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范文(精选5篇)
当在某些事情上我们有很深的体会时,不如来好好地做个总结,写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可以一直更新迭代自己的想法。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 1
为提升教师自身素养,学校在暑假前给我们每人发了本《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捧起吴老的著作,打开一读便被书上的精彩内容深深吸引。短短的五个上午,我便细读了一遍,感受颇深。
一、 对自己的课要有自信
吴老说“青年教师所学知识比老教师新,上课要有自信,不要缩手缩脚的,不要每事问,要自己观察、选择,也能差不离。但是,千万不能看了老教师的示范,自己才敢上这节课,那不是独立工作,而是照葫芦画瓢,简单模仿,学生会失望的”。读到这我想到了去年刚来建设路小学时,我们新进教师要讲公开课,领导和老师们听后直摇头、叹气。接着我们学习了老教师的课,他们各有千秋,听后很是感慨!接下来我便模仿他们的上课模式开始上课,可我总觉得哪儿不对劲,这不是我想要的课堂,学生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没来之前在乡下时,教办的赵老师听完我的课,跟我们的老校长说过“丽敏上课有自己的一套理论”。我能有什么理论呢?不过是上课比较自信,没有那么多束缚,扎扎实实学语文,让学生走进文本,在读中想、读中交流收获罢了。可来到建设路小学后,盲目的学习、跟风,总觉得县城的`比我们农村来的好得多,以至于走了很长一段弯路。下学期,我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重拾我的自信,并把来到建设路小学学到的好的教学方法融合到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中去。慢慢地我发现,我的课堂越来越轻松了,孩子们也渐渐的喜欢上了我。
二、 在“业余”读书中提升自己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的差异在业余”。据计算,一个人到六十岁,除了吃饭睡觉,实际工作时间不很多,而业余时间倒是更长。通过业余学习,你可以成为某方面的专门人才。我曾自认为我是爱读书的人,平时也爱看些各类书籍和同行的博客。来到建设路的一年中,是我有意识去读书或说是学校领导送给我们书要读较多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收获满满,不但细读了《新课标》、《有效教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还读了《大学﹒中庸》和《老子》,以及《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妈妈让孩子笑着长大》等。在这一年中,我由原来的只读不写到尝试着写点儿心得体会,由一开始的写的少到篇幅慢慢地增长。我发现我也能自己写点什么了,尽管令人不是很满意。
记得暑假前席主任让我准备学习《新课标》理念落实的交流稿,我写了一个晚上和一个上午才写出来的一点不成熟的做法《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后来发到我的博客上,便没再理会,谁知假期里我偶然的打开博客一看,这篇文章竟被评为了“精品”,并盖上了“智慧教学”的小印章,我甭提有多开心了,这比发给我一百块钱还高兴!我连忙把儿子去年上初中时我写给乖儿的信传到了博客中,半小时后儿子回来了,我正要向他炫耀我的“精品”佳作,打开博客我惊喜的紧紧抱住了儿子,这篇《给乖儿的信》在发出去的半小时内竟又被评为了“精品”,这大大激发了我的写作兴趣。就像我班的孩子们看到我写给他们鼓励的评语和优时的兴奋吧!不然小学作文才刚入门的我班孩子们为何爱上了习作课呢?假期学校临时通知要写廉洁家书,我的《一封家书》在发给张主席的同时也传到了我的博客中,几天后打开看到题目前那个闪闪发光的“精”字,心里蜜一样的甜!
吴老在这本书中写到“我是个农夫,在自己的地里劳作,这一小块地,也要受天时的影响,这就让我不停地流汗。如果要说这和其他职业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有近百名青少年,每天盯着我,看我是怎样种地的”。我也要向吴老一样在自己的田地里辛勤劳作,争取每年都有好的收成!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 2
寒假细品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一个个平凡却触动我心的教育故事,让我的心灵也接受了一次洗礼。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里面的一个小章节——教师的目光。
吴非老师提及功利的教育太在意“效果”,绝对不做“无用功”,总是追求“急用先学,立竿见影”。其实教师的目光应该看得稍微远一些,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对于孩子,他们所有的实践和探索都是有意义的,无所谓成功与失败。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每个班级里都会有几个生活在慢镜头下的孩子,他们不管做什么事,都比别人慢一拍,思维慢,作业慢,讲话慢……每天花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少,但效果却不佳,是很令我们头疼的孩子。面对这些孩子,我并不能总是耐心地对待他们,有时不停地催促,有时严厉地责骂,事后想想真是不应该。现在我也正努力摒弃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观,承认每个孩子的差异,因材施教,用欣赏的眼光发现孩子的优点,激励他们,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多一些耐心,为他们点滴进步喝彩,和他们一起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教育是慢的艺术”,所以对待这些孩子我们更要慢慢来。 同一棵树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在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面对形形色色充满个性的.学生,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 每个老师的目光都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一盏灯,如果你这盏灯亮一点,孩子就能走得远一点;如果你这盏灯过于暗淡,孩子就可能过于徘徊;让我们用真诚且长远的目光,点亮一盏盏明亮的灯,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 3
读了作者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小书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对课堂的一些思考,书中的每一篇文章,都让我认识到了不一样的教学方式,也给我深刻的启示。
这本书中有很多事例让我受益匪浅,比如书中作者写到:“教师的价值观必然影响学生”。有时教师的动作、语言都会深深的影响着学生,言传身教不只限于家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时候可能比家长还要大。
