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时间:2022-11-20 16:39:3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通常就可以写一篇心得体会将其记下来,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那么心得体会怎么写才能感染读者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心理教育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

  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因此,我们教师在引导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孩子的“心理健康医生”。这次我有机会参加心理健康学习,真实感受颇深!

  一、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我认为,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只有这样,才能以积极健康地工作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二、以良好的心态感染学生

  我们要以积极的情绪状态和较强的感染力,要以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忱对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对学生的一片爱心、对所任学科的深厚感情,去感染影响学生。努力做到教态亲切、热情、和蔼可亲,教学语言要生动活泼、富有幽默感。教学方式、方法要直观、形象、丰富多样,富有趣味性。要创设一个团结互助、好学上进的集体风气,使每一个同学在良好的集体环境里成长。

  当然,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我们的教育教学与应试教育思想的碰撞,产生了不少问题,问题的出现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如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选择怎样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学习评价难以操作等,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如果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最终一定会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学生总有一些不良的现象,如逃学、早退、迟到、作业不按时完成、上课搞小动作、做鬼脸等现象,无时不展现在你面前。此时,你的心情又如何呢?是气愤、激怒、伤心,非想揍他一顿,还是用乐观的心态来教育他,我想,教育学生需要耐心和宽容,用真诚的爱心去感化学生,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法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学生静心去寻找自己错误的原因,真正体验到自己的错误给别人带来的伤害有多深,我想这样的耐心和宽容教育学生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何偿不用呢?

  最近参加了肥城市中小学教师健康教育培训,受益匪浅, 感受颇多。先听了刘老师的《师德修养》杨老师的发展心理学,周老师的社会心理学。她们都通过不同案例结合理论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过去自己一些百思不解的案例变得眉目疏朗了许多 。

  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他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常常能在报纸或新闻中看到学生自杀的事例,有学习方面,也有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因素。这表明,当代青少年学生承受心理压力的能力有待提高。在这些新现象、新问题面前,心理教师应力求“对症下药”,给予学生鼓励,帮他们重拾信心。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当我们感觉无力摆脱社会风气的困扰,就要会同学生家长采取较为科学的方法教育子女。

  例如,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我们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是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和具体实施者。除了要有渊博的知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还要针对学生关键时期的心理变化进行教育。才能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这是我们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好后面的培训课程,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大学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必将对21世纪人才的质量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作为大学生,首先应该具备这种优良健康的心理素质。

  心理健康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即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上的任何形式去适应,也就是说,遇到任何障碍和因难,心理都不会失调,能以适当的行为予以克服,这种安定、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生活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认为,心理健康是对生活和学习有乐观的心态。有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能很好的把握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妥善处理同学、师生间关系,积极融入集体,热爱并勤奋学习,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有着很大的不同,然而在大学中仍需要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职欲望。学习是大学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同时也应该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大赛,这样及开发思维的多向性又锻炼了自己的动手能力。更值得重视的是英语方面,现代社会中英语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也可以说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之一,这样看来口语更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积极加入学生会、分团委等,如此既丰富了大学生活又锻炼了自己能力。每个人都渴望得到一个自我展示的平台,让自己成为一个闪光点。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然而,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的表达和控制情绪。

  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使我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在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2

  短短15天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不仅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要育人。现就对本次培训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要给孩子们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环境,给孩子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和殿堂,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让学生们能够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嘴头上说说也绝不是每周一、两节课或者搞几次轰轰烈烈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就能实现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教育一样需要与学校日常的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意识和观念;需要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需要教师潜移默化的培养。所以学校日常活动就成为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内容渗透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实处。利用学科知识加强情感教育,使学生有良好的情感生活。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个学生要在以后的生活中适应社会,就必须学会与人交往,沟通。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应该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学生性格发展、与人沟通以及学生的目标培养上。营造好孩子们良好的心理健康成长环境,为孩子们建设和谐平等的集体,这才是我们作为教师积极追求的。

  (二)教师要为人师表

  教师心理不健康就导致学生的性格不完整,就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家庭之间的问题,这些问题一旦爆发,就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其次教师要做到语言规范。小学生认知水平比较低,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

  另外,作为教师就要学高为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健康有重要意义。

  总之,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书育人。为了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良好的性格、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教化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

  学习已结束,我找到了自己以后努力的方向,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信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3

  我参加了四天的“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受益匪浅,感想颇多。对我来说这次的培训意义重大。通过参加此次的心理健康培训,无论在理论知识方面,还是方法技巧上让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了更深的认识,教师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鞭策和鼓舞。下面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通过本次学习,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在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近几年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学习与考试焦虑、心理承受力脆弱、人际交往障碍、性格孤僻抑郁、自卑心理严重、对新环境不适应等等;如果学生心理不健康,他们的思想就会偏离轨道,这些对学生的学习、生活都受到一定的危害。现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被重视。可是,学校的健康教育只是单一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因素还有家庭、社会。

  1。家庭教育不当,造成心理隐患。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所学校。”家庭良好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家庭的教育不当则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隐患。

