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4-04-27 17:12:28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华】

  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呼兰河传》读后感【精华】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条彩色的河,在无际的沙漠中缓缓流动,变幻着颜色。我赤足站在河边,用透明的玻璃瓶盛满我喜欢的色彩。这,便是呼兰河的颜色,更是珍惜幸福生活的颜色……——题记

  在一个午后,享受着慵懒的阳光,品着一杯果汁,看着手中的书——《呼兰河传》。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首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东北边远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也展示了她独特的艺术个性。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中,“我”是个不谙世事、天真无邪的`孩童,用一双清澈的眼睛打量一切。祖父、后花园和她自己就成了小说的开端。在这小小的县城里,有着淳朴的居民和纯净的乡村生活,虽不如大城市那般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写了童年时最爱的花园,我特别喜欢那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般的语言,简单又活泼,写得多好!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

  现在,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然而,我们却不曾想到,在家中长辈的那一个年代,是那么贫苦。记得小时候,在我吃晚饭时,总爱是把米粒饭菜吃的遍地都是,桌子上也是一片狼藉,明明碗里还有大半碗饭菜没吃就倒进了泔水桶。每每这时,妈妈便像唐僧一样的来教育我。我虽然表面上很不耐烦,但却牢牢的把妈妈的话记在了心里。那时候,人们的生活那么困苦,妈妈很小的时候便要去田里干农活。常常是一天忙到晚,饿得肚子咕咕叫却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仅有的那一点食物还不够塞牙缝的,却要分给一家五口人吃。在我们奢侈的挥霍水果时,你可曾想到,在那个年代,被说新鲜可口的水果了,就是烂的都没有。冬天,在我们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却还嚷嚷着冷时,那时候的人们却只穿一件薄衣站在风霜雨雪中不停的干活。

  而我们的童年是幸福的,像一首诗,像一幅画,没有烦恼,没有纷争。

  但文中小团圆媳妇的童年也是那么悲惨,她短暂的生命让我感到深深的痛楚。一个和我一般大的女孩,竟因家中贫苦,被千里迢迢送去当童养媳。她刚入门不久,就被婆婆折磨。在她做错事情时,她的婆婆便狠心的把她吊在房梁上,用烧得通红的铁块烙她的脚底板,而她的公公也在一旁助纣为孽,用皮鞭抽打她瘦小的身子。在她生病时,婆家人给她用开水洗澡。当时的人们因为相信迷信、土方法,竟都跑来看热闹。看着她在水里痛苦地挣扎,没有人来救她。当她昏死过去时,人们才跑过去,有人还留下了眼泪。也许是因为愚昧的村民不懂得科学,只懂得用封建迷信的方法来“救人”。当他们看到昏死的小团圆媳妇,心里掩埋的良知,怜悯之心才被唤醒。可最终,她还是难逃悲惨的结局。每每读到这里,我总会义愤鹰填的久久不能自已。

  平复了心情,合上书本,天边已燃起了火烧云,我闭上双眼,细细地回忆着书中的每一个字眼儿。整篇小说既朴素又流畅,读着它,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不论是小城的扎彩铺、放河灯、跳大神、野合子戏,还是北方大自然的风霜雨雪,作者萧红笔下充满生机的图画,令人读后掩卷长思,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呼兰河传读后感。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

  熟悉的笔触、色彩、用光,萧红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语般平静的叙述将我领进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整个村子里面,到处都是萧杀,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叙事者——那个家境还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没有抬起头来的村民,他们笑也笑得那么拘谨,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这是一种煎熬,也没有人去打破。他们只是活着,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那么多交替出现的人物,我甚至都来不及判断哪个是我应当同情的,哪个我该去鄙夷的……一个又一个悲剧,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主角,每个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个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团圆媳妇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归结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诸如此类,我不敢想象,当我身处那婆婆的境地,那样的家庭,那样的时代,我能做些什么。他们家的小媳妇死了,来得时候还活蹦乱跳的,谁也没料到,会走得那样匆忙,让婆婆们心酸,他们使了多少钱,费了多大的力气,不过是想让这个媳妇“活”过来啊。那小团圆媳妇呢?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才14岁而已,却以为人妻,为人媳,她该是多么不愿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骂,就这么孤零零的一个人,还是个孩子的人,怎么承受的了?然而,在那个时代,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也是无人能够挽救的.。试想一下,如果小团圆媳妇并没有成为文中的小团圆媳妇,那谁又能断定,她不会被另一个小团圆媳妇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为小团圆媳妇的悲剧呢?悲剧笼罩着他们,因为这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个村落的人,一个地方的人,乃至一个国家,一个世界的人。

