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诸葛亮的故事(精选10则)
在中国,诸葛亮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如果说一个人象诸葛亮一样,那是对他智慧的高度赞赏。下面是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诸葛亮的故事 1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的故事 2
诸葛亮小的时候聪明好学。
传说他在跟一位老先生读私塾的时候,这位老先生以鸡鸣确定放学的时间。先生家里养了一只大公鸡,这只大公鸡不但黎明报晓,而且到中午和傍晚也要叫一阵。那个时候没有钟表,老先生就以中午和傍晚的鸡鸣作为下课的时刻。这位老行政管理很有学问,讲书又特别生动。诸葛亮非常喜欢听先生讲书,特别是喜欢听他讲春秋战国时期管仲、乐毅和孙子兵法的故事。可是有时正听到兴头上,大公鸡喔喔地啼起来,先生就立即收拾讲桌上的书籍,宣布下课,这叫诸葛亮感到十分扫兴。
怎么办呢?诸葛亮想出了一个主意。他每天上学的时候在口袋里装上几把米,当公鸡快叫的时候,他就偷偷地把米撒到窗外去,大公鸡跑过来,在窗外的草地上找米吃,就忘了鸣叫了。等到那大公鸡想起鸣叫的时候,别的孩子早已坐不住了,老先生也已饿得心里发慌。先生莫名其妙,觉得有点奇怪,诸葛亮却暗自得意。终于有一天,这事被先生发现了。一气之下,先生把诸葛亮撵出了学堂。
诸葛亮回家以后,好几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他本想能多听老师讲课,可是弄巧成拙,瑞连学也不能上了。他非常后悔。后悔自己不该背着老师和同学做手脚,后悔自己不该只顾自己的'兴趣,不顾老师和同学饿肚子。老先生知道了诸葛亮回家以后的情况,想起诸葛亮平时有礼貌爱学习的表现,想到给公鸡喂米这件事虽然令人可气,可是也透露出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如果这个孩子的聪明才智能用在正地方,将来可能是一个有用之材……于是派人把诸葛亮叫回了学堂。
从此,诸葛亮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什么时候都可以用智谋的。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候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正地方。从那以后,他更尊敬先生了,他下河抓鱼煮汤给老人滋补身子,帮助先生做一些家务和农活,在和老师更多的接触当中,学习知识。老先生也更喜爱诸葛亮这个学生,他把做人的道理和平生的学问都教给了诸葛亮,为诸葛亮后来成为大政治家和军事家打下了基础。
诸葛亮的故事 3
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孙刘联合破曹,周瑜气量狭小,多次设计害诸葛亮不得。
一气,周瑜在孙刘破曹战中受伤,被诸葛亮调赵云先夺城池,周瑜怒火攻心;
二气,周瑜孙权用美人计,甘露寺招亲,骗刘备至吴,企图谋害,被孔明识破,周瑜赔了夫人又折兵;
三气,周瑜又生一计,明取西川,暗夺荆州,又被诸葛亮识破,差点被活捉。周瑜气急又加之旧伤复发,不治身亡,被气死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
诸葛亮的故事 4
诸葛亮安心辅佐刘禅,回成都后主掌蜀汉大权。自他上台后排挤李严,安插亲信,独掌朝纲。他开府理事,大小事物“咸决于亮”,俨然就是一个“假皇上”。最露骨《出师表》应是最好的证明。
诸葛亮掌握一切事务的决断权,在给后主的上书中厚颜无耻,对后主指手画脚。诸葛亮除了对刘禅提出了这样一些不能不从的“建议”外,当然也不会忘记安排他北伐离开成都后朝中的人事问题。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於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原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诸葛亮已经任何事情都要过目了,刘禅只不过是听听他的汇报而已。诸葛亮南征回来之后,为了集权,一心想发动北伐。可是蜀国正处在羸弱状态,不适于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诸葛亮为达到目的,鼻涕一把、泪一把的哭述先帝遗志,恢复大汉天下的雄心,逼迫地刘禅哑口无言。
