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精选11篇)
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反思过去,是为了以后。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1
《地球与地球仪》位于七年级上册地理第一章第一节,地理课程标准对此节的要求是“了解地球和地球仪的相关知识,运用相关数据描述地球的大小,运用地球仪,比较归纳纬线和经线,纬度和经度的特点,熟练地利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也就是说让学生自己拿着地球仪,观察经纬线的特点,发现且归纳经纬度的划分,以及经纬网的定位方法。
《地球与地球仪》是进行地理学习的基础内容,其中经纬度的变化规律及经纬网确定任意点的位置是重点内容。
进行备课时,我将此节内容分为三个课时进行分别备课,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模型—地球仪;第二课时:纬线和纬度;第三课时:经线和经度,利用经纬网定位。
讲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的时候,从先从学生自己阅读,找出人类认识地球的“四大步”,进而引出地球全貌,形状和大小记住三个数据(平均半径、赤道半径、最大周长),人类为了方便,制作地球仪,记住地球仪五大要素(一轴两点和两线)。
再讲解纬线和纬度的时候,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纬线,并且发现纬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纬线之间的关系。为了区分,引出纬度,从特殊纬线,纬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
第三课时,讲解经线和经度的时候,对比纬线和纬度,让学生找出经线的形状、指示方向、长短分布状况、数量以及经线之间的关系,统同样为了区分,引出经度,从特殊经线,
经度范围、起始点、代号、度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半球分界线方面进行讲解,也是学生重点记忆的。其中东西半球分界线(西经20度和东经160度)和东西经的分界线(0度和180度)容易混淆,是学生记忆了解的难度,加以强调。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的知识点主要是以习题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
整节讲下来,整体比较顺利,但是由于对教学经验不足,对七年级学生了解不够,学情掌握欠缺,学生对地理没有认识,生活中也没有记忆注意,再加上此节内容的难度,使学生学起来有些吃力。在讲解时,我注意使用多样化的教学工具,运用幽默的语言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在开始学习地理的时候喜欢上地理。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为以后的教学做好铺垫。备课时,由于把握出现差距,有些知识点备课时连贯性不够,讲解时逻辑思维不够强烈,使三个课时的内容实际上课时大大超时,特别是上前几个班的课时,后上的几个班的可就及时调整,向刘老师、李老师、林老师请教后,加以改正,使得后面几节课效果较好,越来越顺手。以后会尤其注意,加以改正,更积极向几位前辈学习和请教。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2
地球和地球仪是七年级学生们走进地理跨过的第一道大门。首先讲述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所经历的漫长的过程。教材选取了四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十分概括地表达了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历程(从猜想到实践,从不科学到科学)。显然,“天如斗笠,地如覆盘”之说,比“天圆地方”之说有了很大的进步。而这种猜想的进步,又是基于人们对很多现象的观察。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让学生站在古代人的角度,实验、观察和思考大地的形状。麦哲伦环球航行是在前人猜想的基础上的一次伟大的实践。地球的卫星照片,最有力地说明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形状早已被人们熟知,因而重点不在于让学生知道地球是球形的,而是让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从中受到科学观的教育。
设计探讨地球形状的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用实际例子,并通过学生动手、动脑,体验过去人们是怎样证明大地不是平的;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一个真理的发现,需要多方考证,不能简单下结论(试想一下,地球是圆的或圆柱形,观察的结果可能相同)。
(1)站在海边,遥望远处驶来的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
(2)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认识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了古人对于地球形状艰辛的探索过程。在本节课过程当中,学生们充满了兴趣,但在对如何认识地球的形状提问时亦发现学生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受到了压抑,课堂上勤动脑勤动手的学生不多,大多数人仍是被动的接受,我们必须在课堂中改变这样的学习习惯,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中,学习地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3
更能突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切实达到教学活动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另外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每一位学生固有的素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都不一样,对学习有余力的学生要帮助他们要更高层次前进。平时布置作业时,让优生做完书上的.习题后,再加上两三道有难度的题目,让学生多多思考,提高思含量。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降低学习要求,努力达到基本要求。布置作业时,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尽量完成书上的习题,课后习题不在加做。
今后需不断加强学习专业知识理论,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取长补短,终身学习,给学生一滴水,自己就要有一碗水,一桶水,不断充实自己各方面知识,才能更好的驾驭课堂,让课堂充满活力。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4
在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过程中,我有了很多深刻的体会和反思。
