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通用13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是一个部分,小编今天就为大家带来中国传统文化故事,欢迎阅读。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1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1: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
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
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2:温公爱兄
司马光一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朝廷。他地位显赫,德高望重,人们除了对他的德行备极推崇之外,他发乎真诚的友爱兄弟的情怀,更是流传千古。
司马光的哥哥,字伯康,名旦,兄弟两人的感情特别地好。当司马光退居在洛阳的时候,每次返乡探亲,总会探望兄长,他对哥哥既敬重又倍极关怀。
当时伯康已八十岁了,而司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长就如同事奉父亲一样地尽心尽力。尤其老人家体质羸弱,消化不佳,为保康健常需少量多餐,故照顾颇为费神。所以每当吃完饭不久,温公总会亲切地问候哥哥:「您饿了吗?要不要再吃点东西?」几乎是时时刻刻地关注,就如同照顾婴儿般地无微不至。
当季节的交替,气候极其不稳,老人最怕的是着凉。所以天气稍稍转凉,司马光就常常轻抚着兄长的背,并关切地问道:「衣服会不会太薄?会不会冷?」随时都注意到哥哥的衣服是不是足够保暖。日日嘘寒问暖,兄弟间的情怀自然地流露,这是何等地温馨感人!
人的一生,和兄弟姐妹相处的时间,往往超过父母,故应该彼此相互提携照顾,正所谓是「同气连枝,骨肉相连」。又谚云:「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因而,兄弟间真挚的友爱,是多么地弥足珍贵,我们应当更加地珍重爱惜。
温公和兄长间的手足情怀一直是古今的.美谈。故李文耕说道,司马温公是「一代完人」,他的品德、学识、涵养都无懈可击,他的孝顺、友爱、忠诚都出自于天性,是我们后人的表率。
孟子说:「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也就是说,孩子在孩提时代懂得敬爱父母,稍微长大之后懂得友爱兄弟,这些都不用学习就能知道的,因为它是源自于自然的天性,是人人本具的良知良能,正是所谓的「人之初,性本善」。
温公虽然高官显贵,但照料兄长从不委由仆人代劳,巨细靡遗,都亲自操持,这种至情至亲的手足之爱,与下人照顾是全然不同的。我们想想,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相互扶持、相互照顾,那是何等感人的画面!
对于兄长伯康,温公是恭敬到了极处,也爱护到了极处,所谓「友爱至极,无以复加」,《礼记》云:「听于无声,视于无形。」难道不正是如此吗?
的确,天底下很少有人能拥有这般幸福的手足之情,毕竟人懂得珍惜的时候短,往往都是在失去之后才知后悔,为什么过去不对他好一点?所以珍惜亲情的可贵,是何其重要!
温公的儿子司马康,也继承父亲之志,自幼就聪颖过人、勤奋好学,不仅学识渊博,更通晓经史,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厚的史学功底,参与了父亲《资治通鉴》的编纂工作。侍奉父母极其孝顺的他,在母亲去世之后,悲痛至极,三天三夜都滴水不进,哀痛逾恒,完全看到温公的风范。
司马康为人恭敬谨慎,不苟言笑。在路上,人们见到他温文的举止和脱俗的内涵,即使不认识他,也知道他一定是司马光的儿子。因为深厚的学识与严谨的家风,熏陶了他非凡的气宇。他能如此优秀,都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司马温公照耀青史的伟大风范,启发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人们从他不凡的品操中,体会到了真正的忠诚爱国与骨肉的至情,也见到了一位读书人能退则独善其身、进则兼善天下的卓绝操守。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身体力行,追随这种不朽的精神风范,世世代代绵延不绝、长盛不衰。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3:孟母三迁
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
当他们住在墓地旁边时,孟子就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于是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住!”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4:孔融让梨
东汉鲁国,有个名叫孔融的孩子,十分聪明,也非常懂事。孔融还有五个哥哥,一个小弟弟,兄弟七人相处得十分融洽。
有一天,孔融的妈妈买来许多梨,一盘梨子放在桌子上,哥哥们让孔融和最小的弟弟先拿。
孔融看了看盘子中的梨,发现梨子有大有小。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心想:别看这孩子刚刚四岁,却懂得应该把好的东西留给别人的道理呢。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
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呀?”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
爸爸听他这么说,哈哈大笑道:“好孩子,好孩子,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以后一定会很有出息。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2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快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当然!”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3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年轻人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4
从前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钱阳担任县令。当时,社会上还存友军卒xx将帅、小吏侵犯长官的风气。张乖崖想找个机会严惩这种行为。
一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忽然看见一个小吏慌慌张张地从府库中溜出来。张乖崖喊住小吏,发现他鬓旁头巾上藏着一枚钱。经过追问盘查,小吏搪塞不过,承认是从府库中偷来的。
张乖崖将小吏押回大堂,下令拷打。小吏不服,怒气冲冲地说:“一个钱有什么了不起,你就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难道还能杀我!”。
张乖崖见小吏敢这样顶撞他,就毫不犹豫地拿起朱笔判道:“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一日偷一钱,千日偷千钱,时间长了,绳子能锯断木头,水能滴穿石头)。”
判决完毕,张乖崖把笔一扔,手提宝剑,亲自斩了小吏。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5
陈胜是秦末阳城(今河南登封)的一个农民。一天,大家坐在田埂上休息,陈胜低着头,不言不语,同伴们就问他是不是不舒服。他忽然抬起头,说:“将来咱们要是富贵了,可千万不能忘了穷哥们儿啊!”
