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吴山酥油饼
吴山酥油饼是杭州传统名点,至今已有七八百年历史,号称“吴山第一点”,
吴山酥油饼
。其色泽金黄,曾酥叠起,上尖下园,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如口即酥。基本介绍
别名“大救驾”,系由安徽寿县一带栗子面酥油饼演变而来。用油面叠酥制成。色泽金黄,曾酥叠起,上尖下园,形似金山,覆以细绵白糖,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甜味美,如口即酥。南宋时吴山始制。
又名“蓑衣饼”。杭州传统名点。因旧时常在吴山风景区供应,又得到杭州太守苏东坡的赞美而得名。吴山酥油饼历史悠久,约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末期),赵匡胤与南唐刘仁赡在安徽寿县交战时,当地百姓用栗子面做成酥油饼支援赵军。后来赵匡胤当了皇帝,经常命御厨制做此饼食用。高宗时,迁都临安(今杭州),也常吃此饼,以后由御厨传到民间,人们在吴山风景点仿照此饼改用面粉起酥制成吴山酥油饼,被誉为吴山第一点,而流传至今。
基本资料
工艺:清炸
口味:甜味
类别:快餐,主食
菜系:杭州菜
功效:消化不良
美食历史
相传一千多年前,五代十国末,赵匡胤在安徽寿具与南唐的李升交战时被围,面临断粮之困,当地人们用栗子面制成酥油饼支援赵军,最终使赵获胜。公元960 年赵匡每胤在汴梁(今河南开封)建立北宋王朝,当了皇帝,他常命御厨制作此饼,并称此饼为“大救驾”。南宋时迁都临安(即杭州),“大救驾”也从御膳房传至民间,人们用面粉和油起酥仿制此饼,尤以吴山风景点供应酥油饼更具特色,色白似玉,酥层清晰,食时酥松香甜,油而不腻,而被誉为“吴山第一点”。“吴山酥油饼”也就成杭州的传统名点而流传至今。
美食材料
主料:小麦面粉(500克)
调料:花生油(150克) 白砂糖(100克) 糖桂花(10克) 玫瑰花(5克) 梅脯(10克)
制作方法
做法一
1. 取面粉1/3,加油拌匀、揉透,制成酥面;
2. 其余面粉加沸水110毫升,搅拌搓散成雪花状的片,摊开冷却;
3. 冷却后,甩上冷水15毫升左右,加油,拌揉至柔软光滑,调制成水油面;
4. 油酥面、水油面两块面团各摘成10 个剂子;
5. 取水油面剂1个,按扁圆形,裹入酥面剂子1 个,包拢后擀成长片,从一端卷拢,再按扁擀成长片,再从一端卷拢,顺势搓成粗细均匀的长条,再擀成宽约3 厘米的长片,顺长卷拢,对剖成2 只圆饼,刀纹面朝上,用面杖擀成直径约8 匣米的圆形酥油饼坯,按此法将全部饼坯擀制好;
6. 锅内放油,用旺火烧到六成热时,将锅端离火,用手勺搅动使油面旋转,然后将饼坯分批投入(每锅炸5 只左右为宜);
7. 将锅置中火上,油面继续用手勺轻轻推旋,以防油饼焦底;
8. 待油饼炸至浮起,两面成玉白色时,即捞起沥尽油,装盘;
9. 每只酥油饼放上绵白糖、青梅末、糖桂花少许及玫瑰花瓣碎片即可。
工艺提示:
1. 制好油酥面是制作油酥饼的重要一环,油酥面、水油面的油、水、面比例一定要正确配置,揉透后略放置饧一会;
2. 包酥、擀面、起酥,小块制作比较容易掌握,但比较麻烦,也可采取“大包酥”的办法、即将两大块酥面和水油面,直接包裹、擀开(褂的方法相同),制成大的卷筒,再切成小圆饼,擀制成形;
3. 擀制饼坯,要自中心向四周轻轻推擀,以保持酥层清晰整齐,擀好的坯子,炸制前要用小毛巾盖好,以防干裂;
4. 炸油要清洁,炸时锅要端离火,油面保持旋动,以防坯子下沉焦结;
5. 因有过油炸制油酥饼的过程,需准备花生油1500克,
资料共享平台
《吴山酥油饼》(https://www.unjs.com)。做法二
制法:
