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时间:2024-08-11 15:18:33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写过事迹材料吧,事迹材料是对先进集体、先进人物的模范事迹进行综合整理所形成的总结性书面材料。那么拟定事迹材料真的很难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1

  2021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名单:彭士禄、杨振宁、顾诵芬、吴天一、朱彦夫、中国航天人、苏炳添、陈贝儿、张顺东李国秀夫妇、江梦南。

  吴天一

  1958年,吴天一跟随部队来到了青海。那时,大量来支援高原建设的人都患上了怪病,一位患者饱受折磨痛苦离世的模样,让他深受触动……于是,他开始了长达60年的高原病学研究,当时中国的这项研究,还是一片空白。2001年,青藏铁路修建,吴天一担任医学专家组组长。5年里,14万筑路大军无一因高原病死亡,这是吴天一用毕生的心血,创造出的医学奇迹。

  陈贝儿

  2021年,由香港媒体人拍摄的纪录片《无穷之路》“破圈”。主创陈贝儿深入热带雨林、戈壁沙滩,跨越6省10地记录下脱贫地区的真实面貌。再次回想这条“无穷之路”时,陈贝儿哽咽道,“我碰到了很多很了不起的人,……也许他们可能就是一个老村民,一个扶贫的书记,他们碰到困难时的那种坚持跟他们对于生存下去的那种生命力是非常非常强的”。

  陈贝儿颁奖辞:从霓虹灯的丛林中转身,让双脚沾满泥土。从雨林到沙漠,借溜索穿过偏见,用钢梯超越了怀疑。一条无穷之路,向世界传递同胞的笑容,你记录这时代最美的.风景。

  顾诵芬

  顾诵芬,我国飞机空气动力设计奠基人。他在7岁时,曾亲眼目睹日本的轰炸机从头顶飞过,于是从小就立下了“保卫中国的蓝天”的志愿。长大后,他报考了浙大、清华、上交三所名校的航空系,皆被录取。毕业后,他就投入了祖国航空事业的建设当中。1967年,顾诵芬担任歼-8战斗机的总设计师,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他,瞒着爱人亲自坐上飞机上天观测。

  顾诵芬颁奖辞:像静水深流,静水里涌动报国的火,似大象无形,无形中深藏着强国梦。心无旁骛,一步一个脚印,志在冲天。振长策,击长空,诵君子清芬。

  朱彦夫

  朱彦夫——当代中国的“保尔·柯察金”。他参加了抗美援朝的长津湖战役,是他们连的唯一幸存者。经过47次手术、93天的昏迷,朱彦夫失去了双手双脚,仅剩下一只0.3视力的右眼。但他不想躺在功劳簿上度过一生。他回到家乡,用残肢夹着粉笔,教乡亲们认字;他拄着拐、拖着假肢,一步一步带村民们走向致富之路。60岁时,他执笔写下《极限人生》,将他和曾经战友的故事捧给了世人……

  朱彦夫颁奖辞:生命,于你不只一次,士兵,于你不只是经历。没有屈服长津湖的冰雪,也没有向困苦低头。与自己抗争,向贫穷宣战。一直在战斗,一生都在坚守,人的生命,应当像你这样度过。

  苏炳添

  作为第一个跨入男子田径100米9秒区的亚洲人,苏炳添的历史性突破不是一蹴而就的。2012年,当他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就遇上了“世界第一飞人”博尔特,这次的经历让他感受到巨大的差距,他下定了决心:过10秒进9秒区。2015年世锦赛,他又一次和博尔特站在了同一起跑线,而这一次,他与博尔特仅差0.03秒。但这一年,苏炳添已到了退役的年龄……

  苏炳添颁奖辞:世界屏住了呼吸,9秒83,冲出亚洲的速度。你超越伤病和年龄,超越了自己。你奔跑的背后,有强大的祖国。

  张顺东

  张顺东6岁时被高压电击伤,失去右手,双脚严重受伤;李国秀生来就没有双手。这样一对身体残缺的夫妻相互扶持,成了彼此的“手足”。张顺东说:“夫妻同心,黄土才能变成金”。为了美好生活,他们付出常人千百倍的努力,张顺东的双脚也因过度劳累溃烂,不得不接受截肢。尽管生活中有不少困难,但这对夫妇却没有向命运屈服,把日子过得像花儿一样。

  李国秀

  李国秀颁奖辞:山对山来崖对崖,日子好比江中排。毛竹天生筋骨硬,顺风顺水出山来。李家大姐人才好,张家大哥看上她。没脚走出致富路,无手绣出幸福花。

  杨振宁

  因核辐射早早离世的邓稼先曾给杨振宁写过一封书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隔着几十年的岁月和生死,已经百岁的杨振宁对儿时的同窗深情喊话:“稼先,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是以后50年,适合了你‘共同途’的嘱望,我相信你会满意的。”

  杨振宁颁奖辞:站在科学和传统的交叉点上,惊才绝艳。你贡献给世界的,如此深奥,懂的人不多。你奉献给祖国的,如此纯真,我们都明白。曾经,你站在世界的前排,现在,你与国家一起向未来。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2

