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事迹

时间:2023-10-02 08:57:31 事迹材料 我要投稿

中外名人事迹精华(10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事迹吧,根据事迹的性质,可分为正面典型材料和反面典型材料。到底应如何拟定事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外名人事迹,欢迎大家分享。

中外名人事迹精华(10篇)

中外名人事迹1

  唐朝那个被贬官谪居的白居易,偶遇琵琶女有感而发写了一首诗。你说写就写呗,非写那么长,而又偏偏被“不务正业”的于老师给瞄见了,我们还得背!别告诉他,万一穿越时空来了,再讹上我咋办?

  于是,在一个万里有云大雨没盆的日子,我们在一间不大的屋子里开始了《琵琶行》的`背诵比赛。瞧,漂亮女生袁歆闪亮登场了!

  只见她面向墙壁侃侃而背,好像没脸见人似的。我们男生对她是恨得入骨三分——她太霸道了,诗背得贼好!

  只见她脸憋得通红,红里透着黑,黑里泛着蓝,蓝里有点绿……反正不是好色——我瞎掰的。她开口了:“浔言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怎么有点卡呢?就像一个人走路,一会儿撞树上,一会儿撞墙上,可人家只用了很短的几分钟就顺利过关!

  第二个上场的是帅得无地自容的程沛田。他搬来一把椅子,侧身而坐,冲着另一面的黑板,把他不坚实的后背展现给帅呆了的我们,一字一板慢慢地背,好像一碗大米一粒一粒地吃,得吃好几十年呢。但必须得承认,老程背得好啊!第三个展现的是贾永航,他一向属于超紧张的那类人,一上台,就让这小屋的紧张气氛增加了不少。他也搬来一把椅子,不过是站着背——拿椅子不当座位,自己累着去吧。背着背着,子弹不上膛——卡壳了。只见他紧握拳头,坐下了,背出来了!

  又卡壳了,站起来了!

  背了一段,又坐下了!

  如此反复,我们紧张的眼珠子都要出来了,他也终于磕磕绊绊地过去了。

  我是接着贾永航后面的,也是第一个敢于直面“白骨精”们的!我坐在大堂之上,一拍惊堂木,啊不是,是黑板擦!

  满屋粉笔灰飞呀!

  大家那个笑啊!

  我面对堂下众多黑盈盈的眼睛,毫无惧色!

  用一分五十六秒的时间背了下来,然后缓步走到自己的桌旁,再也无力站起……

  成功需要准备,什么都需要做好准备!

  磨炼才会成功,现在我倒要感谢白居易了……啊!

  白爷爷,不要从唐朝回来,不要啊!

中外名人事迹2

  接下来我们学大教育的专家们就为我们的同学们带来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说,期望我们大家能够认真的去看。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愤而辞去彭泽县令,从此名垂千古,被认为是表示文人的骨气,是对腐朽的统治阶级表现了一种孤高的态度,这似乎已成为一种定论。但陶渊明解职归田,真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并非如此。

  清代林云铭曾提出:“陶元亮作令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竟成千秋佳话。岂未仕之先,茫不知有束带谒见之时,孟浪受官,方较论禄之微薄,礼之卑屈耶?”陶渊明曾出仕四次,又归隐四次,为什么出而复隐,隐而复出呢?只是正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吗?

  我们先来看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件事情的原委。《陶潜传》中说:“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难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乃即日解印绶去职。”‘督邮’是一种官职,是专门来考查县令治绩的。陶渊明以前当过八十三天的彭泽令,那是一个很小的官。而一件小事,便让他弃官回家。有人告诉他,上级派人检查工作,您应当“束带见之”。就如同这天,你要穿戴整齐去见领导。陶渊明说:“我不愿意为了保住这点做官的‘工资’而向人低三下四。”于是把佩印留下,自己回家了。迎接上司检查,让他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有什么不对。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讲究礼仪是做人的基本要求。穿衣是个礼节问题,穿的`正规一些,干净一些是净化自己,关乎自己的形象,也是尊重他人的一种表现。就正因这些挂冠而去,实在让人难以明白。陶渊明穿戴整齐去迎接检查理应是分内之事,更是礼仪之事。没有人侮辱他,很难说有什么不向权贵低头,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汚的精神。

中外名人事迹3

  河北省定州市,不仅保存着文物古迹雪浪石和东坡槐,而且一直在传唱着地方戏曲“定州秧歌”。这些,都与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有关。