大家听了,都笑道:“你我现在穷成这样,还说什么富贵不富贵?”陈胜叹口气说:“燕雀怎么能够明白鸿鹄的志向!”
后来,秦二世征兵戍守边疆,陈胜也在被征之列。他同另一个农民吴广因为身高体壮,被派为领队的头目,奉命开往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县附近),并限期到达。
地方官派了两个军官押着同行,恰逢连日大雨,道路难行,走了好几天才到大泽乡(今安徽宿县西南)。陈胜和吴广暗中商量:“看来我们不可能如期赶到渔阳了,与其因为误期而死,还不如干脆不去了,就在这里起义,大不了也是一个死。”原来,按当时军法,逾期不到防地者,一概处死。
两人商量定了,就趁着军官喝醉时把他们杀了。随即召集大家起义反秦。陈胜、吴广发出命令,定国号为“张楚”,并下令大家各袒右臂作为标记。他们首先占领大泽乡,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后纷纷响应。
陈胜、吴广编练部队,整肃军容,而后攻下附近各县,收集兵力,继续扩展,接着攻下陈县(今河南淮阳县)。这时陈胜的部队已拥有战国六七百辆,骑兵一千多人,步兵几万人。于是他们就以陈县为根据地,拥立陈胜为“张楚王”。
这个风声一传开,各地饱受秦朝欺压的人民纷纷响应,他们杀掉当地的官吏,举起了义旗,反秦风暴迅速席卷了大半个中国。
【故事启迪】陈胜虽然出身贫寒,但志向高远。后来,陈胜、吴广揭竿而起,陈胜还被拥立为“张楚王”。可见,贫穷并不可怕,贫而无志才是最可怕的。“苟富贵,勿相忘”是陈胜与穷苦出身的同伴们的'约定。后来,陈胜果然富贵了,但是,当以前跟他一块干活的有些同伴来找他时,陈胜并没有兑现自己的诺言,这便为日后起义的失败埋下了伏笔。
逆境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逆境中沉沦。年轻人只有有从坎坷和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不断的成长,通过历练,矫正自己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努力学习文化技术,掌握一技之长,仍然会有美好的明天。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6
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用祖传的结绳记事的办法替黄帝记载史实。时间一长,那些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绳结都记了些什么,连他自己也忘记了。因此,仓颉想造出一种简单易记的符号,用来表达思想,传授经验,记载历史。
因为怕人打扰而延误了时间,仓颉把自己关了起来,开始专心地创造新的.符号。为了叫起来方便,他给这些符号取了名字,称为“字”。这些字都是依照万物的形态造出来的。比如“日”字,是照着太阳红圆的模样绘的;“月”字,是仿照着月牙儿的形态描的;“人”字,是端详着人的侧影画的;“爪”字,是观察着鸟兽的爪印涂的.....仓颉就是这样细心观察万事万物,辛辛苦苦造字。一天天过去,仓颉创造出了我们今天用的所有汉字,并将它们传授给了后人。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7
很早以前,有一个武状元,自以为功高官大,常常欺侮邻居。
邻居是个白胡老汉。这天,白胡老汉将三个儿子喊到面前,说:“我当了一辈子家,常常受人欺负,惹得你们也怄了许多闲气。现在我老了,轮到你们当家了,今天我给你们每人十两银子,出门做一件功德事回来,谁有美德,谁就当家。”
过了几个月,三个儿子都回来了。
大儿子说:“我走到河边,看见一个妇女跳河自杀,我跳进河里把她救上岸来。她身怀有孕,我救了两人性命。”
白胡老汉点点头,没有言语。
二儿子说:“我走过村庄,看见一户人家失火,这天刮大风,全村人都很危险,我只身跳进火里,将火扑灭,保住许多人家的'生命财产。”
白胡老汉笑眯眯地,没有说话。
三儿子说:“爹,对不起你老人家,我做了一件蠢事,救了一个仇人。那天,我路过大山,看见邻居武状元出征胜利归来,高兴地喝醉了酒,倒在悬崖边睡着了,一翻身就要摔到崖下,粉身碎骨。我本来想把他掀下崖去,可是又一想,边疆正需要他去防守,沙场需要他去征战,最后我还是把他喊醒了。他羞愧满面,深深给我作了一个揖,上马去了。”
白胡老汉听罢,哈哈大笑,便要小儿子当家。大儿子和二儿子都不服气。
白胡老汉说:“救命保住一人,救火保住一家;只有国家富强,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你弟弟丢弃个人怨恨,先为国后为家,这是最高的美德。”
第三个儿子当家了。武状元非常感激他,承认了自己以前的过错,从此两家和睦相处,变成了很好的朋友。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8