  多年前,敦煌研究院来了一位武汉大学博士,很有研究才能。为了工作,他和妻子长都战胜了世俗意义上的诱惑和欲望。对刚来敦煌研究院的年轻人,樊锦诗直言不讳:“年轻人有三条道可走,一条是黄道,一条是白道,还有一条是黑道。黄道是做官,白道是发财,黑道就是做学问,在黑暗中摸索前进。到敦煌就只能走黑道了。”

  这些年轻人留了下来,也成了“打不走的`莫高窟人”。

  樊锦诗年轻时内向沉默,上台说不出话,照相靠边站。但她现在说话直来直去,大胆与人争论,着急时会跟人争执,有人说她严厉、不近人情,但樊锦诗无所谓,尽心尽力解决问题才重要。

  “我有责任为敦煌事业的发展留住人才。”樊锦诗说,“如果有朝一日我离开敦煌,大伙儿能说,‘这老太婆还为敦煌做了点实事’,我就满足了。”

  人物简介 樊锦诗,祖籍浙江杭州,1938年生于北平,长于上海。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毕业后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工作至今,被誉为“敦煌女儿”。

  曾担任敦煌文物研究所副所长,敦煌研究院副院长、院长;现为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馆员,兼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xx年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文物有效保护的探索者”称号,20xx年被授予“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并获得“最美奋斗者”称号。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3

  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几十年如一日始终淡泊名利,倾尽心力、财力自办留守儿童之家,努力用知识改变农村孩子的命运。

  “我希望最后一口气是在讲台上呼出去的……”朴实而又豪迈悲壮的话语,令人动容,更让人敬佩。

  90岁高龄的'叶连平老人,一生热爱教育事业,“痴迷”三尺讲台,在每天1个小时的课堂教学中,渴了,抿嘴唇忍住。累了,扶桌角坚持。从不中途间断休息,这节“课”整整上了30年。

  每次站在三尺讲台上,都会精神矍铄为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英语课。由于听力下降接近失聪,他只有戴着助听器上课,竭尽全力大声讲课,生怕有学生听不到或听不清楚而跟不上进度,也尽量听清孩子们的每一句话。长期以往用坏了好几个助听器,而把助听器声音设置到最大带来震耳欲聋、身心疲惫的痛苦没人知道。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4

  被誉为敦煌女儿的樊锦诗,1938年出生于战火纷飞的北平,成长于上海。1963年,樊锦诗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北大考古专业。从此,就扎根黄沙漫天的大西北,在敦煌的莫高窟,一待就是五十多年。当同龄人在谈婚论嫁的时候,樊锦诗和恋人彭金章,却不得不面对两地分离的苦楚。

  1986年,樊锦诗和爱人彭金章,终于在风沙漫天的敦煌团聚,这距离他们毕业时的约定,整整迟到了23年。那时的彭金章,已是武汉大学历史系副主任,和同事道别时,老彭幽默地说,还是敦煌胜利了,老彭投降了。支持妻子,彭金章没有半句怨言,然而大家心里都清楚,让一个年近半百的人,重头开始,要做出怎样的牺牲。

  在樊锦诗的努力下,经过20多年的治沙工程建设,使袭击千年的黄沙,远远地停在摩根山后面。 但防砂只是缓解了壁画病害的.影响,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 当时,摩根壁画和彩色中,已经出现了一半以上的空鼓、变色、脱落等病害,樊锦诗也日趋中心。

  为保护石窟,樊锦诗就在全国旅游景点中率先实行限流,没想到,这个先例却导致游客怨声载道。很多人说樊锦诗太傻,有钱不赚。然而,外界的争议,并没有扰乱樊锦诗的步伐。她在进一步思考,如何用更现代化的方式,向游客展示敦煌?一个偶然的机会,樊锦诗接触到了电脑,这为她打开了一扇新窗。

  与此同时,范锦诗决定通过恋人彭金章的建议拍摄全面介绍敦煌的海报。 工夫无心人,十年的探索与坚持,樊锦诗自创摩根数字展示中心,发表了010-3010和立体球幕010-3010两部电影。 从那以后,模拟电影与实地参观相结合的观光方式,不仅可以减少游客的参观时间,还可以增加洞穴的装载量,一举两得。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5

  2月3日,农历初七,立春万物生。

  广袤的中原大地上,麦田无边地绿着,一如“平民英雄”王锋的精神之光,在中原大地蔓延与传承,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英雄王锋,走了!在2016年南阳的那场大火中,王锋舍己救人,义无反顾地三次冲入火海。在他的救助下,20多名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四方捐助,仍没留住英雄。2016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英雄王锋,还在!立春时节,大河报记者回访英雄身后事。他的“善良基因”在儿女身上得以传承,他的“侠肝义胆”在四乡八邻得以弘扬,他的“舍己为人”已从中原腹地感动整个中国。

  昨日上午,记者从南阳市委宣传部获悉,三入火海救人的方城籍青年王锋,荣膺2016“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颁奖晚会将于今晚8时在央视一套首播,2月9日央视新闻频道9时30分重播。