  2。学校处理不当,造成心理失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学校或教师在教育思想、方法上的不当或失误也会影响学生身心健康。

  3。社会负面影响,造成心理障碍。

  现实社会的万紫千红、五彩斑斓,以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物欲诱惑、不健康的思想、情感、行为,都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特别在当前,各种社会的传媒,信息化的.作用等负面的影响,都会加重学生心理负担和内心矛盾,造成心理障碍。这些不良的影响,会引发一些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预防为主的,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不应该只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应该是有他们的各自作用的;不应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地理解为一门增加学生负担的学科,而应该具有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的独特功能。

  二、心理教育培训对于教师自身的重要性

  情绪对人的心理健康起着核心作用。健康的情绪能引导人积极向上,不良的情绪则会阻碍人的健康成长。学生拥有乐观、稳定的情绪是与教师分不开的。情绪有着极强的感染性,如果要做一名受欢迎的老师,就无论如何也不能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入课堂,更不能因此而在课堂上随意发怒,挖苦打击学生。而是要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在走进教室的前一刻,告诉自己,"一定要微笑",要把自己最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展现给学生,以此来感染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乐观积极地稳定地情绪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形成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三。提高心理健康的时效性。

  在新形势下,学生不同阶段表现出各自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目的是通过分析评价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基本心理素质和个体心理差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接纳自我,树立健康的新形象。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的角色转换,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方式解决学生学习焦虑、人际关系不良、多动症和学习无能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指导,开发学生潜能,建立心理健康新观念,塑造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推进整体素质教育发展。

  四、家校结合,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今天,心理健康状况对学习、工作及思想的影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家庭与学校都必须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与家长广泛涉猎孩子保健常识,建立和谐的师生或亲子关系,平等地同孩子交流,及时地发现并正确的指导孩子在成长期的行为变化。同时,我们学校利用家长学习、家长开放日、家长会等途径,坚持不懈向家长提出各种建议,指导家长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很好。

  学习已结束,我要从心理教育的层面上去教育我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相信这次培训给予我的东西决不止理论知识,它会有一种延续,影响我的生活,影响我的工作,影响我的人生!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的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4

  通过看《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健康》这本书,才了解近几年来,许多研究都已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人群,我们幼儿教师也不例外,幼儿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不但极大地危害无数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严重影响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因此,解决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健康是每一个人都关心和向往的。所谓健康,是指身心健全和体能充沛的一种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正如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力,”这就使健康由单一要素扩大为生理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力等三个要素,这才是现代健康的完整内涵。

  心理健康也是人体健康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幼儿教师肩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幼儿心理发展,从我园来看,许多教师存在着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如果幼儿教师自身缺乏健康心理,何以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幼儿呢?长期过重的压力不仅会严重地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而且也会影响教师的工作绩效,这还将对基础教育工作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要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了解幼儿教师的心理特点,创设条件不断改善内心状态。

  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很关键。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十分重要的角色。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熟的教学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健康的心理状态。很难想象,一位患有抑郁症的教师能够培养出开朗活泼的学生。因为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良好的心境,又怎么能帮助学生去获得快乐?所以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运用教学行为去影响学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学生。根据有关教师不良适应的研究显示,教师心理适应困难比例较一般人群要高。因此,正视教师心理健康成为了一项关系着国家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课题。

  引起幼儿教师心理适应困难的工作环境因素。造成幼儿教师心理适应困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自社会压力、家庭负担和工作环境。

  幼儿教师的主要工作环节大都是没有管理者和同行在场,因而其工作有较大的独立性。正因为这样,从心理上来说排斥管理,甚至敌视管理。在现行的幼儿园管理体制中,管理者扮演着检查员的角色。但教师却容易将管理和监督等同起来,由此产生了对立。例如某些幼儿园教室里装有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使教师时刻感到被监视,处于十分压抑的状态,从而导致被监视的教师不喜欢本职工作。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5

  最近参加了市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教师首先要具备健康的心理。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不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出色的专业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很大影响,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很神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的方式,都会让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名优秀的教师,会在课堂中营造出和谐与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如沐春风。因此,教师完善的心理素质,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出发点。新的教育实践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不断地完善品德修养,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通过学习,我也认识到了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我们要对学生不良心理的成因多加了解,是学校因素,还是家庭或社会因素,了解后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而且要将其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全过程。

  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通过学习,无论在理论知识还是方法技巧上我对心理教育有了进一步了解,为了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会继续认真地学好后面的培训课程,并将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6

