此推动地区的产业升级。

  2.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①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严重滞后

  ②城市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之间缺少分工合作,城市竞争力下降。

  ③对外来人口管理跟不上,引发了居住、交通、教育和治安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城中村”的现象普遍。2.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珠江三角洲地区各城市在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目前该地区的各城市功能不清,结构趋同。另外该地区各城市与港、澳的功能和结构也逐步趋同,使得该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动力逐步减弱。)

  3.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珠江三角洲地区能源、交通、工矿企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三废”排放量大,但是处理量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显露出来。主要表现在:(1)大气污染日益加剧,珠江三角洲地区已经成为全国酸雨中心之一;(2)水污染严重,“水质性”缺水问题突出;(3)噪声扰民,城市生存环境质量下降;(4)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5)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日趋严重。3.加强规划与管理

  ⑴该地区各城市制定了发展规划,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

  ⑵对于外来人口加强管理,①要求企业依法办理招工备案手续,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私招滥雇的企业加大查处力度;②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思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地区的国际直接投资和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

  点拨:图4.25直观的反映了长三角地区对珠三角地区的冲击。左图“国际直接投资占全国的比重”可以看出: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所吸纳的国际直接投资总和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长江三角洲国际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并逐渐超过珠三角。

  从右图“进出口贸易占全国的比重”可看出,珠三角地区的外向型经济特征很明显,但正在缓慢的发生转变;而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依存度在xx年内迅速增长。

  由此可见,珠三角地区城市化过程,是伴随着该地特殊的经济发展相对自发地快速推进,缺乏宏观而理性的规划。

  阅读

  通过此阅读材料,使学生大致了解以下内容

  深圳作为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城市化的一个典型代表,到目前为止,对其未来发展道路的构想,主要集中在:如何联合和依托临近区域、联合优势资源,扩大发展空间;如何明确功能,重新定位,合理分工,突出特色。共4页,当前第3页1234

  活动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

  1.读图4.28,如果按人口规模>500万人、100万~500万人、50万~100万人、20万~50万人和<20万人将城市分为五级的话,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规模结构是否合理,这对其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模式结构比较合理。不同等级的城市有其不同的定位,能够实现各级城市之间的合理分工,发挥城市群的整体优势。

  2.结合图4.23,比较长江三角洲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等级规模结构的差异。

  点拨: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等级是以上海为中心,以南京、杭州为二级

  城市中心,兼顾辐射、扩散其他城市;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以广州和深圳作为

  区域中心。长江三角洲是单核模型,而珠三角是双核模式(其实我国大部分省都是,例如山东的济南和青岛,福建的福州和厦门等。)

  3.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与城市化,主要是靠上海对外扩散而不断发展的。各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上海,这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的协调发展有何影响?

  点拨:可以从两方面综合考虑:一是上海所拥有的强大的经济实力,盛誉中外的城市品牌和年均增长始终保持二位数增长的良好发展势头,可为长三角周边地区的联动带来众多的经济实惠和创造巨大的发展商机;二是上海作为长三角乃至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发展具有辐射、扩散、示范和带动的核心作用与服务作用,从而形成以上海为技术龙头,带动周围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

  4.一般来说,中心城市的扩散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近域扩散,即向中心城市的周围地区扩散;另一种是等级扩散,即一级城市向二级城市扩散,二级城市再向三级城市扩散,依此类推。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属一级城市,南京市和杭州市属二级城市,但是,二级城市与其他各级城市在接受上海的扩散方面处于同等地位,尤其是南京市因距上海市较远,其邻近的城市主要与上海市进行联系,因而缺少腹地支持,地位很难发挥。你认为南京市应该怎么办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点拨:南京自身可以依靠江苏,腹地很大,不用完全依靠上海。首要要解决自身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高对外开放的力度和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经济带动郊区县的发展,打破“二元经济“格局。其次要经济开展长江三角洲的区域市场整合。

  5.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是我国三大城市群,目前,三大城市群有结构趋同的趋势。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应如何确立分工地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点拨: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京津塘城市群其实无论在科技、文化、制度等方面都有不同的优势所在,要根据各城市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区位优势,关键是突出长三角的窗口示范性,京津塘的高科技性,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

  板书设计

  三、工业化与城市化的推进

  第一阶段第二阶段

  时间

  问题

  优势

  主导产业

  特点

  原因

  影响

  四、问题与对策

  1.问题

  (1)产业升级面临困境⑵城市建设相对落后⑶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

  2.对策

  (1)产业结构调整⑵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⑶加强规划与管理

  共4页,当前第4页1234

高二地理教案10

  教学目标:

  1.通过案例分析,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

  2.结合实例,举例说明不同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重点:

  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审美素质。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以摄影为主题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上的主要景点位置和云贵高原景观图。

  【过渡】借助摄影师的慧眼,学习如何观赏旅游景观。

  创设真实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案例分析

  【提问】问题1:如何观赏万峰林?

