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新课堂教学实践体会
一.利用教材,精心设计,促进生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预设应是一种能留给教学足够空间的预设;是一种包含着丰富生成性的预设,是一种宽容偶然性和突发性,促成多样性和创造性的预设;是一种能够促进教师和学生共享教学的预设,不仅有高水平的思维和智力加工,而且有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高峰的预设。我想我校徐老师的课就是最好的范例。例如他在教学《一位数乘两位数》时例2的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请看,猴子也来到我们中间了!看了这幅图,你知道什么信息?
生1:有两只猴子在采桃。
生2:一只猴子采了14只,另一只猴子也采了14只。
生3:14只桃子都是10只放在一个筐里,还有4只放在一个筐里。
师:那么两只猴子一共采了多少只桃子?怎样列式解答呢?
生1:14+14
生2:14×2
生3:2×14
师:那这道题你是怎样算的呢?同桌间可以商量下。
生1:我是用14+14,得到28的。
生2:我是看图的,右边筐里一共是8个,左边筐里一共是20个,合起来是28个。
生3:我是用乘法来想的,10乘2等于20,4乘2等于8,20加8等于28.
生4:我的想法和他们不一样,14是两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
师:哦,这种想法真好!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文本资源,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极大程度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达到了预设的效果,还出现了超越了预设的新情境和新想法,出现了14是两个7,乘2后就是4个7,四七二十八,这一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精彩想法,是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
二. 善于捕捉,放大生成瞬间
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会涌现出许多新的想法、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暴露许多新的思维。这些新想法、新问题、新思维,不管是否估计、预料到,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实际,都是学生迫切想知道的内容。我们应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及时捕捉课堂教学中闪动的亮点,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优化课堂教学的每一个过程,为学生学习注入新鲜的血液。
例如《千克的认识》教学中
生:老师,我看我妈妈买蔬菜、水果时,总是讲买了几斤,斤就是千克吗?
师:这位同学真善于开动脑筋,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这么好的问题。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区域,都习惯用“斤”做计量单位,因此,日常生活中,我们几乎很难听到“千克”这个计量单位。其实,“千克”是国家法定的计量单位,而“斤”是日常生活中我们习惯使用的计量单位,同学们有谁知道“千克”与“斤”的关系吗……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要学生“掂一掂”、“称一称”去感知一千克物体有多重,但学生还是觉得抽象。当把“千克”与他们生活中很熟悉的计量单位“斤”联系起来时,再要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一千克物体大约有多少,学生就争先恐后的回答。
生:16个鸡蛋大约1千克,8个苹果大约1千克……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正是积极捕捉了学生的这一意外,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弥补了教师教学的漏洞和不足。
在听《圆的周长》一课过程中,新课导入时,教师原来预设的是让学生用绕、滚的方法测量出手中的圆片后,出示大屏幕的圆,能否用绕、滚得方法得到它的周长,说明绕、滚的方法有一定得局限性,从而揭示矛盾,那么是不是有更普遍的方法可以求圆的周长呢?由此激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可是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学生并没有落入“圈套”,而是在讨论怎样得到圆桌周长的时候就把计算方法说出来了。对此,这位老师比较机智,在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十分巧妙的设计了两个问题,“那你觉得哪一种方法最好?”“对于这个公式你有没有不明白的?”,随机“变更”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去经历“圆的周长计算公式”形成的全过程。正是教师这种审时度势,相机调整教学预设的良好态度,才使学生有更加充分的时间投入到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活动中,获得思想启迪,加深知识理解,促进思维拓展,真正感受自身的价值,享受知识的甜蜜,感受心灵成长的幸福。
三. 如何把握非预设生成
所谓非预设生成是指在课堂的师生互动中,学生提供的学习材料,学习的思维成果和学生开展操作获得的结论等,是教师预先所没有料到的。简单地说就是指老师预设之外而又有意义的学习生成。因为非预设生成是课堂中最不稳定的因素。它会给课堂带来意外的感受,或是精彩,或是尴尬。那么,面对课堂上突发的非预设生成,教师可以采取这样一种策略:“他刚才说的什么问题,谁听明白了。”这是给自己一个缓冲的时机,如果学生提供的非预设生成意外能给学生带来探究的冲动或能够引起学生的争论,不妨就临时组织探究和讨论。记得自己在上《分数小数的互化》一课教学中曾好几次出现非预设生成。原来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计算了一些分数化小数的题目后,出示判断题,让学生判断,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什么有关呢?A、分子B、分母。在两次试上过程中发现这个问题很简单,全班学生都选择B。就有老师建议不出示选择题,口头提问: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你觉得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是与分子有关呢,还是与分母有关呢?本来以为很简单的的问题,在正式上课的过程中这个问题生成了三个答案,生1说:与分子有关。生2说:与分母有关。生3说: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而且大多数同学都认为与分子和分母都有关。这是让我没有想到的,于是我就让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分数化小数的过程,再讨论讨论,尤其是分子相同的情况下,有的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有的不能。应该说我对这里出现的非预设生成把握的也不是很好,应该先肯定学生的想法非常好,来看看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主要与谁有关,再组织他们讨论一下。
作为年轻老师我深深感到:在生成性的教学中,有效的课堂调控尤显重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把握课堂的水平就是一种教学的艺术。特别佩服那些特级教师、名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他们把非预设生成的问题调控的非常好,以致成为整节课的亮点。
四. 激励评价,营造生成空间。
课堂要动态生成,少不了要将学生所想的、所要说的说出来,否则生成则成无源之水。然而学生所想,有时是基于独特且富有创造的精彩见解,有时是一种错误理解,或是一种暂时难辨真伪的模糊表征,怎么办?教师要做的是首先要承认学生思路的合理性,激励学生将这些思路展示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前者是很容易得到教师的激励评价,但对于后者来说,教师往往会流露出不耐烦的情绪,而倾向于采用否定的简单处理方式。其实,学生错误或模糊的思路,正是反映了他们当前认知上的冲突,或知识迁移上的障碍所在,教师完全可以将其作为洞察、开发学生发展潜能的有效手段,找出某些错误的“合理性”,以满腔热情,殷切期望,及时给与肯定,让学生在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上的飞跃,情感上的体验,为课堂营造一个轻松、活泼、充满激情的学习氛围。
总之,我认为新课标下的教学预设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在随机生成中走向完善。具体而言,就是在实施教学方案时,因善于捕捉和利用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性资源,因时、因人、因势、因情去做灵活、及时的应变处理。我们有理由相信,生成性的教学观将使我们的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成为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
【新课堂教学实践体会】相关文章:
课堂教学的新境界:新在哪里?04-30
中学数学新课堂教学心得体会11-10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与体会04-30
新德育课程与课堂教学04-30
研讨后的新实践04-29
新电力与新服务下的新实践工作总结05-03
新课标下课堂教学的新境界04-30
用新的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04-30
新媒体实践心得体会(通用22篇)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