  苏东坡,号东坡居士,生於四川眉山县,嘉佑年间进士。宋朝熙宁年间,他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后又因“爱性刚偏,黑白太明”,敢直言谏君,於元佑八年,又由礼部尚书贬为定州知州(刺史)。那时,定州北临契丹,是宋朝的边防重镇,苏东坡上任后,首先整饬军纪,修建引箭社,以鼓舞士气。他在定州任职虽然只有八个月,但做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好事,至今传为佳话。

  苏东坡在定州勤於察访民情。一天,他来到定州城北的苏泉、西坡、大西丈、小西丈村一带巡访,看到这些地方地势低洼,沼泽片片,茂密丛生的杂草掩盖着肥沃的泥土。於是,他便想到盛产水稻的老家四川眉山,如来个“南稻北移”,定会将定州变为富庶之地。於是,他责成专人,到南方运来稻种,并亲自向农民传授水稻的插秧、栽培和管理技术,使昔日的荒野水滩开出了一块块稻禾竞秀的水田。

  过了些日子,苏东坡下乡巡访又路过这里,听到插秧的农民在唱:“蛟子咬哇蚂鳖钻,挠洼苦哇插秧难,眼看水荒变成了米粮川。唱不尽的插秧歌,心里喜滋滋的甜。”生动朴实的歌词和活泼动听的曲调,吸引了这位既擅长诗画,又精通音律的大文豪。於是,他将词曲记录下来,稍加整理,定名为“插秧歌”。自此,插秧歌在定州北部男女老幼间传唱不息。后来,苏东坡又填过几首“插秧歌”歌词,以“水上白鹤惊飞处,稻田千里尽秧歌”的词句,描绘当年秧歌在定州一带的普及情况。“插秧歌”开始时民间歌舞,后发展为有人物、有情节的河北地方戏曲“定州秧歌”。

  苏东坡在定州除鼓励农民改良土壤、治理荒滩外,还广为植树造林。他非常喜欢北方的大槐树。这种树木质坚实,枝叶茂盛,夏季里黄花满枝清香怡人,并且耐严寒抗风雪。苏东坡曾在定州他的'“雪浪斋”院里栽种了两棵。此树虽历经千载,但至今枝繁叶茂,东面那棵的侧枝向两侧伸展,犹如凤凰展翅;西面那棵则挺拔高耸,犹如神龙游天,故定名为“神龙”、“舞凤”,成为当今定州市一大景观。现在,“神龙”历经千载风雨已有“龙锺之态”、“舞凤葱茏如盖”。树下边还挖有一口“龙井”,正好将架辘轳安在枝桠上。

  至于苏东坡在定州修建的“雪浪斋”,更是有名的一景。它是苏东坡的故居,具有北方建筑的朴实、幽深;又有江南园林建筑之精巧、典雅,乃北宋群体建筑的代表之作。

中外名人事迹4

  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我国书画是极负盛名的。他所写的《兰亭帖》流传至今,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兰亭帖》集中体现了王羲之的文学才华和书法艺术的成就。

  《兰亭帖》是对自己所作的《兰亭集序》的书写。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3月3日,王羲之和当时的名士孙统、孙绰、谢安、支遁等40多人宴集在浙江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县)的兰亭。这一天春光明媚,与会的人诗兴大发,纷纷吟出一些诗来。王羲之为这些诗作所感动,欣然命笔写了一篇序,这就是后来传诵的《兰亭集序》。序中记下了集会的盛况,反映与会诸人的观感。《兰亭帖》就是对于《兰亭集序》的精书,写得遒媚劲健,为后世学习书法的楷模。

  王羲之书法的高超成就来源于他幼年的刻苦学习。

  王羲之幼年学书的时候,非常羡慕东汉书法家张芝。张芝,字伯英,他的书法也是非常有名的。据说张芝学习书法的时候经常在衣帛上写字,然后再把衣帛放在染缸里染上色,做衣服用。张芝还经常到水池边上去写字,用池水磨墨涮笔,结果池水都被染成黑色。由于他这样用功,所以字写得非常好,特别是草书更为出名。当时的人称他为“草圣”。王羲之决心学习张芝的精神,并认为:只要自己肯于刻苦努力,就一定可以赶上或者超过张芝。