  【展示】一组万峰林景观图。

  【归纳】观赏旅游景观的方法:

  一、了解旅游景观特点

  二、精选观赏点位

  三、把握观赏时机

  四、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

  五、提高审美素质

  1.审美感受力,

  2.审美理解力,

  3.审美创造力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学习观赏旅游景观的一般方法。

  方法应用

  【提问】问题2:如何观赏元阳梯田?

  【展示】一组元阳梯田景观图。

  应用所学观赏方法,欣赏元阳梯田。

  【讲解】观赏人文旅游景观时,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提高审美素质。

  应用观赏方法,体会观赏人文景观,应洞悉景观的文化定位,渗透人地协调观。

  案例分析

  【提问】问题3:如何选择马岭河峡谷、九龙瀑布群、普者黑湿地公园、罗平花海的观赏点位?

  【展示】峡谷、瀑布、湿地、花海景观图。

  【讲解】观赏不同旅游景观,要精选观赏点位。

  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认识精选观赏点位对获得最佳的观赏效果的重要性。

  巩固落实

  【练习】观赏点位连连看

  学以致用,

  落实重点。

  案例分析

  【提问】问题4:你能说出需要把握观赏时机的旅游景观吗?

  【展示】长江三峡夔门、浙江杭州“钱塘观潮”、杭州西湖的“断桥残雪”、海市蜃楼、佛光景观图。

  【讲解】观赏旅游景观,要把握观赏时机。

  结合实例,认识把握观赏时机,获得最佳观赏效果,提升区域认知能力。

  案例分析

  【展示】浙江杭州“西湖十景”示意图。

  【提问】问题5:“苏堤春晓”是如何创作的?

  【讲解】审美创造力。

  以“苏堤春晓”为例,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提升审美创造力。

  案例分析

  【展示】资料:清乾隆十六年御定燕京八景为: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

  【讲解】以“卢沟晓月”为例,说明旅游景观“卢沟晓月”从古至今的变化,体会旅游景观是不断传承并随时代发展的。

  选取贴近生活的实例,从旅游景观的变化的视角,感知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要性。

  课堂总结

  【展示】文津阁景观图。

  【归纳】旅游景观的观赏方法。

  【总结】“如果没有发现美的眼睛,走遍世界,累的只是自己的脚,心却丝毫没有愉悦。”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能在旅游过程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提高自己的地理实践力,获得高品质的审美享受。

  总结、归纳、应用旅游景观的观赏的一般方法,再次落实重点知识,明确地理实践力的重要性。

高二地理教案11

  1、学会利用分层设色地形图识别地势、地形

  2、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

  3、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对照地图,熟悉和记住我国的主要山脉;利用山脉的位置识记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

  考查热点

  1、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考查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地理特征。

  2、从考核形式上,多以区域地形图、等高线图、地形剖面图等图像资料考查与地形相关的知识。

  3、注重考查学生的空间定位能力,图表分析能力、综合分析、比较能力。教学重点掌握我国地形特征,各类地形区的特征、分布教学难点地形对中国的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地形空间定位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图示法、对比法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导入分析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入手?地形、地势特征是很重要特征。这节课学习中国的地形有关内容。放视频中国地形片段。通过视频导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第3节中国的地形

  一、地形、地势区别与联系

  如何描述一个地方的地形地势

  描述地形有三个步骤:

  1、简单描述地势(如,东高西低)

  2、描述地形(如,平原,高原,山地等)

  3、描述第二步地形的分布情况(如,沿海有小面积平原分布等)

  另:有某些参考资料,还要求描述海拔等

  应用:如何描述福建省的地形和地势特征?

