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时间:2023-08-03 14:30:31 宗泽 观后感范文 我要投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20篇)

  看完一部经典作品以后,大家一定收获不少吧,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观后感了。那么观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通用20篇)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

  今有革命之长征,古亦有夫子周游列国,其虽未完全成功,但对于后代人影响深远,在现今来说足以算是周游世界了。

  今晚我就看了这么一部电视纪录片,写的正是孔子周游列国之事,关于此事,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但你也许并没有深入了解过这件事情。孔子这一路,可谓是历经了千辛万苦,堪比玄奘西行之九九八十一难,当时又正值诸侯争霸之际,各地战火纷纷,狼烟四起。这位伟大的国学大师,甚至被叫做“丧家之犬”,他为了去楚国传道,被奸臣连困七日,口粮只有一碗稀粥,但他不向奸臣屈服,还说出了千古名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但可惜的是,当时他已经60高龄,受不了这种考验了,但他还去整理各类书籍,为教育做出最后一点贡献。

  在周游列国的途中,孔子的.得意门生那位“一担食一瓢饮,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以及性格刚强的子路皆离孔子而去,但孔子没有放弃信仰,继续派弟子四处游说,把他的思想发扬光大。而他和弟子的一些言论——《论语》也被后世喜爱。

  二千年前,孔子是鲁国人,一千年前,孔子是中国人,而现在,孔子已是世界人,《论语》如今已被传入很多国家,成为一本巨作,而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人,虽说周游列国失败了,但“周游世界”成功了。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2

  看《国家宝藏》,有句话非常经典:我们还年轻,我们只有5000岁。这说的就是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古老的文化,富饶的土地,智慧的先民。

  看《半小时漫画唐诗》,我知道了诗词的源头是古代先贤孔子整理的一本诗歌总集《诗经》。由此,我了解了孔子在晚年整理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看《典籍里的中国》,我知道了六经里的“书”指的就是《尚书》,它是政书之祖,史书之源。从节目中,我知道了《尚书》是从敦煌莫高窟的藏经洞破壁而得到的;知道了守护《尚书》第一人伏生,他冒死将《书》从咸阳转移到山东老家,藏于墙壁中,沿途坎坷,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逝;知道了读《书》可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知道了三国时期提到的九州,原来是大禹平定的;知道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知道了唐代诗人王维还曾有幅画作叫做《伏生授经图》。

  当我在节目结束时,不由自主地对着妈妈吟诵起《禹贡》:禹覆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我就知道,这部书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3

  今天,我看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节目说的是《尚书》这册书里的记载和它的`经历。

  《尚书》里记载了尧、舜、禹时期到东周的事件,历时约1500年,书上写了《大禹定九州》,还写了《牧誓》等。其中《牧誓》写道:后羿为了不让百姓受苦,亲自跟纣王对战,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助阵。这就是《尚书》的其中一章。

  一位东周的书生——伏胜,他家一直在保护《尚书》。如果伏胜来到现代的话,那他就能教历史了,而且他还可以做历史节目的主持人。伏胜的家还会变成记者采访他的地点。

  为什么伏胜爱《尚书》呢?我想是因为伏胜从小学习《尚书》,他还把《尚书》传承给了儿子。项羽攻入咸阳烧毁了许多书籍,包括一部分《尚书》。伏胜一家也逃难去了,不过在回老家青州——山东时,他们被乱兵所截获,伏胜的儿子想保护《尚书》,他跟乱兵搏斗被杀,他的母亲后来将《尚书》看作儿子来保护。

  现在《尚书》只剩下28集,我们要保护好它们。《尚书》不仅写了历史和修身的要点,更多的是历史的辉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4

  我十分喜欢旅游,我的偶像就是徐霞客,但是我对于他的了解并不多,这次有机会在电视上看到《典籍里的中国》这部记录片,才对徐霞客有了更深的了解。

  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是多么豪迈洒脱呀!而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便是用他的双脚,走遍了祖国的锦绣河山,用生命履行了这句话。徐霞客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立志要踏遍祖国各地,寻访长江源头。长大后初心未变,便开始游历各地,没有先进的仪器,他就用脚丈量,用眼观测。腿疾复发时,他忍着病痛也要爬到长江源头。路上遇到强盗抢劫,他宁可牺牲自己,也不愿损失辛苦得来的数据。徐霞客生命最后几年的西南“万里遐征”,纠正了“长江源头是岷江”的说法,为中国现代地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此外,徐霞客还为后世留下了许多文章,如《游天台山日记》、《游黄山日记》……看完这部纪录片,我被徐霞客热爱祖国每一寸山河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奔走于中华大地,途中的艰难险阻没有吓到他,反而使他愈加坚定。徐霞客的事迹让我明白:坚持铸就成功之路,成功由坚持诞生!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5

