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小常识

时间:2024-08-29 16:25:10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七夕节小常识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小常识

。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中国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夕节小常识

  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它最早可以渊源可能在春秋战国时期,如《诗经·大东》:“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还有明代罗颀《物源》曰:“楚怀王初置七夕。”不过那时候的七夕,是祭祀牵牛星、织女星,并无后面的故事。直到汉代,其细节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联系起来,并且正式成为属于妇女的节日。如东汉应劭撰的《风俗通》载:“织女七夕当渡河,使鹊为侨。”又如《西京杂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

  七夕节是中国的情人节?还是一个提倡男女相亲的节日?

  民俗学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七夕节首先是单身女子的节日。

  西北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赵魁夫认为,中国古代,七夕节应该是单身女子最快乐的一天,即使是春节,不少女子都未必可以穿着新衣服去串门,家中一般使唤男子走亲访友,只有在七夕节,古代的单身女子可以着盛装,大大方方地走出去与姐妹们聚会、玩耍。

  “七夕节最早是在西汉的宫廷里执行的,后来流散到民间,

资料共享平台

七夕节小常识》(https://www.unjs.com)。”赵魁夫说,在西汉宫廷,宫女们不可能被提倡任意恋爱,所以七夕节最早的内涵主要是乞巧,表彰女子巧慧,女人们在这一天展示刺绣、针线等手艺绝活。

  赵魁夫告诉记者,七夕节流传到民间以后,被加入了诸如爱情、家庭美满等愿望,甚至还加上了提倡读书、写文章的内涵,比如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就提到七月七日人人晒书的片段。尽管七夕节各地风俗不同,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变的就是以“乞求女子巧慧”为主。

  从这个角度出发,赵魁夫认为,七夕节与西方的情人节有很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绝对不允许妇女和丈夫之外的情人有暧昧之情,这是儒家思想的一部分,不可能放到台面上来讲。”赵魁夫说,因此有一种说法是,七夕节只应该是未婚女子的节日,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意思。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民俗学博士储冬爱也认为,七夕节更确切的说法应该是“未婚女性的节日”。在近代,珠三角地区确实存在着一批“单身女性”,而她们也确实是乞巧节的主体。但是,这批单身女性的性质有两种,一种是结婚之后不满安排的婚姻而回到娘家居住,并终生“不落夫家”;另一种则是所谓的“自梳女”,这类女性一般是在十五六岁适婚时却不满封建包办婚姻,而对外宣告终生不嫁,并从此搬入“姑婆屋”居住。这些女性是近代珠三角独有的一个群体,她们反抗封建婚姻,用自身的行动来追求独立自主的婚姻

【七夕节小常识】相关文章:

游泳小常识08-27

红酒小常识08-14

护眼小常识09-17

安全小常识09-28

环保小常识10-15

防汛小常识08-26

开学小常识06-26

护肤小常识09-15

女生护肤小常识10-26

面膜护肤小常识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