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观后感(实用)
在观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每个观看完影片的人都有不一样的感受与想法。到底应如何写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国重器观后感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国重器观后感 1
11月6日,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中央电视台频道正式开播,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眼球,更是成为行业关注焦点。正如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说的一样:“拍摄这样一部电视纪录片,是我国几代装备人的梦想,是献给全国人民一次视听盛宴。”
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该片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主攻高端制造,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工程机械制造业呈现的新突破、新亮点。在《智慧转型》专辑片中展现的“开天神推”——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给人印象颇深,让大家看到了厚德坚韧的山推团队精神,看到了推山填海般的巨无霸设备产品,看到了中国工程机械的希望。“开天神推”SD90-5开创了建国以来自主研发、实现国产装备自主配套的先河,是目前国内最大马力、最高效率、最智能化的推土机。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公司的技术封锁,形成了我国大马力推土机的整机技术标准及推土机大马力传动系统等关键部件的技术标准。对国家工程机械行业长远战略规划、优化民族产业结构、实现国产装备的自主配套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这个产品是完全我们自主开发的,随着能源的这种大量的开采,这种使用大型设备的工矿越来越多,过去完全靠进口,我相信我们研制成功以后,能够完全替代国外的进口产品。”山推股份董事长张秀文在片中的自信让国人振奋,山推SD90-5的推出,也向全球工程机械行业展示了中国自主创新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在过去十年,中国迅速成长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中国的工程机械制造业也随之快速壮大。然而,中国机械制造所需的核心零部件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中国部分中低端产品,国内需求趋向饱和,产能过剩成为各家企业共同面临的难题。在《智慧转型》专辑中,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原副院长屈贤明一句话点中要害,让人感受颇深——“核心的部件中国不能造,所以整个产品盈利附加价值就会很低,就不能根据这个主机产品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零部件,现在发展到了这个程度,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不行。”在镜头中,我们不但欣喜地看到了独领风骚的山推系列主机产品,也看到了占据优势的关键零部件的身影。其关键零部件涵盖了底盘件,传动部件、结构件、铸造件、驾驶室等,这里生产的履带全球闻名,包括小松、沃尔沃在内的众多国际巨头,都为自己的工程机械配上了中国生产的'履带底盘,在行业内也形成绝对的竞争优势。 与其他专辑表现手法不同的是,在对山推股份公司的讲述中,重点展现了一个富有激情、勇于创新的山推团队力量,从装配技师、焊接技师、质量检查员、设计工程师等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工作的一个个场景。让观众如同置身于忙碌、有序的生产现场,融入到了山推的精益生产和严谨的研发团队,奔赴在飞沙走石、机器轰鸣的新品验证施工现场。在“焊神”的话语中、在质检员的眼神里、在翻滚的三维设计中,我们看到了对产品制造的精益求精,看到了对产品检验的全程跟踪,看到了对产品设计的尽善尽美。正是这一群人,在持续推行卓越绩效管理中执着坚韧、创新奋进,使得山推在治理结果、战略决策、运行机制、经营绩效等方面发生显著变化,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坚挺的脊梁。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综合实力和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中国作为全球最大装备制造业国家,要挺起大国脊梁,铸大国重器。镜头中,再现威武雄壮的中国最大马力推土机SD90-5缓缓开来时,被震撼的心依旧久久不能平息。《大国重器》将为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和我国工业发展的“中国梦”鼓与呼!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推,更看到中国工程机械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大国重器观后感 2