  每期必追的《典籍里的中国》,第四期《本草纲目》叙述了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的先人李时珍历经四十年踏万水千山,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完成一部划时代的巨作,被世界称作《中国古代百科全书》。

  李时珍的父亲李言闻行医一生,告诫李时珍: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书更难。但李时珍说:百姓需要,总得有人要做呀……李时珍考证本草,犹为注重实地考察,集成历代本草,以纲目分之,总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为辅,列出各种药物的形状,附以气味、主治、还有药方,甚为实用,完成了一部利益天下的'天下医书。

  当看到先人李时珍耗尽毕生心血完成的皇皇五十二卷巨作无法刊刻,他满头银发还要千里奔波去求序时,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节目最新颖也是最让人拍手叫好的是现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先人李时珍穿越到现代,他恭捧着自己修撰的《本草纲目》时,好像真的是圆了先人没亲眼目睹巨作刊刻的遗愿。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6

  《典籍里的中国》———听着名字,感觉是那么的沉重,古老,甚至是布满灰尘,艰涩难以看懂的。今日闲来无事,看了第一期,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话剧+主持+对话+表演+朗诵,沉浸式的表演讲述,让我大为震撼!看这个节目,既增长知识,又有趣,利于吸收。令我难忘的有以下几点:

  看这个节目,我知道了一个人物———伏生,并对他有了深入的了解,他博学爱书,历经秦汉两个朝代,做过秦博士,历经艰难藏《书》,为此妻儿都丢了性命,也只为保住《书》,然而,在墙中的典籍禁不住岁月的.沧桑和书虫的腐蚀,只剩下29篇,更为难得是九十多岁时有了机会把经传给汉朝官员,从而使后人把《书》传了下去,后人评价:若无伏生,则无尚书,若无伏生传经,后人难懂尚书。可见,老先生多么的难得!

  《书》 开篇恢宏大气,尤其重点读了《禹贡》篇,“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禹的功劳,不仅仅是用了13年治水成功,疏通了黄河,还定了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洲、雍州。

  汉官晁错奉皇帝之命向伏生学经,才使《书》得以流传。

  才有了现代人能够学习中国典籍,中国文化得以传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7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奠定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的框架。

  《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他从小饱受战争之苦,所以形成了“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的思想。其祖父孙书立下过赫赫战功,教育孙武“止戈为武”。战争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太平日子,而不是为了争名夺利。

  孙武成人后,叔父为保护他,将他送去吴国。孙武曾辅佐吴王阖闾称王,在著名的柏举之战获胜。后因吴王沉迷享乐,孙武十分失望,于是归隐山林,安心修著兵书,便有了今日之《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流传千年,时至今日依然熠熠生辉。中华民族不是好战的'民族,但我们知兵,善于用兵。孙武曾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我们知兵,重战,慎战,但我们认为“战”是为了“不战”,战争不是争权夺利的筹码,而是守一方平安的武器。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坚信止戈为武,践行“铸剑为犁”。这一思想已融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流淌在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中。

  展望新时代,一批批志在四方的“新孙武”,正以自己的力量保卫着家国,使兵家思想代代相传,流芳千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8

  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这是《天工开物》第一卷:乃粒的内容,作者宋应星。

  第一次了解这部著作是历史课本里,概念很模糊,直到今天,《典籍里的中国》播出,我才重新认识了这部书和他的作者。

  宋应星,年少时天资聪颖,过目不忘,第一次会试就中举第三名,而后近二十年茫茫科考路,六次不第,科考路走了六年,累积了不少关于农业手工业的知识,一直想要天下人民生活富足的.他就将这些知识汇总起来,在好友涂绍煃的资助下刊印成册,才有了这部巨作——《天工开物》的问世。

  “天工,人其代之”,“天工”二字取于《尚书》;“开物成务”,“开物”二字取于《易经》。意在用大自然的力量开创万事万物。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全书理念为“贵五谷而贱金玉”,故将《乃粒》放在首篇。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与袁隆平院士研究亩产千斤的超级杂交水稻,与国家坚守耕地红线不谋而合,跨越三百多年的“稻下乘凉梦”一直在延续。

