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一)
本溪市第一社会福利院现有职工70人,养员375人,
关于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该院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建院的办院方针,始终以老人需求为第一信号,以老人满意为第一标准,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功能设施,不断提高老人的生活标准,为发展养老服务事业,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一、狠抓班子、带好队伍,民主团结风清气正。
该院领导班子组建以来,注重团结协作、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在各项工作中为全院职工做出了表率。一是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坚持院务会、业务科室周例会制度,将院里的重要决策、养老服务中出现的棘手问题,及时在班子会上解决,有效促进全院各项工作的开展。二是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充分发挥表率作用。对于较大项目经费开支,由院班子会集体研究决定,如在新建的老人宿舍楼工程上,班子集体按照省市的相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并在全院职工大会上公布财务支出情况,几年来拒绝施工方的礼金、购物卡累计8万余元。三是坚持日常开支层层审核报销制度。形成逐级把关、层层负责、‚一支笔‛审批、‚多支笔‛制约的规范程序。班子成员在各项工作中以身作则、风清气正,增强了班子集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身体力行为全院职工树立了勤政廉政、爱岗敬业的好榜样。
二、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改造养老服务环境。
艰苦创业,自力更生是该院一贯办院方针。在抓基础设施建设的工作中,院领导班子首先向职工发出‚我是一面旗,全向我看齐‛的倡议,面对繁重的维修改造任务,班子成员全部深入一线,同职工一起劳动,上山捡石头、下河捞沙子,宁愿多流一滴汗,也要少花一分钱,把国家投入的每一分钱发挥最大的作用。为降低冬季取暖煤的采购费用,院班子决定采用立秋之前购进取暖煤的方法,仅此一项,每年从取暖煤项目中节约了资金近30余万元,并把节省下来的钱全部投入到老人生活中。近三年来,全体干部职工埋头苦干、自行维修供水管道、铺整院内地面、做房盖防水等工程节约资金近100多万元。在改造建设中,许多职工舍小家、顾大家,披星戴月,苦战在设施改造工作的现场,一连几个月不回家,涌现出了以全国劳动模范郭海廷院长为榜样的一大批省市先进典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艰苦创业,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形成了护理层次分明,供水供暖有保障,院区内绿树成荫、人工湖碧波荡漾的新院貌,达到了春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的优美环境,多次受到省市领导的好评。
三、履责尽职、无私奉献,营造老人幸福乐园。
在本溪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居住的'300多名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为74.7岁,其中社会孤寡老人170多人,而且这些老人中,残疾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占75%,为了让孤寡老人感受到晚年幸福,福利院的工作人员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服务管理。一是完善服务制度,实行目标化管理。用制度建设来保证优质服务的不断提升,实行以院长负主责,层层落实责任的查房制度,切实做到老人在我心中,我在老人身边,视老人为亲人。此外,院里根据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身体健康不同,设臵了重病老人护理区等四个服务区域,形成了梯次管理,做到了责任明确、服务规范、程序操作的严格管理模式。二是坚持开展养医结合、娱乐和康复相结合的护理方式。该院每年春季都组织全部老人到市内大型医院做健康体检,做到无病预防、有病及时救助,并建立健康档案,要求服务人员熟悉和掌握每一位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同时对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坚持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文体娱乐活动,组建了老年人艺术团,他们自编自导自演,不仅在院内演出,还到部队慰问演出。对于不能自理常年卧床的老人,开展了因人而异的康复训练法,使他们逐步康复,能够自理,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
资料共享平台
《关于先进集体事迹材料》(https://www.unjs.com)。对于患重症病的老人,做到诊察准确、用药及时,精心护理,做到褥疮率为零,同时对老人开展心理服务项目。三是抓好老人的营养配餐,保证老人吃的好。近几年由于物价不断上涨,而老人的伙食标准仅有300元,一直没有提高。在这种情况下,院领导班子提出,对老人伙食不能降低,每天要保证老人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一个水果,特别是在今年,物价上涨更为明显。院里压缩其它支出,将老人的伙食费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并为特护区患病的老人增加了夜间营养餐。在老人吃的好、住的好的同时,每年组织老人外出旅游,每逢春节都为孤寡老人从里到外换上新衣服,发上100元压岁钱。每逢老人生日,院长都会亲自为老人祝寿,每有老人病逝,院领导都会亲自为老人送行、料理后事,让院里老人真正感受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晚年生活。本溪市第一社会福利院在求真务实、苦干实干中不断发展壮大,先后被评为‚全国民政基层行风建设先进集体‛、‚辽宁省文明单位‛、‚辽宁省一级社会福利事业单位‛、‚辽宁省规范服务先进单位‛、‚辽宁省学雷锋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
先进集体事迹材料(二)
新郑市农技站不断创新服务机制,扩展服务“三农”平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户、技术要领推广到人、良种良法推广到田。
一、强化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面对几十年不遇气象干旱,农技站积极投身到抗旱中,把已推广利用的成熟农业技术整合、集成,组织站员深入到田间地头,查苗情,指导农民科学抗旱,为实现今年夏粮丰收做出应有的贡献。最终经过努力,小麦单产增加,全市小麦平均单产333.87公斤,较去年增长2.66%。
同时,结合新郑实际,紧抓旱作节水农业技术推广。形成了抗旱保苗、集雨节灌、冬小麦综合节水、花生节水、种植结构调整节水、抗旱保水剂、覆盖保墒等10大节水技术模式,通过示范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累计增产粮食2万吨,提高降水利用率20%。
二、实施高产创建工程,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2014年,为充分挖掘我市粮食高产潜力,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新郑市在城关乡、梨河镇分别建立了2个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面积20700亩,示范区集成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狠抓小麦精量播种、配方施肥、药剂拌种、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集成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措施的落实,促进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城关乡万亩高产创建示范方平均亩产达到554.32公斤,创造了新郑市万亩成片小麦平均单产历史最好水平,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三、增强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实践指导能力
为了普及农业科普知识,加快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步伐,增强农民实践操作技能,通过制定小麦、花生高产创建、农作物高效间套示范等新技术推广工作方案、编写《小麦高产栽培技术100问》技术教材、召开技术培训会、种植现场会、印发小麦、花生高产创建技术要点、组织技术人员下乡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新技术培训工作。通过展板展示、现场咨询、解答农民提问、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和农民群众面对面技术交流,增强农民科技兴农意识,发挥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四、开展粮食作物调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开展粮油作物生产苗情调查,按时为市、省上报调查信息,为政府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组织人员深入到全市13个乡镇对涉及到我市种植的小麦、油菜、花生等粮油作物生产情况等认真调查,并及时进行苗情分析。同时,按省、市业务部门要求全力开展粮食生产情况调研。通过开展各种调查,真实掌握我市粮食生产现状,科学分析存在问题,为当地和上级决策部门发展粮食产业提供决策依据。
五、着力抓好农业信息服务工作
农技站设立专职信息员,负责农技信息采编、上传,利用网络平台推介、宣传农技工作动态、取得的成果和技术要点,按时上报各类信息,并积极配合新闻媒体宣传农业技术、先进生产经验,被郑州日报、新郑市政府信息科、新郑市电视台等媒体采纳多篇,为我市农业生产提供优质信息服务。
【关于先进集体事迹材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