202x年11月28日下午和晚上,集团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在101会议室观看《大国重器》,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现在与这些企业差距很大,如要实现百年卫华、世界第一的梦想,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虽然卫华在长垣甚至是河南的市场上在行业内还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紧随我们身后的那些追赶着的速度,简直是日新月异,现在差距非常微小,我们再不加快我们的步伐,被赶超只是时间问题了。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自身的产业专注精神,不断的结合行业自身的发展延伸专业的价值链,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系统服务,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若要形成核心竞争力,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注重产品的内外部质量,以一流的精品和优等品占据市场制高点,赢得客户的青睐,使之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
,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以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增加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
,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
,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大国重器》中讲述的故事,无一不以突破行业的制高点,创新产品的突破,核心工艺技术的独占,建立完善的质量运行体系,优秀人才的勇于担当和奉献为特点,为公司、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做大求强指出了振奋人心的方向和典范作用。
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借鉴和学习:
1、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如是说:焊品如人品,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车间工人正缺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需逐步健全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创造严谨的生产大环境,从而带动每一个工人自觉形成严谨的生产习惯。
2、陕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叶轮设计者、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刘霞、铝合金焊接教练,这些高技能人才很巧合的是她们都是女职工,可以看出片中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息在机械行业里女职工一样可以引领高端技能。同时,不仅仅如此,我们还应学习陕鼓的责任文化板凳理论:板凳=责任,板凳=平台、诚信文化建立员工诚信档案、规则文化制订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创新文化突破传统束缚,打破有形和无形的墙、感恩文化感恩员工、客户、政府、股东、利益相关者,使感恩成为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
3、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制造出来,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今年,我们车间从首台背压25MW、首台凝气30MW到首台高温高压25MW机组的成功生产,无不渗透着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创新。产品的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工人的制作,平时设计图纸、制作工艺等环节中的失误,往往是生产工人第一时间发现,所以,我们公司要积极激发工人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制造精品和优等品的过程中去,让其充分展现智慧的力量。
4、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
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讲到企业由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①创新驱动;②基础支撑;③高端引领;④绿色发展;⑤走出去战略。这与公司制定的百年卫华,世界第一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不谋而合。
卫华集团已经走过了26年的风风雨雨,;但是,我们不能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在日夜不停的、想方设法的追赶我们,可我们有不少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在迅速的向我们逼近。202x年已将过去,相信在公司高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形成合力,一定能早日实现我们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百年卫华,世界第一。
大国重器观后感 3
20xx年11月28日下午和晚上,集团组织所有管理人员在101会议室观看《大国重器》,从第一集到最后一集,无不为片中的事件而感动和振奋。想想我们的公司,现在与这些企业差距很大,如要实现“百年卫华、世界第一”的梦想,需要做的还有很多,虽然卫华在长垣甚至是河南的市场上在行业内还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我们要清醒的看到,紧随我们身后的那些追赶着的速度,简直是日新月异,现在差距非常微小,我们再不加快我们的步伐,被赶超只是时间问题了。