  做为刚踏入工作一年的年轻教师,在上个学期,我有幸参加了栖霞区心理教师培训,这次培训不同于一般的学习培训。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条件和基础。从素质教育的着眼点来看,健康的心理是孕育良好素质的保障。然而,在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社会、学校、家庭多方因素,导致部分老师厌教,部分学生厌学等不健康心理,严重影响了教与学的工作。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特别是对低年级学生。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什么都懂,什么都会,教师是圣的。教师的言谈举止,以及待人接物等,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一个乐观的、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够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学习气氛,使学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反之,能够造成一种紧张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如坐针毡,情绪不安。所以,教师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是构成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教师要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用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处理问题,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为工作奉献,合理的规划、安排自己时间;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只有这样,才能够积极、乐观、健康地投入到工作中区。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在培训过程中,培训的老师对一些案例的剖析,让我们认识到很多在班级管理中的事情也可以这样处理啊,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仅仅相连的。虽然我们没有处理过类似的案例,但我们已经掌握了这些事件的相关知识及应对措施,这都要感谢心理学老师对我们所作的培训。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其一生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从心灵上给予学生鼓励和信心,了解学生的不良心理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我们无法改变社会现状,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和谐的环境。例如,我们可以尽量创设健康的、舒心的、快乐的、学习气氛,让孩子踏入学校就很开心,乐于学习。学校有莫大的吸引力,而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个原因。那样孩子会乐于学习。也可以与学生家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将其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的过程。

  就像陶行知先生的所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做人的前提是要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那么教师就要不断完善自己。良好的性格、高雅的气质、卓越的才能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真正作到为人师表。因为低年级的孩子时刻在模仿着周围的人、事。

  通过这次的学习,只能说无论在理论知识上,还是方法技巧上我都对心理教育有了初步的了解,我的了解也只是皮毛。但是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地学习,并将所学运用在教育教学上,希望我能够成为照亮孩子们内心深处的一缕暖阳。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7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快速发育时期,要让他们健康地成长。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美好状态或安全安宁。我们知道心理上的健康对一个健康的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尤其是正处在发育黄金期的小学生。他们的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上的种种矛盾、困惑和斗争,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调节,就会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偏差和问题。

  以下的这份调查数据表明了我们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交际、情绪的基本情况良好,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冷漠孤僻、情感封锁。

  一学习习惯、兴趣方面、学习动机扭曲,成就需要低的心理行为现状

  统计表明,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中段有41%,高段有29%的小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动机扭曲,因此相当部分学习积极性不高。体现在课堂回答问题上,高段60%会主动回答,积极思考,但相当部分的同学处于被动状态,中段有76%会主动回答,积极性相对要高。对于老师布置作业能认真完成的高段有69%,中段85%,高段学生的学生主动性、积极性有显著差异,高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应引起重视。

  二不良情绪

  调查发现,学生在校情绪不良,特别是高段,感到有点烦和不愉快的高达41%,低年级也有10%的学生每天上学心情烦闷,不愉快。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探究其原因,以便改善教育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走出不愉快,保持旺盛的精力来进行愉快地学习生活。

  三孤僻、交往情感封锁

  根据统计,30%-40%的学生与同龄人在一起未感到快乐,其中12%的学生感到不合群、孤独,甚至有2%的中段学生感到自卑,显示出有少数小学生存在孤僻心理。孤僻是心理上的障碍,是不利于小学生健康的形成,应引起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小学生心理现状令人担忧,年段不同,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有一定的差异,进一步研究分析表明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其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造成这些状况的主要因素有:

  一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⒈家长的教养方式

  父母的教养方式可以分为四种:专断型、放任型、权威型、民主型。这四种教养方式对学生个性和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不同作用。专断型的方式常使子女产生不良情绪,并且具有畏缩,不信任人的个性缺陷;放任型教养方式培养出来的子女具有放任的色彩,生活没有乐趣、悲观失望、低触,个性不成熟,达不到同龄人的正常发展水平;权威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获得足够的自我安全感,自立自信,有探索精神并心满意足,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使子女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个性意识、善于与人交往和取悦他人。

  ⒉父母期望

  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对孩子的影响也很大。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是造成现代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由于现代经济发展很快,知识更新更是日新月异,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被历史淘汰,被社会遗弃,所以拼命给予施加压力,使得幼小的心灵上承受了过重的负担,以致心理健康出现危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这种危机到达一定程度便会爆发出来,会出现如逃学、自杀、自闭症等等。

  ⒊父母关系

  在众多的家庭因素中,父母间的不和谐关系对小学生心理健康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首先他的需要就无法满足,如果伴随父母的大吵大闹,会让小孩子长期处于恐惧中,同时他们还会受到同学的攻击、欺负,使其心中创伤比较大。

  长期处在这样的环境中还会导致他们对生活、学习失去兴趣,常会有不良情绪出现,也容易出现抵触心理。有时会对父母产生怨恨,严重的会离家出走。

  ⒋父母的.榜样作用

  家庭成员的言行举止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家长自身的不良行为举止、思想品质对孩子具有严重危害。小孩子的一个特点就是爱模仿,由于小孩子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而且小孩子对父母是信任的,也便会接受父母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导致孩子从小就养成坏习惯,也就更容易在长大后走上不良的道路。

  二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

  ⒈教师的素质

  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或学校管理不当,也是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有些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爱心、耐心。在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已造成成绩不良的情况下,教师不去给予关爱、体贴,反而拿话讽刺、挖苦学生,使学生对学习更加恐惧、厌烦。

