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观后感

时间:2022-12-16 10:41:37 方宇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哈姆雷特观后感(精选7篇)

  看完某一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千万不能认为观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哈姆雷特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哈姆雷特观后感(精选7篇)

  哈姆雷特观后感 篇1

  在选修课上,老师带我们观看了话剧《哈姆雷特》,这部话剧很有意思,看了以后我感受很深。

  这部话剧主要讲了哈姆雷特的父亲-丹麦国王老哈姆雷特在花园打盹时驾崩,但没过两个星期后,他的母亲却和他的叔叔结婚了,哈姆雷特觉得不对劲,直到他父亲的冤魂告知他是有人害了自己,哈姆雷特才意识到,可能是他的叔叔为了争夺王位而害死了自己的父亲。经过了自己的爱人离去,还误杀了大臣后,终于确认是他的叔叔克劳狄斯杀了他的父亲,他的爱人和大臣是父女关系,于是他爱人的哥哥来找哈姆雷特报仇,他的剑被涂上毒药,克劳狄斯也准备了毒酒,但自己的母亲误喝了毒酒,哈姆雷特杀死他爱人的.哥哥后,也被毒剑划伤,临死前用剑刺死了克劳狄斯。

  在哈姆雷特身上,我们看出了一个人极其焦虑而悲痛万分的样子,为了复仇而在精神上折磨自己,而且还非常抑郁,我非常不喜欢这种精神,所以对这个人物没大有感触。让我欣喜的是老哈姆雷特,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儿子会拿不定主意,所以特意嘱咐要哈姆雷特为他报仇,能让我们看到坏人终究被制裁。还有就是哈姆雷特爱人的哥哥,跟哈姆雷特一样,为了复仇不惜一切。但最让我发指的是克劳狄斯和王后,因为他们为了王位,不惜害掉自己的兄弟(丈夫),这种行为也充分的表明了为了利益而付出一切的那丑恶的人性。这部话剧中,莎士比亚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还形象的揭露出人性的丑恶以及为了自己的欲望而付出一切甚至自己的生命。

  通过这部话剧,我又认识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一莎士比亚,但一开始我以为莎士比亚只是一个团队的名字,因为关于莎士比亚的信息太少了,或者可能莎士比亚只是一个笔名,但我想谁又知道他的真名是什么呢?直到我回家和妈妈一起查了资料后才知道莎士比亚是他的真名,他于1564年4月23日出生,在1616年4月23日死亡,出生和死。亡的日期还真是巧啊!通过了解,我得知他是英国最伟大的戏剧家、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590到1600年是他创作的黄金阶段,他写的剧本主要是喜剧和历史。他写的戏剧都非常的深刻,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表面上只是两个不同家族的人的爱情,实际上他写的是一场伟大的文艺复兴。据说这也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可惜我还没有看过,妈妈说这部电影也很好看,我期待有机会赶紧看一看。

  伟大的文学作品给人们带来很多思考,观看了《哈姆雷特》我意识到和金钱相比,更宝贵的是亲情和人的生命价值,要写出深刻的小说既要对生活有细致的观察,还要有热爱生命、珍惜亲情的情感。

  哈姆雷特观后感 篇2

  在过去的几节西方经典戏剧赏析课里我观看了电影版的《哈姆雷特》,说实话,这个影片并没有给我太多的启发。

  这里简述一下《哈姆雷特》的剧情: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父王在花园中打盹时突然神秘死去,皇叔继位并娶母后为妻,令哈姆雷特深觉羞愧与愤怒。他对父亲的死因有所怀疑,忧郁过度,终日愁容满面。某夜他遇见父王鬼魂诉冤,终于知道原来是皇叔为篡位娶嫂而毒害亲兄。为报父仇他假装发疯以避开皇叔监视,并请戏班进宫表演一出与父王被杀经过十分相似的戏剧,逼使叔父原形毕露,结果他却误杀恋人奥菲莉亚的父亲,导致她因此发疯坠河而死。他的母亲后来也误饮毒酒身亡。优柔寡断的王子终于在怒不可遏之下杀死万恶的叔叔。而哈姆雷特在报仇雪恨之后,也中毒而死。