  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继往开来,这四个字虽简单却有千钧力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华民族是富有创造力的民族,我们站在前人肩膀上,一定会更有所成。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9

  今天,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一个电视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之《传习录篇》,它是一个讲述中国古代典籍的综艺节目,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有趣有味,有知识,更多的是对古人的了解与尊重。

  节目的编排很有新意,采用多舞台话剧表演的形式,主持人穿越到古代与古人相见,面对面地共同探讨经书古典的奥妙。

  《传习录》是记录王阳明思想的语录体著作,由他的弟子徐爱记录整理完成。成书原因,和另一部儒家典籍非常相似,那就是论语。论语说:言之必可行也,传习录说:知行合一。

  “传习”两字源自《论语》中“传不习乎”一语。

  传一一老师传授的学业,包括老师所讲述的内容以及事件处理的方式、行为以及态度,即言传身教。

  习一一复习、实践,即实践行动。老师所传递给我们的`东西,要时时地实践运用。

  传习一一作为书名,是弟子想将阳明先生的思想记录下来,并不断地将它运用于实践。

  因此,所有读过《传习录》的人都可以算是阳明先生的学生。打开典籍,品读中国。我们中国人,都应该了解并知道王阳明先生,都应该读《传习录》以学习其理论,都应该践行《传习录》的立言宗旨——知行合一。阳明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它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自主意识,肯定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时代有用的人。

  《典籍里的中国》记载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我和妈妈观看时,心中那份骄傲自豪的情感一直在撞击着我的心灵,希望同学们也来观看这个节目哦!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0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是徐霞客一生的写照,他用双腿丈量了三山五岳,探寻了长江源头。

  徐弘祖,号霞客,他生在江阴,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因明末动乱,给予他希望的父亲死于盗乱,其母王孺人鼓励他外出游历,这是他人生的第一段征途。《典籍里的中国》以戏剧的方式演绎了霞客先生的意气风发,这时的游记占了《徐霞客游记》的四分之一。

  在知天命的高龄,他选择西行,全自己的夙愿——探寻长江源头。“万里遐征”完成了剩下的四分之三,并使《徐霞客游记》成为“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他的一生有三十余年行走在丈量祖国山河的路上,他不曾惧怕过路途中的猛兽,不曾忘记自己的'志向,就像一位仗剑走天涯的侠客。

  霞客先生踏遍五岳、游历九州、溯源长江,双腿落下了永久的疾病,晚年甚至完全不能行走,他关心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当时还未正式成书的游记。临终之际将书稿托付给了季梦良。季梦良,是霞客先生的多年好友,霞客先生仙去后,他整理书稿,仔细编写,如今我们能追溯到最早的《徐霞客游记》便是会明先生手书的。

  霞客先生用亲眼所见的现实,修改了古书中错误的判定。他走到一个地方看到树木葱郁,会感叹不已;看到乱砍滥伐,会多有谴责。他爱着祖国的大好河山,所以愿去丈量其长短。

  “故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前人未尽之路,我们应以侠客之名继续行走。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1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一档全新大型文化类节目,以多舞台、多场景、古今对话的创新方式出现在大众眼前,刚播出便收获了4.5亿的播放量。

  节目将聚集多名演员来演绎典籍里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借由不同时空坐标里写书人、读书人的.闪亮故事,让经典照进现实,展现经典书籍中的中华文化。

  当我初看这个节目时,我的感觉是:惊艳!首先,节目的场景设计十分巧妙,甚至可以说是独具匠心。为了让观众沉浸地走进历史,确实做了很多考虑,旋转式座椅就是一大体现;其次就是演员的深情演绎,古人的情感复杂,不是那么容易揣摩的。

  比如最近一期中的“伏生”角色,伏生作为一个心系《尚书》且年过九旬的老人,其扮演者倪大红老师需要从人物心理、语速、动作快慢等多个方面考虑如何去展现人物形象,这很考验演员的职业技能和其对作品的深度理解;同时,我们从节目中也可以看到很多观众都被伏生的“舍命护书”所感动,热泪盈眶,这也恰恰满足了我们一点点的精神需求。生活在快时代的我们,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经典,这个节目也正是一个好的契机,我们需要感谢这个节目,感谢这种创意!

