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观后感精选11篇
认真品味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观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红楼梦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红楼梦观后感1
刚刚看完了20年前央视版的红楼梦,观后感慨万分。一方面因为其是20年前而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却直到今天还能深深的打动我这个对于影视作品非常挑剔的人,还能被那么的观众认可和喜爱(湖北电视台近期还重播了,收视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也被剧中演员精湛的演技所折服,他们是真的用心在演,把自己完全的容入到了角色中。当能正因为他们的用心,才使的他们所演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你可以不知道欧阳奋强,可以不知道陈小旭是谁,但当他们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你会很自能的认出他们来,那不是宝玉吗,那不是林妹妹吗。现在北京电视台正在热超新版红楼梦,并且声称为了选出大家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将在全球进行选秀活动并美其明曰: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姑且不论其最终结果将选出一些什么样的演员,但是光那份抄作就已经为这次新红楼梦定下了失败的基调。再看看他们的时间表只有一年的时间拍摄,没有任何时间对演员进行培训。我们再看看20年前是怎么做的,虽能那时候资金紧张,但却用了三年的时间选择演员和对演员进行培训,这才让我们在电视剧中见识了我们的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那时候的他们是真正的为了把这部戏拍好,为了把红楼梦这部传世之作以影视的形式表现给大家,为了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再看看现在的这帮"梦中人",还没开始就在做着明星梦,发财梦。演员是想靠这个出名,投资方则净想着怎么可以挣更多的钱,好好的一部传世之作又面临着被糟蹋的危险。
再谈谈剧中那些经典的形象:我认为不管以后怎么拍这部戏中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晴雯,湘云的形象是难以超越的欧阳奋强的宝玉把宝玉的精髓演绎到了极至,邓捷的'王熙凤也演绎到出神入画的地步,更不用说陈小旭的林妹妹更是从形象到气质上都是最好的,还有张静林的晴雯野蛮中带有几份娇气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我最喜欢张静林的晴雯她就是我心中的晴雯,她就是我的红楼梦中!
这个版本中我唯一有点不赞同的就是它的结尾实在是太悲了,刚才看的时候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了几次转,看了这么多电影电视剧还真没怎么哭过,但这部电视剧的结尾却让我实在有了想哭的冲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一下子落到家破人亡。再看看曾经无比风光的凤姐竟落的个死时竟连一个棺木也没有,竟被抛尸荒野的下场;再看看曾经锦衣玉食的宝玉竟被人认为乞丐;曾经天真无暇,豪爽大度的湘云竟沦落到欢场卖笑。这样的悲哀的结局实在让我的心里难受,还是比较喜欢高鄂续书中的结局,虽能贾府暂时衰败但在贾兰和贾桂(宝玉的遗腹子)还会使贾府中兴。
红楼梦不愧是千古奇书,它使我在看完小说感慨万千后,再看电视剧后内心再一次的被触动。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观后感2
新版红楼梦中的女人们,虽然在年龄的选取上存在很大的偏差,总是容易使观众产生视觉上的错觉,总觉得王夫人和尤氏是一辈人似的,但总体上女人们倒也还算说得过去,比起男人们来说那算是大巫见小巫,刚出场的甄士隐看上去还算马马虎虎,有点乡宦士绅的样子,贾雨村出场就是比较累人了,一是年纪偏大,刚出场时应当是和年轻的书生,但看上去却是三四十岁的感觉,虽然说此人的王莽之类的奸雄,但看着他在月地下吟诵那首诗的时候,还是感觉不伦不类的。林妹妹的父亲,堂堂的扬州盐政林如海,又是书香门第,又是世代乡宦的,居然是一副胖乎乎满脑肥肠的嘴脸,人常说,有其女必有其父,林如海这副尊容真真是抹煞了可怜的黛玉了。下来是贾雨村在酒店里遇见了冷子兴,开始演说荣国府,扮演冷子兴的又是个胖子英达,叽里咕噜的说了半天,很烦人,其实很想看贾雨村被罢黜后安顿了家小,一个人袖月担风的时候进入智通寺,先是见到门口的那副对联什么“身后有余忘缩手”,然后进去后碰见那个又老又聋老和尚的,不知道导演会怎么来表现,可惜没有。