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企业需要不断的创新,需要自身的产业专注精神,不断的结合行业自身的发展延伸专业的价值链,提高专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核心竞争能力来自于: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系统服务,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若要形成核心竞争力,需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1、注重核心产品的制作,注重产品的内外部质量,以一流的精品和优等品占据市场制高点,赢得客户的青睐,使之成为企业的忠诚客户。
2、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以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增加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
3、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
5、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大国重器》中讲述的故事,无一不以突破行业的制高点,创新产品的突破,核心工艺技术的独占,建立完善的质量运行体系,优秀人才的勇于担当和奉献为特点,为公司、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做大求强指出了振奋人心的方向和典范作用。
片中的几个细节值得借鉴和学习:
1、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讲到铝合金焊接时,那位女焊接教练如是说:“焊品如人品,她真正做到了表里如一。”我们车间工人正缺这种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需逐步健全生产管理机制,完善监督体系,创造严谨的生产大环境,从而带动每一个工人自觉形成严谨的生产习惯。
2、陕鼓百万吨乙烯压缩机的叶轮设计者、攻克转子焊接技术的刘霞、铝合金焊接教练,这些高技能人才很巧合的是她们都是女职工,可以看出片中给我们传递的一种信息——在机械行业里女职工一样可以引领高端技能。同时,不仅仅如此,我们还应学习陕鼓的责任文化(板凳理论:板凳=责任,板凳=平台)、诚信文化(建立员工诚信档案)、规则文化(制订员工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创新文化(突破传统束缚,打破有形和无形的“墙”)、感恩文化(感恩员工、客户、政府、股东、利益相关者,使感恩成为每位员工的实际行动)。
3、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制造出来,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今年,我们车间从首台背压25MW、首台凝气30MW到首台高温高压25MW机组的成功生产,无不渗透着每一个工人的智慧创新。产品的质量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工人的制作,平时设计图纸、制作工艺等环节中的失误,往往是生产工人第一时间发现,所以,我们公司要积极激发工人全身心的投入、参与制造精品和优等品的过程中去,让其充分展现智慧的力量。
4、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
5、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讲到企业由大到强的五大战略任务:
①创新驱动;
②基础支撑;
③高端引领;
④绿色发展;
⑤走出去战略。
这与公司制定的“百年卫华,世界第一”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不谋而合。
卫华集团已经走过了26年的风风雨雨,取得了年销售额52.81亿元的骄人业绩;但是,我们不能躺在成绩上睡大觉,同行业的竞争对手在日夜不停的、想方设法的追赶我们,可我们有不少人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危机在迅速的向我们逼近。20xx年已将过去,相信在公司高层的科学决策下,一切有利于公司发展的人才、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竞相迸发,充分涌流,形成合力,一定能早日实现我们公司的总体发展目标———“百年卫华,世界第一”。
大国重器观后感 4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置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后来者居上。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
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这样。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大国重器观后感 5
因为一些原因,时间不够没能看完六集,只看完了前三集;
大国重器讲述了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原来的依赖进口到实现自我生产并最终成为重要的出口国,很好的诠释了“我们制造,推进繁荣和成长;我们创造,走向自立和强盛;我们前行,让梦想变成现实”。如果将规模进行微缩,在发展中的很多问题都可以反映到微小公司的发展上;
首先,公司高层的视野和眼光;