  ⒉学校环境

  学校的环境一个是指学校的卫生情况,学校所处的位置以及学校的设施条件,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虽然不大,但也不容忽视,更重要的环境乃是班级里的心理环境,一个没有相互理解,同学都是自私自利,没有友好、愉快、和谐、尊重、信任的心理环境是不会有好的健康的同学的。

  三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因素

  ⒈社会环境

  这里的社会环境是指一定社会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和人们的习惯行为准则。对小学生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有形无形的信息传播,有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如报刊、电视、广告等。这些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而且影响力很大。

  ⒉社会风气

  对于小学生而言,社会风气对他们的影响会比较大。由于小学生自身的心智还没成熟、判断能力比较差,对于好坏的选择比较弱,所以要社会工作有一个好风气,以避免学生有学坏的机会。当然好的社会风气对小孩子的成长是有利的。

  三、基于现状,学校、家庭采取的对策

  基于现状,学校应做的是:

  ⒈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心理健康教育。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采用各种措施和方法,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良好心理健康素质。 接下来就是我们怎么去落实的问题。首先得有个目标,这个目标是什么?就是让每个学生不仅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即使不能学业有成,全能全才,但是,希望每个同学都能对自己有个正确的定位,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

  ⒉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

  要办好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两个比较关键的条件,一是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重度,还有一个就是教师的业务水平。作为辅导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老师尤其自身要有健康的心理。不光是这些心理辅导老师,其余的任课其实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与学生接触比较多的其实是他们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这样也就迁移涉到一个问题,就是要求学校里的每个教师都应有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境,原因就是教师的示范作用要做好才不致学生学环。有这么一个好环境,也能促进学生向更健康方向成长。

  基于现状,家庭应做的是:

  ⒈加强家长的自身修养

  家长自身的素质,本是就是一种教育因素。对子女影响极大。它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国有句俗话说:“老子偷瓜盗果,儿子杀人放火。”这是说,家长身上的小毛病,可以影儿子陷入大的罪恶。因此,有人说:“课子课孙先课已”“打铁先得自身硬。”这都是告诫做父母的要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素质。

  教育子女的能力包括三点:①有了解子女的能力。②要有分析问题的能力。③要有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⒉增强的义务感

  有的家长说,我们工作忙,任务重,没有时间教育子女;但是,时间是可以挤出来的,教育子女的机会总是有的,关键是我们有没有教育子女的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心。

  有的家长,子女能不能成才,随他们的便。年老退休我们有退休金,又不打算依靠他们,学成什么样算什么样,只要不把犯法就行。这种思想要不得,我们必须明白,这种义务不是以获得某种利益为前提,而是以或多或少地牺牲自己的利益为前提。 不管将来能不能得到子女的好处,也不管是否打算依靠子女,都必须无条件地担负起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有的做父母的,夫妻关系不好,闹离婚,不顾子女的生活和教育。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表现。

  总之,我们必须清楚,家庭对孩子影响极大,对于思想品德的形成,作用极大,甚至可以说是起着“型塑”的作用。它的作用是其他教育所不能替代的。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8

  通过学习教师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感触颇深。拥有健康的身心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保障。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其教育教学工作的效果,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身心健康是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是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往往重视教师教育质量高低,而很少关注教师的生活质量;重视教师对学生的责任,而忽视教师对自己和家庭的责任;强调教师的“牺牲”“奉献”精神,而忽视维护教师的自身利益及身心健康的愿望。社会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只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升学率,迫使教师不断地自我加压,不断地延长劳动时间去参与生存竞争,最终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一个教师要对几十个学生负责,家长又把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的美好愿望转变为对教师的高期望和高要求,无形中使教师产生极大的心理压力。

  若有健全的教师人格,就会修复心理的不适和缺陷旧能做一个受欢迎的老师。当然,不仅如此,要塑造健全的教师人格,必须有高尚的坚强的'人格素质,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能、精湛的技邑、良好的人格和完美的心理,不断调适自己。教师的高尚人格素质依赖于丰厚的文化知识底蕴,没有广博的学识水平,没有不断更新探索新知识的能力,就会影响良好的人格素质的形成。扬长避短,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陶冶情操。努力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使之信其师,亲其道,用良好的师德,阳光的心态影响教育每个学生,是融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人际关系、成为讲台上常青树的不竭资源。

  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不仅是具有渊博的知识、出色的才能、精湛的技艺,也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格、完美的心理;不仅能成为学生心理的调节者,也能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师只有学习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方法,加强心理健康的综合训练,才会促进学生全面的健康成长,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也更利于教师自身健康心理的维护和发展。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树立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二、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以上是我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体会。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地探索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法,有效地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并带动他们的全面发展。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0

  现代的幼儿,是未来的社会的栋梁。现代的幼儿教育,是幼儿的素质教育,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幼儿健康包含幼儿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下面就是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心得体会:

  一、加强卫生保健教育,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

  通常,将幼儿智力发育是否正常、能否会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适应外界的各种环境,心理行为能否符合年龄特征等作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须重视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幼儿的教育观,才能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现代科学的幼儿观和教育观是幼儿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以健康的教师人格影响孩子,还善于设身处地地体验幼儿的言行,耐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以热爱、真诚、关怀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幼儿,促进幼儿健康人格的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二、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