比及进到贾府以后,酷爱读书的工部主事贾政是个又老又胖的男人,世袭三品威烈将军并且兼着贾府族长的家珍也是个又老又胖的男人,两个人像哥俩儿,看上去像一辈人,全没有一点诗书礼仪之邦,钟鸣鼎食之大家的风范和气质,贾政身上浑身的衰老之气,贾珍则更多的世俗气息,像个杀猪卖肉的,不禁要叹气了,单单从这个两个贾府的主要男演员身上,新版红楼梦就大大输给老版了。下来的男人更可笑,贾瑞一副嬉皮笑脸的,像个跳梁小丑,全然没有一点气质,此君被凤姐捉弄了一通,被祖父打了板子,跪在雪地里念书,居然一瘸一拐的扭着又跑到凤姐那里去了,看上非常的滑稽可笑。相比较起年长的来说,年轻的一辈的男人似乎还好些,贾琏的扮相一般,贾蓉和贾蔷的扮相似乎还可以,秦钟的.表演也算是马马虎虎,比较有新意的是新版电视剧描写了秦钟和智能儿之间的爱情,看着秦氏一家三口接二连三的死去,真是想起刘心武关于秦学的探疑来了。
说道男人,不能不提到北静王爷水溶,此人出场那叫一个雷人,一副猥琐的嘴脸,全然没有王爷应该有的高贵气质和谈吐,呕吐呕吐,惊起一滩鸥鹭!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元春的出场,个人觉得新版红楼梦里关于元妃省亲一场可圈可点,也许是被那些丑陋的男人吓坏了,看到元妃出场的时候,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场面很宏大,元妃比老版的更加端庄高贵,看上去赏心悦目。只是这段场景的表现,似乎有点不妥,尤其是大家彼此正式见过面后,都换了日常的便装后,贾母还和元妃整个“外男未宣不敢擅入”,贾政更可笑,拉着元妃的手来那段“臣本鸠寒鸦雀之属,其意征得凤鸾”,看上去不伦不类的。再说新版红楼梦的服装,可谓是清朝、明朝和唐朝的大杂烩,清朝的显然是从《橘子红了》延伸出来的,贾府中上了年纪的女性,包括贾母、王夫人、邢夫人和尤氏,一点的李少红的做派都没改,秦可卿出殡的时候,贾珍花三千两银子现捐了个五品龙禁卫,马上换上官服,仔细一看居然是明朝的服装,和《万历首辅张居正》中的差不多,元妃省亲的时候。
红楼梦观后感3
“无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开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凄凉结局。这便是我最爱的小说《红楼梦》它的作者是曹雪芹和高鹗,这本书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于一九九零年。这是曹雪芹在清朝时创作的我国最优秀的古典小说。全书以贾府盛衰为主线,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为核心,联系广阔的社会背景,把众多人物和复杂纷繁的事件组织在一起,广泛、深入而细腻的描绘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社会生活,揭示出其必然走向崩溃的历史命运。
《红楼梦》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对凡人常事所做的细致描写中,塑造成群的典型形象。421个小说人物中,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文中说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答世人诽谤!”其实就是说他不肯“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不愿走封建家长为他规定的读书应举,结交官场,遵从礼法,经帮济世的人生道路,而是鄙视功名利禄厌闻“仕途经济”的学问。他甚至认为那些儒家着述,“都是前人无故生事”是杜撰出来的。至于八股时文更是:“后人饵名钓利之阶”,是“拿安诓功名混饭吃的。”他把封建统治者奉若神明的儒教学道批评得一文不值。
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黛玉性格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屑一顾,宁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样,都是的她像一株幽然独放的荷花,始终执着着自己的那份清纯,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激。用我的目光看她,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每每和姐妹们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这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词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隽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可惜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观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倾诉的知己,只有风流多情的宝玉让她得以倾诉却又总是患得患失,不可奈何啊!