  [回忆]

  即便再回那天她还是“拦不住丈夫救人”

  潘品清楚地记得,她的丈夫王锋,已经离世120多天了。

  为方便女儿上学,潘品在南阳新租了房。这里距丈夫“火海救人”的地方不远,但潘品几乎再也没有回去过,那是一段不愿启封的回忆。

  去年5月18日凌晨,卧龙区西华村一栋民宅突发大火,楼上住了25口人。

  租住在一楼的王锋最先发现火情,卧室正对着的一楼大厅内浓烟滚滚,停放的10多辆电动车熊熊燃烧。

  “失火了,救人啦!”呼救的同时,王锋抱起10岁多的女儿,冲到了楼外。

  第一次冲进火海,王锋先到一楼北间的卧室,护送出妻儿。

  第二次冲进火海,王锋救出一楼东间的一名托教老师和两名学生。

  火更大了,烟更浓了。

  可是王锋没有犹豫,他迎着烈焰和浓烟,第三次冲入火海。这次,他跑上二楼、三楼,使劲儿地敲打邻居房门:着火了,着火了!

  几分钟后,再次冲出火海的王锋被烧成了“炭人”,他赤脚跑到近百米外的张衡路口倒下,留下一串带血的脚印。

  全楼的邻居无一伤亡,而王锋全身有98%的面积烧伤。2016年10月1日,王锋因多脏器衰竭,不幸在北京离世。

  在丈夫离世后的日子里,潘品曾假设了无数次,“如果那天我拦住他,现在我们是不是还有一个完整的家?”说完,潘品又自言自语:没用的,我知道我拦不住他,看着大火不救人,就不是他了。

  [梦想]

  孩子们长大了想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王锋9岁的儿子王玉金,梦想是长大了要成为“爸爸那样的人”。

  怎么才能成为“爸爸那样的人”?王玉金低着头,沉默。片刻,他抬起头回答:帮别人修电视机、修电脑、修电动车——这些都是王锋曾经常做的。

  “不管多累,不管在干啥,只要别人开口求助,王锋总是搁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潘品说,她总能在儿子身上找到王锋的影子,善良又细腻。

  采访中,儿子依偎在潘品旁边。当谈起丈夫时,一向坚毅的潘品忍不住落泪,王玉金赶忙伸出小手,轻轻地给她擦了又擦。

  儿子帮自己擦泪的小动作,让潘品心疼又感动,“俩孩子长大了,更懂事了”。

  “昨天晚上,我还帮妈妈用盐水热敷腿。”年前,潘品意外遭遇车祸受伤,每晚要用盐水热敷两三个小时。王婷说,能帮忙照顾妈妈,她很开心。

  “女儿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是成为一名教师,第二个是成为一名外交官,第三个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在“感动中国”候选人物投票时,王婷认真看了每一位候选人的事迹。她多了一位偶像: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潘建伟。她央求妈妈到北京录节目时,一定要和偶像合影。

  1月15日,潘品到北京录制《感动中国》时,见到了潘建伟,顺利帮女儿完成了心愿。得知王婷对科研感兴趣,潘建伟的助手专门电话联系上潘品,“他要了我们的地址,说潘教授想给孩子们寄些科普读物”。

  两个孩子的变化和成长,是潘品最大的欣慰。把两个孩子抚养成才,也是潘品最大的希望。

  今年过年,女儿王婷给王锋写了信:“爸爸,我们过年了,我会照顾好妈妈、弟弟和奶奶,好好学习,不惹妈妈生气。”弟弟紧跟着写道:“爸爸我想你了,我会好好学的,我会保护一家人的`……爸爸我爱你。”

  [期许]

  新租了房子她的微信名字改成“希望”

  潘品娘仨在南阳新租住的屋子,收拾得温馨、洁净。女儿王婷在屋里养了十多盆花草,阳台上的一盆水仙长了半米高,一串串米白色的花,吐着芬芳。

  客厅里放着两张小书桌,将近两米高的四层书架,塞满了孩子们的书。客厅电视机旁,最显眼的位置贴着两张“奖状”。

  一张是属于女儿王婷的“学习标兵”奖状,在上学期的期末考试中,王婷拿了全班第一。一张表彰潘品是“优秀家长”。

  新的一年,潘品把微信昵称改为:希望。

  名字孕育着两层含义,一层是希望自己可以更加坚强、振奋,担起家里的责任。另一层含义是,希望能把两个孩子培养成才,为社会做贡献。

  关于未来,潘品也有了新的打算,她想继续当老师。这不仅是潘品的梦想,也是她选择回报社会的一种方式。“社会上那么多好心人帮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回报。”潘品觉得,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把爱传递给孩子,这也算是一种感恩。

  出租屋的鱼缸里,4条红色的小金鱼结伴相游,自由自在。“这4条小金鱼代表着王锋、我、儿子、女儿,我们一家四口人永远不分离。”潘品说。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6

