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时间:2021-05-17 11:33:24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四篇

  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可以记录在心得体会中,这样有利于培养我们思考的习惯。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心得体会4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四篇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1

  本学期,我带高一年级,开始新课程的教学,为了更好的适应新课程的教育教学工作,特别是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我在暑假期间参加了西安市教育局组织的新课程培训,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首先走进新课程。新教材融进了近、现代数学内容,精简整合了传统高中数学内容,变传统的“章节教学”模式为“模块教学”,与以往教材相比,教学内容增多,教材明显变厚,但教材内容的难度有所降低,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减少,但高考选拔人才的水准不可能降低。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如何研究新教材,按照高中学生的个性特点和认知结构,设计出指导学生高效率学习的有效方法,以使学生适应新教材,顺利完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学习,培养学生自学、探索和创新能力,体现《标准》的原则和精神,已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通过一年的教学体会,我有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认真研究新教材,领会新教材的编写思想

  新教材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教材特别注重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的展示。概念更加通俗易懂,为学生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准备数学工具,教材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摆在显著的地位,更加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材内容安排采用螺旋编写体系,与时代发展要求相吻合,教材突出了数学与实际问题的联系,意在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所以,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了每章前面的章前语,插图等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知识形成过程的体验,为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各方面的铺垫。

  二、研究教法,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数学教师我认为这就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我都努力从日常生活的实际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快乐的学习到知识。在教学中,我还特别充分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采取积极的评价,较多地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要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和积极性,有一个创新思维活动的空间,教师如何引导,启发,点拨?能否真正把学生领到这一领域,我认为教师在平时备课中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尽量收集制作与教材有关的资料,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心理,使学生能和老师发上共鸣,对于教学课堂而言,不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

  三、搞好知识衔接,加强知识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教材的理念是:课堂教学是活动的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学生通过发现、探究性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兴趣,调动了潜能,经受了锻炼,培养了能力,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印象深刻、不易忘怀的数学结果。在新理念下,教材是“学材”,是在教师指导下必不可少的进行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要材料,根据这一理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都要根据教学内容的情况及时设计出一系列的问题来,力求使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教法上,力求体现学生是主体,是数学学习和活动的主角,而不是被教师牵着走的学习机器。教师是主导,其作用在于组织、引导、指导、评价,这与过去在教学中搞满堂灌式的个人表演大相径庭。

  数学课程改革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过程,我们数学教师一定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对象意识、情景意识、目的意识及评判意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素质修养,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恰当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综合实践能力。既然我们已经开始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探索,我们就应该相信自己,只要努力就一定会获得数学教育的成功。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2

  十月底,我跟随校领导前往北京学习, 观摩了俞XX、刘XX等几位国内名师的精彩展示课,以及吴XX等几位大师的点评和袁XX等几位专家的报告,使我受益匪浅。令我感触较深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和强XX老师的《圆的认识》。

  第一天先听的是俞XX老师的《平均数》。首先,俞老师先了解了一下学生对于平均数的掌握程度,同时活跃气氛。出示导入题目:

  二年级的学生测60米跑,并且要把测的成绩填表。小明跑了5次,分别是15秒、10秒、14秒、14秒、12秒,小明跑60米需要几秒?老师说出情景:小明一开始填了一个15秒,他考虑了一下,擦掉了。又填了一个10秒,后来又擦掉了。他应该填多少合适呢?

  师:为什么把15秒擦掉?

  生:太慢了。师:为什么把10秒擦掉了?

  生:太快了。

  师:最快最慢都擦掉了,那填多少合适呢?

  生:在10秒~15秒之间。之后学生讨论,最后得出13秒是合适的。

  师:小明没有跑过13秒啊,怎么能是13秒呢?有的学生就说,平均数不见得是跑过的数。老师说说5次都跑过哪些秒,然后问:第六次可能是几秒?第七次呢?……

  师:每次都会离13较近,(小磁铁展示,把五次的成绩平均为13秒的过程)

  师:13秒在最中间,虽然没跑出来过,但是接下来的跑步可能会出现13了,13反映了他的真实水平。

  师:正好反映真实水平的数为平均数。接下来老师又问了几个问题:

  (1)举例说明什么地方用到了平均数。

  (2)为什么要学平均数?这些题目有助于学生拓展关于平均数的用处以及加深归于平均数的理解。最后,老师又出了一个课堂练习,内容是这样的:男生女生投篮,男生有5人,分数分别为:4、7、5、4、5。女生有4人,分数分别为:7、3、5、9?问题是哪一组的水平高?解决这个问题之前,老师又问了三个小问题

  (1)怎么来比?

