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陶师陶心得体会

时间:2023-04-25 23:45:45 心得体会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陶师陶心得体会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作小孩子的先生”。诚然,只有把自己当作学生,用“童心”去探知学生的想法和情感。怀着“童心”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才能依据学生的个性设计课堂教学,使学生各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 一、在教学的预设中怀揣“童心”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育活动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富有想像力和情感。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更是课堂的主人。但走进课堂,仍会有这样的现象:有学生对于新知已有不少的见解,所以在课堂伊始跃跃欲试。但教师为了定型的教案,必须按部就班地完成,使学生再从头由“懂装不懂”,或者如:“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说些什么?”看似简单或有无数答案的问题,学生举手的人数却“寥若晨星”。反思这样的现象,原因在于在教学前的预设以自己为“基准”,而不是学生。“预设”作为铺垫,教师理应怀着一颗童心,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与起点。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学生“认知水平”,能够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障碍、并准备随机的切入点。“童心”能够帮助教师体验学生的水平与情感,从而找到契合学生的教学预案,扫清“盲点”。 二、在教学的过程中保护“童心” 陶行知曾做过“喂鸡”的实验:将鸡按住脖子逼它进食,它拼命反抗。但如果将它放开,它就会乖乖进食了。学生的教学亦有此道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价值观容易受到情绪的支配和影响。在教学中,用表扬、激励手段,学生的情绪易高涨,学习积极性较高。反之,学生的情绪大大低落。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激励,多夸奖,多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在不断的鼓励中,既能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并且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包括人格的不断完善。 三、在相处的过程中保持“童心” 陶行知先生的“一字之师”,大家都有耳闻。所谓“一字之师”,即只要学生对你有一点帮助,他亦是你的师长。这话说来有点拗口,但实际上,我们确实是在与学生的相处、交往中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并不断完善、修正着自己。学生作为一个平等的个体与成人一样有被尊重的要求。所以,在相处过程中,教师应该“蹲下身来”,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思维。学生有直率、勇敢、热情的一面,学生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角度,学生有积极、乐观的心态。也许,你已经远离这些,那就换个“平视”的角度吧! 陶行知先生永远都愿把自己变成一个“孩子”,希望我们所有老师也能和陶先生一样,怀揣着一颗“童心”。只有真正了解学生、懂得学生,才能和学生共同成长。

【学陶师陶心得体会】相关文章:

陶泥的作文10-11

陶子的作文10-01

陶行知心得体会11-03

读《陶行知教育学》心得笔记04-27

读《陶行知教育学》心得笔记04-25

做泥陶作文10-08

捏泥陶作文02-22

做软陶作文12-10

体验陶泥作文03-10

玩陶泥作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