此外,教师的语言显示着教师的职业修养,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变得丰富、有说服力也是教师的一门功课。所以教师也不断的'提升自己,让自己有所提高。
在第二辑第二篇的《在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对我影响很深,记得是有专家到中学,听完课后发表评论,说这位教师课上有个提问水平极低,根本没有必要问的,前排那个男生的回答水平也不高,但这位老师竟然有些夸张的表扬了他,不可思议。于是专家告诫:课堂提问要讲究效率,要举一反三;教师备课时要多思考,要吃透文本;上课要讲究一点教学艺术……
如果在公开课和开学第一次课时,老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往往把课堂最好的一面展示在大家面前,却很少的去关注中下成绩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化,正如作者所说:这位教师问这个问题也许有她的道理。这节课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她比我们清楚,也许这个班的阅读水平有差异,有些同学学习是较吃力的,他们不太指望在公开课上有发言机会。
也许前排那位小个儿男生还有点自卑,他的语文学习有困难,而这个男孩想能学得好一些,他非常想有机会来表达自己的见解,而他这种渴望与专注的眼神恰好就被这位老师发现了,后来也许这位孩子因为这位老师的表扬爱上了学习,之后学习变得更有自信,这件事情让我深刻意识到即使是开学第一次课,我们老师也一定要真正关注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
作者所说的这一段让我感触很深,记得在读书的时,遇到一些自己能回答的问题,想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但没有勇气举起手表达,就这样错失机会,也许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学生,所以希望上课时老师可以停下来等一等,关注掉队的孩子,也许就是一两分钟的等待就会看到孩子们的进步。
书中作者说:“如果一节课能留下五六分钟或七八分钟让学生自由讨论或是静默,或是查看笔记,或是提问,或者什么也不干,静默,只要不妨碍同学,爱干吗干吗,对学生有好处。有时会说:我今天就说这些。你们有问题吗?如果没有问题,自习。”
以前放学的时候,学生都是一窝蜂的涌出来,有时还落下了自己的东西;有时也会忘记了今天的作业是什么,还要家长打电话去问老师,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有时有问题都没有时间问,就这样急匆匆的过去了,现在有时也是。
所以希望课上留空白,让学生有想象的空间,让学生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让学生自觉地发挥、延伸一下,让学生产生新的疑问,让学生有创造的尝试,而很多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学的紧凑感,课堂上通常采用满堂灌,学生学得累,教师上得也累,让我感受到在今后的课堂中应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以学定教,教学得法,不滥用学生的精力。
这本书中还有很多的事例让我受益匪浅,也给我很多建议,也让我以后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该以什么方式去做才合适,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将在现在的岗位中还要继续学习。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 4
假期中,我拜读了著名特级教师吴非老师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这本著作,收录是的作者近年对课堂的一些思考,篇幅短小,思想深邃,语言流畅风趣,非常好读耐读。
吴老师在“学生对课堂的期待”这段中是这样说的:“学生对课堂会有什么样的期待,以及他们会如何观察教师的教学,离开课堂后他们可能会有什么样的记忆,怎样预测学生对问题的反应,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思路,如何照顾少数学生的情绪一名有经验的.教师,他对课堂的思考和准备,往往是教育学教科书上所没有的。”
教一年级的新生后再看到这篇文章我特别有感想。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刚进入学校后他们不知道课上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有时你正上着课突然一个小朋友下座位,仔细一问他是要去扔垃圾,你得耐心地告诉他等到下课再扔;有时全班正安静地写着作业或者讨论着某个问题突然有小朋友站着,你要耐心地告诉他不要随便站着;至于他们随便说话、喝水那更是家常便饭。你也许认为讲个两三遍他们就会明白,但结果却不如人意。他们所期待的也许不是老师严厉地告诉他们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而是耐心地指导他们怎么做。这段时间最头疼的是小朋友会在课上做小动作,比如玩文具盒,玩尺子,玩铅笔等等。一次课间时我问一个小男孩为什么上课总要玩东西,他沉默。我又问是不是我的数学课不好玩呢,他默默地点了点头。是的,仔细想想自开学以来,我总是在强调课堂常规,着急知识的传授,忽略了一年级孩子的特性。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所期待的课堂不是只讲授知识的课堂,应该是好玩的有趣的,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因此课堂中小游戏的作用不可小觑,小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愿意去学习。
教师不能辜负学生的期待,特别是一年级的小朋友,他们刚进学校,是把课堂当做乐园的,如果把他们限制的太死,对学习失去兴趣,这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最有体会的是每天的最后一节课,孩子也许心里都想着回家了,而老师却还有作业任务没有完成,自己一个人在讲台上讲的唾沫横飞的,下面的学生总是心不在焉的,这时自己心里又急,就容易发火。也许这个时候冷静下来,慢慢来,让小孩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或者写写作业会好许多,毕竟一年级的小孩适应这样一个学习模式还是需要时间的。所以数学课特别是一年级的数学课可以是轻松的,就像吴非老师说的教学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老师和学生一起活动,如果你无视学生的期待,那你有可能是在“白讲”,我们要更多的去关注孩子需要些什么。
读了这本书,我真是受益匪浅,我觉得今后自己也要随时记录自己的奇思妙想,俗话说:“好脑子不如烂笔头”自己要主动读一些书,主动思考探究.沉静地多读多思,厚积薄发,努力地做一名学识丰厚的智慧型的教师!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 5