  关于这个电影,从一开始我就觉得有一个地方很不合理,就是哈姆雷特的父母都是黑发的,而他却是金发的,也许导演想要通过金发表达一个高傲又神经质的形象。作为一个王子,哈姆雷特从性格到人品都很失败,他不擅长应付恋人,不擅长应付家人,更不擅长政斗。

  说起哈姆雷特最失败的一点,就是他优柔寡断,做事总是犹豫不决。这并不像是一个王位继承人应该有的性格。在这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嬴政的两个儿子,扶苏和胡亥,前者是被作为继承人培养的,后者是被希望安稳过完一生的小公子,哈姆雷特的这种特性让人更容易联想到后者。试想一个从小接受帝王教育的,在皇室的勾心斗角中长大的人怎么会像哈姆雷特一样失败呢?我觉得其中很有可能是因为先王早就放弃了哈姆雷特,因为觉得他天生不适合做一个国王。这里我就要讲到另一部作品 《蝴蝶梦》了,在这本小说里,主角是在故事开始前已经死亡的'吕蓓卡,她因为知道自己命不久矣而设计了自己的死亡,在《哈姆雷特》中,先王很可能也是这么做的,他知道自己得了绝症,又对哈姆雷特很失望,因舆论不能直接传位给弟弟,于是他下了个圈套骗自己的弟弟杀死自己,让他得以继承王位,然而与“烧掉”曼陀丽的吕蓓卡不同的是,他没想到因丧父而精神失常产生幻觉的哈姆雷特竟然发现了真相并最终复仇,导致了一场悲剧。这就像下象棋,胜者永远是考虑得更远的那个,《哈姆雷特》里的主要角色们都考虑得不够深入,所以他们最后都死了。

  最后我得出两个结论:一、不能优柔寡断。二、做事要有远见。

  哈姆雷特观后感 篇3

  上周观看了由西安话剧院火柴戏剧出品的先锋版《哈姆雷特》。

  走进剧场,直接映入眼帘的是一间厨房,好似一家大饭店的厨房操作间,不锈钢的灶台、不锈钢的油烟机、不锈钢的双开门冰箱、现代大街上的垃圾桶,以及灶台上的油盐酱醋、蔬菜、水果、鸡蛋等。这就是由西安话剧院火柴戏剧演出的话剧《哈姆雷特》先锋版给我的第一印象,开演前和一同前去的同事小声探讨:看他怎样把400年前的莎翁经典如何跨界演绎。

  在所谓评论前先对剧情做以简单介绍:收到了父亲的死讯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匆匆赶回了自己的国家,回国后,哈姆雷特才发现,周遭的一切都发生了剧变,叔叔克劳狄斯继位,母亲格鲁特德则成为了克劳狄斯的王后。父亲鬼魂的出现让哈姆雷特愈加相信,这一切,包括父亲的死,都是克劳狄斯蓄意所为,为了复仇,哈姆雷特不惜装疯卖傻,以此逃脱克劳狄斯的迫害。一次意外中,哈姆雷特误杀了恋人奥菲利亚的父亲波洛涅斯,奥菲利亚精神错乱坠河溺亡,之后,格特鲁德也死于非命。最终,悲愤交加的`哈姆雷特将利刃指向了克劳狄斯。

  从服装来说,第一个上场的王后身穿现代服饰入场,是我没有想到的。在我的印象当中,王后应该是以雍容华贵的装饰出现,背景也应该是金碧辉煌的宫殿、高大厚重的城堡,这一改变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给人以亲近感。后来的其他演员的上场,不管是尊贵的国王还是一般大臣都是现代着装。在莎翁原著中或者电影中,我看到的是华服、头套、王冠等。在这一点上该剧大胆的突破,演员的穿着休闲,自由、随性、欢愉的表演让观众很惬意,也很过瘾。