  今年的10位感动中国模范中,有五位是科技兴国的人才和团队典型,有一对平凡而又不平凡夫妻,有一位奥运冠军,一位香港媒体人,一位朝鲜老兵,一位身残志坚的清华高材生。从中可以感受到赤子爱国心是中华民族永远的脊梁,是他们将“只要祖国需要,我愿意贡献一切”的信念传承给一代代中国人,也才有了现在我们的国富民安,国际地位!艰苦创业,相亲相爱,和谐致富,家和万事兴是国家最希望看到的。

  其中我认为身为父母的我们最需要学习的是江梦南的父母,他们坚持让孩子上公立小学而不是特殊学校,坚持锻炼孩子认知唇语,最终把孩子送进了清华园,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对比一下,我们平时遇到的问题简直是九牛一毛,没有理由放弃。父母的养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爱能成就一切,精神因爱而伟大和恒久。为了小家,为了大家,更为了国家,我们需要生活中的坚守和感动,它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致敬感动中国的模范。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7

  我与家长一起认真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后,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默默笔耕写下不朽名篇获诺贝尔奖;有的人因前往灾区为孩子运送捐资丧失生命;有的人身残志坚,即便没有健全人的身体,依然顽强的伫立在我们眼前,宣誓着他的存在,他的成功!在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林俊德;有陈斌强;有何玥,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动人以行不以言——陈家顺。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为乡亲卧底,你吃遍所有的苦,为百姓打工,你换来群众最多的甜。你乔装改扮,却藏不住心底最深的惦念;你隐姓埋名,可我们都知道你是谁,为了谁”,他心系农民工的切身利益,全力为农民工排忧解难,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努力地为农民工调解各类纠纷,尤其是涉及到农民工利益的农民工与用工方的纠纷,是如此的挺身而出,据理力争,勇于维权,肩负着身上的责任,从不放弃,从不退缩!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美丽的'闪光灯遮不去他们夺目的光芒,他们不是巨星,不是领袖,但他们如宝石般璀璨的心灵会永远照耀我们的心灵,成为我们精神上的支持与榜样,成为我们心中又一个伟大的巅峰!他们不是生来美丽的玫瑰,他们是那一朵朵默默地辛勤奉献的五月兰,素雅的外表无法抹去他们的内心闪耀,他们将会永远成为我们精神的桥梁!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8

  “我喜欢听飞机起飞时,发动机轰鸣的声音,也喜欢开着飞机在云层里钻来钻去,直插云霄的那种感觉。”汤洪波想着早年做飞行员的时候,这样说。

  6月17日,神舟十二号载人航天飞船,带着3名航天英雄上了天,汤洪波的父母、好友、同乡的一颗心,也随着他跟到了天上。

  神十二起飞的前夜,汤洪波的父母紧张得躺床上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只好把电视一直开着。第二天早上6点村干部到汤家时,汤洪波的父母都吃完早饭了,母亲伍兰清表示,昨天她跟老伴就睡了两个小时。

  伍兰清既盼着儿子早点飞天,又对第一次上天的他有着诸多担心。儿行千里母担忧,更何况是去往遥远的外太空。相比之下,父亲汤海秋就淡定很多了,17日早上,他特意把儿子留给他的空军衬衣拿出来穿上了。十多年来,每逢什么重要场合,汤海秋都要把这件衣服穿上,像是什么仪式。

  火箭点火升空的那一刻,伍兰清激动得跟着火箭一同站起,还将右手高高举起,她的眼神亮亮的,里面装满了对儿子的骄傲。

  “汤洪波很有耐心,人也冷静,要是做一件事,能坚持好久。”汤洪波的舅舅这样形容他。不过汤洪波小时候也是个十足的“皮孩子”。汤洪波小时候总到舅舅家去住,有一年舅舅家杀猪,墙上挂了许多猪肉,有人问汤洪波回不回家,这小子说不回,要在舅舅家住着把肉吃完了再回去。

  舅舅说,现在侄儿为国争光上天了,虽然祖国给他们备了120多种吃的,但还是希望他有空能回家来,多吃几顿家乡菜。

  1975年出生的.汤洪波,是家里的老大,他还有一个小三岁的弟弟。5岁时,他就跟着父母一起下地干活了,等到10多岁,汤洪波已经是插田扮禾的一把好手,他干起活来也不叫苦不叫累,大人们干完活一回头,就看见他满身都是灰,只能看清两个眼珠子。

  27年前,19岁的汤洪波通过了招飞考核,他高兴地从村口买了一挂鞭炮,看着噼里啪啦炸开的爆竹,汤洪波又蹦又跳,说自己以后就要去保卫祖国了。

  从那时起,飞栏村就“飞”出了一位飞行员。

  村里的老街坊说,洪波这孩子懂事,还在部队那会儿,每次回家都会来看望他们这些长辈,还会去镇上给他爸妈添置好多家用品。去年,汤洪波还托弟弟在家安装了两个摄像头,想家的时候就看看爸爸妈妈。

  6月16日,神十二的新闻发布会结束不久后,汤洪波就给父亲打去了电话。“爸爸,不要担心,我们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儿子,多余的话没有,好好干!”父子俩的对话,简单又饱含着满满的期望。