  节目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几句:“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典籍不仅仅是一本历史悠久的书,他蕴含的更多是一种智慧,一种情怀,一个国家的象征。希望中国文化能够在各辈人的努力下薪火相传,经久不息!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2

  书可以干什么,是什么?我在期中考试中回答道:丰富自身学识,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或是造福国家社会。在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后,我明白:我对书乃至典籍的看法都太过肤浅幼稚,忽略了他们到底是怎么传承的。

  典籍里的中国介绍的是“五经”中的《尚书》,通过伏生这个人物介绍了《禹贡》、《牧誓》这两篇文章。伏生护书动人不已,儿子舍命护一车书简,妻也在流亡中丧命。他自己一生都在读《书》、研究《书》。放在现在,或许再没有人愿为书丢命,古代的伏生做到了。

  历史课老师讲文明的起源从哪里开始?国家的形成。《尚书》在当时信息不发达的社会,如果丢失,那就是积蓄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文明丢失了。所以《尚书》的流传是读书人对中华文化的守护,这也是最打动我的地方。

  举起手中的中国典籍,那些在你看来枯燥乏味的文言文,你能想到背后是有鲜活的故事和很有生气的.人吗?你能想象中华文明,华夏文明是由一个个伏生用命搏来,用血换来的吗?中华文明五千年从未断绝,你以为是天意吗?我骄傲我自豪,因为这恰恰说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守护历史文明的真相。

  最后伏生见到现代图书馆里珍藏的图书,见了手机上的《尚书》,见到口中诵读《禹贡》的孩童,他深感欣慰:因为书人人可读。他是安心了,《尚书》不会丢失了。

  有时候当我们习惯了某种东西时,一定不要忘记它是怎么来的。科学如此,书亦如此。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3

  长江的源头在哪儿?为了探寻这个问题,中国古代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仅凭一双脚走了两年。

  三百多年前没有现代先进的测绘手段和精密仪器,没有国家人力物力支持。仅靠着一具血肉之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团在心头的谜,徐霞客毅然走上一条漫漫追寻的长路。

  小时候,徐霞客的理想就是追根溯源,千百年来所有人都说长江的源头是岷江,可是否真实,无人证论。探寻长江源头,走遍祖国河山,是他的初心;纠正谬误,向世人证实“长江的源头是金沙江”,是他走出的第一步。两年,万里长江,沿路全靠步行,这使得徐霞客的脚落下病根。

  他走遍祖国河山,绘制地图,详细记录真实数据,不怕苦难,初心不改。这些文字后来汇聚成中国地理巨著《徐霞客游记》,写后半部分《万里遐征》时徐霞客已入晚年,双腿不能行动,病入膏肓,许多人劝他不要走了,他不假思索地摇头,声声铿锵:“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我的理解是:大丈夫应把心血和生命倾注于国家,朝朝暮暮,与山川湖海作伴,无怨无悔,矢志不渝。《徐霞客游记》实实在在是用双脚走出,用心血沥出的。这是一条悲壮的.路,为后世地理学做了厚实的铺垫,推动了中国地理学发的进步发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徐霞客,一个游人、文学家,也是一个坚守初心的地探索家。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4

  “明明暗暗,惟时何当?”白天光明,夜晚黑暗,是谁在安排这一切?

  “圜则九重,熟营度之?”青天这么高,谁能度量它?

  这是屈原对天发出的惊世之问,激励着后世不断探索前进。宇宙无穷,求索也无穷。“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可能没有找到答案,但敢于发问的勇气,勇于求索的精神,有时比答案更珍贵。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怀王听信谗言,不听屈原的劝阻,要与秦国求和。屈原委屈,他委屈楚怀王宁愿听信谗言却不相信自己;屈原悲愤,他悲愤这世间乌烟瘴气,楚怀王身边尽是贪婪狡猾、愚昧无知之流;屈原惭愧,他愧对战火中饱受摧残的百姓。屈原的.一生都在追求清白高洁,宁肯跳进江中葬身鱼腹,也不愿与世俗之辈同流合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这是屈原对自身的要求,也是其精神写照。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橘树扎根在南国的土地,难以迁徙。这是楚人的立身之本,时至今日,屈原的这番话仍告诫我们要做一棵橘树,扎根故土,爱我家园!