  (2)如果男生组去掉最后一个,会比较吗?这个问题意在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既可以比较总分,也可以比较平均数。

  (3)两组人数不一样时,可以比总数吗?应该比什么数?怎样比?此时,需要比较的就是平均数了。通过这个题目,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最后,老师总结: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生:真正水平的数,中间数。通过听俞老师的这节课,首先感受到的是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更有利于孩子的思维活跃与学习。然后是教师教学首先要自己对于教材深挖,吃透教材,努力做到每一个字都有它存在的意义。

  听的第二节课是强老师的《圆的认识》,强老师的课堂气氛幽默风趣,很大的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个人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风格。课的开始首先用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导入对画圆的探究。老师是用一个个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学习的,主要由以下几个问题:

  1、怎么画圆呢?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画圆的方法,开拓思维。之后,请学生在纸上尝试画圆。让学生实际的体验,从实际体验中发现问题。

  2、用圆规画圆要注意什么?请学生大胆的发言,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实际的体验,基本上学生自己就能总结出来画圆要注意的地方。这时老师再出示正规的画圆视频,看完后学生再一次尝试画圆,加深对画圆应注意的`点的理解。

  第三个环节是对圆的各部分的探究。由在操场上画圆引入对画圆工具的探讨,进而引入用绳子画圆。由老师(用普通绳子)和学生(用松紧带)在黑板上进行画圆比赛,引入对画圆时相同点的探究。此时学生很容易总结出来相同点有:定点、定长、旋转一周。又问圆与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的不同?学生说一说。接着顺理成章的引入对圆的各部分的介绍。为了加深对各部分的理解,老师出了两个小问题:

  (1)在画出的圆里找出圆心与半径,并画上。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半径是怎样的线段?然后由半径引入直径的学习,出示图片,请学生判断是否是半径,不是半径而是直径。老师出示判断题请学生判断是否为直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直径是怎样的线段,加深对直径的理解。最后就是课堂练习了。

  1、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能清楚看到圆心和半径的圆。

  2、选辐条安装车轮。安装一个半径为3分米的自行车车轮,选什么样的辐条合适?有2分米、3分米、5分米、6分米的,请学生说一说选3分米的辐条的原因。得出半径长度都相等。由这个问题引入对半径的数量的探究,圆的半径有无数条。请学生说一说选6分米的辐条的原因,进而得出直径=2半径,又问在不同的圆上也可以吗?进而得出结论,在大小一样的圆上,直径=2半径。

  听完这两个老师的讲课,我明白了以下几点:首先,轻松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学生的思维能迸射出更多的火花。其次,就是讲课时对于知识传授的梯度一定要把握好,一环扣一环,引导学生水到渠成的理解知识。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对课本,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了。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3

  10月17和18日,我参加了在xx举办的国基教育大讲堂《数的认识》教学操作指南研讨会。2天时间由各地优秀数学教师:xxx几位大师展示高水平数学课,使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针对这次活动,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体感觉,教师们共同的优点就是:声音有亲和力,甜美,语言精炼,教师无论是教学反思,还是回答当场提出的问题,大多都能很淡定、很全面的给予解释,有条不紊。对课标吃得透,具有很高的数学素养。这都是很值得我学习的。

  一、教学收获

  1、课件制作精美,动态的较多,更形象、直观的看出是平移还是旋转。鼓励孩子,只要你好好学习,你也可以完成这种任务,引起学生对研究数学的学习的一种责任感。

  2、张xx老师的《百分数的认识》这节课:整节课气氛比较活跃,老师情绪高涨,说话幽默,能感染学生,她特别享受教的过程,投入,和孩子们融为一体,让学生很放松,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3、杨xx老师《生活中的负数》倡导的课前预习、师生互动、自主性学习、讲了如何处理课堂生成与课程目标的关系〈每一环设计目的性要强,充分理解教材、预设要充分、你要放得开、收得拢〉。

  4、许xx《认识分数》围绕“先分后数”这一分数实质巧妙的建立起整数、分数以及小数三者之间的联系。把各种数有机的串联起来,打通了各数之间的联系。短短的一节课,抛开了一般教学对分数的浅层的认识。从数,起源于数。出发,有落脚到分数也是用来数的。

  5、吴xx老师《分数的初步认识》,为了达成数的概念的建立,理解数的意义,整个过程,她不惜时间,充分让孩子操作,试一试,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帮助学生出不见分数的概念,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整节课,学生的学习室快乐的,接纳新知是不知不觉的,概念的建立是学生独立操作获取的,概念意义的裂解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是帮助学生有形象到抽象架起桥梁的工程师。

  二、自我反思

  听了两天的课,确实收获不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也被他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要先有情感,才能开启学生的思维。他们不只是授课,更是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以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学会反思,学人之长,补已之短;在反思时要上升到理论高度,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反过来深入理解理论,再指导教学。在教学时要学会质疑,在质疑中成长,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 篇4

  一、尊重学生,还学生学习的自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主动参.要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比如,《应用题打折销售》这一节,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由于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展开,因此数学课堂上学生的主要活动是通过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数学思维活动。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参与,而且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才能使学生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数学活动的开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主动参与条件,提供充分的参与机会,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

  (1).巧创激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证明,情心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意识倾向,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

  (2).运用探究式教学,使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

  (3).运用变式教学,确保其参与教学活动的持续热情。

  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

  的兴趣和热情

  三. 交流让学生分享快乐和共享资源

  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活动经验以及原有的生活背景,是良好的课程资源。在“图形认识初步”这节课中,有一道题问一个正方体的盒子有几个不同的展开面,我想,如果直接给学生答案有11种基本图形,他们不但不明白为什么,也想象不出来这11种基本图形会是怎样形成的,于是我让同学们从家带来正方体图形,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剪,彼此间的交流,实现了他们对立体图形关键特性的理解和认识,大家共同分享发现和成功的快乐,共享彼此的资源。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心得,在教学中还有很多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迈上新的台阶。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1-20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3-16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1-31

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6-07

初中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2-06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7-20

初中数学教学的心得体会10-29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1-14

小学数学教学心得体会06-16

数学有效教学心得体会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