  王羲之不仅学习张芝的精神,而且还学习张芝写字的方法。他也像张芝那样,经常到水池边上学习写字。

  王羲之家乡临川城下有一条河,靠河的边上有一块地方叫做新城,新城的上面有一个很深的长方形水池,这就是他经常学习写字的地方。每当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就带上纸笔砚墨来到这里学习写字,用池里的水磨墨,用池子里的水涮笔,每当他的黑黑的墨笔投入池水的时候,水里立刻出现一片黑云似的水墨。这样,天长日久,池水也就渐渐变黑了。随着池水的.一天天变黑,王羲之的字也一天天的长进了。不久,他写的字就超过了当时的书法家庾翼。

  有一次,他用草书给庾翼的哥哥庾亮写了一封信,庾翼看到以后大为叹服。他说王羲之的字“真可以与张芝的媲美了!”王羲之终于成为当时的书法家。

  到了宋朝,新城的墨池上边建立了一个州学的校舍。州学里有一位姓王的教授(主管教育的小官)。他因为怕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被世人所遗忘,就写了“晋王右军墨池”六个字挂在屋前的柱子上,并且邀请当时的大散文家曾巩写了一篇《墨池记》。

  曾巩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他在《墨池记》里除了记述王羲之当时临池学书的事迹之外,还阐述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思想。他说。“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岂其学不如彼邪?”这也就是说,王羲之的书法成就并不是天生成就的,而是精心努力的结果;后人之所以赶不上他,并不是后来的人不能赶上他,而是后人学习艰苦努力的程度不如他,这也是王羲之临池学书的事迹给予后人的有益启示。

中外名人事迹5

  金相院寺后面,有一座牛头山,山上有一块牛眠石,石上有一个很大的牛脚印。传说那是朱元璋为结交天下豪杰义士,积蓄起义力量,就扮成放牛的走东闯西,到了福建。

  有一天,朱元璋赶着牛来到灵秀山。看到一群放牛的孩子,衣衫破破烂烂,一个个瘦得"洞箫脚、笔管手"。他们缩在一块大石下哭哭啼啼。

  朱元璋问他们,为什么哭得这样伤心。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告诉他,因为旱灾,山上的草都枯。孩子们死了。牛没有吃饱,回家又要挨财主的毒打了,还不给饭吃。他们已经二顿饭没吃了,一个个饿得连动也不能动了。

  朱元璋听了很同情这些穷孩子,就说:"他不让你们饭吃,我们杀他的'牛吃吧!"说完,他一剑把牛头砍下来,割下牛肉,又叫孩子捡来柴草,烧火烤起牛肉来了。

  烤牛肉又香又好吃,孩子们一个个吃得肚子圆圆的,直打饱嗝。可是,一个孩子却说:"咱们把财主的牛杀了,回家怎么交代?"听他这样说,孩子们一个个目瞪口呆。

  朱元璋就把孩子们叫到一起,教给他们一个好办法。

  朱元璋叫一个孩子跑到财主家,对财主说:"老爷,事情不好了。那条大黑牛跑到悬崖上,前脚掉下崖去了,我们小伙伴拉着牛尾巴,怎么也拉不上来,请老爷快去。"

  财主听了,急忙往山上跑,来到山上,牛没有了,只剩下一条牛尾巴。孩子们告诉他,牛的前脚掉下崖,他们拉着牛尾巴,想把牛拉下来,谁知把牛尾巴拉断了,牛摔下崖去了。财主跑到崖边一看:山崖下真的有牛头、牛皮。牛摔死了,财主骂骂咧咧回去了。

  其实,那牛头、牛皮是朱元璋叫孩子丢下山去欺骗财主的。

  据说,这些放牛孩子就跟着朱元璋打出了大明的江山。朱元璋的那头牛,在灵秀山踩出一个大脚印。这脚印至今还在哩。

中外名人事迹6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持续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但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动乱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之后,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状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方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但是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之后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能够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重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中外名人事迹7

  明代,江宁湖熟镇有十三个门,门门都有木栅栏开关,还造了五座更楼:东、西、北面各一座,南面有两座,都造在栅栏门上头。白天行人出入,夜晚有地甲看更,二更天一过,十三个门就关门上锁,不许通行了。