  心理环境包括幼儿生活、学习和游戏的全部心理空间,特别是幼儿的学习、活动和生活的氛围。创设和谐的心理环境,营造幼儿心理健康的氛围,有助于培养幼儿努力进取、奋发向上的个性品质。大沥中心幼儿园注重更新设备和增设丰富多彩的材料,满足不同幼儿的不同需要和多种需要,优美整洁的环境能唤起幼儿对生活的热爱,充实幼儿的生活内容,陶冶幼儿的性情,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让幼儿在自由的探索中发现周围世界的奥妙。

  三、开展心理辅导,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

  幼儿心理发展辅导主要包括人格、学习和生存辅导。在幼儿教育的实际工作中,对幼儿各种性质的行为保持敏感,善于从幼儿的具体行为和幼儿间发生的问题选择出恰当而重要的教育点进行辅导,提高幼儿的心理素质。例如,大沥中心幼儿园的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玩小白兔采蘑菇的.游戏中,班里有几个胖孩子因费劲而不愿玩,于是从情感入手,设法唤起幼儿的共鸣,开展心理辅导,鼓励全班幼儿共同完成,让幼儿互相帮助,在困难中坚持到底,体验到成功的愉悦。

  四、重视个体性的心理矫冶,培养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

  幼儿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生理机能失调、环境适应不良或心理冲突等原因导致心理方面障碍及不适应行为,是幼儿在身心发展过程中特有问题和障碍。

  五、家园教育同步,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充分利用家庭资源进行教育,家庭与幼儿园进行密切的配合,教师和家长创设幼儿心理发展的氛围,对幼儿实施同步的心理教育,教育的效果更好、更巩固。具体方法根据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要诱导孩子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大沥中心幼儿园教师指导家长多留些时间陪陪孩子,适当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经常与孩子“推心置腹”地交谈,交谈中家长要注意多些使用表示心理状态的词汇(如愉快、愿意、感激等),同时让孩子说说自己的心理感受,诱导孩子体验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1

  这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神圣职责。那么如何着眼于孩子一生的幸福,正确引导,细心呵护,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呢?

  (一)、树立正确的科学教养观念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十分重视智力投资,让孩子参加特长班、速成班,渴望使孩子们成人后能以成功的姿态立足社会。然而,却忽略了对孩子健康心理的培养,无视孩子或以不当的方法对待孩子成长中的“出格”和“异样”,乃至最后无法教育孩子时,就出现了抱怨、打骂、惩罚,产生“这孩子怎么啦”的困惑。原因很简单,孩子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有许多问题的积累都在不经意之间。正是我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疏忽和误导,才使的孩子间的问题积少成多,最后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壮壮,5岁半,长得结实强壮,讨人喜爱。可是,他有个会“打人”的坏毛病。小朋友和他玩不了一会儿,都会被打得“哇哇”大哭;13岁少年徐力弑母等等。

  因此,我们应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孩子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我们不仅要以慈母的胸怀去关心每一个孩子,还要努力成为孩子的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人格,以民主、宽容的态度走近孩子,认识孩子,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用慈爱的抚摸鼓励孩子的进步,用赞赏的语言肯定孩子的成功;让“你真棒!”“你真了不起!”成为孩子积极进取的动力。

  (二)、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和环境

  创造一个适合幼儿心理安全需要的环境,对其心理的健康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早上入园时,老师和蔼亲切的微笑。一声友好的问候,一个自然的爱抚,就会让孩子逐渐融入一个心理安全、情绪稳定的环境,确立起新的依恋对象,开始新的社会交往。

  相反,如果幼儿入园后得不到相应的关怀,就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此时大多数孩子会哭泣,会拒绝,不久后哭泣虽然会停止,但仍会表现出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表情淡漠。有些外向型的孩子会以破坏玩具、打骂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怒火,这说明:一个感情温暖、心理安全的幼儿园环境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所以,我们充分利用幼儿园活动室内外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拓展幼儿的活动空间,创造条件,营造自由、宽松的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的活动:如室外设置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大、中型玩具,形象逼真的动画或卡通画;室内便于幼儿随时阅读的.书架、图书,幼儿自由取放的小型玩具,美工区、娃娃家等活动区域,鼓励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由选择。引导孩子在这些区域中,自己建立规则,自己设置游戏内容,逐渐学会分享、懂得谦让、合作,还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让他们放开自己的双手、双脚自由地去观察、探索:为什么肥皂水会吹出泡泡?冬天小河里的水都到那里去了?树叶为什么会从树上落下来?……让孩子放松自己的思绪,自由想象与思考。