端庄贤淑的薛宝钗。宝钗家境富足,从小饱读诗书接受的是极为全面而正统的教育,贾母总是夸她沉静宽厚,没错这正是她从小教育过得为人方式,也正是古代女子应有的美德。
不过这些人物无一例外都是悲剧的结局。而《红楼梦》就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这一悲剧制造者的罪孽。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红楼梦》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一问世就轰动了社会。“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为品评书中人物高下。人们互不相让,“几轮老拳”。在世界文化宝库中《红楼梦》也熠熠生辉,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当今世界,研究《红楼梦》已成为一门学问。曹雪芹以一本未完稿的小说成为与莎士比亚、托尔斯泰齐名的大作家,这是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的。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红楼梦观后感4
关于《新红楼梦》观后感
早在几日前,新红就有播出,《新红楼梦》观后感。到今天也算是一集未落,这观后感也早就想些了,今日得闲,便斟酌着记下罢。
没看过87版,那对于我来说真的是太老了些。那个年代的片子是没有字幕的,总是听不清楚台词,这也是没去看的重要原因之一。没看过老版,所以没有比较,故只列出纯粹的对新红的看法。
优点:
1.场景。
耗费近2亿不是盖的。第一集有关灵石的镜头,加上电脑特效,很有味道;之后江南的市集剪影,穿梭于人流中的镜头,有一种在看旅游节目的错觉;贾府中至今没搞清楚哪儿是哪儿的院落,元妃省亲时的灯会、小桥流水,还有剧中随处可见的精致细巧的道具,无一不让人感受到那大户人家锦衣玉食、奢靡繁华的生活。
2.配乐。
这点,其实有很多人批判来着。说是不符合场景,总是无端冒出类似鬼叫的‘咿呀诶呀’,让人毛骨悚然。可我却不知为何喜欢的很,听妈妈说这是昆曲的吟唱。我不懂。但真的很喜欢,喜欢戏曲中戏子们挽着长袖低着眉头吟出的唱词,虽然有时候听不懂在唱些什么。但这婉转绵长的声音,却好想能带来一种安定似的。真的很喜欢。
3.旁白。
一个很好听的男声。磁性、浑厚,在带着点小小的优雅,听着让人会想睡觉。(笑)
4.台词。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批判的,可偏偏我有是很喜欢这点。相当的古风,好像是照搬原文一样。相当的欣赏,也佩服演员们能背出那么多拗口的台词,当然或许他们只是看着幕后的题词板念的,观后感《《新红楼梦》观后感》。不过这样的台词也有不太好的地方,就是很容易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这也或许就是这文言似的台词不招人待见的原因吧~(再笑)
5.演员。
这点……其实我不是想夸他们,只是要为他们鼓掌、说一声‘幸苦了’。说实在的,他们演的真的不眨地,和那我虽未看过但多少瞄过的老版无法比。先不说造型,也完全不能从演员本身上看出角色来。但,说真的,能看出他们有很卖力的演。想若是我上去演,不论造型什么的,也不过如此吧。够了。
6.片头片尾。
水墨风的感觉很好,音乐很飘渺、和剧中的过场配乐是同种风格,相当美好。不过就我这种诡异的审美品位,相信很少有人认同吧?片尾的话,觉得那唱词……嗯,其实相当的直白,却又挺有玄机的。直白在于他唱的.就是剧中人;玄的是这人物的命运,真是很让人感慨的东西。
缺点:
我不想说。摆渡一下,铺天盖地的都是,不是么?
这《新红》虽然看着看着,一开始的好奇心已经淡了,也有些觉得无聊。但凭着善始善终的念头,还会坚持着看完。毕竟,里面有我爱的华美的场景、戏曲似的配乐、文言的念白和好听的旁白。
最后要说的,在某一版的宣传片中,相当喜欢宝玉的一段话,在此权作为结尾了。也算是对红楼的一种情愫吧~
红楼梦观后感5
美人何处——阅《红楼梦》有感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緑水悠悠。——《红豆曲》
去年初夏,初读红楼,只觉心中一丝隐痛,倾慕于黛玉之才华,绝代之美貌。更为她惨美的一生而流泪。但我仍不喜欢她,作为一个红楼的女子,她没有坚强的心,没有乐观的心境,竟永远只淌些小女子的泪,也许是为宝玉前世的灌溉之恩,但且问一句“春恨秋悲且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花谢花开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花侬是谁?试问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是她含泪吟出的无调的歌,曾几何时,黛玉在我眼中仅是一个深锁闺中、多愁善感的.