  二、地形概况

  1、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三级)

  通过表格分析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和主要地形区

  思考: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有利影响

  (1)西高东低,有利于东部太平洋湿润气流

  深入内地

  (2)决定了我国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既有利于沟通我国的海陆交通,又便于我国东西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

  (3)由于地势起伏大,河流的落差大,特别是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水流湍急,产生巨大的水能。

  不利影响

  阶梯交界处不利于交通运输线、工业、农业、城市的建立

  2、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思考:我国地形对气候、经济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1)、地形多样,山区面积广,利于发展多种经营

  (2)、山地的迎风坡,有利于地形雨的形成并富水力但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严重

  (3)、我国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东西向的山脉对寒冷的偏北风有削弱作用,成为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秦岭

  以北:最冷月低于0°C暖温带降水小于800mm

  以南:最冷月高于0°C亚热带降水大于800mm

  (4)、许多山区降水少,干旱面积广,不利于从事生产、生活活动

  读中国地形图进行空间定位

  要求学生掌握800E、900E、1000E、1100E、1200E、1300E和北回归线、300N、400N、500N经过的地形单元

  三、主要地貌类型

  (一)纵横交错的山脉(具有界线意义的山脉重点分析)

  1.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

  中列:昆仑山脉----秦岭

  南列:南岭

  2.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列: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中列:长白山脉----武夷山脉

  东列:台湾山脉

  3.南北走向的山脉:

  横断山脉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祁连山等

  5.孤形走向的山脉:

  喜马拉雅山等

  (二)四大高原

  确定四大高原的位置

  思考:四大高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高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四大盆地

  确定四大盆地的位置

  思考:四大盆地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四大盆地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三)三大平原

  确定三大平原的位置

  思考:三大平原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三大平原位置和特征表格对比(略)

  四、地质灾害

  (课堂小结)略(课堂练习)略

  (作业布置)区域地理第126至128页能力提升训练

  结合地图册第104、105页中国地形图进行分析

  我国地势分布状况对气候、河流和经济的发展的影响通过分组进行讨论,培养学探究能力。

  重点分析900E、1100E、北回归线、400N所经过地形单元,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从中国地形图分析我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位置和主要特点,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高二地理教案12

  【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科技在洗染灾害预测、灾害监测和评估中的作用。

  2.展望人类利用高科技趋利避害的远景。

  【重点难点预测】

  【学法指导】 自学辅导 小组讨论

  【自主学习】

  一、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

  减轻自然灾害为高新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应用领域。

  ① (② 等)、③ 技术、

  ④ 技术、通讯信息技术、减灾工程质量探测技术、先进的防灾建筑技术等已在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遥感技术与减灾

  (1)应用 灾害前兆监测

  进行灾害 ,以便及时发出警报

  。决定救灾的轻重缓急

  建立灾害模型。更好的理解和解释灾害现象

  对滑坡和泥石流发生的预测

  (2)举例 对 发生的预测

  对农作物和森林病虫害预报

  对 的预报

  2.全球卫星定位系统与减灾

  GOS与减灾

  作用提供全天候、连续、实时、高精度的'__________和

  三位速度及时间数据

  应用防洪、__________、抗震和扑灭林火等减灾领域

  举例①灾情发生后的___________和减灾过程中的_________、监测等,利用GPS可以提高减灾效率

  ②______________,利用GPS可以提高精确度

  ③救灾人员赶赴发生地点的_____________(辅以配套设施)

  二、高新科学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前景

  1.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1.)应用:灾害监测、_________、预报与灾害信息管理

  2.)意义:是灾害监测实现_________化,并实现监测?评估?预测?预警的智能化、自动化、_________,大大提高了灾害管理水平和防灾减灾的快速反应能力。

  2.其他技术:_____________、新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将对__________,有效防治灾害发挥巨大的作用。

  【合作探究】

  1.地理信息系统在防灾 、减灾中有哪些作用?

  2.读图4-11,找出重旱、中旱主要在哪些省级行政单位?分析这些地区干旱发生的原因。

  3.据图4-13,比较1998年7月30日、8月27日、9月1日的水体面积变化,说一说嫩江地区的水情特征。

  4. 结合l998年嫩江地区水情监测合成卫星图像,说一说遥感技术对洪水灾害的预报作用。

  5.说一说气象遥感卫星在天气预报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6.(教材P.89)通过材料,让学生了解以下内容:

  (1)全球定位技术在防灾减灾中工作原理

  (2)全球定位技术在减灾中的主要作用:

  【展示提升】:由各组学生代表展示探究结果.