  东面的大门叫狮子门。一天,二更敲过,门外来了位客人叫门。老更夫就着月光一看,叫门的是位文弱书生,心里想:人家说不定是远道来的,方便他一下吧,就下楼打开栅栏门,让他进来了。更夫问相公了:“你找哪家?”相公回说:“我是游玩到此地的,哪个也不认得。”更夫心好,就说:“深更半夜的,相公不嫌脏,就在我这更楼上避避风吧。”那相公没有去处,也只好跟他上更楼。一看,更楼虽小,东西也没几样,睡的是地铺,却生着一盆火,火上吊着一把紫铜茶壶,暖气当中夹着一股茶香。更夫拿围裙把桌子、板凳一阵擦,就请书生坐下来歇着。更夫又拿来一只杯子,擦擦干净,从火盆边上拿来酒倒满,还捧出一把花生米,笑笑说:“相公,吃点酒解解寒气吧。”那书生早已饿了,也不客气,端起杯子就喝,花生米吃得津津有味,连声说:“好酒,好酒,好菜,好菜!”

  书生吃喝够了,精神大好,拿出随身带的文房四宝,对更夫说:“老人家,难得你这一片好心关照,我画幅画送你,表表心意吧!”更夫一听蛮高兴,连忙把油灯捻亮,看他画。只见那相公纸一铺,墨一磨,提笔三画四画,就画成棵大树,树上分出五个岔枝,树正中一个大窝,窝里伸出五只画眉头。相公收笔对更夫道:“有了这幅画,以后你看更就用不着点香来计时辰了。”更夫想不明白,书生就指着画里的五只画眉说:“每到一更,窝里的画眉就有一只飞到树枝上,一飞就叫一声。五只画眉飞出后,也就是五更天了。以后,它们又会飞回窝里去。白天,你把画收好,晚上再挂,放心睡觉,误不了打更的事!”老更夫嘴上不说,心里疑惑:“年轻轻的.,说的比唱的好听呐。”将信将疑地把画收下了。第二天大早,相公临走,更夫才想起来问问他尊姓大名。书生笑笑道:“我叫唐伯虎。”等老更夫回过神来去追,唐伯虎已经没影子了。

  当天晚上,老更夫吃过晚饭,就把画画打开,刚刚挂上墙,那画上已经有只画眉歇在枝头上了。二更刚到,第二只画眉又叫喳喳地飞上枝头。就这么着,三更、四更;五更,五只画眉前前后后都飞出了窝,神得叫人不敢相信。老更夫笑得合不拢嘴。

中外名人事迹8

  英国的博物学家、进化论先驱达尔文在他的日记中记载,他曾经做过一件“蠢事”。

  19世纪中叶,达尔文周游世界。一次,他来到非洲的一个原始部落,那里的人住山洞,吃草根野果,过着茹毛饮血的原始生活。达尔文在那里住了几天,有了惊人的发现:当气候恶劣人们找不到食物时,就将老弱病残的人分而食之。理由是,被吃掉的都是被认为没有用的(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达尔文很痛心: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而这里的人还这么野蛮残忍,一定要想办法改造他们。

  他用高价买下一个当地的男婴,把他带回英国,他要用现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这个非洲血统的小孩变成一个“文明人”。然后,再用这个“文明人”去改造他家乡人吃人的原始现状。16年之后,这个小男孩长成了“文明青年”,达尔文经熟人帮助,把他送回了非洲。

  一年后,达尔文又来到非洲,想看看17年后的原始部落有多大进步。可是,他却找不到那个“文明青年”。当地人告诉他,他们把那个青年吃掉了。达尔文大惊:“那么好的人,为什么吃了?”“他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会做,留下有什么用?”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无论他如何“高明”,都不可能改变整个社会的现状,在人们还没觉醒的时候,想用自己认为是先进的文明的思想去“统帅”他人,结果只会徒劳无益。达尔文虽然是一位伟大的进化论者,但他违背了最起码的进化规律:一个人吃人的原始部落,你想在短时期内让他们进入高度文明的社会,那是不现实的,从野蛮进化到文明,这其中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又痛苦的过程,这不是单靠一个或几个“文明人”就可以改造的。人类的进化是这样,推而广之,其他事情又何尝不是如此?

