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风》观后感

时间:2023-04-14 06:55:14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家风》观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家风》观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家风》观后感

《家风》观后感1

  2月24日的下午,我们全班同学在教室里收看了《20xx宜昌市新春第一课》,这一期的主题是“传承家训家风,践行核心价值”。

  节目开始了,孙雪敏老师首先引领我们进入主题,然后开始讲述女英雄赵一曼的故事。一开头,便是赵一曼写给儿子宁儿的遗书,遗书中的每一个字都饱含着她对儿子的爱和毅然参军入伍的不悔。

  1927年9月,赵一曼去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28年冬奉命回国,赵一曼先后在宜昌 上海 江西等地从事秘密工作。1928年4月,赵一曼与湖南人陈达邦结婚,婚后不久怀孕。11月,赵一曼回到上海。12月,被派到宜昌作秘密的`地下工作,在宜昌产下一子,取名为“宁儿".孩子出生还不到一个月,地下交通找你被人告密,赵一曼被特务盯梢。1930年,赵一曼带孩子回上海,将孩子寄养在丈夫大哥陈岳云家。1936年8月2日,日寇把赵一曼押去刑场,在囚车上,赵一曼给宁儿留下了这封遗书。赵一曼慷慨就义是,年仅31岁。

  下一位讲的便是杨启发,笔名白可,80高龄。携四小孙辈,孙子杨柳,杨山河,孙女杨若,外孙女婿罗荣组成五人团,呈现精彩艺术。祖孙心系丹田,妙笔传承,让现场参观者无不受到感染。杨启发一年级时,三年级的都找他画毛主席像,他当时画画很出名。白洋溪一直到董事,下面是江陵,这一代人都订他的毛主席像。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叫李元成的人。他和付先根因战友加同乡的关系,使他们成为兄弟般的朋友。他们两人订立了一个口头约定:如果谁上前线去了,在部队有什么事或不幸死了以后,请对方代为照顾自己的父母。对越自卫反击战打响后,李元成随参战部队奔赴前线作战,没想到,半个月后,在后方执行任务的付先根却不幸因公牺牲。在震惊和悲痛中,他想到了和付先根的约定,马上给付先根的父母写信。在心中,李元成称付先根的父母为伯伯 刘妈。一年后,李元成退伍,回家后的第三天,李元成就去看望伯伯和刘妈。1995年,李元成和他们的二儿子成了同事,缘分再次将两家人紧紧联系在一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1996年的一天,付先强意外遭到电击,被电老虎夺去了生命。两个儿子的先后离去,让伯伯和刘妈的精神彻底崩溃,身体也迅速垮了下来。李元成夫妻俩对两位老人的照顾比以往更加细心。

  赵一曼这种舍小家保大家,保国家的革命大无畏精神,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杨启发老人一家三代钟情于艺术创作,相互影响,相互熏陶,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执着前行,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家风,成就了全家的艺术梦想。

  李元成言而有信,一诺千金。在李元成看来,承诺不是法律的约束,也不是道德上的规范,而是一种有心而发的内心情感和责任担当。

  通过这次学习,给我开启了一面怎样孝敬长辈,宽厚待人,积极向上的大门,以后我一定要做一个勤奋努力,特才兼备的好少年!

《家风》观后感2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弘扬中华文化首先要弘扬优秀的家风文化。如今“家风”那些事又被重新提起。中央电视台刚刚播出的纪录片《家风》,应时、及时。