  【达标测评】

  1..根据要求,在下面的结构图中完成下列问题:

  (1)将洪涝、特大暴雨、台风分别填入A、B、C三个方框内。

  (2)在其他方框内填上适当内容。

  2..据报道,全国农业区划办公室对黑龙江的三江平原、内蒙古和甘肃的河西走廊、新疆哈密地区共53个县级单位的1986年和1996年卫星遥感图像进行了判读比较,发现上述四省区10年中被开垦的草地和荒地总面积近200万公顷(其中开垦草地约120万公顷,开垦荒地约80万公顷),而实际新增的耕地总面积仅为100万公顷。当地群众看到开垦后被撂荒的土地,心疼地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调查时采用了先进的 技术手段,发现上述地区10年中被撂荒的土地竟达开垦总面积的 %。

  (2)从气候的干湿状况分析,上述地区除三江平原属 区外,其他地区大部分属于 区与 区,土地被撂荒的主要原因在于 。

  (3)上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现象对大气环境质量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4)从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考虑,上述土地被撂荒地区应采取的合理的针对性措施主要有 ( )(填一个或一个以上字母)

  A.禁止刨草毁林,杜绝滥垦

  B.精耕细作,提高粮食产量

  C.筑沟开渠、进行合理灌溉

  D.引进耐碱作物,改良盐碱土

  E.植树种草,营造防护林

  F.采用机械化耕作,禁止使用化肥、农药

  G.退耕还牧,进行合理放牧

  【自主反思】

  知识盘点:

  心得感悟:

  备 注

高二地理教案13

  课题:世界区域地理—巴西

  一、地理介绍

  二、位置和范围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地理概况

  地形:1/3平原,2/3高原

  气候:热带雨林,草原气候

  水文:亚马孙河

  资源:铁;热带雨林:世界森林资源的30%,调节气候,生物资源的宝库热带雨林的.危机——破坏:

  一是外国公司雇佣本地农民大面积伐木,二是掠夺式迁移农业

  危害:动植物资源遭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

  三、社会经济概况

  (一)人口

  90%在东部沿海(气候温和,交通便利)人种复杂,葡萄牙语,天主教

  (二)农业

  雨林迁移农业;热带经济作物种植园:咖啡(产量第一)、甘蔗、香蕉、剑麻小麦需要进口

  (三)工业

  条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较发达

  部门:钢铁、汽车、造船、飞机制造、核电、通信、电子等

  分布:圣保罗、里约热内卢能源:缺煤少石油,但水能资源丰富(90%水电)

  (四)城市

  巴西利亚、圣保罗、里约热内卢

  墨西哥:高原玉米石油白银玛雅文化

  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布宜诺斯艾利斯

  智利:国土狭长铜硝石圣地亚哥

  仙人掌墨西哥城

高二地理教案14

  【教材分析】

  城市垃圾的数量越来越多,形成了垃圾围城的现状,如何减少城市的垃圾数量,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少是当前必须思考的问题,本节课主要讲授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教学目标】

  1、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能提出一些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措施和城市垃圾综合利用的方式。

  2、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

  3、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重点】

  城市垃圾的危害、防治、综合利用。

  【难点】

  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教材的情景及问题)

  [资料]1、如目前南京日产垃圾3500吨

  2、据统计,散布在北京城郊的、面积50万平方米以上的各种新旧垃圾填埋场已达4000余座,它们在北京四周形成“垃圾包围城市”的阵势。位于北京西北郊的阿苏卫卫生填埋场是北京市第一座、也是最大的垃圾填埋场,占地60公顷,总填埋面积40余公顷,日处理垃圾20xx吨,占北京垃圾处理量的1/6。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教师导]城市垃圾主要是指城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抛弃的各种废弃物,它的成分和数量都因时、因地而异。

  [学生研究活动]

  (1)、分析我国某城市某居民区垃圾成分和数量的因时变化(配合照片)

  传统的生活时期现在

  城市垃圾成分

  城市垃圾数量

  (2)、分析城市垃圾成分因地的变化

  城市某居民区城市的某学校

  城市垃圾成分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师生共同完成研究]

  占用土地——因城市垃圾是固体废弃物,没有处理前要占用一定的空间,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堆放不合理,如投入河流,就会淤塞河湖水道,垃圾中物质溶解进水里,会污染水质,使水变质,变黑,变臭,富营养化,破坏了河流的生态环境。

  污染大气——城市垃圾燃烧时,特别是化学物质的燃烧,会释放出有毒的物质,从而污染了空气。

  [资料] 20xx年,建设“法治政府”、依法管理城市,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最急迫的课题。值此岁末年关,本报对发生在我们身边、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法律盲点、疑点、难点问题作一系列报道,以供城市管理者、立法机关、法律人士和广大民众检视和探讨。

