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初中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登高》
说教材:
《登高》这首诗是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比较探究”中的一首诗,
初中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登高》
。本单位是诗歌单位,重要观赏唐代诗歌。凭据课标要求,中学语文讲授要造就门生热爱故国语言笔墨,热爱中华民族良好文化的情感,造就崇高的审美情趣和肯定的审美本领,进步文化品位,满意差别砚生的学习需求,生长健全本性,形成健全品德。唐诗作为中国文学的奇葩,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门,因此观赏唐诗对付熏陶门生的情操,富厚和积淀门生的人文素养意义特殊。诗歌观赏的重点是造就门生怎样在重复吟诵中通过遐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语言笔墨还原建立体的、生动的画面,从而掌握隐蔽在文本背后的墨客的内涵情思。说学情:
在《登高》之前,本单元已经鉴赏了杜牧的《山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刘禹锡的《秋词》,学生了解了诗歌的常识,基本掌握了律诗、绝句知识,了解了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懂得了一些鉴赏诗歌的门路,有助于学习杜甫七言律诗《登高》。
说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3.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说教学重点:品读诗歌的语言,分析诗中的形象特征,体味诗人的情感。。
说教学难点: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说教法:
这课的教学,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诵法。其根据诗诗歌讲究韵律和节奏,通过教师和多媒体音像资料反复的声情并茂的吟诵,能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格律美、音韵美。同时通过反复吟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的情境。
2、讲析法和点拨法。具体到诗歌《登高》的鉴赏中,由于学生接触文本的时间有限,知识积淀和人生经历有限,理解诗人的悲社会之秋、国家之秋存在困难,因此在教学中运用我做的课件补充诗人杜甫生平的有关重要的信息以及进行简要的点拨就很必要了。
3、讨论法。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之间针对文本这个平台平等对话和心灵沟通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每一个孩子就天性而言都是诗人。但是要让他们心灵的琴弦响起来。”语文课应该成为他们发表个人见解的舞台。只有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参与讨论,平等对话,才能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才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说学法:
本课,学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进行学习:
1、朗读。诗歌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可以集中注意力,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运用网络环境进行小课题研究。其根据是新课标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的学习方式的要求及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课后以杜甫为专题,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网络环境进行个案小课题研究,培养学生求知欲望和真正的主动意识、成功意识以及失败意识,
资料共享平台
《初中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登高》》(https://www.unjs.com)。说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大家要认真思考,听出这个故事渲染的是怎样一种情境,并希望大家把故事的中心用简明、连贯的语言记录下来。
一千二百多年前的一个秋天,重阳节前后,在夔州,长江边上,秋风凛烈地吹着,吹得万木凋零,漫山遍野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急剧地翻滚,孤鸟在空中久久地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有一位老人,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步履瞒珊,跃跌撞撞地朝山上走来,他疾病缠身,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右臂偏枯耳半聋”了。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日子。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困潦倒,似乎走到生命的晚秋。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师深情地朗读)
风急天高猿啸哀,绪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第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讲授新课:
1.走进作者(放幻灯片)
杜甫(712-770):唐诗人。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744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得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意精湛,被奉为“诗圣”。
2.背景介绍(幻灯片)
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在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接)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3.听课文录音
指导诵读
生自由诵读,师作适当点拨。
学习诗歌重在诵读,诵读能更好地领会诗的主旨,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更好地鉴赏诗歌。
那么怎样才能诵读得更好呢?
【明确】
a、理性的把握: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中去,文如其人,言为心声。
【初中七年级语文说课稿《登高》】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说课稿06-01
小学语文《日月明》说课稿05-30
重阳节登高的意义10-24
初中音乐《唱脸谱》说课稿05-25
初中化学《元素》说课稿模板10-21
小学语文说课稿《珍珠鸟》03-13
高中语文《想北平》说课稿模板04-07
小学语文说课稿范文(精选13篇)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