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你赖以生存的“铁饭碗”?
【一】
什么职业才有安全感?
当中石化掀起裁员风波,预计2017年减少员工比例高达三分之一时,你还觉得国企“铁饭碗”可靠吗?
当富爸爸渐渐老去,丈夫有钱变坏后,你还敢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吗?
当昔日辉煌的诺基亚惨遭微软收购和裁员时,你还觉得大公司可靠吗?
那么,什么才最可靠?未来学家托夫勒在他的《权力的转移》一书中这样分析:
人类历史上权力的来源已经从暴力、财富转移到知识,知识将颠覆全球的权力格局,
什么才是你赖以生存的“铁饭碗”?
。我们不难发现,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真正有价值的工作,都是需要知识的工作。即使你半身不遂、丧失语言能力、常年坐着轮椅,但只要有发达的脑力,也一样能发光发热。就比如当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霍金就是在这样的身体条件下,写下了名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
真正让一个人有安全感的是,一个人的知识力、思考力。
【二】
你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了吗?
我们要依靠自己的知识,但什么是知识?为什么有的人学历很高却不成功?为什么许多人整天学习知识却没换来价值?因为他们没有“有效”获取知识,我们学习的知识,除了显而易见的,还有我们看不见的。
我们在古代宫廷剧里经常会看到这一幕:
须发皆白的老太医给皇上的妃子把脉良久后说:“恭喜娘娘,有喜了!”
老太医是如何判断娘娘是否有喜?依据的是什么知识?这就涉及到知识的两种属性:隐性和显性。
所谓显性知识是指,能够用语言、文字、肢体等方式表达清楚的知识;而隐性知识则是,虽然知道如何做,但却很难告诉别人或写明白、说明白的知识。比如老太医把出喜脉的过程,就是隐性知识。
之所以人们能够通过隐性知识得出显性的结论,因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存在着互相转换的过程。老太医把出喜脉的过程,就是一个把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
中医上,喜脉之脉为滑脉。按之流利,圆滑如按滚珠。多见于青壮年气血充实,妊娠妇女滑脉是气血旺盛养胎之现象,均属生理现象。通俗点说,喜脉像有珠子滚动的感觉。
知道知识分为显性和隐性后,你在个人知识的学习中就应该明白,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听课和读书,还需要通过谈话、观察等多种方式学习隐性知识。同时,你应该主动促进你的知识从隐性向显性转化,只有你有意识地显性化你的知识,你才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才能让别人知道你是某个领域的专家,也才能赢得合作机会和新发展的平台。
谁能将隐性的知识最先显化,谁就是知识创新的开拓者。比如,许多大师的创新,多年后也有不同的人表达,但前者就是大师,因为他最早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隐性知识显性化,是现代人必备的一项能力。如果你不能显性化你的知识,就无法建立你的竞争力。中医很难做大的一个关键就是,它主要依靠的是隐性知识来进行判断,所以传承、复制的难度较大,因此就很难快速发展。
下面几个简单的方法,或许能帮助你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①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看看是否已经有类似的显性知识;
②通过与人讨论、回答提问的方式逐渐将隐性知识显性化;
③对工作进行分解,对流程进行分析;
当你能够将该领域的知识用通俗、简单的语言和文字表述时,就说明掌握的比较深入。
【三】
你的知识学习存在哪些问题?