  小团圆媳妇一家的悲剧,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静静的从高处看着我们,帝制到民主的转变,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们都经历过了,80年之后的今天,他们都已经消失了吗?没有,他们还存在着,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骨血之中,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这些人,我们,他们,都是“中国的脊梁”。虽然我们这些脊梁,总是那样的不争气,80年前的灰色或许少了一些,但那些低着头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种“封建”正悄悄的用它们狡黠的眼睛张望着。

  只是,不要再那么无奈的活着,又无奈的死去,来去若空。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在暑假中,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不是一本很厚的书,但写了很多事。这本书不光讲述了萧红小时候的事,还真实的反映了旧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她的笔,我们看到了一个个旧社会老百姓。

  萧红来自东北,正在她来到上海,包受冷落和白眼,心中的火焰成冰块的时候,她遇到了鲁迅,鲁迅的慈祥让萧红心中的冰块逐渐融化了,并且使萧红拿起了笔写作,终于,萧红写出了《呼兰河传》。

  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火烧云》和《祖父的园子》都是出自于《呼兰河传》。

  但是,看完全书之后,我才明白旧社会的黑暗,呼兰河的人是善良的,但旧社会的迂腐和封建使得他们的习俗害了他们。

  当小团圆媳妇生病的时候,婆婆愿意花钱去请道士来“治病”,这当然是出自善良,但是我们知道,道士做法又怎么能治病呢?最后,小团圆媳妇,这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生病死了。

  鲁迅先生所处那个年代,是动荡不安的,但是人们依旧是善良的,可是,善良的人们依旧摆脱不了封建的枷锁,依旧不能抛开那些没用的甚至是害人的“土方法”。

  在这种社会中长大的萧红是寂寞的,妈妈对她是恶言恶气的,爸爸对她是冷淡的,奶奶会因为一些小事而拿针扎她的手指,只有爷爷对她是慈祥的。在那个年代重男轻女是十分明显的.,生个男孩,家人会欢天喜地,生个女孩,家人会一脸嫌弃。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萧红是孤独的。

  这本书也让我体会到了我们是多么幸福,更让我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让我感受到了不用担心温饱是多么幸福,而且不能相信封建迷信,这样只能害了自己。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四年级时,我从语文课本里读到了《火烧云》一文。它是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是我缠着父母好不容易抽空去书店买来的。这书使我我爱不释手,因为它有它独特的魅力。

  这本书里,主要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以及她的一些亲人、邻居、佣人,比如祖父、有二伯、祖母、厨子、老胡家的团圆媳妇和对一些封建思想、愚昧保守的人和事进行了强烈地讽刺、批判。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本书第五章。它用了全书五分之一的篇幅来写小团圆媳妇的悲惨经历,她由一个生龙活虎的少女,被一群受到愚昧思想禁锢的人们活活残害致死的事情,体现出了封建社会陋习害人的本质,使我想到了现在开放、自由的社会里生活,是多么幸福的事啊!那时的团圆媳妇不如一只鸡值钱,而她的婆婆可以为了心情好坏而任意打她、骂她。现在我的妈妈是绝对不可能被我的奶奶打,因为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法律的保护。故事中的那些邻里都怀着一颗朴素的“好心”来帮助小团圆媳妇治病,一个说这种偏方,那个说跳大神、叫魂……她的婆婆平时十分勤俭,连自己手指甲里被刺了一下也不肯花钱治,却肯为媳妇花大钱来让道士。可见她的无知。

  那时社会中的人还不相信科学,因此会使一个又一个无辜的受害者死去。最后这团圆媳妇被众人迫害致死,有二伯和老厨子竟在谈论酒菜,由此可见当时的人认为“童养媳”这种错误做法是对的,没有此感到要反抗这风气。

