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短文》教学反思 篇1
(1)过程活动化。我们可以把学生课堂活动是否充分作为检验课堂教学是否改革的标尺。如果课堂上没有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习得技巧、发展智能、训练思维、升华精神的活动,就没有语文教学的改革。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来研究我们的教学。教师必须追求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起来且真正学有所得的高层次教学境界,简单地说,就是课堂教这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设法让学生充分地“活”起来,“动”起来,就是要将教师“教”的活动科学巧妙地转变为学生“学”的活动,将本需由教师讲析出来的内容由学生在充分的课堂活动中读出来,找出来,析出来,悟出来,练出来,品出来。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巧妙地将积累语言、赏析语言整合为编写《读书名言精评》这一学生活动,既凸显了语言教学这一重点,又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也让学生享受到了求知的愉悦,感受到了思想的启迪。在教学第二篇短文中,教师又将学心论证方法这一教学重点难点转化为学生小组合作比较阅读,学生在比较中自悟自得,自得其乐,其乐融融。
(2)关注学生体验。关注学生体验即是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一方面,教师引导学生将教材内容与实际生活对接,学生情感与外部世界对接,原有经验与新鲜经验对接,构筑了师生交往对话的平台。另一方面,组织思维工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和实践,使学生在体验中掌握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如:编写《读书名言精评》,与培根“对话”,比较阅读,自拟名言等,促进了学生在体验中自得自悟,在实践中学习,在合作中发展。
(3)充分利用课文价值。赵树理说:“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教者是善于利用教材的人,以其独特的眼光,穿透文字表面,发掘到了教材独特的价值:一是知识积累的价值。教师选择了读书名言这一角度引导学生学习课文,选择比较阅读这一方式引导学生学习议论文知识。二是美育的价值。学生在编写《读书名言精评》的全过程中,不仅探寻到了语言的美点,而且从中感受到了求知的乐趣,获取了求知向上的精神源泉,
三是思维训练的价值。在比较阅中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在与培根“对话”和自拟名言中培养了学生创造新思维。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个教例中,因为拓展迁移不够,所以让人感觉到学生学习空间窄了一些。但是,这里的确为学生展示了读书的无穷魅力。
《短文》教学反思 篇2
今天讲授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巴金是我国著名作家,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讲授此课我首先介绍作家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本科的写作背景、写作时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和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我通过本文的关键词语来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在文章中有一些关键词语,如“日”“飞蛾”“夸父”“月”“姮娥”等,他们的含义不能仅仅按照本义来理解,而要在通读全文、理解全文的基础上来把握。这些人和物都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拒绝寒冷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这些神话故事,进而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在讲课中,由于教师过于着急,对这些内容讲解较少,而又没有放手让学生自己多说,所以此环节处理不好。
“读”和“写”是两项最基本的训练,充分朗读可以让自己的读音更准确,也可以深入的了解、感受课文,欣赏本文的铿锵之美,因此授课中我注意朗读,让学生多读,在读中读准生字,了解内容。
其实我们教师明明知道为了更好的突出课堂效应,加强课堂有效教学,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学会自己解决问题,培养能力,但真正做起来就忘到了脑后,课堂上总怕学生掌握不好,而自己就为学生包办一切,讲个没完。讲完这一课我还是有这样的体会,因此,今后的课堂我还是要多反思,认真备课,以更好的进行有效教学。
《短文》教学反思 篇3
这两篇课文内容都比较简单。备课的时候,吸取了前古文教学的思路,认真备足课文的字词,要求学生在最短的时间掌握翻译及字词。关键的,就落在如何引导学生对古文更深入地思考和理解了。
