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高一14班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精选
《论语》书香溢四方焦作一中2014届高一14班非尔所及组 李以卓
近两个月的《论语》阅读,循着书香,我仿佛穿越数千年的历史隧道,回到那个百家争鸣、之乎者也的年代,作为孔夫子的一名学生,背着双手、摇头晃脑地大声诵读。从《论语》中我看到了一个智者的思想,触摸到一个崇高的灵魂。一股无形的力量穿越我的肌肤,渗入我的血液,直达我的内心深处。
对《论语》做一个通俗的解释,它其实就是一本简单的语录,但这简单却散发着万古不变的光芒,因为它折射出的是一个圣人纯善的炽热的心灵。《论语》所留给人民的精神养料渗透在各个方面,它所弥漫出的书香溢满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书香四溢之治国的理念
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孔子拥有独特的政治见解,他所提倡的“仁”深深影响了现在的我们。虽然我不了解政治,但我可以读懂孔子言论中的道理。孔子曾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此句突出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武力固然重要,但人心是最难取得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向之则强,而以德服人是最好的方式。以道德为主线,为中心,国家自然会团结,人民自然会信服。孔子还说:“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也就是说,把正直的人提拔出来,放在邪曲的人之上,百姓就服从了;若是把邪曲的人提拔出来放在正直的人之上,百姓就会不服从。自古以来,只有正义的力量战胜邪恶,光明的神灵战胜黑暗,国家才能太平,百姓的生活才能幸福,绝不可黑白倒置,好坏不分,否则就会引起人民的不满甚至愤怒。作为一个外行人,我以并不专业的眼光看待孔子的为政观念,并希望现代的社会可以多多汲取其中的精华,展现给世界一个更加美好的面貌。
书香四溢之学习的精髓
孔子弟子三千,能够被孔子教育得知书达理,文质彬彬,一定有其中的奥秘。我们也正是学生,一些大的治国政理对于我们不太适用,但学习上的经验还是要汲取的。以下举两个例子。一、“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是孔子对学习方法的精辟阐释。复习一天中的旧知识,就可以凭借这个 成为老师了。复习可以让我们重新撷取遗漏的知识点,对自己掌握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有些之前已经领悟的东西,还可以体会到更深层次的含义或不同的理解。这样开拓了思路,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就可以成为别人的一题之师。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与其被动地去学习不如积极地去学习,与其积极地去学习不如把它当作一种快乐,这样我们也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知之,好之,乐之,这三个境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当你真正把学习当成一位形影不离的朋友,当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斗志,化被动为主动,做学习的主人时,你就到达了学习的最高境界。
书香四溢之人生的光辉
我们每个人都迈着紧凑的步伐,游走在生活的路线上,我们每个人也都期盼着一个光明的未来和美好的明天。《论语》在这一方面也对我们有着诸多的启迪。其中我最有感触的一句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人生中几个重要的坐标点,也是我们用一生追求的目标。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开始用加法生活,不同的人沿不同的方向以不同的速度行进,收获着不同的性格和命运。也许孔子的标准对我们来说太过困难,但一生的沉淀足以使一个人明辨是非对错,控制言行举止。人生太长,人生太短;人生太杂,人生太易。人生大道对我们来说似乎遥不可及,但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究竟属于一种怎样的生活。命运可能因为细节而改变,人生也可能因为选择而更加光辉。
品读《论语》是一个修身养性的过程,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对古典的文学有思有考,有取有舍,我们就可以得到心灵的洗礼和灵魂的升华。一生有《论语》相伴,相信我前进的步伐可以更加沉稳而有力,相信我的人生可以更幸福而有意义!
品《论语》,悟精华
——读《论语》有感
焦作一中2014届高一14班近思组 吕子溦 薛岩松
《论语》,乃中华之精髓。孔子居春秋战国之际,社稷之动荡,增其感,与其弟子记言行。仁、义、礼、志、信之道尽现于此。博大精深却又通俗易懂,屹立千年而不倒,可谓律己做人之标杆也。
又以《论语》距今千年有余,千年之变化,非人可料,科技及社会之异,非前人可想也。余感而慨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今吾等能为之乎?夫子所言,诸应与我同感。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其含《论语》之朴素、温暖态度。子曰:“三思而后行。”其透《论语》之舒缓、善诱语气。子曰:“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诉待人处世分寸。别君子与小人,亦一言难尽矣,句如“君子何何,小人如如”之式,洒洒《论语》数提之。吾之拙见,夫子之意欲以行为定君子,谨而不阔。夫子谓君子:上达者、喻义者、周而不比者、和而不同者,不一而足。俗语有云,君子不好活,小人不善终。欲为君子,需修身养性,俭德恭人,行之从小,甚难矣。
《论语》,如瓷花,青色白底,既易又深奥。
将问:“《论语》何益乎?夫子何益乎?”吾对曰:“《论语》之益,使立于世;夫子之益,既庶且多。”夫子从周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为己任,悉明理爱人。夫子言传至今,吾等品读一月有余,感触颇深,其教吾等仁爱、谦逊,敏于事而慎于言,无不有大用,其一言皆可终生行之,尽力而为。
读夫子,读《论语》须取其精华,剔其糟粕,而后行之,必有益于己也。虽难从,但益之。
此为余者解《论语》,若有不当之处,吾等必改。
神于天,圣于地。
呵,《论语》,郁郁乎文哉!
