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部分人成不了技术专家?
或许很多人会非常不解的问,我是一个程序员,我一直钻研我的技术,我在某个领域成为一个专家,难道不够吗?而且,我们也看到,国外有很多资深的技术专家直到60岁还在写代码,而且生活过得很惬意,
为何大部分人成不了技术专家?
。这时,我还需要商业意识吗?不可否认,这是一种非常良好的愿望。而且这种愿望藏在在很多程序员的内心深处。记得在一次采访中,周鸿祎也曾谈到,如果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让他选择一种生活,或许他希望到一个僻静的地方去写共享软件。由于程序员习惯于和计算机打交道,对计算机拥有全部的“Control”。自然,对于外部的商业有一种要逃离的心理。
但是,在中国的现实状况看,希望能够成为技术专家,而不直接介入商业活动的想法有些难以实现。
首先,中国的软件企业养不起大量水平非常高的.技术专家。尤其是在过去,一个几十个人的软件团队中,如果有两个能力超高的技术领头人,估计有一个就会自己另外扯山头了,而且公司也养不起这样高水平的人员。
同时,中国企业也很难给出长期钻研技术的环境,在一个项目为导向的公司中更为突出,不同的项目完全要随着客户的需求不断变更,根本没有技术积累的过程。而在产品类的公司中,这样的公司在中国生存起来非常困难,往往都寄希望与不断满足市场的需要,快速推出产品,而深入的研究技术对很多技术人员来讲,有这样的机会实在算是奢侈品。
当然,现在很多企业在成立“研究院”,这是一个好的趋势,
资料共享平台
《为何大部分人成不了技术专家?》(https://www.unjs.com)。研究眼对于某些深入技术研究的程序员来说是一个好的修炼地。不过如果认为“研究院”这样的地方就可以只看技术,不看市场就大错特错了。不说别的,众多“研究院”的前面都有两个字“工程”。所谓“工程研究院”,也就是要将自己的技术研究和产品捆绑在一起,这样的研究院所研究的技术当然要为公司的产品和市场做充分的研究,只是一般这些产品不是现在立刻要上市的产品,有可能是未来两年内要上市的产品罢了。
即便是最接近技术研究的“微软亚洲研究院”,他们所研究的技术方向同样要充分考虑微软未来的产品走向。从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来,首先,亚洲研究院有专门的技术产品转化沟通团队,他们负责向微软所有产品部门介绍他们所研究的技术,争取让对方使用他们的技术。其次,微软亚洲研究院之后成立的很多方向,比如移动和互联网搜索部门都是在微软整体产品策略下才提出来的。
按照这样的规模计算,中国给所谓“技术专家”的席位十分有限。大部分是不可能成为其中一员的。即便成为其中一员,同样要在更长的范畴内受商业和市场的影响。
对于剩下的大部分程序员来说,他们面临的局面更加明了。要么在一个公司中从事产品开发、项目开发;要么自己创业;或者转化为技术之外的某些角色,如技术支持,当然也有一批人会走向技术管理的岗位。而这些人都与商业活动息息相关。
【为何大部分人成不了技术专家?】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