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

时间:2024-06-06 16:53:12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好好地写一份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

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1

  一、新课程理念的改变。

  面向全体学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所有的学生都加入到课堂中来,提高生物科学培养,倡导探究性学习,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使所有的学生通过生物课程的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必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索活动,而不只是被动地学习知识,摆脱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了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教材内容删繁就简,只保留了一些基本事实,即学习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所必需的事实。这就为教学留下了许多空间,师生能更多地思考、交流与实践。这不仅让学生牢固掌握生物基础知识,更主要的是能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和实践能力,即在能力方面加强了对学生实践技能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三、教材的变化

  新的高中生物学课程抛弃学科体系,综合考虑高中学生的发展、社会发展和生物科学的发展需要,对原教学大纲的教学内容进行删减、增补和整合,精选出三个模块,即生物1(分子与细胞)、生物2(遗传与进化)、生物3(稳态与环境)。三个选修模块除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微生物和发酵工程、酶工程等少数的内容来自原大纲教学内容的选修部分,其余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全新的。选修模块共有14个实验,除“DNA粗提取和鉴定”这个实验外,其余13个实验全部集中在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都是全新的内容。

  3.1必修模块以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为指导理论,选修模块以传统生物技术、应用生物技术、现代生物技术为侧重选材,构建了主线突出、结构合理的知识体系。其中,《分子与细胞》模块围绕“细胞是由多个有联系的结构组成的生命系统”这一主线,按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系统的功能、系统的发展变化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活动的物质变化、能量转换;《遗传与进化》模块围绕“生命延续和生物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传递”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信息传递,分子水平的信息储存、传递、表达,生物界的信息传递表达来组织素材,反映生命的延续和种族的繁衍、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的形成过程;《稳态与环境》模块围绕“个体与群体水平上的稳态都是通过反馈调节实现的”这一主线,按个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群体水平的稳态与反馈调节来组织素材,反映系统内部稳定的特性以及调节机制。《生物技术实践》模块突出了实验及探究能力的培养,《生物科学与社会》模块突出了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模块则突出了现代生物科学技术在一些重要领域的研究热点、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在此基础上,教材采取从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螺旋式上升的顺序,整理和概括生物学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理论以及应用范例等,在认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为什么”和“怎么样”。

  3.2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变革的同时,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科学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与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能根据自己对当时问题、情感、任务的理解,运用已有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设想与方案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真正变革。教材采用“任务驱动”的模式展开教学内容,把将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预先设计的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

  教学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以及与同伴的合作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而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建构。如教材每一章的首页都设有一个与本章内容相关的“课题研究”“一级驱动”该课题形式多样,统领全章,与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而编排在每节课开始的“探究活动”,是继“课题研究”之后的第二次驱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观察、模拟、资料分析和方案设计等多种形式研究问题,体验核心知识的产生过程,从而学会通过观察、实验来搜集事实,寻求证据,学会记录、归纳、比较、统计分析实验数据,最后通过和同学们讨论交流,对问题形成一定的科学结论,亲历“做”科学的过程,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同时,学生还能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领悟到科学的本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品质。如“染色体在有性生殖中的变化”一章,课题研究是“选择合适的材料来探究染色体在有性生殖过程中的变化”,这就需要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查阅资料、咨询专家、请教老师设计研究方案、实施研究计划、形成染色体数目减少的结论。

  而研究计划的结果又作为第一节减数分裂与配子形成中探究活动“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的铺垫,学生再结合有丝分裂的知识和减数分裂的概念,经过逻辑推理,构思染色体发生变化或减少的环节与过程,设计模拟的材料来完成探究活动。这样的活动安排,环环相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主动获取知识,主动建构与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在活动中加强了科学过程技能的培养,加强了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

  3.3建立了科学方法教育的体系,创设了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为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奠定了基础。科学方法(这里的科学主要指自然科学)是认识自然或获得科学知识的程序或过程。科学方法按照适用的普遍性,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个别领域和学科中采用的特殊方法,如生物学科中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标志重捕法、细胞染色法、显微观察法等;

