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2008年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备考策略
实词——重视积累,学会推断
1.实词的积累。
(1)积累重点: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如2008年高考江苏卷第6题考查的就是多义词,D项“或多惶惧,失其常度”,句中“度”读“dù”,有:①尺度,②制度,③法度,④气度,⑤神情态度等义项;读“dúo”,有:①量长短,②推测,③考虑等义项。根据句中“惶惧”,这里的“度”应该解释为“神情态度”。由此可知,该项是错误的。
另外,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在2008年高考的文言实词、翻译题中也有很多体现,也应该是积累的重点。
(2)积累方法:一是诵读中积累,诵读高中教材1-6册的文言文。读注释,读原文,通过诵读达到三会:会诵读,会翻译,会解释句中的关键词语。二是训练中积累,将平时训练中遇到的多义词、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现象辑录起来,经常翻看。三是集中积累,对备考资料上辑录的多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集中精力记忆。
2.词义的推断。
(1)借助教材实例或成语中的实词,确认词义。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第8题,D项“吾用休,社稷计耳”,句中“计”是多义词,主要义项有:①计算,②计谋,③考虑、谋划等。在确认词义时,除结合句意思考外,我们可以联系到教材中的句子“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推断出这里的“计”应是“考虑、谋划”的意思。
(2)借助语境(相关词、句、段),确认词义。如2008年高考重庆卷第11题,要求将画线句“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胔相望”翻译成现代汉语,画线句开头第一个字“殚”是得分的关键点之一,它的理解就可以参照下句开头的“尽”字,二者是同义词,都可以解释为“倾尽”、“竭尽”。
翻译——直译为主,力避误区
1.直译的方法。
直译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替换法。将文言词语替换成现代词语。如: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2008年高考浙江卷)
“恃”—依仗,“才”—才能,“推”—推荐,“可”—认可、赞许。将文言文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双音词,是翻译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2)调整法。与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翻译时要调整。如“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有人译作“楚国有多余在土地方面而不足在人数方面”,就不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要把“在土地方面”调整到“有余”之前,把“在人数方面”调整到“不足”之前。
(3)抄录法。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等专有名词都可以照原文抄录。
2.翻译的误区。
从高考评卷的情况看,许多学生能读懂大意,但在关键词的翻译上往往出现一些失误:误译词语感情色彩、误译词语比喻义、误用现代词语、误译语法关系等,这些现象在备考时要引起注意。
句式——分类记例,比较特征
1.分类记例。
针对特殊句式的特点选取典型例句,读熟记牢,掌握特征,理解作用,触类旁通。
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主要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固定句式等。
如,被动句式,就可以这样分类记忆: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如: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人”,使主语“吾”处于受动地位。
(2)用“为”、“为……所……”表示被动。如:
今不速往,恐为曹所先。(《赤壁之战》)
用“为”引进主动者“曹”,“所”引出其行为“先”。
(3)用“见”、“见……于……”,表示被动。如: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
用“见”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国君”,此处省略)及其动作行为“疑”。
(4)用“被”表被动。如: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
用“被”引进主动者的行为“戮”。
(5)没有标志词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中没有出现任何被动词,一般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进行判断。如:
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举”是攻破,这里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用法,指被刘邦占领。
2.比较特征。
高考试题会涉及不同句式或同一种句式中的不同小类,解答此类试题必须在识记的基础上,学会对其特征的比较,通过比较辨别差异。如:
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2008年高考广东卷)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高考文言文阅读题备考策略】相关文章:
高考写作备考策略:“读”是“写”的关键04-25
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04-29
09届高考语文命题走向分析及备考策略04-30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05-25
高考语文阅读命题走向与备考要领04-30
备考新托福策略04-28
09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04-30
高考备考进入真题演练阶段要注意05-04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技巧与实践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