  (三)、组织开展多种健康教育活动

  由于健康心理的形成是多方面影响,多种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到幼儿一日生活中去。通过语言、艺术、健康、社会等活动的组织,各种游戏的开展及一日生活常规管理,有意识的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其中,如语言活动?阿文的小毯子?中阿文不管到什么地方去、做什么都要带小毯子,现实中许多孩子也有这样“恋物”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故事,设计系列活动,让故事中的阿文通过表演和感受,并附之以针对性的谈话,帮助孩子改掉“恋物”行为,形成良好的个性。在游戏活动中,可以利用游戏自身的特点为孩子提供自由活动的场所:“娃娃家”的孩子今天去郊游,而且做火车去;“小餐馆”的大厨索性搬到郊外,为郊游的孩子做出可口的午餐,“游乐场”附近还有一个开心“书吧”,供郊游的孩子当然乐意光顾,不仅可以坐下来休息,还有好听的故事、好看的图书……孩子在游戏中体验合作的愉悦,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促进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帮助幼儿克服任性、霸道、孤僻等不良的个性心理倾向,在生活中,我们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及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进行健康教育活动。

  (四)、注意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个别辅导

  每个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有各自的特点,存在着差异,有的孩子胆怯、不敢大声说话,遇到困难就哭;有的孩子活泼开朗,对诗歌的理解、掌握特别快,可是数概念在他那里简直是无;有的孩子总爱告状、打小报告……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细心观察、分析每个孩子,对每个孩子心理的发展水平,每天的状况乃至整个活动反应,都要有大致的了解,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策略,改变教育方法,满足不同幼儿心理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对有心理缺陷、障碍、行为怪异的问题儿童,更要进行跟踪研究,还要密切与家长联系,相互沟通,达成共识,形成家园合力,促进每个孩子都健康快乐。

  1、情绪。包括焦虑、强迫、抑郁、烦躁。具体表现为:厌恶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听课不认真,不认真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成绩提上去,产生了焦虑;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或有恐惧反应;有些同学有矛盾观念和愤怒反应,易激怒,依赖性增强。

  2、行为。学习不太好的学生大多都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后来受心理成长因素的影响,学习中表现为学习困难,上课无法集中精力,记忆力下降,复杂的题目无法集中精神解决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上课摆弄物品或发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性格变得孤僻,不愿与同学交往,学习、生活缺乏积极性,上课不愿回答问题,身体困乏,不能积极参与集体活动。

  第三,品德标准不明。现今社会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断升高,与品行标准不明有很大的关系。行为违反无法控制,思虑不周,如说脏话、打架、说谎、偷东西、抽烟、喝酒、离家出走等现象均有可能出现。

  3、生理。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期,也是人生身体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在这一时期,学生无论在身体的形态上、机能上,在脑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展上,还是在肌肉力量上和运动能力上,都发生着急剧的变化,生理上的这些发展又为他们的心理发展提供了基础。

  中学时代是人由儿童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此时的人既有别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顽童,其最大特点就是身体、心理的迅速成长和发展。中学生的生长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其中既有积极、进步的变化又有消极的变化。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形态和技能上,在急速的发展中往往会产生不平衡,引发各种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便会产生不良后果。这一时期被德国心理学家称为“暴风雨时期”,美日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

  1、行为。中学生行为观察的目的性、自觉性提高了,思维已由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为主,并由经验转向理论,表现在逻辑思维的组织性、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发展上;在面临问题时能够较快地从根本上抓住矛盾焦点,能够独立、批判地思考,对同学、老师、家长、书本有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喜欢争论和怀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不迷信权威。

  2、情感。中学生的情感丰富,高亢而热烈,富有朝气,容易动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体验比小学生深刻;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泼愉快的心境;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时带有矛盾性和两极性;由于性发育和对未来的向往,在异性交往中有时会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学生意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目的性、果断性、自制力几个心理品质上,能够有目的、自觉地做出意志决定和努力;在果断性上有了显著发展,自控能力不断增强。

  4、人生观、价值观。年龄的增长、视野的开阔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长,使中学生开始对人生及世界进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质。学生的品德有一个完整的结构,即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它们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密不可分。道德认知表现在道德思维的发展和道德观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而引起的主观的内心体验,它伴随着道德认知的发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现为战胜非道德的动机、排除困难的决心。

  依据我国教育指导思想和方针,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谐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2

  我们一般说到健康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被认为在讨论身体上的健康问题,而心理健康是个尝尝被忽视的问题。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概论的过程是自我认识、自我理解的过程,要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需要将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者结合起来。

  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础,优良的心理素质在行政管理、接人待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21世纪的人才,首先就需要具备优良的心理素质。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会用自己的心理想法来揣摩他人,这其实可以认为是一个水中看月的过程,你的心理是什么样的,所映射在你心理的他人就会折射你自己的内心想法。因此,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能够与身边的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作为一个行政管理方向的人员,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后对自己生活中的为人处事有一下的想法。