有这么一则故事:
一位在北京学法律的女孩,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工作轻松的行业协会谋得一职。虽然平时没有什么工作压力,但女孩一直坚持学习。由于热爱学习语言,看《来自星星的你》等韩国剧热的时候,就学习韩语。喜欢巴黎的浪漫就学习法语,还学习了日语、西班牙语。
由于眼界开阔了,她就到法国读了一个国际贸易的硕士。两年后再回到北京,找到一家外贸公司,薪水却仍然只有4000多,此时,她距离大学毕业已经八年。
为什么这个爱学习的女孩学了那么多,却没有发挥出价值?田志刚对此分析道:
首先,因为她的学习没有方向性,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去追逐无限的知识内容,即使累死也没有效果。
第二,她在任何知识领域都浅尝辄止,欠缺知识的深度。尽管学了很多领域的知识,但在每个领域都是“新手”,无法形成竞争优势。
这只是众多知识学习问题中的一个案例,更多典型案例这里不一一列举。总之,我们要明白的是,热爱学习是好事,但如果只是享受学习的过程,而缺乏深层的加工,就无法利用知识创造更多的个人价值和竞争优势。
那么,对此你想过解决办法吗?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学习知识?且看提升知识力的五步骤。
【步骤一】
弄清四象限知识,明白需要学什么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外部知识的掌握情况包括四种:
这是咨询师田志刚提出的思象限知识学习法。
第1类知识是“我们知道自己知道”的。因此不需要重新去学习,只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整理和适当存储,以便我们需要时能找到它们。
第2类知识是我们“不知道自己知道”的。比如有一天你突然发现自己第一次打网球就打得很好,你也疑惑不解,后来才想起小时候玩的一个游戏跟打网球很相似。可以这么说,你早已有了打网球的隐性知识,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这类知识需要我们对自己进行盘点,进而整理出来,转化为“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第3类知识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类知识也许正是对我们个人、组织都很重要的知识。因此,这些知识也需要我们去学习。
第4类知识是“知道自己不知道”的,这也是我们大部分人学习知识的重点。
对于四个象限的外部知识,我们可以作此总结:
第1类知识是我们全部知识的基础,只有这类知识丰富了,才能知道自己需要学习什么;
第2类知识是我们需要着力学习的知识;
第3类知识则是需要我们去发现的知识;
第4类知识是我们必须想办法掌握的知识。
弄清四象限的知识情况,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升自己的知识力。那么,对于第4类的知识,是不是都要去学习呢?当然,这不可能,因此,你必须首先确定你的知识学习目标,明确自己的知识需求。
【步骤二】
找到学习的目标和方向
每年的知识和信息产出量到底有多大?有一组数据显示:
近三十年产生的信息量超过过去5000年间产生的;
全球印刷品的全部信息量每4~5年翻一番;
《纽约时报》一个工作日发表的信息量比17世纪一个英国人一辈子获取的信息量还要大;
全世界每天出版的书籍超过4000种,
资料共享平台
《什么才是你赖以生存的“铁饭碗”?》(https://www.unjs.com)。面对这么多信息和知识,全部学习显然不现实,我们只能选择一个或几个方向来学习。那么,对于这个方向,我们要如何把握?
确定知识学习方向的根本就是了解自己: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的兴趣是什么,你的优势是什么。
虽然中学老师会告诉你,不能偏科,语文差要多阅读、写作;化学差要多做实验、多做题。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讲,这也许没错。但对于步入社会的人,一辈子都在弥补自己最差的部分,你的一生一定不会太成功。因为再补也只能从50分提到70分,如果是找到最擅长、最有优势的部分,你也许就能将其从70分提升到90分,那就差不多是一个领域的专家了。
世界顶级富豪巴菲特在布拉斯加大学的演讲中说过这么一句话:
“我和你们当中的每个人其实没什么不一样,如果你们和我有任何不同的话,那就是我每天起床后都有机会做我最爱做的事,天天如此。如果你们想从我这里学到什么,这就是我对你们最好的忠告。”
巴菲特因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成功,因为他明白:兴趣远远大于能力和时间约束。如果你的兴趣很多,就应该先做减法:聚焦,越细越好,然后选择自己有兴趣又有优势的部分,经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
了解自我,可以试着问问自己这三个问题:
①你的价值观是什么?
②你的个人目标是什么?
③你的性格怎样?