  汤洪波的弟媳说,这几天家里都忙坏了,连接个电话的功夫都没有。她们全家都等着大哥凯旋,还计划着要去降落地点接他回家。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9

  几天前,我观看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在这几个小时里,我认识了:以假名:炎黄,给贫困儿童借款的张纪清;为了让从小失聪的儿子上学,当了儿子16年同桌的陶艳波……

  不过,让我最感动的`还是孙丽娜、朱敏才这一对夫妇。许多人以为朱敏才和孙丽娜退休后,会选择安逸的生活去度过后半年,可他们却去了贵州省遵义县中心小学进行了十年的支教。

  山区洗澡难、买菜难、乘车难、看病就医难,各方面都极不方便。卧室跟厕所共用一面墙,夏天臭气熏天,孙丽娜、朱敏才晚上睡觉要戴着两个口罩。因为长时间在山区生活,加上高原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使孙丽娜的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视力只剩下0.03。也使朱敏才患上了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疾病。但他们依然坚守岗位,带给孩子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他们是平凡人,去做出了不平凡的事,他们是我们的榜样,是我们的领头羊,带我们走向光明的方向!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10

  四川汶川大地震,在这场灾难中,大批建筑坍塌,但震中地区却有一所中学屹立不倒,学校2300多名师生无一人伤亡!这就是四川安县桑枣中学,而创造这一奇迹的,就是这所学校的叶志平校长!学习叶志平校长的先进事迹,我被深深地折服了。我在叶校长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民族精神的传承。孩子们为有这样的校长而骄傲,这就是中国的校长榜样。他用平常的行为规范换来2200多条生灵;在生命攸关的关鍵时刻,全校师生毫发无伤,真是令人肃然起敬。叶志平校长的事迹,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比热愛和高度负责。正是他这种防患意识在这突然的灾害中挽救了全校师生,他是名副其实的抗震救灾英雄,而且是最高境界的救灾英雄,不但全校师生要谢谢他,全国人民都要感謝他。他救出的不仅是全校师生,更是体现了防患于未然,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和理念。他的防灾思想和理念应当进行推广普及和完善。

  通过学习我深深地体会到“职业责任”二字的重大意义,也深知教师必须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使家长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实践证明,履行责任是实现人生价值和赢得荣誉的阶梯,任何人都有追求荣誉的天性,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要把这种意愿变成现实,履行责任是唯一的途径。一名教师,只有尽到对学生的责任,才能是好教师;

  尽到对教育的责任,才能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对待自己的'工作,以英雄教师的先进事迹、高尚思想激励自己,见贤思齐,以实际行动向他们看齐,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做一个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时下,一些地方事故频发,令人触目惊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哪里?就在于心中没有了人民。上海地铁追尾事件,在专家看起来完全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却发生了,只能说明有关方面没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心里。而以“地沟油”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更是看到了有关方面对人民权益的漠视。要解决这些问题难不难?从根本上来说,只要各方面都有着像叶志平一样的始终如一的为民心,这些事故都会消灭在萌芽之中。

  叶校长是一位极其负责的校长,他层被誉为“史上最牛校长”,2008年的大地震,当震区大部分学校教学楼坍塌埋葬无数家庭幸福之时,桑枣中学全校两千余名师生却无一人伤亡。李长春指出,叶志平同志在抗震救灾中的突出表现,是他长期以来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克己奉公优秀品德的集中反映。他的感人事迹集中体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先进性。他不愧为教育战线的杰出代表,不愧为全社会学习的优秀楷模。我是农民的孩子,经组织多年的培养,由一名普通教师成长进步为一名校长。我认为公仆意识最好的体现就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多为学生办好事,办实事。让学生真正感到学校大家庭的关怀和温暖。

  叶连平校长是一个平凡的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事迹,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无私奉献在中国基层教育的第一线,把师生的安全放在首位,为农村孩子的教育废寝忘食、呕心沥血,直至生命的尽头。他的高尚品质深深感染了大家,他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榜样。

  我想,拥有“责任心”犹为重要。一个教师,一个合格的教师,首先要具备的是什么?可能有人会说:是扎实的基本功,是爱。这些我都赞同,但我觉得最应该具备的是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无责任心,一切都无从谈起。责任,是一种使命。责任心,是一种使命感,教师的责任心主要表现在教书育人上。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只有爱心还不够,必须要有高度的工作责任心。爱心是基础,而责任心则是驱使我们干好工作的动力。作为一个教师,当你站到讲台上,望着几十双求知的眼睛,一种责任心在心头油然升起。

  教书育人,你会感到肩上担子不轻啊!