  家风影响着一个家族每一代人的成长。万丈高楼始于基,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起点是家风,家风就是一个人和一家人成长的“地基”,从《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到《曾国藩家书》《钱氏家训》,这些优良家风的教诲,成就的是我们熟知的大家。纪录片《家风》选取几个家族中最具知名度的一两个成员的典型故事,是其家风教育的缩影。颜氏家族中,除了颜之推,主要通过讲述观众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的故事,阐释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的《颜氏家训》;钱氏家族中,讲述了人们熟知的钱穆、钱伟长的故事,回答了钱氏家族为什么会出那么多院士的疑问。通过聚焦谭氏家族中谭正岩的敬业,我们看到了从谭鑫培到谭正岩这个七代京剧世家德艺兼优的家风。当镜头把观众带到重庆的新叶村时,原来在纵横交错的街巷中,许多路面是由一块块石板连接而成,是为了读书人“足不涉泥,雨不湿靴”而着意铺设的。纪录片自古至今,从城市到乡村,令观众感受到家风文化源远流长,“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家风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家族绵延不断的教育形成的家庭风气。纪录片从清代曾国藩的家风讲起,接着跨越到南北朝,追溯中国最早且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家训——《颜氏家训》。颜氏家族把“读书做人”作为家风的核心,把先居家尽孝,才能为国尽忠作为家风的要义。接着讲述的《钱氏家训》《朱子家训》一脉相承,“读书报国”的家风成就了钱氏家族。“读书修身”,成了新叶村民的最高理想境界。我们的家风在一个共性家风文化的影响下,每个家族又有其鲜明的家风特征。纪录片上集开篇讲述的是曾国藩的家风,其家风文化的核心是勤与俭,曾国藩家书中出现最多的两个字就是“勤”与“俭”,他留下的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成为曾家突出的家风文化。

  纪录片通过聚焦几个有代表性的`家族来诠释家风文化和家风传承,启发我们思考:优良的家风传下来了吗?纪录片不无忧虑地提示观众:家庭结构变了,如果家风在,精神就在,核心价值就能传承。

  片中介绍,按照家族传统,钱氏家族每有新生儿诞生,就要全家人一起恭读《钱氏家训》。这在当下已基本见不到了,但今天的家风教育更强调的是父辈身教的传递。家风的传承,如果只有家训、包括非常正式的规则文字,还不足以保证家风得以完美的传承。能让家风传承下去的是一辈传一辈的身体力行。在讲到京剧世家的家风故事时,年近90岁的谭元寿每天练嗓子,这是对孙子谭正岩最好的身教。家长的一次身教胜于百次说教,反之家长的一次谎言亦会粉碎对孩子百次的诚信教育。《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里讲述的“曾子杀猪”的故事,是今天进行诚信教育最好的例子。从家庭到社会,从做父亲到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从这个故事里悟出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家风》的拍摄手法、镜头语言、叙事策略等固然重要,但故事内涵显得更重要,该片从创意到讲述,重温家风历史,呼唤当下家风建设,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家风》观后感3

  4月3日,在老师的号召、爸妈的陪同下,我认真观看了由宣汉县南坝镇第一中心小学的苏灵静老师主讲的《好家风培育好孩子》的主题教育片,让我感受到了好家风对于培养一个孩子的重要影响。

  孩子如花木,家庭似园圃。唯有阳光雨露水源沃土,花木才能芳香盈户。良好的家风犹如阳光雨露,给孩子以儒雅温润的性情;如水源沃土,给孩子以健康丰盈的心灵。孟母择邻而居,岳母刺字报国;昆山顾家诗书传承千余载,有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洛神赋》,有顾炎武的《天下郡国利病书》。家风自古以来都在教育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正是这样良好的家风,才有儒学亚圣孟子;才有精忠报国的岳飞;才有能文能武的顾恺之;才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良好的'家风世代传承,让每个孩子向阳而生,健康成长,这应该是所有父母毕生的修行。通过这个专题教育的学习,我对家庭教育和良好家风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放纵和节制的平衡

  人类渴望自由是天性,然而自由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孩子也是如此。小学至初中阶段,孩子需要养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和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节制要多于放纵。节制多于放纵并不是对孩子的全部约束,全盘安排孩子的生活。这样急功近利的行为往往会让孩子产生厌烦情绪,结果可能会事与愿违。在节制的过程中给予孩子适当的放纵,这样才能劳逸结合,才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那么,节制和放纵的平衡点在哪里?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父母应该根据孩子的个性差异来探索这一平衡。

  二、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

  随着人们思想认识的转变,中国人口出生率降低,孩子越来越少,亲子关系由传统的父严子孝型向现代的娇宠放纵型过渡。然而最好的亲子关系并非是严厉管教,也不是放纵溺爱,而是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父母与孩子建立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双方可以分享彼此的欢乐和忧愁。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难免会遇见这样或是那样的不如意,如果孩子能和家长推心置腹的交流,那么孩子就会及时地走出低落的情绪,更加积极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坎坷和挫折。与此同时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孩子是家庭一员,无论年龄,无论性别,都是家里的小主人,都要为和谐温暖的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年深岁久,孩子自然会勇担责任,心怀感恩。

