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蔷薇》读后感

时间:2018-12-31 12:00:00 资料大全 我要投稿

《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后感

《金蔷薇》读后感

  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中的《一部中篇小说的写作经过》中提到一位少女被淹死后的情景,

《金蔷薇》读后感

。他写到:

  她躺在棺材里,显得说不出的美丽,一双浸湿的沉重的金色辫子搭在两边,惨白的唇上挂着一抹歉仄的微笑。

  有一个老婆婆对我说:

  “你不要看她,亲爱的,不要看。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最好别看。”

  但是我不能不看安菲莎。我生平第一次亲眼看到那比死还强的无限的女人的爱。

  其实,为爱殉情的少女在这个世界并不少见,但令我心灵震颤的是,从那老婆婆的嘴里居然说出了这样的话:“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

  如果,是发生在中国,不论是农村,城镇,我们的老婆婆们或我们会说什么呢?最多,不过摇头叹息说:“可怜啊(如果是四川,就是‘造孽哦’)……”然后议论一番,纷纷散去。会有一个人发觉她的美吗?

  真正的悲悯不是口头表达的同情,那种同情还含有好奇心的满足感,自己高于他人处境的优越感。真正的悲悯是在深深了解并体味他人的苦难,用爱去了解另一个个体。

  “因为这种美看了使人心碎。最好别看”。是的,一个俄罗斯的乡下老婆婆说出这样的话,让我的心热热的酸楚起来,这是怎样的一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又是怎样的信仰和荣耀啊。

  《金蔷薇》写于苏共专制时期,但康·帕乌斯托夫斯基却在看似谈论文学创作的随笔中,展现了人性在被圣灵的光辉照耀的悸动与震颤。正如《珍贵的尘土》,帕乌斯托夫斯基本人就是那位退伍兵夏米,这个笨手笨脚历经炮火洗礼和生活磨折的老人,为了苏姗娜这个小女孩,他把这些珍贵的黄金微尘收集在了一起,将其铸造成一朵金蔷薇,插在耶稣受难的十字架上……

  《金蔷薇》读后感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这部“关于作家劳动的札记”,这部用清新隽永的文字写就的“抒情的文艺理论著作”已被许多人奉为经典,令人爱不释手,甚至成了众多文艺爱好者的“枕边之书”了。正如刘小枫在他的随笔《重温<金蔷薇>》中回忆道:“每一代人大概都有自己青春与共的伴枕书。我们这一代曾疯狂地吞噬着《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牛虻》中的激情,吞噬着语录的教诲。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切竟然会被《金蔷薇》这本薄薄的小册子给取代了!我们的心灵不再为保尔的遭遇而流泪,而是为维罗纳晚祷的钟声而流泪。”

  也有人为之达到了痴迷的地步“我把这本书连续读了两遍,就着魔似的喜欢上了那个叫帕乌斯托夫斯基的苏联人喜欢上了这本《金蔷薇》。我几乎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形容当时的感觉,只觉得似乎自己沐浴在朗月清风中,感到心旷神怡;又似乎漫步在春花遍野的大草原上,顿觉天高路远;更似乎浑身三万七千个毛孔都舒坦极了。”(闻君《金蔷薇:散发沁人心脾的芳香》《辽宁青年》2004年第20 期。)

  和闻君类似的观点,也有人这样赞美过“掀开这本书 , 森林、草原、湖泊的气息扑面而来 , 那样新鲜、强烈和浓郁 , 仿佛重返童年的感受。”(彭程《<金蔷薇>与一个消逝了的夏天 》《光明日报》 2004年04月22日。)

  然而这朵用淡淡的诗意陶醉了所有人的“金蔷薇”已不仅仅是些许关于艺术创作的感想,也不仅仅是一种创作上的启发,更重要的是她代表了一种诗意的眼光、一种神思的储备、一种真性情、和一种人格境界……这也就是我下面将要论述的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应该具备的素质。