  《呼兰河传》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的无知与保守,看到了封建社会人吃人的现象,更是感受到当时社会主仆、大男子主义的不好风气,使我感慨良多,许久不能忘怀。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呼兰河传》,看完这本书,首先感觉到萧红这位女作家受鲁迅的影响很大,为什么我会说萧红受鲁迅的影响很大,是因为书中写的一个人物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的遭遇其实与鲁迅笔下祥林嫂的遭遇差不多,本是两个好好的人,却因为人们的迷信,不断的给她们施加软暴力,使她们不能追求自己的人生,而被封建束缚下度过悲凉的人生,最终孤独的死去。在死去之后,并没有受到许多人的悼念,反而认为她们是该死的,由此可见当时人们的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有多深。

  在《呼兰河传》书中作者描写自己童年在后院的快活生活,书中的语言极具有表现力,使人读了之后不禁为小孩童真,调皮的行为发笑,在这一节中故事情节更多的表现的是轻快活泼的气氛,表现出作者的童真,调皮,好奇的天性,突显了作为作者对这种童真生活的热爱。突然笔锋一转,讲到小团圆媳妇时,作者由小团圆媳妇进家门时人们她是赞赏的到后来小团圆媳妇受到婆婆的虐打,小团圆媳妇从此便没有了笑容,变得神志不清,人们认为她鬼上身,便为她施加各种法术,尤其是在烫热水中,小团圆媳妇身心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最终走向了死亡。在这过程中,人们只是在看戏,只是偶尔有几个人会同情小团圆媳妇,小团圆媳妇死后,也没有几个人悼念她。在这节中作者表现出对当时人们的麻木,迷信,冷漠表现得无比的痛恨,作者表现出对民族劣根性的憎恨。再后来的有二伯,一个像阿Q的人物,对于别人称他为大爷时感到极度高兴,别人奚落他时,他便用许多粗俗的语言骂回对方。在这里,作者对他表现既痛恨又同情。小说最后讲到一个人物冯歪嘴子,他是一个积极向上的.人,面对各种嘲笑,他并没有屈服,而是充满力量的生活下去,面对妻子离世,留下刚出生的孩子和只有几岁的孩子,他独自努力地去抚养,并没有放弃,这一人物作者表现出对他的赞赏。作者在文章这几个人物可能是当时全部人们的代表,由此可见,在封建礼教的管束下,当时许多人的性格已经变态,只有少数人还保持着人应有的品质。

  回归现在,虽然现在的人们并没有当时人们那么的封建,迷信,但却还多多少少保留着当时人们的劣根性。例如,在《呼兰河传》小说中,写到冯歪嘴子上吊,全村的人几乎都去了,认为反正也不是去看跑马戏,又要花钱,又要买票。这一现象似乎在中国并没有太大的改变,每次在中国的马路上,只要发生各种大事情,人们都要停下来围观,不愿错过这一精彩的瞬间,边看还边不断的议论着,这一现象在国外却很难见到,国外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节奏,不会因为某些事情而给耽误,更加不会边看边议论。可见,中国人的劣根性在某些方面并没有改变。

  《呼兰河传》这一部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的出现反映了当时时代下的人们,因为封建礼教受到的极大的心理和生理上的摧残。而作者萧红因为封建礼教,她不能够继续完成学业,好好地发展自己,被父母包办婚姻,最终她不得不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时代给了她丰富的阅历,让她可以创作出一本佳作《呼兰河传》,时代也蕴育出一位才女—萧红。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第一次全面地了解萧红的人生经历,是通过电影《黄金时代》,个人认为汤唯塑造的人物形象还是立体丰满的。萧红女士一生桀骜不驯、倔强自立,一路追寻理想。然而这样的斗士必定是颠沛流离、孤独悲凉的,她在异乡冰冷的病床上悄然离逝时年仅31岁。

  我一直在思考,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悯人的情怀究竟从何而来,直到读到《呼兰河传》。呼兰县,这座她出生、成长的东北小城,夏季短暂温暖,冬季漫长严寒,这座城里的人闭塞、守旧又市侩。

  小说开篇讲了县城里一个诡异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泛滥,晴天泥泞黏稠,这个坑吞噬过无数鸡鸭猫狗甚至猪羊马牛,人们过坑的时候手脚并用、提心吊胆,恐怕稍有闪失就会命丧泥沼。可是从来没人想过要把坑填上,仿佛那个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则。每个人只要自己安全过了坑,就站在对面看戏似地看别人怎么过。这是多么真实的写照,人心麻木自私,社会怎能不没落?