辩证看《论语》
焦作一中2014届高一14班弘毅组 胡少驰
《论语》作为我华夏民族上古圣贤思想精髓之结晶,无论是其文化内涵还是精神内涵,在每个炎黄子孙心中的地位自然是不言而喻的。可现在已是21世纪,是经济、科技飞速发展的年代,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也随着社会进步而不断改变。对于两千多年前的孔圣人的观点,我们是否还应全盘接受呢?用辩证的眼光看,也许会有很大不同。
《论语》者,论善恶,语品德,道忠信。
在《论语》中,孔子时常将善与恶加以区分。他说过:“见义不为,无勇也;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认为人应当见义勇为,这样才能称得上是有勇气的人。两千年前孔子生活的年代,正是血雨腥风、杀戮不断的动荡年代,当时若见义勇为,定能被赞为勇者,是善人。当今社会,由于社会矛盾时隐时现,歹人为非作歹的事也偶尔发生。若此时出手相制,见义勇为,必能使一方稳定,巩固社会基础。如此之事,当称为善。孔子认为,不是自家的神而祭拜,是谄媚的表现。这句话其实可以引申来看:一味巴结奉承,谄媚于人,这样的人有何尊颜可存?一个连自己都不爱的人,能爱别人,能称为善吗?身处21世纪的我们,一定要以《论语》思想看善恶,以免误入歧途。
我读《论语》,也许接受到最多的思想观念就是“仁”。孔子眼中的“仁”,贯穿于衣、食、住等生活各方面。在住房上,孔子说:“里仁为美。”在食物上,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在穿衣上,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论也。”在治国上,孔子也始终坚持“仁”的思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对于为人处事,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放于利而行,多怨。”“仁”是种很深很深的思想境界,对于“仁”的理解,自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许“仁”就指节俭,就指知足,就指宽容,就指爱人。对于“仁”,我们新人类应该让其长在自己的心中,让“仁”之树在自己身体里生根发芽,普撒“仁”性光辉。
当然,孔圣人就算再聪明,思想再有内涵,也不会把两千年后的今天的做人准则刻画得分毫不差。比如孔子曾说过:“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是吗?泰国总理英拉,虽为女儿身,不也登上了总理宝座?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同为孔子眼中的“难养者”,可现实呢?希拉里不知为美国发展立下多少汗马功劳。还有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王室统治经久不衰;中国唯一女皇武则天,她可被后人评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呀!这一切一切,难道说明了女子是“难养者”?
时代在前进,社会在发展。对于孔子的观点,我们不能一概而论。韩愈说过,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孔子的惑也许就在于他不能把一切都看得很透很透。也许,孔子的言论,大多源于当时的社会情况,与当今世界观念有出入自然在所难免。
总之,对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之作《论语》,我们不可不悟,但也不可全悟。用辩证的思想悟《论语》,也许会得到思想境界的飞跃式发展。
《论语》心得
焦作一中2014届高一14班不贰组 李博
《论语》手札
听了两个星期的《论语》心得,不单单是对《论语》有了十分深刻的体会,收获更多的时对整个社会的映射的第三角度的客观理解。“不畏浮云遮望眼”,就要用《论语》来提升我们的思想境界,让自己有“自缘身在最高层”的自信。
不过《论语》给我们的绝不是凌人之上的酸腐学风,也绝不是高谈阔论的为官治国之道,而是从修身做人开始的自我完善,最后推广至国家和人事。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已被忽略甚至是用各种理由去推托的责任。我们每天不乏与朋友亲人的谈天说地,“高瞻远瞩”,也不乏在书海中汲取的精神粮食,我们所缺乏的正是《论语》所提倡的自省与自
【高一14班论语学习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2-31
学习《论语》的心得体会范文04-28
学习论语后的心得体会04-27
学习论语心得体会15篇04-15
教师学习论语心得体会04-14
论语学习心得09-06
关于论语的学习心得08-05
高一学习心得体会09-15
论语学习心得(15篇)04-04
论语学而篇学习心得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