  作为一名员工,与领导关系、与同事关系、与客户关系不协调是导致员工心理不健康的重要原因。而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教育下,面对领导很多员工会选择阿谀奉承的方式,而真正忽视自己的价值和创造力。这就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如果一个公司企业所有的员工都是虚与委蛇的马屁精,企业就会失去了真正干事情的骨干力量而最终走向失败。所以面对领导,我们应该正当摆正好我们是为领导创造价值的员工这样的观点,每一个员工都是企业不可缺少的螺丝钉,都能够有自己的意义。而对于同事之间,很多员工会有竞争心态、有嫉妒甚至排挤的想法,这必将导致在关己利益面前与同事产生矛盾而导致工作不顺利。正确认识对于同事的关系是一个员工在企业能够快乐工作下去的重要心态,同事是与自己共同工作的伙伴,是与自己一样为公司带来价值的合作伙伴,只有同心协力、共同合作才能构成一个团结的团队,不同的团结的团队才能够构成团结的`公司,而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凝聚力是一个公司企业软实力的体现。所以对于同事,不应该怀着嫉妒甚至排挤的心态,而是应该和谐合作、共同进步、共创双赢。都说顾客就是上帝,一个企业没有顾客就没有发展的机会,和顾客打交道不能因为自己的原因、顾客的原因而怪罪顾客。所以作为一名员工,我认为在面对领导、同事和顾客的时候都应该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拥有一个优良的心理素质。

  其次是心理的自我性质,学习心理学我认为最大的目的并不是教会去如何与人打交道,而是深刻的认识自己,给自己指引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沮丧、挫折。当处于人生的低谷,也许心里脆弱的人会选择轻生来寻求解脱,然而那样的方式是病态的表现。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会指导一个人从人生低谷走向阳光。同样的,当面对人生的成功时刻,也许有人会傲慢自大起来,然而这样之后很快会赢来挫折的失败。所以即使成功了,也应该要不骄傲,保持平常心。此外,对于人生的思考,也许是支撑我们寻找生活动力的源泉,有的人选择不断挑战自己、有的人选择快乐、有的人选择实现自我价值,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人生思考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需要一个优良的心理素质。

  另外,心理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成年的教育。我认为心理教育和健康教育一样需要从小孩子就抓起。我们总是能在新闻中看到很多关于青少年犯罪、自杀等行为,这些青少年都有健康的体魄,但是他们的心理多少受到了上海最终导致了他们走上歧途而耽误了人生之路。我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关心他们、教育他们。因为青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如果青少年都心理歪曲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以上就是我接受心理健康课程的心得体会。我觉得这堂课不管是针对青少年还是成年人都是必要的,每个人在人生遇到不同的事情的时候总是会容易走进死角而出不来。接受心理教育能够即使的纠正自己的错误,帮助自己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作为一名员工,我们需要不断的加强对适应性、承受力、意志力、创造力、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训练,使自己真正懂得:要想拥有美好的未来,需要拥有健康和体魄和心理,从而使我们科学的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超越自我,走向成熟稳重。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3

  前几天,进修校组织我们听了方方教授和两位县优秀班主任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培训讲座,我获益匪浅!下面就自己的感受和查阅的资料谈谈体会: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生理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我认为教师心理健康有以下益处。

  1、有利于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关系极为密切。一方面,一个人的生理健康水平会影响心理健康水平。人的躯体性疾病、生理缺陷会给人的心理特点和心理状态带来负面影响,使人产生焦虑、忧愁、烦恼、抑郁等不良情绪,影响人的情感、意志、性格,乃至人际关系的和谐。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水平也影响生理健康水平。只有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健康的身体。例如,乐观、愉快、自信、平和的心态有助于提高人的免疫能力,使人有效地抵抗疾病的侵袭,从而促进身体健康。而心理上的不健康,如长期的过度焦虑、忧虑、烦恼、抑郁、愤怒,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或病变,引发心身疾病。心身疾病是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占较大成份的疾病,或者说是主要由心理—社会因素引起、与情绪有关而呈现身体症状的躯体疾病。人是一个生理和心理紧密结合的有机整体,精神和躯体在同一生命进程中共同起着作用。那些与情绪联系密切、由植物神经系统支配的器官系统更易患这种疾病。

  2、有利于工作效率的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智力、情感、意志等方面机能都得到正常发挥,从而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心理健康的人能客观地评价、自如地应对客观环境,其心理倾向和行为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协调。个体与环境能取得积极的平衡,就能以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矛盾和处理问题,也能以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挫折,一般不会因偶尔的失败而丧失信心,其工作和学习效率必然优于心理不健康的人。

  3、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还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它也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重要人物,是学生认同的楷模,在师生日常接触中,最能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心理健康的教师能通过教学历程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心理也健康发展。教师心理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健康的人。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4

  本学期我抓紧时间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对于奥苏贝尔的学习动机理论很是有感触。1968年,奥苏贝尔发表了集其教育心理学思想大成的作品——《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1968第一版1978第二版),在这本书中,奥苏贝尔深入系统地探讨了课堂中的有意义的文化知识学习的类型,不同类型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及其条件,对人类以言语符号为媒介的有意义学习,保持和迁移的心理机制及制约因素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论”。

  奥苏贝尔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这些学习理论并不探讨在课堂里发生的学习,而只是根据实验室里的学习不加分析地外推。在他看来,“一种真正实在的、科学的学习理论主要关注在学校里或类似的学习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并对影响这种学习的各种因素予以相当的重视。(Ausubel,1967)

  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是他对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描述。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为此,他仔细区分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机械学习与意义学习之间的关系,具体如下:

  教学总是通过一定的方法进行的,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学生学习的方法。最基本的学习方法包括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奥苏贝尔继承了传统的接受学习理论,并在历史上首次将之作为与发现学习相对的一种学习方式加以积极倡导并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研究。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指学生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的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与发现学习相对。在接受学习中,所学东西的全部内容都是以确定的方式由教师传授给学生的,学生无需进行任何独立发现,而只需接受,即只需把教师呈现给他的材料,例如一组无意义的音节、一首诗、一条定理加以内化和组织,以纳入到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当中,以便在将来的某一个时期可以运用它或把它再现出来。这里所说的内化是指将新的学习内容通过整合贮藏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当中。

  接受学习不同于机械学习。接受学习是与发现学习相对的,是指学生将学习材料作为定论性的知识加以接受、内化、形成自己的知识,而不重复人类发现、形成有关知识的过程。机械学习则是与有意义学习(通过理解而进行的学习)相对应的,他指不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接受学习可能有意义的,从而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也有可能是机械的,从而成为机械的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也不同于被动学习。被动学习是与主动学习相对的,他是指学生由于缺乏学习的需要、动机、兴趣或者必要的学习能力和基础等原因,因而不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或者不积极主动的把自己的学习引向深入,不去深入、全面的把握学习内容,而满足于那些含糊的、肤浅的、似是而非的观念。接受学习可能是主动的,也有可能是被动的,他与主动、被动学习都没有必然的联系。

  发现学习

  奥苏贝尔对发现学习的解释不同于布鲁纳。他认为,发现学习是指学习内容不是以定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的.,而是要求学生在把最终结果并入认知结构之前,先要从事某些心理活动,如对学习内容进行重新排列、重新组织或转换。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是要学生通过参与探究活动发现基本的原理或规则,使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思考问题。除此之外,奥苏贝尔认为,发现学习还涉及其他三种学习类型:运用、问题解决、创造。这三种学习是有层次的。

  奥苏贝尔认为,“运用”是指把已知命题直接转换到类似的新情境中去,有点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讲的“练习”。“问题解决”是学生无法把已知命题直接转换到新情境中去,学生必须通过一些策略,使一系列转换前后有序。学生已有的知识可能是与问题解决办法有关的,但需经过多次转换,而非直接运用或练习所能解决的。“创造”是能把认知结构中各种彼此关系很遥远的观念用来解决新问题,而且,认知结构中哪些命题与该问题有关,事先是不知道的,各种转换的规则,也是不明显的。在奥苏贝尔看来,“创造”的定义是指能产生某种新的产品,或者对学生来说是新的,或者在人类认识意义上来说是新的,都应该被视为创造性行为。当然,只有能产生后一种新产品的人,才能被认为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而且,创造性行为本身,应表现出一定的综合水平,即能够把各种要素综合在一起,形成新产品,这种综合水平应超过问题解决中所需要的水平

  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奥苏贝尔根据知识学习过程的不同性质,又将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是指语言文字或符号所表述的新知识能够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旧知识建立一种实质的和非人为的联系。以下两个先决条件是划分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标准: (1)学习者表现出一种意义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的心向,即表现出一种把新学的材料同他已了解的知识建立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的意向。

  (2)学习任务对于学习者具有潜在意义,即学习的任务能够在非任意的和非逐字逐句的基础上同构联系起来。明确了意义学习的先决条件,就不难对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做出明确地区分。以无意义音节的学习来说,由于学习者头脑中没有与之对应的有关观念,无意义音节不能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联系,因此,在学习中只能逐字逐句地背诵它,所以,它只能建立一种逐字逐句的联系,因而是机械的学习。有时人们为了便于记亿,往往把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种意义,但这种意义的赋予是人为的或任意的联系,因而也属于机械学习。

  当然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奥苏贝尔认为,“这两种学习仅是处在一个连续体的两个极端”。“概念、命题和原理的学习是意义学习,而符号学习便具有某种机械学习的逐字逐句的性质”。有时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也会同时发生,例如,学生通过背诵来学习一首古诗或学习乘法口诀就是这种情况。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15

  我校进行了一场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感觉特别地受益。

  依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帮助他们处理好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的困惑,促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实为重要。

  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性格雕塑,并不是等量齐观的。那么如何消除他们的心理差距,使其顺利成才呢?有如下途径和方法:

  第一,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懂得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

  第二,第二,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学会科学用脑,做到劳逸结合。

  第三,第三,加强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而在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方面,我们可以做到:

  1、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遨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境。大学生应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时,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他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认识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4、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包括适应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才有可能升起。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个人,微笑地面对自己的人生。用积极的心态去做每件事,乐观地看待自己的未来。愿我们的朋友们都快乐,愿作为朋友的朋友的我们也快乐!更愿快乐的我们去感染身边的每一个人,让大家都快乐!

【心理教育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04-28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02-20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03-29

心理课程教育心得体会04-10

心理教育培训心得体会02-16

心理课程教育心得体会03-18

心理教育的心得体会范文04-26

心理主题教育心得体会04-25

教育心理效应心得体会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