  童年的“我”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单纯无邪的视角描摹了呼兰县里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态炎凉由读者细细品味。初来乍到天真可爱的童养媳“团圆媳妇”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里,婆婆打媳妇天经地义,不打怎么懂规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气壮,儿子小时候踩死了一只小鸡,一只鸡仔值三块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样长大成人了吗?这媳妇怎么就经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梁上用鞭子抽了几顿、用铁棍烙了她的脚心而已?团圆媳妇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妇花掉的银子,心疼给媳妇寻偏方、请神婆花掉的铜钱。

  团圆媳妇死了,街坊邻居很长时间没得热闹可看,直到看磨坊的冯歪嘴子忽然有了儿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里,身上盖着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来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种也配盖面袋子?她毫不犹豫地拿走了婴儿身上的袋子,不忘说了句“可冻死我了”。被赶出磨坊的冯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里,新生的婴儿浑身盖满茅草御寒,日夜哭闹。街坊们就等着看那孩子什么时候冻死,可他偏偏不死,还长大了,能帮着做事了。

  冯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个儿子就死了,于是他们又打赌猜测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冻死呢还是饿死。可是冯歪嘴子硬是把他养活了,尽管这孩子严重营养不良,七八个月大了只会拍拍手,可他会笑了,微笑的时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过于能用钱换的东西都比人值钱、别人家的悲剧都是自家的乐趣。

  “我”从小就想渡过呼兰河,去看对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说,你怎么过得了河?祖父是萧红回忆里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恋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长大了要嫁做人妇,相夫教子,怎么可以出去闯荡世界?祖父没了,她彻底不再留恋这个守旧的家庭,不再留恋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这样一个冷酷的时代造就了萧红的黄金时代。她用纸和笔高声呐喊,为着平等,为着自由,为着光明!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书籍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名著可让我们与大师为友,与智者为伴,体会不一样的人生。古人云:开卷有益。当我们翻开一本好书时,总会有所收获。那么,经典名著中究竟蕴藏着哪些价值呢?简而言之,就是能让读者深切体惜到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结晶,以及历久弥新的优良品格,例如善良、勇敢、责任、爱国,等等。从而让读者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人生之路多一分平坦,少一些纠结与矛盾。暑假期间读了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的《呼兰河传》后就感叹,人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即便周围环境不好,也要坚强乐观,保持本心。

  这部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年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那时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就本书而言,作者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冯歪嘴子是磨坊里一个勤勤恳恳的伙计,他勤劳朴实,待人热情。不仅会拉磨,还会做年糕。他敢于打破封建传统,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努力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彰显出生命的坚强和勇气。

  文中写到,冯歪嘴子不顾封建传统思想,执意与王大姐结合在一起,且生了孩子。冯歪嘴子对王大姐和孩子很好。他给孩子带回食物,还争着做家务,不让王大姐多受累。虽然一家人生活清贫,但这个家庭无时无刻不充满着温馨和幸福。现实生活中也一样,唯有爱,是一切幸福的源泉。在艰难困苦中,亲人之间的关爱和相互支持才是度过难关走向光明的'最好动力。

  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人,其胸襟自然是宽广的。掌柜的太太经常咒骂冯歪嘴子一家人,而且还在寒冷刺骨的冬天将仅盖着面口袋取暖的母子二人赶出了家门,让他们住在简陋的草房子里。年纪尚小的“我”对他们十分牵挂,偷偷去看望。然而,即使身处如此窘境,王大姐还是依然对“我”保持微笑。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面对困苦,坚强才是唯一的出路。这样我们才可以风雨无阻,一往无前地越过障碍,去往光明的未来。

  让艰难困苦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王大姑娘难产去世了,大家都在看冯歪嘴子如何面对这一变故,因为大家认为,以他的能力是无法支撑起这个家的,因为家中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然而,冯歪嘴子的表现却出乎大家的意料,他以超出常人的勇气,带着孩子闯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最终,当小儿子学会拍手时,冯歪嘴子终于看到了希望,也有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动力。在绝境中依然保持勇气,是尤为可贵的。勇气可以为我们在人生路上注入前行的动力,在激流中勇进,这样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抵达成功的彼岸。

  人生太难了啊,可总有变好的时候。《呼兰河传》的最后,人们会哭了,小孩子会笑了,黄瓜不再爱长不长了,一切都欣欣向荣起来。太阳总会升起,即使不是为你而升,也会给予你光。千帆阅尽,最终留下的就是属于自己独特的风景,读完此书,希望可以在艰难人世多给自己一些前行的力量。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7

  学完了萧红的《祖父的园子》,应该给学生找到《呼兰河传》来看看。可是学校的图书室没有,那就上网查查吧。所幸网上有一些节选。那就打印下来吧!