这一章节是学生接触地理学科的重要开端,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对于学生理解整个地理世界起着关键作用。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实物地球仪的演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概念。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部分学生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较为困难,在区分经线和纬线、判断东西经和南北纬时容易出现混淆。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这些知识。同时,在教学节奏的把握上也有待改进。有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某个知识点,会花费较多的时间进行讲解,导致后面的教学内容时间紧张。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合理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教学内容能够顺利完成。另外,课堂互动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虽然有提问和小组讨论等环节,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采用更加多样化的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5
完成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在教学准备阶段,我精心设计了教学课件和教学活动,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地理知识。然而,实际教学中还是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首先,对于地球仪上的一些细节知识,如地轴的倾斜角度、经纬网的形状等,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这说明我的教学方法可能还不够生动形象,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在后续的'教学中,可以多使用一些模型和动画来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难点知识。其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表现得比较明显。有些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接受能力较强,而有些学生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指导。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分层教学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此外,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方面也需要改进。目前主要以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这种方式比较单一。可以增加一些过程性评价,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总之,通过对《地球和地球仪》这一章节的教学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6
在完成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
这一章节的内容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既充满了新鲜感,又具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努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地球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美丽。这种直观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在讲解地球仪的部分,我让学生亲自观察地球仪,找出赤道、经线、纬线等重要的地理要素。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对地球仪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如经度和纬度的划分,学生理解起来仍然有一定的困难。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采用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来讲解这些抽象的概念。
另外,在课堂互动方面,虽然我设计了一些问题和小组讨论活动,但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仍然不够高。这可能是因为问题的设计不够合理,或者小组分工不够明确。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更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总的来说,《地球和地球仪》这一章节的教学让我收获颇丰。通过反思,我认识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也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我相信,在不断的反思和改进中,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7
完成七年级《地球和地球仪》的教学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章节对于学生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在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去认识地球和地球仪。比如,通过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经线和纬线,与他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地图进行对比,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地理坐标的概念。同时,我还利用一些有趣的例子和故事,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以及地球仪的作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部分学生对于空间概念的理解比较困难,在学习经度和纬度的变化规律时,容易出现混淆。这说明我的教学方法还需要进一步改进,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可以通过更多的模型演示、动画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
另一方面,课堂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在讲解一些重点内容时,花费的时间过长,导致后面的练习和巩固环节时间紧张。这不仅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降低了课堂的效率。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科学地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能顺利进行。
此外,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需要更加多样化。不能仅仅依靠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小组合作能力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地理学习中来。
总之,通过对《地球和地球仪》教学的反思,我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也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地理教育。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8
