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调查高校艺术素养存显著群体差异 农村生明显低
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向何处去
——江苏省内12所高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调查
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民的艺术素养水平,而且也影响着今后他们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所以了解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艺术素养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易晓明带领调查团队自主设计调查问卷,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江苏省境内的南京大学、苏州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12所高校中,抽取了1440名非艺术专业大三学生,向他们发放问卷,调查当代大学生艺术素养现状,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1%。今天开始,本刊推出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专题,敬请关注。
调查结果
艺术欣赏水平高于艺术知识的掌握
该调查主要从学生的艺术兴趣、艺术知识、艺术欣赏和艺术表现能力四个方面了解学生的艺术素养水平。每个学生艺术素养总分由这四个维度得分相加而成。问卷设定大学生艺术素养最低分为29分,满分145分。调查显示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集中分布于70分—90分之间。大学生艺术素养总均分明显低于问卷设定的平均水平,说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总体水平处于中等偏下。其中,大学生的艺术兴趣和艺术欣赏水平略好,而艺术知识的掌握和艺术表现能力明显低于中等水平。
艺术素养水平存在显著的群体差异
文科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类专业(工科、理科、社科)的大学生;生源地为城市的大学生艺术素养明显高于来自农村、乡镇和县城的大学生。来自农村的大学生艺术素养明显低于来自县城和城市的大学生,但和来自乡镇的大学生比起来,没有差别;接受五年以上艺术教育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明显高于接受五年以下艺术教育的大学生,接受校内和校外艺术教育的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明显高于只接受校内艺术教育的大学生。除此之外,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在其父母受教育水平、父母艺术兴趣、家庭收入、消费水平维度均具有显著性差异,三个维度水平越高,大学生的艺术素养分数越高。大学生艺术素养分数在性别、学业水平维度没有差异性。
艺术素养处于低等水平的大学生人群主要集中于男生、理工科学生、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收入与消费水平低、接受艺术教育时间较短且接受的艺术教育形式较为单一的学生人群。大学生艺术素养高分组集中在女生、文科专业、生源地为城市、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收入和消费水平较高、接受艺术教育时间较长且形式多样的人群。
母亲的艺术兴趣是重要影响因素
面对问题“我认为影响我艺术素养的主要因素是”,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都认为艺术素养水平的影响因素在于自身的兴趣。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排第三位,处于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之后,表明大学生并不把学校艺术教育看做是提升他们艺术素养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更多的将影响自身艺术素养的因素归因到自身兴趣和家庭艺术氛围。
在社会文化氛围、高校艺术教育、母亲的艺术兴趣和父亲的艺术兴趣四个主要相关因素中,与大学生艺术素养水平相关性最高的首先是母亲的艺术兴趣,其次为大学生所在城市的文化氛围,再其次为高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时间与类型都和学生艺术素养水平具有相关性。两者相比,与接受艺术教育的类型相关度更高,这说明校内外多途径的艺术教育有利于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具有比较积极的审美观与艺术观
71.0%的大学生认为判断美丑的价值标准是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只有12.4%和6.3%的大学生认为判断美丑的标准在于社会倡导的主流和流行时尚。大学生认为最能体现“美”的前三项为和谐、善良和天然。85.3%的大学生认为艺术的本质是情感的表达,只有6.8%的大学生表示不清楚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已经形成了自己对于美、艺术本质的认识。91.7%的大学生认为艺术对人的主要作用为陶冶情感、愉悦身心,78.5%的大学生认为艺术对人的主要价值为丰富想象、发展创造,64.9%的大学生认为艺术对人的主要价值为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可见大学生已经充分肯定了艺术对个体发展的价值。
具有明显的艺术偏好
中西方艺术相比,大学生更喜欢中国艺术;古典艺术与现当代艺术相比,大学生更喜欢古典艺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四个艺术门类中,音乐是大学生最为喜欢也最为擅长的艺术门类,喜欢和擅长舞蹈、戏剧的大学生人数很少。
教育对策
江苏省院校众多,教育水平较高,所以根据本调查所呈现的结果,对当前高校艺术素养教育提出如下对策:
强化对理工科学生的艺术素养教育
艺术素养不仅体现为积极的审美态度、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促进人的创新思维的发展。许多科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家等卓越人士都认为艺术素养对他们各自事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如今,世界许多著名高校,比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都已经将艺术素养教育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我国高校亦应加强大学生艺术素养教育,将其作为人文教育的核心部分,从管理制度、课程等方面切实保障其有效实施。艺术素养教育不仅要面向全体学生而且更应重视理工科、社科类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理工科专业且来自农村、家庭经济水平差、父母受教育程度低的男生是高校艺术教育需要特别关注的群体。
重视艺术史学习和艺术实践
从此次调查看,学生艺术素养的各维度都有待提高,尤其是艺术知识和艺术表达能力。因此,高校应开设相应的艺术理论课程,如开设艺术史,一方面,在于将艺术作为一种文化而非技能来讲授,让学生在艺术与人类生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等的联系中,更好地理解艺术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可以更系统地欣赏人类各时代、各民族地区的优秀艺术作品,积累基本的艺术知识,提高艺术鉴赏力。
同时,高校也应该增添艺术创作实践的内容和课程。尽管高校艺术素养教育不强调专业艺术技能的训练,但多让学生参与艺术的创作和表达,不仅能够促进他们更好地感受艺术,而且有助于发展他们基本的艺术表达能力,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艺术抒发情感、美化生活。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表示最迫切需要提高自己的艺术创作或表演能力。所以,今后高校要多创设针对全校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
建立艺术素养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当今世界艺术的发展已经冲破了古典、高雅艺术的框架,各种不同风格、不同创作材料的当代艺术层出不穷,艺术越来越走向多元与综合。同时,精致艺术与大众艺术、艺术与人们日常生活之间的界限也不断打破和融合。笔者认为,今后高校艺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应该反映当前世界艺术的发展趋势,一方面,扩大学生的艺术接触面,让他们能够了解和感受更多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体现出时代性和生活性,积极吸纳学生生活中的大众审美、艺术形式,引导他们去感受身边的美,发现艺术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关注许多新出现的大众审美文化现象,比如当今的各种选秀活动,等等,积极回应学生所遇到的审美困惑,从而帮助他们确立一种积极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
从对影响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艺术氛围对学生艺术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今后高校应该通过各种学生、教师艺术社团的建设,定期艺术活动或艺术节的举办,调动全校师生的积极性,创设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比如哈佛大学全校性的“艺术优先(ART FIRST)”艺术节就非常有特色。这个艺术节从1993年起,如今已经成功举办了19届。这是校园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参与人数最多的艺术节。每届艺术节都包括200多个艺术节目,有各种各样、规模不等的艺术创造性活动,整个校园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氛。
(易晓明,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杜丽姣,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调查高校艺术素养存显著群体差异 农村生明显低】相关文章:
地理差异显著教案05-02
我国研究生招生地区差异显著 A区竞争激烈05-02
进入幼儿园后孩子的明显差异04-29
大学生同居的群体差异性04-29
英国留学学费不同地区差异明显05-02
相当高的总体水平与相当明显的板块差异04-30
东、黄海鲐鱼群体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04-27
复读生群体调查:“不甘心”是原动力05-07
弱势群体的调查作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