  道具方面,刻意营造时代感,用现代厨房作为表演舞台,以生活中的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作为道具,展现给观众的是哈姆雷特的丹麦王国就是一群厨师长、厨师、助手,他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做饭、吃饭。用食物展现人们回归最初的原始“吃”的基本欲望。众多主要人物的死亡,也都结合到“吃”上,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讽刺性。用锅碗瓢盆交响曲代替了原著中的刀枪剑戟的血腥。同时,把现代的交通工具——自行车也搬上了舞台,对观众来说,完全接受是没有问题的,甚至感觉眼前一亮,新颖别致。这种道具的运用,不令观众感觉讨厌,因为道具是为剧情服务的。另外,充分利用了道具空间,甚至连灶具下面的橱柜也成为演员表演的舞台,无不表现了导演的匠心独具。舞台本身搭建的厨房样式看似简单、不伦不类,但通过对道具、尤其是灯光和多媒体的运用,让舞台的每一个部分都充分发挥了作用。

  演员都是年轻演员,有活力,有创造性。哈姆雷特的饰演者,在台词或念白方面很自然,加上诙谐幽默的语言和许多肢体动作,使观众的理解也随之加深。在表现王子内心痛苦挣扎的方面,把王子那种装疯卖傻、万箭穿心的痛楚表现的淋漓尽致。其他演员围绕主角的表演也各有特色,在此,不一一赘述。演员对舞台的掌控恰到好处,肢体、眼神和观众的互动,以及走下舞台融入观众席,增加了和观众的互动感、临场感。演员在表演时按照自己的表演方式,从一个角度在创作、诠释角色,但起码没有出戏,我感觉是成功的,能使观众在观剧这一时间空间内,有一种感知——这就应该是我心目中的《哈姆雷特》,个人认为就算是成功的。

  该剧结尾的打斗场面,锅碗瓢盆的嘈杂声,蔬菜乱飞,甚至飞到观众席上(至少,前四排的人能感受到),这种结尾太精彩了。既表现了当时打斗的混乱场面,锅碗瓢盆的吵闹声和乱飞的蔬菜,也表现了打斗的激烈程度。古老的剧情和现代手法的相互碰撞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一部老作品的现代演绎不拘泥于原著,绝对是好事,毕竟,时代不再是过去的时代,观众也是全新的观众。对于刻意营造的时代感,应该是导演和演员共同创作的结晶。

  在该剧结束时,没有一个观众提前离席,直到把演员送下舞台,掌声、笑声、口哨声、叫好声表达着人们对该剧的热爱和肯定。此时,我四周看了一下,窗外也有不少没进场的观众,也依依不舍,不忍离去。这也许就是该剧的艺术魅力,也是导演李垚的艺术品位和魔力的体现。

  导演别出心裁,在舞台上设计出一间厨房,把一个世界性的“宫廷悲剧”演绎的悲中有喜,也是在其他版本基础上的大胆创新,立意新颖独特。莎翁的戏剧,好似陈年佳酿,醇厚留香,李垚导演的话剧犹如出水芙蓉,清新、洒脱。

  对于《哈姆雷特》本身的思考,我也不想赘述,只知道导演借助舞台,作者借助剧中人物,观众借助观看来对死亡进行思考、讨论,对生活进行思辨,对是非进行判断。

  如何用现代手法、现代思维去表现年代久远的名著,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全新命题。我想该剧的导演,演员做到了,最起码对这一全新命题是有所推动的,最不行也是对这一全新命题的挑战。

  相信大家对这部先锋剧充满了期待。稍稍等待,明年某月份,还会与观众见面,这是绝对不容错过的一出好戏~

  哈姆雷特观后感 篇4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放下手中的书,我缓缓起身,遥望天空中那虚无缥缈的云,内心涌起一阵阵波澜。

  是的,这正是出于哈姆雷特王子之口,一句为天下哲学家所不懈争论的千古名言。莎翁的这一点睛之笔,可谓妙到巅峰。仔细一品,便可品会出主人公内心的迷茫与痛苦。到底是装疯卖傻以苟且偷生,还是为父报仇而壮烈牺牲?无疑,这是一个难以作答的问题。而贯穿全书的线索,则正是哈姆雷特这种心理。