第一、课堂的有趣性。我为了课堂的生动,在麦哲伦环球航行这一块,增加了趣味性,给同学们讲解麦哲伦海峡和太平洋的来历,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记住麦哲伦环球航行的路线,事实证明可行性很高,而且学生很容易接受。课后我听一位家长说他孩子在家拿着篮球问他爸爸知道不知道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了那些地方,时间什么的,最主要的是孩子还主动去找历史书,看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时候我们的中国所处的朝代,听到这些自己感到很高兴,这正是我所追求的目标,提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学习。这一阶段的孩子们的接受能力还是有限的,过多的专业的东西是不太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我力求把课上的有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知识,调动他们对地理的热爱。
抓住学生学习的动情点,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新课程要求把“师生情感的和谐”作为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的一种心理环境。因此,如何科学地运用情感的功能来优化课堂教学,使教学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这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一大主题。作为地理老师,同样需要在生活中提取学生喜欢的素材,用相关的地理理论与这些素材建立联系,学生就会为自己的所学而骄傲,自然就会喜欢地理和地理老师。只要抓住了这个“情感点”,要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就不在话下了,教学就会获取事半功倍的效果,老师也能把课堂当成一种享受。
第二、暴露的问题:对知识的掌握上还是不够丰富,有时候解决不了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比如,让学生举出一些地球是球形的证据时,大部分同学都能说出一个来,其中“登高望远”解释地球是球形的一个证据,同学们对此理解不了,我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找同学回答,之后发现同学对此争议很大,我在解决这个问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有些同学的思想我解释不了,这也是对我的`一个很大的考验。
第三、学生在这堂课上学生表现出了很大的积极性,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球大小的一些数据,我找了一个顺口溜,其中有一句是“庐山起义是半径”为了让学生记住地球的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就有四班的一个同学提议把“庐”换成“刘”,之后通过同学们的讨论决定改成“刘三起义是半径”。学生们还一看改的结果乐了,通过大家的参与,这么一来相信他们都记住了。
第四、在讲到地球仪和地球的区别的时候,孩子们能够举出好多的不同,比如,地球仪上没有大气层啊,还有的说地球仪上没有水啊等等,很多都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首先肯定了他们的回答,之后引导他们得出一些主要的区别。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9
今天我讲授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以及地球仪。这节课虽然是学生初次接触到地理这门课,但内容都很简单,较容易理解,学生能很快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在这上了这堂课之后,我有很多的感想,现具体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我课前的准备是比较充分的,教学设计、课件制作比较简洁、实用。能在地理教学实践中,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发展思维,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例:在讲到地球仪的时候,让学生自己观察地球仪的特点,然后再向同学们介绍,这样不仅这个学生对这个知识掌握很牢固,其他学生也印象深刻。对学生的点评得当,多鼓励性的语言,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课堂气氛热烈。特别是注意学生在本节课课堂活动的参与率,教学目标达成率高。
不足之处:
一、课件所起的作用不大,我在让学生带着幻灯片上的问题预习课文时,就呈现了这张幻灯片,这张幻灯片一直展示到学生展示小组合作探究成果后。时间过长,没有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
二、没有完全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尽管我在备课时在教学目标的设立、教材处理、教学方法、学法指导等诸方面都有自己的设计和安排,但是在真正的教学过程中更多的采用的是教师教知识,学生记知识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生怕自己讲的不够多,这样就造成尽管知识目标暂时实现了,但学生是被动的在学习,印象不深,甚至是在死记硬背,容易忘记,就谈不上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了。
三、缺乏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本就是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小组展示、教师讲解这几种方法。这们整个课堂就显得比单调枯燥、无味。感觉学生好像是为学习而学,为完成任务而学,而不是因为兴趣而学。
对策:
要紧扣地理学科的'特点,充分挖掘地理学科的特色,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其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10
今天将正式进入地理知识的学习,从认识地球开始。因为我没有学过地理,也没有教过地理,压力也很大。没有太多现成的材料,只有重新开始。
对于备课,准备到什么样的程度为好呢?可以说人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上了这么多年的课,而且教材的内容始终没变,还不手到擒来,小菜一碟,走进教室就能侃起来。还有的教师资源共享后便完整无缺的把现成课件带到课堂进行教学,即使有自己的'思想,因为要跟着课件走,所以一堂课下来,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也难有自己的特色,更不要说形成自己的风格了。要把一节课对付下来,每个教师都不难做到,难的是如何不重复自己昨天走过的路,对每个人来说是个挑战。
看了很多教师的备课案例、无疑对自己就是一个最好的培训。
备课、教案、学习、反思,我决定从自己入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走下去
第三节课,可电脑不能用,连地球仪也没找到。 认识地球的过程是个复杂的认识过程,因此我找了一些资料,从地方——地圆——地球,从古代传说——张衡的推测——麦哲伦环球航行——加加林第一次上太空,将地理与历史紧密的结合起来,带学生跨越了人类历史的时空。
这节课的难点在下面的第二课时,关于经纬网的问题。因为本节课的课件是两课时的内容,因此,下节课重点思考让学生怎么能牢固掌握这个经纬网这个难点,这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工具与武器。
面对新的教学对象,新的教学模式,从岸边戏水到水中畅游,然而只有当我们潜在水下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了解水下的景色和潜伏的危机。教师只有在二次备课中,才能将课堂上的遗憾、缺漏、灵感做个梳理,只有这样,才能改进提高。
教案不是剧本,我很欣赏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有些教师认为教案要越详细越好,甚至连学生的每一句话都写在上面(除非是课堂实录,不然实现你怎么知道学生是如何回答呢?)