这个星期,我收集了许许多多的传统文化资料。有各种各样的泥塑,有精致的剪纸,还有一些赛龙舟的资料……其中我最喜欢泥塑,因为我从小就对泥塑特别感兴趣。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我国泥塑艺术可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史前文化地下孝古就有很多发现。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的陶猪、陶羊时间约为六千至七千年前左右;河南新郑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古陶井及泥猪、泥羊头时间约七千年前。
有一次,我到爸爸单位去玩。爸爸带我去了他的办公室,我在里面玩了一会儿,觉得有点无聊。就在这时,我看见了一团泥,我就快速跑到了爸爸的座位上,就像一只饥饿的小兔子看见了一根又香又甜的萝卜一样。我满心欢喜地拿起泥团开始玩弄。我一边精心捏制泥团,一边想:我要做哪人小动物呢?想来想去,我觉得今年是鼠年,我就做一个小老鼠吧!说着,我就开始动工了。
我用我那双灵巧的小手,又是拧,又是捏,不一会功夫就捏好了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鼠。瞧,它的眼睛还在登我呢,多可爱的小老鼠啊。最后,我把这只小老鼠送给了我亲爱的爸爸。中国的传统节日真是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了解的传统节日还有:瑞午节、清明节、七夕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同样给我们带来了欢乐和幸福,所以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继承下去。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光逃灿烂的古老文化,作为我庙会。走进隋唐遗址的民俗街,我立刻被这里各种各样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我穿梭在人流中间,眼睛都不够看了。我们停留在一个摊位前,十二生肖的造型呈现在我的面前,一个个晶莹剔透、惟妙惟肖。妈妈告诉我说这就是传统文化艺术——吹糖人。吹糖人啊,我可没见过。我看到这些可爱的小动物,缠着妈妈要买一个我的生肖——龙。妈妈看我喜欢就买了一个,接过钱的老爷爷就开始给我做。
只见他从面前的小锅里拿出来一块用各种糖熬成的糖稀,两只手揉呀揉,揉成了一个里面是空的小球。然后从一头拉开成一条“小尾巴”,去掉一部分后就把“小尾巴”放在嘴里吹,小球在老爷爷的手里开始变大。老爷爷的手和嘴配合着,嘴吹着,两只手灵巧的捏来捏去,不一会,一个栩栩如生的'龙头就出来了。这手艺也忒好了吧!在老爷爷两只手的扭来扭去中,不一会龙身子也出来了,接着,他又拿了一根棍子,趁着糖稀还没干,把糖稀龙粘到了棍子上。我把它举到太阳下,好晶莹剔透的龙啊!我在心里不由赞叹这位爷爷的手艺可真厉害!其实,吹糖人儿祖师爷是刘伯温。据说朱元璋为了自己的皇位能一代代传下去,就造“功臣阁”火烧功臣。刘伯温侥幸逃脱,被一个挑糖儿担子的老人救下,两人调换服装,从此刘伯温隐姓埋名,天天挑糖人担换破烂。在卖糖的过程中,刘伯温创造性地把糖加热变软后制作各种糖人儿,有小鸡小狗什么的,煞是可爱,小孩子争先购买。在路上,许多人向刘伯温请教学吹糖人儿,刘伯温一一教会了他们,于是,这门手艺就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到现在据说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吹糖人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已经不多见了,希望以后能够受到更多人们的关注,让我们中国古老的传统手艺保存下去,流传下去。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9
1、陶宗仪持之以恒
【传统故事】宋元时期,有个叫陶宗仪的人,他从小就坚持刻苦读书。即使在田地干活的间隙,他也不忘看书。田里没有纸,每当想起什么,看到什么,听到什么,他就立即摘取树叶记录下来,回家后储存在一种口小腹大的瓦罐里,等存满了就埋在树下。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十年中竟积攒下十几罐树叶。有人问陶宗仪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学习就应该持之以恒。"