  艺术家是艺术作品的创作主体,在艺术创作中居于重要地位。没有艺术家,也就没有艺术的存在。那么艺术家是一种什么样的人?需要什么素质与修养呢?这是艺术学应该回答的问题,也是《金蔷薇》向我们提供的一种思考。

 

  首先,艺术家应该具备真性情。

  “所谓真性情,是指人们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它率性而发,因其自然,真挚诚恳,不假矫饰,常常表现为儿童般的赤子之心……”(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正如《金蔷薇》中帕乌斯托夫斯基这样认为“童年时代的太阳要炽热得多,草药茂盛的多,雨要大得多,天空的颜色要深得多,而且觉得每个人都有趣极了。”“在孩子看来,每一个大人,不论是提溜着一套发出刨木屑味的木工工具的木匠,还是知道草为什么会是绿颜色的学者,都有几分神秘。”(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几朵木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孩子总是对这个世界抱有很多兴趣,孩子的心境是没有被世俗污染过和左右过的,那是上帝赐予的礼物,那往往最接近自然。所以作者接着又肯定了这一观点,即作家是具备这种赤子之心的:“要是一个人在成年之后的漫长的冷静的岁月中,没有丢失这件礼物,那么他就是个诗人或者是个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几朵木花》,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这在其以后的创作中也证实过,没有哪个缺乏童心的人会说“走,咱们瞧雷(复数)去!”(“雷”这个单词在俄语中式不用复数的。)而只有因为打雷而兴奋不已的孩子或者具有童心的人会这样使用,“小男孩把这个词说成复数也有它的道理,因为那天的雷雨铺天盖地而来,一下子四面八方都想起了雷声……使我想起了但丁在《神曲》中所说的‘阳光缄默了’,

资料共享平台

《金蔷薇》读后感》(https://www.unjs.com)。这两句话都是概念的易位。然而这种易位给予了词汇非同寻常的表现力。”(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钻石般的语言》,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童心的具备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它可以使你的思维更加的无拘无束、想象更加天马行空、语言更加脱离庸俗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其实在中国,也早已有人将“真性情”视为创作之重,春秋时代的老子名李婴;现代艺术家、一代高僧李叔同出家之后也自题为婴,他们都希望自己有婴儿的性情。明代的思想家李贽倡导“童心说”,他认为童心是艺术的源泉,是艺术的基本性格。“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焚书·童心说》)“他的美学标准是童心,天下最美的`文章,必然出于童心。‘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者也’” (潘运告:《美得神游——从老子到王国维》,见《李贽论志文出于童心》,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因为童心是真挚的、天性自然、无拘无束。艺术家需要的就是真性情,这使他们保持了对世界和人生的真挚态度、深求兴趣、自由想象与大胆创造。

  宗白华先生也提到过“真性情”的概念,在《美学与意境》中,他以赞赏与企羡的口吻谈到近代艺术家的“一往情深”:

  晋人艺术境界造诣极高,不仅是基于他们的意趣超越,深入玄境,尊重个性,生机活泼,更主要还是他们的“一往情深”!……深于情者,不仅对宇宙人生体会到至深的无名的哀感,扩而充之,可以成为耶稣、释迦的悲天悯人;就是快乐的体验也是深入肺腑,惊心动魄;浅俗薄情的人,不仅不能深哀,且不知所谓真乐。(宗白华:《美学与意境》,人民出版社,1987)

