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归(三歸)词语解析

时间:2024-10-25 09:57:52 蔼媚 汉语词典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归(三歸)词语解析

  词语是词和短语的合称,包括词(含单词、合成词)和词组(又称短语),组成语句文章的最小组词结构形式单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三归(三歸)词语解析,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三归(三歸)词语解析

  三归(三歸)词语解析

  “三归”,迄今所见古籍,最早见于《论语》。

  《论语·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

  【译文】孔子说:“管仲的器量很狭小嘛。”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家业田产,对于公事却不管,怎么谈得上俭约呢?”

  三归”考证

  1、最早之说

  “三归”之说出处甚多,依迄今所考据的典籍问世顺序,战国《论语》《韩非子》《晏子春秋》,秦汉《战国策》,西汉《史记》《说苑》《礼记》,东汉《论衡》《风俗通义》,武亿《群经义证》则在清朝了。晏婴卒于前500年,孔子是年52岁,为同时代之晚辈,韩非子再晚出两百余年,故较为可信。

  古时所谓国家,诸侯封疆而有国,大夫封邑而有家。三归,当指齐桓公馈赏三处家产。

  《晏子春秋·杂(下)》:晏子老,请“辞邑”,齐景公“不许”,拟参照先君桓公“赏之以三归,泽及子孙”之法进行“恤劳”。以《晏子春秋》观之,“归”,有去处之意,也有馈赏之意。“三归”,即馈赏三处家产也。

  《韩非子》则引为管仲索要“相齐”条件。即齐桓请管仲出任宰相,管仲索要“贵、富、尊(亲)”之地位。显然,《晏子春秋》是晚年的“恤劳”之赏,《韩非子》则成了一开始的“逼上”之索。按常理,晏婴之说更合乎情理。撇开枝末,《韩非子》载记索“富”,而有“三归之家”,既可映证《晏子春秋》,“三归”指田产而能“泽及子孙”。又可验证《论语》孔子之言,“三归”可为管仲奢富之标识。因为其奢富,孔子才发感慨:“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才有结论:“管仲之器小哉!”

  以晏婴说,管仲因“恤劳齐国”而得桓公“赏之以三归”。以韩非子说,管仲因“相齐”而言己“卑”“贫”“疏”,桓公则贵之“立高、国[二卿]之上”;富之“有三归之家”;尊之“立为仲父”(《外储说左》《难一》)。两说分歧,一是赏,一是要。

  刘向《说苑》显然清楚此前这两说,他选择了为管仲辩诬:因为世道是“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所以需要齐桓赏赐,“以为上卿”“赐之齐国市租一年”“以为仲父”。为增加说服力,其《尊贤》还载孔子曰以证说“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其《善说》则曰“管仲故筑三归之台,以自伤于民。”

  2、后来之说

  三代之史料,后儒多以《春秋》《国语》《战国策》《史记》等为正说之史,其中之言多被采信。当然也有舛误,尤其是《史记》,这是另外的话题。

  《论语》是语录集,且弟子以圣师圣言相待,故较为客观。历代而下,后学从未怀疑也未曾挑出舛误。论语载子曰“三归”,并未作任何解释,可见其时孔门师徒对此并无疑问,即都很清楚“三归”之意。

  诸子之书,则不尽然。老孔之后,诸子用史料,多有随性,甚至顺手编撰寓言故事,《庄子》最为代表。故用此类诸子之言,其史料需要佐证。《韩非子》虽然不可与《庄子》同日而语,但引证资料有很鲜明的用意,即为其法家观点张本,故其张本的说法需慎重对待。《韩非子》的“三归”之载,疑有此风。

  晏子虽在早期,但《晏子春秋》未后人编撰,一说为李斯同时代的淳于越所编,也未能考实。更何况,有诸多内证表明还有再编辑痕迹。通览全书,编者并未认真考据,信史、野史、传闻,一并顺手拈来,有很强的小小说色彩,很多故事有编写痕迹,舛误随处可见。读史于《晏子春秋》,必须参验其它正史史料。

  《史记》《汉书》,尽管其中舛误包括失误和偏误,《汉书更甚》,但其正史地位和引据作用,不可撼动。然而,《史记》《汉书》记载“三归”,语焉不详,诸如“管仲之家兼备三归”,“身在陪臣而取三归”等。或许,二公以为前人说清楚了,不必赘述。或许前人之说那一实考,干脆回避。以后儒研考反观,更似后者。正因为《史记》《汉书》语焉不详,后世猜考、正说甚多,纵观“娶三姓女”,“藏钱府库”,“市租常例”等等,粗略言之,猜考成分更多些。

【三归(三歸)词语解析】相关文章:

归卧(歸卧)04-29

归墟(歸墟)04-29

西归(西歸)04-29

归邪(歸邪)04-29

归节(歸節)04-29

归要(歸要)04-29

归袖(歸袖)04-29

归爱(歸愛)04-29

换防词语解析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