后来,他把瓦罐一个个打开,取出来时积累起来的树叶,重新进行整理、修改,最后写成长达30卷的《辍耕录》。《辍耕录》记录了宋元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风貌,成为后人研究宋元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人生感悟】陶宗仪刻苦读书、持之以恒的故事告诉大家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对于青少年来说,要珍惜当前良好的学习环境,挤出时间来学习,这样知识就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个人的综合素质就会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高了,其认识水平、理解能力就会相应提高,看问题的视野才会开阔,学习技能才会得心应手。
2、公明仪对牛弹琴
【传统故事】战国时期,有个著名的音乐家叫公明仪。他弹奏的曲子优美动听,很受人们推崇。有一天,公明仪看到田野里有一头黄牛,心想:"音乐乃天地之神韵,能通宇宙之灵,何不为牛弹奏一曲呢?"于是,他端坐树下,为那头黄牛弹起了一支很动听的曲子。可是那黄牛根本不理会美妙的音乐,仍旧头也不抬地吃草。公明仪以为它嫌这支曲子太高雅,就又换了一支通俗一点儿的曲子,可黄牛仍然无动于衷,公明仪很失望。旁边有人见了,连忙安慰他说:"你不要生气,不是你弹的曲子不好听,而是你弹的曲子不入牛的耳朵啊!"于是公明仪用琴模仿蚊子、牛虻的叫声以及小牛的"哞哞"声。这时,黄牛立刻摇头尾巴,竖起耳朵,认真地听了起来。
【人生感悟】世上万事万物无定律,对牛弹琴的故事说明要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同样如此,在学习过程中,青少年不要今天读这,明天看那,就像瞎子摸象,碰啥算啥。到最后什么也没有学好。真正会学习的`人,善于取舍,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成效,所学知识能够在哪个方面对自己有所帮助。也就是说,学习要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3、曹操碣石山观海
【传统故事】三国时期,天下大乱,北方的袁绍和曹操都想吞并对方,伺机一统天下。公元二百年,袁绍率十万大军攻打曹操,曹操率七万兵马迎敌。两军在官渡交战,曹操亲自率五千精兵烧掉袁军的粮草,并趁乱一举打败了袁军。接着,他又平定了辽西、辽东等地。得胜后,他踌躇满志地班师回朝。路过河北碣石山时,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望着辽阔苍茫的大海,不禁吟道:"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这首《观沧海》通过对大海壮丽景象的描写,展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成为千古佳作。
【人生感悟】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代枭雄,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他所写的诗句至今仍广为流传。这一首《观沧海》便展现了他宽阔的胸襟和卓越的气度。处于逆境中的青少年,应当学习曹操对前途的乐观心态,不能因一时的困难而消极颓废。
4、魏照拜师
【传统故事】郭泰是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当时有很多人向他求教。有一个叫魏照的年青人,也拜郭泰为师。在向郭泰讨教几次之后,他就把行李也搬了过来,要住在郭泰的家里。郭泰很奇怪,就问他:"别人都是早上来晚上走,你为什么要住在我这里?"魏照诚恳地说:"我很佩服您的学识和为人。现在有知识的老师很容易找,但能传授做人道理的却不多。而您正是这样的人,所以我希望能时刻伴随您的左右,朝夕学习。"郭泰听了很受感动,就留下了魏照,从此更加用心地教导他。后来,魏照也成为了大学者。
【人生感悟】我们除了要虚心学习文化知识外,还要悉心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做一个真正品学兼优的人。魏照拜师的目的,不正是为了德学兼备、完善自我吗?在如今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中,要想更好的生存与发展,就要学会做人做事之道。成功的机会是均等的,只要找到了为人处世的方式,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10
陈蕃立志
东汉时有一个少年名叫陈蕃,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自己住的屋子又乱又脏,却从来不收拾。他父亲的朋友薛勤见状批评他:“你怎么不打扫一下房间,客人来了看到这么脏乱多不好啊!”陈蕃回答:“我是做大事的人,怎么能做这个呢?”薛勤当即反问:“你连一间屋子都收拾不好,你能做出什么大事呢?”陈蕃顿时不知道如何回答了。