【步骤三】
掌握学习方法:网络和实践相结合
在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后,要学习知识,还必须掌握学习的方法。
①充分利用图书馆、搜索引擎等工具。
比如,对于第4类的知识(“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你可以通过传统的上课或自学来掌握,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图书馆找到相关资料。咨询师田志刚称,在对学习内容进行检索后,搜索引擎(例如谷歌和百度)中前100页的信息他基本都看过一遍,通过这个广泛的阅读,他便从各个角度了解了这个领域的信息和知识。
②在实践中学习。
另外,没有什么知识是静态存在的,所有的知识都有其存在的环境和条件,也许当你掌握某一类知识后,这些知识赖以存在的环境就发生变化了,这时候这些知识对你而言就没有了价值。因此,我们要注重在实践中学习。
《庄子·列御寇》中有一则关于屠龙术的描述:
“朱泙漫学屠龙于支离益,单(通“殚”)千金之家(家产)。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技巧)。”
屠龙术的典故说的就是,学“屠龙”之技耗资巨大,三年才学成,自然是门好技术。但到那里去找龙来杀呢?可见,理论脱离了实际,即使学得再精,也是徒劳。
在实践中的学习除了常见的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研讨会等形式外,交朋友也很重要。因为尽管现在互联网很发达,资讯信息随处可得,但很多信息还是存在于不同的个人中间,也许有一天你某一个朋友的一句话,便能让你发现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或“不知道自己知道”的知识。
【步骤四】
向专家看齐
知识学习进入正轨后,你就需要在此方向进行一定的正向积累,争取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由于现在知识更新的周期短,贬值速度快,今天的知识可能明天就成为常识,如果你仅仅学习某领域的基础部分,这些知识就无法给你带来“超级价值”和竞争优势。
下面就是一个知识成为常识的例子:
学美术专业的小A毕业于90年代中期,当时他看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于是将自己的求职目标转移到网络上的美术设计。工作一年后,他的薪水就高达8000元。
但直到2008年时,小A的薪水不升反降,从原来的8000变为6000多。究其原因,就是他的知识水平一直没有提高导致的结果,而当年他有独特性的知识在2008年时已经成了类似常识的东西,初出茅庐的大学生个个都比他精通。
原来有竞争优势的知识会成为常识,这就要求每个人的学习应该是持续性的。大部分人在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时,学到80%就不学了,被称为“菜鸟学到80%就飞走了”。而这80%的知识可能是这个行业和领域的人都知道的。
俞敏洪在演讲时举过他自己的例子:
“要成为专家,就要研究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在那个领域中,你是最顶尖的,至少是中国前10名,这样无论任何时候你都有话说,有事情可做。
我原来想成为中国研究英语的前100名,但后来发现根本不可能。所以我就背单词,用1年的时间背诵了一本英文词典,成为中国单词专家,现在我出版的红宝书系列从初中到GRE词汇有十几本,年销量100万册,稿费比我正式工作的收入都高得多。”
专家建议: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并确定目标后,起码在一个领域的学习时间要达到3年以上,才能成为这个知识领域的专家。
【步骤五】
注意总结和提炼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学聚会上,当年同班、同室,甚至睡在你上铺的同学之间的差距是如此之大,大家除了可以“回忆”一下过去,就很难找到共同语言。大部分时候你们不知道彼此在做什么、想什么、关注什么。所以有人“恶毒”地说,同学聚会其实是给那些“成功”的同学“得瑟”的机会。
但平心而论,当年彼此差不多的同学之间,为什么无论在水平、能力还是收入上,都会出现如此大的差距?
任正非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提问:“我的水平为什么比你们高?”大家都说,不知道。任正非就说:
“因为我从每一件事的成功和失败中,都能比你们多体悟一点点东西,事情做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
任正非体悟的“一点点东西”,其实就是前文所提到的隐性知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并不是一日之内拉开的。即使你工作努力,也上进,常学习,但总是在“重复昨天的故事”,成长就发生得很慢,甚至不再成长。可能水平高的人还不如水平低的人所做的事情多,但由于他注重了每次做完事情后的总结和提炼,日积月累,就会与众不同。
那么,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要如何提炼,学习隐性知识?这就需要你不断地思考,在做不同事情的过程中寻找相似性,找到需要学习的“点”,制定出自己事后学习的模板,再有意识地按照模板去总结和提炼,进而提高。
【什么才是你赖以生存的“铁饭碗”?】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