绝代美人,仅是一个“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孤傲小姐,仅是一个花自飘零水自流掩面而泣的抑郁之人。他在心中悄悄嘀咕的一句“何等眼熟到此”,宝玉脱口而出的一句“这个妹妹我见过”注定了一段千古绝唱,可惜最后宝玉的新娘不是她,恋情不了了之。我曾质疑过本性“喜散不喜聚”的黛玉值得宝玉如此长情吗?她终究脆弱,易伤。今年,随着聒噪的蝉声,我重读了那“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红楼一梦,重读了那让我爱而不能,舍而心碎的女子——林黛玉,也许是心境不同,我渐渐理解了她。黛玉自幼丧母,寄人篱下,她不得不小小年纪,就谨守处事规则,红楼中这样写“她步步留意,时时小心,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她没有勇气如湘云醉卧芍药丛中,却总是“严严实实裹着一床红绫被子”也许是她缺乏安全感吧;她更无心像宝钗,写出“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闲情,却只想着“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她高雅如兰,汲取了文化艺术之精华,有着异于一般女子的灵慧秀气,她沉醉于诗文翰墨,有着恢弘的诗情。可以说黛玉的才华是与世无争的,可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社会,才情飞扬的压卷之作只能屈于人下,“可叹停机德,堪称咏絮才。”钗黛,一个重德,一个重才。德可拢人,而才人多不识散发着“美人香草”韵味的她却被宝钗责为“移了性情,不做分内的事”也难怪那些洁身自好,多情诗意的女子在那钟鸣鼎食,温柔富贵的大家族中时时处处感到了“风刀霜创严相逼”她与宝玉,一个是良苑仙疤,一个是美玉无瑕。木石前盟怎比不过那金玉良缘?像黛玉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能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纵宝玉“终不忘世外姝寂寞林”,黛玉还是干干净净地离开了,回到了世外的“太虚幻境”,欠泪的,泪已还,她继续做自己纯洁的绛珠仙子,正如诗云: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泥陷渠沟。她焚稿断痴情,静静地死去,“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般静美”。一面是洞房花烛,锣鼓喧天,一面却是生死离别,哭声震天,“红颜弹指老,天下若微尘”初入贾府,她那“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之态早已不复。
其实细想,若初,黛玉未亡,面对贾府被抄的人间惨剧,岂不是要把泪流尽,以她脆弱敏感的心,如何承受这家破人亡的巨大不幸,若是被抓,被打,甚至被辱,以以她高傲纯洁的天性,怎样面对这样污浊的世界呢?红楼中,美人何处,美人何在?“一种相思,两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红楼梦观后感6
最近把87版《红楼梦》重温了一遍,经典不愧是经典,时隔多年,再看都有不同的感受。以前的我只看出了“三角恋”,以及在争风吃醋过程中的小性子和小手段,但是这次,更多的是看到了一个大家族的兴旺衰败。每看一处,无不感叹曹雪芹是历经多少世事才能写得出这样一部伟大著作,给文化宝库留下了这么一朵灿烂奇葩。
鸿篇巨著《红楼梦》,人物繁多,但个个都栩栩如生,足以说明作者塑造人物之丰富饱满。有些人物看起来平平无奇,毫无棱角,但是她所经历的一件事就能凸出其鲜明的人物性格。比如鸳鸯,虽然是史老太太身边的大丫鬟,是她最信任的人,但是在我们看来,她可能就是中规中矩,性情温顺,做事利落的勤快丫鬟。直到后面大老爷贾赫要纳她为妾,她宁愿剪发明志也不愿屈服权威,足以看出其性格刚烈有主见。
回顾《红楼梦》,其中几个场景让我记忆犹新。其一是元妃省亲,场面声势浩大,穷尽奢华,但是也难掩她内心的苦楚。因为礼节繁多,元妃到家时天都黑了,老老小小等了一天。刚见家人就不禁泪流满面,站着跟家人说几句话都被婢女提醒回到座位。时时要谨记这些繁文缛节,生怕越了界。到最后,匆匆忙忙只待几个小时就要离开,分别场景真是难以言说,元妃几乎从头哭到尾,一颦一蹙放佛都在述说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其二是探春远嫁。探春作为贾府庶出的小姐,从小被抱给王夫人抚养。尽管如此,毕竟是庶出,少不了丫鬟老妈子的冷嘲热讽。尽管身处这样一种比较尴尬的处境,探春却有着区别于常人的精明能干、敢作敢为、有远见与抱负的性格特点。还曾记得,诗社就是由她提起创办的。她想摆脱,想证明自己,但是,她的.生母找姨娘和弟弟的所作所为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她她的出身不好,甚至嘲讽她攀高枝儿。贾府日渐式微,探春治家之时,想要大刀阔斧改革力挽狂澜,奈何是女儿身,又受制于客观条件,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上南安太妃的到来,难逃厄运,最终带着一颗破碎的心,远嫁。离别那一幕,只有赵姨娘哭的跟个泪人样,也不知探春心里有没有后悔过那样对待她。