蜀汉政权中,李严、廖立、魏延等人对诸葛亮专政揽权颇多微词,李严亦猜忌诸葛亮有不臣之心。《三国志·蜀书·李严传》注引《诸葛亮集》云:“(李)严与(诸葛)亮书,劝亮宜受‘九锡’,晋爵称王。”
九锡这项殊礼太复杂,但以下几项殊礼却是人人都能看到的:“剑履上殿”,即可以带着武器、不脱鞋子进入宫廷,享受与皇帝同等的待遇;“朝觐不趋”,在朝廷上以快走为礼节,但接受了这项殊礼的权臣却可以不慌不忙地慢慢行走;“赞拜不名”,皇帝和朝仪官对大臣一般都是直呼其名,对权臣却特别允许不称呼名字,只称呼官职和姓氏。这三条都与上朝有关,有了这三项殊礼,皇帝和权臣在朝堂上就几乎没有区别了。后来发展的更不像话,竟然出现给权臣设立专座的“殊礼”,还允许权臣跟皇帝平起平坐,俨然一副太上皇的模样。由于这种殊礼实在太露骨,一般的权臣都还不敢使用。汉末,曹操欲加九锡,受汉禅,遭到心腹荀彧的坚决反对。觉得九锡实在不是人臣要的东西,曹操为此失了不少人心,实在是得不偿失。
诸葛亮明知道李严什么意思,不但不检点,而且还大言不惭地说:“吾与足下相知久矣,可不复相解!足下方诲以光国,戒之以勿拘之道,是以未得默已。吾本东方下士,误用于先帝,位极人臣,禄赐百亿,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若灭魏斩睿,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于九邪!”
俨然他对目前的权利嗤之以鼻,他之所以不取代刘禅是怕成为众矢之的,维持现在这种状况,虽然没有皇帝的名分,可内外事务统一归自己决策,也跟皇帝没什么区别。作为一个托孤之臣,能对后主指手画脚,过多地干预朝政,而别人又认为是“鞠躬尽瘁”,诸葛亮可说是古今第一人。
诸葛亮死后在给他立庙的问题上,刘禅曾做过一次反常举动。根据史书记载:“亮初亡,所在各处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言事者只得退而求其次,建议立庙于沔阳。禁止百姓“私祭”,后主才勉强同意。
后主为什么不同意为诸葛亮立庙?诸葛亮生前,刘禅以“相父”称之,关系可见非同一般,难道诸葛亮死后立个庙祭祀都不可以了?究其原因只能说是刘禅在报复诸葛亮,因为诸葛亮生前以“相父”身份对后主指手画脚,压制刘禅时间太长了。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刘禅敢怒不敢言,他死后,刘禅才能直起腰板说话。可见在刘禅心中有多痛恨诸葛亮了。刘禅被诸葛亮压抑到无法容忍的地步。
诸葛亮的故事 5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伟大谋士,是一位智勇双全的人物。他的故事让人们领略到了智慧与勇气的力量。
在乱世中,"三顾茅庐"成为诸葛亮最为著名的故事之一。身为刘备的臣子,他秉持着忠诚和聪明的原则,不断劝说刘备出山,最终在第三次请求中才成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坚守信念,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诸葛亮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是"空城计"。当曹军大将司马懿进攻时,诸葛亮准备了帷幕、铜像等道具,在城头上呈现出自己坐镇的场景。司马懿被智勇过人的诸葛亮所吓住,不敢轻易攻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智慧和策略能够战胜强敌。