  其实,在我看来,所谓“真性情”,除了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一书中的定义之外,还应包括一层含义,那就是“爱”。即除了孩童般的赤子之心之外,艺术家还应具有“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言,但是,大爱却是人之善所体现,也是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该具备的“真性情”之一。正如银川市文联主席郭文斌所奉承的那样“一个正直的文化人应该向这个世界发出正直的声音,那就是爱,没有区别的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也说过“作家心里要多有点爱,这样生活会更美,世界就会更和谐。”这也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借《夜行的驿车》中的安徒生的温馨理想,表达出来的深深爱意,一种伟大的奉献之爱一样。安徒生为了想象中的爱而放弃了现实中的爱,为了给世人带去童话的欢乐,安徒生放弃了幸福。“为了这些童话,我断送了自己的幸福,我错过了时机。”如果说,安徒生为了大爱而奉献了自己的小爱,那么帕乌斯托夫斯基奉献给世人清新隽永的散文诗篇,亦是他饱经苦难洗礼的爱的箴言。

  这在《金蔷薇》的开篇就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我之所以决定将理论著作由一开始《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改为现在的《金蔷薇》,也正是因为自己深深地被它的第一篇文章《珍贵的尘土》所打动了。那是一种默默的祝福和牺牲自我的爱的主题!夏米为了苏珊,那样的怀着一腔坚韧的爱与理想去寻觅、积攒、打造一朵金蔷薇,正如艺术家为读者孜孜不倦地创作一件又一件艺术品一样,从点点滴滴积聚起的尘土,从四面八方凝聚起来的丝丝素材,再融入艺术家的爱,这样一件光彩照人的艺术品就诞生了,诞生于大爱之中,诞生在有机的组合之下……

  其次,艺术家应该具备人格品质。

  这里的人格品质不是指普遍道德意义上的好人品质,而是由灵魂深处生长起来的精神之树,它是一种使命感、一种良心的精神品质、一种敢于挑起苦难之担的刚毅之心。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摩崖石刻》中就涉及到这个问题,“作家的写作不是一种墨守成规的手艺,也不是一种行当。作家的写作是一种使命。”(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摩崖石刻》,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这种使命来自于他自己心灵的召唤,“良心的声音对未来的信念不允许一个真正的作家像一朵不结实的花那样在世上度过一生,而不把充满他内心的巨大、丰富的思想和感情,慷慨地、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人们。”(同上。)可见,作家的良心是驱使其内心强大使命感形成的动力,所谓一个艺术家,你就必须具备这样的一种良心,即一种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良心,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会充分赶到快乐。(萨尔迪科夫——谢德林:“一个作家只有当他确信自己的良心同他人的良心一致的时候,才会充分赶到快乐。”)

  屈原怀沙沉流,“虽九死其犹未悔”,且要留下《楚辞》以完成自己作为一个忠臣和艺术家的使命,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格品质?

  鲁迅终生战斗,“我以我血荐轩辕”,也要为振兴中华、探寻救国救民之路而扛起千斤重的担子,以一种良心的使命感将自己无私奉献给文艺事业和与敌人的斗争之中,这又是怎样的一种气魄精神?

  而这种伟大的使命感和承担之心,是和作家所经历的苦难休戚相关的。身为作家,就要有着“为艺术而受苦”的准备。福楼拜就具有那种和自己笔下的人物共患难的品格,以至于“他们所遭遇到的一切,作家本人也都如同身受。”“大家都知道,福楼拜在描写艾玛·包法利服毒自杀时,觉得自己身上也出现了中毒的种种征兆,以致跑去请医生急救。”(帕乌斯托夫斯基:《金蔷薇》,见《似乎无足轻重》,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福楼拜是个名副其实的受难者。”帕乌斯托夫斯基如是宣称,而我认为正是这种受难的精神才得以使他写出好的作品,整天只知道在金碧辉煌的宫殿里享乐的贵公子是不会体会到人民的苦难、不会产生能使人感同身受的使命感、也同样很难写出令人惊叹的作品出来。

【《金蔷薇》读后感】相关文章:

1.《金蔷薇》读书笔记

2.蔷薇少年观察日记

3.《金翼》读后感

4.描写蔷薇的优美句子

5.《金琐记》读后感

6.关于描写蔷薇的优美句子

7.违约金、定金、赔偿金

8.违约金与赔偿金能否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