中外名人事迹9

  他一生似乎都与月光有一种无形的牵绊。

  夜间,月光倾泻而下,在地上散下一片温柔的银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这是李白在看到月亮时随口诵出的诗句,是何等潇洒,但在字里行间却又流露出连绵的伤感与怀念,他那时在想什么?是想起了古时的哪位令他敬佩的前人吗,又或者是,他已故去的亲友。这样的情感,表达的含蓄且真切,让我们这些后人为这诗句动容。

  又是夜间,他坐在窗边,影伴身旁,却久久不能入睡,远在他乡的李白,在对亲人浓的化不开的思念中,写下了脍炙人口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虽没有他那样的文采和那样浓厚的情感,可住校时晚上也略有那样的思亲之情。

  还有在那放逐了自己的'月夜,独自一人,和着皎洁的月光,和自己的影子一起浪漫吟诗,笙歌曼舞,于是有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千古名句,这本是十分孤独的事,却在李白潇洒的态度下有了不可言说的韵味,于我,于大家何尝不是这样呢?独自学习,看似是一件孤独的事,但真正会学的人却能从中学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就像月光,孤独却皎洁,凄清却美丽。

  在灯火阑珊中,家家户户其乐融融,妻子在河边用木棒捣着衣服,子女在一旁嬉戏,诗人在一片热闹中写下了“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的诗句,这句子虽没有前两首那么有名,却在热闹中衬托出了那位妇女的忧虑,没有自己的丈夫,家中只有自己,诗人是想借这女子来写自己的孤独,没有亲人,没有朋友,在这偌大的长安城中,无依无靠。而我,独自在学校中求学,父母都不在身边,有什么委屈也只能自己化解,但这有什么呢,成功路上总是孤独的。

  在月光中寻找李白,这时照着我们的月光,是不是那片曾经照着李白的那片呢?独自在月光下,总会有些感触,李白也是这样的吧!学习他那份浪漫,潇洒的情怀,做那个在月光下思考的自己。

中外名人事迹10

  说到清朝名将,在雍正朝大放异彩的年羹尧绝对算一个,可惜他权势过大,遭到雍正的忌惮,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年羹尧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严富),父亲年遐龄又被封为一等公,官至湖广巡抚,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宠爱非常的敦肃皇贵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尧,英勇善战,为雍正手下最厉害的将领。世人一说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尧,就是年羹尧那个受尽恩宠的妹妹敦肃皇贵妃。

  可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既不是年羹尧,也不是敦肃皇贵妃,而是这两人的长兄,年希尧。

  如果说年羹尧在战场上拼杀,是个刽子手,那么年希尧就是在世间行善积德,治病救人的。兄弟俩,一个杀人,一个救人,他们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年希尧,字允恭,和年羹尧一样,他也是为官一生,只不过和轰轰烈烈的年羹尧比起来,他就显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时期,年希尧从笔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尧的.弟弟年羹尧受到重用,年希尧也因此获得圣上青睐,升为广东巡抚。

  年羹尧出事以后,年希尧受到牵连,被罢官抄家。但年希尧风评甚好,雍正也明白他的无辜,一年之后就重新起用他,于是年希尧又先后担任了工部右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等职务。

  乾隆朝时,有大臣用“玩物耽安”参了年希尧一本,乾隆就罢免了年希尧的官职。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弟弟年羹尧比起来,年希尧做起官来实在是太不走心了。

  可这也不怪年希尧,他本就没有将精力放在做官上,只一心钻研自己喜欢的西方科学。

  年希尧在数学方面极有天分,他著有《测算刀圭》三卷、《面体比例便览》一卷、《对数广运》一卷。

  清代数学家梅文鼎盛赞年希尧:“手制小浑仪测算诸器,罗列几案,并极精好,辉映座间。公临下以简,庶务多遐,亦亲承诲迪,观其所藏奇器奇书,日闻所未闻。”

  另外,年希尧还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帮助下完成了《视学》一书,图文并茂,阐述透视原理,介绍了透视学中的基本课题。此书的其中之一现存于英国皇家学院,国内仅存两部再版本。

  年希尧博才多闻,医术也十分了得,著有《集验良方》、《经验四种》。

  他精于绘画,喜欢音乐,还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之一。

  年希尧一生几起几落,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和年羹尧比起来,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中外名人事迹】相关文章:

中外名人事迹10-10

古今中外名人的事迹02-16

中外名人事迹(精选15篇)06-13

中外名人事迹精选15篇01-08

古今中外名人事迹02-20

中外名人事迹(15篇)11-17

中外名人个人事迹范文10-10

中外名人事迹15篇11-08

中外名人事迹(汇编15篇)06-21

中外名人事迹(合集15篇)06-16