其三是最后刘姥姥探望王熙凤。得知贾府出事,刘姥姥第一时间去探望王熙凤,得知巧儿被卖后,她保证就算变卖家产也要把巧儿找回来,可见其有情有义。都说王熙凤这辈子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儿就是好好对待了刘姥姥,在我看来,刘姥姥也要知好,才有后面的替王熙凤找巧儿。刘姥姥是曹雪芹笔下性格鲜明的小人物,虽是小人物,却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豁达通透。贾府被抄,素日交好的王公贵族都避而远之,刘姥姥却上赶着去帮忙。曹公借由刘姥姥,中和了《红楼梦》一概锦衣玉食、金贵人物的刻画,使得这样的小人物也有了一席之地,借机表达出人无贵贱之分,知世故而不世故的大智慧。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一部经典影视作品尚且让我如痴如醉,可见《红楼梦》的文学魅力。古往今来,多少文人雅士都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多层次多角度解读着《红楼梦》。相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接棒者关注中国文学,关注红学,关注《红楼梦》。这样一部璀璨瑰宝,定会以它自身的魅力,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红楼梦观后感7
《红楼梦》似梦非梦?是梦,一个奇妙的旅程,为我插上翅膀,带我穿越了这个世界,领悟乐趣。非梦,一个封建社会的真实写照,一笔一画,一字一词,一句一段,把每个人物都雕得天衣无缝,跃然纸上。它像一坛陈年老酒,历久弥香,每每读来,让我回味无穷,欲罢不能。
我信服,作者用笔给我们上演了一场批评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封建礼数的人生戏剧。他对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家庭的腐朽、封建婚姻制度、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等都进行了深刻地批判。
这场戏,假戏真做,人生一目了然。我快乐,不仅能欣赏到一个个色彩斑斓、血肉丰富的角色,而且他们的一言一语,一动一静,让我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禁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我记忆犹新的是“玉”,它象征了爱情的美丽,还有人性的纯洁,勾画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玉”的痕迹,深深刻在了书上。贾宝玉、林黛玉,还有那个泪眼模糊的神话,以及家族的兴衰历程,也就此展开了,直到丢失了宝石后,这又是一个起点,一个家族兴盛的结束,衰败的开始。
每读上一句,我的内心,犹如翻腾的浪花,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拍打着心岸。
在这个舞台上,有一个叛逆、鄙视功名利禄、不走封建仕途、敢于批击国贼、大胆质疑文学、向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挑战的人,这便是宝玉。
读到这里,林黛玉也就出场了。林黛玉,我用心去读,慢慢捉摸她细腻又敏感的内心世界。她像一块清澈晶透的水晶,捧在手心,安静地端详。在我看来,她是作者深爱的一个角色,她的.喜和悲,哭与笑,都扣人心弦,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他们二人生命的历程中,最重要的是彼此曾走进了对方的世界,爱过,气过,闹过,痛过,最后的反叛还是躲不过悲剧的收场。
一个又一个,亮相登场,有反抗精神的晴雯;弯腰的身影——刘姥姥,一代见识短艰苦的农民形象,不禁令我鼻头一酸;封建保卫者,薛宝钗;尖酸的王熙凤;干练的探春;善良的平儿……这些都构成了百味的人生。
书中“福善祸淫”简单四字,清晰地揭示正途、邪路。每个人都在这座牌楼下,过着自己的生活。在“善”这种生活里的人们,过的是快乐,有意义的人生;
向外,有一道半掩的门,那是“淫”的世界,人们浑浑噩噩过日子。他们看到的,却只有一丝又一丝快被黑暗吞没的门缝,他们的人生已成一个祸,不能造福百姓,安分守己,却沦落到玩世不恭,甚至祸害他人。在这里,站满了徘徊不定的人。转眼看了看自己,抬头张望了世界。