  我们应以他为傲,像这位叶校长一样保有一颗责任心,责任就是方向。“责任高于一切,成就源于付出”叶志平校长用自己的行动和形象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责任担起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他,让我们感动!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让责任提醒自己,我要用爱心去照亮每个孩子前进的道路。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他们在危难时刻,坚守岗位、忠于职守、不畏艰难险阻、奋力抢救学生的拼搏奉献精神令我们钦佩。许许多多的教师,他们在地震过后,在不知自己亲人生死的情况下,甚至有的已经失去了亲人,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在废墟中寻找着自己的学生,这种忘我的精神怎么不令人敬佩呢!同是教师的我们,尽管我们没有遭受如此的灾难,我们要以

  他们为楷模,把自己的爱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去,帮助他们渡过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个个难关,积极健康的成长。

  我们要向叶志平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事业的崇高精神;学习他坚定信念、爱岗敬业、勇于进取的拼搏精神;学习他攻坚克难、以人为本、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同样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叶校长的事迹同时,我会深刻反省自己,我想假如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像叶校长这样负责,把安全常规工作做得扎实细致,又将有多少生命得以延续啊。同行们,为了孩子们的笑容更加灿烂,就让我们时刻警惕起来,让安全的警钟常鸣,为打造平安校园而努力奋斗吧!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11

  据了解,王亚平小时候想当医生、当律师,从没想过当飞行员。1997年8月,王亚平17岁那年,正当她还在为高考做复习准备时,突然听说学校来招女飞行员了。由于王亚平是校队的,体育成绩好,大家都鼓动她去试一试。王亚平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参加了第一次体检,谁料一路过关斩将,顺利通过层层体检。高考分数出来以后,她顺利收到了长春飞行学院的录取通知书,从此与蓝天结下不解之缘。

  1998年9月,王亚平第一次坐飞机上天。不过,第一次上天就要往下跳——因为这是跳伞训练。在飞行学院,她熟练掌握了4种机型的驾驶。招飞中心原主任程学哲回忆说,王亚平“聪明、活泼、要强,在各种模拟考试中体现出特别的聪慧和灵气”。

  实际上,王亚平在成为第一批女航天员之前,作为女飞行员,多次参与各地的'抗灾救灾任务。2007年4月,王亚平在重庆执行人工降雨飞行,重庆媒体推出《美女飞行员“大闹天空”增雨》的报道。2009年2月11日,她在山东潍坊执行人工增雨任务,新华社播发了她坐在飞机驾驶舱内的图片新闻。和其他几位神秘的航天员相比,王亚平是最早与读者见面的一位。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12

  20xx年的夏天,被所有中国人所铭记的一个夏天,在这个夏天的东京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苏炳添成功出圈,以9秒83的成绩打破了亚洲纪录取得了半决赛的第一名,成为第一名站在奥运会百米赛场上的黄种人,被中国人民骄傲的称为“苏神”,那为何苏炳添能被称为“苏神”呢?让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来分析。

  第一,苏炳添成功突破了黄种人的速度极限,曾经黄种人100米比赛得最佳成绩是9秒91,很多年以来,从未有一名黄种人打破过这个纪录,而苏炳添打破了这个纪录,跑出了9秒83的成绩,成为了100米赛场上黄种人的巅峰。他也是第一个站在奥运会100米比赛决赛上的黄种人,亚洲人,中国人,是所有中国人的骄傲,单单凭借这一点,他就有资格被称为“苏神”,而他却不仅仅只是这一方面,他的速度仅仅是他“成神”之路的一部分。

  第二,当苏炳添于站在奥运会百米赛场上的时候他已经32岁了,而百米田径运动员的黄金年龄是22-27岁,人的身体机能在成年后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慢降低,而32岁的.苏炳添已经是一名老将了,他的身体机能已经与那些年轻的小将拉开了差距,但是他仍然创造了新的亚洲纪录,跑出了9秒83,他的年龄是他的一个很大的劣势,但是他却并没有把这当做劣势,较大的年龄反而成为他实力的积淀,最终一战封神。

  第三,苏炳添的身高也是一个非常大的劣势,他仅仅只有1米72,而田径界又一个不成文的规律,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田径运动员,身高要在1米80到1米85之间,百米田径运动员的平均身高也在1米80以上,而苏炳添的身高距离平均水平还要差上不少,但是他的天赋异禀和不懈努力使得他并没有因为身高的问题而失败,反而成为他身上的闪光点,他曾经因为身高很不被看好,但是他用自己的成绩证明了他可以,他站在了亚洲的巅峰,也站在了世界百米飞人第八名的宝座上,成为了我们心中的“苏神”。相比于刘翔,苏炳添的封神之路无疑是更加励志的,身体素质和年龄上的劣势并没有影响到苏炳添,也使苏炳添的影响力上升到了一个比拟刘翔的高度。

  综上所述,苏炳添之所以被称之为“苏神”,并不单单是因为打破了亚洲纪录,而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不断努力的结果,希望未来,苏炳添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创造新的辉煌。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 篇13

  步履艰难的家访路

  头几年,张桂梅自己走山路家访,曾因过度劳累昏睡在路旁。她尝试过自己租车,也骑过马和摩托,肋骨断了两次。后来县里派车帮助她家访,可几乎每一个学生家里都还有一段要步行的小路。“过去张老师能风风火火地走路,后来病越来越重,有些难走的路段需要搀扶。今年需要搀扶的时候就更多了。”一直跟随张桂梅家访的华坪县融媒体中心记者王秀丽说。