诸葛亮深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道理。他熟练掌握天文地理知识,并能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谋划。在巧借东风击败曹操舰队的故事中,诸葛亮利用风向变化让敌军船只陷入困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充分了解周围环境,才能制定出更有效的战略。
诸葛亮还是一位重视人才的领袖。他对刘备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他善于发现和培养人才,如庞统、徐庶等人都因得到诸葛亮的认可而展露才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珍惜人才、善待人才,才能共同取得成功。
最令人感动的是,诸葛亮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他胸怀天下,助力刘备建立了蜀国,但却在未实现自己的理想时离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了更伟大的事业,有时需要做出牺牲。
诸葛亮身上的故事激励着我们,他智勇双全、谋略高超的形象让我们明白了智慧与勇气的力量。希望我们能够在生活中汲取他的精神,去克服困难,追求真理。
诸葛亮的故事 6
在南阳,诸葛亮被尊为智圣,而《三国演义》及历代诗人的渲染和吟咏,使诸葛亮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愈发崇高起来。
对于诸葛亮为何没跟随曹操,促成“强强联合”以统一中国大业?在大一统观念中生活的中国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想法,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诸葛亮的一生做了一次检索和总结。
虽然诸葛亮轻挥羽扇的形象颇潇洒,但细观其一生,笔者认为有几处大败笔。
其一、择人有误。“良禽择木而栖”,三国有个著名的谋士郭嘉,他之前是跟从强大的袁绍的,但他却能慧眼识英雄,改弦易辙跟随弱小的曹操,并屡建功勋。难道诸葛亮受匡扶汉室思想的`限制不齿与曹操为伍?!或者他认为曹操手下谋士如云,跟随曹操难有在刘氏集团中的地位?可惜历史没有假设,刘备已捷足草庐而三顾,让诸葛亮别无选择。诸葛亮虽有管仲乐毅之志,却未能及早把握出山时机,追随真正的英雄,俗话说“扶强不扶弱”,与曹操失之交臂而跟随刘备,不能不说是一次冒险。
其二、决策有误。《隆中对》读来虽铿锵有力,为历代政治家和文人所称赞,但却指其策略有误,且为致命性的,蜀国占西蜀和荆州之地,相隔千里而两分兵力,难成掎角之势,关公失荆州在所难免。刘备虽为英雄,但在关键时刻不冷静,或者说是对诸葛亮的不信任,夷陵之战的失败,大损蜀国根基,反而更见孔明选择之失误。蜀国从此再无恢复汉室的机会。
其三、时机有误。以弱小之国,五出祁山进攻强大的曹魏,几乎皆徒劳而返,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为报三顾之恩及贯彻“以攻为守”的策略,却大量耗费了蜀国税收,也损耗了蜀国人力资源,致蜀国国力日渐衰弱。
其四、用人有误。错用马谡,致有街亭之失。忘先主白帝城托孤“马谡言过其实,未可委以重任。”之言。其五、理念有误。作为蜀国最高行政长官,事无巨细,必亲自躬亲,未能注意提携和培养蜀国后续人才,也导致其积劳成疾过早辞世。其六、协调不力,未能协调好魏延与杨仪之间的矛盾,在其死后,二人火并,大将魏延九族被诛,致人才匮乏的蜀国更加匮乏。
“得相能开国(《先主庙》)”。可惜诸葛亮的作为只开了一个蜀国,再无大的建树,而且其长子长孙在曹魏的进攻中都为国捐躯,这个结果使诸葛家族的悲剧色彩更加凝重。
历来都把诸葛亮当作神一样的供奉,“尊刘贬曹”的思想都有拔高诸葛亮的倾向!不用说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但我们更要拔开历史的迷雾来看其本来面目。纵观诸葛亮,虽有名相之风,却无韩信、乐毅之辈扶持,也不占天时地利。作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完美精神的体现,贯穿其蜀国政治生涯之始终,无不增添诸葛亮的悲壮,乃至“出师未捷身先死”之时,必有“长使英雄泪满襟!”之叹!