【故事启迪】小是大的基础,大是小的积累,一切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业。这就启示年轻人要注重细节的积累,今天的一点变化,明天的一点努力,后天的一点学习,这样不断地日积月累,到了一定的程度,达到一个临界点,你的质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与其他的人拉开差距,这种差距,就是你经过努力达到一个临界点所取得的'成果。当细节积累到一定的临界点,就发生了突变,突变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这个不知不觉就是量的积累。
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以后的事业,我们都应该从小事去做起,从“扫一屋”开始,将来才能有机会“扫天下”。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11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纥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纥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便派使者缅伯高带了一批珍奇异宝去拜见唐王。在这批贡物中,最珍贵的要数一只罕见的珍禽——白天鹅。缅伯高最担心的也是这只白天鹅,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可怎么向国王交待呢?所以,一路上,他亲自喂水喂食,一刻也不敢怠慢。可是有一天,天鹅喝水的`时候合颈一扇翅膀,“扑喇喇”一声飞上了天!。缅伯高向前一扑,只捡到几根羽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眼睁睁看着它飞得无影无踪。
缅伯高决定继续东行,他拿出一块洁白的绸子,小心翼翼地把鹅毛包好,又在绸子上题了一首诗:“天鹅贡唐朝,山重路更遥。沔阳湖失宝,回纥情难抛。上奉唐天子,请罪缅伯高,物轻人义重,千里送鹅毛!”
伯高带着珠宝和鹅毛,披星戴月,不辞劳苦,不久就到了长安。唐太宗接见了缅伯高,缅伯高献上鹅毛。唐太宗看了那首诗,又听了缅伯高的诉说,非但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缅伯高忠诚老实,不辱使命,就重重地赏赐了他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人义重”,便成为我国民间礼尚往来、交流感情的写照或一种谦词。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12
从汉服复兴到故宫文创成为爆款,从《中国诗词大会》大火到《唐宫夜宴》出圈,中国传统文化似春日绿意般蔓延出高不可及的朱红宫墙,走近人民群众,走入大众的心中,同时也提醒我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是身为华夏儿女不可推卸的责任。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理解文化的深层内涵。木心曾说:“人类文化的悲哀,是流俗的易传、高雅的失传。”目前文化潮体现出的.通俗有趣,只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入口。当我们看到汉服之美时,应该去了解其背后的传统服饰文化;当我们购买故宫文创时,应该走进故宫,听听清朝的兴衰;当我们观看虎年春晚时,更需要关注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若我们只流于文化表面的下里巴人,而忽略其背后真正重要的阳春白雪,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文化的热潮将泡沫般消逝,这会是民族的不幸与时代的悲哀。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对文化进行创新。诚如周国平所言:“文化是生命的花朵。离开生命本原,文化不过是人造花束。”在奔流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之所以能延续至今,是因为不断有人为它注入生命。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唐宋时期的诗词繁荣,无不在用自己的方式对文化进行创新。五千年后的今天,创新仍旧不可缺少:李子柒录制古风视频讲述非遗故事;樊锦诗构思“数字敦煌”保护文物;白先勇制作青春版《牡丹亭》掀起青年昆曲热……唯有创新,才能使文化继续生生不息。