  也许是被她浅显流畅的文字所吸引,也许是被后花园里的景象所打动,手里拿着稿子竟然放不下来,一口气看完了。

  那个后花园,萧红不遗余力不厌其烦地重复着的荒凉的后花园,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实的天地;那些蜂儿蝶儿蛐蛐儿,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着唱着.这七分的真实三分的飘渺,在萧红的心中,该是用什么样的彩丝带编织成的裂帛.那些蘸着她的脏手印的大个馒头,那只被罩着眼睛拉磨的毛驴,无不象陈年的米酒,发酵着她久远而凄凉的回忆.她的回忆是寂寞而凄凉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门前写作时,一定时时停下笔来,望着眼前的一棵..大榆树发呆,思绪早已飞过树间的叶子,飞往辛酸的童年.童年里,有跳大绳时人们的热闹的欢呼,有观河灯时壮观的场面,有人们对掉进泥坑子的猪的嬉笑怒骂,还有人们对"李永春的药店"的你称我道.惟独没有一个贴心的伙伴,没有.眼泪不觉就掉下来了,稿纸上顿时湿了一大片.伙伴,稍稍称职一点儿的是祖父,这后花园里唯一开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结出甜美果实的樱桃树,给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温情与爱,也给了她幼稚的心灵以美丽善良的憧憬,虽然她长大以后经常不懂得别人的快乐.那个在我脑海中回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样,他应有着长长的胡须,可以让我任意编织花样的胡须.温情,这带着远古回忆色彩的词眼儿,仅在祖父出场的时刻到来.其他的一切,仿佛都发生在这个世界,却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兰河城里的人大抵是这些:在"黑夜"中担心地活着又自尊心极强的有二伯;尖刻无聊心眼儿小的老厨子;还有勤恳忠厚爱妻小的冯歪嘴子,唯一出场的女主人公是率真开朗却被活活烫死的团圆媳妇.呼兰河的女人们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运.小城仿佛一个封闭广阔的.世界,生活并不单调,可怕的是重复.那几个粉墨登场的主角定是萧红精心挑选的他们身上重叠着无数呼兰河人的影象.他们并没有太坏的心思,纵使是讥笑嘲讽,也只为打发这简单而冗长的时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们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开落的花儿,生命并不是象烟丝一样节节燃烧着那样漫长,而难测的命运则象无情地吹落了烟蒂上的烟灰.活着是小城里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标,而没有其他的想望,就连想看看城那边是什么的想法有没有.因而人们活在了自己的目光里,但很满足.没有人的瞳孔里有哪怕一丝的好奇的火焰,没有人的脑海中有怀疑询问的念头,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凉.

  萧红用一种平静的笔调来呈现一个平静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讲述着小城自然的生活,难道错了吗?我们总认为作品(尤其是长篇小说)理应有着它思想的深度,平铺直叙的故事一定是欺骗了我们.但我没有觉得这种笔调和口吻不好.试想,当一个中年人推开往事的栅栏,用一个不太更事却又初涉人间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经历那令人心颤的寂寞的童年时,平静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么深沉汹涌的潮流.静水流深.萧红的内心有几人能真正理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8

  在天气极为晦暗的日子里,手捧一本好书,来消磨这不尽如人意的天气倒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但思绪也沉浸在这之中,这呼兰和城中的寂寞生活与现实的生活显然成为一种对比。

  萧红的童年既快乐又寂寞,在她家的大花园里,承载了太多的故事,有和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还有那洋溢着的笑声,初读时,只知快乐,越往下读,却不由得寂寞万分,读到祖父与他嬉戏玩耍时,不禁羡慕万分,羡慕萧红趁祖父不注意时在他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的场景,祖父戏谑的说到:“这季节的玫瑰花真香啊!”羡慕这样的祖孙情,不由得使我想起我那枯燥而又平凡到极致的童年。时光哗哗的逝去,那曾经喧闹的后花园也随日子飘远了。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那院里的一切,也许均荒凉了罢,这一切也让我不能想象了,这寂寞,是永恒的寂寞。