诸葛亮的故事 7
其实诸葛亮的一生在三国演义当中已经刻画的比较完整了,从初出茅庐到成为蜀国丞相,诸葛亮算是用尽一生去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为了刘备也是为了自己。不过因为诸葛亮在演义当中实在太神了,所以后人也是对诸葛亮非常的崇拜,那到底诸葛亮还有哪些故事是演义当中没有记载过的呢?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诸葛亮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大家也可以就当野史看看,因为正史里的诸葛亮可能就要让大家失望了。
诸葛亮写的出师表是我们在上学期间就要学习的,所以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其中有很多道理放在当今也能适用,可能这也是诸葛亮留给后人最大的一笔财富了。在三国里面多数人物的家事都很少被提起,所以人们也会觉得三国就是一本男人的小说,几乎没有女人什么事,今天就先来给大家讲讲诸葛亮的家事。诸葛亮的老婆是黄氏,后来才有人给她起名叫黄月英,历史当中黄氏的名字是没有明确记载的,不过黄月英却是一位丑女,大家都不理解诸葛亮为什么要找一位丑女当老婆。首先古代人的婚事一般都不是自己能做主的,父母的决定可能更加重要,还有就是不是人人都对相貌非常的看重,内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国时期女子的地位也都不高,多数都是管管后勤,男人出去赚钱,而且几乎只要是位达官贵人就会纳妾,但是诸葛亮一生只娶了黄月英一个老婆。从这点上来看,诸葛亮和黄月英还是非常恩爱幸福的。而且黄月英本身也是一位大才女,诸葛亮有很多的发明创造就都是在黄月英的帮助下完成的,例如最出名的木牛流马就是黄月英的点子。最后因为诸葛亮连年北伐,身体一日不如一日倒在了北伐的路上,他们的儿子诸葛瞻也战死沙场,无亲无故的黄月英也因此隐退回乡自己过日子直到去世。
传闻诸葛亮不仅精通兵法,而且还懂得玄学,直到自己病危后就想通过七星续命延长自己的'寿命。所以诸葛亮也是准备了七盏大灯四十九盏小灯,还有一盏最重要的本明灯。只要本明灯能够在七天之后不灭掉,那诸葛亮就可以续命成功。不过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老天如果认为你不能续命成功那也没办法,诸葛亮的七星续命灯被魏延无意当中被破坏掉了,所以最后也只能感叹上天注定诸葛亮气数已尽。我们当然也知道,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什么续命的方法,也只能通过医疗手段续命,其实诸葛亮在当时已经算是长寿老人,比平均年龄高出不少,但蜀国危在旦夕只靠诸葛亮一人也是无力回天。
诸葛亮的一生非常传奇也充满了神秘感,如果你想了解一位真实的诸葛亮多看看正史就可以了,但人们似乎更加喜欢那个神秘的诸葛亮,能够上演空城计、草船借箭、借东风、舌战群儒,还有一系列发明的他。那你喜欢的诸葛亮是哪一种呢?
诸葛亮的故事 8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 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 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 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 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 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 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 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 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诸葛亮的故事 9
草船借箭
周瑜看到诸葛亮挺有才干,心里很妒忌。有一天,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说:“我们就要跟曹军交战。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说:“用弓箭最好。”周瑜说:“对,先生跟我想的一样。现在军中缺箭,想请先生负责赶造十万支。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周瑜问:“十天造得好吗?”诸葛亮说:“既然就要交战,十天造好,必然误了大事。”周瑜问:“先生预计几天可以造好?”诸葛亮说:“只要三天。”周瑜说:“军情紧急,可不能开玩笑。”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诸葛亮说:“今天来不及了。从明天起,到第三天,请派五百个军士到江边来般箭。”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鲁肃对周瑜说:“十万支箭,三天怎么造得成呢?诸葛亮说的是假话吧?”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吩咐军匠们,叫他们故意迟延,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齐全。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鲁肃见了诸葛亮。诸葛亮说:“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鲁肃说:“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诸葛亮说:“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不过不能让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计划就完了。”
鲁肃答应了。他不知道诸葛亮借了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说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胶漆这些材料。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
鲁肃私自拨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鲁肃问他:“你叫我来做什么?”诸葛亮说:“请你一起去取箭。”鲁肃问:“哪里去取?”诸葛亮说:“不用问,去了就知道。”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箭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箭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箭手一起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去受箭。
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飞一样地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的五百个军士正好来到江边搬箭。每条船大约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诸葛亮的故事 10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诸葛亮的故事】相关文章:
诸葛亮的故事05-23
诸葛亮的故事07-11
名人故事:诸葛亮的故事06-18
名人故事:诸葛亮教子的故事10-05
有关诸葛亮的故事07-17
诸葛亮的故事名称09-24
诸葛亮教子的故事10-04
诸葛亮拜师的故事07-28
诸葛亮的故事300字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