  植物都变异了,月季花长得比牡丹花还要大;很多人莫名其妙就患了癌症,比例还在不断扩大———“我不知道这是否跟垃圾场有关,但发生在现实中的事令人恐惧”。这是南京一位环保人士从江宁两处垃圾填埋场探访归来的感受。“原始的填埋方式,正在日益危害这座城市的环境”,这位人士表示,“不能光顾着喊可持续性发展的口号,垃圾问题一天得不到解决,我们的城市以及我们的子孙后代,将会陷入灾难之中。”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师生共同研究](以本学校和本地的城市垃圾为研究调查对象)

  [教师导]我们对城市垃圾进行处理,最大的目的就是消除城市垃圾对环境造成的危害,达到无害化,减量化;其次,在处理的时候,使垃圾尽可能地被利用,创造财富,即达到资源化。

  1、目的:处理城市垃圾达到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1、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你所生活的居民小区的生活垃圾又是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3、为更合理地、科学地处理城市垃圾,以达到目的,你还能提出哪些有效措施?

  2、过程:

  [总结]城市垃圾的处理的程序: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教师讲解]

  1、城市垃圾填埋——

  评价:简便、经济,但占地较大,

  科学的建设:必须进行严格的防渗漏处理,要科学设置通畅的排气管网系统

  2、城市垃圾焚烧——消减固体量最大

  4、城市垃圾堆肥——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垃圾,将垃圾变成无害的优质的有机肥料。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即使城市垃圾资源化,同时也实现了减量化、无害化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资料1]我国利用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广阔

  伴随可再生能源技术的进步,我国垃圾沼气发电市场前景日益看好。目前,南京、上海、北京、深圳、北海等大中城市正在或准备建立垃圾沼气发电厂。而在此之前,1998年10月,我国在杭州天子岭填埋场建成首家垃圾沼气发电厂。1999年6月,广州大田山沼气发电厂投入运行,日发电量2、3万千瓦时,日处理垃圾3000吨。

  利用垃圾沼气发电的技术路线是:垃圾填埋—发酵—产生沼气—燃烧—发电—产生电能。这项技术的应用对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一些外国也看好我国这项技术,去年,我国援建的突尼斯沼气发电站正式交付使用。近几年,伴随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垃圾量年均以6、5%的速度迅速增长,为利用垃圾产生沼气发电提供了有利条件。

  [知识窗]

  [全课总结]

  污染危害

  综合利用

  城市垃圾

  污染的防治

  [课后活动](见教材)

  四、【板书设计】

  一城市垃圾的构成和危害

  1、城市垃圾的'构成

  2、城市垃圾的危害

  占用土地

  淤塞河湖水道、污染水质

  污染大气

  二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1、目的:学校每天都产生很多垃圾,如何处理的?是否合理?

  2、过程:

  一部分直接回收利用,如废旧报纸、塑料、玻璃瓶、废金属

  垃圾分类收集

  剩余垃圾填埋、焚烧、或其它综合利用方式

  三城市垃圾的综合利用

  (一)、常见的综合利用方式

  (二)新颖的综合利用方式

  1、城市垃圾发电

  2、生产新能源——沼气

  3、生产复合有机肥

  4、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随堂练习】

  1、有关“一次性用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初衷是为了方便和卫生B、会减少城市垃圾排放量

  C、有利于保护城市环境D、有利于节约能源

  2、下列城市垃圾中属于危险垃圾的是( )

  A、菜皮、剩饭菜B、废塑料、废橡胶

  C、废木料、废旧管道D、废旧电池、废旧日光灯管

  3、消减固体量最大的垃圾处理方法是()

  A、填埋B、焚烧C、堆肥D、生产沼气

  4、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的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是( )

  A、数量增加,品种减少B、数量增加,品种增加

  C、数量减少,品种增多D、数量减少,品种减少

  5、以保护环境和垃圾资源化为目的,将城市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属于同一类的是()

  A、果皮、烂菜叶B、旧报纸、易拉罐

  C、玻璃瓶、塑料袋D、废铜烂铁、旧服装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本节课,让学生知道城市环境问题的构成和危害,从生活中发现城市垃圾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城市垃圾问题和综合利用的对策,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增强学生维护身边环境的责任感

高二地理教案15

  【课标要求】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地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2、以某农业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的发展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了解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