  萧红的笔触平淡而又真实。矛盾这样点评萧红道“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一串凄婉的歌谣。”这点平恰到好处,她以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的眼光,清晰的打量着周围的一切。有那淳朴的风俗,一年中必有的跳大神,赶庙会,唱秧歌,还有那女子们皆重视的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女子们早早的打扮好了,去逛庙会,卖泥人的,哨子的,不倒翁的,线蝴蝶的,使这生活也都闹腾起来。他的文字,自然而又清新,“黄瓜愿意看一个黄花,就开一个黄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无一字不清新脱俗,却又富有一种孩童所特有的简单活泼。这是呼兰河城中人们平淡而又真实的写照。

  呼兰河畔的故事暗淡而又沉重。平淡的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泥坑以及那灰色的社会,善良的人们也抛不开那些旧思想,土办法,那“灰色的泥坑”使得人们讨论了大半年,也有无数人吃了亏,但并未有人去在意,路还是原来的路,我不禁为这里的人们感到心凉,或许这就是当时安于命运的他们。而小团圆媳妇是当时社会下的.牺牲者。在他的豆蔻之年,本该无忧无虑,却成为了童养媳,这是他的不幸。她拼命地干活,也仍然时不时遭到美其名曰的“教诲”。跳大神时,众人的围观,当人还活着时,有的只是人类那自私透了的好奇心,而小团圆媳妇快死了时,却又传来假惺惺的“关怀”。书中有的只有那个时代的人们有的麻木以及那个时代冰冷的温度。呼兰河时代在性情古怪的有二伯,悲惨的小团圆媳妇中翻页。

  这本书以一个现代主义作家的态度描绘了一个长长的旧梦,呼兰河城的人们有善良的一面,也有丑恶的一面,然而《呼兰河传》既无批判也无谴责,反而流露出了一丝些许的幽默和顽皮。

  读完这本书,仿佛搭乘了一班心灵的列车,宛如与萧红在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道来这小城中的种种,尽管凄婉,尽管忧郁,却仍然美得动人。即使这美有些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然。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9

  美和追求美人类固有的天性,人们欣赏自然的美,创造生活的美。而作家艺术家们开垦出人类美的艺苑,以自我的才华和心血培植出一株株千姿百态的艺术之花,为人类生活增添无比绚丽的色彩。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先生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女作家萧红后期的重要作品。在中国三十年代文坛上,年轻的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融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的风土人情,展示了女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为世界文苑开出一朵美而不艳的奇葩。

  在这部温婉如诗的小说里,萧红笔下的“我”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童,满怀着对于广阔世界的好奇和烂漫的童真,用一双清澈的眼打量着四周的一切。祖父、后园和她自我,就成了全部的天地在小说的开篇,作者细细的描绘了小城呼兰河的风俗人情,在她的眼里,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有着心智未开的居民和乡村应有的纯净生活,虽然不如大城市的繁华,但也别有一番风味。

  作者描述童年时的爱玩的花园:花开了,就象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象飞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象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样样,就怎样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就是一个黄瓜也不结,一朵花也不开也没有人问它。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我个性喜欢这一段,童话般的意境,诗意的语言,又简单活泼,写得多么好!

  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小团圆媳妇那一章,看得让人透但是气来!和萧红同样大的一个女孩,也就12岁。12岁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在父母面前撒娇,却千里迢迢到那里当童养媳,正因活泼,不像媳妇,因此受到婆婆的打,叫她变得更懂事更听话,这打持续一个冬天,不管白天黑夜,“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这样说,打她是为了让她懂规矩!之后女孩子给他们折磨得快发疯了,他们就听跳大神的话请人给她洗热水澡,滚水,昏过去用冷水浇醒再洗,洗了三回,就这样活活把人折磨死了!愚昧,可悲!