虽然,许多的封建礼节都已消失,但封建的方式还在继续上演着,这些都是深藏在社会基层的问题——“假语存”“真事隐”;在社会上,存在不公是正常的,我们更多的是去适应,在逆境中生存。
每个人,本应都有一颗善良的种子,存放在本性上,就看自己是否想去付出汗水与努力,浇灌它,使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人生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它也许不会像梦那么美好,顺人意,但稍不留神,就容易误入歧途,迷失自己,所以要时刻心存善念,乐观生活,它们将会成为我们在人生路上披荆斩棘的利剑。
红楼梦观后感8
刚刚看完了20年前央视版的红楼梦,观后感慨万分.一方面因为其是20年前而拍摄的一部电视剧却直到今天还能深深的打动我这个对于影视作品非常挑剔的人,还能被那么的观众认可和喜爱( 湖北电视台近期还重播了,收视率还很高),另一方面也被剧中演员精湛的演技所折服,他们是真的用心在演,把自己完全的容入到了角色中.当能正因为他们的用心,才使的他们所演绎的人物形象深深的在人们的心里扎下了根,你可以不知道欧阳奋强,可以不知道陈小旭是谁,但当他们在你面前出现的时候你会很自能的认出他们来,那不是宝玉吗,那不是林妹妹吗.现在北京电视台正在热超新版红楼梦,并且声称为了选出大家心目中的红楼梦中人,将在全球进行选秀活动并美其明曰:红楼梦中人大型选秀活动.姑且不论其最终结果将选出一些什么样的演员,但是光那份抄作就已经为这次新红楼梦定下了失败的基调.再看看他们的时间表只有一年的时间拍摄,没有任何时间对演员进行培训.我们再看看20年前是怎么做的,虽能那时候资金紧张,但却用了三年的时间选择演员和对演员进行培训,这才让我们在电视剧中见识了我们的演员深厚的文化底蕴.那时候的他们是真正的为了把这部戏拍好,为了把红楼梦这部传世之作以影视的形式表现给大家,为了演绎好自己的角色.再看看现在的这帮"梦中人",还没开始就在做着明星梦,发财梦.演员是想靠这个出名,投资方则净想着怎么可以挣更多的钱,好好的一部传世之作又面临着被糟蹋的危险.
再谈谈剧中那些经典的形象:我认为不管以后怎么拍这部戏中宝玉,林黛玉,王熙凤,晴雯,湘云的形象是难以超越的.欧阳奋强的宝玉把宝玉的精髓演绎到了极至,邓捷的王熙凤也演绎到出神入画的地步,更不用说陈小旭的.林妹妹更是从形象到气质上都是最好的,还有张静林的晴雯野蛮中带有几份娇气让人爱不释手.其中我最喜欢张静林的晴雯她就是我心中的晴雯,她就是我的红楼梦中!
这个版本中我唯一有点不赞同的就是它的结尾实在是太悲了,刚才看的时候眼泪在我的眼眶中打了几次转,看了这么多电影电视剧还真没怎么哭过,但这部电视剧的结尾却让我实在有了想哭的冲动.一个钟鸣鼎食之家一下子落到家破人亡.再看看曾经无比风光的凤姐竟落的个死时竟连一个棺木也没有,竟被抛尸荒野的下场;再看看曾经锦衣玉食的宝玉竟被人认为乞丐;曾经天真无暇,豪爽大度的湘云竟沦落到欢场卖笑.这样的悲哀的结局实在让我的心里难受,还是比较喜欢高鄂续书中的结局,虽能贾府暂时衰败但在贾兰和贾桂(宝玉的遗腹子)还会使贾府中兴.
红楼梦不愧是千古奇书,它使我在看完小说感慨万千后,再看电视剧后内心再一次的被触动.真是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红楼梦观后感9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红楼梦》以梦为题,书中关乎梦的描写大都起到暗示隐喻的作用,梦境对应着现实,暗示着大观园中小姐丫鬟的命运。《红楼梦》中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中,警幻仙子让人给贾宝玉演唱了十二首曲子,预示了金陵十二钗的命运。其中第三首即是《枉凝眉》。全书以宝黛的爱情故事为主线,描写了封建社会中众多青年男女的可悲命运,写出了没落社会对人的心灵的束缚和摧残。正如歌中所唱“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两人既可说是有缘又可说是无缘。无缘,此生却又相遇;有缘,却又不能在一起。正如水中月、镜中花,是虚无缥缈的。只能为这段无望的感情流泪。
赏析红楼,自然要从人物开始说起。
林黛玉算是曹雪芹塑造十分成功的人物,有时虽然娇气、刻薄了一些,但想想她的身世,失去亲人,成为孤儿,自然养成了她事事敏感的心。进入贾府后步步留心,时时在意,生怕做错一星半点,招人耻笑,这更说明了黛玉的心思细密、小心谨慎。孤自一人,寄人篱下,也难免会有孤傲的性格。
黛玉的文学修养也是大观园中无人能及的,单单是平日说话也是需要再回想一番。“我平日和你说的话,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快!”这本是黛玉说雪雁,其实是奚落宝玉才听了宝钗的话,不再和冷酒,一语双关,委婉的的表达出来。葬花时,见花从枝上落,常人觉得这只不过是寻常的自然景观罢了,而黛玉却将自己比作那些花儿,由一曲《葬花吟》抒发了黛玉内心的悲苦及其高洁的志趣。每每读到这里都会觉得,这落花的命运和她的命运竟如此的相似!她的高洁的命运,也最终像那些花儿,随风飘散,可悲!可叹!