  今年10月2日至7日,张桂梅在6天里走遍华坪县荣将镇、石龙坝镇、兴泉镇、船房乡的37个村小组,走访了39个农村学生家庭,平均每天走访六七个学生家庭。最远的家访路是去高三学生罗青青(化名)的家。乘车40多公里到达船房乡华荣村后,张桂梅还要走半个多小时的上山小路到罗青青家。在同事和罗青青的搀扶下,张桂梅一步一步地爬山坡,走几分钟就停下来大口大口地喘气。路过一条浅浅的小溪时,她已无法抬腿跨过,只能拖曳着双脚划过水面。

  自2008年创办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开始,12年来,每届高三、每个农村学生,张桂梅都要利用假期尽量家访一遍。她不是丽江人,却已走遍丽江各地山山水水。她的足迹覆盖约1552名学生的家庭,行程11万余公里。

  张桂梅把1804个贫困山区女孩送出大山,送进大学。她创办的女子高中历届高中毕业生升学率100%,今年高考又创最好成绩,159个考生中70人上一本。然而,张桂梅仍不甘心,还没有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她仍旧拖着病体去家访,她要去了解每个学生家庭的情况,去解除每个学生的后顾之忧,让学生再加把劲,明年高考打个漂亮仗。

  “张桂梅老师建校育人、教育扶贫的全过程,我是参与者,也是见证者。”华坪县教育体育局局长李向天的宣讲,带着大家回顾了张桂梅老师走过的这一路。

  她1975年来到云南,并在这里成为一名人民教师。家庭的不幸、疾病的困扰没有摧毁她,反而给了她更多动力。

  为了不耽误学生中考,她把学生送进考场才去做手术,从体内切除了重达2公斤多的肿瘤。她的病情反复发作,可为了不影响学生们学习,坚持边上课边吃药治疗,“我是老师,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只要还有一口气,就要站在讲台上!”

  她没有孩子,也没带过孩子,可为了照顾华坪县儿童福利院的孩子,她住在福利院,把年仅1岁的孤儿背在身上哄他入睡。“妈妈!妈妈!”孩子总爱依偎在她身上这么喊。

  张桂梅不忍目睹贫困山区女孩因贫失学、因传统观念失学,她毅然决然开启了创办免费女子高中之路。为募集资金她承受着委屈,把所有的质疑抛之脑后,坚持四处奔走、不断呼吁。

  2008年9月1日,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正式开学,那是张老师最快乐的一天。“回顾华坪女高艰辛的创办历程,是她把绝望变成希望,把不可能变成了现实,深深地打动了我。”李向天说,从张桂梅身上,他看到了一名新时代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本色本真。“她是华坪的骄傲,也是我永远的榜样。”

  作为同事,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见证了张桂梅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理想信念筑梦育人的高尚情怀。

  创办女高难,但是办好女高更难。华坪女高学生基础较差,成绩提升难。张桂梅提出:“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争取考上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张晓峰数次劝她降低标准。可张桂梅坚决不同意,“我们办女高的目的,就是要用教育改变她们的命运,如果只是混个高中毕业证,就失去了办女高的意义。”

  是华坪的骄傲,也是我永远的榜样。”

  作为同事,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张晓峰见证了张桂梅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用理想信念筑梦育人的`高尚情怀。

  创办女高难,但是办好女高更难。华坪女高学生基础较差,成绩提升难。张桂梅提出:“必须让学生全部考上大学,而且要争取考上双一流大学。”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教学目标,张晓峰数次劝她降低标准。可张桂梅坚决不同意,“我们办女高的目的,就是要用教育改变她们的命运,如果只是混个高中毕业证,就失去了办女高的意义。”

  面对学校艰苦的条件和这个当时看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建校不到半年,17名教职员工中就有9名相继辞职,但更让张桂梅挫败的是6名学生的离开。她一次次翻山越岭去学生家里做工作,把姑娘们往回捞,最后只捞回来两个,100名学生只剩下96名。

  学生回来了老师却只剩下8个,学校教学难以为继。教育局提出分流学生到其他高中,学费全免。就在心灰意冷,准备交接资料时,张桂梅发现8位老师里有6名是党员。她一下来了底气,“只要党员在阵地就在,咱们6个都是党员,难道就这样把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给丢了吗?”“那你说怎么办?”“重温入党誓词,用入党的初心和信念,团结起来,用对党的忠诚和担当,克服一切困难,为党守好华坪女高这块教育扶贫的阵地!”

