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赶考
赶考
惠 雁
儿子入初中,几经托人,才能够参加一场入学考试。我在考场外慢慢走着,消磨自己内心的疲倦和焦急。
内心深处的记忆恍然就在这踱步中醒过来,针扎了似的。
长途客车上,一个蓬头散发的女孩子枕在一个瘦削的中年人肩上,睡着了。那个中年人穿着一身布衣——不用问就知道是家境极其平常的农民。
那个安然昏睡的女孩就是十五岁的我,我依靠着的父亲要带我去离家几十里的城市参加一所中专学校的英语口试。
一路上我都在昏睡,靠在父亲的肩上我睡得嘴角流出了口水。
父亲带着我住在同村一位在这个城市里做了官的人家。在他家里,我第一次吃到那样鲜美的牛肉面,第一次盖上了像一片轻柔的羽毛的缎子薄被。饭后我就去看书,只要一册课本在手我就会忘了一切不自在,何况还有父亲在身边。在我少年的记忆里,凡是去城里亲戚熟人家里吃饭,哪怕只是一个小时,我手里也拿着课本,课本是我去作客的一根拐杖,仿佛唯恐别人查证一个农民的孩子待在城里的理由,课本是我在城里行走的证件。
有课本在手,又有父亲陪着,我甚至记得他家阳台上,早晨总有灰色的鸽子跳上来,咕咕地叫。记得我拿一个小板凳坐在阳台上,仔细地望着那一片陌生而广大的城市。
我隐隐听见了父亲和那位做官的同乡在说着口试后找熟人的话。
一个多月后,坐在高一课堂里的我,突然得知了自己确实并未被录取的消息。
三年后,我终于如愿收到了一所比较有名的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亲戚邻人都来祝贺,那时候,村里考上大学的孩子还很稀罕。客人走后,父亲光脚坐在院里的大石桌上,语气轻缓地叫我到跟前,要我给当年进城考试时那位做官的同乡写封信,父亲吸着烟,说:“你就写……”他吐着烟,以他有限的初中文化水平字斟句酌,那从容斟酌字句时的幸福表情,我到现在都记得。
夏天的夜晚,月光皎洁。阔大的月亮底下,父亲从容舒缓的语声中,我仿佛看见了父亲那年和那个做官同乡在夏夜谈话的情景。
——踱步在考场外,我担忧儿子,想念父亲。
至今,我没有听到父亲说过一句当年供我读书的难处,我只记得父亲对躲在县中学一棵大树后面哭泣的我说:“憨着哩,考上了怎能不上呢?”我只记得布衣布鞋的父亲带我去遥远的城市赶考;我只记得每次离家去学校时带够了学费,临走时父亲往往又叫住我,从身上掏摸出几张揉皱的角票再递到我手里,我惊讶地接过,欢天喜地跑了。
岁月往前走,在一个路口,一个停留处,总是会梦醒似的发现当年不曾记得或竟然毫不觉察的父母的深恩。这样的发现总是让我惊心,我原是这样的无知。
前行的路上,抚养儿子成长的路上,处处深藏着父亲母亲的深恩。父亲母亲当年将这样的恩情深深埋藏,让他们无知的女儿一次次碰触这人间的珍贵,收获这惊悚无言的感动。
在考场中的儿子,何时能懂得我此时的心情呢,怕也要在二十多年后的一个时刻吧。
(选自《散文》2006年第8期)
【目标训练题】
1.结合文章,解释下列两个比喻句。
(1)“内心深处的记忆恍然就在这踱步中醒过来,针扎了似的。”请问是什么让“记忆”“醒过来”,又为什么“针扎了似的”?
(2)“课本是我在城里行走的证件。”这个“证件”能证明什么?
2.“一路上我都在昏睡,靠在父亲的肩上我睡得嘴角流出了口水。”文章为什么要写上这样一个细节,你认为意义或作用有哪些?请分条概括。
【一般训练题】
3.如果将文章的倒数第二、三两段删去,你认为如何?请简要述说理由。
4.文章的主要篇幅都是对父亲的怀念,为什么不以“怀念父亲”为题,而要以“赶考”为题呢?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文学作品阅读训练:赶考】相关文章: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设计04-30
浅析文学作品阅读的教学04-30
中考语文阅读文学作品04-30
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04-3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04-30
09年中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训练设计10篇04-30
进京赶考的经典诗句12-09
阅读训练(二)04-26
快速阅读训练05-02
阅读训练(三)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