如果课堂上我们一成不变的让教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那么剧中的主角永远不可能是我们的学生。
虽然课后的反思也许不一定能弥补过去的一堂课的遗憾,但能让下一次走进课堂的你多了一份从容,多了一份自信。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 11
地理部分,尤其有两大块(地球的运动和物质运动与能量交换)是地理必修I的重点也是难点,它们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关键,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此,对于后面的知识掌握的多少都与学好这两大块有关。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学生的掌握程度是很低的。这部分内容结合了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文科知识,知识的综合性很强,而学生却对这部分其它学科了解得不够。因此,在这部分知识的处理上,尤其是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根据我的教学实际,通过教学设计和教学实际操作,课堂反映出的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处理难题的办法:
一、直观印象化
在《地球在宇宙中》中,如果直接用语言来描述地球在宇宙当中的位置,这样教师觉得太空洞学生也很乏味。体验不到宇宙的广阔性,也无法体会地球的神圣。因此我就选择了大量的宇宙图片,以及各种天体图片,尤其是太阳系九大行星近观图和它们的关系图(强调2006.8.26颁布的“冥王星被降级”的消息)。并逐一做了详细的介绍,学生的兴趣很高,边看边想,并将自己知道的天文知识告诉其他同学,使一堂很乏味的地理课变的津津有味,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速度加快,并很有兴趣地查阅相关资料来了解天文知识,使得刚从初中升入高一的学生对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也是高中地理非常关键的一堂开头课,为《地球的运动》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巧妙复习巩固化
巧妙复习巩固就是巧妙地结合所要学习的'知识,将初中地理知识中的《地球与地图》知识进行复习,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新内容、复习旧知识、全面的巩固,加强训练,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达到学习目的。比如我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地球基础知识》学生掌握的很差甚至“经纬度、经纬线”都很模糊,往往混为一谈。要讲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必须要知道这部分的内容。这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而且时间很紧迫。经过思考之后,我决定在讲授新课时穿插渗透复习初中相关知识,让他们将原来的疑惑解决了,也为后面的学习有了坚实的基础而兴奋。
三、基础训练典型化
对于宇宙和地球这部分内容来讲,只靠简单的讲解,简单的看书,是无法真正的掌握地球运动真正的内涵。因此,在讲解的过程中,结合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现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给学生最典型的例题,如连江的太阳能热水器如何安装、楼间距应该是多少、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是什么、利用时区如何计算区时、飞机应飞行在地球大气层的哪一层为什么?……而且我发现对于基础知识训练,不能训练得太多,而要训练得精,需要给学生留出大量的时间自己思考,效果才更好。
根据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理解,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主要的,尤其是结合了多学科的知识更如此。对于在我的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要感谢学生提出许多的意见和建议,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我得到反思。目前我总结出了以上几条,可能还存在许多的不足,这也给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会使我不断地学习总结,不断地进步。
【七年级地理地球和地球仪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初中地理《中国的气候》教学反思09-25
高中地理教学反思(精选10篇)06-25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反思(通用20篇)11-14
七年级英语下册教学反思05-25
高二地理教师教学反思(精选12篇)11-28
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反思05-25
圆锥的体积教学反思05-25
教学反思怎么写?04-10
多媒体教学反思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