  张桂梅明白,要办好华坪女高,就必须走一条不同寻常的路,用理想信念为师生注入精神力量。而且,要求学生要苦学、老师要苦教,全校教职工要苦干。就这样,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华坪女高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奇迹:建校12年来,高考本科上线率最高达到99%,综合上线率一直保持100%,帮助1804名贫困山区女孩圆了大学梦。

  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清晨5点15分,张桂梅和往常一样,从女生宿舍的钢架床上爬起,坐着宿管员的电摩来到教学楼,在学生到来前,把每层楼的灯一一打开。

  10多年来,张桂梅每个上学日都坚持着这个颇具仪式感的习惯。“姑娘们怕黑,提前把灯打开让她们更安心。”她说。

  爱人早年病故,张桂梅膝下没有儿女,她把母爱奉献给了女高的孩子。

  每逢假期,不管工作多忙,她都要抽出时间去学生家中挨个家访。10多年来,她的足迹遍布丽江市一区四县,行程超过10万公里。

  有年寒假,张桂梅到华坪县荣将镇家访。在街头,张桂梅一眼就看到高三学生山启燕正在路边卖甘蔗。“都要高考了,不好好在家看书,咋跑来卖甘蔗?”张桂梅生气地问。

  了解到山启燕父亲患病、家庭困难,张桂梅经常偷偷给她塞生活费,直到她顺利考上大学。如今,大学毕业的山启燕已成为一名幼师。

  张桂梅名下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她没有房、没有车,所有收入都用在了女高的学生们身上,自己一件衣服能穿10多年。

  2018年初,张桂梅病危入院,华坪县县长到医院看望她。躺在病床上的张桂梅拉住县长的手说:“我情况不太好,能不能把丧葬费提前给我,我想看着这笔钱用在孩子们身上。”

  我将无我,让信仰的力量传递。

  9月5日,华坪女高高一新生端坐在操场上,聆听入学后的第一堂“校课”。每周“校课”,小到学习生活,大到理想信仰,张桂梅都亲自授课。

  如今,这堂课让张桂梅愈发感觉吃力。63岁的她站在教学楼前,身形有些佝偻,手指、胳膊、颈背上贴满了止痛膏药。“早上起床时,脚疼得不敢着地。有时我真想不干了,可看着你们,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张桂梅对学生说。

  看到有学生抽泣,张桂梅连忙说:“不哭不哭,我答应你们,我会好好的,陪你们读完这三年。”话音未落,100多名新生已哭成一片。

  前不久,张桂梅被中宣部、教育部评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育部发出通知,要求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向张桂梅同志学习的活动。丽江市专门设立了“张桂梅教育基金”,所筹集资金将用于支持华坪女高发展、补助贫困学生。

  让张桂梅感到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接过她手中的接力棒。受她的精神感召,许多华坪女高的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留在大城市的机会,选择投身艰苦偏远山区的教育事业。

  周云丽是华坪女高第一届毕业生。从小穷苦的她,以前愿望是“走出大山、赚大钱”,但女高改变了她的想法。2015年大学毕业后,周云丽考取了宁蒗县城的中学教师岗位。听说女高缺数学老师后,她毫不犹豫放弃了县城工作、放弃了正式编制,来到女高做代课老师,一年后才转正。

  “老师老了,我们长大了。”周云丽说,“我们要继续她未竟的事业。”

  张桂梅同志参加工作以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深深扎根于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全身心地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中。她身患多种疾病,却常常超负荷地工作,以惊人的毅力克服病痛的折磨,始终坚守在三尺讲台上。凭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精心研究,积极探索教育规律和民族教育发展的新模式,因材施教,进行素质教育,总结出一套适合民族贫困地区教育特点的方法。她没有子女,生活节俭,把自己的工资拿出绝大部分来接济困难学生,给没有学费的学生垫交学费,带患病的学生去看病吗,天冷了给他们添置衣被,把母亲般的慈爱全部献给了学生和孤儿。她不仅生活上关心学生,而且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健康的业余爱好,从各个方面无微不至地关爱她们。

  在观看张桂梅同志事迹的视频时,我的眼眶就一直是湿润的:当她寒暑假天天走了那么远山路只为了去了解学生家庭情况,告知家长孩子成绩很好,只要考上了华坪女子高级中学的高中,就能免学费就读时;当她夜晚在手脚关节处涂完治疗风湿的药酒,躺在办公室冰冷、坚硬的条椅上时;当她面对镜头,说出唯一的愿望“我想要再多活两年,把这些孩子送入大学”时,我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同为教师,自问难以到达张桂梅同志这样的大爱无私的品德和高尚奉献精神境界。

  我们应该学习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自己和身边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投入了这场脱贫攻坚之役。早在我在大学时代,我也有幸参加过一次为贫困山村的贫困群众献爱心的公益活动,对贫困有了初步的直观感受,心中萌发出了自己该为此做点什么的真情实感;而在我毕业之后,来到了农村教书,一晃眼,十五年过去了。身体力行的投入到了脱贫攻坚的工作中,将“所想”变为了“所做”,不仅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还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到了扶贫工作。但我所做的一切,和张桂梅同志比起来,却显得相形见绌了。所以,我们都应以张桂梅同志“扶弱济困、大爱无疆”的精神为指引,再接再厉,努力奋进,让更多的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因为我们都知道,消除贫困,需要有你有我也有他。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相关文章:

感动中国模范人物典型事迹材料05-06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04-23

感动中国优秀人物事迹材料03-15

感动中国的人物04-28

感动中国人物先进事迹材料05-24

刘秀祥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04-29

感动中国人物英雄事迹材料介绍03-16

感动中国人物事迹材料(精华11篇)02-04

感动中国人物苏炳添先进事迹材料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