  【教材分析】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以致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方向。本章教材紧紧围绕区域经济发展这一中心,从农业、工业和城市的角度做出了阐述。本节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首先从气候、地形、土壤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方向介绍了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地理条件,然后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农业的布局特点,着重介绍了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突出特点,最后从水土流失、黑土退化、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和环境污染等方面揭示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从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指出了该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其中,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及发展方向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学习本节内容应抓住: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决定区域发展特点→区域发展方向这一主线。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初步了解,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通过阅读地形和气温、降水分布图,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3.通过对比和分析,了解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并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4.结合具体发展模式,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及从现实生活中获取地理信息,如结合本地的农业、发展条件,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论和方法对本地区的农业地理信息进行梳理、分析、解释,得出本地区的农业发展特点、发展中存在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2、关注中央的农业政策和经济发展的策略调整,了解全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

  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学重点】

  1.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特点,深入探讨东北地区大规模专业化生产和商品粮基地建设的特色。

  3.分析东北不同区域农业发展的方向。

  【教学难点】

  1.实现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综合考虑哪些因素。

  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的利弊因素

  【教学方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课时安排】3课时

  1.存在问题:

  自20世纪以来,东北地区人口激增。高强度的农林开发,造成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导致农业生态环境退化。例如,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和草场退化加剧,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等,给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威胁

  2.发展方向:

  ⑴原则: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人手,坚持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相结合,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⑵目标:该区有条件建设成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基地和高水平的农业专业化区域。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

  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

  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

  重点

  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

  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

  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

  活动:珠江三角洲农、民充分利用自然条件,在低洼易涝的地方挖地成塘,堆泥成基。在塘中养鱼,基上种甘蔗、栽桑树或种果树,利用蚕粪、蔗叶等养鱼,塘泥肥田,构成珠江三角洲特有的蔗基鱼塘、桑基鱼塘、果基鱼塘和花基鱼塘。

  1.根据下面的材料,归纳珠江三角洲发展基塘生产有利的地理条件。

  珠江三角洲地势低平,河网密布,降水充沛。北回归线从珠江三角洲的北部穿过。

  桑树和甘蔗主要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

  广州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地之一。

  水产品在广东人的食物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点拨: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基塘农业生产有利条件可以结合材料,归纳为三个方面:地形、气候、市场(当地和海外)具体分析略。

  2.图4.16所示的基塘生产将哪些产业联系起来?哪些副产品(或废弃物)被充分利用起来?这种联系对农村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点拨:基塘生产环节将种植业(桑、蔗等)、养殖业(养蚕、养鱼)、工业(丝厂、糖厂)等几种产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在此环节中,塘泥、蚕沙(蚕屎)、蚕蛹、缫丝、滤泥、蔗叶等副产品被充分的回收利用。养蚕业、蔗糖加工业同塘鱼养殖业紧密结合,作为一种综合的经营,几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扬长补短,有机地循环联系起来。基本上解决了桑、蔗的肥料和蚕、鱼的饲料问题。不仅养蚕、蔗糖加工和养鱼生产稳定,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这样的连环性生产体系能够充分地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保证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3.如果把图示的基塘生产看作一个生态系统,那么,系统内的养分是怎样循环的?该系统的生产是否会造成环境污染?为什么?

  点拨:以桑基鱼塘为例,其系统内部的养分基本循环是:塘基种桑、塘内养鱼、桑叶喂蚕,蚕桑废弃物和蚕蛹喂猪,蚕沙喂鱼,鱼池中的塘泥肥桑,蚕茧加工后销售市场。基塘之间一环扣一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这样一种生产方式既克服了当地洼地水涝之弊,而且前一环节的废物成为后一环节的营养(如蚕沙喂鱼),成功减少了环境污染,营造了较为理想的生态环境。

  4.基塘生产的模式已推广到全国的许多地区,但是不同地区采用这种模式都要才艮据当地的条件作适当的调整。你所在的地区是否适宜进行基塘生产?如果适宜,基上可选择种植哪些作物或树种?

  点拨: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板书设计】第一节 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

  五、农业发展方向

  1.存在问题:

  2.发展方向:

  ⑴原则:

  ⑵目标:

  ⑶该区内部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平原区

  西部草原区

  山区

  农业发展方向

  重点

【高二地理教案】相关文章:

中国地理高二教案12-18

高二地理优秀教案02-12

高二地理教案(必备)10-16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03

高二地理教案14篇02-13

高二地理教案13篇02-14

高二地理教案(15篇)01-31

高二地理教案教学反思09-19

高二地理教案11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