传承传统文化,需要把文化推出国门。例如,被誉为“当代鲁班”的阿木爷爷把有关中国传统木工手艺的视频上传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让国外网友叹为观止;北京冬奥会利用开幕式在立春这一诗意的巧合,将二十四节气设置为倒计时,向世界展示了中国人的浪漫。无论哪个领域,个人还是国家,都在不断把传统文化推出国门。中华文化走出国门后,世界看到的便不止是文化,而是一个傲然屹立于东方的大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种种思想,是华夏民族性格品质之来源,故向世界充分宣传传统文化,便是立好中国形象,从而激发中国人更多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讲好当代中国的故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们决不能以跟风的态度面对兴起的文化热潮,而要借助这阵东风靠近传统文化,对其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把文化推出国门,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 13
一、 “神”话不再
《故事新编》收录的小说历时跨度13年,鲁迅在创作《不周山》之时“不记得怎么一来,突然停了笔”,以致“《不周山》的后半部是很草率的,决不能成为佳作”①。《不周山》后来改题为《补天》,且放在了《故事新编》的之首,可见它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并不像所说的那样低,也不是一篇“误人”之作。
《补天》始于女娲造人,终于女娲逝世。在《补天》中,女娲被描写成一个与时代脱节形象,她在人类战争中被武器刺的不知所以,而刺痛她恰恰是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她在现代文明的大浪淘沙中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本篇中鲁迅对女娲持一定的肯定态度,女娲造福于人类社会,但人们不懂得惜福。女娲的死是凄凉的,她被人类不断进步的文明所抛弃,与此同时,鲁迅对民众的无知更是不惜笔墨,“嫡系”之争,但竟不识自己口中的神。他们只是从表面上承袭了传统,而未得其精髓;虽秉承着传统,却又活生生地抛弃了它。鲁迅运用“故事新编体”②,“并不直接针砭社会,而是用“曲笔”的形式表露自己的是非观念”③,在历史故事上加以现代改编,虚实结合,起到了很好的讽刺批判效果。
二、英雄末路
《奔月》中的羿,《理水》里的禹,《铸剑》的黑衣人,笔者都将他们纳入英雄形象系列,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并没有神话中的英勇神武。
《理水》里相较于其他官员,大禹踏踏实实孜孜不倦的为民办实事,在故事中其他官员的谄媚与禹的正直不阿相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种官场形态现今也是普遍存在。当舜要求百姓都学禹的行为时,吓煞了一批官员,但最后禹还是接地气儿,没让大家难堪,反而天下太平到人与自然和谐的境地,对此结局,嘲讽之意尽显其中。
《奔月》中塑造了一个与我们所接受的传统文化中大相径庭的羿。在这里,羿是懦弱的,他怕老婆,甚至一个普通大妈都可以呵斥他。在嫦娥心中,他早已是一末路英雄。如今荒芜的田地已承载不了他的本领,即使利器在手也无济于事,与以往富庶的生活相比嫦娥无法适应现今的平淡。时势造英雄,时事亦覆英雄。羿一直都以英勇的形象被后人谨记,在这里,却俨然失色,时过境迁。这篇小说暗含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很多能人异士的惋惜,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但由于处在动荡的年代,不得不为形势所逼,身怀绝技却无处施展。
《铸剑》中的眉间尺贪玩、弱懦、犹豫不决、优柔寡断,而黑衣人果敢、决绝、胆大心细、目的性强。两人在性格、处事方法上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黑衣人的复仇是成功的,但又带有戏谑的色彩,故事在滑稽幽默中结束。前半部分紧张、恐怖,后面略显恶心,而结局又是喜剧的。不得不说鲁迅有超强的语言驾驭能力,这也不失他对“油滑”的表现。《铸剑》的结局和开场一样悲凉苍劲,黑衣人不仅是为了眉间尺复仇也是一场文化复仇,他赋予了复仇更深层的含义,文化复仇的道路注定不是一帆风顺的,要付出血的代价才能完成。