黛玉的结局虽以悲剧结尾,但她曾经毕竟去追逐过她的.幸福。可书中另一主人公薛宝钗,虽已是宝玉的妻子,但她终究得不到幸福。她是大家喜爱的对象,但没有为自己活过。宝钗的头脑里浸透了封建主义思想,她是一个忠实地信奉封建道德和封建礼教的淑女。世故、圆滑、虚伪、奸诈,无情、冷、会做人、善用手段,都成为薛宝钗这一形象的标志。可是像这一段: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也许人们会说她虚伪,但是宝钗博得老人开心,也许是一种敬老爱老传统美德的表现。她毕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在看待宝钗这个人物之前,我们首先应该先辩证的看待封建道德,再来判断。
红楼一梦几多愁,只落得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大观园的最后结局竟是如此下场,在为宝黛的凄惨爱情而叹息时,更应该叹息封建社会的悲凉。成由勤俭败由奢,昔日大观园中的繁盛景象,如今不会再有,
封建贵族生活的奢侈、腐朽也不会再来。
合上书久久不能平复,每读一遍,那大观园中的昔日往事都浮现在眼前。一部《红楼梦》,让多少人为它垂泪,让多少人为它感动啊!
红楼梦观后感10
提起《红楼梦》,人们会不由自主想起该小说中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一个是西方灵河岸绛珠仙草转世,一个是赤霞宫神瑛侍者投生,两个人为还情来于世间。
小说素材来源于《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生活,曹公可能为了避闲,把人物故事“神化”了。虽是家喻户晓的名著小说,岂不知,“红楼一梦”的那些事与现实之理是相通的。
别的暂且不提,单说这林黛玉,她的一生夙命何尝不是她多愁善感、悲观的“小性格”引起的?
林黛玉是《红楼梦》中贾、王、史、薛四大家族贾老夫人幺女贾敏的独生女,荣府贾政的亲外甥女,“巡盐御史”林如海的闺女。也可谓是含着金子出生的。林黛玉小的时候,林如海夫妇相继去世,然后被疼爱她的外祖母贾老夫人接进荣国府大观园,在大观园里遇见了神瑛侍者投生的贾宝玉,然后完成她还情贾宝玉的一生。
林黛玉一出生下来便身带宿疾,药罐子。通篇《红楼梦》,我们不难看出,林姑娘好咳嗽,容易失眠,懒动、喜欢没事歪在床上,春秋时节特别好犯病,且脾气不好,经常好与她在一起玩的湘云、宝玉、宝钏甚至小丫鬟生气。且通过《红楼梦》中曹公曹中医的中药调理,好了一阵,然后又因为自已控制不住的“小心情”使病情再进一步恶化。
《红楼梦》一书,可以看出曹雪芹不仅是一位文人作家,也是一位水平不低的中医。小说中有多处描写太医所开药方便能说明曹公的中医水平。其中,贾宝玉给晴雯改的外受风寒内滞药方,前有紫苏、桔梗、防风、荆芥等药,后有枳实、麻黄。估计当今的一些中医也没有这个水平开出这样的药方来。更何况“宝玉”还会看药方,知麻黄、枳实为虎狼之药,体虚之人不得久用,便换了太医来,改了药方麻黄、枳实为当归、白芍、陈皮等养血行气之药。其它的如秦可卿的药方、薛宝钏的药方、贾宝玉的药方、益气养荣丸的药方、冷香丸的药方等都能说明曹公既是位文人,也是位水平不低的.中医,不亚于当今的一些“专家”医生。
从中医的角度我们来分析一下林黛玉的病情,林姑娘本只是体弱多病,不致于一二十岁暴病身亡。通篇《红楼梦》,黛玉似乎一直在咳嗽,既便使用现代的CT医学检查器材可能并不能检查出黛玉有什么病,但久咳则肺虚,肺虚则耗气,耗气则血虚,血虚则阴虚,阴虚则阳虚,阳虚则易使全身郁滞,郁滞则易生“不治之症”。所以,当林黛玉一次次不听别人的劝说,任由自已的小脾气发展,多愁善感、悲观生气,最后的结局只能是病情一步步恶化,无药可治,不可挽回,死路一条。