  二是自然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感性认识阶段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等,理性认识阶段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逻辑与推理、数学方法、模型方法、系统分析的方法等,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等方法;

  三是适用于所有科学领域的哲学方法。另外,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突变论、协同论、耗散结构等现代科学方法也被广泛应用。与科学理论知识相比,科学方法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和更普遍的适用性。教材中落实科学方法教育的途径,主要是课题研究、探究活动栏目。这些栏目通过引领学生分析生物科学史上的经典案例,体验研究过程的各环节,使学生在分析中得到启示,在实践中逐步领悟到科学方法的奥秘以及科学家的成长就是从这一点一滴的研究起步的。除此之外,教材在分析讨论、技能训练、巩固提高等栏目中也有许多关于科学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可以帮助学生领悟方法,活跃思维,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材中科学方法教育体系建立的原则,一是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的训练。如探究活动“制作并观察根尖染色体加倍的装片”在兼顾学科研究方法如显微观察法、玻片标本制作法、细胞染色法的同时,侧重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和实验法的训练。二是一般方法训练采用逐步推进的方式,形成可接受的梯度。在模块间,《分子与细胞》着重安排观察、实验、归纳等科学方法的活动,《遗传与进化》着重安排假说演绎和建立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稳态与环境》着重安排系统分析、建立数学模型等科学方法的活动(见表1);在模块内,每一方法的训练又有层次性。如“假说演绎”的科学方法,教材先给学生提供了可供分析的经典实验,通过比较诺丁、达尔文、孟德尔的研究,分析得出假说演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接着,介绍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研究过程,把假说演绎在研究过程中的应用全貌展示给学生。然后,学生运用假说演绎方法,通过探究两对相对性状间的自由组合机制,升华了对该方法的认识,并逐步内化为自己能力组成的一部分,使学生能在科学活动过程中自觉地运用科学方法来解决科学认识问题。

  3.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面对现实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教材的导言尽量从生活实际入手,创设较好的问题情境或悬念,使学生在现实的生活背景中的学习生物学。当一个核心概念或原理通过探究活动建立后,再应用这一概念或原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学的核心概念。如“DNA的分子结构”一节,从基因身份证引入,通过探究活动“分析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获得DNA的结构特点以及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后,再来理解基因身份证的特点、优势。

  “植物繁育的现代技术”一节,从寻找植物繁殖的新途径开始,学生思考设计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案,带着问题学习植物组织培养、人工育种等现代繁殖技术,最后又介绍了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等。“生物性污染与生物净化”一章,从调查生活中的生物性污染状况进入,最后又回到微生物对生活废水的净化、绿色植被的净化、人工湿地的净化,以及做一个保护环境的志愿者。这种让学生走出教室,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实习和实践的学习方式,也培养了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了他们改变家乡面貌、振兴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同时,教材还注意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原理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一节,安排了探究活动“关于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讨论”,期望通过讨论使学生知道转基因生物可能给人们带来哪些利益,存在哪些安全问题,然后用这些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

  除此之外,教材还注意介绍与生物学相关的职业,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和学习方向,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作准备。如课外阅读“双螺旋结构背后的故事”介绍了分子遗传学家的工作以及弗兰克林的献身精神,“水稻专家袁隆平”介绍了作物育种学家的工作以及对解决世界粮食问题所作的贡献。

  四、课堂教学的难点

  4.1课堂教学的组织

  4.1.1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课程观念要求教学要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同样的学习机会,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标》规定的基本要求。面对知识基础差异的学生,特别是选修课上的学生,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才能体现向全体学生呢?有专家提出如下建议:

  1、精心设计问题,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

  2、课堂提问及练习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全面性;

  3、努力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4、布置给学生的作业要根据难易程度分级编组。虽然有专家的建议,但在具体操作上仍不乏难度。