公司高层的决策决定了公司发展走向,所以公司是否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取决于公司高层的视野及眼光;市场青睐的是富于远见并敢于冒险的企业,洞悉市场需求,分辨这需求是处于朝阳阶段还是夕阳阶段,才能选择和决定更富于前景的发展项目;而有时,需要考虑的是社会的发展趋势,资源分配和整合的方向,综合考虑,及时目前市场需求量不大,但未来发展的可能性很大,这样的项目即使存在很大的风险,有时可能也是选择的目标;
同时,在公司的发展最具优势的项目上,要有居安思危的看法,关注社会发展和市场动态,否则也容易在短时间内被淘汰;例如在港口机械发展中,谁能想到,占有市场70%份额的公司会因为曾经仅依赖进口的`中国在技术上的发展而丧失殆尽呢?
其次,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能力,是制造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中国在沙特磷肥选矿厂的工程竞标中,因为独有的磷肥提取氟化氢的技术而中标;南非人为了这项技术,与中国讨价还价无果后在全球苦苦寻找一年,但没能找到如此先进的提取技术,所以不得不花费更高的代价来换取这项技术;因此,一项独有的技术,可以给公司带来巨大的财富、独有的市场以及较高的社会地位;
然而,设计开发能力,并不是全部着眼于从无到有的开发,有时候从别人身上学习然后经过自己的优化,将技术升级成为有竞争力的核心技术,站在别人的肩膀上反而能看的更远。徐工集团的工程师去德国学习时被取笑说“你们再怎么学也永远做不到”,然而中国工程师却用实际行动和丰硕的学习成果回应了德国人的讥刺,让竞争对手都感到惊惧;所以技术人员具备优良的学习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优化,去创新,将别人的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的能力有时比从无到有的创造能力更为重要;
第三,人才~追赶和超越的基础
一个公司需要有很好的技术开发人员的技术引领,也需要掌握熟练技能的普通工人的生产支持。成熟产品的生产,全部依赖普通员工,而有时候的技术创新也只有普通员工可以做的到;杨建华,普通的焊接工人,凭借自己40多年的焊接生产经验,完成了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外壳的分体焊接技术,150多个部件,严格的焊接顺序和焊接工艺要求,没有丰富的经验,是无法完成的,所以创新不是只有技术开发人员才拥有的特权,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一些特殊的生产技能,永远无法被机械取代,所以技艺的传承,只能通过言传身教,每一个陪伴公司前行员工都是公司的瑰宝;
第四,严谨的制造态度,质量的重要保障;
中国动车在制造过程有很多“零”标准,如车厢外层铝合金焊接必须零差错,才能保证高速行驶过程中车身不会开裂;整车有几万根线,每根线都要做到零接错等等,这些“零”标准都体现了在制造过程中的严谨态度;
生产制造过程中,很多工序都是简单的重复性操作,枯燥的工作需要的是高度的责任心和细致认真,而一些必要的详细的作业指导,可以给这些繁琐的工作起到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通过这些重复性的工作也可以统计出必要的生产数据,从而在工艺上进行完善,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例如动车制造中,苏健通过自己记录的12000多个密封管压管数据,自主开发了自动弯管软件,解决了任何弯管难题,这就是在劳动中创造的智慧。
在质检过程中,更要贯彻严谨的态度,需要始终记得肩负着的责任,应使产品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这样才能树立质量诚信、可靠性;
第五,资源的配置和整合;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每个项目涉及的部门很多,在这个过程中要做到顺利生产,质量可控,出货顺利,需要各个部门的工作配合;同时各个部门的资源也需要合理的配置,必要时的资源整合才能促进项目的快速进展;
第六,个人感触;
在影片中,有很多工作是有女性完成,例如崔连顺开发了最先进百万吨乙烯压缩机叶轮,孙丽设计了4500吨的工程起重机,孙斌斌作为580名赴德国学习的技术员中唯一的国际焊接女教师,还有动车制造中的女接线员们,她们充分体现了现代女性工作、事业、收入,经济上独立、人格上独立,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和制造。同作为女性,考虑自己现有的岗位职责,我觉得自己最应该提升的是自己的再学习能力以及做事严谨的态度,尽力使产品生产过程处于完全可控的状态,让自己的工作在产品制造过程中的质量保障起到重要意义。
大国重器观后感 6
回到《大国重器》。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设备,看到了高端制造业中聪慧的善于创新的现代工人,也看到了国内这些走在行业前沿的领军企业如何在国际商业环境中冲锋陷阵。就连欧洲人在北车集团面对即将出厂的CRH系列动车组也在感叹,这才是欧洲的大工业梦想啊!可是很遗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层面的革新和创造,对于制度层面的改革,我没有很深的体会。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学生心中还有很多感想要说,而我要提的是,中国高端技术产业的研发和生产产业是必不可少的民生文化;并且,它与美国、西方乃至整个星球在进行着如火如荼的科技创新、市场竞争,及国力、国民智慧、毅力的较量。这句话其实在一开始要说的,中华的全体为高端产业奋战在第一线的工人们、技术员、工程师们,您们辛苦了,你们的故事,比衣着华丽的明星们要耀眼、感人得多,你们憨厚的面孔,其实展现着朴实无华的东方面孔的美辛苦了,让我们一起加油吧!
这个世界,追赶的时间、追赶的是速度,这个世界,不管哪个领域,我们要用勤劳、坚强、勇敢和实力来赢得人们的尊重和钦佩。加油!还有很多感想要说,从今天起,我学会了尊重科研的这一群人,制造产品的这一群大众,我敬爱你们,尊重你们的贡献,钦佩你们的勤劳,加油。现代化,国家要强大、民族要富强,我们不能停止我们追赶世界的脚步!