  全书围绕着哈姆雷特的复仇展开。在通过父亲的鬼魂知道真相之后,就决意为父报仇。为此,他不惜用装疯卖傻来掩盖自己的复仇计划。在国王发觉哈姆雷特可能知道了真相后,就果断地将他遣送至英国,并试图将他杀死。哈姆雷特得知后,借机逃回,但得知了恋人奥菲莉娅的死后,再也无法忍耐,上前与雷欧提斯进行了决斗,却被国王暗算,临终前,杀死了国王,而王后,哈姆雷特的亲生母亲,也因误饮了毒酒而死。最终哈姆雷特、雷欧提斯、国王以及王后先后死去,结局甚是凄惨。

  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我眼中,哈姆雷特有优点,也有缺点。优点自是不畏艰险,为父复仇,尽了孝道;但是我认为,他的善良忠厚,却成为了他复仇中消极退缩的重要因素,以至于令不少无辜之人为此而死去,最鲜明的一个就是他的恋人——奥菲莉娅。她的形象是善良、美丽而又对现实无可奈何。她是这场复仇中最无辜的牺牲者。诚然,哈姆雷特是深爱着奥菲莉娅的',但是,奥菲莉娅的死不也是和他有着直接的关系么?他的爱人最终竟死在了他自己的手上,也的确是个悲剧。

  可是,即便如此,也掩盖不了哈姆雷特的正直与高尚。纵使身负血海深仇,但他却并未被仇恨蒙蔽了双眼。面对雷欧提斯时,即使他是敌人,却仍对他产生了欣赏与后悔的情绪。当国王忏悔时,他有机会杀死国王,但他却并未这么做。诚然,他的确不愿国王在忏悔中死去,但谁又能说哈姆雷特心中没有一点怯懦呢?这并非懦夫的表现,反而将哈姆雷特的人物形象刻画地更为生动、真实,正体现了莎士比亚的人文精神。

  总的来说,哈姆雷特所表现出的,是一种矛盾的人文主义形象。其实,与其说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塑造出来的人物,倒不如说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自身的写照。哈姆雷特的那种创新性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对封建主义的挑战,是一种划时代的表现。

  哈姆雷特观后感 篇5

  一部人类心灵咏唱出的伟大史诗,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于1601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巨人——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个刻画得极为成功的艺术形象,他像我们每一个人一样真实,但又要比我们伟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终是一个英雄,一个充满了悲剧美的英雄。

  悲剧具有一种深刻的美,悲剧存在的好处就在于,它不只是为了赢得人们一滴同情的眼泪,而是要通过悲剧产生、发展、结局的整个过程唤起人们对生命好处的严肃思索。莎士比亚所塑造的哈姆雷特这一艺术形象及其性格特点,正是遵循了悲剧艺术的特征,从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波洛涅斯一家的悲剧,就让笔者完完全全只剩下同情与惋惜。波洛涅斯不是奸臣,在笔者看来,他是那种老实巴交的朝臣,他忠于的也只是“国王”这个位置而非君主本人,新旧交替,他所能做的也只是忠于新君。为王事竭忠尽智而已,但仍无法避免沦为哈姆雷特刀下鬼的结局。奥菲利娅始终遭到压抑,前文已叙,这里就不在多说。雷欧提斯则是一个年轻气盛的男子,他本可以在法国开拓自己的事业,但丧父和妹妹失心发狂的.悲痛蒙蔽了双眼,呀沦为了国王歹毒计谋的牺牲品。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天涯的苦难,在奋斗中扫清那一切,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死了,睡去了,什么都完了;要是在这一种睡眠中,我们心头的创痛,以及其他无数血肉之躯所不能避免的打击,都可以从此消失,那正是我们求之不得的结局”活着比死了要痛苦的多,一死即可了却一切,而活着还要承受生活的种种挫折与打击,在痛苦中一次又一次的倒下,又一次又一次的站起来,这也正是作家余华的作品《活着》的伟大之处,老农生活的目的就是为了好好活着。

  哈姆雷特作为王子,背负着杀父之痛和复仇的“使命”,是异常艰苦而令人惋惜的。人在死后,只会化为枯骨,回归尘土,不管生前的地位如何,《哈姆雷特》中墓园的情节想要表达的思考,大概也是这样。