近来,有幸阅读了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的新书《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讲述了在课堂上每个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同,教学手段不同,都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作者通过观察和思考,对这些问题做了多角度的分析,给了我们许多不一样的启发!书中每一篇都会给我们以启示,引发我们对教育教学的思考,阅读这本书过后我有了很深刻的感受。
一、要能换位思考,实际客观地评价每一堂课
大家都知道,每听完一节课,听着都要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做一番点评,在这种时候,有的教师评价很不到位,甚至是外行指导内行。在他们不完全了解课堂背景的情况下而对一节课、或者课堂上发生的一件事情妄下结论的事情并不少见。书中介绍了一位教授听课后,对这节课提出了诸多不足之处。吴非听后列举出会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你坐在后面,不可能看到学生的表情……第一三节课,学生可能累了,因为第一、二节是物理测验,或是第二节课是体育课,又加上课间操,有点操场情节,一时没恢复过来;也许第二节政治课或是地理课上发生了什么事,也许课间班主任教室批评了什么事,也许昨天的课上得太兴奋了,也许今天下午有一门课要测验……”所以,要客观的评价一节课的好坏,成功或失败,在听完课后,可以找到上课教师对他的课前准备思路和班级学生的状况做一番了解,然后再下结论。这样,你的评价就能让上课老师所接受。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吴非老师能够去换位思考,我们每个老师都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长的环境不同,知识面不同,因而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就会设身处地去了解学生,设想产生某些想法和某种行为背后的动机和原因,原因不同,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也不一样,在课堂上就会因势利导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和纠正学生的行为。所以,听课的教师只有彻底了解了这些情况,才能做出客观评价。
二、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教师在课堂上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能力。人只有具有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如果一个人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那么就可能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人格。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学生缺少独立思考能力,不是他们不去思考、不能思考,而是教师不注重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大多都知道,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不重视培养学生对问题产生的怀疑,他们为了能轻松、顺利地灌输知识,让学生在课堂上按照他们是思路去学习,大多采取了压抑措施。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学生总是安老师的要求去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没有积极地去思维,他们在学习上总是被动,因而不能主动地去探究问题的本源。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思想,而不是让学生去复制教师的想法,重复走教师的路。吴非在很多篇幅上说明、强调一个学生、一个人拥有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是何其重要。爱因斯坦说过:学会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比获得知识更重要。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的最大乐趣。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所以教师对社会和教育有了更多了解后,就会更加觉得教师肩上所承载的责任重大。可以说,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与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间都比不上他们的父母长,但教师对孩子的影响所辐射的面却要远远超过父母,他们在教学中的言传身教所映射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社会所赋予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但毕竟这个力量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教师就要用这份有限的力量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要达到这个目的,教师本身就要成为一个有独立人格的人,再用这种人格去启发学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三、要脚踏实地做教育
在我们的课堂上,很多东西做的很表面化,看上去很好,但实际却毫无用处。比如叫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教师往往做的`不够好,只是叫学生去读,而不是很好地去让学生理解,因而,学生在读的时候就出现了出表情各异读书现象:有的呆板、有的僵硬、还有的摇头晃脑。其实,真正对课文内容有所感悟的不在表情与声调,而在内心。在以往的很多公开课、示范课上,老师们往往在特色和展新意上下足功夫,对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往往不去顾及,所以那些所谓的公开课、示范课课堂更像是老师和学生的表演的舞台,而不是学生的学习场所。
所以,课程的教学只有与学生们发生关系后才真正有意义,否则课程就就失去了价值,我们教师不论在什么样的课堂上都要抛开那些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样,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实在。每次打开《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都有意犹未尽之感。通过它的字里行间,我感受到作者对现在许多违逆教育规律的行为的痛恨与无耐,又能深切体会到他对教育事业无比深情的爱。
【读《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读后感03-07
究竟学什么04-29
究竟什么是“发物”?05-01
究竟遮住了什么?04-26
宋神宗元丰五年发生了什么03-29
宋神宗元丰五年发生了什么(通用)03-29
美学究竟研究什么?04-27
人的命运究竟由什么决定05-02
时间究竟是什么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