记得第一次看这个纪录片还是两年前,那时它刚开播,当时自己还是学生,感觉介绍的东西很新颖,看着挺热闹,并没有很深的印象。工作后,一次公司组织的培训让我忽然间想起了它,于是花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又温习一遍。作为一名制造行业的员工,再次观看让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该纪录片共分六集,涵盖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气装备、船舶及关键零部件等多个重点领域,展示了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绩。农业是立国之基,工业乃强国之本。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以前的一贫如洗、全部依赖进口,到今天的工业制造大国、产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大国重器》为我们呈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路上的艰辛,是一部记录我国工业发展的史诗巨制。
长久以来,在我国工业一直处于社会和大众媒体所遗忘的地位。在这个娱乐盛行、急功近利的年代,大家更愿意关注某个明星的绯闻,最近的房价多少或是股市如何,没有多少人会去关心我国制造业的现状,更没人去关注那些技术工人,以及处于一线的操作工人,甚至社会上工程师的地位也远低于公务员。而且,最近两年国内的制造业普遍不景气,这无疑又是雪上加霜。高校学生中选择经济或管理专业的越来越多,身边也有不少同学都有转行的想法,如此,制造业所需的工程师、技术工人队伍将后继乏人。该纪录片的一个突出优点是,除了介绍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更多的镜头对准了处于一线的技术工人和工程师们,记录了他们的智慧和背后默默工作的艰辛,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与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是各行业产业升级、技术进步的重要保障,而那些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则是生产的`主体,他们不应该被社会遗忘,这份工作也不应该被人不屑一顾。
制造业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要加强制造业。记得影片的第二集介绍的是乙烯设备的研制生产,由于我所学专业是化学工程,我深刻的知道乙烯对于一个国家的作用,它的地位几乎和钢铁同等重要,而压缩机则是乙烯生产的核心部件,这项核心技术一直都是由外国人掌握。这不经让我想起了自己现在所从事的空分行业何尝不是如此,目前空分中十万等级的压缩机都是采用德国的技术。不过,前段时间的一篇报道令我备受鼓舞,正在建设的神华宁煤十万等级空分压缩机中出现了国产化的身影,这是我国装备制造业又一次重大的突破。正如影片中所讲,一个国家要想不受制于人,有些东西就必须要自己制造。乙烯工业如此,对于空分行业也是如此。氧气被用于钢铁、煤化工及航天等各行业,是国家发展的命脉,然而建国初期,我们甚至没有一套自己的制氧机设备,那时的制氧技术被外国人所垄断。国家需要空分设备,需要发展空分行业,杭氧勇敢的接下了这项任务。1956年,我国第一套制氧机诞生在杭氧,结束了我国没有空分设备制造业的历史。经过几代杭氧人的共同努力,现今,杭氧的空分设备制氧量最高可达到120000m3/h,是包括法国液化空气集团、德国林德公司、美国普莱克斯公司和美国空气化工产品公司在内的国际空分五强企业,提升了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水平,增强了我国在国际空分行业的话语权。
制造什么和怎么制造决定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的地位,制造业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这部纪录片为我们展现我国装备制造业崛起的同时,也展望了我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作为制造业的一员,尽管现阶段实体经济形势不乐观,制造业不景气,但我们不应悲观,应该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投身于这个行业,努力工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我国的竞争优势,实现由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中国梦。
大国重器观后感 7