  4.1.2探究性活动科学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探究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是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亲历思考和探究过程,领悟科学探究的方法”。在探究性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间不多,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独立的自主探究,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进行富有创造性的指导。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是一门崭新的教学艺术,他不仅涉及教育心理学,学习心理学等教学理论,还涉及组织、引导、指导等方面的技术,如何进行行有效的指导以及如何在有限的课时中既完成大量教学内容,又腾出时间让学生自主探究,这将是探究性学习教学组织的难点所在。对于时间问题,有专家建议:

  1、把完整的探究活动和局部探究活动相结合;

  2、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相结合。对于探究性活动的组织,《课标》也提出一些建议(详见《课标》实施建议部分),但建议归建议,具体操作上仍是困难很大。

  4.2教学内容的处理课程标准是根本,教材是在《课标》基础上再创造的结果,任何一本教材都无法适应不同地区的所有学生。同样,我们所选用的教材(人教版)虽然对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毕竟有不少变化,比如教材中的完整探究性活动过程不一定都适应我们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课标》及学生情况对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取舍。

  另外,由于高中教学都要面对高考,因而,如何取舍教材还要考虑高考的需要。显然如何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也是一个教学难点。

  4.3实验课的开课率和效率新课程的实验课比重明显增大,实验内容新,完成实验所需的条件较高。受到实验室条件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在短时间内还没法开课,特别是选修1的实验,比如DNA扩增需要DNA扩增仪,这得在实验室建设逐渐完善之后才能开课。新课程的学生实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以实验操作技能训练为主的技能性实验,如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酶及DNA的提取;第二类是以检验已知的事实、概念或原理的真实性为主的验证性实验,如验证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观察有丝分裂等;第三类是以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新知识和接受科学方法训练为主的探究性实验,如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等。每一类实验都有其特定的基本程序,如验证性的实验的基本程序是确定论题、获得论据、进行论证;探究性实验的基本程序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和表达、交流。因而每一类实验活动的完成各有难度,如第一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学生操作技能的掌握教学上,每二类实验除操作上难度外,论证过程的教学也需要教师进行科学的设计,第三类实验主要难度在于组织上。显然,要上好实验课,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好的实验操作技术和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还需要教师有较强组织能力。这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4针对学生的课堂教学评价在《标准》所倡导的改革中,教学评价改革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鉴于传统评价方法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轻情感、态度等缺点,《标准》对课堂评价提出如下建议:1、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2、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

  3、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

  4、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5、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等。这些评价建议中,除对纸笔测验进行适当改革及对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进行评价外,其余评价方式都是全新的,因而,在实验内容多、难度大、教材量大的课堂教学中,如何安排时间有机地使用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以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促进学生的发展,也是课堂教学的难点之一。

  4.5选修模块的选修率及课堂效率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的因素有:必修模块教学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的影响(或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认同程度)、学生对选修模块兴趣程度、选修模块实验开课率、学生对选修模块教学认同度、学科选修广告的的煽动性、其它学科选修模块影响及高考的需要等。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课堂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与物理、化学相比,同样做为实验科学,生物实验设备不足、实验教学资源紧缺、高考对实验教学的冲击,以及因而产生的对实验教学的长期忽视导致的学科教师实验教学经验和能力水平的有限,将严重影响生物学科课堂教学的魅力,从而影响选修模块选修率。

  与大纲选修部分教学内容相比,新课程选修模块的内容新、难度大、容量多的特点,对于选修模块的教学都是很大的挑战,在短时间内一个教师要适应三个选修模块的教学,困难很大。

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2

  本溪市的行道树种比较丰富,同时存在的病虫害也比较严重,在治理上也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可以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结合起来,以最有效、最经济的方式解决,所以我们要熟练的掌握相关病虫害基本知识:

  一、蚜虫

  蚜虫,又称腻虫、蜜虫,是花卉栽培中最常见的敌人,两千多种蚜虫,已被列为世界性害虫,其繁殖力很强。常见的蚜虫有棉蚜、桃蚜、桃粉蚜、蔷薇蚜、槐蚜、松蚜、柳蚜、菊姬长管蚜等。