  哈姆雷特观后感 篇6

  相信大家都读过《哈姆雷特》吧。它是英国的莎士比亚写的。莎士比亚写过喜剧集,也写过悲剧集。而《哈姆雷特》正是悲剧集中的一篇。

  在剧中,哈姆雷特从鬼魂(老国王,哈姆雷特的父亲)那儿知道知道了是叔叔(新国王)杀了自己的'父亲。于是,不惜扮成了一个得了某种癫狂病的人,然后又委托戏团表演了一出威尼斯大公被杀害,其遗孀嫁给了凶手的故事,这与丹麦先王驾崩的情况非常相似。

  在剧中,还有个叫奥菲利娅的女孩,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但她却因为王子的“癫狂病”,父亲的暴卒和兄长雷欧提斯的失踪而不断焦虑,悲伤,以至于自己精神失常。她在宫廷周围边唱歌边撒花,游荡了半天,终于来到了一个河岸失足溺水身亡。

  我觉得,在剧中,最可怜,最无辜的就是奥菲利娅。她美丽,她善良,却因为宫廷里的阴谋而死。

  在剧中,还有一个“人物”,和其他人相比,虽然他的出场次数不多,可他却似乎拥有支配故事情节发展的决定性的作用。他,就是先王的鬼魂。

  在我看来,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哈姆雷特。事实上,说喜欢他,不如说我佩服他。他纯洁,高尚,有道德,有决心有……同时,我也很可怜他,因为他家破人亡。

  哈姆雷特观后感 篇7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所写的四大悲剧之一,并且是莎士比亚最著名的悲剧作品。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很犹豫很彷徨,会与我所认知的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有着天翻地覆的区别,更担心自己会看不懂其中的精粹。

  这本书以戏剧剧本的讲述方式,讲述了哈姆雷特原本是一个纯真、善良而有理想的少年,他非常崇拜自己的父王,并且以为自己继承王位后也会成为一位出色有作为的丹麦国君。同时看到自己父母恩爱,也幻想自己以后会与自己喜欢的奥菲利亚结为连理同样如此幸福快乐。但是,世事难料,在父王死后,叔父继位并且与母后结婚,这一系列的变化来得太快,以至于使哈姆雷特开始思考身边的一切——怀疑父王的死、看不起母亲、不再相信爱情。尤其是父亲的鬼魂将自己的真正死因告诉他之后,他便开始酝酿报仇雪恨,同时也开始思考人生——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但是他也开始放弃自己,觉得人生毫无意义,活着只是为了替父王报仇,他的情感没了依托,开始变得疯疯癫癫。在复仇的这一个过程中,哈姆雷特伤害了许多人,或许有些是罪有应得,但有那么一两个却是无辜的,例如真正疯了并自杀身亡的情人奥菲利亚。最终,哈姆雷特也死在别人的复仇。

  《哈姆雷特》这本书中有许多的教诲,例如“我们应该承认,有时候一时孟浪,往往反而可以做出一些为我们的深谋密虑所做不成功的事;从这一点上,我们可以看出来,无论我们怎样辛苦图谋,我们的.结果却早已有一种冥冥中的力量把它布置好了。”我感受到无论是什么困难,没有人解决不了的,除了死亡。可是就算在死亡面前,如果能勇敢的接受,那么也算的上高贵了。总而言之,不论在什么艰难险阻面前,我们都应该勇敢面对,接受挑战。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我初次阅读《哈姆雷特》的感悟,我想我以后会不时再次多次阅读,我会很期待我心中那一千个不同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影响着我看待生活和自我反思。

【哈姆雷特观后感】相关文章:

哈姆雷特心得06-26

《哈姆雷特》观后感03-18

《哈姆雷特》观后感12-17

哈姆雷特教案01-15

读哈姆雷特心得03-23

哈姆雷特读书笔记07-18

经典英国戏剧《哈姆雷特》心得06-08

读哈姆雷特心得7篇03-23

高中语文《哈姆雷特》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