备课时所定下的学习目标是要学生掌握夸父和共工的人物形象,学会比较人物形象。哪知上《夸父逐日》的时候,有个学生忽然站起来问:“老师,夸父是不是很无聊,去追赶太阳?”我念头一转,刚好这个可以作为学生质疑的切入点,让学生更好地对课文进行讨论探究。于是我放下课本,请学生就“夸父是不是个无聊的人”这个问题进行讨论。课堂的气氛一下子扎开来。学生反应很激烈,甚至有学生说得很全面,既说到了夸父是盲目的,又说到他是勇敢的,敢于挑战权威的。最后我再总结:从积极意义上看夸父,和从消极意义上看夸父,告诉学生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物,就能得到不同的结果。
在上到《共工怒触不周山》一课时,吸取了前面的课堂经验,我在分析了共工的身份以后,本想请同学分析共工的形象,也有同学举手问:“共工这种行为是不是表现他是个失败者?”他列出的理由是:一,本身和颛顼战争的过程中,他就已经失败了;二,败了还自己恼羞成怒撞不周山,这不是很奇怪吗?我觉得这个问题还是有值得讨论的余地的,于是也打乱了自己的思路,请同学来说说自己的意见“共工是不是英雄人物”这个问题来讨论。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不仅平时成绩好的举手,平时成绩比较差的同学,甚至经常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也举手发言。有的同学说,历史上也有许多失败者,但是他们也用自己勇敢的行为改造了当时的社会(她列举的材料是陈胜吴广),所以英雄应该是以他对社会作的贡献来评价的;有的学生也说了,共工的脾气太暴躁,真正的英雄应该广纳贤才(他列举刘邦和曹操);还有同学说共工改造了自然界,这是英雄的表现。讨论很激烈,一直到下课,大家都不肯停下。
这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可以有几点收获:
第一,课堂的讨论一定要有收获。讨论一定要使围绕课文的中心主题来讨论的。学生有时候提的某个问题,可以作为导入,但是教师一定要把这个问题作为课文中心的切入点,这样的讨论才有意义。比如这一课的讨论目的`是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人物的形象。两篇课文在讨论的过程中,一直都没有离开课文的主题:两位英雄人物牺牲自己,改造自然界的精神。
第二,讨论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得有趣,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这样学生看问题的面才能广,讨论才能更激烈。在这次的讨论中,学生列举的材料都是信手拈来,调动学生本身学习过的知识,这才是加深学生学习印象和分析课文能力的方法。
第三,能够利用学生的提问,及时和学生进行课堂的交流。学生觉得顺理成章,在讨论时,不会觉得只流于表面,这是学生自主学习思考后得出的问题,更能引起其他学生的关注。
《短文》教学反思 篇4
今天,我上完了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短文两篇》。包括《夸父逐日》和《共工怒触不周山》两篇。这两篇文言文在文体上与七年级之前学过的文言文都有差别,是两篇神话故事。事实上,学生们对于“神话”并不陌生,大多数的学生也能讲很多神话故事,但文言文教学毕竟不是讲故事这么简单。
对于如此短小的两篇课文,我制定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学生首先落实字词的意思,在此基础上能够翻译全文。这一点我的学生都做的非常好,并且多数学生能够通过疏通字词句子了解这两个神话故事并当堂能够背诵这两篇文言文。然而,正当我讲完字词句正要开始深入挖掘课文内容时,学生们突然提出了疑问。“老师,夸父是不是一个自不量力的人呢?这样的人有这样的结局是意料中的事呢!对不对呀?”我被学生问到了。因为接下来我刚要开始讲这一神话故事的积极意义,然而学生首先先入为主的提出了神话故事中的消极意义。但是学生的理解并不是错误的,如何引导学生继续去理解神话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成了这堂课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于是,我突然意识到关于“神话”我首先忽视了它的定义。接下来,我就开始借着学生的提问把神话的定义跟同学们解释了一遍。孩子摸着头说道:“哦,原来是这样,远古的人们根本不知道自然科学的知识。”了解了这一点,接下来的积极意义的讲授就变得顺利的多了。
整堂课这么一来变得相对轻松了许多。差不都在讲完《夸父逐日》的内容时,有位同学突然举手了,我请他起来发言,没料到他说:“老师,夸父具体是什么时候的人呢?如果他跟大禹在一个时期就好了。”我问道:“为什么呢?”这位同学一脸笑容地说:“老师,你看他喝干了黄河的水呀,大禹就不用这么辛苦去治水了。”在这时我突然发现,孩子们拥有无限的想象力,这是多么珍贵。我表扬了这个孩子,因为他的聪慧,也因为他的想象力与联想的能力。
这一堂课下来,我突然感受到了作为一名老师是多么幸福。自我从教以来,还没有像那天那么高兴。因为在那一堂充满着孩子们疑问的课上我感到孩子们对于知识的渴求。我欣赏他们打破少过问到底的精神。我也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许多不足。很多次培训时听到这样的话:做一名语文老师,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慢慢一杯子水。然而,面对日益进步的社会,信息高速发达的社会,如今的语文老师已经不仅仅是一桶水这么简单了。只有不断地在知识上完善自己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
【《短文两篇》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短文两篇说课稿
5.《藏戏》教学反思
6.《匆匆》教学反思
7.匆匆教学反思
8.《画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