《大国重器》是我国第一部大型高清工业电视纪录片,记录我国装备制造业振兴发展历程,其中涉及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工程机械、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等十余个重点领域,精选了全国18家行业领军企业,讲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系列专题故事。重点关注重大装备企业自主创新和转变发展方式的成功经验,以全景式、史诗式、政论式的磅礴气势,用感人的讲故事手法,展现和讴歌了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国家队方阵”,反映中国装备制造业艰难发展的曲折道路,以及振兴与崛起于当代的辉煌历程。
装备制造业对繁荣经济和实现“民富国强”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员工,我深深为国家装备制造业能有这如此的发展腾飞而感到自豪。我们的企业虽然没有片中企业那样屹立于世界装备制造业之林的实力,但我们企业的员工却有着和片中企业员工一样兢兢业业的奋斗精神。截取片中的几个镜头,在我们的企业当中都能找到其中的缩影。
1、焊品如人品的严谨工作态度。讲到铝合金焊接时,女焊接教练说:“严谨的工作态度或许比技能更为重要。”我们企业制造厂的女焊工也不乏佼佼者。禹立霞是金结公司制造厂唯一的一位女班长,她务实进取,技术精湛,以出色的工作能力赢得厂领导和周围员工的认可和称赞。禹丽霞现在是“钟秉锐电焊班”班长,她初当班长之际有着很大的压力,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双丝自动焊的焊接方法,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技术要领,为以后顺利的工程施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带领班组人员通过制作一些辅助胎具对埋弧自动焊进行改造,使其代替CO2气保焊焊接钢管的对接纵缝和环缝焊接,保证了焊接质量和制作精度,提高了管结构的整体制作质量。禹丽霞连续四年荣获“唐山市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她如一朵绚烂绽放的钢构之花,用自己展现出来的赤诚和热血、辛勤和务实的风采,为金结公司这片广阔的钢结构热土增添光彩。
2、拉小提琴的高级焊接技师想必给大家留下了较深的印象,从他身上我们可以感悟到以厂为家的工作精神。他对创新的理解更是值得学习,他说:创新不仅仅是科学家的`事,我们工人在实际工作中把高科技含量的产品制造出来,也是创新,而且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我公司富君同志是制造厂铆工班班长,他技术全面、务实进取、勇于钻研、善于创新,参与完成了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的技术创新任务。天津津塔工程是天津市的地标性建筑,整个津塔工程建筑平面为椭圆形状,每根钢柱与钢柱之间连接的部位和尺寸都不相同,确定钢柱的中心线成为组对工作中的难点。富君结合多年工程制作经验,与计算机辅助放样方法相结合,找到了钢柱中心线的正确定位,最终采用以中心线为基准的方法进行钢柱牛腿的装配。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富君还带领班组人员认真组对构件,精确测量牛腿尺寸和间隙,最大限度的减少误差,保证安装精度,为天津津塔精品工程的铸造奠定了坚实基础。马福江也是富君班组中成长起来的技术骨干。马福江对施工技术问题有着天生的兴趣,在富君的指导下,他更是对技术创新、改革发明痴迷不悔。目前,马福江在日常工作中的小创新已经多达十几项,并连续两年被公司评为“十佳技术标兵”。
3、片中讲到一位工人,通过长期记录自己工作的数据,最终总结成册,编成软件。我们车间可以说不乏这样的工人师傅,他们心中装满了图纸,装满了一个个实际的解决方案,我想如果把这些经验汇总起来,然后把它规范化、标准化,一定会形成一项很了不起的智慧创造。譬如说钟秉锐师傅,他从电焊工、电焊班长、技术部骨干一路走来,勤勉质朴、笃学多思,躬于实践,细心探索、参与了阿尔及利亚奥兰体育场、俄罗斯KIMKAN铁矿选矿厂、北京财富中心、北京望京SOHO、天津津塔、天津现代城、烟台海湾世茂1号项目、青岛财富中心、黑瞎子岛现代生态植物园、山西大同体育中心等多项国内外重点工程,不断的攻克钢构焊接难题,为公司荣获全国优秀焊接工程、电力行业国家优质工程奖、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钢结构金奖作出突出贡献。多年来不断探索和创新班组管理模式,在班组建设、节能降耗、技术革新等方面成效显著,他曾获得国家“五一劳动奖章”的荣誉称号。
通过镜头中的精彩,我们看到了中国工业的现状,我们今后要在从“大国重器”向“强国重器”的路上大步迈进,这条路上不乏这样一群人,他们执着坚韧、创新奋进,在中国装备制造业的这片沃土上,深耕创造,不遗余力。打造了中国典范的制造产业链,成为支撑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坚挺的脊梁。
【大国重器观后感 】相关文章:
《大国重器》观后感03-22
《大国重器》观后感09-08
大国重器观后感02-24
大国重器观后感11-12
大国重器观后感(6篇)02-22
大国重器观后感6篇02-22
大国重器观后感7篇02-24
大国重器观后感(精选16篇)04-21
大国重器观后感汇编6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