  整篇小说朴素流畅,宛如你与作者在一个美丽的繁星当空的夜晚,听她娓娓讲述着呼兰河—她美丽的家乡。尽管凄婉,尽管优郁,却仍然美丽得动人。恰如茅盾所言,比象一部小说更为诱人。

  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完美都包容了,让咱们珍惜这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我的完美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0

  《呼兰河传》是萧红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完成了她的巅峰之作——《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一书共有七章构成。首先是老胡家家破人亡的故事。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在经历了婆婆的毒打、跳神、用热水烫驱鬼后,奄奄一息,最终命归黄泉。小团圆媳妇的死去向我们展示了封建、迷信的传统风俗的恶果。

  而小团圆媳妇就成了陋习的牺牲品。她的婆婆,只因媳妇走路快、在客人面前大方、不害羞,便认为她打破“常规”,无情地用烙铁去烫她。在小团圆媳妇死后,她的大孙子媳妇,聪明、能干的一个人,像从人世间蒸发了一般,她一定是去寻找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去了。

  她的婆婆,为了拯救“被鬼附身的媳妇”而家破人亡后,她寂寞的甚至问过路人“你家里的大人、孩子都好哇。”

  另一个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有二伯。他身无分文,却热爱生活。带着小萧红去公园玩,没有钱给小萧红买玩具和糖果,只是说“快走,快往前走。”小萧红赖着不肯走,他只得无奈的说出实情:“你有二伯没钱。”他十分孤单,孤单的与动物谈话,与砖头谈话:“你这小子,我看你也是没有眼睛,也是跟我一样,也是瞎模糊眼的,不然你为啥往我脚上撞,若有胆子撞,就撞那个耀武扬威的,脚上穿着靴子鞋的……,你撞我还是白撞。”

  他一切的吃穿用都是破烂不堪的,后来被逼无奈,只好去偷主人家的东西换点钱用。但是萧红是同情有二伯的,没有鄙夷有二伯偷她家东西。

  《呼兰河传》十分生动地再现了小城风情,也深深地吸引了我。

  《呼兰河传》读后感550字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1

  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看了矛盾的评价,使我很好奇作者萧红笔下的故乡的故事和人们她的故乡是什么样子使他怀念很想知道关于作者故乡呼兰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说得风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个时代,没有通讯设备,信息工具人呼兰河城人们的生活娱乐又是怎么打发的带着这些问题,怀揣着好奇心我走进了她的故乡。

  作者总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兰河城里的故事,

  1、讲述了故乡呼兰河城的大环境、

  2、故乡呼兰河城的精神面貌,娱乐。

  3、故乡呼兰河城的自己家里的故事,和祖母祖父亲戚间的故事,

  4、故乡呼兰河城作者的邻居街坊的故事,

  5、因为跳大神团圆媳妇的死,

  6、在城里四处游荡好吃懒做的有二伯,

  7、工人冯歪嘴子的生活。

  通过,第一章介绍的故乡的整体环境,轻轻松松把读者引进故乡呼兰河城,让读者感受到呼兰河城是一个自然,美丽,可爱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的走,那是自古也就这样的了,风霜雨雪,受得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在当时没有出现信息工具,当然他们也有自己的娱乐方式,晚饭后大家(邻居们)围坐在一起,看天上的火烧云,唠唠家常。

  每一章读后感受如同矛盾评价的“有讽刺,也有幽默,开始读时有轻松之感,然而愈读下去心头就会一点一点沉重起来,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点病态,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读完第五章,因为跳大神团将一个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湿润了。因为人们的愚昧和无知,在那个时代女性的地位始终不可以和男人平起平坐,他们的行为举止一定要附和当时人们所认为的规矩,说话小声小气,走路慢油油,一旦不符合标准一传十,十传百,都认为你是外星人来的怪物,没有自我可言,更无法谈论女性自己的想法,要么使用酷刑(暴打)让你顺服。团圆媳妇因为平时大大咧咧,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风,平实说话口无遮栏,只 有12岁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变本加厉,团圆媳妇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场小小的感冒,在左邻右舍的胡乱猜疑下,团圆家给团圆媳妇请来了大神,没病都被整出病来,跳大神里的各种奇怪、病态的动作,吓坏了团圆媳妇,半夜常常被噩梦惊醒,又哭又叫,吓坏了团圆家,不断的请大神,就这样来来去去,跳大神中各种病态的举动,将一个活生生的少女折腾死了。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因为她的言行举止,对于现代的眼光去看待团圆媳妇的一举一动,她和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一样只是真实的表现自我,一个天真可爱的少女,但在那个封建,迷信,愚昧,无知,偏僻的呼兰河城里 一个如花的少女就在这种无知,不科学的行为活生生的折腾致死,而左邻右舍,面对团圆媳妇的死表现得麻木不仁,当初跳大神活动各种病态的举动,对于他们是再好不过的大戏,他们以看热闹的角色,在边上添油加醋,事后当成家常便饭后的娱乐新闻,家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团圆媳妇的进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个吃人的社会。在一个平平淡淡的小城里,因为那地方充满愚昧无知,在深处藏着一只吃人的野兽!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2