  漫漫时光,屈原的求索精神延续了千年。而今,中国天眼就是人类求索的眼睛,中国人探索宇宙的路,仍然漫漫修远。屈原深遂的目光,透过中国天眼,看向漫漫宇宙。“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

  做一棵橘树,为国家之富足繁茂自己,为国家之强大奉献自己,永世不移!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5

  “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

  ——题记

  万历二十九年,他童子试落弟,父亲徐有勉语重心长地说:“徐氏男儿,可不取功名,但必立志。”于是,他立下了“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大志。自此以后,他游历山水,在经过三十年的考察后,写下不朽巨著《徐霞客游记》,他,是“千古奇人”——徐霞客。

  他记录下了天台山闪烁的星辰、烂漫的朝阳,还有满是繁花的山谷,他顶着恶劣气候登上黄山,邂逅了气势磅礴的庐山瀑布,遇见了秀美的双龙洞……行在路上,梦在前方。他探询山水之中的奥秘,他以足为誓,以笔带心,实现了自己的伟大志向,为我们留下了《徐霞客游记》。

  在《尚书·禹贡》中记载“岷山导江”,人们都认为岷江是长江的源头,徐霞客为探寻真理,“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发现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比岷江长一千多里,于是在《溯江纪源》中将金沙江定为长江正源。正是因为他有着追求真理的精神,所以今天我们才能读《徐霞客游记》而知天下地理。“不探江源,不知其大于河,不与河相提而论,不知其源之远。”勇敢追求真理,或许真的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徐霞客的`三十年何其艰辛!如今,高铁代替了双足,各种精密的仪器代替了纸笔,人们能够真正做到“朝碧海而暮苍梧”。徐霞客以足为誓,丈量名山大川,以笔代心,记录下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一生很长,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6

  屈原大人:儿时对您的印象是您给我们带来了三天假期和粽子,对您感激有加;少时只觉《离骚》艰深,背诵困难,痛苦不堪;高中我对您的印象是披发行吟,形容枯槁……而今重读《离骚》《橘颂》《怀沙》《山鬼》,才发现您不仅有忧国忧民的愁思,更有与天地共舞、配香草幽兰的浪漫情怀,您不仅是个忠而被谗的政治家,更是更是开浪漫先河的伟大诗人。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您就像这淮南橘树,守候着自己的南国。

  “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您心中有那美丽的山鬼姑娘,思念着伟岸的情人。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您向天发出响彻九霄之问。

  “定心广志,余何畏惧兮!”是您的铁骨,“恐美人之迟暮”是您的柔情。

  终于,您投入了汨罗江,高洁的灵魂与沧浪之水融合一体,获得纯粹的永恒。(以前我只知道您沉江是悲愤的无奈,而今更觉得您是对纯洁灵魂的证明与升华)

  汨罗江泊泊流淌,因为您长眠在它怀中,它也因此变得不朽。夕阳下您看着滔滔江水,会想些什么呢?是楚国受苦的人民?还是客死他国的'怀王?或者自己的美政?还是阴阳变化的灵妙?

  看!这初秋的蛐蛐声伴随着满天的星河,这是我们两千多年,共同倾听过的秋鸣,共同仰望过的星空。灵均先生,楚地的人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楚地的橘子又一次熟了。快来!再吃一瓣家乡的橘,看看儿时的愿望:此时,山河无恙!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7

  今晚,我与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在《典籍里的中国》相遇,随当代读书人一起,进行一场穿越古今的对话。“贵五谷而贱金玉!”一句话仿佛浓缩了宋应星撰写这本书的理念。卷一《乃粒》,卷十八《珠玉》,宋应星以实际行动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宋应星在6次科考失利之后,并没有因此颓废,而是在路途中看、学、思,在脚下的万里路上悟到了书卷上没有的东西,增加了未曾听说的见闻。功名利禄于宋应星已然变得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那份理想:五谷丰登,物阜民康。

  古有《天工开物》,今人继往开来。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重农固本”视为安民之基,治国之要,每朝每代人殚精竭虑,极具创新精神,接力传递责任,只为中华。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三百年的`握手,不仅是两位科学家的握手,更是两个时代的握手。他们找到了属于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求真务实、造福人民。我们有幸生于这个时代,享受先人前辈的胜利果实,我们更要将发展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让科技再发展,让祖国再腾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学习的目的各不相同,也许有人想当大官,有人想当企业家,有人想当科学家,但希望当我们通过学习实现各自理想后,可以继续用我们所学知识回馈社会,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好。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8

  有这么一个人,他胸怀大志,一生翻越了重重高山,穿越了片片深林,淌过了条条大河,用双脚丈量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有这么一个人,他勇于探索,一生言前人所不敢言,为前人所不可为,行前人所不能行,用信念寻到了长江的真正源头!