  三、情绪管理

  优秀的父母并非是满腹才华,也并非是举止优雅,而是能够管理自己的情绪。孩子的成长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父母必须有足够的耐心去陪伴孩子,去参与孩子的成长。第一次说话,第一次走路,第一次上学,第一次发言……在孩子的身上有太多的第一次,面对陌生的处境,孩子会心生恐惧,这时我们要教他勇敢;面对困难的事情,孩子会心生胆怯,这时我们要教他自信;面对不公的待遇,孩子会心生愤慨,这时我们要教他宽容……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培养孩子的道路上,父母也要不断地精进,不断地修行,和孩子一起成长。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在父母良好的影响下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家风》观后感4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但人世间有一座无法逾越的高山——父爱。让我无法超越,只有一生追随,努力靠近。每当想起与父亲生前相处的点滴,教我惭愧,催我自新。父亲一生平凡,工作能得到领导认可、群众信任,对子女来说就是最大的财富,可受用一生。

  父“关照”塑逆境向上品格。从宜宾师范毕业分配到长宁工作的我满怀信心,估计应分配到乡镇中心校任教。因为,我既是班上团支部书记,又是校三好学生,难道不应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吗?后来才知父亲已给我“疏通”关系,分配到“交通靠走、宣传靠吼、护院靠狗”的三个乡镇接壤之地——井江乡下寨小学。当时之郁闷、苦恼,现在仍记忆犹新。父亲知道我一时难以接受现实,晚上回家苦口婆心做思想工作。孩子,你是下寨村考上的第一个师范生,是我的骄傲,也是村上的自豪,难道你就没有想过家乡穷的根源在哪里吗?没想过用你所学知识改变一下村上百姓的后代吗?父亲的反复劝导,让懵懂的'我幡然醒悟,尔后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通过一年早出晚归的教学、家访、付出,班里数学平均成绩从33.3分提高到80.7分,名次一下从全乡第十二名升到第一名;语文平均成绩从56.6分提高到78.7分,名次从全乡第八名升到第一名,学生人数也从接手时的23人增加到37人,直到3年后离开,创下寨小学教学成绩之先河,受到区乡领导和学生家长一致好评。虽然离开下寨小学三十多年,教学业绩仍在家乡流传,激励着一批批后来者。每当忆及此事,心中对父亲又增加一份尊敬,是他给初入职的儿子人生一笔宝贵财富,让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儿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叩谢敬爱的父亲,让我学会从平凡做起,困难求真,逆境图强。

  父“另类”立担当作为榜样。父亲平凡一生当过兵、代过课、卖过布、担任过乡管委会主任。不管到那个部门、那个岗位,从未诉过苦、埋过怨,更不要说与组织讨价还价、挑肥拣瘦。父亲身上发生过这样一件趣事。任区财政所长期间,一位县领导到基层检查工作,父亲曾与他同过事,对父亲工作较满意,想与父亲吃个饭、聊会儿。父亲拒绝了,拿着草帽就下村处理群众问题去了。事后问父亲为什么不去?“吃啥饭,村上农民兄弟还等我去解决一大堆矛盾纠纷,哪有时间闲聊,百姓的事等不起。”父亲说得是那样谈定,为民办事又是那样坚决。父亲工作四十余年,不论在什么岗位总把工作放第一位,群众事装心中,从没因私事耽误过工作。“踏实做事、清白做人”是短暂一生写照;“言出必行,事必躬亲”是勤奋一生缩影。父亲用言行立标杆、树榜样,让子女们一丝不敢在思想上有所放松、行动上有所放纵。唯有一生努力工作、锐意进取,不畏艰辛、不惧牺牲,方可告慰父亲在天之灵。

  提笔成文、回忆点滴、仓促之间、难表心意,惟能躬耕进取,以不负父亲所望!

【《家风》观后感】相关文章:

知家风亮家风作文11-12

家风我家,我家的家风优秀范文08-12

浙江好家风-家风作文700字09-07

我家的家风03-02

家风的作文12-29

我家的家风02-17

我的家风02-17

家风作文03-10

家风作文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