  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

  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

  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

  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

  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

  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

  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

  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XX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

  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3

  呼兰河位于我国北部寒带,常年天寒地冻,风雪连绵,空中洒下的白色“莲花”在河中浮荡,融化,淹没……

  《呼兰河传》是一部以一个小女孩的眼光去观察古老的呼兰河畔种种人事的自传体回忆小说。在我看来每一章都是别具一格的,没有特设的人物,没有环环相扣、起承密切的情节资料,大多是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或是讲述着庸常但是的琐事,倒如一段娓娓道来的民谣,时缓时促,喜悦中夹杂着忧悯,凄婉中存有着欢愉……

  在描绘呼兰河城的酷冬中,讲到了东二街的一个泥坑,足有五六尺深,人掉下去准没顶,雨过后呢,泥坑就越发泥泞,大胆者“铤而走险”,若是过去了,就得意得四处宣扬,没过去的,弄得一身污泥,路人在一旁幸灾乐祸。孩子不听话了,长辈就用泥潭子吓唬他,“教育”他……一个泥潭在谣言里骇人听闻,怪物魔鬼一般,制造着事端,也活跃着小城人的生活。人们也想到多少种法子以避免这泥潭祸害,“有的说就应拆墙,有的说就应种树,但没有一个人说要填平的,尽管填坑并不难,可却没一个愿意”……白雪皑皑的城被一股灰暗的气息笼罩着,说不清道不明,有原始的自私迟滞,又有无私的互助热忱,人性的底色一团混沌迷糊。

  之后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里,呼兰河城的格调越发暗淡,却在祖父和“我”在院里念诗这一短暂的段落里色调变得温暖人心,院子被墙包围着,阳光却丝毫不吝啬地撒向这儿,那里远比院外亮敞得多。

  许多人觉得深受残害的小团圆这一章,最能表达出作者的用意,我觉得这但是是当时社会的必然,作者如实描摹罢了。让人惊叹的`是作者白描般的看似很静心平淡的笔墨具有雕刀般的功力,一“刀”一“刀”刻下那残酷的本来面目,孩童的眼光,这残酷因蒙昧无辜更加直刺人心。封建思想是根深蒂固的,个人的反抗显得以卵敌石,弱不禁风。作者令人震惊的笔力,呈现了当时种种世相中更为惨烈的一面,至此,呼兰河的调子漫天阴霾。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那个冯歪嘴子。他任凭人们无端地奚落,自己静静地活,他是整座城少数拥有真正灵魂的人,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感情,他爱自己的孩子,细致入微地体贴他的妻子。他的妻子离世了,人们等着看他的热闹,时时想象着他在生活的吹打面前如何一跟头栽下去再也起不来--“看吧,看他可怎样吧”、“冯歪嘴子又该喝酒了,又该坐在磨盘上哭了”、“冯歪嘴子这回可非完不可了”……可他却是个不低头,不丧气的倔强者,“他觉得在这世界上,他必须要生根的,要长得牢牢的”。他依旧推他的磨,挑他的水,抚养他的孩子--刚生下来就死了娘的“在别人眼里非死不可”的孩子“非但不死”且一天天长大。他的镇静中隐藏着不可动摇的精神力量,他让那些愚昧麻木的行尸走肉感到“惊奇不已”、“莫名其妙”,甚至“起了恐惧”。他的身上闪耀着他人所没有的抗争韧性,他不是雪花,他不会融化,不会被河水淹没。

  当黑暗的格调即将征服这座城时,总会闪现出光亮,就如日食般,当月影即刻要覆盖住所有时,光芒是无法被阻挡的,而黑暗却让光芒变成红晕色,更为耀眼。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后03-01

呼兰河传心得12-31

呼兰河传仿写05-06

阅读呼兰河传心得04-14

《呼兰河传》阅读心得03-2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2-2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7-17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3-20

呼兰河传读后(经典15篇)03-0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