制面团:将面粉170克加花生油70克,揉成油酥面团,摘成刘子;再将面粉330党加沸水110克,揉成雪花粉(即把粉揉搓散如雪花状),摊凉,甩上凉水15克,加花生油,揉成水油面团。
制饼坯:将水油面剂子裹入油酥面剂子,压扁切成带状长片,卷拢,再压扁做成长片,之后卷拢并搓成长条,再压成长片,顺中线剖开,分卷成两个饼环,将饼环的刀纹面朝上,自中心向四周摊开成碗形圆饼。
烹制:将饼坯投入锅中油炸,轻轻推动,炸至呈玉白色,沥干油,起锅后撒白糖、桂花、青梅末和玫瑰花碎瓣即成。 成品酥层清晰,色泽淡雅,香脆酥松,甜而不腻,入口即化,曾获商业部金鼎奖。
风味特色
色白似玉,酥层清晰,食时酥松香甜,油而不腻。
营养价值
面粉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钙、铁、磷、钾、镁等矿物质,有养心益肾、健睥厚肠、除热止渴的功效,主治脏躁、烦热、消渴、泄痢、痈肿、外伤出血及烫伤等。
美食相关——蓑衣饼
钱桂华君的《漫话吴山酥油饼》一文,说吴山酥油饼又称“蓑衣饼”,系与苏东坡有关。为了说明“蓑衣饼”叫法的可靠性,钱君引用了苏东坡在吴山吟的一首诗:“野餐花前百事无,腰间维系一葫芦;已倾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之后苏便以自身所穿之蓑衣与饼相似而将该饼命名为“蓑衣饼”。
钱君上述说法,我认为不符合历史记载。
先说上述这首诗。该诗并非苏东坡在杭州吴山所吟,而是在湖北黄州所咏。《宋人轶事汇编》(中华书局1981年9月第一版)一书摘引宋代学者洪迈《夷坚志》原文曰:“东坡在黄州,尝赴何秀才会,食油果甚酥,因问主人此何名?主人对此无名。东坡又问:‘为甚酥’?坐客皆谓:‘是可以为名矣’。又,潘长官以东坡不能饮,每为设醴,坡笑曰‘此必错著水也’。他日忽思油果,作小诗求之云:“野饮花前百事无,腰间唯系一葫芦;已倾潘子(钱文误为“潘干”)错著水,更觅君家为甚酥。”
再说苏东坡游吴山,杭州地方志只记载他在吴山山系南部的瑞石山东麓之宝成寺赏牡丹花时,见到前任太守赵亻卒壁上所题之诗,曾即兴写下《留别释迦院牡丹呈赵亻卒》一诗,并由后人刻在感花岩上,一直留传至今。除此并无他诗。再说吴山宋代时并无民居,明代杭州人田汝成(杭州太守也)引用宋人史料,在《西湖游览志》一书中说:“前宋时,杭城西隅多空地,人迹不到,宝莲山、吴山、万松,林木茂盛,阒无民居。又,宋人周密在写杭州的《癸辛杂识》一书中说吴山“且闻近日多虎,往往白昼出没不常,遂不能尽讨此山之胜,故书以示好事寻游者。”由此可见,吴山在宋代时“人迹不到”、“阒无民居”,又“多虎”且“出没不常”,哪有什么“店铺”卖饼?吴山的登山石阶是元代所修(见田汝成《西湖游览志》)。元之前的北宋杭州太守苏东坡,何能“策杖步行到山上”且见“有人争相购买酥饼”,岂不是在说天方夜谭中之神话?
烹饪史话也好,美食趣话也好,一定要尊重历史真实、反映历史本来面貌才好。吴山酥油饼曾叫“蓑衣饼”,最早见诸于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及与他同时代的袁枚的《随园食单》一书,不要凭空将它叫法的历史一下子上推到北宋时代。在下希望撰写烹饪史话及美食趣话的作者们,要实事求是写作,掌故轶闻一定要有根据;如果是民间故事及传说,也要客观地反映事物,不可违背历史的真实性。
【吴山酥油饼】相关文章:
描写山的句子【经典】09-14
《在山的那边》教学反思05-03
观察秋天的山日记07-28
什么山什么水的成语09-04
秋天的山作文400字10-25
山字开头的成语接龙07-16
有山有海的成语10-26
秦皇岛祖山导游词06-26
山氏宗祠的对联大全08-11
武夷山导游词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