这三篇以英雄人物为主题的小说,所刻画的英雄形象一反常态,并不像我们在传统文化中所接受的那样,光芒万丈,被视为崇高的神,他们性格的弱点与社会现实的写照,都映照着灰色的底调。鲁迅对传统的反向分解,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融会贯通,极具嘲讽戏谑色彩,英雄在鲁迅笔下也到了末路。
三、智者遁形
《采薇》、《出关》、《非攻》、《起死》四篇都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者,他们一直是中国精神文化的支柱。但在《故事新编》中,他们的精神能量并非长存于世。
《采薇》中的伯夷、叔齐逃离自己的国家,来到深山里,靠采薇过活,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刺激断了他们维持生命的最后一点希望。他们一直活在历来被视为传统的伦理纲常之中,这是他们万万不可逾越的道德底线,这使得他们的性格在小说中难免显得固执,他们一直坚持的信仰将他们逼上了死亡的道路。鲁迅对此类文人的教条做了适时的讽刺,将他们执拗的形象刻画的鲜明生动,他们的死亡,也是对当时儒者道路的终结。
《出关》里的孔子、老子均为古圣人,虽然他们主张不同,但都具有时代意义。孔子的 “入世”,老子的“出世”,这与传统相符,但鲁迅在老子身上颇下功夫。故事中老子较为弱懦,他一直逃避,在连最基本的生活需求都无法保障时,还是坚定自己的计划。这是对自己人生态度的执拗,逃避只会将自己的处境变得更糟。老子在关口被请过去做讲座、写书,但他的`讲座和书又有几个人能搞明白呢?故事最后,关尹喜还盘算起了请老子的成本,觉得老子的思想根本就不值钱。故事伊始,鲁迅在无形中将老子的“出世观”变的无处遁形,这也是他自己对传统文化中的部分思想提出的质疑。
《非攻》主角是墨子,墨子成功劝住了楚攻宋,并向公输般灌输了“义”的思想,这一思想却不为楚王所接纳,因为他是君王,要的是既得利益,是天下。在墨子看来,得天下者非“义”不可。在这里,鲁迅顺便讽刺了一下儒家,“你们儒者,说话称着尧舜,做事却要学猪狗,可怜,可怜!”,儒家在他心目中的似乎已失去了作为传统文化根基的地位。
《起死》是《故事新编》的最后一篇,写庄子与鬼魂相遇的巧合。中间有他们对于“死”“活”的辩论、庄周梦蝶和骷髅还魂后的对话。这里庄子并不是一派威严,作者在幽默、滑稽中穿插了无厘头的情节,让人哭笑不得,庄子与鬼魂的对话就像人与野兽,不可理喻。 庄子一直忙于公务,分身乏术,这与传统文化中庄子的形象恰恰相反,庄子主张自由,逍遥,又怎会轻易受到官场的束缚!他与老子不同,老子是顺从的,而庄子似乎掺杂了不羁的性格,虽说都是无为,相较于老子,庄子更加主动地参与政治,他更加适合官场那一套。在无形中形成了对比,在上一篇讽刺老子懦弱,这一篇则又讥讽庄子的那一套,对道家思想的开创者如此调戏,不正是他对道家的抨击吗?
四、绝望之于希望
《故事新编》从宏观的角度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魂灵复杂品性的阐释。他们被奉为崇高的存在,然而在当时社会,他们的作用被削弱了,从而产生矛盾性。这些历史人物在中国传统中都是光辉的,他们对中国后代的影响一直根深蒂固,他们都是中华文明大厦的建构者,但在这里,鲁迅却大反其道,透过这些文化先锋,将中华传统加以戏谑的思考,这也就是为何国民无法摆脱其自身桎梏的原因,因为传统中伟大的先人已如此不堪了,更何况是承继传统的后人。人性的愚懦、固执也是承袭的,想要改变如此艰难的现状,不可一蹴而就。
笔者认为,鲁迅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他也曾试着从传统中寻求救赎人性的出路。从《故事新编》来看,他抨击儒、道,目前找到的是墨家,但墨子的“兼爱、非攻”,在人们苦苦追寻既得利益的动乱世界里,行不通。他寄希望于传统,有望从五千年的文明中寻觅精神放存处,但是绝望大于希望,绝望的背后又是对传统文化坚定不移的信仰。他对先人的嘲讽,也是自嘲,他对传统文化嘲讽的越深,也就对自己所接受的传统质疑得越厉害。但就是这根深蒂固的五千年传统文化,曾让中华民族大放光彩,但又让中华民族深陷其中,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是矛盾的,在《故事新编》中他对此极尽讽刺的手笔。
【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相关文章:
经典的中国传统文化故事(精选60篇)05-08
中国梦传统文化的心得体会07-20
中国传统文化作文400字选登07-12
嫦娥奔月中国神话故事09-12
中国古代历史名人故事10-09
中国古代名人唐代黄巢咏菊诗的故事10-27
我的中国梦征文03-12
中国餐桌礼仪常识11-23
名人故事:屈原的爱国故事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