  其所分泌的.排泄物蜜露,透明稠粘,对花卉的生理活动起到阻滞作用,又是病菌的良好培养基,易诱发煤烟病等;同时蚜虫也是重要的病毒传播媒体;群集伤害嫩叶、嫩稍、花蕾等部位,吸吮汁液,以致花卉畸形发展,叶片背面不规则的皱缩、卷曲、脱落、花蕾变形、花朵减少或变小,甚至全株枯萎、以致死亡。

  被害的花卉有木槿、扶桑、石榴、紫荆、菊花、蜀葵、兰花、梅花、枇杷、碧桃、夜来香、珊瑚豆、月季、三色堇、郁金香、百日草、金鱼草、大丽花、瓜叶菊、香石竹、牵牛花、秋海棠、夹竹桃、樱花、榆叶梅、贴梗海棠、仙客来、风信子、令箭荷花等。

  在蚜虫的防治上,应利用各种手段,停止其危害活动,主要有以下各点:

  1、消灭蚜虫,要从花卉越冬期开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2、对新引进的花种、花苗,应严格检查,防止外地新害虫的侵入,对土壤及旧花盆进行消毒,以杀死残留的虫卵。

  3、结合修剪,将蚜虫栖居或虫卵潜伏过的残花、病枯枝叶,彻底清除,集中烧毁。

  4、花卉的品种不同,其抗虫性也有所不同,应选用抗病虫品种,既减轻蚜虫危害又可节省药物费用。

  5、发现少量蚜虫时,可用毛笔蘸水刷净,或将盆花倾斜放于自来水下旋转冲洗,既灭了蚜,又洗净叶片,提高了观赏价值和促进叶面呼吸作用;有条件的还可利用瓢虫、草蛉等天敌进行防治。

  6、发现大量蚜虫时,应及时隔离,并立即选用药物或土法消灭虫害。

  二、菟丝子

  菟丝子是一年生攀缘性的草本寄生性种子植物,园林植物受其寄生危害,轻则影响植物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植物死亡。

  苗木和花卉均可受菟丝子寄生危害。花卉苗木受害时,枝条被寄生物缠绕而生缢痕,生育不良,树势衰弱,观赏效果受影响,严重时嫩梢和全株枯死。成株受害,由于菟丝子生长迅速而繁茂,极易把整个树冠覆盖,不仅影响花卉苗木叶片的光合作用,而且营养物质被菟丝子所夺取,致使叶片黄化易落,枝梢干枯,长势衰弱,轻则影响植株生长和观赏效果,重则致全株死亡。

  菟丝子的寄生范围较广,可寄生于豆科、茄科、番茄科、无患子科等许多科的木本和草本植物,其根已退化,叶片退化为鳞片状,茎为黄色丝状物,纤细,肉质,绕于寄生植物的茎部,以吸器与寄主的维管束系统相连结,不仅吸收寄主的养分和水分,还造成寄主输导组织的机械性障碍,其缠绕寄主上的丝状体能不断伸长,蔓延。菟丝子以种子繁殖和传播,花小、白色或淡红色,簇生,果为蒴果,成熟开裂,种子2-4枚。

  防治方法:防治菟丝子应以人工铲除结合药剂防治,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①加强栽培管理。结合苗圃和花圃管理,于菟丝子种子未萌发前进行中耕深埋,使之不能发芽出土;

  ②人工铲除,春末夏初检查苗圃和花圃,一经发现立即铲除,或连同寄生受害部分一起剪除,由于其断茎有发育成新株的能力,故剪除必须彻底,剪下的茎段不可随意丢弃,应晒干并烧毁,以免再传播。在菟丝子发生普遍的地方,应在种子未成熟前彻底拔除,以免成熟种子落地,增加翌年侵染源。

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3

  一、植物组织培养概念:

  是指将植物的离体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培养发育再生成完整植株的技术。

  二、组培基本原理: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是建立在细胞全能性的概念上,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要经过一个从分化状态到脱分化的愈伤组织的中间形式,然后进入再分化和再生的阶段。植物细胞全能性的表达一般要经历的过程为:愈伤组织生长点根、芽的分化或细胞胚的.发生小植株

  三、方法与步骤:

  1、用自来水清洗菊花枝条表面的浮尘和脏物

  2、操作者手及超净台用70%的酒精进行消毒

  3、向装有枝条的烧杯中倒入70%的酒精,轻轻摇晃,浸泡6-9秒,将酒精去除,用无菌水冲洗3次

  4、向烧杯中加入0.1%的HgCL,轻轻摇晃,浸泡5-10min,然后将HgCL去除,用无菌水至少冲洗3次

  5、将解剖刀、镊子灼烧灭菌后,将枝条在无菌培养皿上切出叶片、茎段。

  6、将培养瓶打开(瓶口稍加灼烧),将叶片、茎段接种在培养瓶表面,盖上封口膜(全过程均在无菌环境下操作)

  7、置于24-25C下培养箱中进行培养(一周后观察)

  四、培养条件2RH-25DGSbI(强光型):

  周期/段数2,小时/分钟14,温度24,湿度55

  五、实验结果:共培养17瓶,

  1、发芽:6瓶(其中NAA 0.3mg/l,6-BA 2mg/l 1瓶;NAA 0.2 mg/l,6-BA 1 mg/l 2瓶;NAA 0.4 mg/l,6-BA 2 mg/l 1瓶;NAA 0.2 mg/l,6-BA 2 mg/l 2瓶)

  2、染菌:4瓶(其中3瓶长愈伤组织后染菌,1瓶完全染菌)

  3、未生长:7瓶(其中2瓶叶片直接干枯变褐色死去)

  六、分析总结:

  在此实验中共进行了三次重复实验,其第三次实验稍佳,重复实验第二次时培养基在未接种过程则已有染菌情况。出现以上结果经分析其原因有:

  1、未接种培养基染菌原因:

  (1)在配制培养基过程中,水加热至沸腾时,加入琼脂搅拌时未待琼脂调制澄清,就向其中加入了无机离子及蔗糖,导致培养基出现颗粒状沉淀。

  (2)培养基在高温灭菌锅中进行灭菌时,其时间不足或过长,导致其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2、接种后未生长原因:

  (1)在接种过程中,用镊子接种叶片时,镊子在灼烧灭菌后,冷却时间不足,导致植物细胞大面积烫伤或烫死。

  (2)激素、培养基中的营养不足抑制其生长或生长缓慢。

  3、接种后叶片生长一段时间后染菌原因:

  (1)菊花枝条灭菌时,使用酒精和HgCL对其进行灭菌浸泡时某些叶片可能接触不均匀,导致灭菌不彻底。

  (2)在接种环节中,在打开培养瓶时,未在酒精灯火焰旁,以及培养瓶口未在酒精灯上稍加灼烧灭菌,导致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培养瓶造成染菌情况。

  (3)在接种完成后,盖封口膜时未在火焰旁,致使空气中的细菌进入了培养瓶造成了染菌。

  (4)植物在形成了愈伤组织后,由于植物类生菌的出现,导致其染菌。

  在此次的菊花组织培养实验中,让我受益匪浅,因为整个操作的关键部分在于“无菌”,每一环节都要严格把关,起初的自己总是手忙脚乱,第一次实验时在使用镊子进行接种菊花叶片、茎段时发现自己手都在不自主的颤抖,但经历三次重复实验后,逐步熟练了其操作步骤。但由于实验的关键在于严格的无菌条件,所以在实验过程还得牢牢的把握好每一步的灭菌条件。稍有不甚,可能就会造成其结果出现染菌状况。

【植物组织培养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参观植物园的心得体会09-06

参观植物园的心得体会08-20

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12-17

植物学实习心得体会11篇04-14

植物的作文11-03

植物的诗句05-31

植物的作文09-20

植物的日记11-20

植物谜语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