  他,叫做徐霞客。

  少年时期,他因考试落第,心生沮丧。他的父亲对他说:考试落第没关系,但人要有志向!”徐霞客隧树立了自己的志向:“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多么豪迈而又坚定,他也把这句话落到了实处,这既是他胸怀大志的.重要体现,也是他寻山远游的真实写照!

  他看过黄山奇石、见过庐山瀑布、观过双龙洞石窟,朋友说他“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这一切正是源于他对自然的热爱。他双脚踏遍五岳、游历九州、溯源长江,历经三十余载,融入自然、敢于实践、呕心沥血,终于著成《徐霞客游记》。游记既对我国大好河山有着准确、详细、丰富的描述和记载,又充满了深厚的文学底蕴。

  徐霞客跋山涉水多年,只为探寻长江正源;不远万里、忍受伤痛,只为纠正前人错误,他不计辛苦与劳累的理想与豪迈,不怕挫折与阻碍的恒心与毅力,令我无比震撼,这让我想到《明朝那些事》里的一句话:“成功只有一种,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徐霞客凭着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智慧,在地理和文学的道路上勇往直前,越走越远。他未走完的路,我们要继续前行!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19

  该节目创新性地将电视拍摄、戏剧拍摄以及电影拍摄几种拍摄手法融为一体,拍摄过程运用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等现代影视技术手段,将戏剧表演在电视节目中呈现出电影般的效果。

  运用古代和现代交融的方式,让故事的场景自由切换,缔造一个时空穿越,古今对话的全景式独特舞台。

  绝粮七日,追寻大道

  由于陈国内忧外患,地小兵微,孔夫子的“仁政”在此地很难被实施,于是他们一行人决定离开陈国前往楚国,途经蔡国的时候,被围困导致断粮。

  离开陈国,其国亲吴派害怕有了孔夫子的辅佐楚国会变得更加强大。于是他们便派兵围攻孔子一行人,逼迫其改道,不让他们去陈国。孔子及其弟子在蔡国幽谷这里被困整整七日,粮草断绝,几乎饿死。

  七天滴米未进,一行人大多饿病了,很多人都直不起身子。弟子仲由心中十分不解,愤愤不平地质问孔子所追求的天下大义是不是真的存在。

  孔子则感叹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从而化解了仲由的疑惑。虽然追寻大义的道路十分坎坷,但孔子的弟子们毫不动摇地追随他,一路对孔子保护有加。

  而孔子也身体力行地诠释了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美德。被困幽谷时,一碗清粥,众人共食。

  君子在志向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也要安贫乐道,小人才会在不得志的时候想入非非,从而胡作非为。

  这是孔子在遇困幽谷的.时候教给其弟子仲由的道理。

  孔子的这些言行展示了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对后世影响深远。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 20

  孙武,字长卿,春秋时期军事家、政治家,受祖父等人的影响,他对军事有着独特的见解以及特别的感情。

  孙武和伍子胥一起辅佐吴王阖闾,伐楚兴吴。他们与唐、蔡二国结盟攻打楚国,战争虽然胜利了,可吴军却并没有胜利,他们输给了自己的心。吴王阖闾变了,变得骄奢淫逸,吴军军纪涣散。冷静的孙武给吴王进谏,提出了“四险”,并建议吴王整顿军纪、班师回朝,然而吴王却没有听从他的建议,依然我行我素。最终“四险”全部应验。伍子胥也因为报仇而丧失了理智。孙武心灰意冷,辞去将军职务,归隐山林。是的.,战争最能考验人性。

  孙武悟出了战争的真谛,所以他主张慎战。可吴王并没有领悟,之后几年,他频繁地对外用兵,致使国力下降,劳民伤财,最终败给了越国勾践。战争是为了保家卫国,能让黎明百姓温饱,不是为了称霸。

  最后,孙武想将伍子胥的佩剑铸成犁,“以剑铸犁,将暴虐之剑铸成太平之犁。”剑为兵器,生而暴虐,犁为农具,寓意和平。战争不过是谋取和平的手段,用手中的暴虐之剑来换取天下和平,这不就是战争的目的吗?

  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影响后世,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基因里。

  《孙子兵法》,一本集战略与哲学的典籍,让孙武的思想流传下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相关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10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2-09

《典籍里的中国》的观后感12-13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4-24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04-07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1-12

典籍里的中国尚书观后感12-05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3篇12-09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10篇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