由林黛玉英年旱逝的故事,我们回想一下现实生活中不乏一些人也是如此性格,体弱多病,难以治愈。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情智不佳的病人,本来只是体质差,易患风寒感冒,最后,因为经常不克制自已的“小性子”,任由自已发火、生气、熬夜、不运动,而慢慢使身体生起不治之病来。
所以,要想使自已好好苟活于世,身体健康很重要;要想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心情很重要;要想使心情好,不多愁善感,不生气、不发火很重要。
红楼梦观后感11
新版红楼梦已经在非星频道上映了,通过各种渠道,正看到第四集,感言颇多~
先来谈谈整体感觉吧,一句话,非常李少红,氛围阴森森的,着实诡异,不过,配上这玄妙的故事反倒是有种虚幻的感觉,不知大家伙如何感觉,我倒是十分喜欢的。
二者,再说说背景音乐,时不时冒出来的女腔昆曲,依依呀呀地,把个诡异的调调更加了,呵呵,我这里是非常喜欢昆曲的水磨腔的,酥酥麻麻,很是享受,所以这个背景音乐倒是很合我的胃口。唯一不喜的,就是旁白,这个中年男子总是在我投入情绪的时候,冒出声来提醒我,这是在看戏,唉,心情全没了。不过,有些事情无法用影像来表述,这个旁白就十分必要了,只是不要这么频繁才好,适当添加些注解是有助于观赏者理解的。
再来说说人物的装扮,大家谈的最多的就是额上的贴片,也就是“铜钱妆”,很有戏曲的味道,整个装扮是非常叶锦添的,美轮美奂。对于这个铜钱,我不反感,也不喜欢,只是有点不明白。一直以为这个贴片是身份年龄的象征。府里所有的丫鬟婢女都是没有这个装扮的,只是小姐、奶奶、太太们有,然而开头几集里林黛玉却没有这个装扮。原著里分明有说,黛玉进府后,与家里的姊妹一同待遇,同小姐是一样的。可是迎春、探春、惜春都有这个铜钱,黛玉却没有。又想,是不是因为黛玉未成年,所以不能有这个装扮?但是,所有一干姊妹都未成年啊,宝钗亦未成年,却也有这么个贴片。我甚是不解,难不成是有孝在身?
说完装扮,再说说演技吧。一帮子演员,除了老太太、太太、老爷等都是老戏骨,演技我是没资格去评论滴,单说说这几个小辈吧。林黛玉的形象是与老版有较大差别的,老版的黛玉着实柔弱,且演起来把个黛玉的`小性儿完全表露;新版的黛玉略略婴儿肥了点,比老版的是漂亮了些,虽说演技尚待磨炼,但是我个人还是蛮喜欢这个小演员的,眉目间迷蒙的眼神很是柔柔弱弱,言语尖刻的时候让人觉得是小女孩的使性子,反而可爱起来,真是让人爱又不是恨又不是。我知道,大家心目中都是喜欢老版的陈晓旭,觉得她是无可替代的,不过我还是觉得,年轻的演员敢来接演林黛玉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大家还是对她和善些,鼓励多些,抨击少些,善良些还是好的。
宝玉这个小演员真是演的好,没什么好说的,呵呵,演的不错。
少年的宝钗给我的印象不深刻,好些人都说,她比黛玉漂亮,照我说,漂亮不漂亮不重要,演出宝钗的气质才叫难。一句话,我觉得,少年宝钗没有那种大户人家小姐的感觉,倒像是个丫鬟了。也许刚刚看到第四集,没看到实在的表演吧。演技尚待磨练,期待中~~~~
最最期待的就是王熙凤了,可惜啊,这个演员没有把琏二奶奶的味道给带出来,只知道一味地笑,难道凤辣子就是一直要笑吗?而且台词也说不清楚,时常听不清她在讲什么,真是一大败笔了。如果她将语速放慢,架子再稍微端着点,不要总是痴笑,可能味道会更浓些。不知道以后的剧情中,遇到大场面的事情,这个版本的王熙凤会不会有令人满意的表现,同样期待中~~~~
【红楼梦观后感】相关文章:
红楼梦观后感06-05
《红楼梦》观后感03-08
红楼梦观后感03-03
《红楼梦》 观后感11-16
《红楼梦》观后感11-08
红楼梦的观后感01-09
《红楼梦》的观后感12-28
名著红楼梦观后感11-19
名著《红楼梦》观后感11-15
《红楼梦》观后感10篇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